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裘德·洛主演的《年輕的教宗》?
常看美劇的朋友,對HBO這個名字肯定不陌生。
《黑道家族》、《慾望都市》、《權力的遊戲》、《兄弟連》這一個個叮噹響的名字都出自HBO之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HBO已經成為了品質的標籤。當你不知道該看哪家劇時,選它准沒錯。
要說今年網上最火的幾部新劇,莫不過《西部世界》與《黑鏡》第三季。前者已經成為話題符號,後者也成了彰顯品味的不二法門。
但今天要說的這部——《年輕的教宗》,雖然人氣比不上前者,但品質上毫不落下風,稱得上今年最具深度新劇。
導演是肯定要先提的:保羅·索倫蒂諾。特立獨行的實力派,既玩得轉藝術,又搞的定票房。
先後六部電影躋身戛納主競賽單元,其中《絕美之城》還拿下了奧斯卡金像獎。
雖然是頭一次執導迷你劇,但劇集的充沛時間讓導演才華得以成倍放大,震得屏幕後的小十君(微信ID:dsfysweixin)渾身發顫。
再說說主演——裘德·洛。號稱「英倫一枝花」的頭號顏神。雖然很久沒在大銀幕出現,現在也已瘦身成功,重新回歸舞台。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回春。
雖然髮際線依然如故,但那天生自帶柔光效果的俊美面龐,簡直讓人懷疑他是否天生自帶神性氣質。
他的一撇一捺一舉一動,都似乎帶著種力量,那種身為教宗卻受凡人性所束的矛盾糾葛,皆溢於言表。
和他搭戲的是戴安·基頓,文青最愛刻奇的伍迪·艾倫的前女友,風采演技自不必表。曾出演《安妮霍爾》、《曼哈頓》等片。
不過,歲月並沒有對她的容顏網開一面。
但如《情人》里所說——「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年輕的教宗》在開播前還去威尼斯進行了前兩集的展映。一部電視劇,還是迷你劇能在世界頂級電影節展映,實不多見,還收穫了影評人的一致好評。
雖然主題與熱門劇集相比有些小眾,但是看看觀眾評價,超過9分!
IMDB與爛番茄的口碑也是不俗。
大家都懶得讚揚導演手法和劇本精鍊,只恨此劇少人知啊!
故事背景設置在梵蒂岡,天主教的心臟。
劇情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年輕的新教宗上位,他要在梵蒂岡的權力羅網中周旋,緊握權杖的同時也得實現自己的抱負。
既然是虛構作品,又涉及到天主教廷背景。先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天主教會的「最小知識」。
歐洲的天主教組織就像一個三層的金字塔。最底層是助祭,其上是神父,再往上就是主教。
而主教階級也是金字塔結構,最上面的三層除了首主教(掌管一國教會)和樞機主教(也叫紅衣主教)外。就是金字塔的頂端,也是天主教的最高領導——教宗(教皇)。
教宗任職是終身的,號稱「基督在世的代表」,擁有至高無上的神權。是羅馬教廷的領袖,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同時,作為梵蒂岡國家元首,教宗甚至可以自己立法,司法與處理一切行政人事。
雖然現今教宗的權力有所削弱,但以往他可是歐洲隻手遮天的人物。
當時橫掃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就曾因為得罪了當時的教宗,而被革除了教籍。
這可要了命了,這意味著亨利失去了他王權的合法性,成了異教徒,而手下臣民也不必再對他效忠。
這種壓力連皇帝都無法承受,於是在1077年1月,數九寒天,十冬臘月的時候,亨利四世以罪人的打扮,領著妻子在教宗所駐城堡外跪了三天三夜,最後好不容易才得到教宗的原諒。
我們的主角,就是虛構的新教皇——庇護十三世。42歲就換上紅衣(紅衣主教),46歲就成了世界10億教徒之首,放在歷史上也是開了掛一樣的存在。
但他可不是那種威嚴莊重的老者,他年輕俊美,有著希臘雕像一般的稜角。
但說到為人作風,簡直毀三觀。
他嗜煙如命,廢除了教會內上百年的禁煙令。
他早飯只喝櫻桃味的健怡可樂。
還敢拿「我不信上帝,我沒有信仰」來開玩笑。
作風也是乖張,先是訓哭了服侍過三代教宗的阿嬤。(當然,這麼做別有深意)
還讓教廷最有權勢的紅衣主教給他倒咖啡。
但身為教宗,他要擔負起管理整個教廷的責任。
你是不是覺得——他該愛民如子,擁有著博愛,平等,寬容等種種自由派都該具備的特質?
來看故事開場,新教宗從夢裡醒來,準備對人民發布第一次演講。
天空陰雲密布暴雨傾盆,人們正苦苦等待他的演講。他雙臂分開,烏雲頓時消散,如同神跡顯現一般。讓所有信徒驚呼雀躍。
他的演講內容讓眾人始料未及,居然如此與時俱進。
「我們忘記了自慰,忘記了避孕,忘記了墮胎,忘記祝福同性婚姻,忘記允許神父戀愛,忘記允許厭世的人自殺,忘記毫無罪惡感地享受性愛…… 」
這種自由主義態度與保守的天主教格格不入,看看其他那些推他上台的主教們的反應。
不過呢,這只是一場夢罷了。別開玩笑了,這種人怎麼可能在複雜的權力鬥爭中活下來?想都別想。
他得有超人的心智與認知能力,他需要的可不只普通的政治手腕,得是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策。
其實《年輕的教宗》預告片剛發布的時候,很多媒體人都將它冠以宗教版「權力的遊戲」。
所以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在他自己看來,他是一個「堅持不懈,暴躁易怒,報復心強,記性極好」的人。
那些推他上位的主教們,都是因為覺得他資歷尚淺,容易操控。
都沒料到他心機之深,堪比馬里亞納海溝。這些縱橫權力巔峰數十年的老狐狸都猜不透。
現實當中,他的第一次面向全世界信徒的上任演講是怎樣的呢?
