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提出的「縣域競爭」能否解釋中國經濟發展?
如果把知乎精英們安排到一個貧困縣領導崗位,能夠建設成什麼樣子? - 知乎用戶的回答貼個我之前的答案吧,把少數優秀的縣排除出去,大部分中西部縣把基建和房地產剔除,GDP數據會慘不忍睹。現在的縣官基本是5年一屆,一個地方呆10年的也有,但是縣官自己也不願意在一個地方多呆一屆,不挪不動,少了資歷,錯過了年齡,仕途就止步了。5年要出成績,在一個沒有特殊資源的地方,是有多難?所以基本上都是依靠基建和房地產。這2個行業有特殊性,依靠大量槓桿,能在短時間把GDP做高,但是留下的債往往要還數十年,而且根本不可持續。如果經常出入外地縣域會發現,遍地工業園,真正景氣的有多少?所謂的縣域競爭 不過是浪費大量金錢和土地的無效競爭罷了。少部分過得不錯的縣,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唯獨不是所謂中國特色的「縣域競爭」。工商業發達,更多的是依靠軟環境,別說縣域了,武漢那樣的城市,從我朋友圈和消息渠道得到的信息,營商環境都遠不如一線城市。建設好的軟環境哪是一個空降兵5年任期能做到的。
周黎安教授等人比較支持官員的晉陞錦標賽模式(被學術界普遍認同),即地方官員以GDP為被考核依據,官員傾向於不顧一切提高轄區內的經濟增長。在這樣的官員考核體系下,出現了以GDP競爭為標杆的競爭現象。為了實現GDP增長,官員採取多重競爭,這可以被理解為「省級競爭」或「縣際競爭」,例如地方爭相招商引資。為了實現吸引投資,拉動經濟的目的,地方政府一般都會申請建立各類經濟開發區,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等。那麼怎麼吸引投資?地方政府一般會給予稅收優惠,降低新進入企業稅負(先養雞,再下蛋嘛),或者採取降低污染排放監管標準,放鬆管制(先污染,後治理,這也是官員晉陞以GDP為主要考核依據的必然結果嘛)。原來,我們甚至經常聽到一些基層公務員每人都有招商引資的任務的新聞(基層官員提拔與其任務完成掛鉤)。此外,還有一系列財政競爭(這個方面已經有許多論文發表)。目前,國家對於官員的考核已經有脫離單純GDP考核的傾向,有社會福利,生態環境的一定考量。對於稅收競次競爭(competition to the bottom ,地方政府前些年巴不得降低一切可以降低的稅負來吸引投資)的抑制,國家已經認識到其負面影響,國稅的一步步加強就是一例。國務院2014年出台清理稅收優惠的62號文,禁止地方政府擅自給予招商引資稅收優惠。後來,網上吵得很兇,國務院2015年又出台文件允許地方政府原先稅收優惠繼續執行。(中央政府可能出於不食言的考慮,但是也不難想像地方政府在GDP考核的壓力之下,仍然需要投資來拉動經濟)當然,這只是政治制度中官員治理一個角度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解釋,個人認為這一因素對GDP影響較大。此外,中國經濟與自身人口基數,資源開發等要素資本化關係極大,與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等外部機遇和制度紅利相關。
目前而言,官員晉陞錦標賽這一制度已經不再適合國情,一方面,環境污染生態保護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另一方面,GDP考核壓力下官員的短視行為,不顧自身風險和未來繼任者的壓力是極其危險的(地方為了加大投資,搞了很多融資平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甚至是一些不必要的基建,債務問題已經讓政府擔憂,提出國家資產負債表等理念)。
希望未來真的能夠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宏偉目標吧!(人均收入提高,社會公平正義,生態環境優美,人民文化生活豐富,這些實現起來真的不容易)這也不是他的原創吧 起碼Franklin Allen也提到過相關言論。搜下英文關鍵字,估計能搜到不少論文。
