因果業力究竟能不能通過學佛被改變?


關於業力能不能被改變,這個問題我以前在上座部貼吧里說不能,然後被小吧嘲諷說賢友你真愚痴,趕快停止學佛,你這輩子證不了果了,我說去你媽的臭傻逼。?( ̄??)?

先說結論,不能。

我們都知道,佛陀說過思即是業,由於思而導致身口意業。這裡的思,與其說是思想,不如說是意志活動,在我們通過感官經驗到某一事物的時候,我們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我們的意志活動會如何支配我們的行為。

那我們的思是一成不變的嗎?當然不,它同樣是因緣和合的,我們所經驗的每一樣事物,我們對境所作出的身心的反應,都在不斷的影響我們自身。思是經驗所成,不斷改變,不斷積累的。

解釋完了思,然後接著說。以三世輪迴的套路而言,導致我們投生到善趣、惡趣的,是我們的心和哪一趣相應,比如說嗔心是地獄,欲貪是餓鬼這樣。

但是,嗔心是地獄因沒錯,可是一絲絲的嗔心就會導致你投生地獄了嗎?佛陀在中阿含鹽喻經中,就談到過這個問題,經文我就不複製了,佛陀首先說:比丘們,人們隨其所造之業而受其報,像這樣,不修習梵行則不能滅苦。比丘們,為什麼這麼說呢?就像是一個人,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慧,像這樣的人,他隨著所作惡業而投生地獄。說白了,持續作不善業,就必定投生地獄。然後佛陀又說,有人修身修心修慧,這樣的人他所作的惡業會在現法受報,而不會導致他投生地獄。說白了,不持續作不善業,不去滋養它。

舉個例子,就好比小明在學校被人打,小明對打他的人產生嗔心,小明在心裡越想越生氣,小明捅了打他的人一刀,小明被判刑。這裡是有一個小明不斷以貪嗔痴滋養其心的過程,最後小明的嗔心達到一定程度,然後顯現,小明就捅了人家一刀。

而王富貴在學校也被人打,王富貴對打他的人產生嗔心,王富貴覺得嗔心是不好的,王富貴告訴自己當然是原諒他啊。王富貴沒有被判刑。

以上兩個例子並不怎麼恰當,反正你大概理解一下就行了。

我前面說了,思是不斷積累不斷改變的,也就是說,在你對境作出一次有意識的行為過後,業對你自身細微的影響就已經產生了,而這種影響是持續存在的,區別在於我們後續有沒有再去以貪嗔痴滋養,令增長,擴大。業不可能被改變,能改變的是我們。

然後是通常所說的業報,就是好人有好報,種善因得善果,這個我認為不一定的,所有世間果報都是不一定的,善因可能導致善果,也可能導致惡果。比如說王富貴沒錢,很窮,吃不起飯,然後李狗蛋布施了王富貴100塊,這個是善因對吧?但是小明是王富貴的仇人,小明覺得李狗蛋多管閑事,為什麼不讓王富貴餓著呢?小明捅了李狗蛋一刀。李狗蛋種善因,卻得了惡果,類似的例子太多了,真是讓人感到悲傷。但是話說回來,李狗蛋的善心善心所,會不會讓他投生善趣呢,那我可就說不準了。

好了講完了,雖然講的亂七八糟,很慚愧,謝謝大家。


學佛本身是不是因果業力?!

如果不是,您就當我是個屁,把我放了,讓我早點回家洗洗睡……

如果是,您的問題實際就是在問,因果業力究竟能不能通過因果業力改變。

嘿嘿嘿!您說呢?!


