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演歌會衰落?

聽過上個世紀港台歌曲的人只要留心就會發現許多所謂的「國產流行歌曲」其實都是日語歌翻譯過來的。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港台的音樂家大量地翻譯日語歌,尤其是日本的傳統音樂----演歌。演歌作為一種音樂形式給那一代日本人,中國人,韓國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周華健的《花心》,鄧麗君的許多歌曲都是來自日本的演歌。

在那個工業化的時代,日本人從鄉下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工作,在城市生活的孤獨中吟唱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歌曲。歌聲中,訴說著關於「男人與酒」,「女人與淚」,「港町離別」的人生故事。「雪國」,「故鄉」,「大海」,成了遊子心中燈塔,照亮了城市中一個個孤獨的身影。每當聽到這種歌曲,我常常聯想到了我小時候讀唐詩宋詞才有的意境。

但覺得可悲的是,到了90年代之後,這種傳統的東亞音樂在日本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歐美流行音樂的橫行。這種現象不僅僅在日本,在韓國,台灣,香港和大陸都一樣。我想問問以日本演歌所代表的東亞傳統音樂衰落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互聯網的崛起,使城裡人不再孤獨寂寞?還是日本從90年代衰落之後對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失去了信心,進而模仿歐美?希望大家來解答我心裡的疑惑。


謝邀。

簡單的來講,其實就是兩個字:

過時

演歌的定義,及時到今天,日本的各路人馬也仍然沒能做出一個令所有人完全同意的統一解釋,一般上來講,演歌是「近代以來,流行於日本和部分東亞國家的,使用或借鑒傳統日本調所創作而成的流行音樂歌曲」。

這個定義極其籠統曖昧,而且隨著時代變化,演歌的樂理定義也從「古賀調」發展到了極其豐富的狀態。演歌是一個筐,只要是新音樂(ニューミュージック,70年代末期的新音樂運動,標誌著日本原創流行音樂的成熟,運動時期的代表音樂人有荒井由實、中島美雪、南天群星等等)誕生以前的曲風,不管是氣氛歌謠(ムード歌謡)、日本民謠(フォーク)、日本式布魯斯(ブルース)還是現代化整理後的地方民歌小調(音頭),甚至更早的大正末期昭和初期的「青春歌謠」、「流行歌(流行唄)」,在80年代末j-pop定義誕生之後,全部被很隨意地扔進了「演歌」的筐里。

而演歌本身必須是流行音樂的。即使是限定在最最狹窄的「古賀調」的定義上,它也是一個「用日本調創作」而成的流行歌曲概念。就像法國上個世紀曾經流行過的「香頌」一樣,儘管聽起來與今天我們世界的流行音樂大相徑庭,但香頌就是那個時代的現代流行音樂。

現代流行音樂一開始就是為唱片而服務的,儘管有的國家當時的唱片市場很不成熟。日本的第一首演歌《愛慕的形影(影を慕いて)》之所以成為了第一首演歌,不是因為創作的早(古賀政男的有很多手稿證明,早在他創作這首歌曲之前就有過同類型的作品,並且在明治大學曼陀林俱樂部的演奏會上演奏過),而是因為它是第一首唱片化了的演歌。因此,演歌和日本的傳統音樂完完全全就是兩個東西,是一個純粹的流行音樂的概念(不論廣義的還是狹義的)。

那麼就說回來了,服務於唱片市場的流行音樂更新換代的速度是很快的。

古賀調及其模仿者可以在1950年代以前當然是可以掌握演歌的解釋權。但是到了50年代中期,諸如三橋美智也、春日八郎這批把地方民歌、小調、爵士樂的技術加入到演歌演唱,從而使演歌從「悲調」的「古賀調」中一下子擴大了範圍,演歌的本質就發生了變化(三橋美智也《哀愁列車》《りんご村から》、春日八郎《お富さん》這首歌曲是日本第一首銷量可確認的超過100萬張的單曲)。演歌的形式豐富了,那麼聽眾的選擇就越來越起一個導向性的作用。

