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連回聲書店停業?
朋友圈發現回聲書店的告別信
———————分割線————————此刻我已經不能糾結了,坐下來打開電腦,知道自己必須要寫這樣一篇文字,給大家一個交代,感謝你們這麼多年來的喜愛和支持,希望你們不要哀嘆。雖然回聲系列實體店很快都要結束了,但其實每個小店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或許它將來會以別的形式在別的地方重生。我們經營「回聲」已經九年了,開店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回聲書店」一直是大家非常關注和喜歡的,但是這幾年受到整體經濟形勢的影響,也陷入了書店模式的普遍困境,現在無力扭轉,決定停業。而回聲圖書館在這四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慘淡經營,也將關閉,請會員朋友們諒解,7月1日到7月31日,每周六、日到下午1點到5點可到店還書辦理退押金事宜。
又關了一間實體書店,實在不是什麼驚人的事情。我一直宣稱不會「堅持」開書店這件事,因為開店的心態就該是積極健康的,不斷尋求發展,不能沉浸在自憐里,靠消耗自己、夥伴和朋友們的熱愛和情懷去生存,但實際上,我們還是在虧損的狀況下努力堅持了不短的一段時間,所以前幾天,當「最後一根稻草」落到我頭頂的時候,沮喪中我想通了,真的不能再延續這種不健康的經營狀態了。說到經營本身,或許是我們不能妥協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種方式讓我們交到了很多趣味相投的朋友,但是也疏遠了覺得我們越來越「不接地氣」的更多朋友。我願意接受每個階段選擇的必然結果,但也不會以結局判定整個過程的價值。這麼些年的時間、精力和資金花在做「回聲」上,用我們和夥伴們認同的方式,這件事情沒問題,我一丁點都不後悔。大家也別擔心什麼「文化土壤」的問題,其實我們的城市文化更成熟了,每人都有更多的選擇,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公共場所,更多的書店、畫廊、影院、劇場等機構組織的各類文化活動。現在回聲留下的一個小空缺,相信很快就會有年輕人以不同方式填充。我期待觀看和參與。當我把這個決定告訴身邊少數幾個朋友的時候,就有表示要出錢出力拯救回聲的,但是我們不能把書店的運營負擔轉嫁給大家,所以不會發起眾籌或用其它手段來拖延結束的時間,大家一定不要輕信網上萬一會出現的以回聲為名義的眾籌集資。但如果將來有人願意提供一個做純文學書店的場地,可以郵件聯繫linlinhere@qq.com。九年多的回聲在大連和別的地方都有很多朋友,其中很多人也是創作者,如果以後要來大連做活動,我還願意為大家牽線搭橋做服務的,所以微信公眾號「回聲書店」可能還會不定期的發布一些我們在別處組織的藝文活動的通知,大家可以繼續關注。
最後真的想要跟朋友們說,如果你們還有閱讀紙質書的習慣,也喜歡實體書店這種形式,那就多去逛逛城市裡其他的實體書店,並多多消費吧!2017年6月23日星期五
朋友圈意料中的刷屏。
1.
意料中的悲諷參半。
明面上是悲派的天下:
「這個城市還配不上回聲。」
「文化沙漠,城市悲哀。」
「大連很可憐!」
私下裡諷派的主場:
「文藝青年就是不會做生意。」
「不活下去談什麼理想?」
諸如此類吧。
2.
可這事真沒那麼複雜,兩派都在借題發揮,自說自話。
韓琳琳在文里寫得清清楚楚,一如她私下聊天時那種準確又堅硬的表達方式:
這個城市沒有問題——文化沙漠,城市悲哀?並不存在。 自己絕對不想妥協——商業運營?營銷手段?沒有興趣。
對於這個城市,我的信心超過linlin,所以不多討論,大家走著看。
對於回聲本身,倒是值得說說。
回聲從誕生到離去,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行為,linlin用自己堅守的藝術理念與生活態度,為回聲營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文化氛圍。
而韓琳琳對於回聲,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這種認知特別的感性,佐證就是:
描述回聲時,除了堅持「回聲是一家書店」之外,很多時候都在用排除和否定,「我不想……」「我不喜歡……」「我覺得XX不好,是邪惡的」。
這特別的不邏輯、不理性、不商業,又特別的真性情。
在遍地矯情的文藝青年界,linlin真就是一股泥石流。
3.
