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佛學中的「空」?

忘了是哪位禪師的故事,大致內容是:禪師那時還未悟道,有一天他師父將他關在禪房門外,一直到天黑,夜色吞沒了周圍的一切景色,師父打開門問他:「那些山水鳥蟲還有嗎」,他說:「沒有了」,師父說:「一切都存在,只是你看不見了」,於是禪師就悟道了。

不是「有」,也不是「沒有」,那是什麼?能不能簡潔明了地解釋一下「空」?還有「緣起性空」是什麼「緣」,什麼「性」,怎麼個「空」?「空」是不執著嗎?那「不執著」又是怎麼個狀態呢?因果也要「空」掉嗎?「空」也是空嗎?


空不是沒有,空是一種存在,你得用這種存在填滿自己。————《三體》


:如來藏的別名。眾生執五陰假我假有為真我真有。為了消除眾生對於五陰假有的錯誤執著,世尊慈悲施設空性一詞,強調真我如來藏空的一面,欲眾生不執假我假有為真我真有故。所以空性在大乘佛法中並不用來表示一切有為法無自性。儘管如來藏表現出的法相無形無色,非物質法,也是空相,但如來藏有許多真實體性,空性是這許多真實體性的其中之一,所以別名空性,不名空相。空包含空,反之不然。

相/性空:五陰十八界的別名。由如來藏借緣出生。無常,變異,有生必滅,無真實體性。

南無佛法僧


在村裡蓋一個房子,從南山上砍來木頭做房梁,北山上運來石頭做基石,西山上挖來粘土燒成磚,再從河灘里挖來沙子和成泥漿。

房子是這些石頭、木頭、泥土、沙子因為各種因緣聚在一起而成,總有一天牆體風化、房梁朽壞,房子轟然倒地不再存在。如此看來房子並不真的存在,佛家稱其為"不實在"或者"空",因為當構成它的因緣消失,它也跟著消失,"房子"這個詞只是我們給這些東西的聚合起的名字。房子因緣而起,自性為空,這就叫做"緣起性空"。

人間萬物都由因緣聚合而成,因此"色即是空",但真空生妙有,因此"空即是色"。

汽車、戀人、花朵、手機莫不如此,各自都是一些部分的聚合,這些部分又是另外一些部分的聚合,每個部分都會朽壞,因此色界萬物都有壽命,都不永恆。


無我為空,有我非空。


聖嚴法師講 緣起性空

聖嚴法師:什麼是苦

這樣隻言片語,從公案來學佛,很容易變成那種滿嘴跑火車,還自以為有禪機的「佛油子」,這隻會使佛教蒙羞,白白招人罵。


空是佛家思想的核心,是理解佛教的鑰匙,學習佛法的不二法門。

可惜,對空的解釋,需要一定的哲學基礎,否則,會陷入「空就是無」的陷阱。很多通過媒體給大眾講經的大師們,對空的理解層次完全不同。所以佛教有這麼個說法,佛法是「不可言說」的。越說越錯,越說越露怯。

在我眼裡,中土的佛家學說,需要一次大變革。佛家的哲學思想與西方哲學思想並無二致,所謂不可言說,乃是因為「不會言說」。佛陀最初教導弟子,通過的就是言說,只不過,那個時代的語言辭彙太貧乏,承載不了這種超越語言邏輯的思想。但是到今天,無論是語言,哲學,都已經得到了極大發展的今天,還秉持「佛法不可言說」思想的人,只能說,是空入寶山而不自知。

空是什麼?

