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塔數碼 和 工業光魔哪個實力更強?兩家作對比的話,各自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為什麼?
作為特效發燒友,總是森森地敬佩這兩家特效公司。不過,有時我會很好奇地去設想:假設一部超A級製作的VFX電影中,所有的一切都不變(包括劇本,導演預算,演員等都不變)地拍兩次,只替換其中的CG製作公司,那麼ILM和WETA誰會做的特效會更真實,更好看呢?(好吧,這假設有點閑的蛋疼)
偶希望有大神OR專業大牛(好像是這麼稱呼的吧。。。)能為我解答一下,謝謝拉~~~
weta 更強, 拿到weta去做的鏡頭, 一般都是工業光魔說了「我們做不了」, 比如速度激情7裡頭復活那個男演員的工作。。。。為什麼? 因為weta在紐西蘭一方獨霸, 各種資源配置都屌, 行事作風可以更加「無法無天」一些, 最著名的例子包括了在指環王上映時封鎖掉惠靈頓的主幹道開慶功以及繁忙時段每周114小時的工作量(加班時間 (114-40=64小時) 兩倍工資), 這在工業光魔這種每天你下班晚了HR都會發郵件請你趕快回家的地方是不敢想的.
關於吐槽說加班都拿來吹其實加班不是那麼討人厭的因為:1 純屬自願, 沒人強逼, 管自己走沒事。 2. 加班時雙倍工資, 這樣一算要是一周干滿114 小時, 拿的工資超過正常干一個月的了, 50*40h+100*74h……&>50*160h……你這周幹完後下周一把工資領了然後一個月都不去也沒人管你。論實力自然是Weta,不黑不吹。ILM做不了的鏡頭這個事情。當年做《阿凡達》最早是找的ILM,後來ILM說做不了,然後才找的Weta。
造成差異的主要兩點原因,一者是錢,二者是人,歸根結底還是錢。
ILM包括Pixar的現狀就是,身處灣區,卻給不到灣區的待遇。工資水平、工作穩定性都不如灣區各種科技公司。行業本身處於飽和狀態,招納新人很少,給的待遇也不足以吸引到足夠強的人。如此一來,幾年下來,無法吸引更多更強的人才,公司相對的競爭力也小了很多。以至於上次Pixar的HR來宣講時甚至說了,如果你要work life balance,邊上有很多更好的公司諸如Google(Google簡直動畫行業RD跳槽首選...)。如果你有了更多更好的機會,就不要相互耽誤了。
這裡說的人不止是研發人員,甚至還包括Production的人。君不見,灣區各種大大小小的VR Studios招了多少動畫行業里出來的從業者。Weta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以來紐西蘭政府扶持,低稅福利。公司本身財政狀況就好過美國這幾家公司。加上待遇確實好過美國這邊,吸引了很多能力很強的人過去,其中不乏年輕人。Weta做的很多片子又都是票房保證。指環王和霍比特人系列都是票房大賣,公司經營狀況遠好過其他家。
最後無關題目,有一點不同意高票回答,用加班加點這點來烘托Weta真是吹過頭了。ILM趕人是因為加班要給三倍工資,以前有人就加班混到晚上,賺三倍工資。不光ILM會趕,知乎上現在吹得最厲害的Disney也不會在農閑時間讓你加班。整個特效行業到今天變得如此病態,就是這種加班氛圍,對特效製作人員的壓榨剝削過了頭。別看今天Weta歲月靜好,想想當年的RH。動畫或者VFX行業固然有很多樂趣,又有情懷加成,但是求別鼓吹加班有理。對於國內的、尚在讀書學習的、或者行業外的提問者,不要用這種信息不對等來忽悠。這個問題確實不是什麼問題,做特效不像造汽車,可以按照自己的風格來,更多像高級定製西裝,合身,低調,質量好。
所以,我的答案是: 都很好,都很強。 特效效果出來很多情況是導演和特效總監說了算,他們有自己講故事的方式,特效公司只是幫助他們完成他們腦海里的圖片而已。
話說回來,工業光魔養活了不少公司,weta養活了政府。 ILM的外包公司很多,他們留住那些有挑戰性的鏡頭,其他不痛不癢浪費時間的鏡頭都給外包出去,中國的BASE, 我的老東家RODEO都是這麼起家的。現任維塔特效師,前工業光魔特效師JC
現在不像以前大家各自囤獨門秘籍,現在很多東西都是共享了,你有的我也不會差多少,所以像ilm和weta這樣的牛逼團隊,現在比得更多是誰家的技術流程更完備,更省人工,更有效率,更省錢。…個人觀點。
個人覺得是維塔,因為看過了《阿凡達》製作特輯(維塔)和《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感覺工業光魔是當前影視技術的極限,維塔給人感覺像「哦,算了,乾脆我們重裝發明電影吧」。
個人覺得這個情況比較複雜。