所以,回聲的關門,不需要品評、不需要遺憾、不需要感慨萬千。
從誕生到關閉,回聲始終都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項目。
一些長不大的孩子,在追求理想的同時,順便賺了些錢。
然後又賠了些錢。
於是告別。
所謂商業手段,所謂盈利技巧,只要過不了linlin的不妥協這一關,就根本談不上有用沒用。
4.
一方拒絕妥協,在歡笑、和弦、酒精中縱情。
一方越來越忙,在手機、焦慮、風尚中遊走。
彼此漸行漸遠,直到作別。
5.
作為一個天蠍,還是忍不住在朋友圈裡公開評論了一句:
「有這麼多強烈的情緒,不如多去幾次好了。」
6.
還有就是, 和回聲還有相逢的那一天。
有賭10塊錢的沒?
我在瀋陽,我的離河書店目前在裝修,預計7月初開業。
很小的書店,只有六十平米,位置還不錯,在十一緯路的十一號藝術區。
之前那個地方也是書店,叫失敗書店。店主是一個翻譯,留學法國,賣的都是英文法文書和一些藝術書。然後他今年六月搬了。從一開始,我的離河書店就不準備做成藝術的,獨立的,個性的書店。
我希望,她至少能活下去。不進駐商場的小書店很少,我也想以我的眼光挑一些很個性很有逼格的書,或者是把所有書都拆開塑封供大家看。因為我心目中的小書店,就是那樣的。但至於它們掙不掙錢,我不管。但我開始做書店以後,從裝修,到選書,我都開始變得妥協。
因為我想讓她活下去。書店不是慈善機構,書店需要盈利。
無論在哪裡。這是我,一個馬上就成為書店店主的人,對於同行關閉書店的感慨。聽到這個消息,我首先感到的是慶幸
沒錯,確實是慶幸:慶幸在今年端午節的時候,有瀋陽的老同學來看我,我們花了一下午泡在東港,十五庫喝了無酒精莫吉托,略顯酸澀的口感以及灰色的海面我記得明信片免費,她們拿了好多,我只揀了一張主題為「幻中大連」的明信片,正面是手繪的老電車,背面有一段話: 90歲「老大連」的回憶錄 復原一個你有所不知的大連 彷彿存在於平行空間左下角是「回聲書店」的logo。慶幸多虧她們來得早,要不然,可能再也沒機會領她們完整的走過我喜歡的大連某些部分了。
其次,我還是感到慶幸
慶幸自己只是一個偽文青,做著似是而非的文青的事,感覺悄悄裝個文青的X就會釣到同類以及某些一樣大腦空洞無物的果兒所以我只會感到慶幸,少了回聲書店,還有貓的天空之城老實說,不論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還是《蛤蟆的油》,抑或《你好,憂愁》,全都是多虧了某寶不疼不癢的突發事件。最後,失落還是有一點的
像我這樣的的偽文青,最喜歡拾人牙慧的背些可以裝X的台詞或者經典段落了:【我有時候會想到你,你應該是在北方。】倒不是說背這些話有多少實用價值,但至少在很多微妙的瞬間,你不用搜腸刮肚地去遣詞造句只需拿來,用於表達當時預想多年後可能會回想起這個書店時大概的心情即可。同樣,【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或許回聲書店在建立之初就已經預料到會有告別的一天,所以才會刻意起如此奇怪的名字希望有幸聽到你的回聲,再見。去年來大連,收集了好幾個這裡的書店,都去看過,而且買了很多書,友好廣場的木文堂書店 回聲書店 以及它的姐妹回聲圖書館,都去了,而此時此刻我在正在清倉甩賣的回聲圖書館,感覺好快,快的猝不及防啊。(回聲書店裡面的書架已經拋售的很大一部分了留下了空殼,聽工作人員說,這裡從6月初就開始宣布停業拋售了,一直到現在……)這裡的幾乎所有東西都用作拍賣了而且明碼標價,今天是最後一天。 我想書店老闆做出這個決定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是他的選擇。開書店應該是一個文化意義社會價值遠遠超過實際意義的事業,功德無量。正是因此我很敬佩他們。~祝福他們。