當然能,如果業力不能通過學佛被改變,那麼我請問你佛陀是怎樣成佛的。如果凡夫永遠是凡夫,凡夫一直被限制在輪迴的世界裡,那麼大家學佛做什麼。

我從勝義諦和世俗諦的角度來說說這個問題。

從世俗諦的角度講,

皈依,持戒,布施,禪修等等這一切都是對我們固有的業力的改變方法。比如持戒,我們的心靈會受到約束,我們不再去飲酒,避免了出現頭腦混亂,干出很多荒唐事的可能性。我們禪修,這讓我們的心被訓練成可以被自己控制,而不是跟隨著環境到處亂跑,業力不再被充電,心有了空隙的時間。

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

業力是不存在的。那業力不存在,我們怎麼會有堆積如山的痛苦。當我看著我自己的血液成為蚊子晚飯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血液被蚊子喝掉了。可是,蚊子的世界裡面沒有所謂的血液存在。他可能覺得它正在喝某種飲料。在我們的世界,這就是血液,它不能被喝,它是我們賴以存在的東西。每個人的業力矩陣不同,看到的世界也是完全不一樣。我們都是在自己製造的矩陣裡面感知這個世界。當我們徹底的改變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我們就會從業力的幻象中解脫出來。

然而,當因緣的條件已經形成,我們的修行沒有能力去破壞這個因緣的時候,我們也就無法改變業力的慣性。這種部分的業力的確不能被我們改變,就像農夫種草莓,草莓在足夠的陽光和土壤條件下,已經長出來了,我們沒有能力讓草莓又回到種子的狀態。


你的提問方式不當,不該這麼問,我在另外一個問題中的回答可以解釋。

你的問題有一個假設:某人造了善業惡業,就要承受其果報。

世尊如是說:這是不對的,不能這麼講。

增支部3集101經/一鍋鹽經(庄春江譯)
  「比丘們!如果這麼說:『這位男子如其所作業而感受果報。』比丘們!如果是這樣,則沒有梵行生活,而得到苦的完全結束之機會不被了知。比丘們!如果這麼說:『這位男子如其所作之能被感受的業而感受果報。』比丘們!如果是這樣,則有梵行生活,而得到苦的完全結束之機會被了知。

後來有個網友問我如果一個人無意中踩死一隻蟲子會怎樣,我的看法是:

無意中踩死蟲子這行為,有可能今生就被感受,也可能下輩子被感受,也有可能永遠不會被感受,這取決於你是不是勤修戒定慧踐行八聖道(因為八聖道是善業),在這個業被感受之前,無法斷定其果報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只要今生不做五逆罪業的人類,都有今生覺悟阿羅漢然後脫離輪迴的原因,否則的話,就會落入宿命論:一個人必須償還所有的欠債才能解脫;這是不對的,一個人如果踐行八聖道,今生就有可能解脫,不受所謂業的束縛,因為他已經斷無明而明升起,根據緣起法,無明斷會導致苦的滅盡,也就不會產生愛、取、有、生,既然「生」不會再升起,他就會脫離輪迴,阿羅漢自己就會知道「我生已盡,梵行以立,不受後有」。

所以,認為造業必受其果報,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造業不一定就會感應到果報,因為踐行八聖道這個行為產生的巨大善業可以覆蓋惡業,可以讓人在惡業產生後果之前就解脫輪迴,或者讓這惡業的果報變得很輕,這一觀點在《一鍋鹽經》裡面被喬達摩詳細解釋過,不過要注意的是,喬達摩在這經中只說「少量惡業」可以這樣被消解,至於比較重的惡業,我在經藏中找到一個例子。

關於重業之果報

有這樣一個例子,他殺了999個人,最後遇到佛陀被感化而出家成為佛陀弟子,後來證悟阿羅漢,這個人就是 央掘魔羅_百度百科 ,關於他的經文,上座部有,其他部派也有,他應該就是「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這個中國俗語的來源。

這經文各部派佛教都有收錄,拿他的實例來分析,他殺了999人,雖然是被指使而殺人,但是他並沒有迷失心智,是清醒的有目的的在殺人,殺人的確是重業,經文後面他成為阿羅漢之後,又一次他去乞食,被群眾用石頭土塊棍棒毆打而頭破血流,喬達摩對他說:你本該在地獄被折磨幾千年幾百年,但是由於你不放逸的踐行而解脫,你的惡業被善業覆蓋,你已經在今生感受了這果報,殺了999個人的果報是被打的頭破血流,是比較輕的果報了。


《大般涅槃經》: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


老實打坐,別問那麼多七七八八的


從佛教本身的立場,就已經有明顯的答案了。

佛教的核心立場是緣起,也就是一切萬事萬物,沒有一成不變的屬性,一切事物都是緣起而有,緣起而滅。在這個前提下,才產生了因緣果報業力循環的結論。那麼因果業力,既然因緣和合而有,那麼當然也就能因為因緣的差異而變化。如果不能改變,那就不是佛教的緣起論,而是宿命論了。