他對待教徒,不僅不出面安撫,反而躲在陰影里恐嚇他們。
他的演講卻沒有陽光,沒有祝福,沒有微笑。有的只是控訴與詛咒。
所有人都沒想到,這位新教宗如舊約中的先知一般嚴厲。
他的怒斥將人群驅散,他警戒教徒應全心全意信仰上帝,他否定任何自由意志,任何放蕩邪侈,也唾棄任何人性解放。
隨著他吐出最後一個音節,暴雨如注,天雷轟鳴。
對內也毫不手軟,他著手架空財政大臣的權勢,又在紅衣主教身邊安插眼線。
對那些背後中傷他的主教毫不留情。
就連面對一人之下的聖職長,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直接將他開除。
但對於有望成為心腹的人選,自然層層提拔。
他還試圖拉攏自己的導師、精神上的父親,當然更是曾經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他甚至以教職賄賂神父,讓他吐露其他主教懺悔的秘密。這一點可了不得,要知道泄露懺悔內容可是大罪過。
對外宣傳上,他解僱了梵蒂岡的攝影師。
他禁止讓自己的形象出現在任何媒體上。
即使這樣做等於「媒體自殺」,他也毫不在意,他想做一個隱形人。
他對外交漠不關心,雖然他十分清楚外交就是梵蒂岡的立身之本。
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他在故事中的驚天目的。
如果要給演技好壞一個簡單的衡量標準,我想那就是:看不出演技。裘德洛所飾演的這位教宗就達到了這種水準。
只需看上前兩集,你就能發覺他是個極其複雜的矛盾體。但這種內在衝突全被裘德洛隱藏了起來。看著屏幕上微瀾不驚的面容,你卻能感受到那潛藏其下的暗流正洶湧擊撞。
你完全料不到他會走哪一步棋。
完全相左的神跡,差之千里的宣言,一明一暗的形象,這種種矛盾都聚為一體。
這種手法,在呈現衝突豐滿人物的同時,還包含了對天主教核心本質的詰問。甚至還包含了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衝突的現實隱喻。
如此豐富的信息量,還只佔這劇前兩集的冰山一角。
我們常說好的影片應當反覆欣賞,就是暗示其中包含大量的信息,不是一遍兩遍就能吸收的完。
且看故事開頭的嬰兒堆,新教宗從上緩緩爬過。
不僅表達天主教是踏著其他宗教的萌芽發展壯大,也暗示了教會內部的權力鬥爭需要付出怎樣代價。
這也與片中反覆出現的宗教繪畫相契合,你可以從中覓得故事主題。
每張作品既提振了該場戲的氣氛,也從頭到尾連貫出一部宗教發展史,值得細細揣摩。
劇中的確不乏對於教廷政治的描繪,人性在權力鬥爭的夾縫中掙扎。但在世俗層面之外,也包含著宗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下去這一深刻命題。
網路與大眾媒體的日益壯大,宗教的神秘感日漸稀微。而神秘感本身其實就是宗教得以保持魅力的源頭。
只有神秘感能帶來敬畏,而敬畏是宗教的統治基礎,而裘德洛所飾演的新教宗一心想做的,就是與這信息時代對抗。
所以,在街頭巷尾都熱議《西部世界》的時候,你更應該去看看這部《年輕的教宗》。
它能在短短十集里引起如此多思考,的確是這個匆忙時代里難得的佳作。
如果你對宗教題材不甚敏感,只是單純追求劇集品質的話,《年輕的教宗》絕不會讓你失望。
目前該劇第二季已經獲得續訂,看不夠裘花任性耍帥鬥智斗勇的盆友有福啦!
本文原載於公眾號第十放映室(微信號:dsfysweixin),歡迎關注!
一個壓抑、孤傲、嚴酷的外表下隱藏的激情、純真、勇氣與大慈悲。
一季的時間,教宗一步步剖開自己內心的縫隙一步步走向真正的信仰,於是最後,他終於來到了有必要站在萬人之中的那一刻。這一刻的到來需要經歷的是前三集如同紙牌屋式的「宮斗」和後三集一次次送走至親至愛的殘酷。成為聖人的這條路只能踽踽獨行,作為看客卻不得不為摯友離世後搖鈴求安慰、教父去世床前如孩子般的痛哭、送走教母時無法承受的心痛、終於站在萬人之上卻看到父母轉身離去的暈倒……這些片段心生憐惜。也不得不為嚇哭小朋友、扮鬼臉、懟總理、懟教務大臣、懟各種人以及懟完之後洋洋得意的小表情……這些片段會心一笑。如此單純、脆弱、執著、堅韌、勇敢的一顆心讓人如何不愛。預告片中的最後一句話是revolution~看來導演想和天主教玩一把大的第一季只是開始PS.演過舞台劇的裘花的台詞功底真是如沐春風--- 強烈建議耐下心來看完全劇,或者至少看到第八集,會發現有明顯的轉折,真正的精彩和點題都藏在最後三集。---
一句話評價:這是年輕的教宗 Lenny Belardo 的追尋與尊重的成長之旅,權利爭奪和宗教爭議都只是陪襯。
---下文內含細節分析等強烈劇透---
---奉上桌面壁紙一張,還有撤退的時間---
Keywords: Search, Respect.
Abstract: The life
is a journey of searching and growing. Lenny searches for his parents, along
the way he grows, from a child to an adult. As a priest, Lenny searches for God,
along the way he grows as the Young Pope.
Sister Mary searches for accompany, especially with children, first young Lenny
and Andrew, and finally the kids in Africa. Voiello searches for power, and so
do many of the cardinals in the Vatican City. The faithful searches for the
God, hoping he can comfort or cure them.
Pius XIII』s Stance:
「Absence is presence.」
God is
nowhere yet everywhere. He cannot be seen unless one searches for him. He is
always there, waiting for one』s initiative to comfort oneself, with his power
and love.
Conclusion:
「When an orphan matures, he may discover a
fresh youth within.」
Mind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age. A child can have an old soul, yet an old man may
discover a fresh youth within.
-------------------------我是很多英文和很少英文的分割線--------------------------------
建議認真讀完引用的下文
S01E09 Pope』s Love Letters
What is more beautiful, my love, love lost or
love found?To find or
to lose?People
don』t stop yearning. Did they lose or did they find?An orphan
has no way of knowing. An orphan lacks a first love, the love for his mama and
papa.You said to
me, on that desert beach in California, 「You can touch my legs」.But I
didn』t do it. It was love lost.Where have
you been and where are you now?Did you
lose or did you find? I don』t know and I』ll never know.This is how
I like to imagine it, the answer: In the
end, my love, we have no choice. We have to find.