雖然沒有經常去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一下子心塞
作為一個土大連人,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說實話,我著實難以理解不明白為什麼回聲書店的倒閉招致了這麼多嗚呼悲哉的聲音。他本來就不是一家好書店呀。甚至連一個成功的經營模式都算不上。
這幾年大連倒掉的書店絕不止這一家,比這家大比這家好的也大有的是。
我是在高二的寒假第一次去了回聲書店,第一感覺就是,貴。作為一家私人運營的書店,所有的書沒有折扣,跟北方圖書城會員卡八五折比實在是毫無競爭力,更別提噹噹亞馬遜這類圖書電商,實際價格常年價格低於封底的標註價格。
此外,十五庫的租金隨著地鐵開通,東港發達水漲船高。原本店面規模就有限,這些年又不斷縮水,讀書種類本就十分有限,而網紅書還佔了一大部分,加上圖書分類混亂,回聲書店本就不是個稱職的書店。
不過好在他的定位也就是偽文青。坐落在東港十五庫這個高級地方,臨著海景,售賣著價格不菲,質量一般的咖啡。想來是偽文青裝逼的不二之選。只是這算盤實在打錯了。回聲書店對面就是連鎖的漫咖啡,同一層樓的有特點的好咖啡廳,好酒吧數不勝數。賣情懷完全賣不過人家。
要說賣情懷,貓的太空之城倒是個很好的範例,但是人家除了根本賣不出去的書之外,主打的是明信片和基本上見不到的貓,還有周邊產品。可試問回聲書店有什麼呢?所以說,回聲書店的倒閉只能說明他在資本社會資源再分配中淘汰了,根本沒辦法代表什麼現代人再也不讀書了。話說噹噹實體書店不是開的如火如荼的摸?貓空也沒見他倒閉啊?誠品書店也還火著呢吧?
以上。回憶太多,想說的不多。作為朋友表示理解,作為客人表示不舍。這個城市有他們而變得有趣了一些,比較遺憾的是那年錯過了小河在圖書館露台的演出。在一個城市待久了,就有一些很有安全感的地方。可怕的是,好幾個地方在半年之內陸續關門或者變得面目全非。
我上班的地方離15庫很近,中午有的時候就會去那邊溜達,路過回聲的時候也會進去看看有沒有什麼書,但事實是我幾乎從來沒有找到過自己想看的,小眾,太小眾了
可能我是一個俗人,我喜歡的跟生活相關的書回聲還是太少了,在這這方面我就更喜歡中信和簡匯,同時期待一下即將開業的西西弗。還有想說為什麼文藝的書店都沒有賣雜誌呢,自從去年滿街的雜誌亭一夜之間消失不見,我想買本雜誌都沒有地方去,有的時候為了市場也應該適當站在我們俗人朋友們的立場想想,可能這些也確實不是老闆想做的,但這也許就是這個城市目前文化市場的現狀
不是不想買紙書,確實是回聲的口味不適合我,這是我的回答喜歡晚上或則周末下午去回聲看書學習
但也會在人多的時候過而不進世人就是給書店灌輸太多不屬於它的意義所以才會是每家書店都背負著重擔其實最開始的書店也就僅僅是給人們提供一個看書的地方
可是現在看來,書店反而多了更多的遊人,更多的城市將書店作為了一個噱頭。我覺得這是沒必要的。如果書店只是純粹的看書的地方,它的人也許會少,但總會有人愛好讀書的人去。可是現在,書店的遊客多了,本身環境就不安靜了,就已經開始浮躁。既然如此,那留不住愛書之人也是有理由的如果書店變得不單純,如果那片凈土改變了意義,強留也沒必要了在南京上大學,感覺大連人文氣息太弱了,一家像樣的書店都沒有....
