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承銷費一般如何確定?

我國 A 股 IPO 承銷費率水平一般在多高水平?與境外資本市場的 IPO 承銷費率水平有無較大區分?IPO 承銷費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哪些?


數據都以2012年中小板為例。

平均承銷(含保薦)費率是6.5%,有60%項目都在平均費率正負1.5%之內。

費率最高的是萬潤科技13.3%,最低的是普邦園林3.23%。

費率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主要看發行人和承銷商談判。通常影響費率較大的因素包括:

1、發行人規模越大,費率越低

發行人體量越大,議價能力越強。

當年IPO公司平均募集資金6.35億,但是普邦園林募集了超過13個億,在當年IPO企業中排名第二,體量大所以費率低。萬潤科技費率高,和它募集資金只有2.6億有關。

2、承銷商的品牌越好,收費越高

IPO的時候承銷商通常就是保薦機構。

經驗豐富、品牌知名的保薦機構能夠提高企業成功IPO的概率,這也很值錢。想要享受好的服務嗎,麻煩多給兩個點:)

3、項目難度越大,收費越高

IPO項目也有難易之別。有的項目問題多,解決起來很麻煩,甚至解決完了還有很高的風險,當然收費就要貴一些。相對比較簡單、安全的項目,收費較少。

(剛搜到一篇論文《中國IPO承銷保薦費用影響因素分析》就是講這個,和我的結論不完全一樣,供參考)


國內市場我沒做過,補充海外市場情況,以香港和美國市場為例:

1) 每個市場都有一個長久以來形成的「基準」費率,香港是2-3%,美國是7%,台灣韓國是幾十個bps

可以看到,亞洲市場費率尤其的低,主要原因是歐美市場發行人和投行都比較自律,發行人認同付費購買第三方中介機構的服務這樣的理念,投行也鮮少打價格戰的。亞洲市場發行人既要看投行的關係,又要殺價,投行里也總有人跳出來願意拿很低的費率,所以早年香港3%的基準費率近年來跌得很厲害,總有一天香港市場也會和台灣韓國一樣低費率...

2) 發行規模: 一般來講,發行規模越大,費率越低 (當然由於技術很大,總的fee pool不一定少);發行規模越小,費率越高,有的甚至給一個較高的保底費用。這樣做的原因是國際大投行對項目都比較挑剔,很多投行在市場好的時候還有最低收費的要求,如果發行規模較小的項目不提高費率,就很難吸引到大投行來競標

3)發行人和投行的討價還價

很多項目的費率結構是base fee + incentive。base fee是鐵定要付的,incentive完全由發行人決定要不要給,給多少,給哪家投行。一般發行人會在項目開始時就和投行就費率結構和base fee以及incentive的分配達成大概的一致,但是也有經常在最後需要簽協議的時候一方又反水的(通常是發行人壓價,投行沒膽這時候提價)。


抄一段:券商承銷費率五年漲3倍 平安保底收費2000萬

2007年,有41家券商承銷了136家公司,共募集資金4469.96億元,承銷費用為758.58億元,平均承銷費率為1.71%。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A股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上證指數從年初的5300多點一度下跌到1664點,但2008年的平均承銷費率比2007年大幅上升了33%。

  2008年,30家券商承銷了80家IPO企業,共募集資金1034.38億元,承銷費用合計為23.55億元,平均承銷費率為2.28%。

  為了緩解A股市場內憂外患的壓力,管理層在2008年底至2009年中暫停了新股IPO。據Wind數據統計,2009年的平均承銷費率為2.63%,比2008年小幅攀升。

  2010年和2011年的A股市場波瀾不驚,但平均承銷費率卻再次被大幅拉高。

  Wind數據顯示,2010年58家券商承銷了351家企業,共募集資金4911.33億元,承銷收入合計為170.32億元,平均承銷費率為3.47%。2011年56家券商共承銷了281家企業,共募集資金2720.02億元,承銷收入合計為132.31億元,平均承銷費率為4.86%。

美股在全球市場上的承銷費率都是相對較高的,5%已經算是低了,而中國在2007年僅有2%不到,在數字上很低。

通常來講,國內國外的承銷費率一般都是募集資金總額的固定百分比,有的券商會有一個保底數額。或者是一個固定數額加上募集資金總額百分比,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企業上市的目標在於獲得社會公眾的募集資金,對於原企業的股東來說,出售同等比例股權當然賣的越貴越好,那麼作為操辦者,最好的激勵機制就是投行的報酬和募集資金數額直接掛鉤。一些很大的項目,承銷費可觀,但是相比募集資金總額,比率也沒有很高在3%-5%左右,倒是小項目反而有的比率高達10%,詳情可自行搜索「中小板 承銷費統計」等。

由於天朝特色,證券市場供給少,導致只要能上市不愁賣,因此國內投行的主要工作不在銷售和定價,而在會計和律師的工作上。要說把天朝特色企業重新理順捏成一家國際通行準則衡量也馬馬虎虎過得去沒有什麼大問題的企業難,還是國際投行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掘出價值,說服投資人掏腰包難,這真的很難衡量。

從我參與的一些淺薄經驗來看,國內承銷費率的確定主要還是項目承攬時負責人對企業的基本判斷例如工作量,項目周期等因素,加以和企業老闆的討價還價形成的事先的共識,至於最後到手多少,這個真的是靠天(社會投資者?)吃飯了。


沒有做過國外,國內無論IPO還是再融資,我都讓人把過去一年所有類似案例的收費情況拉出來,一個不落,萬德上就有,公開資料。和企業說我們別談錢,談錢傷感情,我就收市場平均。

比如說創業板IPO融資5億,我就找過去一年融資額在3-8億的,算個加權平均。他要還價我就打個9折取整,並要求他承擔所有前期費用。

嗯,就是這麼簡單,企業都能理解,誰也別占誰的便宜。


按發行額提,發的多2至3個點,發的少7至9個點,大券商承銷能力強收的點低,小券商一般收的點多。內部如何分就不講了。


推薦閱讀:

A 股 IPO 三年來規模迅速膨脹,政府讓 IPO 慢下來,日常化的標準是什麼?
公司上市前在發審委經常會被問到哪些問題,這些問題背後有哪些共性?
中概股私有化回歸浪潮會否因為 A 股下跌被打斷?
「投資故事設計」在 IPO 中起到的作用大嗎?設計時都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為什麼謀求上市?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