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說89年的1000萬相當於現在十個億還多,是否屬實?這樣的話通貨膨脹率是多少?

這是王健林最近在接受魯豫的採訪中說的。鏈接:_騰訊視頻 。(約37:00)我大概算了一下,這相當於這26年來平均每年物價上漲約20%,是不是太高了?


原文我沒看,不過我覺得王健林說的應該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預算約束」。


我反覆強調,一定要區分可貿易商品和不可貿易商品(不知道定義去百度)。可貿易商品通脹率遠低於不可貿易商品。

九十年代一部大哥大一萬多,桑塔納二十幾萬,空調好幾千。

那時候去吃一頓西式套餐,其中包括簡易羅宋湯、一小塊豬排、一小塊三明治,價格是32元。我記得清清楚楚,小時候經常吃。現在呢?3200元還是320元?肯德基二十幾年前剛在中國開張的時候我去吃,消費二十幾元。現在呢?撐死了翻個倍。

我現在每個周末一家人(三到五人)出去飯店吃飯,消費也就二三百(比如今天中午五個人吃飯三百出頭)。這要是擱十幾年前,同等的飯菜沒個一兩百下不來。有些人可能說哦喲我家怎麼每頓都要七八百,不好意思您那些都是高端餐飲。

上面這些都是可貿易商品。不可貿易商品就是我們熟知的房產,再加上個人勞務,最典型的就是兒童教育和月嫂。不可貿易商品的通脹率遠高於可貿易商品。

可貿易商品中的高端商品、奢侈品漲的多,是因為富豪購買力大大提升。中低端商品通脹率極其有限。遠的不說桑塔納和大哥大這種例子,就說十幾年前,諾基亞旗艦機的價格是八千多,而現在所謂腎機呢,也就五六千而已。食品的例子我已經舉了好幾個了。你覺得食品漲的多是因為你對飯菜的要求比起十幾二十年前提升的更多。衣服方面,淘寶爆款多少年都一個價。出行,地鐵公交多少年一個價。低端汽車也便宜多了。

現在中產總是哀嘆錢不夠用,無他,花在買房、高端勞務這些不可貿易商品以及奢侈品上面的錢太多了。消費水平取決於消費結構,進而決定你需要賺多少錢才覺得夠用。換言之,如果你調整心態,放棄事事追求頂級追求高端的跟風習慣,生活就會一下子輕鬆許多。


以前寫過

食品價格有上漲,但是相比收入上漲,還是便宜了。

前幾天肯德基重回87年,原味雞2.5元,不優惠10元,4倍。

衣服價格,上漲更少。普通品牌還不到4倍。

電子產品,汽車,絕對價格都更便宜了。當年21寸的液晶電視比現在42寸的貴。

差距大的是房價,房子當時大家都有公房分配,買私房根本買不起。而且當時沒有房屋貸款的說法。

醫療當時是公費,自己基本不花多少錢。現在貴,但是醫療保險覆蓋的其實還可以了。

大學當年是不花錢的,還給補貼,這個差距很大。


唉,我就直說了,省的你們拐彎抹角。

其實就是這麼多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而在89年的時候資本相對於難以獲得嘛。

就拿當年的1000萬人民幣換算成美元,然後折算成2017年的人民幣,增值了多少?貌似還貶值吧。

那時候隨便什麼幣,別說人民幣1000萬,什麼日元,美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德國馬克,英鎊什麼的,只要能換算成1000萬人民幣,並且投資到中國的,基本上都會翻倍,是中國經濟增長所以帶動了有些資源的上漲,比如說土地和房價,要是中國經濟每年成長不是動輒兩位數的,老王還能說這些屁話么?

要是當年1000萬人民幣那麼值錢,你折算成美元投資到美國試試?不是說的「1000萬人民幣在89年多值錢」,而是說假設有1000萬人民幣投資到中國,到2017年得賺多少,這本來就是兩碼事,和1000萬人民幣價值本身沒有個鳥關係。

現在印度經濟起來了,要是印度以後經濟每年也和中國當年一樣,每年成長個兩位數,搞不好20年後也有個印度人問1000萬印度盧比相當於2037年多少盧比,那你能怎麼回答嘛,那你還不趕快把房子賣了換點印度盧比前往印度?