緣起的本質,就是無自性。也就是無自性,才能得出一切事物時間上是無常的、空間上是無我,既然無常,就有無數可能,既然無我,就有無窮變化。


我認識的一位善知識是這樣跟我們解釋關於命運、業力的:

1. 願力&>業力&>神通

2. 命,就是習氣。要想改命,就要先改自身的習氣。

所以,要修行。


在沒有證得果位之前

一切說法

都是耍流氓


證四果相當於十二緣起斷了,自然也不處於無明的狀態了,業也就消完了。

按照兩支毒箭論,學佛只能解除心苦。如果你一定要把身苦也說成是業力感召,那我只能說佛菩薩也感覺得冤枉.jpg


佛教這問題好解決你先到微信搜至道學宮裡面有詳細的論述。什麼因果業力通通搞定


當然能。但此能非能,此改變非改變。

吾於定中所見:

一切諸有,皆非實相,其質為空。

空非虛無,以有不二分故。

有分於二,二分三四,以至萬法,其質仍空,無論因果。

因果以業力生,生生不已,變化萬方,究竟空性。

業力緣思,思源分別,分別源造作動靜。

佛以大事因緣故說法,所說何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乃至因果業力,何不應舍?

故知修行者確能變異因果業力,

乃以空性之大有、本有,

觀照無始以來造作動靜,辨析分別之思,

量度業力,不昧因果而行善道。

具體顯化於外的,就是

春枝花滿,

天心月圓。

故知實修才是根本。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一九五五●乙未閏三月十一日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

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詮,不外戒、定、慧三學。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說法包括無餘了。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緣;果,是果報。譬如種穀,以一粒穀子為因,以日光風雨為緣,結實收穫為果。若無因緣,決無結果也。一切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其要在於明因識果。明者,了解義。識者,明白義。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首一世為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見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即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即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仍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年長,由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齋未還,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生命者家中借宿。飯罷,問主人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主人大驚,念此事無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來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謂:「我明日當被人打死,償宿生命債,請官不必治誤殺者之罪。」說畢,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正行之間,前頭之柴忽然墮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扁擔向後打來,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被擒送官,訊後,擬定罪。主人見此事與僧昨夜所說相符,遂將該僧遺言向官陳述。官聞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也。

因此可知雖是聖賢,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麼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不能

小業分別經中,佛陀提到了什麼樣的業會是什麼樣的果,

比如殺生,投生惡趣,雖然沒說哪一道。

傷害有情,面貌醜陋。雖然沒說有多醜。

消業抵業是不可能了,能做的是減少惡業的緣助,推遲惡業的異熟。


不存在的。拿因果善惡來說,本來就沒有善也沒有惡,這些都是人的主觀意願而已,其實說白了你理解惡只是物體的位移,比如我殺了人,只是手的原子位移,刀的原子位移以及你血液位移帶來身體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然後在化學反應中腦死亡,這是惡嗎,善也同樣如此,另外,就算給生命無限存在下去的時間也不會永恆存在,在原子的半衰期到了過後一切物質都不復存在。我們都是宇宙熵漲落中的化學物理反應以及分子的運動,你的所謂的善惡意識也只是身體的激素,電信號與化學信號的作用,只不過分子的運動套上了人類自己認為的道德標準而已,你不需要過分在意因果業力,你只用在意如何在這宇宙賦予短暫的熵值漲落中過完你價值觀中幸福的一生。


因果業力始終是色界,種善得善。要是學佛是為了擺脫浮躁靜心,那我還是覺得喝茶更直接


不墮因果?不昧因果?想必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了吧


從你的描述看來,您的疑問是學佛是調整心態還是可以改變命運。不知道我理解得對不對?