空是「無自性」,所以經常說,「性空」。空是「無我」,空是「無常」的結果。空並不是沒有,也不是無。所以,如果要你判斷,一個人講的空,到底是無,還是性空,你就把上面這幾個同義詞代進去,看看還是不是人話就可以了。

比如「真空妙有」,這是把空與有對立的說法。那個答案的前半部分我贊同,到這裡就是抄書了。空怎麼可能與有對立?無才與有對立。空是「有」的本性。所以為了避免歧義,你至少要說,「真空妙有,真空妙無」,否則人家理解成「真無妙有」去了。

@Happy Chan說,從公案學佛,容易變成佛油子。他說得對,因為如果邏輯水平不足,哲學積累不夠,理性層次的佛法就變成了知性層次的禪語機鋒,中土的很多公案之所以亂七八糟讓人摸不到頭腦,就是這個原因,壓根不是為了探尋世界的本質,而是為了扯淡而扯淡,為了深奧而深奧。

所謂「無自性」、「性空」和「無我」的意思,是說你所認為真實存在的概念只存在於你的意識中。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認識的各個階段。這方面要談就長了,我的這個答案:怎麼理解「佛說 XX,即非 XX,是名 XX」? - 上官人的回答 希望可以幫助你。

而如果要認識佛教,可以參考這個答案:佛教的大概面貌是怎樣的? - 上官人的回答


我從小福薄,總是做夢,在夢裡經歷過三種空的境界,但是不知其名:

一、不上不下,身懸於茫茫天地之間。欲浮不能,又怕墜落。

二、頭腦皆空,不能思、憶,唯有因空白而生的疑懼。

三、看到黑暗中一個人身籠月華,柔和恬然,令人煩惱皆空。

但這些都不是終究的空。

夢醒霎那世界崩碎,有無可奈何之空,有記憶消散之空,有終難醒悟之空。

但這些也不是終究的空。

失去記憶不為空,失去肉體不為空,失去人格不為空,失去一切有為法也不為空。

反正我不知道。

或許空和有一樣自然而然存在;和有一樣只是意識暫時的寄託。

大概還記得失去就不為空。


比如說,天空這個詞,表面意思是天是空的,而實質上天上什麼都有。既然這樣天空為什麼不叫「天有」呢,因為天上有的東西都可以拿掉,這個時候天又空了,所以它的本性是空的。天上的東西不過是因緣聚合形成的,這個就叫緣起,這個過程叫真空生妙有。所以空就是有的意思,這個有點像現在的弦理論(尚未被證實),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換句話講物質是由弦的振動產生的,是不是跟真空生妙有有點相似?


空是一種世界觀:萬物都在變,是一個一個串在時間軸(以剎那為單位)上的表象(色)。

空即是色,準確地說,空是色的合集,不是其中任何一個色。

既然在變,你想抓緊任何一個剎那不鬆手都是徒勞。

所以,佛教人不要執,要放下。

放下的標準是「心無掛礙」,不掛礙過去,也不掛礙未來,只活在當下。


會改變的東西就是空。


其實很好解釋啊~但又不好說清~拿一句話來比喻吧.

所謂"空",就是這句話.

而世界上"有"這句話嗎?世界上"沒有"這句話嗎? 我編輯答案把這句話刪掉之後,它還存在嗎?

而所謂緣起性空,就是指:這句話的"緣",還是這句話自身. 而"空",還是這句話.

"不執著"和"因果"當然也是空了.

而空,就是這句話,也是"不執著",更是"因果",當然,"空"也是空了,不過要注意的是,"空"也是"不是空"

個人心境的「空」的話,也很好比喻的, 舉個栗子,你看到了一個蘋果,可是在你心中,你卻彷彿看到了和蘋果有關的一切,蘋果的分子啊,概念啊,種植啊,吃蘋果的人啊......最後,你"看"到了這個蘋果的消失...

三樓那位大大很專業啊,說的很好,贊一個.


所謂空,如果你把他下定義,那麼本身就著相了。佛祖拈花一笑便是空,也是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最最簡單的精神狀態,只活當下。大智若愚說的便是這個意思。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而且都美好極了!


