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述和李雄稱帝後的國號「成」有什麼意義或者出處?
《後漢書、公孫述傳》載: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為天子,號成家。色尚白。
五胡亂華時川蜀地區的氐族政權最初國號也為「成」。中國古代國號一般取自王朝發跡地在先秦時封國的國名(除了大順、大西等以外),而「成」這個國號古未有之,究竟有什麼含義?其次,成都的地名自古蜀國時就已有之,成這個國名與成都有什麼關聯?
另外,光榮三國志里說袁術僭號稱帝的國號也是「成」,但是三國志里載袁術自稱仲氏,這是不是無心之失?
樓上說得挺好的。只是題主這樣的問題,應該使用「知網」,而不是知乎。可以參考下文:
劉建臻:《廿二史札記·元建國號始用文義》辨正——公孫述「大成」國號新解
公孫述的國號,「成」,傳統的說法是:
(劉文,p144)簡單說,就是因成都而取的名字。劉文另外提出一種新的說法:大成的國號取自《易經》……我讀下來不是很有說服力。沒有充足的證據之前,我還是傾向於傳統的說法。當然,這樣的事情本來就是文獻不足征的。
有趣的是袁術。
題主說得不錯,各種史料中只記載了袁術自稱仲氏或仲家。袁術以「成」為國號,這種錯誤是從哪裡來的呢?我簡單搜索了諸種三國志講話小說,似乎沒有這種說法。更有可能是日本人早先傳出來的,日文維基說:
俗説は『後漢書集解』にある「仲氏(仲家)とは劉氏の漢家や公孫述の成家のように」國號であるの一文を誤解したことに起因す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る。
大致是說,這是有人誤讀了《後漢書集解》的緣故。《後漢書集解》的原文是:
這裡的意思是,袁術自稱仲家,這就像漢室就自稱「漢家」,公孫述自稱「成家」。但可能有人誤解了其中意味(尤其是第一句話),以為袁術也以「成」為國號。只是日文維基沒有給出進一步的出處——這種誤解到底來源於何種文獻呢?究竟是誰首先誤讀了《後漢書集解》呢?難道是光榮的製作團隊?無論如何,問題並不在漢化上,日本玩家也紛紛發現了這個問題。個中究竟,希望其他用戶有以教我。
如果這一此條的說法成立,會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日本人首先誤讀了一種漢籍,在國中形成了一種流俗的說法;這種說法被「光榮三國志」吸收了進去,通過盜版軟體流入到了中國;於是中國的愛好者們也分享了這種誤讀,覺得袁術的國號就是「成」了。
公孫述據蜀稱帝,他以成家為國號,正是當時以發跡地為國號的傳統,成家就是成(都)地之國。家是當時的朝或室的意思,換句話說,類似於我們說的漢室,漢朝。
公孫述當時是裂圖稱帝,所以必須講究正統性問題,本地古名「蜀」,本是化外之國,如果以蜀為號,就是自絕於中原,自認夷狄,對於公孫述這個內地人和絕大多數來自內地的大軍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一旦軍心思鄉思漢而渙散,後果不堪設想。
而以成為號,則有更始和創新之意。所以公孫述選擇了成字。至於李雄,他立國後也是依照慣例,以發跡地為國號的。
在當時,於蜀地獨立立國的就只有成和漢。那麼他為什麼選了「成」字,不選「漢」字呢。因為蜀漢立國的基礎是蜀(漢)人,而李雄是流(氐)民,當時流蜀鬥爭激烈,流民不可能去用蜀人的國號。眾所周知,蜀漢立國最大的優勢是根正苗紅,李雄作為夷狄,用了漢這個國號,恰好激發了尚對蜀漢存有記憶的本地人的夷夏之防,絕對的吃力不討好。北方的匈奴劉氏就用漢為國號,也沒有讓中原漢人感到親近,同樣該鬥爭的鬥爭。況且,劉淵的漢也是在公元304年立國,劉淵用了漢,李雄再用「漢」為號就有點蠢了。畢竟歷史上像劉曜這樣封了人家一個趙國,自己也取名趙國的蠢貨只此一個。因此,李雄只能選擇成字為國號。當然了,後來隨著李成政權立足日久,李成政權的精英發現他們必須和本地人融合才能穩固政權,所以主動去成還漢,加強本土化,但保留了流民的大量特權,以至於最後進退失據,既不討好本地人,又得罪了流民豪酋。這是成漢內部紛爭不斷,最後必亡的根本原因。推薦閱讀:
※為什麼劉裕能夠擊敗桓玄?
※怎麼評價南朝劉宋時期的謝晦?
※想了解南北朝時期,特別是東西魏和北齊北周這段歷史有什麼好書?
※薩珊波斯同北魏有過交集嗎?
※侯景之亂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