您說的學佛可以改變心態。學佛是接受一種對世界對人生的正確觀念。當我們的觀念變了,原來不能接受的東西能接受了,心態自然就跟著變平和了。心態平和了,原來要跟別人爭執的東西不爭執了,行為也改變了。行為改變了結果自然就改變了。所以學佛學對了,從心態的改變到命運的改變是必然的過程,並不是兩件事,更不是對立的。事實上,改變生命應該是學佛的最終目標,而心態的改變是基礎的一步。

您標題說的因果業力能不能改變,原來種下的要產生它的果,學佛可以通過懺悔把重的果報變輕,甚至不報。還有一點,學習了正確的觀念以後,不會再去種惡因,直接從因上給改了。

願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


法嘉宗智(作者)回復赤心報國17 小時前

如果業力不可轉,人就不可能成佛。但是願力是否是業力。如果是。那麼業力最後還是被業力轉。如果是自己轉自己。又何來一轉?!

爵士貓回復法嘉宗智(作者)5 分鐘前

[學佛本身是不是因果業力?!]肯定是妄言。

有情今世親近佛法,就是前世的因緣所致。

你天天妄言佛法,估計你也是不知有地獄的有情。

【如果業力不可轉,人就不可能成佛。】這又是你的妄言。

-------------------------------------------------------------------------------------------

正解。首先感謝師兄的解惑。我特別贊同「業」是一個大課題,甚至是佛教的核心問題。「業」的問題,也是印度教婆羅門教的核心問題。

「業」在一神教裡面就轉化為【罪】的問題。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中,世親菩薩論述了【心識與業】之關係,可以說唯識說是以業力為基礎的。但是業力說更注重境界、行相、果相,也與有情類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而不是唯識學的思辨模式。

漢族人的佛教思想,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時代,業力果報的思想是深入人性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原是漢族人的集體共業、潛意識深處的思想理念。

自從20世紀中國的大變革開始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已成為一種漢族人集體認為是迷信的、落後的、非科學的、應該淘汰的思想。

加之佛學的不興,唯識學更是知者寥寥,唯識的種子說的阿賴耶識。由於現在社會有情認為阿賴耶識與心理學的成果類似而與接受,但是漢族有情至今還是很少接受業力說。

學人以為,業力說雖原始,但是距離人的靈命的本質更接近,你接受了業力說,才會接受【因果說】【輪迴說】,佛學才會真正的在有情心中紮下根基。

可以舉一個類似的比較,西方社會,由於【人的原罪說】根基十分牢固,西方思想的政治、社會、法律、倫理體系衍化都是【人的原罪說】為基礎的。

漢族有情要想真正的證得菩提,脫離顛倒痴迷境界,進入菩薩道,就必須重新重視【因果說】【輪迴說】【業力說】,明了修佛法是為了在有情得得輪迴之中種下善根,只有歷經多世的輪迴,有情善根圓滿,佛緣圓滿了,才會自然成佛果進入佛國。

佛法不是單單的邏輯推理辯論,也不是單單的打坐修禪,佛法是一種靈命的運動過程。

所謂的【轉識成智】【滅妄顯真】只是漢族有情的一種簡單化的解說,只有【因果說】【輪迴說】【業力說】才會對有情的貪嗔痴當頭一棒,醒醒吧!

------------------------------------------------------------------------

爵士貓(作者)回復知緣

師兄,你我性格類似,我前些天聽歷軍師兄論佛法,特別談到有情因緣根性不同,一下子點撥了我,我一下子悟到佛法無量無邊,佛經無量無邊,但佛法又是一絲不掛,無相、無形、無念,不可言語。因為佛祖慈悲無量無邊,佛祖又未說過一句法。

----------------------------------------------------------------------

師兄提到佛經、佛法與修行之關係,表達的極其正確。

學佛之人,修行佛法是為了證得菩提,入菩薩道。佛經,佛法從名相論只是證菩提的工具,

佛經由於流傳久遠問題,以及佛經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由於因緣不同,必然佛經記載的佛法的思想體系不同,起碼有大乘、小乘、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分,所以佛經的文字體系也十分巨大龐雜。

修行之人,根性差別巨大,前世的業力差別巨大,現在的因緣差別巨大,所以有情與佛經的因緣相差巨大,因此有情學的佛經必然有完全不同的法門。

有情應該對與自己因緣關係最法喜的佛經,研究透徹,才可以藉助佛經的指點,更快的脫離顛倒,進入解脫道,進入菩薩道。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是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時期一部重要經典。我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因緣很緊密,就覺得特別法喜。