到了60年代,古賀調還有過《悲しい酒》《柔》這種作品,但是在此之後,古賀調實際上也沒有過多少大熱的單曲。日本對於流行音樂的市場口味發生了變化,輕快旋律成為了主流。所以70年代的演歌歌手相當一部分是唱著「布魯斯」的「演歌風爵士樂」出道的(細川たかし、新沼謙治),即使是悲調曲,相比較於古賀調來講也遠不是那麼的「悲」了(都はるみ《北の宿から》、殿さまとキングス《なみだの操》)。到了70年代後期,更是有過一段時間無悲調、輕快節奏佔主導地位(渥美二郎《夢追い酒》(1979年年間銷量第一單曲)、八代亜紀《舟唄》)。

80年代以後,演歌開始面臨了最大衝擊——受眾年齡層的增長。但是80年代初期,演歌曾經通過完全輕快節奏、適應卡拉OK的方法為演歌歌手提供了一些本質上和傳統演歌定義八竿子打不著的演歌(細川たかし《北酒場》(1982年唱片大賞受賞曲)、森進一《冬のリヴィエラ》、五木ひろし《契り》),成功地扭轉了局勢。並且唱片公司通過各種辦法打通演歌的銷售渠道,努力地使步入中年的演歌受眾者繼續掏錢,成功地在一段時期內實現了跟pops對抗一下的狀態,典型的案例就是1982-1984連著三年的唱片大賞都是演歌—— 1982年細川たかし《北酒場》;1983年細川たかし《矢切の渡し》;1984年五木ひろし《長良川艶歌》。

但是強行續命續不長,85年city pops和樂隊熱潮興起之後,演歌頹勢就明顯了起來,並且這一次是整體性的萎縮。除去1987年瀬川瑛子靠著《命ぐれない》最後一次讓演歌榮登O榜年銷量第一以外,演歌整體上保持著「銷量下滑、新人減少、發片變緩」的循環狀態。但是由於泡沫經濟的存在,中年人作為社會主要的消費群體,還可以讓唱片公司養得起這些演歌歌手。

好景不長,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唱片公司面臨巨大的業務調整要求。很多人都知道因為這個原因正統派偶像經濟死絕戶了,但是很少有人意識到一點,其實泡沫經濟崩潰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演歌市場的萎縮。中年男性的家庭經濟壓力陡然增加,演歌消費需求出現斷崖式下跌。唱片公司的經營願望迅速冷淡。而對於電視台等媒體來講,受眾群體縮小的演歌根本不能帶來節目收益,因此必須換上年輕人也就是流行音樂市場消費主要群體喜歡的音樂。宣傳渠道也被堵死。惡性循環下,演歌市場進行了自我的改良嘗試——曲風整體再古賀調化,作曲風格向「悲調」靠攏,試圖以「撫慰」「感傷」的方式契合日本當時的社會氛圍。這個策略在92、93年左右還算是略有效果,以至於有失業的女偶像以演歌歌手身份再出道的(長山洋子)。但是94年的流行音樂市場爆炸開始之後,尤其是95-97年,演歌市場被風靡的黑人風、hip-pop、說唱、電子搖滾吊起來打。這一次打擊徹底將演歌創作市場摧毀,堅持到此時期的演歌創作人員基本上再也不接不賺錢的演歌的工作,創作隊伍人才斷代。

此之後的演歌,基本上已經少有像樣的大作品出現了。即使出現了部分演歌歌手還維持著音樂界的存在,但是他們多數就是在靠翻唱苦苦生存——或者像冰川清志這樣本質上根本就不是唱演歌的帥哥到處開公演賺日本各地老婆婆老阿姨錢的走穴型演歌歌手。

所以說,流行音樂的市場需求是一個對音樂風格起著很大影響的因素。演歌就是在時代長河裡被拋棄的藝術形式而已。就像美國人在70年代後期選擇了朋克搖滾而將嬉皮士搖滾送進博物館、而80年代末選擇RB又將Disco倒進歷史長河一樣。流行音樂本身更新換代的高速性決定了一種曲風不會不怎麼變化的永遠地流行。

