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悲慘原生家庭里走出來的孩子,如何自救?

因為寫過關於原生家庭問題的答案,所以會陸續收到一些留言。我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個人的觀點也只是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這個觀點已經被很多人所接受,但這些天來我也在反思,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到底是不是不可逆,成年後究竟可不可以被治癒。

我覺得應該這樣理解,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強,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比如,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巨大,但很多人成年之後也一樣可以正常生活,且可以生活得很好。這其間都是要自己慢慢走出來。

如果你願意認真地去回觀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這也不失為一種治癒。


從悲慘原生家庭里走出來的孩子,如何自救?

(本文適合所有父母閱讀,全文3700字,需要花費您約9分鐘的時間)

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會帶來多大的影響,這裡不作闡述,具體可以參照我之前的回答

從小動輒被打、遭受冷暴力和語言暴力的孩子長大後如何克服負面情緒,正確處理心理問題?

那麼原生家庭很糟糕的孩子,是不是最終只有抑鬱和自殺這兩條路可以走呢?

也不盡然。

雖然糟糕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是不能完全消除的,但如果想要擁有健全的人生,正常的生活,還是有辦法的。

比如韓劇《Doctors》(《醫生們》)就是這樣一部講述原生家庭糟糕的孩子如何走出陰霾的作品。

首先來看一下男女主角原生家庭有多慘。

女主劉慧靜從小父母的夫妻關係就十分惡劣,爭吵家暴屢見不鮮,父親在婚內出軌,並最終造成母親早死的悲劇。

繼而父親再婚,重新組織家庭並生下同父異母的妹妹。

仇恨的種子讓女主在青少年期成為了不良少女,不學習、打架鬥毆、頂撞老師。

父親覺得麻煩,便把她寄養到奶奶家裡。

男主洪智弘更慘,一場車禍讓父母早死,自己成為孤兒。唯一的房產被別人變賣,只能在孤兒院長大,從小一路受人欺凌。

從這麼悲慘的原生家庭走出來的女主和男主,一個成為了全國最大醫院神經外科的主治醫生,外加網紅美女;

而另一個海歸回國成了首屈一指的神經外科專家教授。

光聽就不明覺厲的樣子,是不是?

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逆襲成功的呢?搓完整部劇,認真分析了一下,原生家庭糟糕的孩子,不妨從這6個方面展開治癒。

1通過努力獲得社會普遍認可的成功

眾所周知,醫生不管是在什麼國界都是倍受尊重的職業。

成為醫生不僅為男女主角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也讓他們收穫了社會普遍的認可和威望。

這份職業的特殊性,讓其更增加了一份使命感,會讓人不由自主地付出,並以此獲得自身存在的價值感。

另外付出的同時也會受到病人及家屬感恩的反哺,對自己也是一種治癒。

得知女主當上醫生後,女主的爸爸找來想要合好。女主就赤裸裸地問,「如果現在我沒成為醫生,你還會來認我嗎?」

劇情的設置是父母不會對子女離棄,但現實的世界遠比劇情殘酷。

說白了,你的原生家庭再渣渣,等你混好了,就自然會有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來攀關係。一方面這些人的確是前後不一,嘴臉可笑;

但另一方面,在這個功利的世界,如果你對他人毫無用處,別人又為什麼要消耗自己的熱情和時間來對你好?

當然,這裡不是讓所有原生家庭糟糕的孩子都去當醫生,而是,如果被悲慘的原生家庭斬斷了退路,那就只有加倍地努力,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生活的現狀。

比如女主就是從一個學渣一路變成學霸再成為醫生的,長久以來她保持著每周睡覺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十小時的習慣。

覺得自己過得慘的人,不妨問問自己,是不是也敢對自己有這樣的狠勁。

不過,你捨不得對自己狠也沒關係,外面有的是人在等著對你狠。

所以「對自己狠」這種事,與其別人不如自己。

如果年紀小還在讀書,就要盡最大的努力把書念好。

你的父母也許可以不管你,但你認真讀過的書一定不會辜負你。何況「成績好」,也是被社會普遍認可的一種成功。

如果已經工作,那就在認真工作同時不斷給自己充電,在你能掌控的世界裡做出成績。

另一方面,當你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當中,對原生家庭的傷害就不會太過敏感。

千萬不要急著去談戀愛,不要急著從一個坑跳進另外一個坑。

如果你還沒有獨立,沒有辦法和自己的創傷好好相處,根本不可能投入到下一場親密關係之中。

2尋找另外的途徑重建親情

你不可能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喜歡你,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討厭你。