為何?他談到的阿賴耶識的存在,談到業力問題,直接刺到了我的緊要處,也為我如何修行指明了方向。

我覺得業力問題,是學佛之人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

思者。於心造作意業為體。於善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為業。於心造作意業為體者。此辯其相。於善等品中役心為業者。此辯其業。以於所作善等法中發起心故。

作意者。發動心為體。於所緣境持心為業。於所緣境持心者。謂即於此境數數引心。是故心得定者名得作意。觸者。依三和合諸根變異分別為體。受所依為業。謂識生時所依諸根隨順生起苦樂等受變異行相。隨此行相分別觸生。

有情的心識意念就是業力的發動源頭,你的每一個心識意念、你在每一個境界下的行為的法相、你的每個行為作用的對象,都是你的業力的組成部分。有情的業力,有善、不善、無記品之分別。

有情在未證得菩提之前,處於心識顛倒的狀態,一切法對顛倒有情都是真實法相,有地獄相、天相、人相、菩薩相、如來相,這也是我們真實的現實生活狀態。有情在未證得菩提之前,處於心識顛倒的狀態,那麼業力勢力就牢牢控制我們,我們就沒有自在,我們就自然喜愛金錢、權利、美女、榮譽、我們的【我執】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就必然因果不虛,業力不虛。

諸愚夫異生所執,彼分別顛倒力故,非實有中起實有想,謂無我中而起我想,於無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中而起有情乃至見者想。

有情在證得菩提,就入了菩薩道,進入了佛果、進入了凈土界,菩薩就有大自在。菩薩的【我】既不可得,【我】所造業也就不可得;【我】異熟果亦不可得。菩薩於一切法空中無有種種差別,沒有地獄相、天相、人相、菩薩相、如來相。《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論到,諸菩薩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彼所造業亦不可得;如所造業既不可得,彼異熟果亦不可得。