Lost or found?
失去愛還是尋找愛?迷惘還是堅定?這就是主題。
---------------------------------我是英文和中文的分割線-----------------------------------
一、追尋(Search)
生命是一段追尋與成長之旅,特別是對年輕的教宗而言。
親生父母
對於 Lenny 而言,他面對的從不是什麼信仰的危機,一直都是童年陰影的自我心結,也就是對親生父母的追尋,這伴隨著他的成長,也伴隨著他對上帝的思考。
對父母的追尋貫穿了 Lenny 迄今為止的人生,也貫穿了整劇。他始終帶著他父親留給他的煙斗,也始終記得他母親身上的氣味。他去看他祝賀他成為教宗的禮物,獨獨留下了印著威尼斯字樣的打火機並一直使用它,因為他的父母在遺棄他後去了威尼斯。他的記憶片段出現了他和父母在科羅拉多河畔共度的美好時光,出現了他父母將他帶到孤兒院並轉身離開的場景,出現了他父母乘船離開他卻追不上他們的場景。在前半劇中,Lenny 因自小被父母遺棄而少年老成,只相信只有通過自己的力量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他說他「不相信上帝」。他覺得上帝不偏愛他,讓他父母遺棄他,留他一人獨自承擔孤獨與苦痛,所以他內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對父母和上帝的怨恨。
無論是幼時的執意出走,還是成為教宗後的心結,童年父愛母愛的缺失讓他從小就希望自己「是個孩子」,從小就希望找到親生父母,這成為了他一直以來的執念,這也貫穿全劇,串聯起了他的追尋和成長。童年遺失的煙鬥嘴失而復得可以讓他心神恍惚;後半劇中反覆出現的記憶中科羅拉多河畔他和父母玩樂的場景讓他魂牽夢縈;他熟悉母親身上的氣味,所以能一下子戳穿假父母。
在經歷了好友 Andrew 的死亡後,Lenny 身心疲憊,開始反思自己,迷惘該如何拯救教會的命運、自己的命運。Spencer 告訴他,去威尼斯埋葬兩個空棺材吧。只有放下自己的心魔,才能撥開未來前行之路上的迷霧。袋鼠的死也意味這 Lenny 向過去的告別,他,真的放下了。這才有了他的第一次教區訪問,有了他對虐童案的處理,有了他私人秘書的更換,有了他作為教宗的成長。
在他放下了一切之後,Voiello 又點醒他,讓他重燃再見父母的希望,於是他直接到威尼斯,用古斯塔斯送的望遠鏡看到了自己想念了一輩子的父母,縱然他們最後還是選擇轉身離去。他對父母的追尋圓滿結束了,他從依戀父母的孩子終於成長成為了獨當一面的男子,他的成長就是如此。
總結:童年的孤兒經歷讓 Lenny 的心提前蒼老,看破了世間種種。但在最後,在經歷了所有事後,他見到了夢中思念已久的父母,縱然他們不願與他相認,提前離場,他還是放下了過去,解開了枷鎖,讓衰老的心重新迸發出青春的活力。
精神父母
父母一稱,除了親生父母,還有他的精神父母,瑪麗修女和導師斯賓塞。
Sister Mary —— Spiritual mother
她也是個孤兒,她所追尋的不過就是孩子們的陪伴,除去對主的忠誠之外。Sister Mary 陪伴 Lenny 成長,無論他長到多大,他的內心都一直是個孩子,對瑪麗修女有著對母親般的孺慕之情。雖然修女有過對 Lenny 的陰謀,但他原諒了她,因為她是無可替代的瑪麗修女呀。
P. S.: Lenny 必須叫 Sister Mary 而 Andrew 必須叫 Mun,這就給出了一個明顯的區別(雖然我仍不知道這個區別的內在含義)。
Spencer —— Spiritual fater
太長不寫(霧) 內容太豐富,等醞釀好了再補上
同 Andrew,Voiello
二、尊重(Respect)
這個最像「魔鬼」的人,才是真正虔誠的聖人。
Lenny 的立場
「Absence is
presence.」
倘若與現實的時間軸對應,Lenny 面對的世界是一個科學高度發達、宗教地位極速下降、話語權減弱的現代。經過各種反戰、性解放、自由、人權思潮和運動,教會的立場也隨著時代在變化,這對於宗教來說好壞參半。墮胎、同性戀,這些在現在被視作人權和自由的代表。女性有決定是否生育的權利,性取向由基因決定、不可人為更改等等,這些確實是思想和科技的進步,但與基督教(天主教)教義相悖。這又引出了本劇另一個主題,尊重。
大毒梟對 Andrew 如是說道:
Violence, per se, ought not to exist. It does exist when there is a
lack of respect. If you simply have been doing your job, I would not feel
disrespected.
要尊重遊戲規則,站准自己的立場,應該怎樣就怎樣,堅持自己的準則,而不是所謂的「另闢蹊徑」。前者或許艱難,但是會受到尊重;後者或許會有一時的順風,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天主教的教義是它的立身之本,無論思想怎麼變動最終還是應該回歸其本身,即便有變化也應是自然漸進而不是人為強推的結果。
Voiello 原本認為 Lenny 是個妥協的產物,但很顯然他並不是,甚至是保守派的代表。開放和親和或許是大勢所趨,但是過度如此會讓人對宗教和上帝少一分尊重與敬畏之心,畢竟宗教的開端大多是神秘主義。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才是驅使人類去不斷探尋或者虔誠向心的原因。宗教發展到現在早已過了靠人數多取勝的時代,信徒的質量和虔誠度才更令 Lenny 在意和看重。
P. S.: 一個概念——聖人與封聖
按天主教傳統,若出現禱告或儀式後治癒他人疾病的神跡,經審查通過可以封聖。Lenny 早在十四歲就治癒了好友 Billy 瀕死的母親,現在又使不孕的 Esther 懷孕生子、使做盡壞事的 Antonia 修女因果報應,這些「神跡」足以讓他封聖。這樣的先例有之前去世後封聖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他於2014年4月27日和若望二十三世被封為聖人。劇中熟悉他的人又重複感慨他是個聖人,看樣子封聖指日可待。
三、有趣之處
1. Lenny 處置主教們的方式
常規套路為:拉到地球儀前 --&> 打算讓你去美好的美國,來指個地方吧 --&> 主教們竊喜地指向陽光海岸 --&> 好,就去阿拉斯加吧,我很熟悉那個地方,8000人的小鎮很適合你balabala ?_?
