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旦大學就讀期間半路離開是怎麼樣的體驗?

原題是被複旦退學什麼體驗


後續: 知乎專欄

————————————————————————————

這個月6號剛剛辦完休學手續,以後也是要退掉的,不會復學了。所以勉強算是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吧。下學期就要轉學去美帝某文理學院讀書了。從2014年1月初被複旦預錄,到2016年1月初離開復旦。兩年輪迴,三個學期,算是感觸頗多,借這個問題來回憶、抒發一下吧。

(一)

高三稀里糊塗地參加自招被複旦預錄後,就總是冥冥中感覺復旦不會是自己最終的那個地方,自己在復旦之外似乎還有其他的歸屬。在當時是一點高考進個北大、港中大之類的幻想。當然我高考實在是不濟,最後還是乖乖入學復旦了,就讀於中文系。剛到復旦的時候,仍然抱有那種高中生對國內頂尖大學的典型幻想:濃厚的學術氛圍、勤奮而自律的同學、多樣化的發展機會。於是剛來的那一兩個禮拜過得還是很愜意的,開學典禮上楊玉良校長真誠殷切的講話(也是他最後一次在開學典禮上講話),中秋當晚任重書院中庭的皎潔月光與美好歌聲,第一節中國文學傳統課上老師富有樂趣與情懷的授課,至今仍在腦海中難以忘懷。

不過,新鮮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漸漸地,我也發現了復旦的諸多問題,並在之後的三個學期中一直在發現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那種想像中濃厚的學術氛圍似乎並不容易尋覓,同學們也並非那麼勤奮而自律,也難言有著多麼理想化和多樣化的追求。復旦大一沒有專業課,上的是通識課和基礎課。這其中許多課程讓我感到失望,老師僅僅是在隨意地講課,卻並沒有表現出很負責的態度。很多課甚至連一個課程大綱都沒有,全憑老師上課隨意汪洋恣肆,更不要說課後有什麼閱讀任務了。那節剛開始時感覺良好中國文學傳統,也慢慢發現實際上充斥著扯淡與自我吹噓,乾脆翹掉了中間好幾個禮拜。同學們似乎也都進入了剛上大學的迷茫期,每天都過得很辛苦,沉浸在教師之間的奔波與各種活動之中,回想起來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幹了什麼。也有的同學乾脆什麼都不做,而只是不斷地玩耍。不過總的來說,很少有在靜下心來讀書的同學。總的來說,我感覺這裡的大環境可以說是相當糟爛,完美契合了我之前因滿腔理想主義而不相信的那些說法。高中的時候為了提供某種激勵與幻想,總是要塑造出一種美好的圖景,而大一的任務似乎就是把這些圖景統統打碎,並讓很多人接受自己庸碌的生活方式與命運。

於是我決定去轉學美國。這是一個高考之後便早已有之的想法,不過還是在進入復旦之後才有勇氣去下決心。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的預錄取協議限定我只能在文史哲三個院系之間轉系,而我發現我更想學政治學(當然學哲學實際上也能夠接受)。於是生活似乎又變得緊張起來,SAT、托福以及在校的學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感覺像是進入了又一個高三。

接連考出SAT和托福成績後,我感到不是很滿意,於是索性乾脆放棄2015年秋季的申請,轉而繼續考試,準備申請16年春季的轉學。

在復旦能夠多呆一個學期,我還是感到挺開心的。畢竟就生活上而言,這裡是非常愜意的。雖然寢室條件糟糕,但同學之間的關係還是不錯,總是有人可以交流;又緊鄰五角場和大學路,隨時都可以去享受美食;上海的各種文化活動也十分誘人,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都成為我的第二駐點了;至於生活節奏,在大部分時間都還算輕鬆——畢竟復旦是一個「自由而無用」的地方。

第二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依舊是延續了第一個學期的生活。不過課程似乎更難以令我提起激情來了。雖然我感到許多課的內容還是非常吸引我的,諸如什麼先秦諸子、俄羅斯文學史與經典賞析、藝術哲學、社會學導論、史學原典導讀,但其上課方式實在是難以提起我的激情。有的老師照本宣科,念一個學期的PPT;有的老師頗具自己的「思想」,其課程更像是對自己思想的傳教而非對客觀知識內容的講授。而課程的評價體系更是讓人感到無奈,許多課程都是期末一場考試或者一篇論文了結。考試往往在於考前突擊準備,許多考題是歷年原題,而內容則多為背PPT;論文的評定則非常主觀,常常是讓研究生一年級的助教瀏覽一篇草草了事,亦從沒有任何反饋。在這種評定標準之下,擅長水績點卻很少認真捧起書讀的大有人在,而有些人真正對這門課程的內容付出了努力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新考的SAT和托福成績還算不錯,可以用於15年10月開始的申請了。暑假漫長得有點可怕,又不想軍訓,於是便去了伯克利參加summer session。老實講我並不怎麼喜歡伯克利,不喜歡那裡作為liberal大本營的氛圍,不喜歡那裡有點糟糕的治安,不喜歡那裡亂糟糟的街道和滿街的嬉皮士。不過伯克利的課程還是讓我感到有所收穫,那種閱讀寫作的緊張程度也高過復旦的課程一大截。對於文科而言,還有什麼比讀寫訓練更重要的呢?(當然如果吹逼也是一項技能的話,想必復旦文科很好地培養了這項技能)

第三個學期連同著申請季一起開始了。根據培養方案,大二就要上專業課了。本來計劃全校隨便選點感興趣的課,不過想了想還是乾脆按照中文系的方案選課,體驗一下好了(當時自然沒想到自己對中文系的課程是如此不適)。申請季是漫長而焦慮的,拒信中夾雜著offer,在數個企盼已久的早上觸動著自己的心跳。不過最後的結果還算滿意,去了某所排名靠前的文理學院,儘管周圍幾乎沒人聽說過這所學校。這學期過得荒蕪,而課程也實在不合口味。申請季結束之後緊接著便是期末季,最終在諸多考試的絞殺下,慘痛地告別了復旦的整段學業——幸好這些成績已然不重要了。

(二)