如果在父母身上沒找到原生家庭的溫暖,還可以把目光投向別處。一旦有機會,只要對方投來善意,就要說服自己去接受去嘗試重建親情,這是對糟糕原生家庭的有效修復。

《Doctors》中,女主的親情修復是通過奶奶。奶奶接受她跟她一起生活,並不是被迫,而是想要真心地接受,是堅信自己可以比她爸爸和繼母把女主養育得更好。

女主對奶奶一開始也很抵觸,但通過一點一滴溫暖的小事,慢慢地接納了奶奶,並視其為精神支柱。

男主親情修復是通過養父。男主的父母死後就被親戚趕了出來,雖然成績優秀仍然常常受到同學的欺負。這時候從天而降的養父給了他父親般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最終讓男主成為了一個治癒系的大叔,並將這份溫暖毫無保留地帶給身邊的人。

也許你會說這是電視劇,受到過原生家庭的傷害的人,哪會那麼容易重建親情。

有過糟糕原生家庭體驗的人,或許會封閉自我世界的大門,但是如果感受到別人投來好意,也請不要一味地拒絕,試著觀望或接受看看。

要知道,你連最親近的人給予的傷害都領教過了,其他人的傷害又算得了什麼?

3保持堅固穩定的友誼

有時友情也能成為一種很好的寄託,能讓受到傷害的心靈得到慰籍。

《Doctors》中,女主的好朋友順熙,是從高中開始就陪在她身邊的閨蜜。

甚至在女主被冤枉放火抓進警察局時,也勇敢地站出來說出實情保護女主。這讓女主對這個冷酷的世界又多了一份信任。

所以請一定要珍惜在青春期(25歲)以前建立的友誼,因為那時大家彼此都不設防,也不會太功利。

朋友可以不用很多,但一定要保持聯絡的熱度,讓自己難過的時候有人安慰,痛哭的時候有人訴說。

4遇到睿智包容的人生導師

《Doctors》的劇情中,13年前的男主是一位開明、智慧又帥氣的班主任老師,女主是等待馴服的小野獸,自然男主就成了女主的人生導師。

男主在人設上無論是性格還是能力都無可挑剔,他包容女主的叛逆,也肯定女主的聰明,一步步帶領女主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走出來。

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變故,可能那時劇情就Happy Ending了。

男主的人生導師也是他的養父,作為一家大型醫院的院長,他業務好三觀正。男主之所以成為醫生跟養父有很大的關係。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那麼幸運,遇到好的人生導師,但在一個人多年的成長過程中,肯定會有某個人或某件事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觸動,這也能成為改變自己人生的一個觸發點。

5擁有堅定的信念,並為之不懈努力

這個信念的產生就是上面說到的觸發點,有了這個觸發點之後,通常會衍生出一個信念。

人一旦擁有了信念,哪怕很小也會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在上面,並不斷地堅持,一方面可以平復創傷,另一方面也能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比如《Doctors》中,女主一開始並沒有要當醫生,但因為奶奶的突然離世,便產生了要成為醫生,「找出奶奶手術失敗真正原因」的信念。

這個信念支撐她走過了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並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神經外科醫生,由此帶來的一連串收穫,更是她意想不到的。

當她不斷地接近奶奶手術真相的同時,也很好地治癒了自己。

6談一場高質量的戀愛

所謂高質量的戀愛,是基於以上5點,即設立了明確的目標,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和經濟能力,並遵從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需求之後再去認真談的戀愛。

《Doctors》中女主13年前得知男主對她的感情時,她選擇了逃避。因為要喜歡一個優秀的人,必需要經過不斷的努力才有機會將來與他比肩站在一起。

如果缺少這個過程,會帶著自卑走進愛情或婚姻,會覺得對方的感情對自己是種負擔,日子過得小心翼翼又痛苦不堪,感情里的雙方都不可能得到幸福。

13年後,女主和男主成為同一家醫院的醫生,人生不用再「抬頭仰望」,她有了自信,對愛情也有了選擇的權力。

這樣的戀愛才是基於雙方平等基礎上的高質量的戀愛。

需要提醒的是,高質量的愛情,並不一定會走入婚姻,但它一定是會讓你能感受幸福,變得更好,且越來越好。

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你所厭棄的原生家庭也許正是其他人求之不得的。比如《Doctors》的女二陳書雨。

在女主和其他普通人看來她的原生家庭應該無可挑剔。爸爸是大醫院的院長,媽媽是全職太太,本人不僅成績好顏值高,還是人人羨慕的白富美。

可是她一樣有著自己的痛苦,從學業到愛情,家裡什麼都要控制,被親情綁架,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認可。

自己喜歡的男主和男二又偏偏喜歡女主,在那樣的環境里,她反而對女主羨慕妒忌得要死,造成了一時的性格扭曲。

接納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每個人必修的功課,無論好與不好,它都是我們的來處。而成長就是一條與自己、與原生家庭、與他人的和解之路。