2. 辦公室的生殖崇拜雕像
Lenny 的惡趣味...... 能判別主教們的性取向?Maybe. ?_?
3. 會見莫斯科總主教
相對無言,默。。。(注意力全在裘花的表情和金光閃閃的衣服上了)
BGM和最後告別時總主教想吻手禮但 Lenny 想貼頰禮,最後 Lenny 成功了一半的喜劇感。 (→_→)
四、留疑與期待
1.
托尼諾·皮托拉(Tonino Pettola)的結局
最後一集中 Voiello 對 Girolamo 的告白(淡定,中性詞)依然沒有說出 Pettola 的去處,讓人好奇他會不會也被扔去了阿拉斯加(笑)。
2.
Lenny倒下的原因
Sister Mary 的離開和與親生父母的相見讓 Lenny 真正成長,也讓他出現心痛,甚至在演講後不支倒下。這或許會在下一季中給予解釋,或許是作為一個可治癒他人疾病的聖人的代價。
3.
對第二季的展望
年輕的教宗已經長大,但教會的命運還不可知,第二季或許會真正開始他的改革,更側重 Lenny 作為教宗的角色和作用。
總結
The Young Pope 有教廷內部對權力的爭奪和教宗對教會的控制,但其背後之意,還是回歸到天主教教義乃至人性本身,去闡述和思考生命的意義,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尊重,生命追求和探尋的到底是什麼?
——"Are we dead
or are we alive? Are we tired or are we vigorous? Are we healthy or are we
sick? Are we good or are we bad? Do we still have time or has it run out? Are
we young or are we old? Are we clean or are we dirty? Are we fools or are we smart?
Are we true or are we false? Are we rich or are we poor? Are we Kings or are we
servants? Are we good or are we beautiful? Are we warm or are we cold? Are we happy
or are we blind? Are we disappointed or are we joyful? Are we lost or are we found?
Are we men or are we women?"——"It does not
matter. God does not allow himself to been seen. God does not shout. God does not whisper. God does not write. God does not hear. God does not chat. God does not comfort us."——「Who is God?」
——「God smiles.」
S01E10 Pope"s Public Speech in Venice
(如果有空回看一下的話會發現那一連串問題中每個問題對應的畫面正好是那一類人群,很是呼應。)
所以他問 Antonia 修女「Are you a good person? 」好人的定義有很多,好壞真假,善惡美醜,道德上的評判都具有相對性,無絕對不變的尺度,而其中永恆不變的普世價值便是上帝。他不言不語,不主動關懷人,但他一直在那裡,只要你笑。
當 Lenny 最後一眼看到天上雲顯映出聖母瑪利亞的樣子,當最後鏡頭放遠,一切景物人事都慢慢縮小,直至縮到地球在宇宙中的樣子,才讓人真正感受到人之渺小、人事之無常、天主教所追求之永恆。
Lenny 失去了親生父母的愛、愛人的愛,但得到了精神父母的愛、上帝的愛、信徒的愛,他迷惘過、懷疑過,最後堅定了,也成長了。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 Amazing Grace
以上,真·知乎處女答 花痴·真·第一生產力 (?′ω`?)
附:嚴正抗議該觀點?? TYP 不是紙牌屋
《年輕的教皇》:用盛世美顏就能俘獲信眾嗎?
答曰:能
冷知識:
教務大臣的「三位一體」竟然是:伊瓜因-因西涅-哈姆西克
所謂的那不勒斯三傑其中「出了個叛徒」:伊瓜因於2016年7月27日轉會尤文圖斯。賽季(2015-2016),那不勒斯位於意甲第三,羅馬第二,尤文圖斯第一。上一個賽季,前兩名亦是如此。作為羅馬城中的梵蒂岡的教務大臣最鍾愛的球隊竟然是那不勒斯。而他球隊里最大牌的球員轉會去了尤文圖斯,而不是羅馬。這是何等的雙重諷刺:那不勒斯在長遠的未來拿不到冠軍;伊瓜因奪得冠軍,因為被選中稱為尤文圖斯球員。這又是一個雙重象徵:教務大臣將長久地失去權力;庇護十三世將幸運且實打實地構築權力!生存在當代,歷史和現實是一種區分;我們總不認為我們生存的時空是一種歷史;歷史是遙遠的,別人的故事,歷史的敘事是一面照不見自我的銅鏡,而我們更寧願注視的,是乾淨而映射一切的透明玻璃。因此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不知道什麼是「時代精神」,儘管正是他們,現在的我們,將組成未來的某種對過去的簡約概括,以及淪為談笑間的某種話柄。
但就如同無論如何大眾流行文化都難以徹底擊潰根深蒂固的話語根基,我們身處的每一時刻,都是不同的年齡段鬆散的聚合;因此「時代精神」更是一種集聚,它是某種殘存,又是某種新生;是被遺忘的故紙堆,又是難以預料的叵測。總有被稱作「大師」的人,試圖為紛繁複雜做話術式的定論,一種自圓其說,但又難以吸引所有人,容易被當作欺騙的體系。體系宛若一棟煌然壯麗的高樓,在沒有參與感時,崇高帶來的是敬而遠之的恐懼。
所以尤其注意到的是,《年輕的教宗》透漏的視作一種可以被稱作「智慧」,而不僅僅是「慧黠」乃至「妥協」的價值論綜合,是對當代「時代精神」的構建嘗試:這種嘗試驕傲地建立在商業化大眾電視體系里,其實這比拒人遠之,毫不妥協的「純粹化」更加不妥協:我要用你的體系,親手在你的體系里完成衝擊,從而反諷這種體系的荒謬。
