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霧會飄在空中?
01-13
解釋很多:
一種是把霧看成膠體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oid),是膠體的性質比如電荷,布朗運動影響等。一種解釋是流體力學中的斯托克斯沉降公式。(http://en.wikipedia.org/wiki/Stokes%27_law)雲飄在空中的原因除了這兩種解釋,還有一個解釋是高空氣流的伯努利效應。霧在靜止的空氣中也存在的,不必考慮伯努利原理。如果按膠體的解釋,那麼霧是穩定的。如果按斯托克斯定律的解釋,那麼霧是沉降的,只是速度很慢。是不是前者是微觀解釋,後者是宏觀解釋,兩者是一致的?從實際看,霧是會沉降的,那麼把霧看成膠體對不對?
實際上,不管是雲還是霧,飄在空中的理由都差不多——它們確實會因為重力的作用在沉降,因此用密度來解釋是不對的。液體的密度無論如何都比氣體大,霧的成分是水滴塵埃分散在空氣當中形成的膠體,總密度自然也比空氣大。但是因為空氣阻力的緣故,下降的速度非常的慢,以至於實際上看起來就像漂浮在空中不動一樣。
大家應該聽說過一個段子,說一堆研究生在討論雨從多高的地方落下來會砸死人——實際上不管多高都砸不死人,因為隨著速度的增加,空氣阻力會不斷增大,最終和重力平衡,達到極限速度。
為了簡化問題,我們默認水滴都是球體。重力和體積,也就是半徑的三次方成正比,而空氣阻力則是和橫截面積乘以速度的平方,也就是半徑的平方乘以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很容易得出來的,也是一個很直觀的結論就是,同樣密度的水滴,半徑越小極限速度也就越小。
G~V~r^3F~Sv^2~r^2*v^2G=F
v~r^1/2(極限速度和半徑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對於雨滴而言,半徑一般是1mm以上,這個極限速度一般是在1m/s的數量級。而雲霧當中,液滴的大小在1nm以上。那麼簡單的推導一下能得出這個極限速度是1mm/s。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計算的是極限速度,實際上對於雲霧而言,根本沒有像下雨那麼長的距離來加速。雲的話同時還收到對流的影響,而霧的話本身就在地面附近還收到一個地面氣壓的作用。我在網上剛好找到了一些相關的課件,直接放結果好了:
圖片來源:arizona.edu 的頁面實際水滴下落速度受到多個力的綜合影響,這裡我想稍微詳細解釋一下:
1. 綠線是粘滯力的作用,也就是空氣阻力。這條線的斜率大概是v~r^1/2,也即是前面推倒得出的極限速度。2. 藍線是渦流的作用,具體我沒怎麼看,看斜率和綠線一樣,只是係數有變。
3. 紅線是分子黏度,我沒有太仔細看,大概是剪切力的作用?這條線的斜率是v~r^2。4. 綠線和藍線對於水滴較大的情況下適用,諸如雨滴。水滴較小的時候需要考慮這個分子黏度,類似說顆粒很小分子之間作用力明顯?最終的速度呈現出黑色那條線的結果。橫軸是水滴大小(mm),縱軸是下落速度(m/s)。1mm的水滴(也就是雨滴)下降速度大概是5m/s,符合我們的預期。而1μm的水滴速度已經到0.1mm/s了。這條線延伸下去的話,對於10nm的水滴,下降速度應該是10nm/s。而更小的1nm大小的水滴,預期的下降速度應該是0.1nm/s左右。也就是說假設這個霧當中水滴大小是10nm,那麼一個小時大概能沉降3.6μm。什麼概念呢?大概剛好是頭髮的半徑。這也就是為什麼,看起來那些雲霧都沒有沉降的原因了。霧是膠體而且它會一直熱運動
從膠體的定義來看,穩定環境下霧是滿足定義的然後霧存在沉降是事實,但不與膠體的穩定性相矛盾。因為霧的特殊性,空氣中存在很多的其他顆粒,本身較高的比表面,自身揮發和氣流熱運動的不均勻,都會破壞這個體系,從而開始沉降,就如加入電解質破壞膠體一致其實對自然現象建立模型解釋本無對錯之分,只是在特定條件下各有千秋,所以才會有很多限制條件的模擬方程。
很輕的,所以會飄在空中
密度吧?
從化學課本上來說,霧確實是膠體。但是霧不是飄在空中的。是空氣一直在流動,導致了霧一直在空中流動。與其說霧飄在空中,不如說空氣承載著霧,不斷的流動
水汽愛上了空氣中的浮塵,於是結合在一起,幸福的飄在空中
那你得先知道你為什麼飄不起來
人(密度)>空氣(密度)>霧(密度)推薦閱讀:
※美國的自然災害是不是比中國頻繁?且殺傷力大?為什麼?
※氣象局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單位?
※為什麼大部分的颱風和颶風都集中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岸而東岸卻很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