我記得2000年以後還經常能看到報紙上痛批地方保護主義。我大學同學他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把外地煙草偷偷販賣到本地發了家。
縣域競爭只是一個因素。
這個縣際競爭的理論十分複雜,我讀了很多遍,覺得還沒有抓到重點。能不能解釋中國奇蹟?可以的。土地的產權在縣之手,增值稅的分成是縣的收入。這等於是說縣作為二地主,向中央(地主)承包土地,再承租給廠家(佃農)。
競爭著,競爭著,現在中國就上演債務危機了。
2016/6/4淺談——張五常一籃子貨幣理論
張老的理論,我初略看了一下,這裡說點我自己的看法,可能由於看得不夠深入存在理解偏差,如若言論有錯歡迎批評指正。
首先,我簡述一下張老的理論:通過一籃子物價指數來定義貨幣,通過貨幣供應來穩定物價,並且人為控制適當的通脹率;對於外匯則放開管制,讓市場決定。
個人感覺如果不加入現實中的某些額外限制,這個經濟模型是可行的,而且是比較好的。但是放到具體的現實中,是存在問題的,接下來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人民幣以美元為錨變為以一籃子物品為錨,這個在初期可以實現沒有問題,然後匯率市場化,這個要做到也沒有問題。到此時國家的經濟情況是如何呢?自由市場存在外匯,政府手裡也有外匯;中央銀行發行基礎人民幣,而商業銀行貨幣放大。物價的穩定是通過調節貨幣供應,而匯率的穩定在於市場調節以及政府參與外匯的買賣(匯率市場化不代表政府不能在市場規則下買賣外匯獲取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場平衡匯率的一種體現)。
這些都沒有問題,這個設想事實上除了貨幣量的定義有新意之外,其他的都源於其他資本國家的實踐。
下面再來說問題,問題一:一旦貨幣以政府信用擔保成為穩定的「財富」,是否會導致人們存儲貨幣?
由於每年都有通脹率的存在,貨幣每年貶值2%左右。但是隨著經濟增長,貨幣必然增長,也就是貨幣增長每年比經濟增長大2%(這裡感覺有問題,但是大概意思你懂的)。也就是如此一來人民幣每年都是貶值的,15年下來人民幣會貶值30%,這問題如何解決?如果人民幣對物價不貶值,以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秉性,存儲貨幣必然會大幅增加,從而降低貨幣利用率,抬高經濟運行的貨幣成本;如果人民幣對物價持續貶值,15年貶值30%(100年貶值90%),這個模型如何能夠持續?如此貶值難道不會引發後期貨幣供應過多嗎?看了美元購買力近百年來的貶值歷程,貶值了95%,但是美元依舊堅挺。似乎持續貶值也沒有什麼問題,然而美國沒有問題不代表中國沒有問題。再考慮美元購買力的變化和美國通脹率,實際上一籃子貨幣理論就是變種的美元貨幣體系。
問題二:如果政府按照這種模型來做,那麼中國政府必然不能主導大規模的基礎建設。
如果中國政府加快基礎建設,則需要投放貨幣,必然衝擊物價水平,這個就和模型相矛盾。但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然要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如果沒有政府推動這個應該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個過程應該會是比較緩慢的。
現在中國的行為是,政府增發信用貨幣投資基礎建設,民眾儲蓄增加,但是民眾購買房地產從而消滅對應信用貨幣的過程,由於具有延遲和緩慢性,這就導致了中國的儲蓄過高、地方債務問題、貨幣利用率低下、貨幣發行上限等等問題。為什麼我認為地方投資基建是中國問題的主要原因?中國的基礎貨幣在貨幣總量中的份額是不大的,而信用貨幣的增發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基礎建設。
也就是張老的貨幣模型,能夠防止中國出現當下的經濟金融問題,但是其也限制了中國國內快速建設的機會。
問題三:如果熱錢流入或者國際炒作導致人民幣對外升值怎麼辦?