《年輕的教宗》不是體驗性的,不是私人化的,更不是世俗生活化的。主角Lenny教宗真的就是一個聖人,他自是神的化身。他說,真正信奉上帝的人根本不信仰上帝。悖論嗎?並不是,因為上帝不可能具象的,上帝必然是一種建構的概念性存在,任何人類思維里可以想到的形象,都只應該是上帝的某種分體;因此,在這裡,Lenny就是一種分體,在沒有更加完善、值得凝視的形象之時,他就是神:了解他的過程是一種懸擱,旁觀者關注的是上帝作為實體的存在性,而Lenny始終期待的,是上帝作為一種精神和價值的合理,而不是理念的庸俗實體。
矛盾衝突很輕易的產生:外表看來,現代派的梵蒂岡官僚們年齡較老,行事緩慢穩重老牌頑固,但卻在很多議題上也思維開放;年輕的教宗行事乖張現代,喝健怡櫻桃可樂,卻是一個頑固不化,試圖恢復神秘傳統的保守主義者;因為其實,官僚們恰恰是將上帝實體化為一種權力結構的現代思維,而教宗方才代表將上帝推向遼遠的形而上理解的遠古原始思維。教宗代表是是某種在很多當代藝術作品裡,只被作為「戲謔」的「後現代性」,這種「後現代性」反對的,只是規則和分化,因此它是過去,也是未來;可是官僚們代表的只是「現在」。「現在」在某些時候,當然會優越於原始;但「後現代性」不僅蘊含原始,而更蘊含未來。
Lenny教宗超脫地站在時間的兩側,而其他的所有眾生,在時間的當下對過去和未來都身懷恐懼:唯一可以將Lenny拉回「當下」的,就是他的實體存在,他的溯源與出生:因此,黛安·基頓扮演的嬤嬤說,Lenny你其實並沒有去尋找你的父母。因為如果父母真的存在並回歸到Lenny的世界,Lenny也會轉化為一種「當下」,也因此在威尼斯的廣場上,或許真的看見了父母的他,遭遇了身心的剎那破碎;而這種破碎其實又來源於他內心深處身為人,身為感性動物的基本慾望。神性並非無情,但神性要求超越私情。博愛恰巧是一種無情,Lenny希望做到,他很多時候也完全做到,只是最終,他只是神的分身。
《年輕的教宗》前五集看起來像是充滿反諷、冷嘲、黑色幽默的梵蒂岡《紙牌屋》,後五集又逐漸轉化為「神神叨叨」的傳教片:我們有多久沒有在文化藝術作品裡看到「神跡」的誕生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缺失,而這個時代缺少的,是某種對「仿像」的理解能力。為什麼「仿像」不是另外的一種建構的真實呢?靈魂永不可能是單一的。《年輕的教宗》做的很棒的是,絕非「李安式」的慧黠,妥協共存放任自流,而是恰恰利用毫不掩飾的正反面對撞和互戕,給出了一套真正「普遍」的共同文本:這套文本可以讓最虔誠的信仰者找到滿足,同時也能讓類似「無神論者」「自然神論者」感到滿意,還可以讓對這一切都不關心的人,感受到一種有存在感的「愛」的崇高。三者之間並不會產生衝突,因為索倫蒂諾幾乎是在恢復某種十九世紀黑格爾的「絕對理念」:這個理性和感性共同組成的神,可以叫上帝,叫佛陀,叫安拉,叫老莊,叫共產主義:因為這個神叫作「理想」,而「理想」的在當下時代的「仿像」叫作中二病,不同的「仿像」指向的是同一種不合時宜;值得批判和思索的是實現理想的代價,是否需要造成的傷害,而不是理想本身。
這個一切精神形式都被歸納為「文本」,產生了類似「音mad鬼畜」這樣的解構形式的時代,很多時候卻還在被束縛著,不得不耐心等待金錢關係之下的「大眾」。「大眾」眼裡沒有時代,只有慣例和舒適度。因此,在當今的「後現代」,這個名字卻還是處於被嘲笑的位置,被建構為「異類」。因此索倫蒂諾最為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他古典而又現代的構圖、暖光與慧黠、超越理性的電子樂,搖滾樂帶來的形而上感性衝擊,而是他如同Lenny教宗,試圖站在時間的開頭與末尾,嘗試超脫地在當代構建「時代精神」。這永遠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但有人會做的這一個存在的事例,就類似神的存在:GOD只是我們寫出的三個字母,它是一種由人類創造而來的理念,並恆久鼓舞一切。
背景:1.信主,非天主教徒,對天主教了解淺薄,拋磚引玉,希望大拿指教。
2.手機作答TuT看年輕的教宗是因為裘花的顏值(///▽///)
因為之前看到的關於櫻桃零度可樂、抽煙、保齡球的主角介紹關鍵詞,我開始以為lenny是自由主義開放型的pope。後來看到他那一段關於friendly和formal的看法,以及第一次佈道才確認這是一個極端保守主義的pope。從宗教的角度看這部劇
1.那段關於friendly和formal的話,讓我想起了舊約中烏撒因為手扶可能翻下車的約櫃而被耶和華擊殺的事(撒母耳記下第6章開頭)烏撒擔心約櫃因為拖車的牛的驚跳而翻下車,伸手碰觸約櫃,乍一看是出自對耶和華的愛。那位胖廚師嬤嬤見到pope,沒有依禮吻戒指,而是更加親密地吻了lenny的臉頰。以上兩種做法從世俗的角度看並沒有什麼大錯。但是烏撒被耶和華擊殺,廚師嬤嬤被lenny教訓。lenny的那段話很精彩,不過忘了啊,所以暫時沒法結合烏撒的故事作點評。不過這段話結合烏撒的故事和天主教的儀式、神秘主義理解會很有趣。2.lenny的第一次佈道
基本上忘了不過這次佈道體現的lenny的觀點在其他很多地方都有反映3.absense is presence
想起了約伯的故事。約伯在傳統中是「堅忍」的代名詞,信仰純粹。因為撒旦的試探而遭受家財遭劫、兒女罹難、身體敗壞的災禍。約伯的三個朋友聽聞後趕來「安慰」他,結果與約伯在苦難這一問題上產生了辯論。朋友認為罪產生苦難,苦難證明罪的存在,約伯受難是因為他行事不端得罪了上帝。約伯深信自己是求告上帝的公義完全人。而他的朋友堅持自己的論斷,把約伯當做一個被黑暗蒙蔽的,需要領受耶和華教誨,需要禱告的罪人。約伯卻懷著勇敢的真誠,希望尋求耶和華的審判,希望耶和華承認他與神之間一直都有著敬畏、順服、親密的關係。一個年輕人以利戶認為,賞罰是具有療效的,是上帝的管教。所以義人約伯遭受苦難的答案不是公平,不是因果報應,而是上帝以慈悲的心呼召人信靠。最後耶和華在旋風中回答了約伯,耶和華以宏偉的詩歌吟誦表明了自己的偉大全能,讓約伯相信自己應該把所有的事情滿懷信心地交託在上帝手中。absense is presence與約伯的具體聯繫,我一時半會兒也說不清(好吧,或許是我腦洞太大?_?)大家意會吧意會就好了(???)
