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盈利模式是在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利?

請詳細介紹一下。


外貿行業基本上都是,外地零售商和本地生產廠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產品價格和質量的信息不對稱,這些造就了諸如阿里巴巴等巨頭和無數外貿公司。


---------------------

排名第一的MadBigg答案我覺得有問題。

  • 所有的生意都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信息不對稱只是生意中的一個因素。

  • 但不可能所有的生意都是「靠信息不對稱牟利」,也就是這個生意的利潤點不是靠信息不對稱。

它們是2個概念。

舉個例子:

  • 我給聯通手機卡充值100元話費。在這個交易中,聯通公司應該是靠提供通訊服務牟利的,而不是「靠信息不對稱牟利的」。在這個交易中,信息不對稱應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因素而已。
  • 又比如,我去醫院醫生給我做手術,在這個交易中,醫生雖然遠比我們知道得多,是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但醫生應該是靠提供醫學服務牟利的,而不是「靠信息不對稱牟利的」。
  • 又比如,我去肯德基買個可樂,在這個交易中,KFC應該是靠提供食物牟利的,而不是「靠信息不對稱牟利的」。同樣在這個交易中,信息不對稱應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因素而已。

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所以我覺得「所有的生意都是靠信息不對稱牟利」這句話肯定是有問題的。

簡單來說,就是,許多生意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選擇你這個供應商進行交易「,但供應商在這個交易中不是」靠信息不對稱牟利「,而是靠它所提供的產品、服務等牟利。

------------------------------------------------------------

那麼哪些盈利模式是在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利?我覺得有以下這些:

  • 詐騙:我覺得基本上所有的詐騙都有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利的成分。

  • 大部分中介(掮客):靠利用信息不對稱 (此條我經評論區@Leon Wang 提醒後覺得不對)

  • 部分電視廣告
  • 線人等靠提供信息賺錢的模式(此條我經評論區@Leon Wang 提醒後覺得不對)

  • 部分倒爺(低買高賣行為,比如老股民楊百萬的第一桶金「中國股市第一人」楊百萬)

  • 部分皮包公司
  • ........

應該還有許多的,我對經濟學了解太少,期待大牛回復。

--------

2014-05-16 更新

評論區@Leon Wang 有精彩觀點 :

信息不對稱不是盈利的充分條件。比如我壟斷了油田,即使信息對稱、完全透明的情況下,我依然可以溢價銷售原油,獲得利潤。

接上:即使不是壟斷行業,在大多數充分競爭的行業,也可以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有利潤。我舉個例子,比如制衣行業。別人自己做一件衣服,成本需要100元,而我的工廠可以進行規模化生產,成本只需要20元。那麼我銷售這件衣服的時候,21元-99元對消費者都有付錢買東西的價值,都有市場。在市場競爭的情況下,比如最終確定市場售價40元一件衣服(這對企業而言就有足夠的利潤了)。當然,碰到某個不懂行情的買者,或許可以80元把衣服賣給他(這才算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盈利,而對於企業,並不指望這種瞎貓碰到死耗子式的方式盈利)。

接上並總結:經濟學101裡面就講到價格的決定方式,供需決定價格。而不是其他的(成本決定價格,信息不對稱決定價格,統統錯誤)。具體到每個產品/服務,供需會有差別,比如壟斷式產品(水、電),比如寡頭式產品(百事可樂、可口可樂),比如充分競爭式產品(服裝、食品)。都是供需決定價格。

接上並總結:認為成本決定價格是一種錯誤,錯誤的價格決定方法是:還是舉上面服裝的例子,我的服裝廠生產一件襯衣,成本20元,我在成本上面加上20元,最終售價就是40元了。錯在哪裡呢?我先講正確的價格決定方法是:我的服裝廠生產一件襯衣,成本20元;你廠生產一件襯衣,成本35元;他廠生產一件襯衣,成本50元。大家都把襯衣拿到市場上賣,結果是:最終大家的襯衣都是40元賣出去的,我獲利頗豐,你勉強維持,他入不敷出。

接上並總結:成本決定價格、信息不對稱決定價格的同一個錯誤是:高估了個體對價格的決定能力,忽視了競爭對手的作用。

你的邏輯很清晰,贊+1;同時最高票的答案完全不能看,踩-1,即使他了解服裝的全部知識,也無法與和服裝廠相同的價格獲取原料、人工成本。讓他跑到蘋果公司總部說「我了解蘋果手機的全部工藝,成本只需要50美元。所有信息完全透明。快點50元把手機賣給我吧。「這管用么?