《Doctors》劇中,女主一直討厭的陳院長得了重病,需要她作為助手和男主一起做手術,但她過不了自己心裡一關,開始總是拒絕。

在女二,也就是陳院長的女兒向她真心道歉,並下跪之後,她從內心開始與自己和解,幫助男主做完了手術。

手術成功後,女主撕毀了手上的證據,放棄上告陳院長,這一次她與自己討厭的人也達成了和解,並最終坦然接受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電視劇需要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放到現實中也許往往不盡如人意。

現實中拿著原生家庭當借口,已經習慣自怨自艾的人,一有挫折就會把問題推到原生家庭上去,好像現在自己過的那麼慘,全是爸媽的錯。

基於經濟條件的好壞和知識水平的高低,也許你爸媽是沒能給你提供所謂的「良好生長環境」,但習慣一有困難就拿原生家庭作擋箭牌的思維,何嘗不是在掩飾自己的懦弱和退縮。

因為,相比於自己的努力,責怪別人總是比較容易。

細心留意,就不難發現,現實中也有無數戰勝原生家庭的鮮活實例。

比如,我又忍不住要拿咪蒙來舉例。

咪蒙不止一次在文章中說,她來自一個破碎的原生家庭。父親屢次婚內出軌,她的成長之路支離破碎,但她現在卻是最炙手可熱的網紅大咖之一,無疑成為勵志雞湯的優秀典範。

這至少說明,原生家庭的好壞是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軌跡,但是原生家庭再糟糕的人,只要自己想,也有辦法好好生活下去,所以——

請不要絕望,不要放棄,請從此刻就開始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文:陳妍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陳妍媽媽 chenyanmama0514

圖片來源:豆瓣

原創作品,非經允許謝絕轉載


等答案。等被救。或者,等待有人能夠切實指出一些自救的方法。

另外,我自己也正在自救過程中,先mark一下,等找到了自救的一些辦法,哪怕只是小小的感受,也會來分享。

希望生活在悲慘原生家庭里的孩子,在 成長中有小小的希望,有切實可行的辦法,能慢慢做好一個普通人。加油!包括自己!悲慘的原生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要比正常的溫暖的家庭里的孩子努力十倍百倍,才能成為彼此一樣的普通人,這也沒什麼不好,努力多了,養成習慣了,沒準還是好事情。

總之,加油。即使再悲慘,也盡量不要放棄吧。

——————————線啊,請割一下吧——————————

先寫一兩點自己能夠意識到的問題:

1、首先要明確意識到,這——原生家庭的傷害——是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即,原生家庭的傷害必須要正面相對,承認這是個問題,不要諱疾忌醫,不要膽怯。要承認,這個世界上,親情比較可貴,也比較普遍,所謂「虎毒不食子」,但,悲慘的原生家庭出來的孩子,是沒有這些的。所謂母愛父愛,在別人看來是普通的正常的東西,在我們,是從來沒有過甚至從來沒有感受過的。

人狠毒起來,比老虎更厲害。人性,比獸性更複雜。所以,不要在意所謂的一些俗爛的諺語之類的,什麼「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天下間的愛母愛最偉大」「人性本善良」「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之類的。這些句子,不適合悲慘的家庭中的孩子。

有些人性卑劣素質低下的男女,即便具備了生殖能力完成了生殖過程,但,這些人依然不配叫做「父、母」。也有的人是因為知識欠缺,根本不懂什麼叫為人父母,又不肯學習。總之,為人父母的門檻不要太低!有個雞巴有個子宮就可以扮演爹或媽的角色了么?

親情缺失,從小被各種嫌棄,這個,不用迴避,這不是孩子的錯,起碼主要不是孩子的錯。從小就不被父母喜愛,被父母虐待,言語暴力,冷暴力,身體傷害,在幼小無助的狀況下,時時刻刻感到威脅,甚至對如何生存下去都抱有深深的恐懼。這些,都不是孩子的錯。成年後,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也必須勇敢正面面對這一點,就是為了樹立一點點信心:從小被人討厭,並不是因為你本身就是個招人討厭的人。所以,長大以後,也沒有必要時時處處要討人歡心,以彌補童年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這點可以參照看看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2、然後,第二步,意識到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之後,可能產生的情緒之一就是怨恨和「依賴心」,可能往往會想:「我這麼糟糕,是原生家庭的錯,童年回不去了,所以,我也無法改變了。」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放下怨恨,不要沉溺於過去,要把精力、情感、智力、思考、行動的重點,統統放到現在和未來。