回顧這些日子,能夠感受到復旦的培養方式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說通識教育。復旦可以說是國內大學最先進行通識教育改革的高校之一,這種勇氣可以說是是值得敬佩的,尤其是學校敢於讓學生大一先接受一整年的通識課程。但在實踐之中,這種嘗試在很多方面並不成功。在不重視本科生培養的大背景下,通識課程更是流於形式,成為了水課的代名詞。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夠高,上課草草了事;而學生也不重視這些課程,純粹是抱著修滿學分刷刷績點的心態去上課。我贊同通識教育的理念,也認為大一上一年通識課仍然是優於直接進行專業教育的選擇,但復旦通識教育在實踐中已經偏離了通識教育的本質。通識教育的靈魂在於培養批判性思維,以及終身學習的意願及能力。通過對各學科的認真學習探究,了解到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而培養能夠進行各種各樣學習的頭腦,並燃起對人類知識體系這個「一」的好奇心;通過對經典文本的閱讀,與人類最偉大的靈魂直接對話,從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使眼界不局限於瑣碎之物。但復旦的通識教育往往只是讓學生了解到一些不同學科的簡單知識,並且在期末考試之後再不觸及。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浪費時間。至於那些外語、計算機、政治課,就不吐槽了。

至於專業教育,那我就針對文科來談談。總的來說,文科所需要的是強大的讀寫和思辨能力,但復旦並沒有很好地培養這種能力。就閱讀而言,老師也幾乎沒有告訴學生每節課應當讀什麼,亦沒有機制去監督學生的閱讀,很多課程甚至不需要讀多少文本就可以水過去。這就導致了學生閱讀的減少,實際上很多人所做的大多數閱讀都是與課程無關的(這種沒有壓力的閱讀足夠怡情,但很難培養起學術能力)。我認為這種狀況對文科而言是非常致命的,閱讀直接與思考、寫作掛鉤,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不閱讀,那還能指望做出什麼呢?而寫作能力亦是沒能很好地培養起來,我們所寫的論文、作業統統缺乏反饋。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交上去了事,連具體分數都不知道,更別指望有什麼評價、建議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很難得到提高的。具體到院系的話,就我所在的中文系而言,一個學期的專業課下來接觸到文學文本的機會其實並不多。文學史幾乎就是在講文學知識與歷史發展,不易與具體文本結合起來。至於精讀課,則有些成為老師了上課抒發自己的人生理論的平台,反而不會認真講文本。而在文學及美學理論方面也常常達不到較高的標準,據老師自己講,還是因為中文系的學生不喜歡理論,然而不喜歡就可以不學么?復旦在一些專業領域中的培養方案實際上還是還是比較落伍,例如政治學系就並沒有按照國際普遍的政治理論、比較政治學、本國政治、國際政治四大領域的區分來進行培養,反而顯得相當雜亂。不過這種情況也在得到改善,從15級開始的哲學系課程改革就十分引人注目。

這些狀況的背後存在著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學校對本科培養的整體不重視,儘管本科生源是復旦最好的生源。本科教學任務對於很多老師而言,並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而是一項雞肋式的任務。課上得怎麼樣,全看老師的自覺。而學校也沒有對課程進行規範,反而是放任其自流。在申請轉學的時候,許多課程甚至沒法從教務系統上找到課程描述。如果學校能夠對課程質量設置一種底線,那麼教學質量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學校在學術誠信方面的培養也有所欠缺。很多情況下學生的論文、作業只需要交紙質版;就算是交電子版,恐怕也不會進行相關檢測,因為我知道有人抄了一大堆交了電子本也沒什麼事。我時常聽說抄襲的事情,聯想到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宣傳片抄襲事件,只能感到悲哀。

復旦學生大都是千分之一以內的人才,但很多人並沒有得到匹配他們天賦的教育(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這種選拔機制所甄選出的學生本身也有種種問題)。某種程度上講,除了那些擁有強大的智力、意志力與執行力的人,許多中國最頂尖的學生的大學教育就被荒廢了:用糟糕的教學荒廢其學術,用坑爹的體制荒廢其心智。

(三)

復旦常常標榜的精神是自由而無用。按照我的理解,「自由而無用」所指的應當是一種以符合自己本性的方式對非功利的純粹事物的追求。雖說復旦的確有著不少這樣的人,但老實講復旦距離這種理想的狀態還有一定距離。

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自由而無用往往被降格為一種約束較少的慢節奏狀態,用這種狀態來形容文科院系(尤其是人文院系)可以說是比較恰當的。然而這種狀態中實際上蘊含的是一種浮躁與焦慮的情緒:很多人內心中還是想要追求功利,但又迷茫而不知所措,於是便只能顯現出一種這樣的「自由而無用」的生活節奏。這種節奏與其說值得讚揚,還不如說是一種消磨。大家還是在本能地比爛,書是不會讀的,試是可以應付的,頂多發兩句牢騷或賢者時間一下然後繼續虛度光陰了。日復一日地上著水課,水水學生組織,不停地刷著微信,重複著同樣的、缺乏意義的事情,並每天在為這種生活狀態而感到焦慮卻又無可作為,最終只能找到一種「自由而無用」的託辭來安慰自己。而自己的學術能力與雄心壯志,便這樣被消磨掉了。隨著這種消磨,人們日復一日地隨波逐流,慢慢地也會接受自己庸碌的狀態。當感到自己有被消磨的危險時,能想到的事情也就是離開。雖然復旦的情況相比於其他國內高校要好很多,但我覺得本科教育還是不能將就,而應盡量找到最好的那種。

國內大學培養之中有著一種潛在的體制化機制。這裡所指的體制化與《肖申克的救贖》中所指的那個體制化同義。大一新生一進校,實際上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獲取信息的能力總體而言非常低下。在這種非主動的信息獲取中,很多人也就接受了學校的所自然呈現的那種價值觀了。於是大家不斷追求著績點、學生工作、獎學金,然後爭取保送研究生,求得一份光鮮的工作,卻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至於許多純粹的追求,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按照這種價值觀所做事的人不斷地得到來自體制的小小的榮譽、權力與優越感,於是便在這條路上一步步地走下去了。到了最後,優秀的定義與功利的方式結合起來,深深貫徹到了人心之中,但同時生命力和多樣性就很難體現出來了。我想。當高智商的人們被賦予了某種功利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所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之產生也就不令人奇怪了。在復旦見到了不少官僚模樣的學生,從高年級到低年級都有,這種價值觀的不斷生產與複製讓人感到畏懼。人的多樣性通過不斷的新的個體的誕生而涌發出來,但又在人後天的被生產過程之中遭受了侵襲。雖然復旦是一所哲學強校,但是哲學對人的根本功用,即反思的能力,在這裡還是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這種體驗正如自己在轉學申請文書中所寫的那樣:

After entering college, I felt
increasingly bothered by the idea of this predetermined fate. Our actions seem to be doomed to become futile
in adding any meaning or dignity to our lives, a
modern dilemma which
is especially tru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We are
constantly inculcated with norms, ideas and values which only correspond to the outside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thereby eroding our diversities, vitalities and ambitions, while pursuit
of knowledge
becomes
inferior to wordly rewards. Though we are occupied everyday with trivial
matters, we rarely gain anything substantial that has a long lasting influence in
making our lives more valuable, especially academic enlightenment and spirit of
pluralism. I
realized that
I am ceaselessly producing everything that forms our college lives: examinations, grades and honors, and then consume them, like
everyone else. Just
as Hannah Arendt indicates, we would no
longer live in a world at all but simply be driven by a process in whose
ever-recurring cycles things appear and disappear, manifest themselves and
vanish, never to last long enough to surround the life process in their midst.

(四)

然而自己畢竟還是在復旦度過了寶貴的一年半時光。這一年半於我而言是一次再造,一次脫胎換骨,於是我將永遠感激復旦,並視自己為復旦人——即便自己沒有復旦畢業證書。尤其是在了解到其他許多學校的狀況之後,還是深深感到無論如何,復旦依舊是國內大學中極為特別的一所。雖然有種種不是,但它亦有足夠包容,足夠自由的一面,給人的心智以發展的無限可能。所以復旦永遠不會缺那些真正具有自由而無用精神的少數人,永遠都會有那些真正關懷世界、熱愛生命的人。如果不是在復旦,我可能無法進行相對自由的選課,以明確我的興趣;如果不是在復旦,我可能不會遇到那麼多有意思的人,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物,並將其作為一面鏡子來審視自己;如果不是在復旦,我可能根本沒有進行這種反思的環境,從而也只能渾渾噩噩地度日。總的來說,在復旦我遠比以前深入地認識了自己。

從感性上來講,自己內心深處還是對這個地方有所依戀的。懷念光草上的陽光與歡笑;懷念西輔樓的陣陣大風;懷念夜深人靜時三教全家溫熱的關東煮;懷念聽了無數節課、上課無數次自習的HGX102;懷念雖然破舊但足夠溫暖的本部5號樓;懷念夜跑時每每經過的相輝堂與校訓石......這些地方我以後肯定會有機會再來,但永遠不是那一番滋味了。耳畔放著復旦校歌,裡面所呈現的那些精神似乎顯得虛妄,似乎又依稀可見。有太多話想說,但又說不出來,也許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可以慢慢總結吧。


看了@谷登的答案稍微補充一下,對大學教育,個人專業不滿意,轉學出國是對經濟基礎要求較高,較為理想的方式,但並非獨木橋。當時同在北醫而後不想學醫的同學我見過有以下幾種不同的選擇:1 轉到校本部不太熱門的專業 2從大一開始找實習,慢慢積累經驗後畢業拿到了不錯的offer 3 研究生轉專業 4 特殊一點的有位學姐參加某電視應聘節目,拿到offer,由醫學生轉型市場營銷 5 國內大學2+2公費出國培養項目,然後在國外大三時候轉了專業

各種各樣的路都可以走,但憑良心講每條路都不簡單。即便是最大門檻為經濟條件的轉學之路,對考試成績都有苛刻要求。transfer畢竟數量不多,何況國際轉學生。

同時國內的教育定有可取之處,我有見過同學早早確定科研方向,在大二就進實驗室跟導師學習。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大學課程這最核心的一塊國內大學有所缺失,或者說優秀資源並沒有體現在基本課程上。我上過非常不錯的解剖課,組織胚胎課,也上過照本宣科的生化課,和有的老師竟然不備課生理課。平心而論,我在國外還沒上過這樣質量有如此大問題的課。在相對較弱的學術氛圍中要達到同等水平,困難增加,也更靠個人努力。

--

我2013年一月從北大休學,三月退學,並轉至cornell讀書。具體心境高票答案描述的很好,總結起來大致兩點:對國內教育質量的不滿意,專業興趣轉移而國內的轉專業機制多有不合理。

現在看來退學去美國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決定,原因如下:

1 高考體制缺乏對個體興趣的培養,要讓同學們在填報志願的短短一個月內選定一個自己樂意為之奮鬥的專業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更何況年紀不大的時候興趣改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大學轉專業制度嚴苛,而且許多大學科目設置不齊全,中國又沒有轉學制度,學一個沒有興趣的專業真的是痛苦又無奈。 我轉去的cornell是美國比較有代表性的綜合大學,學校slogan就是any person any study, 轉專業、選課限制都不大。我認為這才是讓人發掘興趣,找到學術熱情的熱土。

2 教育質量確實比國內好。我相信北大的本科教育質量在國內肯定名列前茅,但與康奈爾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復旦君描述的很好,最根本在於老師的重視程度。我在這舉一個普通的建築史課程。我這學期上了medina教授的建築歷史一,這位教授是全校該科目最權威的學者,每堂課至少有50頁reading,ppt都在100張左右,教授為每張ppt都著有詳細的caption,供課後複習。每周會有discussion session,與ta,同學延伸討論課程的內容。課程有期中期末考,不畫重點,學期共三篇5page essay。

這門課算一個典型的文科課程配置,認真上完我覺得很有收穫。當然,美國大學肯定也有水課,自己的課程自己安排,想選水課拉高gpa也無可厚非,各有各的選擇。

3 更大的收穫應該是規劃安排自己生活,學術未來的能力。cornell機會很多,選擇很多,將自己的時間規劃好投入在需要的地方,並平衡學習生活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我在cornell發現自己喜歡建築,並且天賦也不差,便以一個non major的身份petition上了許多建築的課程,我還參加了哈佛的暑期建築項目,得了cornell建築競賽的小獎。現在申請建築研究生,作品集便豐富了許多。這一路並非順風順水,petition被拒如何應對,要做的事情沒有先例怎麼辦,如何跟教授小秘溝通,如何擴大交際面知道哪裡有機會。這種為自己規劃,應對不同情況,調節心態的能力我覺得是我在康奈爾最大的收穫。


復旦新學生我只說幾句:

1...