經濟學的另一個原理是:「成本是成本,價格是價格,兩者沒有任何關係。如果說有關係的話,那唯一的關係就是:成本高於價格的企業都死掉了。」這話用於信息不對稱也沒錯。

我有點跑題了是不是=。=

回歸回歸:我有一點小小的不同意,中介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中介提供的服務本身就是信息。他不是「利用」信息,而是「銷售」信息。類似的還有你說的線人。文中其他的內容都是很贊。


很多的答案高估了信息不對稱對價格的影響能力,認為大部分、甚至所有盈利都是靠信息不對稱。

我在 @嘉思 的評論中(哪些盈利模式是在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利?)有詳細解釋。

一:高估了賣方,因為信息不對稱獲得的定價能力。

一件襯衣的市場價格是40元,賣家盈利是因為能把平均成本控制在40元以下,而不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賣家虧損是因為無法把成本控制在40元以下。

賣家當然可以把市場價40元的襯衣,定價到50元。不過對於貨比三家的消費者們,這在總業績上是一種自殺行為。

以上這還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如壟斷行業中石化、聯通移動、銀行等,明著和你耍流氓要價就好,也不是靠信息不對稱獲利的。

二:高估了買方,即使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又有多少議價能力?

我跑到蘋果公司總部說「我了解蘋果手機的全部工藝,成本只需要50美元。所有信息完全透明。我在你們蘋果總部,可以刨除渠道成本,請50美元賣我一個蘋果手機,或者至少給我個八折。「這管用么?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鑽石了,即使你知道「鑽石真的是 20 世紀全球最精彩的營銷騙局嗎?真的沒有價值?」,在珠寶店裡給女朋友選鑽戒的時候,你能拿到玻璃價么?

PS:我的跑題能力爆表了,還是沒有回答原問題。


一點拙見,任何一筆交易都不可能是信息對稱的。粗略分兩種情況:

1. 商品交易中,賣家一般比買家有更多的信息,賣家對產品成本信息了解,對產品工藝信息了解,對產品利潤信息了解。而買家基本毫不知情。假設你知道怎麼對一件衣服選材,設計,製造,並且充分了解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並且還可以設計一個能體現價值的品牌(Logo)。如果你時間充裕,你會對市面上的大部分服裝產品不屑一顧,還有可能自己做一個服裝生產製造商。

2. 另一種交易,如服務類的。比如你購買一個保險,賣方對所保對象的詳細情況不如你知情。你也許可以說,你比賣家掌握的信息多,但是別忘了。賣方對概率信息的掌握比你知情。這同樣是信息不對稱。

回到原題。既然大部分盈利都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那麼有沒有不依靠信息不對稱而獲利的例子?我覺得是有的。比如為時間交易,為慾望交易。

比如例子 1. 中,當你對一切信息了解,但是你覺得你沒必要花費時間去製作這麼一件衣服,而經過各方面信息的完整收集,最終你依然購買了一件衣服,實際上你是為你節約的時間付款。

例子 2. 中,當你對概率的信息了解,但是你依然購買了保險,你實際上是為你對未來的未知付款,為憂慮付款。


任何賺錢的生意都存在信息不對稱,信息越透明,商家越掙不到錢。

信息對不對稱不在於你是否知道產品有多少成本,包含多少利潤,商家能掙多少錢。而在於你是否足夠知道市場上有多少商家出售這款產品。

立足於這一點,你知道的越多,也就有越多的選擇,也就能找到更便宜的產品。

信息不對稱永遠存在,不可能消失。

什麼模式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利?

很簡單,比如二手市場。全國最大的二手交易市場58同城。觀察那些賣手機的,典型的利用信息不對稱。例如一款手機在阿里巴巴拿貨千元左右,倒手一賣二千左右,凈利潤一千。

一月賣個十台,你也可以月入過萬。


我身邊有個小兄弟,目前是一家電腦公司老闆,他的第一桶金賺的令人羨慕。

他當時沒工作,就是喜歡跟網吧的老闆和管理員們在一起玩,偶爾去蹭網。有一天A區的一個大型網吧要外兌,機器配置算中上等吧,老闆有別的事情牽扯,急於出手;這個小兄弟知道B區有人要開網吧,B區經濟很差,老闆不想買全新的機器,就想找一些配置差不多的二手電筒腦。

他給A區的網吧老闆打電話,問了機器配置和報價,然後壓了價格;轉頭給B區老闆打了電話,報價,要訂金。他用訂金定了兩台車,直接到A網吧中先拉走機器,到B區卸車前要到全部尾款,檢查機器卸車走人。

轉頭回A網吧拉走了桌子和沙發,直接拉到舊物市場甩貨,一個小時不到,桌椅全賣光。因為他速度快做事乾淨利索,A老闆給了他一個折扣。

從得到消息到出手交易完畢,兩天不到的時間,他賺了不到六萬,市內專門做二手交易的都沒他快。請熟悉的網吧老闆和管理員吃了一頓飯請大家關照之後,二十多天吧,他自己開了一家電腦公司,專做耗材和二手生意,出手穩准狠,目前生意順風順水。


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上的好伐.....