如果一時放不下過去,那就試著把情緒和思路轉移一下,把怨恨,慢慢轉化為隔離,轉化為遺忘。與過去隔離開,不去想。與原生家庭保持距離,如果可以的話,盡量隔離也可以(不過,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慎重選擇,慢慢來,我是用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想清楚這個問題,並且比較成功地與原生家庭進行了徹底的隔離。)。

如果有些心理問題和心理治療,必須解決童年陰影的問題,在此狀況下,也應該是在有比較清醒的認知的前提下,回憶童年的不幸經歷,注意:這種回憶,不是為了抱怨,不是為了找迴避問題的借口,只是為了解決問題。

3、自學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並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如果解決,單單靠自己想是想不出來的,一定要把這個問題當作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來對待,不是說每天都沉溺其中,但要有這個概念:這是個問題,需要在成長中逐漸找到解決辦法。不迴避,不忽視。把這個當作是一道數學證明題,或者物理實驗題,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成長,去找到解題方法,不管觀察實驗結果,不斷改進方法,這,就是成長。我相信,只要敢於面對問題,只要能夠清醒地意識到,這是個必須解決並且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邁出這個第一步,我用了差不多20年的時間。可能是 :1、我比較笨;2、還有就是以前的知識獲取環境、想法交流環境,不像現在這麼方便;3、悲慘的原生家庭的傷害,很多都是隱性的,並非很直接,更多的是沉澱在心理底層,不易察覺根源原來是來自很小的時候,來自生活上接觸最多的所謂「家人」「父母」——如果沒有其他辭彙的話,也只能用這樣的辭彙來稱呼這些人了,也是很無奈。

——————————

先寫這麼多吧。

以前談到類似的話題,要麼匿名,要麼迴避,生怕被人看出自己的不幸,各種有的沒的自卑之類的,

現在好多了,敢於慢慢 地面對這個問題了。

找到解決辦法,

依然在尋找中,

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做好一個普通人。

我寧願選擇不相信:悲慘的原生家庭出來的孩子,就註定難以逃脫悲劇的人生。

努努力,試試看,也許,我是可以逃脫的那一個。


如果經濟不能獨立或者沒有後路的話只能「苟且偷生」地活著,相信總有一天會熬出頭。。。


我覺得首先建立一個正確的三觀是最重要的。任何事情不要覺得這個嘛,我爸我媽我們家人都這麼認為這肯定是對的,首先請把這個畫一個問號。然後…我只能說認識一些三觀正的人,去看一些三觀正的東西,包括媒體書籍等。

這種三觀建立好後,就已經走出大半了。

其次,要有底線。

你的三觀告訴你男人打老婆就應該被雷劈,那麼當你遇到你爸打你媽的時候你該怎麼做?

你的三觀告訴你打人犯法,你爸打你的時候你怎麼做?

你的三觀告訴你重男輕女不對,那你家讓你掙來的錢給你弟娶老婆你該怎麼做?

請記住這個上面的回答,心裡的回答是一個等式,當遇到了這些務必去這麼做!

而後我們在來明白下一步。那就是人們說的最多的。「我的原生家庭跟屎一樣粘著我,怎麼破惹?」「我跟人交往好自卑啦,你還讓我去交朋友哇,開玩笑嘛?」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般來說原生家庭沒有給一個孩子正常的生長環境就會發生孩子對於周圍人產生一種恐懼心理。而恐懼心理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

失去安全感≈自卑

所以首先我們先要自信,那麼在之前有了正確的三觀和處理事情的能力,我們的情商已經不算低了。人可以獨自生活的信心足以支撐我們未來可以獨當一面,又怕什麼,跟周圍人不一樣嗎?可是事實上你已經很優秀了啊…可能你要說那我沒錢,我長得丑,沒有人跟我做朋友。其實這些不過都是一個規劃罷了,提出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然後解決掉,解決不掉。比如說我是個gay,但是我爸媽要孫子。那這種的話如果改變不了爸媽的想法,就算了,也別去勉強。

有很多事情並不需要想得太多,徒增煩惱,只用去想,我,還有什麼能做的,如果把所有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就算是地球毀滅,也沒什麼可以煩惱的了,對吧。

這就是精神支柱。有了這些,emmmm…差不多可以把原生家庭的損傷降至最小。這裡面如果能夠做到大家平心靜氣的坐下來把矛盾化解開也是很優秀的操作,但如果,三觀依舊無法苟同,請該放手時就放手,合理保持距離。


這個問題就一個回答

難道大家都沒有找到方法嗎


推薦閱讀:

一個人「窮」主要是由什麼造成的?
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法存在哪些常見的誤區?
職場「窮孩子」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以及用意志和行動可以突破「我從哪裡來」的局限嗎?
父母打算自己建房,女兒是否應該出錢?

TAG: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