從宗教的角度實現absense is presence是建立在與上帝非常親密的關係上,即把一切交託給上帝。lenny有absense is presence的想法,大概是因為父母在他成長中的缺席,而他一直相信父母愛他。總結:這部劇的重點不在於教會,而是lenny這個快五十歲的孤兒的內心衝突信仰危機。教宗的背景是為了放大這種心理衝突。
先這樣吧,歡迎斧正與討論(o^^o)索倫蒂諾出品,必屬精品。我覺得比西部世界強多了,把這部劇當梵蒂岡版紙牌屋看,是侮辱了它,年輕的教宗想要探討的命題遠不止於此。裘德洛在裡面的演技簡直逆天,演活了那個傲嬌而又神聖的教宗!
果然,保羅索倫蒂諾一直關注的都是人生呀。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年輕的教宗從小失去了父母,他的經歷大概讓他從來不相信愛,沒有被愛過,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愛。他從人生中學到的,大概就是愛是要用苦難來獲得,他要把他的不幸讓每個人都體會,讓大家都來補償他自己被「不存在」的上帝遺棄了的生命。
前兩集在戛納放完有人說是梵蒂岡版紙牌屋,哈哈,這倒是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呢。其實如果按著這個反政治正確的教宗的設定,反新自由主義的大膽顛覆,倒是很搏眼球。可是索倫蒂諾還是繼續他的《絕美之城》《年輕氣盛》,悠悠地講了一個關於成長、關於人生的故事。
可能是個人經歷,從小覺得自己是父母二人關係中的一個麻煩的外掛,所以年輕的教宗那種要讓大家都不好過的報復心理我實在很容易理解。雖然時常覺得自己不應該對別人那麼嚴厲甚至歇斯底里,但可能就是沒有感受過無條件的愛,總覺得別人那麼輕而易舉太不公平。得不到的愛往往走向嫉妒、平和或斷念棄絕,教宗不願意當個「免費的」上帝代言者,輕而易舉地就進入到普普通通的民眾中去,你們要什麼就給什麼,不,這太不公平了,你們不該這麼幸運。教宗覺得正是由於缺失才會無比渴望,他希望自己的不在場讓眾人去皈依仰慕他——正如他父母的不在場讓他苦苦追尋;但這正是一個沒有感受過被愛的孩子,不懂如何去愛、如何去面對愛的蹣跚學步——他希望人們愛他,也真正愛他的信眾(一如他愛他的父母),可他還沒有接受自己的命運,沒有釋懷父母的撒手;他珍藏他年輕時唯一的愛戀,卻懼怕於愛的痛苦又不敢去觸碰它而選擇做一個懦夫(All the priests are cowards)。斯賓塞樞密和瑪麗修女對教宗的心理分析得非常準確,他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要把自己沒有父母怪罪到世人身上,讓他們都來嘗嘗他的苦。
教宗最終還是成長了,由嫉妒走向平和,斯賓塞樞密作為教宗精神上的父親的離去促進了教宗的成長,最後教宗主動讓瑪麗修女離開意味著他終於「斷奶」了。他終於成長為了一個父親,用自己的轉化填補了心裡父母的缺失,終於願意去接近愛他的民眾,不再嫉妒這些幸福的普通人,有去盡最大的努力去讓他們感受到愛,感受到上帝。所以,他能做的只有用盡全力去禱告,希望讓愛、讓幸福「免費」地降臨到他愛的眾人身上。
————————————————————
保羅索倫蒂諾的片子總有些玄,《年輕氣盛》里飄浮起來的僧侶,《年輕的教宗》里上帝顯現聖風吹拂,總有一點捉摸不透。不敢過多揣測導演的想法,但是這部電視劇在形式上倒是完全順延了他電影中的作風,唯美主義配合清透的質感的畫面,讓人來不及細想就愛上它。
我一直覺得索倫蒂諾有一個運用聲音的神奇功力:他把極高雅的古典樂、極通俗的流行歌曲、標誌性的自然之聲(在這裡是聖風吹拂的聲音)和戛然而止的寂靜混合而對衝出火花。看過這部劇大家必定難以忘記教宗換裝時的「I"m sexy and I know it...」去搜這首歌的MV簡直不能更三俗,而接著終於見到皇冠真容的時候,喧鬧的街頭音樂戛然而止——我一直覺得那種絕對的寧靜是有聲音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寧靜之中光線里的灰塵也有呼吸——這樣的戛然而止又把觀眾重新帶進了角色的深度中,去體會和自身類似的、那個銀幕里的人的情緒。《年輕氣盛》里Paloma Faith的流行歌手身份被稱為比妓女還差,那段極為惡俗的流行音樂噩夢讓人哭笑不得,同樣是戛然而止,女主角從夢中驚醒,父女兩人的溫馨對話在安靜中流淌著愛意。而我自己覺得,最充滿令人著迷魔力的,是索倫蒂諾乾脆的「切割」,是喧囂與寧靜無限小的邊界,在臨界點上的陡然墜入。物理上有個概念叫「勢阱」,在一定區域內勢能為0,此區域外勢能無限大; 在坐標圖上兩者的邊界是一條豎直的、無限長的細線,細得足夠切割兩個空間,兩種心理世界。
可能我也只是個二十歲的沒什麼人生經驗的人,我一直覺得生命本身就是個悖論,你沒辦法決定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上,而生命又是如此的痛苦,可每一個不快樂的人都是懷抱著一點點的希望痛苦地活著,那一點點活著的理由就是依然相信,生命能因一點點的愛而被充實吧。最後借奧登的一首詩吧,因為求之不得所以熱情似火,也會因為求之不得而冷如冰霜,又或許歸於平和。我覺得索倫蒂諾總是在無比悲觀地說,我們為什麼活著,因為愛啊。
愛得更多的那個人
仰頭眺望星星,滿眼的穆穆落落
它們不在乎我,冷眼看我死活,
但我從來不必憂心忡忡地揣摩
地上的人與獸是否會待我以冷漠。
設想某日星星情眸灼灼
我卻無以為報,會有多少惶惑?