15年剛剛考入復旦時,我也發現復旦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好:也有人懈怠,也有人情願選水課刷績點……但一個學期後,我想明白了。 真正的大學只是一個平台,它從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或者強迫你說必須怎麼做;它支持你的自由發展,卻從不干涉你的選擇。

說課程水,除了真水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態度:你可以在李威利研究員的課上敲鍵盤做其他項目或者睡大覺、繼續保留自己的功利思維方式而全然不顧自己所在社會是怎麼來的,也可以仔細聽幾句然後愣然發現馬克思主義好有道理然後被馬恩的思維折服――也許你暫時不可以改變課程體系,但你的態度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而刷績點行為,有時是學霸謙虛的說法,有時是迷茫者的託辭。你可以為好績點而選課而學習,也可以為了自己的專業方向安排自己的課表、然後獲得好績點。在復旦,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統治者。

我必須承認,復旦本科教學體制存在很大問題,但如果僅僅看到水課和水課的學生,那就是你的問題了。你怎能忘記金路可愛的形象,怎能忘記蔣最敏自由講課方式?(我則不會忘記大物力學課間和不認識的同學一同下樓觀察自行車構造只求搞明白真相、不會忘記為了做個大物ppt而翻書找題目並設計小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不會忘記自習到零點還能被路上的情侶當狗虐的體驗……下學期,我將體驗一周花費十幾個小時在基礎物理建模這一兩學分專業選修課上探究物理課題設計實驗方案查閱各種資料使用各種軟體處理各種數據做各種實驗只為科研實踐積累經驗的魔鬼生活) 我旦資源都在那裡,你不去找或者說找不到,怪我嘍?

2...

高贊君的經歷真的沒有代表性。

身為來自全國38個貧困縣的農村學生,我也曾羨慕某些城裡人的各種條件:有無限的資源供選擇、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兒,可以任性地從復旦退學然後出國卻不用考慮經費問題……而我,只能戲謔地來一句fuck yours,然後適應現狀,然後充分利用身邊資源鍛造自己。 他們如何能想像到高中我在每周僅有的三小時半的休息時間裡撐著摺疊傘跑遍小縣城的大小書店,終於在某一書店的角落發現2006版本的資料並意識到自己接下來不必忍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和王后雄學案的折磨後內心裡的狂歡?如何能想像趁著半夜在被窩裡啃僅有的一本競賽書卻只能自己訓練自己的體驗……當我在20分加分在手的情況下仍然與清華失之交臂時,我恨我自己為何奮鬥了十八年卻被高考這一分撿機器否定;但當我有幸被複旦撿起時,我感到欣慰,至少ta認可了我接受了我,至少我又有了一個平台,我首先得感謝ta。我不管這裡實際上有多少水課多少讓高贊君不滿意的學習環境,我只知道,是ta把我從低谷拉回來,是ta為我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即使ta不完美甚至存在很大問題。

十幾年的學習資源匱乏給了我洞察身邊資源並挖掘潛在資源的能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我不在乎別人所說的水課和水水過,我只知道我是不是選了自己希望選的課以及自己想從中學到什麼,我只知道這裡我能找到同志趣的人。

認識一個城市有兩條路線,一條是旅遊路線,一條是滲入路線。你可以走旅遊路線,看看名勝古迹,瞅瞅經濟發展狀況,也就算是認識它了,知道魔都的繁華和杭州的清雅;一條是滲入式,是深入了解城市各階層人員生活狀態、將城市人格化之後對其性格的把握。認識復旦也是如此,有些人只看到復旦水的地方並不斷深化這一觀念,卻領略不到復旦名師的風采、隱藏著的感動。

顯然高票君們否定了中國大學的校園環境,然後飛出去了,但我不相信他們一定能在國外找到「環境」。 而我,作為留守者,一直在挖掘,並不斷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並因之得到牛頓式的感動。

你走你的路,我也走我的路,當我看到你的話,我終於懂得了這個奧秘/

――――――――――――――――――――――――――――――――――――――――――本來為評論文字的,現在打算放在答案區,求擴散。

――――――――――――――――――――――――――――――――――――――――――fuck theirs!


看了幾篇,都是轉身就去美國的。我就想問問如果家裡不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話,還退學嗎?—————————————————————我去 題目改了啊,原來只是「從復旦退學什麼體驗」


看了最高票的 @joyceulysses 的答案,心裡有一點點按捺不住,簡單談三點。

1、這個問題一出,樓下紛紛響應,感覺復旦大學已經烏煙瘴氣,學科建設幾近倒閉,到處都是已經退學並且謀得高枝的溫拿,復旦分分鐘辦不下去的節奏。但是實際上在校園裡走一走,看一看,在各大學術搜索引擎資料庫搜一搜,看一看復旦的水平,我想完全不是這樣的。

2、溫拿們紛紛舉例在復旦十分迷茫,課程特別水,別人刷績點但是學不到真東西。我想,偌大一個校園,能夠讓你學習和成長的難道一點都沒有嗎?復旦2700名專任教師,5800名教職員工,能教你做人做事治學的,你又認真接觸了多少呢?三人行尚且必有我師,何況復旦有這麼多名師大家。年紀輕輕就狂言復旦老師水平不高,充斥學術垃圾,我只是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由自己的心決定的。你心裡想著的是什麼,自己就會看到什麼,做什麼。

3、答案中頗多退學去美國學了喜歡的專業的,好像復旦就在壓抑人性,美國的高校充滿自由。的確美國對於學位授予的限制非常寬泛,基本上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學習相關專業。但是能夠從復旦退學並申請到美國的學校,這樣的家庭在中國並不具有代表性。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觀點雖不至對大多數學生產生誤導,但是會在一定程度上添加焦慮和自卑的情緒。事實上我很欣賞 @李浩田的回答,你若是不喜歡一件事情,那麼就抓緊把它提前完成了。人生那麼長,你能保證每件事情都是自己願意做喜歡做的嗎?不願意做不喜歡做就可以隨便中途而廢變道而行,二十歲的你或許可以,四十歲還行嗎?你要知道,責任不是喜歡就做不喜歡就不做的。壓力有時候會讓人成長。

