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社會電影究竟對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我集中看了韓國幾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社會電影,像《熔爐》《素媛》《韓公主》等。

它們揭露的問題相對集中在性侵、社會冷漠、司法腐敗方面。然而我查了一些後續報道,即使事件影響已深,有些施暴者仍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韓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也沒有相應的被補救。

如題,我想問的是,社會電影真的能撼動社會的劣根,從而解決問題嗎?這種對大眾的普及究竟對社會有多大的影響?

敬候惠答。

------------------

評論里提到熔爐法,是我查資料的疏漏,只是夜晚看電影有感而問,實在抱歉,疏忽了。

問題太大?是的我承認。私心我有,希望能有人說服我,被我們廣泛關注的這些電影,真的能夠讓受傷的人少一點,讓這個世界變的美好一點,善良一點。

對於回答的每一個人,由衷的感謝。


-

問這種問題,有點不道德(不是罵人,是真心話)。

你知道這個題目有多大嗎?……

大到嚇死人。

它是一堆電影博士的論文選題:正所謂「電影改造社會」云云。

為了討論這,七零年代末,還出了個「電影社會學」大興盛的潮流。

不信,你谷歌一下這五個字,看我說的是真是假?

誰要是能用幾百幾千字答這問題,你一定要五體投地,向他拜倒。

-


我回答不了。。。。。。


一.先談談傳播自帶的屬性:

實際上,所有『大眾』傳媒產品,目的都不是有益於點人和事,它也沒法讓任何人『停止傳播,馬上進入行動』。

真正的影響是『引起反饋』。

在傳播領域中,

『有反饋優於無反饋』,換句話說,只要引起討論就是成功的一半;

『負反饋優於正反饋』,被人黑的、噴的往往比令人感動的傳播速度和面積大得多。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二.回到題目中:

撼動社會的劣根性,表面上似乎是電影的職責,所謂社會效益放首位。但仔細想想,這種職責跟電影又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why?

因為傳播的特性是,看慣了的東西沒人看,越稀有的越能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並且無論受眾還是導演亦或是演員,他們『只能發現問題,有義務但卻沒有權利解決問題』。

涉及到法律事務,權利與義務一定是對等的。監督所對應的不是處理,最多是舉報,這中間隔著無數的環節。

對於絕大多數受眾,旁觀的多,真正能採取相關行動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容易被世俗的眼光認為成是…

您可能會說我如此沒有責任感,不過事實如此。電影背後的工作人員先要生存,沒時間也沒能力喚起那麼多行動者,生存第一,這才是人性的本位。


別的不知道,熔爐這電影里講的性侵聾啞兒童的犯人都被重新抓回來大刑伺候了,最重要的是出了熔爐法,你跟我說意義不大?


為什麼我會記得有熔爐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主播這行業越來越火?
知識分子家庭、商人家庭、官宦家庭、普通工薪階級家庭出來的孩子都各自有什麼特點?
你會嫁給很窮的男人嗎?你會娶不生孩子的女人嗎?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政文:「階級固化」的論調不能成立,王寶強就是例子?
喜歡在知乎上舉報的人是什麼心態?

TAG:電影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