中國在近十多年,由於加入國際經濟循環體系,在一定時間內必然是出口大國。由於經濟增速和財富效應,必然會使得國際資本流入,從而推高人民幣匯率,打擊中國的出口抑制中國經濟增速,從而使其達到一個平衡。所以如果採用這套貨幣模型,中國的經濟增速必然不會太高,而會是保持中速增長。
如果以中速增長、以及匯率市場自由化,則中國必然不能在短期內積累如此大的財富和經濟成就,中國的經濟水平必然不能到達現在的水平,中國經濟研究在國際上不會如此受到重視,張老又是否會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呢?
結論:張老的一籃子貨幣理論,其本質是類美元貨幣體系;而且該模型雖然後遺症很小,但是會抑制經濟體的發展速度。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有弊的東西有利、無弊的東西利小。
再來說說我對經濟的看法:貨幣對於經濟的作用是縮短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時間。在張老的貨幣理論中,貨幣的作用是為了便於經濟交流。實際上這就體現了貨幣的兩種特性:一個是維持經濟交流,二個是縮短經濟發展時間。不同的國家根據其特定的環境會有不同的選擇。
貨幣維持經濟交流的屬性,體現的是人性的關懷;貨幣縮短經濟發展周期,體現的是人的趨利本能以及客觀發展規律。
貨幣作為經濟交流的輔助端,其必須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如此才能刺激經濟交流,加快物質交換、信息交流、技術擴散,從而使得全球儘快一體化。張老的貨幣體系,過於溫和,在全球還有國家界限的情況下,這種溫和的貨幣策略是存在局限性的。只有到了全球一體化程度比較深的時候,全球技術、人口差異性降低到一定時候的時候,這種貨幣體系才有實踐的可能。
我心中終極的貨幣是時間,但是時間貨幣的實現前提是全球技術差異性、勞動力差異性、資源差異性降低到零附近的時候,這天也許不會到來。
還有一點是:看了張老在鳳凰台的節目,大致了解了其思想。
他的看法是中央應該放開匯率管制、貨幣控制,還有中央應該將部分權力下放到地方,再有就是一籃子貨幣理論體系。
如果按照這樣來,其結果是中央的財政貨幣權力、行政權力受到極大削弱,而地方的權力被加強;再加上貨幣改革匯率自由化,中國的經濟增速會受到抑制。
如此的政治權力模型,其實有點向美國模式靠攏。
縣域競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這個沒有錯。中國的很多縣級管理人員努力、勤奮也沒有錯(容易挨罵)!但是這個結論不加任何限定就容易陷入張老所說的「套套邏輯」。 張老縣域競爭的基本邏輯是這種制度安排充分激發了縣管理人員的積極性,那麼鄉長、村長呢?市長、省長呢?哪些真正創造了財富的一個個的普通個人呢?是不是縣域競爭也充分激發了它們的積極性? 縣域競爭理論本身是一個假定,證明這個假定要從兩方面著手:第一,由於不能做實驗比對,應該引入經濟學的其它成熟理論,比如:縣域競爭比其它制度更市場化、更能發揮價格的作用(因為,市價比其它安排更能減少租值消散);第二,縣域競爭比其它制度安排更能促進競爭,激發市場參與者的創造力。
為什麼是縣域競爭而不是省域或市域呢?張老在他的文章中講的很清楚,那是因為縣府或類似行政機構有土地使用審批權。
我感覺學者周黎安提出的官員錦標賽更貼切。
這是不可能的,縣沒有自治權利,幾乎無法讓自己有獨立的經濟政策!
我自己覺得是有很強說服力的,畢竟,在他之前,似乎還沒有哪個經濟學家注意到中國中央-地方關係的特殊,在他之後,人人寫文時也都添上一筆。但是他那本《中國的經濟制度》中國的經濟制度 (豆瓣)你應該看過了?可能正因為他專門寫了一本小冊子強調縣際競爭對GDP的突出貢獻,我反而覺得這不一定就是主導因素。
哪怕只看看經濟研究的目錄各位也應該知道,縣域橫向競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應該採取哪些有效的戰略?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有哪些化悲劇為幸運的歷史事件?
※中日韓三國在越南經濟中的參與度如何?未來有何趨勢?
※為什麼隨著經濟發展,人均大米消費量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