作為一個在大連讀了五年多大學的人,對回聲書店以及回聲圖書館還是很有感情,我自己也一直想去經營一家實體書店,當時也是寫了一點東西總結了如果是我去經營一家書店,我會怎麼樣做
希望大家能多多提點建議,也希望未來因為某些改變,實體書店能夠越來越多
Wander遇見
在一個寧靜的地方,邂逅有趣的靈魂
爬牛山的時候路過北門附近的回聲書店,如今這家書店連同十五庫的那家回聲書店一起,關門了。關於這家店的回憶,還記得陪爽爽過的第一個生日,那是13年一個周日的下午,第一次來到十五庫的回聲書店,點了兩杯卡布奇諾,翻了幾本書看了看,下了幾局五子棋,作為一個文藝愛好者,感覺店裡的氛圍很不錯,明信片也很有特點。第二次去時候是大三開學的前幾天,晚上在東港有一個台灣美食節,下午的時候就又來到了回聲,這次是在陽台挑了一會地方坐下,點了一杯沒喝過的轟炸機B52,假裝自己很懂雞尾酒的樣子,若有其事的喝著,那天夕陽的餘暉很美,還有盤旋著的海鷗,讓我想起了滕王閣序里的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
之後聽說北門附近也開了一家回聲書店,也來過這裡幾次,這家書店面積更大,也經常會舉辦一些小型活動,當時就想也許這就是實體書店的未來吧。不過後來來的兩三次就感覺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感覺這裡好像成了附近學生一個自習的地方,雖說無可厚非但總感覺怪怪的,回聲也不喜歡去營銷宣傳,身邊很多的同學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家店。
萬達的二樓有一家貓的天空之城,在商場的繁華中尋一片安謐,我還在他家做了一段時間的貓小豆,做一些理工這邊的宣傳,後來她家也關門了,也許這樣的書店還是不適合這種地方吧,聽說最近在東方水城那裡又開了一家貓空,也許這樣的地段才更適合貓空,去逛貓空很多時候是把它當一個景點去體驗,裡面的書鮮有人問津,我去的幾次也主要是想去寄明信片。
回聲書店則不同,更多的時候還是去把它當一個書店去體驗,相逢在一個午後,也行能遇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在閱讀中收穫成長。如今這家店也關門了,難免要感慨一下實體書店的未來在那裡,真的沒有多少人想去實體店看書了嗎?我向來不認同這種說法,我的個人經歷和身邊的經歷都讓我感覺,生活中是真的很需要一家書店的,如今的很多人都感覺到孤獨,我們去參加社團去玩遊戲去運動,我們希望在一個圈子裡做出一點成績然後被別人看到,然後我們可以融入這個圈子;我們看電影看書聽音樂,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出來,如果有人跟你談論它你會很開心,很多時候沒有太多人對你喜歡的東西感興趣,你會感到很失落;我們活躍在各個社區,活躍在貼吧知乎豆瓣和一些合適各樣的評論區,我們希望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形象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我們去撩別人,我們等待著被人撩。
我們希望有一個地方能找打歸屬感,一個帶走我們孤獨的地方,也許是一家書店,也行是其他。中學時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那裡的一家書店叫中興書社。就是在這裡,我在同學的介紹下,認識並喜歡上了幾米的書,那時候的我還喜歡看白岩松,還喜歡看各種各樣的雞湯,感謝當年的雞湯,讓我有了如今在外人面前隨遇而安的性格。雖然這家書店是主營教輔的,但是其他類型的書對我而言也足夠多了,每一個在這裡的度過的午後我總能遇見幾本心儀的書,也許是沒看過的幾米,也許是其他。高中那會一個月一次假期,每次放假的那個,周五的下午我都會來這裡,看一會兒書,然後用400元月生活費里省下的50元左右買幾本書,這幾本書就會陪伴我度過接下來四周的校園裡的午休時光。也許是這家書店改變了我太多,中學時代我就一直想去經營一家書店,現在這個想法也沒有改變。然而實體書店目前的景況讓人唏噓,中興書社以前在我們那裡有兩家店一家在鬧市一家在湖邊,如今鬧市已不再是鬧市,書店也關門了,只剩下湖邊的這家,如今也是靠著教輔的生意維持一個正常的經營。
如果我去經營一家書店,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希望它是這個樣子的。
