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文明為什麼沒有抹去馬的地位?

我們的文字中既然有這麼多與馬有關的字,游牧文化到底何時從我們的文化中淡化,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原因?英文中也有大量的與馬有關辭彙,很多依然是人們的日常辭彙,賽馬的傳統也依然保留,工業文明為什麼沒有抹去馬的地位,至少在辭彙上。


馬在工業革命以後地位已經被抹去很多了,馬在工業革命以前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工業革命以前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工業革命以前倫敦和紐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當時整個城市擠滿了馬車,圍繞馬車的生產產生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鏈條,關於馬車的方方面面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當時倫敦最大的危機是馬糞危機,人們害怕倫敦被馬糞淹沒。當然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這個事情沒有發生,隨著汽車企業的崛起馬車從我們的生活消失了,汽車成了我們主要的交通工具,截至1933年,汽車消耗了20%的鋼鐵,12%的鋁,51%的鉛,95%的鎳,35%的鋅以及60%的橡膠,汽車成了有史以來消耗原材料最多的工業產品。

2.工業革命以前馬是重要的戰爭工具。

春秋戰國時,形容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常常用千乘之國,1乘由100人組成,而其中最核心的單位就是陣中由四匹馬拉的兵車。隨著馬鐙和馬鞍的發明,馬成了最重要的戰爭工具,騎兵也成了各國的王牌兵種。數千年以來我們農耕文明最大的敵人就是游牧文明,我們徵調了巨大人力修築了萬里長城,每朝每代都派大量兵力去防禦他們,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處於僵持階段,把他們御國門之外,甚至多次被突破直至亡國,我們之所以如此被動就是因為游牧文明善於控弓御馬。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更是靠著騎兵橫掃歐亞大陸,威震天下。但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槍械,坦克的發明騎兵開始變的邊緣化,東西方的騎兵都曾發起過堂吉訶德式的進攻,西方是二戰時波蘭騎兵用長矛攻擊德軍的坦克,東方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蒙滿騎兵用密集的騎兵陣衝擊英法聯軍的槍炮陣。

3.工業革命以前馬是重要的通訊工具。

中國自清以來就是一個擁有廣袤的疆域同時又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為了把中央的旨意下達各方,在全國各地建立了驛站,驛站主要作用就是為傳遞信息的官員準備糧食和馬匹的地方,最緊急信息要用八百里加急傳遞,而其中的主要的傳遞工具就是馬匹。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電報的發明,驛站漸漸的也消失了。

4.在農耕時代馬和牛是人們最重要的動物夥伴。

在農耕時代馬是主要的運輸工具,牛是主要的耕作工具,是一個家庭重要的財產,我們稱之為大牲口,你隨便殺牛殺馬試試這是要犯罪的。工業革命到來後,機器代替牛和馬,現在和人類關係最近的動物是陪伴類寵物貓和狗。你知道喵星人在中世紀的歐洲是什麼處境嗎?當時貴婦人最喜歡的娛樂方式,就是把貓吊起來放在火里燒著玩,一邊喝下午茶,一邊聽貓的掙扎和慘叫。

5.從語言和文字來看馬的地位。

一個文明傳承靠的是文字和語言,我們人類正是靠著語言和文字把積累到的知識和經驗一代代的傳下去,才讓文明生長起來。一個文明的消亡最重要的標誌就是語言和文字失傳,當大家不認識你,不理解你時,也就會慢慢的忘記你。語言和文字不僅承載著現在,而且還凝聚著過去,甚至連接著未來。比如馬路,就說明以前的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路是給他走的。馬力,說明以前的馬是主要的動力來源,動力靠他來衡量。拍馬屁,說明以前的馬是重要的財富象徵,你要討好別人要拍他養的馬的屁股,誇他的馬養的好。這些詞都說明了,馬曾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到曾經如此重要的馬,由於技術的進步,現在只能龜縮在賽馬場上通過奔跑來取悅人類。我感到一絲悲涼,又有一絲恐懼,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我們很多人的工作都被機器人取代,未來留給我們發揮的賽道是不是也如同賽馬道一樣只剩下窄窄的一條。


之前搜索「古代 馬 分類」,由於只涉及到固定字意的解釋,沒想太多,將結果直接黏貼了,貌似原創是知乎@夏兮的,十分抱歉,在這裡說一聲對不起。並將引用部分刪除了

------分割線------------

當然抹去了,你認為沒有抹去,是因為馬及衍生的獨角獸等形象仍然在影視作品中活躍且代表著真善美

然而社會活動中,馬的地位早就大幅度降低了。一般來說,對某種事物描述越詳細,專有辭彙越多,說明人類對它越重視,古代馬的部分專有辭彙如下:

騍,母馬

駒,小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騸,喪失生育年齡的馬

驃,黃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藍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驍,強壯的馬。