其實我最想說的是,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你若是特別看重大學四年對自己的培養,一定要挑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我要特別提醒,在畢業之後不要完全放棄學習。有些人起點或許不如復旦的學生,但是在復旦人挑來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的時候,他們未必不會超越這些驕傲的復旦人。

與所有人共勉。


沒有資格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正常拿到了學歷和學位,但是我有話要說。

對於最高票的那個回答,我不敢苟同。作為一個在中國和美國都讀過書的人,我想說幾點:

1、從節錄的申請信來看,英語是真的不錯,出國讀書的選擇沒有錯。這麼高的英語寫作能力,讀中文系埋沒了。

2、英語課、政治課,那是國內教育體制所限,教育部規定的,哪個學校都躲不了,並非通識教育本身的問題。事實上,能在大一最寬鬆的時期把這些程序性的東西一次上完了,對後面的專業學習反而有好處。吐槽通識教育的質量沒錯,但是吐槽的點完全錯了——估計小朋友在準備SAT,也沒怎麼好好上其它的課。

3、作為一個在復旦持續逃了四年課、一般只在期末時考個試的學渣,我覺得自己與退學也無異了。這個學校能給你的是視野。所謂「自由而無用」,就是給你時間,放開管束,讓你自己去學習。當然如果你去玩了,也沒有人會管你。而我看到最高票回答的那個小朋友反覆在強調復旦的課堂教育是多麼糟糕,老師多麼不負責。從這個回答來看,這位小朋友完全還不懂自學的,這樣去了米帝也是很危險的。事實上就我接觸的經院那些老師而言,再怎麼混日子讀PPT的人,下了課你跑去問問專業問題,求個書單,還是很容易的。

。。。云云,云云。。。

4、然後我要黑一把:我要是只考上了中文系,我也退學。光華BBS教師版曾經有一段經典的對罵,兩個青教ID為了瑣事拌嘴,最後A說:你肯定是中文系的;B反駁:你才是中文系的,你全家都是中文系的。

年輕人哪,你既然考運不濟,進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大一成績差,轉系也無望,那就默默燒著家裡百萬人民幣去美帝逍遙嘛,就不要回來說風涼話了嘛。

本是一個逃兵,卻把自己裝扮成了英雄


假如最高票的op倘若真是抱著如此念想去明德的話 大約是會後悔死的


謝不邀。

利益相關,復旦大四物理系學生,已經在復旦度過了六個年頭,中間休學兩年,不過還是斷斷續續了解了復旦相關的的事,親眼見到了復旦通識教育的失敗。

這個失敗,不是別的失敗,指的是復旦於2011年在2010級學生身上推行的希德書院,當時學校嘗試不同院系組建班級,於是出現了四個物理,核技術,心理學,社會學,中文系合併的班級,最終因物理系成績創了歷史新低,所以被理科院系反對,最終失敗。

好了,可能看到這你以為我要開始抨擊我旦了,但抱歉,不是。

長期以來,我旦以 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被世人所知,不過多數人並不明白他的含義,可能當時說這句話的學長也是一時想起,並未深想。

六年的時間,我仔細的思考過這句話,曾經的我,也把自己的挫敗歸結於學校的環境,後來啊,我休學兩年後,突然明白了,這於學校何干?

我旦是一個包容的學校,在我旦,你可以選擇任一種你想要的生活。

你可以埋頭學術,我旦有千百的精品課程容你旁聽,教授也是較為和善的,多數有真才實學的老師很歡迎學生去找他們,探討,有意義的探討。

你可以醉心人際交往,我旦各種學生機構一應俱全,學生社團更是多如牛毛,你可以盡情的參與其中,享受與人交往的樂趣。

你可以沉迷於愛情,復旦男女一比一,一對啦啦一對……額,所以嘛,無論你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或是雙性戀,都可以找到好的伴侶,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掌握諸多的技能。

你也可以一直宅下去,在復旦,畢業不算是難事,所以你也可以一直宅在寢室里,玩遊戲,看視頻,或者其他什麼,這都由你自己做主,別人或許會勸勸你,輔導員或許也會說說你,但最終做決定的還是你自己。

以上只是我所了解的四種在復旦的方式,你可以選擇其中任意一種,這都是你自己的決定,而每一個決定,都會讓你認識到不一樣的復旦,選擇埋頭學術,你會見識到復旦的學霸大牛,選擇人際交往,你會收穫多姿多彩的大學時光,選擇愛情,復旦周圍的小資情調會讓你流連忘返,選擇宅,你也能夠體驗下復旦周圍的外賣究竟有多多。

所以,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你見到的復旦就是什麼樣子!

我不是在打高票答案的臉,我是說,退學的各位……


「不滿國內教學質量,退學出國」在告訴我們,在下就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配置各種資產,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包括對自己的教育投資。這部分人買房的時候也是考慮「是在紐約買房好,還是在倫敦合適?」。如果你目前在閔大荒或者唐鎮租個單人間都糾結的話,還是洗洗睡吧,少看這類負能量的答案,對於大部分勞動人民子女來說,有個大學上不錯了,好好學習,好好拿畢業證,好好工作,別想這有的沒的...


我給大家說個故事。

我沒出生前就感覺我不適合待在中國,我應該是出生在美國或者英國這樣的國家。可是我投胎時有些失誤,只能出生在中國了…

在我中國待的第二十個年頭,新鮮的日子很快過去,我開始發現作為一個中國公民的種種不好,並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持續發現種種問題…

我決定退出中國國籍加入美國,經過努力我也確實拿到了美國的國籍,哈哈,我好牛逼!