好多人居然能異想天開折算房價,我也真是服了你們了,1989年的北京和2017年的北京是一樣嗎?1989年什麼基礎設施,什麼資源?2017年北京是個啥樣,難道大家心裡沒數?強行一樣嗎?

合著國家每年給北京投資那麼多錢都扔溝里了


不誇張。

80年代末,土豪的稱謂叫萬元戶。到2000左右你得叫X百萬才行。現在百萬都算中產了。保守100倍。

80年代末,普通城鎮職工的工資都不過百。按100倍算,也就現在月薪過萬的水平。

GDP的增長,尤其是工業化推動的GDP增長,一定會拉高一般工資水平。即使是中國這樣曾經看起來看起來有無窮盡勞動力的一樣如此。但是這種工資漲幅一樣體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一線城市的漲幅遠超過平均水平。

不同於人均收入的增長,一般消費品的漲幅必然要遠低於這個速度。因為從全球看要素價格增速遠低於中國,技術進步、管理進步也能降低成本。更不必要拿電子產品這種存在摩爾定律的孤例說事。90年代久遠初一台小霸王遊戲機一二百塊,頂一般人一個月的工資。到2000年出頭已經三五十塊了。我跟我同學這種窮逼毫不猶豫買了一台在宿舍里狂玩了一周彌補當年的缺憾。前一陣子跟老同學吃飯,這個奸商利用摩爾定律從過去幾個月不變的電子元器件採購價格上看到了端倪,發飆在雙11打折的時候三成價格屯了數月的庫存,斷了吃相太蠢的採購的財路。所以我為什麼總跟大家說要好好讀書,居安思危。富不過三代。蠢人墮落速度更快。拆二代返貧甚至拆一代直接跌回赤貧我見多了。

房產這個東西,本來就不是一般的商品,自帶投資品屬性。你們覺得過去十年建安成本增加了多少?跟房價漲幅幾乎忽略不計。而且這部分增幅很大一部分還是人員成本。你去拿地產的項目建安成本來談論房價,比拿奢侈品的生產環節成本討論奢侈品價格,比拿鋼釘價格討論膝蓋手術成本更天真。現在房價高,以前房價相對於當時的工資水平一樣高。90年代,三五萬的福利房相對工資也不低。很多人都嫌貴不買。很多一再踏錯步點的人,回到那個時代一樣哭著喊著不會買。2000年前我一個表哥遇到帶有福利性質的房,一次放槓桿最大買了最大的戶型。被老太太數落了半年。按照老太太的邏輯,借飢就是饑荒,借錢就睡不著覺。即使這個價格即使在當初馬上市價變現都有套利空間。得虧沒有聽他媽的。

當然,現在投資房產的邏輯要要調整了。很多老的經驗生搬硬套可能會出大事情了。經濟增速要調檔,很多投資邏輯都要變。這個不細說了。


謝邀

王健林說的是賺錢的難度。當年賺1000萬的難度差不多相當於現在10億。這是真的。

CPI說的是購買力。當年1000萬能買的東西,除了房子之外,現在甚至值不了1000萬。

你不信看看,車跌了多少,電腦相機跌了多少?

不算房子的話,當年1000萬的生活水平對應現在1000萬的生活水平,甚至下降了。

ps: 有說我不懂通脹的,同志們,你們要知道,89年中國幾乎所有的高端消費品都需要進口。當時的關稅是多少?現在的關稅是多少?生產高端消費品的國外這三十年通脹率並不高。


有可能

我記得在小時候,具體年份不記得了,大約就是1988年左右,天津第一次搞彩票,頭等獎是獎金三萬或者一套偏單的房子(偏單是指老式低層板樓的兩室一廳,廳很小,一般總面積40-60平米),獲獎者可以二選一。