駹,面、額白色的黑的馬

騂,赤色的馬

駿,走得快的好馬。

驥:老馬

駁:毛色不純的馬。

馰:額白色的馬。

驤:後右蹄白色的馬。

等等

現代:馬


主要還是公路不夠普及吧,還有就是馬的越野能力是輪式機械無法比擬的,如果翻山越嶺的話,還是馬比較穩妥。

幹活的牲畜主要還是騾子吧,印象里很少見馬乾活和馱運的。


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動力並沒有對畜力形成絕對優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普及又太晚,所以畜力時代依然影響著我們的日常對話。

大多數地區普及汽車是二戰之後的事情。之前的工業力量體現於蒸汽機車,技術參數未必就比馬更強,很多地區是牛馬和蒸汽機並用。簡單的算術計算就可以解釋這個事實:

世界蒸汽機車博覽 機車1號

1810年英國的斯蒂芬孫開始製造蒸汽機車。這台名為「機車1號」的蒸汽機車,是他在1814年製造的,軸式0-2-0,動輪直徑1220毫米,總重6.9噸

機車1號(Locomotion No.1)

當年記錄顯示,該車牽引裝有53噸煤炭的列車跑完從達靈頓到斯托克頓的64公里路程大約用了9-11個小時。

鍋爐壓力:每平方厘米3.5千克

氣缸:241毫米x609毫米

驅動輪:1220毫米

牽引力:861千克

總重量:6.9噸

車重6.9噸。然後算牽引力x速度就可以得到輸出功率。

速度是10小時64公里,可以換算為每秒鐘1.8米。

牽引力是861千克 ,可以換算為8400牛頓。

兩者相成,機車的輸出功率差不多是1.5萬瓦,即15千瓦。

1千瓦=1.36馬力,機車一號的15千瓦差不多就是20馬力。換句話說,6.9噸的車相當於20匹馬的極限功率——「馬力」,平均350公斤的重量輸出一馬力的功率。(假設自身消耗煤水重量已經計入總重)

一般的民用馬匹,體重也就是四五百公斤。而當初「馬力」這個單位,正是一匹成年馬的極限輸出功率。換句話說,斯蒂芬孫的蒸汽機車雖然比馬要強(馬平時的輸出能力約0.6馬力),但就單位體重輸出的功率而言,火車頭並沒有明顯壓倒馬的肌肉。所以,很多早期鐵路也用馬拉車,《讓子彈飛》並非亂拍。美國西部的印第安人騎馬扛槍打火車,整個馬隊的功率可能和火車在一個數量級上,對抗起來不算力量懸殊。

當然,蒸汽機的輸出功率在不斷增長,到了20世紀中期,國產的建設機車只需要40公斤的重量(計入煤水車),就能輸出1馬力的功率,已經和400公斤的馬拉開了一個數量級。畜力已經不可能靠堆積數量來對抗蒸汽機了。但問題在於,蒸汽機的力量不能拆開用,幾噸的機車可以輸出近百馬力的功率,幾百公斤的蒸汽機車根本就動彈不得。更何況蒸汽機必須預先鋪路,一路加煤加水,絕不是想去哪就去哪。所以,馬匹依然可以用靈活性對抗蒸汽機的力量,在鐵路網之外的廣大地域發揮作用。

真正幹掉馬匹的工具是內燃機。

老解放卡車的功率是71千瓦,接近100馬力,而重量只有4噸(加上駕駛員和汽油),差不多就是把蒸汽車頭的20分之一搬到了公路上。可以在不到10匹馬的佔地空間內,發揮出一百多匹馬的力量,馬隊終於可以下崗了。如果還嫌不夠靈活的話,還有小型輪式拖拉機(尤其是手扶式),爬坡能力不輸牛馬,力量則絕對秒殺。到這時候,畜力才真正開始退出中國人的生活。

但是,內燃機數量積攢起來,在窮國是個很漫長的過程,一直到70年代前期,中國農村還使用改良版的畜力車和城市交換物資。電影《青松嶺》描述階級鬥爭,焦點就是誰來控制馬的肌肉(以及車身下的軸承)

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中國這個時候還真談不上自己造汽車——唯一的大型汽車廠是蘇聯援建的,其他的小型汽車廠都沒有真正脫離作坊化生產。一直到1975年中國人自己組建的二汽造出中型車,才算初步搞定汽車工業。今年是2016年,還有四五億中國人是二汽投產之前出生的,這一代人的子女是中國人口的主體,當然會像他們一樣說「做牛做馬」、「君子一言,快馬一鞭」。不過,等到他們的孫輩和最小的孩子們長大,情況就該不一樣了。

相關回答:

哪些有趣的細節可以從側面反映 1949 年後中國社會的變遷?