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中國的種種弊病(其實我也很愛破舊的中國土地),介紹一下我退出中國國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題主,你覺得退學這種不光彩的事情體驗會好么?成績差一點體驗都沒法好,更別說退學啦……

袁濤這種,嘩眾取寵罷了,稍微正常一點的大學生都不會覺得他有什麼好的……

復旦的大多數退學多是違紀違規被開除,當然也有主動退學的,大一退學回去復讀考清北的(我見過N個,多數沒考出啥名堂),大二大三退學創業的(見過一個),大四大五基本沒人想主動啦,因為熬一年就拿到文憑了,誰會跟名校文憑過不去。

成績不好的,多數是自己讀不下去退學,學校除了叫你重修或延畢,基本也不會有啥。當然延畢據說有時間限制的,最多延4年好像。

另外,知乎應該少點這種灌水的問題了,越來越像貼吧了,甚至某些問題提得連貼吧都不如。


由最高票答案想到的。

我想,每個學校里,大概會有以下三類人。

一類是高中時有機會去到比現在更好的學校但最後去了其他的學校的人。

第二類是高中能力還不錯,去到現在的學校也不覺得委屈的人。

第三類是對大學沒有太多期待或者努力後進入現在大學的。

我想,除了因為確實跟不上學習進度而退學的,那些覺得大學不符合自己預期而退學的,不是確實牛逼哄哄,就是很有自我想法,我把他們歸入到前面的第一類人。

第一類人,不是確實牛哄哄,就是過於理想化或自視甚高。

牛哄哄的人到哪裡都會混的不錯。

但對於那些高中之前對大學充滿幻想,幻想得太多的人,我想不管到哪裡,他都會失落。至於出國為什麼失落較少,我想,除了外國學校確實在各種國際排名上比國內高校好看外,再一個他們現代大學的發展確實成熟,符合很多人對大學的期待。

但我並不認為國內大學就乏善可陳。

國內的高校也在不同層次為學生成長提供了資源,好學校提供的多一點,不那麼好的學校提供的不那麼完善但也努力提供。

那麼我想說的是,很多人對現在的教育多有詬病,但卻依然把自己的成才與學校的層次捆綁在一起,他們覺得自己退學出國很有主見還覺得自己很爽地批判了國內的教育,實際上不過是另一種形式地踐行了"考上好大學就好了"的老的不能再老的傳統升學觀。

到了大學階段,如果不學著去自己發現自己,而是依然指望著老師手把手地告訴你每一步該幹嘛,讓老師天天督促你看什麼書做什麼作業,把自己的成長綁在學校或老師身上,這依然是填鴨式教育思維。即便是出國,你的創造性又能多多少?

從最高票的回答看,我原以為他會甩出一份全是A的成績單,然後說這些課對他沒意義。然而,並沒有。

同樣的,最高票回答者是保送到中文,進去後又千方百計想轉專業,結果保送的只能在文史哲中選,然後就覺得灰暗了。既然不喜歡中文,保送時為什麼選中文?如果你說,你是一開始有期待,後來失望,那麼,就回到我前面說的,你是真的覺得不夠所用,還是活在空中樓閣里?如果你一開始就是抱著先進中文,保送後再轉專業的心態,那你是一個投機者,本身就是功利的。

最高票回答說,有的通識教育課很水,但是那麼多的課程,也有不水的,你也可以選…如果選不上,可以旁聽,如果你為了混學分選了一些有些水分的課,又回過頭來說課太水,這是什麼心態?

最高票一開始就說,自己稀里糊塗的過了高考,保送,到了現有學校,他的高考路其實相對於廣大學子來說是順坦的,他是極少數。非top2學校里總有這樣矯情的人,沒去到top2 好像是他們不小心不得已,到了現在的學校就像怨婦一樣。對於我們最廣大削尖腦袋考進來的學生來說,對他們,看看就好。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那些退學者各有自己的考慮,我也衷心的希望他們不管什麼選擇都會有更好的發展。

但我也想表達我的一些感受,從復旦,或者從其他學校退學是什麼感受,別人說的都沒有什麼用,最重要的是,你要想清楚,為什麼退?退了以後怎麼選擇?

我覺得,目前的高考是不公平中最公平的,現在的大學或許管理上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它提供了你個人發展足夠的資源,如果你覺得不夠你這個大牛用的,歡迎你去到更大的更好的環境去。但對廣大普通同學來說,退而出國並不是唯一選擇,你可以利用現有的各種資源,朝你喜歡的方向努力。

至於通識教育又沒有用,我覺得,現在不管學什麼專業,畢業後專業對口的其實很少,那些專業性特彆強的除外。而且,有用沒用,也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問題。最高票回答者的有用標準是什麼?我們高中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現在記得多少?有用嗎?你也可以問問父母和工作後的同學,學校里學的,他們畢業後直接用的有多少?大學不是教直接掙錢的技能,想要直接的成果,可以去技校學技術啊~你要是想學,課餘時間可以學的。

當然我也希望相關學校也可以來看看這個問題,廣泛聽意見,廣泛討論,改進教學。不過,我相信學校設計課程時也有他們的考慮,通識教育怎麼走,不能只聽學生的吐槽,也不能只聽學校的安排,要多方溝通溝通。

從Xxx退學究竟是什麼感受,我想,又搔著輿論的癢處,給了很多人或噴或怨的機會。也包括我這種想法和表達都都不那麼成熟的人。

然後,幾天後,輿論又歸於平靜。


在高三的時候,班裡突然轉來一個同學,後來打聽了才知道人是在復旦退學回來複讀的,因為在復旦轉專業的時候失敗了。。 不過他居然直接就退學,想必有他的想法。

是的,因為沒考好才去的復旦,後來發揮正常去了北大光華


突然發現我也是符合條件的……先ma上等我有心情了再來好好寫…

————————

現在是格林威治時間00:35,沒錯我從復旦半道兒走了之後就是來了英國。。其實自己也不算是真真正正與復旦一刀兩斷,畢竟學籍還在我只是休學而已,走一個好像沒什麼人知道得雙學位項目,到大四畢業我還是要回去畢業審核乖乖拿我大復旦的文憑的。

那我當初為什麼選擇要走呢。

其實這也是個很衝動的決定。。。從知道這個項目,到抱著隨便試一下的心態報名,到面試成功,再到決定要走其實也就短短一個月兩個月的時間,而在此之間我還以為自己會老老實實在國內讀研工作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成為一名留學狗。但是時至今日,我現在抱著電腦躺在腐國ensuite宿舍的床上回想起我來英國的這小半年以及在復旦整整兩年的時光,覺得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安排吧。