難道你真的認為,那個人的代碼寫的比你好?

只不過是在獲取知識信息的實效性、質量、以及低冗餘上全部勝過你而已。

哦~當然,因我我懶。可是正是因為我懶才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啊~

難道你真的以為,那些第一桶金的淘金者都是天才?

只不過是他不小心的得知到一個消息,併合理的利用了而已。

其實信息不對稱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手上絕對掌握的區域內許多人不了解的信息。

最重要的一點,不過就是————轉化率。

在不推翻第一句假設的情況下,這個世界賺了很多錢的傢伙,只不過是擁有比你更高的信息不對稱中不對稱信息變現的轉化率而已。

而且,這個效益是會滾雪球的。當你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更多的利益的同時你的地位和社交圈同樣會擴張,而這個擴張的過程中更加加劇了信息不對稱。你得到的信息更加具有含金量,同時就給予將財富雪球越滾越大的機會。

這個世界是基於信息不對稱建立的,

懶的那些傢伙不過是轉化率接近為「零」而已~


互聯網公司是最大的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盈利的公司。儘管他們一直在致力於消滅信息不對稱。以百度為例。百度一方面用搜索引擎,給用戶提供海量的信息,以此套牢用戶,獲取了大量的流量及用戶信息。同時,百度依靠手中掌握的用戶數據,吸引眾商家駐足,或者販賣經過提煉的用戶數據(以後這一點會更加明顯,應為百度在致力於開發大數據技術,這是我所感興趣的)。商家為了商品得到推廣,不得不利用百度這個平台。百度向商家收費,養活自己,同時提供更加海量的數據,以進一步套牢用戶,吸引商家,形成正向循環。我們可以看到,百度在這裡的作用更像一個中介。百度掌握著海量的數據,無論是對於商家還是用戶都形成了信息不對稱。百度就利用這個信息不對稱賺錢。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百度反對什麼東西的話,有關這個東西的信息就很難被一般人所接觸,以形成對其他一些潛在對手的震懾。此為胡蘿蔔加大棒。阿里巴巴也是如此。騰訊的巨大的用戶網我感覺也是一種信息不對稱。有了這個關係網用戶很難徹底的從騰訊撤出。國外的谷歌,FACEBOOK,目前最為巨大的優勢就是其掌握的海量的用戶信息,以後的主要好像就是從他們所掌握的海量的信息中尋找盈利的方向。

其實不管我們做什麼事,信息不對稱總是存在的。我們不可能在掌握了所有的信息之後再作出判斷。律師,老師,醫生,官員,都是憑藉其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來盈利或贏得其地位。所以,不對稱是永恆的。沒有不對稱就會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點波瀾。

初次回答,語句不通或觀點有失偏頗,還請包涵


什麼不是?


All


保健品。

按照可觀察、可檢驗的難易程度,商品可以區分為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

如果消費者能夠通過查驗在購買之前確定商品的質量,比如「摁一摁甜瓜就知道熟

沒熟」,該產品屬於搜尋品;如果消費者在實際消費以後才能確定質量,則該產品

屬於經驗品,電影、書籍、電腦軟體等均屬於這類產品;還有一類產品,倘若沒有

專業檢測技術的支持,其質量在消費以後也無法準確判斷,只能以產品以外的其他

因素———諸如信仰、習慣、情感———來確立消費者的內心確信,該產品就是信息學

上所說的信任品,典型的如各種保健品、功能食品。微生物技術、化工合成技術的

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食品進入信任品的範圍。與搜尋品相比,它們缺乏能以較低

的信息成本進行甄別的物理特性,比如過去人們對於農產品新鮮、成熟與否的認定;

與經驗品相比,如果不藉助檢測機構的技術手段,消費者在食用後也無法對食品如

何影響人體給出準確的結論,食品的原料處理、生產程序、化合物添加等均屬於企

業的「私人信息」,消費者幾乎無從識別。

引自:

吳元元. 信息基礎、聲譽機制與執法優化——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視野[J]. 中國社會科學, 2012(6):115-133.