===========================================================

大般若經 無性自性品 菩薩於一切法觀自相空 法無性,非諸佛所作,非獨覺所作,非菩薩所作,非諸聲聞向果所作。但為有情於一切法不知不見如實皆空

由此因緣,諸菩薩修行般若,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如實宣說,令離執著脫生死苦 一切法皆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異生愚痴顛倒,於無相法虛妄分別,起有法想執著五蘊,於無常中起於常想,於諸苦中起於樂想,於無我中起於我想,於不凈中起於凈想,於無性中執著有性。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皆觀為空。」「世尊,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觀何等空?」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觀自相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用如是相毗缽舍那,如實觀見諸法皆空,都不見有諸法自性可住彼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及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如是無性,非諸佛所作,非獨覺所作,非菩薩所作,非諸聲聞向果所作。但為有情於一切法不知不見如實皆空,由此因緣,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如實宣說,令離執著脫生死苦。」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如是無性,非諸佛所作,非獨覺所作,非菩薩所作,非阿羅漢所作,非不還所作,非一來所作,非預流所作,亦非如是諸向所作者,云何施設有諸法異,謂此是地獄,此是傍生,此是鬼界,此是人;此是四大王眾天,此是三十三天,此是夜摩天,此是睹史多天,此是樂變化天,此是他化自在天;此是梵眾天,此是梵輔天,此是梵會天,此是大梵天;此是光天,此是少光天,此是無量光天,此是極光凈天;此是凈天,此是少凈天,此是無量凈天,此是遍凈天;此是廣天,此是少廣天,此是無量廣天,此是廣果天,此是無想天;此是無煩天,此是無熱天,此是善現天,此是善見天,此是色究竟天;此是空無邊處天,此是識無邊處天,此是無所有處天,此是非想非非想處天;此是預流,此是一來,此是不還,此是阿羅漢,此是獨覺,此是菩薩摩訶薩,此是如來、應、正等覺?
  「由此業故施設地獄,由此業故施設傍生,由此業故施設鬼界,由此業故施設人;由此業故施設四大王眾天,由此業故施設三十三天,由此業故施設夜摩天,由此業故施設睹史多天,由此業故施設樂變化天,由此業故施設他化自在天;由此業故施設梵眾天,由此業故施設梵輔天,由此業故施設梵會天,由此業故施設大梵天;由此業故施設光天,由此業故施設少光天,由此業故施設無量光天,由此業故施設極光凈天;由此業故施設凈天,由此業故施設少凈天,由此業故施設無量凈天,由此業故施設遍凈天;由此業故施設廣天,由此業故施設少廣天,由此業故施設無量廣天,由此業故施設廣果天,由此業故施設無想天;由此業故施設無煩天,由此業故施設無熱天,由此業故施設善現天,由此業故施設善見天,由此業故施設色究竟天;由此業故施設空無邊處天,由此業故施設識無邊處天,由此業故施設無所有處天,由此業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天;由此業故施設預流,由此業故施設一來,由此業故施設不還,由此業故施設阿羅漢,由此業故施設獨覺,由此業故施設菩薩摩訶薩,由此業故施設如來、應、正等覺?
「世尊,無性之法必無作用,云何可說:由如是法生於地獄,由如是法生於傍生,由如是法生於鬼界,由如是法生於人中;由如是法生四大王眾天,由如是法生三十三天,由如是法生夜摩天,由如是法生睹史多天,由如是法生樂變化天,由如是法生他化自在天;由如是法生梵眾天,由如是法生梵輔天,由如是法生梵會天,由如是法生大梵天;由如是法生光天,由如是法生少光天,由如是法生無量光天,由如是法生極光凈天;由如是法生凈天,由如是法生少凈天,由如是法生無量凈天,由如是法生遍凈天;由如是法生廣天,由如是法生少廣天,由如是法生無量廣天,由如是法生廣果天,由如是法生無想天;由如是法生無煩天,由如是法生無熱天,由如是法生善現天,由如是法生善見天,由如是法生色究竟天;由如是法生空無邊處天,由如是法生識無邊處天,由如是法生無所有處天,由如是法生非想非非想處天;由如是法得預流果,由如是法得一來果,由如是法得不還果,由如是法得阿羅漢果,由如是法得獨覺菩提,由如是法得入菩薩摩訶薩位行菩薩道,由如是法得成如來、應、正等覺,令諸有情解脫生死?」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性法中不可施設有諸法異,無業、無果亦無作用。
善現,愚夫異生不知聖法毗奈耶故,不了諸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愚痴顛倒發起種種身、語、意業,隨業差別受種種身。依如是身品類差別,假施設有地獄、傍生、鬼界及人,假施設有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假施設有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假施設有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假施設有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假施設有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及無想天,假施設有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假施設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善現,為欲拔濟愚夫異生愚痴顛倒受生死苦,施設聖法及毗奈耶分位差別,依此分位,施設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及諸如來、應、正等覺。然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無性法中實無異法,無業、無果亦無作用,無性之法常無性故。
「複次,善現,如汝所言『無性之法必無作用,云何可說由如是法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得入菩薩摩訶薩位行菩薩道,得成如來、應、正等覺,令諸有情解脫生死?』者,善現,於汝意云何?諸所修道是無性不?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是無性不?獨覺菩提是無性不?一切菩薩摩訶薩道是無性不?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是無性不?」
  善現答言:「世尊,諸所修道皆是無性,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是無性,獨覺菩提亦是無性,一切菩薩摩訶薩道亦是無性,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是無性。」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無性之法能得無性法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善現,無性及道,是一切法皆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愚夫異生愚痴顛倒,於無相法虛妄分別,起有法想執著五蘊,於無常中起於常想,於諸苦中起於樂想,於無我中起於我想,於不凈中起於凈想,於無性中執著有性。由此因緣,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成就殊勝方便善巧,拔濟如是諸有情類,令離顛倒虛妄執著,方便安置無相法中,令勤修學解脫生死,證得畢竟常樂涅槃。」


不能。結合目犍連尊者被異教徒打死、釋迦族被屠的事件不難得出結論。


推薦閱讀:

請教地藏十輪經長咒修習是否如法?
如何看待<<佛說准提陀羅尼經>>中的「求財」經文與<<金剛經>>中的「人行邪道」?
那些崇尚中國古典思想的人對西方哲學了解深刻嗎?

TAG:人生 | 佛教 | 佛學 | 因果 | 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