也就是說,那時候30000元和一套兩居的房子是基本等價的。

而那時候的房子基本都在現在的城市中心區域里,因為那時城市面積遠比現在小得多。

現如今這樣一套房子可能至少要300萬,如果是學區房,可能能到400多萬。

如果用房子來衡量價值,30年左右,貨幣購買力貶值了100倍。所以那時候的1000萬剛好等同於現在的10億。

我那時還幻想過如果中頭獎,可以把錢存銀行吃利息,那時利率非常高,每個月利息幾百塊,比當時我父母的工資都高。現在看來那時候真是Naive啊。


生產力低下的時候,產品往往因為奇缺而導致價格高昂;當生產力大大提高的時候,價格下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單純以價格說事,現在400塊錢能買8GB的內存容量,1987年能買多少?640KB?你給算算通貨膨脹率是多少?

所以個人以為,大時間範圍內討論通貨膨脹時,只有大宗商品才有參考價值,比如糧食、能源、採礦等。


從數值上看:

十個億是1000萬的 100 倍!

十個億是1000萬的 100 倍!

十個億是1000萬的 100 倍!

一眼看上去十個億似乎遠超 1000萬,但考慮 89 年到現在 2017 已經過去了將近 30 年,購買力有所不同,所以以下僅列舉幾個方面的數據供大家參考,歡迎補充。

GDP:

1989年: 17179.9 億, GDP 約是 1000 萬的 17 萬倍

2015年: 689052.1億,GDP 約是 10 億的 6.9 萬倍

2016年的 GDP 數據大概是 74 萬億,GDP 約是 10 億的 7.4 萬倍

從 GDP 角度來看,2016 年 10 億勝

數據來源:國家數據

感謝 @king saber 指出計算錯誤

北京房價:

1989年:每平米大概在 1600元 - 1800元,約可以購買 6000 平方米

2017年:三環左右的房價大概在 10W, 約可購買 10000 平方米

從北京房子購買面積來看,2017年 10 億 勝

(不考慮,1989的地段可以隨便挑,2017的教育資源豐富等因素)

1989年的北京房價與工薪階層的買房夢--樂雲--鳳凰網博客

【朝陽樓盤_朝陽新樓盤】朝陽新房(北京鏈家網)

專門去看了王健林的採訪視頻,這句話的出處在:37:00

說的是王健林當時在做大連市政府棚戶區改造的時候掙到了第一桶金 1000 萬,他認為可能是現在的 10 億還不止

東南衛視《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王健林》20160826完整版_騰訊視頻

@萬金油 談到可以用 M2 和 GDP 的增幅來看通貨膨脹,

M2:2016年 約 155 萬億, 1989年約 1.2 萬億,漲幅大概是 128 倍

GDP:2016年 約 74.4 萬億,1989年約 1.72 萬億,漲幅約是 42 倍,

按 @萬金油 的說法,通貨膨脹大概是 82 被,1989 年的 1000 萬,相當於現在的 8.2 億

對比起來,還是 2016年的 10 億勝

PS:用 M2 來計算通貨膨脹也不是一件很靠譜的事情,只能作為參考

統計局:2016年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155萬億

《2016年統計公報》評讀


你快餓死時的一個窩頭比你當王健林時的一桌滿漢全席還好吃,請問窩頭的美味膨脹率是多少?

孩砸,通脹率不是那麼算滴。要算通脹,要有個可比價格做基準。可比價格是什麼?世界上有個東西叫搜索引擎。

王大大的意思是,那時的一千萬起的作用比現在十億還關鍵。比如那時一千萬可以買光一個城市的所有吃的,現在連個區的你都買不完,也就是說那時的一千萬可以形成局部壟斷了,而現在卻不行。不過這不是因為東西漲價了,通貨膨脹了,而是因為現在吃的比原來多幾百倍還不止。