為什麼近代才出現人力車?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知乎專欄-當代共青團應該做一個「世界觀工廠」

歷史上有哪些曾經社會地位很高的職業由於科技的進步被淘汰?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因為馬肉可以吃啊。


騏驥驊騮駟駑之類的字除了在成語里,現在已經很少用了

而且和馬有關的詞多不代表就是游牧文明,這些字多是周朝發明的,古代馬是貴族重要的顯擺工具,就像現在的豪車一樣,當然有很多講究


「馬」有幾個意項,

其中傳統的名詞意向僅常見於兒童啟蒙讀物和相關專業領域了。另外每12年還有個馬年能爆發一堆祝福語

我們中,大多數人提到「馬」只是用這個讀音(用於專有名詞、外國名詞音譯和網上自創名詞)了,就像樓上說的 馬克思主義 馬列 馬爾薩斯和馬寅初一系的人口論 馬雲 馬化騰 以及 馬賽克 有馬 無馬 草泥馬 等音譯及變化類辭彙了。

所以工業文明確實抹去了它的地位


人類用上蒸汽動力滿打滿算不過二百年,就中國來講,大範圍的告別畜力不過發生在90後出生到長大的這段時間,我上小學的時候還有農民趕著馬車進城賣菜。可是人類用馬已經是上千年,而語言文字體系從出現到成熟再到全民普及都早於人類告別畜力的時間。


所以題主是想問有馬和無馬的區別嗎?


因為為了確定「馬力」這個單位的大小,必須要有馬的存在啊(?????)


我也很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的生活中再也沒有馬賽克呀。


因為……

友誼是魔法!

看了上面的答案心裡怪怪的


就像工業文明不但沒有抹去手工作品的地位,反而手工作品的地位顯著提高

就像「有錢人」一開始就是用馬代步的,但「有錢人」不會用驢子磨面,因為「有錢人」不用自己磨面。

所有有錢人用過的,無非在工業文明時代更能提現廉價和奢侈,平民和貴族的差距。而現在,人們越來越懂得生活,越來越願意去消費一些享受品。所以馬並不會被抹去地位,反而像手工品一樣,可能成為身份或地位的象徵。

至於游牧民族的減少,應該是少數民族的漢化造成的吧。而且現在自然條件越來越好,畜牧業的養殖也越來越現代化(還是像之前說的,工業文明的牲畜)。但是,我們不是還會找機會去吃真正的游牧的肉嗎~

去內蒙古的時候還是見了騎著馬的牧民的,好酷!

當時車上引發了一場關於「願意每天在原野上放3000頭羊還是願意回城市掙著哪怕兩千塊一個月的工資」的問題,車上的中年人表示還是願意回城裡,我沒表態,但我想要去放羊,哈哈哈

好想沐浴在羊毛里

請忽略這個霸道的水印,哈哈哈

馬兒多可愛啊,生命中自帶貴族氣息

?( ?? ? ? ?)?


謝邀 @丁衛鋒

工業文明已經抹去馬的地位了。

工業國家的大部分人除了在旅遊景點,可能一生都不會再有看到馬的機會。

至於賽馬啥的,你就當成文化上的噱頭罷了。說明不了問題。

同樣的有訓鷹、耍猴、黃雀算卦、給烏龜投硬幣等等。

文化的基礎是生活,沒有生活基礎的東西必然被淡化。

連牧民都騎摩托車放羊的時代,哪裡還有馬的容身之地。


我手頭上沒有數據,但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確定兩個關鍵點:

1.機器取代畜力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可能到現在機器還不能「完全取代」畜力,現在山區地方還有用牛車、馬、驢的,這個「取代」就確定為在全世界範圍內機器創造的產值超過畜力吧。

2.從語言學的角度,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新創造含有「馬」的詞語?當然這個「馬」在詞語裡面必須是確實含有動物「馬」的含義,馬賽克什麼的不算。

因為手頭上沒有數據,所以只能憑感覺作答,我個人感覺,機器取代畜力的時間,應該和「不再創造含馬字的詞語」的時間點差不多。

並非專業領域的回答,歡迎拍磚


因為有一種馬叫「奧巴馬」,

還有一種馬,叫「馬XX」,比如「馬雲」,「馬化騰」,

還有一種馬,叫「馬屁精」,這種馬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全世界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這種馬,一直到人類毀滅。

。。。

以上這幾種馬是超越了文明的存在,所以想把馬徹底淘汰是不可能的。

PS:我真的是認真答題的!


騾馬化向摩托化轉變也就是一百年之前的事情。

一百年不足以影響慣用語


因為車壞了不會自愈,車沒油了不能加遍地都是的草料,車不會生小車,車越野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在雨林里穿行,至少21世紀之前,很多環境下車的可靠性都不如馬


馬作為交通工具的功能,是被代替了

馬的文化地位相反沒有被抹去,而是被加強了。


一目了然


推薦閱讀:

唐朝漢人會像今人一樣懷疑自己的血統嗎?
學習芬蘭語好的書籍,網站與其它途徑?
學西班牙語之後,你染上了什麼毛病?
為什麼西語里w是兩個v,英語里w是兩個u?
在世界上的一些語言里,為什麼八和夜的讀音接近?

TAG:歷史 | 工業 | 語言 | 機械 | 馬屬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