或許不應該叫它書店,應該叫它圖書館,因為我不希望這是一個賣書的地方,我希望它是用來看書的地方,以看書為核心可以進行一些內容的分享,我覺得一個書店不需要有太多的書,如果一個書店所要服務的客人數的基本維持在20人左右的話,那麼我覺得100本書左右就足夠了,關鍵是所擺放的書是否都是值得看的,我們就需要去想辦法保證這些書都是值得看的呢,比如說選書的形式可以去做一些改變,書店擺放什麼書這些可以由讀者來決定,去徵求讀者的意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一本書或幾本書給你帶來很深的感觸,在某一階段或者對你未來對你產生很深的影響,也許書的背後還有一段故事,這本書對你很重要,對你有很大的幫助,你也希望能夠將這本書分享給大家,希望它給其他人也帶來一些幫助,這個時候你可以寫一封薦書信,寫出自己的推薦的理由或者寫出自己的故事,你因為什麼原因讀到了這本書,這背書帶給了你什麼,對你的未來有怎樣的影響?我們書店經過簡單審核後覺得還可以,只要足夠真實就可以,我們就會購入你推薦的書,將它擺放在書架上,這樣就可以讓其他讀者去閱讀你推薦的書,去遇見你的故事。你也可以來到書店去閱讀其他人分享的書,在這裡我們希望能在書的氛圍中,多進行一些情感的,心靈上的交流,在書店體驗的過程中如果某本書給你帶來了某些觸動,那麼這次體驗就是成功的。
如果我去經營一家圖書館,我不希望它是去靠咖啡和西餐小吃去盈利,一邊吃東西一邊看書總會給人一種遊離的感覺。所以我不會去提供小吃,也不會去賣咖啡 ,咖啡或者牛奶可以免費提供,作為我們圖書館服務的一部分。
如果我去經營一家圖書館,我希望這裡是一個心靈的健身館,在健身房我們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在跑步機上奔跑,他們拉伸,他們舉起啞鈴,他們揮灑汗水,為了更健康的身體,為了更完美的身材。身體需要鍛煉,精神同樣需要,如果我經營一個圖書館,我希望常來這裡的讀者能夠在這個過程強大自己的內心,獲得一個心靈上的成長。
如果我去經營一家圖書館,我希望這裡舉辦的活動能更接地氣一些,能讓更多的人樂意去參與,之前回聲電影放映的打擾伯格曼,電影很好,但是太遊離於流行之外,很難約到三兩個好友一起去看。如果放映一些王家衛的重慶森林這樣類型的應該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攝影類活動也是,去分享照片,照片不一定要是單反拍的,用手機也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我們去舉辦一個照片分享類的活動,更多是想去遇見照片背後的故事。
如果我去經營一家圖書館,我希望這裡的點點滴滴的內容,都是由讀者去生產的,就是所謂的用戶製造內容。回聲書店店長在《再會,回聲》里說當她把關閉書店的決定告訴身邊幾個朋友的時候,就有表示出錢出力拯救回聲的,然而就像她說的那樣,這樣只是拖延結束的時間,實體書店的未來還是要靠讀者去拯救,一個書店店長和幾個朋友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讀者製造內容的能力是無限的,實體書店要引導讀者去製造內容,就像微信引導用戶去建立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里製造內容,好的內容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戶進入這個平台,微信在這個過程中只是起一個提供平台的作用,書店也可以去學習這樣一種模式,讀者製造內容,讀者分享內容,更多的讀者進入,更多的分享的內容,進入這樣一個良性的循環。實體書店,在過程的作用是首先為讀者提供一個創作的空間,很多時候我們看了一本書,很有感觸,也想去寫點東西,然而周邊的世界太喧鬧,我們思路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煩惱所打擾,實體書店則可以提供寧靜的場所,讓我們靜下心來去寫點東西。 其次,要為讀者提供一個分享的平台,大部分時候我們去創作一些東西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的,最好能讓懂自己的人看到,然而平時我們所創作的一些東西總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分享讓懂自己的人看到,很多時候只能寫給自己看自娛自樂,有了實體書店這樣一個好的分享平台,讀者也會有更強的創作動力。 