什麼?你問我願意要89年的1000萬還是現在的十個億。

廢話。。。

當然是兩個都要,反正也沒人給。


92年家裡賣了套房子··4500塊錢··

現在45萬差不多能買回來··是不是一百倍?我數學不好··

我媽那時候一個月工資50塊錢好像··

現在是退休金3.5K··返聘工資5K··8.5K一共··是不是170倍··我數學不好··


如果從M2的角度來看,沒錯。如果從購買力來看,不對,因為社會財富總量毫無疑問是增加的。記得我小時候,89年後五年的樣子,豬肉價格3.7元一斤,到現在並沒有上漲10倍,也就3-5倍,89到現在估計漲了10倍吧,肯定達不到100倍。


當然是真的。

如果我沒記錯,當年有一本課本里有一張折線圖,畫的就是類似上圖的數據,來源大概是國家統計局之類的。

想一想你知道的那些最早發跡的那波人,一般都是這時候起家的。


89年時一台松下21寸平面直角帶彩電,也就是簡稱松下21遙的,要賣到3000元吧,難道相當於現在的30萬?我不太信。


車子手機空調什麼的降價不是因為沒有通貨膨脹,而是科技的發展使得這些產品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導致貨多不值錢,如果沒有通貨膨脹現在手機汽車什麼的會更便宜啊


差不多。

王健林是按100倍+來算的,這個不是嚴格的通脹率,而是一種結合了企業預算約束、居民生活開支等因素的綜合評估結果。

比如按糧價衡量,1988-89年糧價闖關之前,麵粉大米都是每斤一兩毛錢,89年比87年的漲幅是4514%,93-95年第二次暴漲,隨後逐年都有遞增,現在麵粉八九塊甚至上十塊,大米更貴,確實是漲了將近一百倍。

比如房價,北京二環里一個20平米的平房,1985年是500元,1989年是兩千多,1992年兩千多隻能買一平米,現在只能買2平方分米(也就是不到兩巴掌大),漲了兩千倍還多,所以只有那時候買了二環里的房子才稱得上能跑贏通脹。

反例也有,如果按通信費用和汽油價格來算,反而是便宜了。剛有手機的時候,一分鐘通話費6毛,按百倍漲幅算,相當於現在你打手機一分鐘60塊。你如今辦個60元套餐,流量不說,光通話時長就是幾百分鐘上千分鐘,相當於反向下降了幾百倍上千倍。

所以,王健林這樣估算沒錯,具體你想得到什麼結論,得看你用什麼標杆。

一般而言,研究商業史,對比購買力和幣值,都是以糧價為標杆的。


簡單來說,GDP是面,M2是水,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水增長的比率減去面增長的比率,就是這鍋麵湯稀掉的速度,也就是通貨膨脹率。題主可以算算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累積起來是多少。


按北京房價算,正好30年100倍。

當然大部分人的資產沒跑過北京房價,一般也就跑了30-50倍


謝邀,這事兒看局部是比不出來的。

比如說算收入,89 年我爹月薪大概 100 塊,現在他月薪大概 6000 塊,工作內容其實沒啥變化。這麼一算,89 年到現在是 60 倍的差距。

但是換個角度,好像又不對了,那個 89 年賺 100 塊的我爹,房子是單位分的,今天賺 6000 塊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

所以站在收入的角度和站在資產的角度,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樣的。最近 30 年以來,中國個人收入的增長,是跑贏日常消費品價格增長的,而資產價格的增長,是遠遠甩開個人收入增長的。


外國無數單位個人對中國的通膨率計算沒有低於30%的,中國自己的計算和實際沒有高於10%的,搞明白這個問題就知道你提的問題的答案,也許還會發現中國崩潰論的根本來源


推薦閱讀:

有人說如果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到一定的地步,最好的辦法就是戰爭拉動內需?
辛巴威的通貨膨脹為何和如此的恐怖?這幾年辛巴威是如何發展過來的?希望能夠詳細的講解一下
假設我造了一百萬假鈔(與真鈔無異)投入市場,賺取了十萬元利潤,然後把一百萬燒毀,會對經濟有影響嗎?

TAG:通貨膨脹 | 中國經濟 | 經濟與貨幣 | 金融 | 王健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