假如激情的收支不可能對稱,
我寧願是愛得更多的那個人。
我想我的確仰慕
星星的傲然自足 ,
但對它們我說不上眷戀
不會一整天深深思念。
假如所有星星突然無影無蹤,
我也會學著眺望寂寞長空
感懷壯美純黑的遮天密簾,
雖說或許這會需要一點時間。
(奧登詩歌《愛得更多的那個人》 微博@莫水田 翻譯版本)
教會當然可以諷刺。但若缺乏關於教義的「concepts and visions」(第三集),而僅僅成為紙牌屋一樣轉換場地的權術爭鬥,本劇中「信仰」自身的缺失或諷刺怕是會對「信仰」本身造成傷害。裘德洛的熒幕性格正適合塑造Pius XIII這樣的反傳統角色,但也擔心影迷們對裘德洛本身的過多關注會淡化本劇的反思或驚人的批判空間里所可能討論到的問題。對缺點與醜陋的諷刺,應當建立在對其功能組織的了解之上。如此才得以領會到諷刺的幽默,並在娛樂外激發思考,實現古希臘戲劇般對於民主政治的教育作用。《紙牌屋》、《副總統》、《幕後危機》這樣的揭露或諷刺政府內幕的作品,如現實政治爭論本身一樣本就在公開的話題範圍之內。教會雖與政府不同,但相比於教宗所代表的「天主教」信仰的神聖性而言,仍然可以經受公眾政治和文藝創作的謹慎審視。但本劇在諷刺教會之外,連教宗本人也扭轉了「信仰」的傳統立場,兼具馬基雅維利的權術和疑似反神學的立場,這便激進到可能如目前的劇情一樣危害到「信仰」的穩固。在第三集中,與Lenny的冰冷相對比的是,Cardinal Michael Spencer放下忌恨,決心為了「聖彼得的事業」輔佐Pius XIII時,所體現的那種臣服於「信仰」、臣服於「教宗」所代表的信仰的權威的顫慄。同樣在第三集,Lenny說到,Cardinal Spencer可能在選舉時就已經構思好第一次演講和第一份通諭。對比Cardinal Spencer學養深厚、急於實幹的形象,Lenny並沒有顯示出足以勝任教宗或足以改革(反叛)教會的學術能力。這種疑似反神學的人物設定,配合顛覆性的劇情設定,雖然只看到了第三集,但足以像此時僅有的另一個答案所言,讓人擔心「別玩兒脫」。還沒看到教內人士對本劇的觀點,但且信任本劇如此設定的合理性,假若言之鑿鑿、空想性的反思有力,也衷心希望本劇能有所影響。
沒有美劇不敢拍的主題。
I"m sexy and I know it
這個劇是給人思考的,不是爆米花劇集。多看幾遍,就多明白一些事情。其實是做人對信仰的追尋所帶來的困惑、糾結與迷茫。裘德洛完美地展現了一個當代基督的範本。遵從與突破;恪守與對抗,所有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對信仰的考量。追尋人生意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漫漫征途,年輕的教宗有太多的經歷要承受。他揭開了很多同類人的心靈隱秘的一角,讓這些人知道,他們從不是唯一的逐夢人。
細思恐極。義大利總理真的下台了……
像一個惹人愛的藝術品,可以反覆把玩
我教宗有多好看?激勵我看完之後Critical Theory課期末作業總共重寫了四次分析Pope"s love letter 最後寫了九頁那種好看(所以第九集結尾我應該前後看了四十遍?
可以用來接續拉康德里達齊澤克對愛倫坡the purloined letter討論的那種好看。
讓我徹底愛上多雲天裏海灘的那種好看(是啊第九集結尾開始念love letter之前教宗大人站在海灘一回眸是終生難忘的!
在紐約只要看到教宗海報見一次拍一次然後到處炫耀那種好看。
至於電視劇有多美裘花本人多美Keaton多美構圖多美插曲多美甚至台詞多美那都是浮雲。
總而言之我的2016最佳!編劇的微信給我!我要和他做好朋友!
天主教,這個信仰裡面的爛骨頭!老子看你不爽很久啦!你猥褻男童!同性戀泛濫!濫用愛!忘記神的教導!自己不好好讀聖經!也不讓別人讀聖經!我想吐你口水很久啦!
我帥哥裘第一次佈道開始,就深深透露編劇哥哥對神的認識!沒有讓人對神有深刻的尋求只是對人揮手說慈愛的話是軟弱的!對寬恕的泛濫,天主教足以成為笑柄!家人過世後,哭的死去活來只能表示對神國度的無知。認識神從來都是要付出大的代價,敢把自己的人生給神的人,也一定是經歷過蹂躪,對自己失望中認識,才去趨向於神。所以信心是什麼,是催逼,是忍耐,是擊打,是對自己的失望!假冒為善的寬容是什麼!是軟弱無知,沒有經歷的實質的虛偽!揮揮手的教宗,是吉祥物,是宗教機制的政治代表!永遠不會是真神的先知!
我裘在劇里說,我寧可抽煙,也不要煙的替代品,因為假的就是假的,永遠成不了真的!
願我主基督的名被高舉!被一切尋求他的人尋見!
主啊,給個第二季吧!