當年高三的時候因為一次超常發揮拿了實名推薦的名額來複旦,當時整個年級報名的人很少,跟清華北大的盛況甚至跟交大比復旦的人氣都小很多。我報名前也曾猶豫過,因為非江浙滬的優惠條件只保錄取不保專業,我當時還想著憑自己的實力高考一樣能考上復旦不保專業的話這個優惠沒什麼卵用。幸好自己還沒有那麼自不量力還是認認真真考了千分考準備了面試,因為高考成績出來分分鐘piapia打臉要不是有這個優惠兜著我就不知道去哪兒了= =總而言之就是各種陰差陽錯來了復旦。

不可否認的是復旦真的是一個很自由很包容的地方。各種各樣的社團各種各樣的課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什麼樣的幺蛾子在復旦發生我都不奇怪。說實話,大一剛來的時候我真的度過了一段很惶恐的日子,因為相比之前就是考上個好大學這樣一條大道走到黑的簡單生活現在我的選擇明顯變多了。但是我在復旦兩年下來感覺並沒有比高三的時候更快樂。後來我離開復旦來了英國之後仔細想了想,當時那種雖然也沒什麼事兒但就是不痛快的感覺大概是來自於沒有歸屬感吧。周圍的神人太多而我又偏偏是個心高氣傲的人,比來比去比不過的時候總會覺得垂頭喪氣。而且復旦的通識教育也常常讓我焦頭爛額,我一直覺得選修課老師給分是迷,為了湊學分不得不選自己不喜歡的課時每一次上課都是煎熬。專業課老師有的悶頭在上邊講PPT旁若無人地兩個小時甩出去好幾十頁,有的則是一副這些都是常識你們都應該指導的面孔講課跳著講同樣兩個小時甩出去好幾十頁。作為工科生逃不過的就是實驗,每個周二如果能順利趕在ddl之前做完實驗都有劫後餘生的感覺,而我的常態就是花三個小時雲里霧裡搭電路測這測那絞盡腦汁想弄清楚這個詭異的波形是為什麼然後在下課前一分鐘死命拉著老師讓他給我簽字。我不知道我每天上課學到了什麼,我不知道我學到了這些有什麼用,更不知道我以後畢了業能不能憑這二把刀的功夫混口飯吃。

來了英國以後,雖然剛開始語言有些障礙但很快也能適應這裡的學習生活。在英國,我不用上任何額外的選修課,什麼馬基毛概近代史全都沒有;我也不用擔心老師講太快,因為他們上課會用一個神奇的軟體錄課並且全套的課件都會列印好發到手裡,有不懂的地方隨時發郵件或者樓道里碰到逮住就問基本上都能都得及時的回復;我們現在依然也有很多實驗,但都比復旦的有意思,做出來很有成就感,我們沒有對實驗的限制時間,只要兩個學期都做完就可以。而且實驗室隨時都可以去,每個小組發一個設備箱裡邊電源電阻電容晶元傳輸線麵包板所有實驗需要用到的器材都有(二樓實驗室有一面牆全都是各種各樣的電阻電容LED什麼的隨便拿晶元不小心燒了隨便換麵包板一塊不夠實驗室老大爺再送你一塊我第一次見的時候真是被壕一臉),只要課下有時間就可以自己慢慢研究不用再像以前一樣爭分奪秒;老師的口頭禪就是「你們可是工程師,你們要自己思考這個問題balabala",我還記得我們實驗報告的要求里有一條就是「如果有一天你出門被車撞死了,任何一個其他同級別的工程師拿了你的報告要能知道你做了什麼打算做什麼並且能順著你的思路做下去」= =

我並不是說復旦有什麼不好英國又有多麼好,我只是想說比起複旦我可能更適合英國這邊的氣氛吧。我是個簡單的人,一步一步把自己的路走好就好。在復旦感覺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有的人時不時就在朋友圈發勵志雞湯,有的人也選擇當鴕鳥繼續吃喝玩樂打遊戲,共同點是大家越來越浮躁。希望我在復旦的朋友們一切都好吧。

沒想到我的知乎首答(首次嚴肅認真長篇答覆)是在英國還是凌晨完成的。明天還有一天lecture我也是醉了= = 就當是個milestone吧 ,等明年我申完學校再回頭看看,沒準到時候會覺得現在的我真是個SB.... O__O "…就醬,晚安啦~

--------------可愛的分割線小仙女————

說好了申完學校回來看看就回來看看

經過艱苦卓絕心態爆炸的申請季,自己也算有了不錯的出路,馬上八月份就要飛紐約讀研啦!

感謝在復旦的兩年和在英國的兩年,也感謝努力過的自己。

其實現在回頭看看,當時的焦慮不安都是源於對自己的不堅定不滿意。哪怕就是現在,拿了哥大的offer的我依然對未來對前路充滿了擔憂。不知道迷茫是不是我們這個年紀的年輕人共有的癥狀,但就我個人而言,一想想找工作找對象要跟時間賽跑不要把自己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就壓力山大。可能也是我自己的原因,我並不是一個心理素質很好的人也並不自信,所以當時在復旦看見身邊那麼多優秀的人自己給自己妄加許多危機感還並沒有有效化為進步的動力。所以啊,學校什麼的都是次要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去美國的手續一切順利。在美國的自己還要繼續努力。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被上帝庇佑之人。加油(? ??_??)?


利益相關:復旦校友

復旦是有不盡人意之處,比如通識課:當年本人把老師推薦三十本書全部看完結果分還沒一個臨時抄論文的哥們高,至今還在鬱悶

尋求更高水平教育而放棄復旦無可厚非

至於說袁湖北的嘛……成大事者不與眾謀,但不與眾謀不一定是成大事者喲


想了想好像身邊還真有退學的,因為這學期績點排名的人數突然少了幾個。不過是因為學不下去了,想聽袁濤這種大新聞就想多了。

其中有個日本的留學生我還有些印象,剛開學的時候說過幾句話,其實印象里他每節課都會來,在角落裡一個人對著書也許在聽課,不太愛說話。也許是因為語言和性格的問題,跟不上我們的教學進度。其實我們的課程也挺水的了,但我一次大物收quiz的時候看到他的卷子幾乎是空白的,一門專業課期中考竟然遲到了一個小時,好像最後只有一二十分。