(手機碼字質量差見諒)如果難度不高,應該是ilm勝出;如果製作難度極高,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應該weta較好。---------------------------理由如下:
ilm自75年到現在,積累了豐厚的底蘊,有著數不勝數的影視作品與研發成果(ao可以說就是ilm提出的,exr也是他們開發的,photoshop最初也沒少ilm的參與),他們有一個特點:強大的創新能力。幾乎每個參與的影視作品都會促使他們開發一些插件或軟體或技術(12年跟pixar重聚之後更是如此),雖然新技術往往可以帶來效率和畫質的提升,但也消耗了預算,不過weta也沒少開發東西,比如tissue,還有(據說)Mari。weta走的有點像匠人的路子,重點在用心,LorR、Hobbit,Warcraft中的服飾道具製作相當驚人,即使影片不會給任何特寫,weta依舊堅持精工細作(如果kerner和Winston還在ilm也許ilm也會有這種東西,不過話說回來,他們在的時候做的好像也是微縮模型做的更多...)。CGI的問題上weta好像更擅長生物(《Avatar》《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The Adventures of Tintins: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Godzilla》.....),LotR系列裡的咕嚕可謂cg生物的典範。可ilm也不是不做生物,侏羅紀里的恐龍、《Jumanji(我就問翻譯的腦洞有多大能漢化成「勇敢者的遊戲」)》里的「動物園」、Davy Jones船長、年輕變異忍者烏龜們(開玩笑,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還有《Warcraft》里不重樣的獸人,所以...到現在二者好像還是難分伯仲(我說著說著把自己都繞進去了……)。---------------------------------這麼說吧:當遇到常規特效動畫時,ilm憑藉比weta多長的近20年經歷和底蘊,小勝一籌;當製作難度特別大時,二者應該都會有開發解決方案的意圖,但ilm經常玩大的,希望做完這一個以後所有類似的都能做,所以往往消耗更多資源去做開發。結果就是最終ilm的特效鏡頭數量可能比weta少,卻更加令人信服。而問題在於,大多數觀眾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他們只覺得好像有一部片子特效量比另一部少,所以.....-----------------------------------P.S.:其實我覺得MPC現在也很厲害....《The Jungle Book》里巨量寫實動物真的非常嚇人....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大片後面開始出現MPC了……12/12 P.P.S.
說到美國稅的問題,這的確是個問題。RH的破產就與這有關。不過幾乎整個特效行業都有些不穩定(在網上不難看到各種「特效行業處於崩潰邊緣」或類似的文章和視頻),美國一些特效部門因為稅甚至會在製作期間遷至加拿大。《阿凡達》不只是weta,ilm負責了絕大部分環境和裝備的製作,那數億poly的樹和山,還有大大小小的飛船。瀉藥~
門外漢啦
兩家公司都是因導演的個人拍片需求而創建, 所以也算出身相同, 但是ILM做過的特效拿過的獎實在太多太多, 正所謂薑是老的辣, 所以從經驗方面來說我覺得ILM應該會略勝一籌吧.
PS: 特效做的好不好, 我覺得其實決定性的因素是導演的思路, 特效公司很大程度上只是負責將導演的設想變現. 當然, 前提是特效公司的功力達標.你們太把weta神化了,論實力,digital domain和rsp都不輸weta
縱觀工業光魔和維塔製作的大片,工業光魔技術更加全面,特效材質更加逼真
工業光魔更勝一籌吧,他們薪水開的高。
推薦閱讀:
※董明珠和雷軍10億豪賭,誰掌握大勢?
※韓國電影《黃海》真正的結局是久南的妻子死了還是活著回來了?
※如何評價中國第一部說唱電影《嘻哈江湖》?(講MC BATTLE的)?
※為什麼很多人對類似漢尼拔,小丑,洛基這種虛構的影視或漫畫反派(存疑)如此推崇?假如在現實生活中見到呢?
TAG:電影 | 影視製作 | 工業光魔IndustrialLight&Magic | 電影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