另一方面在實體書店這樣一個線下場所做一個內容的分享,跟線上的分享比一個優點就是更親切,距離感沒那麼強。你在網易雲上看到一段樂評,你很喜歡,你關注了他,你想跟創作者聊幾句,一般情況下是很難得到期望的回復,也許是因為距離,也行是因為其他。線下的話就不一樣的啦,你在書店的內容牆上看到一段關於一首歌的故事,你很喜歡,你會感覺距離很近,也許他就在身邊,也許在理工也許東財也許其他,或許你們可以相約某一天在書店的某一處,喝一杯咖啡,談一談音樂,也許這就是一段友情。 第三點是提供一個存儲內容的平台,就像微信存儲聊天記錄,存儲好友關係一樣。隨著書店的發展,用戶創作的內容會越來越多,書店除了做一個分享的平台還可以做一個存儲的平台,建一個檔案館,按年月將讀者創作的內容保留下來,某一天,當你要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你可以來到這裡,帶走你當年所創作的東西,這些東西也許會帶你回憶起在這裡度過的點點滴滴。
大連回聲書店,給我第一份工作的地方,2013年的5月和6月。圖書區域不大,更大面積的地方是盈利的咖啡休閑區。即便如此,當時的書量足夠我垂涎了,我自知不是什麼文藝青年,也不懂老闆的文化理念,想著工作的時候能讀讀書就可以了。我知道一開始是不可能和一個海歸老闆有什麼共鳴的,我只是一個不被理解的為什麼去當兵又回來念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即將畢業的學生,考慮再三,還是僱傭了我。但是,書沒等讀幾本,在一個有演出的夜晚,在騎車回住處的時候,就被老闆的一個電話開除了,至今我也沒問過原因。第二天上午就搬出了書店提供的宿舍。後來去過一次書店,謝老師給我結算工資,再後來,同學回過一次大連,兩個人一起去了一次。以後,就再沒怎麼關注過回聲書店了,再也沒聽到過回聲書店的回聲了。但我至今都會想起當初一起工作過的人的樣子都很好,因為我們當時都很年輕。那段日子談不上悲喜,因為時間實在是太短,沒有時間讓我去了解它的精神內核,了解它的文化意義,了解那裡的人文生活。只是有些遺憾,粗淺地認知了一個被壓縮的書店,一個被酒香、咖啡香瀰漫的中低檔的消費場所。直到今年聽說回聲書店、圖書館停業了,才又聽到了回聲。剛開始知道的時候並不是太在意,現在被碎片化的商業文化淘汰的東西實在太多又太快了,我想真正在意的還是那一小部分人吧,因為他們在那裡奮鬥過,努力過,迷醉過,警醒過。記得同學在回聲書店如火如荼,拓展回聲圖書館,石槽演繹空間等等的同時,說了一句話,「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如今大連還存在著年代悠久純粹的書店,比如木文堂書店、永樂書店等,他們還在生存著,堅持著。
回聲書店,一個給我第一份工作的地方,希望下次聽到回聲的時候,是它以另一種形式生存,經營,成長,屹立的吧。祝福那些曾一起工作的人們,那些懷揣著理想的人們。
「雖然給我第一份工作的地方遭遇了「拆遷」,但是惘聞樂隊的破冰之船仍在繼續航行!」
我很喜歡紙質書,真的很喜歡。但是我是天平座,有選擇困難症,常常外出的時候不知道帶哪本書,包里的地方又有限,所以買了kindle,於是就幾乎沒買過紙質書……
關了就關了吧,挺好的,希望這些打著書店名號的咖啡館和酒吧,少一點,再少一點。
去過一次十五庫,也去了一趟回聲書店,「書店」里的書種類之少、風格之單一,放眼望去,全都是「小妞書籍」(對應小妞電影,此處無性別歧視),如今這種「書店」關門了,就可以代表大連人的文化底蘊不夠嗎?狗屁。這代表大連的文藝青年大部分還是理智且有腦子的!且偽文青少!少到不足以支持回聲書店開下去。要論喜歡看書的,白雲山圖書館、中山廣場新華書店、西安路書城,哪個地方不是人擠人?一個書店不好好賣書,反而去賣咖啡、賣啤酒,那是不是我在窯子里放幾本故事會,也可以稱之為書店?關了吧,挺好,這種店開的多了有辱「書店」二字。身為大連人。。。我還一次沒去過。。。哎。
結婚之前經常去 後來沒時間 去的就少了 應當多多去支持的
推薦閱讀:
※誠品書店給人一種強烈的想買書的慾望,而如西西弗書店這類只能給人一種想看書的感覺,它們的差別在於?
※國外有哪些有意思的書店?
※在西西弗 先鋒 方所 類似的獨立書店工作好嗎?
※獨立書店的定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