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會進化成需要一日多餐,而不像一些動物吃一頓就可以在相對人類而言相當長的時間內不需要再進食?
哈哈其實人類的大腦太費勁了,一天要用好多好多葡萄糖,而且還只能利用葡萄糖。
葡萄糖來自於各類碳水化合物(纖維素除外)的消化產物。
高中生物告訴我們:葡萄糖是大腦能利用的唯一的能源。
你到了大學生物還會學到,葡萄糖實在供應不上了怎麼辦?實在沒葡萄糖了也並不會死,在極端缺乏葡萄糖的情況下,脂肪分解產物酮體會透過血腦屏障給大腦提供能量。但這種物質對大腦有一定的傷害,並不像葡萄糖那樣是清潔能源。可以想像葡萄糖是交流電插座,酮體是柴油發動機驅動的應急電源。後者是髒的,前者很乾凈。
葡萄糖不足,酮體供能的狀態,被稱為「酮症」。《施瓦辛格健身全書》第二章第四部分432頁,施瓦辛格說,碳水化合物不足時,人產生酮症。
所以,人必需時刻擁有一定的碳水吸收量。
而碳水吸收又非常迅速,吃進白米飯,短短几小時左右就能消化掉。精細的碳水比如可樂,幾乎是迅速就能吸收。維持時間最長的碳水化合物,比如說粗糧全麥,4~6小時也可以排空,排空後身體里的碳水會逐漸減少,一旦運動,就會迅速減少(對跑步而言可能只能維持半小時左右)。
簡單說,因為人類時刻依賴碳水化合物。(而很多動物特別是肉食動物不依賴碳水,比如貓、蛇、虎等不需要吃碳水,它也無法消化碳水。但是人必須吃碳水,離不開碳水)。我們吃的所有食物,其中碳水化合物都維持不了幾個小時。如果人一天只吃1頓飯,那24小時中可能16個小時處於缺乏葡萄糖的狀態,我們的大腦傷不起。
現在人一天吃3頓,基本可以保證大腦始終有葡萄糖供應。吃6頓可能會更好。所以千萬別傻到「過午不食」什麼的,你的大腦傷不起。不是不想吃,是實在吃不到(&>﹏
一個是能量需要吧,一個是資源有多豐富(現代人吃的比以前的人多/豐富)
再有一個就是,看你是冷血還是熱血動物,蛇啊蜥蜴啊這些冷血動物不用自己產生熱量。咱們體溫就是37度,無論外面是40度夏天還是-30度的寒冬,這需要非常多的能量去維持。反而冷血動物體溫增高方式就是去太陽地下曬一會,太熱了再去樹蔭下躲一躲,本身不需要很多能量維持體溫,所以吃一點可以撐很久。
主要是你要幹活啊,蟒蛇好像特別能挨餓,冬眠的動物一冬天不吃飯,我總覺得如果少吃飯意味著剩下時間都睡死,那還不如按點乖乖吃飯的好
吃得太少了會變笨,總是一口氣吃得很多也會變笨的。
主要原因一是現在人類獲得食物非常容易,所以不必用一次吃很多來應對以後可能挺長時間沒吃的的問題。二是人類吃熟食,易消化,保證了在段時間內就可以騰空大部分消化道,來容納下一頓的食物。第一條是主因,比如宋朝時候,中國人就是兩頓飯的,我猜,跟糧食的生產力不夠有關係。
吃飯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單單只是為了進食而已了,休息、情感交流促進、生意談判……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吃飯給我們的每一天生活簡單的進行了分段,變得比較有節奏……「一日三餐」隨意一想都是很符合人類這種有高級行為物種的進化。
推薦閱讀:
※為什麼魚被釣了這麼長時間也沒有進化的更聰明?
※骨骼是否也具有像肌肉一樣的可塑性?
※為什麼回族人討厭豬?有何根據?
※蜜蜂的毒刺為什麼沒進化的直接把人蟄死?
※同樣是總結出了生物進化論,華萊士和達爾文的知名度為什麼差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