一開始看到有介紹說是教宗如何駕馭權術就感覺這立意實在不高,畢竟對於教宗來說,政治鬥爭應該在其次,真正重要的還是展現上帝的神性並且適當使用其身為教皇的權柄。直到認真看完才發現那種介紹根本就不負責任,這部劇要展現的正是神性與權柄,政治鬥爭什麼的只是個噱頭並且在劇中經常被教宗一眼看穿了。
先來說神性。索倫蒂諾通過這部劇向觀眾展現了一個與神關係十分親近的虛構的教宗。與神關係親近不是隨口一說,而是要有依據的,這部劇里最有說服力的依據就是教宗禱告以後,許多神跡發生了,這說明神垂聽了他的禱告,他與神的關係是親近的,而聖經中說明了神並不是誰的禱告都聽:
「我們知道 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 神、遵行他旨意的, 神才聽他。」
(約翰福音 9:31 和合本)「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
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以賽亞書 1:15 和合本)「耶和華遠離惡人,
卻聽義人的禱告。」(箴言 15:29 和合本)這裡要強調一下,禱告的結果都是來自於神的,而不是禱告的人本身,是神成就了義人的禱告,神凡事都能成就: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 」
(馬太福音 19:26 和合本)如何禱告也很重要。在第四集中,教宗引導了Esther如何禱告。禱告並不是列一個願望清單,神也不是一味滿足人願望的機器,況且你所需用的,神早已知道。禱告也不要以炫耀自己多麼屬靈為目的。禱告的初衷是單單仰望主,愛著主,是不求回報的: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馬太福音 6:5-8 和合本)再來說權柄。歷任教宗對於自身權柄的使用,對於一些問題的態度都是不同的。劇中Lenny對於多個問題嚴格而強硬的態度正是對於現實中的教宗們妥協態度的正面回應,當然這種態度是很主觀的。
現任教宗方濟各所持的觀點對應了劇中Spencer的觀點,」Tough in principle, soft in practice」,即堅持原則,但也給予現實寬容。2013年9月19日,方濟各表示,希望天主教會寬容慈悲對待墮胎婦女、避孕和同性戀人士,但教廷反對墮胎及同性婚姻的立場維持不變。這種妥協的做法正是劇中Lenny所不屑的。在兒童遭受虐待方面,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UNCRC)曾批評方濟各領導下的羅馬教廷未能將教廷手中的兒童性虐待的相關信息提供給他們,並有效地處置性侵者。在劇中,Lenny把性侵兒童的神職人員扔到了阿拉斯加。
第264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歷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作為第一位出訪英國、波多黎各等國的教宗,他修補了天主教與其他宗教的關係。對比來看,劇中Lenny恰恰最討厭出訪,這種你們都得來看老子,還輪不到老子去看你們的態度的確強硬,霸道總裁啊。
由於種種堅決不妥協,劇中的許多信徒感覺被拒之門外,教廷遇到了財政危機,這正是對於現實中有些教宗不敢太強硬的原因的闡釋。題外話,教廷多麼有錢,財政危機那得是多麼大的損失……
羅馬教廷的教宗,作為天主教中基督在世的代表,在梵蒂岡這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在宗教方面擁有至高無上的權柄。這樣的權柄確保教宗的意志得以實施。
劇中Lenny總是一半戲謔一半認真地說自己不相信上帝,然而他的作為說明了他的確是神合格的僕人。他這樣說是因為他尋求並承認絕對的真實,這一點他自己表達過,真實的情況便是,即使他是教皇,他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每個人都是罪人,都有一半是魔鬼,當魔鬼的這一半左右你的思想時,誰又能說自己絕對地相信上帝呢。事後他為說了不信上帝而懺悔的那段禱告也是挺可愛的。同時這又引申出一個問題,現實中缺乏了上帝視角的普羅大眾,又如何辨別教皇是否信仰上帝呢?也許他只是作出了一幅信仰的樣子,沒人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相信上帝,沒人知道你們把一個什麼樣的人選為了教皇,只有上帝知道。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賦予教皇在宗教方面至高的權力是否可取呢?
劇中Lenny對義大利總理表達了可以利用讓天主教徒不幹政的方式讓他下台,因為他提出了與天主教教義完全相違悖的無恥要求。教皇的權力讓其擁有了與惡勢力抗衡的可能。
然而現實中的教宗們是否真的能做到對惡勢力徹底宣戰呢?曾經的庇護十二世對墨索里尼無可奈何的縱容一度讓教皇至高的權柄在罪惡面前黯然無光。
羅馬教廷的管理逃不開人治,是人治就會有紛爭,政治鬥爭不可避免,然而如何在人治的環境中尋求與神的關係始終是每一個信徒的必修課,這也就是信仰中常說到的,即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神的關係。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馬書 12:2 和合本)至於在尋求主的這條道路上,比如Lenny這樣,一切劇中所描述的成長、別離、不安與攪擾都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不是嗎。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神!
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 2:14 和合本)2018年了,神的孩子們,新年快樂。索倫蒂諾給了Lenny一個特別揪心的結尾,Spencer主教的死亡和瑪麗修女的離開,似乎讓Lenny接受了伴隨半生的對親生父母的執念,教庭國務卿的話讓他決定在威尼斯舉行佈道,以完成對自己的救贖。然而當Lenny佈道時看到老去的親生父母(或許是幻覺)再一次扭頭離開,他猶如被重擊般奔潰了,救贖並沒有完成,執念或許會延續到第二季,這個結尾讓我幾近失聲。
1.我在家看這部劇十幾分鐘就感覺這部劇有可能成為一部神劇。2.在看了八集之後明顯感覺是在明貶暗褒。3.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感覺是被冒犯到了。4.劇里的教宗明顯比天主教還天主教,是最天主教,所以冥冥中就當上了教宗,沒當上教宗的紅衣主教做教宗不夠格,做政客剛剛好。5.劇里的畫面構圖都是有含義的,希望高人解讀。
剛開始會覺得這劇新奇有趣,用鏡用光完美,很多場景直擊人心。但是看幾集,又覺得人設有點輕佻,金手指亂開。一個被嬉皮士父母遺棄的童年,還不能說服觀眾接受一個天主教教宗這麼誇張的離經叛道、自大幼稚和冷酷無情。政治正確雷區都踩遍,他還能在梵蒂岡好好活著,施展教宗之威,只能證明位高權重的主教團有真.信.仰!我不確定HBO想說的是:現代文明對宗教的修正主義,已經使有信者偏離了信仰,所以教宗要回歸原教旨,信仰重新成為嚴酷的考驗,叛逆即傳統!還是缺愛和被遺棄感陰影不散,人會傾向選擇嚴酷的教義!如果前者,野心還挺大!挑最重要的來說,此劇白袍加身,桀驁不馴的裘德洛遊走梵蒂岡,禁慾系的邪魅性感,已經突破天際!
推薦閱讀:
※天主教教宗的住所(從古至今)?
※天主教對售賣的瑪利亞雕像怎麼看?
※樞機主教在梵蒂岡如何選舉羅馬教皇?
※梵蒂岡教皇給中國發送電報,為什麼引起了那麼大的震動?中國跟梵蒂岡關係不好嗎?
※如何看待「梵蒂岡宣布粉教宗推特賬號可獲生前罪惡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