各種典故都有各種不同的對空的理解,各種說法層出不窮。在我看來相對於別人的空,每個人自己的空都不一樣。相對於自己的空,每個階段都不一樣,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破執念,立境界的過程。講究頓悟,但終究是數以千日乃至萬日苦行的結果。即使在典故中存在某些高人年輕時不見苦行對空的理解也高出一般僧侶,那也只是相對普通人而言。他自己只要還在思考就應該有一個自我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所以總的來說還是那句話,空是一個不斷破執念,立境界的過程。


明白的人不說也懂,不懂的人說了也不明白


樓主的問題問的挺好的,據我所知,佛教自己也在爭這個東西。


空:

邏輯學:萬事萬物的最終的歸宿;出於空歸於空;不"空"緣起了,弄出來的東東也找不到地方放啊! 例如,男人、女人任何一方不"空",也誕生不了你,因為緣不起」性「。人莫名生了,又莫名死了,感覺是不是空空如也。

微觀學: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迭代更新,也就是出空(生)入空(死),死生,生死,死生的一個串聯。例如,上一剎那的你,下一剎那的你,不是同一個你;上一剎那的你不死就沒有下一剎那的你;上一剎那的你與下一剎那的你可能身體細胞數量不同了;上一剎那的你與下一剎那的你可能總體能量不同了、認知不一樣了、夢境不一樣了等等;只要你在思考,你就不是你;你不思考,你也不是你;什麼叫思考,思維的變化就叫思考,思考不變化叫什麼,叫發愣,叫呆。你時時刻刻都不是你,如果你是你了,你與你就同一,那麼你就永恆了,永恆是什麼,就是入空。有些事物的宏觀迭代更新周期,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是看得到的,比如花花草草,比如寵物等。有些事物的變化是你看不到的,如:山川河流的變換,石頭的演變,日月星辰的誕生於消亡,宇宙的誕生於消亡等。

空,才是「實體」背後最大的本質,才是「實體」的實體。你看見的「實體」都是幻相,是實體一剎那彈出來圖像或是實體一剎那的裂隙之光,你抓不住也留不住。故,空才是本質,才是實體。


譬如加速度,你說有嗎?有的是速度大小。沒有嗎?變化確實存在。空,任何矢量起點無所謂,對應任何事都不需要一個固定的起點。緣起。矢量也不是沒有,數學與物理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事情不都在發展嗎?刻舟求劍,事情都是矢量。單獨看,很扯蛋。


這不是」理解「的問題,是要去體證、修證的問題。簡單說,要身體力行一輩子、甚至多生累劫,不達目的不停止(要靠願力和實修)。建議讀一下宗薩欽哲仁波切的《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一書,以及網上他關於這個話題的一個視頻:宗薩仁波切2010.11英國布萊頓——佛法與道德,裡面提到空性的見地。


流動的變化。雪漠的《光明大手印》一書專講空性智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名天地之如,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宏觀上來講,萬物存在著變化微小。比如被埋在雪下的一切。從太空中看,根本沒有區別,有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宏觀的心是否看得到。微觀上來講,你看到的就是雪,看不到下面也是正常。

佛學,辨不清宏觀與微觀的角度,會把自己陷入死胡同。因而所謂空,是從宏觀上來講的,而有,是從微觀上來說的。絕對與相對,矛盾與統一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宏微的角度不同。當然,黑白之間還有無數的灰。


視而不見即為空,悟的,無非是因何視而不見。


緣起性空處於「將生未生」之時算是空的狀態吧。

如果說要實證,那要題主自己觀察念頭的生滅去體悟。如果要公認的標準答案,我覺得哲學方面可能對樓主幫助更大。


印順導師的《中觀今論》對龍樹的中觀理論講的非常透徹;但是你說的這個公案又貌似不是講緣起的空,似乎是唯心的空,《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有詳細的解釋唯心識觀,可以參考。


推薦閱讀:

佛經深奧 自己讀佛經 如果對佛經理解錯了 怎麼辦?
為什麼念佛還是會想要談戀愛?
熵增定理是不是表示修仙永生或者成佛永恆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轉生永遠不可能實現意識百分百完整下去?
怎樣消除心中的惡念?
是不是佛教真的可以解釋目前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

TAG:哲學 | | 佛教 | 佛學 | 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