其實不管從復旦清華北大哪裡退學,原因都大同小異,進了大學之後墮落了,或者有了別的目標等等。然而這樣的案例,讓我覺得有些無奈。一些達不到專業要求的留學生,卻以較低的標準被錄取。但我不知道這樣的錄取對他們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退學還是很少見的,不過學業警示倒是看到過。我們班有個大神,上學期掛了9分,差1分就要學業警示了,現在不還是過得好好的么。and我們績點低於2.0就沒有學位了,下面這些同學說不定下學期就消失了呢。


joyceulysses答主大概是博雅杯自主招生保送的吧,讀他的回答感覺我的大一大二時光又重來了一遍,雖然我已經畢業四五年了。我當時也是博雅杯自主招生保送進了中文系,覺得學不到真正學術的東西,當時自主招生協議里規定只能在文史哲三個院系之間轉專業,於是我轉到哲學學院的國學班。第一堂課老師帶我們讀原典但是完全沒有理會我們提出的問題,只是自顧自地講下去。下課之後我向老師提議能不能下次有專門用來討論和答疑的時間,疏通字句的工作我們可以在課外讀書小組進行,被老師用不尊重師道尊嚴的理由否決了。堅持了認真學了一個學期,對教學方式還是挺失望的,雖然是非常奢侈的小班教學。之後就漸漸遊離了班級,隨性學自己想學的,真如答主所說的,學術的根基沒有打好,學術荒廢了人也挺迷茫的,最終放棄保研出來工作了,工作的內容也和文科完全沒有關係。但是復旦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放任自由的同時給予學生最大的資源,包括國外交流和數千門課程的自由選課,只要想學的,有自制力的,完全可以自己規劃自己的學習,慢慢探索未來的方向。當時在自由下迷茫了錯過了很多很好的機會雖然可惜,但是我覺得完全不後悔,如果一切重來一次,誰能保證會有更好的結果?在復旦孤獨地尋覓了四年,想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社會人,其中焦慮的迷茫的錯亂的時間也許佔了一半以上,但每一天都不渾渾噩噩,都有勇氣去放棄去歷險去尋找人生的榜樣,這段經歷塑成了今天不完美但絕不無趣的自己。復旦能包容學術路線官僚路線出世路線頹廢路線等等等等所有尋找自己路線的學生,並尊重他們選擇的自由,這是我永遠感謝復旦的理由。


我在暨南大學,和樓主有著同樣的感受,我們現在就正在考試周。前幾天,我去圖書館的時候,看見有很多人在那裡拿著書背書,說實話,我聽見了,都是些生硬得不能再生硬的句子,一句話要重複至少兩三遍,我知道,這孩子肯定是在死啃了。我現在也必須是要死啃書的人,因為明天的課說不定會掛。最開始,我並不知道考試是這種模式的,後來考完大機基,思修,大寫之類的水課之後,就大概明白了。原來,所謂考試,就是用一個晚上學完老師劃的重點,用110分鐘考完,用一秒忘記,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那麼,我這一學期又學到了什麼呢?我來大學,拼了十幾年的光陰,熬過了那麼多生理和心理的煎熬,不是為了來一個更好的環境玩耍的,我是要來求學的。可是,事實又是怎樣呢?

我想五點起來背單詞,但是,室友都在睡覺,還不允許我早起,說我吵醒他們,並且還說什麼都大學了還學習幹什麼?然後一整個學期都沒有背過單詞。【要知道,我畢業後的暑假幾乎都是五點半起來背單詞,開學前一天測的單詞量是2萬多,前幾天考英語時居然還把academic拼錯了】

我想每天健身,但是依舊被周圍的大環境磨掉了。每天都會有人拉著去浪,或者看電影,煲劇。我一個人去健身,別人就像看怪物一樣看著我。【最後這半個月才算覺醒了,幹嘛要在乎別人的眼光。所以才每天晚上跑半小時左右,做200個卷腹】

早晨起來騎車的時候,校園裡除了一些在健身的大爺大媽,幾乎看不見有運動的人,除了屈指可數的打籃球的人;晚上,就更不用說了,我去操場跑步,每天至少半小時,跑步的至多不過十個人。我以為,在一個重點大學,至少應該有很多運動的人,運動是一種向上的姿態,是一種有理想有追求的外化。然而,的確讓我失望了。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可能的確在人際交往和一些能力上有些欠缺,所以開學的時候沒有能夠進去學生會。但是,我們宿舍其他三個人都是學生會的。聽了他們講的事之後,我甚至慶幸沒有進入學生會了。當初想進學生會,只是因為大家都在報名要進去,所以就跟著報名了。那裡舉辦的活動基本都是學校傳統一年一年保存下來的,不做任何改動。而他們做的事,最活躍的就是約約約,吃吃吃,浪浪浪。我知道,有人肯定會說,我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我真的不知道能在這裡學到些什麼!感覺很迷茫,舉足無措。自身的資質,家裡的經濟條件以及家鄉的輿論壓力【我是我們鎮子里的模範生,是很多家長教育的典範,我怕我的舉動會影響下一代的小孩子】都讓我無法逃到另外的地方去,而我本身卻是渴望逃離的。

我記得柴靜的《看見》裡面講了一個李陽家暴的事情。李陽妻子Kim走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至今印象深刻。

Kim說:「我有錢,我可以回美國,這些女人呢?她們沒有路了。」

我覺得我們剩下來的人,某些有知覺的人,明知難受卻又逃不掉的人,就是在忍受著一種隱形的暴力。

不說了,說多了都是無能惹的事。哪裡都是一樣的,說到底還是自己不夠堅持,不夠執著。

我不想等到歲月磨死了我之後才來悔恨,慷慨贈與我的這一段混沌,我將永存。

所以,拚命加油吧。既然逃不走,就得好好享受,能逃走是本能,能把艱苦的歲月活下來,卻還是需要本事的呢。

花一聽。


總結歸納好多答案精髓,終於發現其實只要爹媽有錢,分分鐘就可以秒退清華北大復旦……貴知乎現在宣傳的是這種高大上生活?


問了我旁邊那個做股票的。雖然不是復旦退學,但是也差不了太多。

據他說:「還可以。」


推薦閱讀:

辯論隊里有至少一個黃段子辯手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與海豚一起游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第一次被邀請答題是一種什麼體驗?
吃一個月泡麵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第一次滑雪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復旦大學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