但是也許再過十幾年、幾十年、上百年之後,未來的我們又再一次發現流行音樂史上曾經產品的優秀之處並且把它們再次送上神壇。但這也就是另一件事情了。


如樓上演歌非傳統。

東亞傳統音樂衰落,假使是事實,難道不是因為沒傳承么?至少中國各種技藝都叫沒接班人...日本我覺得算保護不錯了,該雅樂的雅樂,該邦樂的邦樂,地方民族島歌隨便扭扭也是國內外知名,連動畫配樂都可以找出鬼謠鞭屍,正經詩吟人玩和樂和風的也不少,還有個人喜愛的志方一干人直接是民族風世界各地採風來的.....向各種各樣地方發展呢。

演歌沒當時那麼火個人猜想有以下原因:

1.難唱

2.寫來寫去這些主題而且因為難唱也很難出新曲調

3.速度不提的話配器已經具有年代感

4,依舊還是有人寫有人翻的(Drrrrr的津軽海峽冬景色,落語天女的花吹雪戀吹雪,美夕的爛火慕情,紫的Pirate of 日本海.....AKB不是還出個專唱演歌的?

5.那個年代的歌是不是還應該提一下支持華語樂壇的中島みゆき阿姨?


以一個對演歌不感興趣(偏向反感)的門外漢的角度來嘗試說明為何演歌會衰落。

首先要指出 演歌這種形式根本就不是日本的傳統音樂 根據現在還在流傳的演歌的主要特徵 五聲音調、短三和弦,顫音式的發聲等等來看 都是1960年代 由古賀政男 在原本日本歌謠曲的基礎上 混合了朝鮮民謠和西洋音樂(爵士,探戈,圓舞曲等等)之後 創作的流行樂類型,從這一點來看 演歌不過60年左右的歷史 遠談不上是日本的傳統音樂。

作為一種音樂類型,五聲音調極大限制了作曲風格,使得大部分演歌的旋律都近似雷同。在其他音樂不斷進化的過程中 真有種腐朽的氣息。

歌曲的主題 大都是怨念,悲哀,鄉愁,男女的痴情,通過低濁顫音的歌唱方式(我對演歌最反感的一點)唱出,或許符合當時一部分人的心態,但又有多少年輕人能夠共鳴?

也就是說 演歌就像其他無數音樂類型一樣 能在6、70年代風靡日本 和當時娛樂手段的匱乏,幾個重量級歌手的接連誕生,人們的心態都有關聯,而隨著時代的發展 那些喜歡演歌的老人高齡化,而又無法吸引新人的循環下, 慢慢衰退實在是很自然的事情。


衰落??

你沒看過oricon吧


1公司太保守 沒有一個有魄力的音樂人 尤其是目前這種互聯網,數字音樂的形勢下

2接班人沒有 年輕人不願意

3心態


演歌的沒落個人看法是因為音樂的更新換代。

演歌簡單而言是融合日本傳統民謠,浪曲等傳統日本唱腔與當時時代的流行音樂的產物。而隨著時代發展,J-PoP,爵士,搖滾等的出現,打破了原本演歌單一的歌曲類型。人們更加喜歡流行歌曲,因此演歌自然就沒落了。就好比咱們中國的京劇,還有曾經的民族歌曲。(當然這個類比不恰當)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音樂的精華,演歌作為日本音樂的獨特一環,在現今日本樂壇依舊有一席之地,個人就挺喜歡演歌的。那種獨特的大顫音配合轉音其實很有趣~


創新很少,唱新歌的貌似只有冰川清志。他算是新生代里比較火的吧。


我國民族唱法不也完了么?他們還多少好點,還有幾個獨立發片的演歌歌手,民族那玩意除了歌功頌德就沒用。

演歌衰落原因,一,節奏偏緩,不過最近也有快一點的出現。二,不吸引年輕人,哪有人上KTV唱這玩意。三,創作人員已經離開這行當。


紅白歌會

表示不服


好沉悶 感覺幾十年一個風格 只有那種夜總會裡被接待的老頭子才會唱的感覺!


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人看演歌,就像我們看這些民歌

南泥灣、龍船調、縴夫的愛、黃土高坡、妹妹等等我、哥哥去南方。。。。。

最炫民族風不算


推薦閱讀:

日本的北方領土除了北方四島還有別的領土問題嗎?
日本有哪些好的書店?
有哪些出現在日劇中的手帳或其他文具呢,像是《家族的形式》中的國譽?
吉澤明步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什麼?

TAG:音樂 | 日本 | 日本文化 | 傳統音樂 | 日本演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