專家服務公司。

像做投資的,做行研的,以及我們做管理諮詢的,總有需要請到領域當中的專家提供一些信息、判斷和見解的時候。專家服務公司維護一個專家庫,存放著各個領域專家的背景資料和聯繫信息。根據對行業、領域、經驗的具體要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專家的聯繫方式。當然做的好一點的公司一般會幫忙安排專家時間,安排電話會議等,也算是「增值服務」了。

只要收集到了足夠多的專家信息,再加上一定溝通協調的努力,專家服務公司依靠對專家信息和專家需求方面信息的不對稱,向甲方收取一個小時上千(少數情況上萬)人民幣的專家服務費。而這些專家服務費的多達六成最後都會歸屬於專家服務公司。專家高談論闊半天,拿的反而只是四成。嗯,就是那麼任性。


主要是利用一套根本不存在但很複雜又不容易驗證的成體系知識。

一、「消費升級」綁架

比如說在知乎上、其他平台上拋售「規則」、「禮儀」、或者「得體」、「對與錯」、「符合身份」、「做xxx,你需要一個xxx」之類的人。

這個套路在全球市場、各行各業都好用,也符合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的大旗。

而它的本質是利用信息不對稱,有意識地用隱喻了「規則」、「對錯」這些的辭彙,利用中產階級害怕出錯出糗的心態和對儀式感的崇拜、對陌生領域的無知,綁架人們包括消費習慣在內的行為規範,去做一些不必要的消費和活動。

舉例來說:

炮文會告訴你的往往是「先穿對再穿貴」、「如何得體的穿西裝」。

或者「沒有心率表,你就無法有效進入有氧運動」。

即便你是一個英國貴族,如果你不按dresscode去穿晨禮服、cocktail jacket、燕尾服,都算不上什麼失禮。即便是職業運動員,也不是什麼時候都對運動做監測。

如果關注過我,就會知道,我只拿自己買過的東西、自己拍的照片說一個東西本身為什麼好,他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它哪裡比另一個東西好,但不會丟幾個歐美街拍網圖唬你:「如果xxx,你需要一個xxx」、「這個冬天沒有它,你就out了」,或者「你這麼干不對,那麼干不行」來嚇唬人。

二、「傳統」流氓

不局限於中國的國學、武術、黃老、風水、中醫、一刀切這些騙術,其實各國都有這種利用掌握一套不存在但複雜又不容易驗證的知識來行騙。

比如說成功學、拓展訓練這些花招就不起源與中國,各國也都有自己的宗教、神秘學。

或者一些看起來很厲害但效果不可量化表述的「酵素」、「祖傳配方」、「xxx輔酶」、「益生菌」。

對於這類東西的驗證方法很簡單,看一看它是不是真的全球通行,在巴黎、倫敦、紐約、東京、首爾、悉尼、米蘭是不是都流行。

舉例來說,SKII、蘭蔻、zegna、rolex、benz、iphone在全球都流行,OK沒問題。

澳大利亞xx番木瓜萬用霜、日本xx馬油、brooksbrothers西服、雲南白藥、復方甘草片?抱歉,只能騙本地或者附近國家的土鱉。


出租屋中介


我需要一個師傅幫我刮灰刷漆,裝修公司報價8000,我同意之後,他就去樓下談了一個師傅上來。

師傅跟我是老鄉,他說你要是直接找我能省三千塊。

於是我就感覺,價格和資源本就存在,但你無法繞過中間環節,這都是在利用信息不對稱盈利。

繞過了,皆大歡喜,那就成了平台。


不計其數的商業模式里都有利用「信息不對稱」盈利的成分。

你不知道哪裡能買到便宜的或者小眾的商品,淘寶提供了無數的商品信息,你只需要搜索,下單,付款,收快遞即可。這裡面包含的自然也是通過互聯網打破地域上和時間上的商業信息不對稱,調配便宜的商品與銷售資源。

你不知道哪裡能訂到新鮮的牛奶,樓下超市在牛奶廠進牛奶從中賺取差價賣給你,這個價差,不僅存在他運費、房租的必要開支,以及提供便利服務,更是包含了他知道哪裡可以找到牛奶貨源的商業信息。我們經常所說「買的沒有賣的精」也就是指這種買賣雙方間的信息不對稱。

你不知道怎麼投資你的錢才能賺錢,你把錢交給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餘額寶,他們給你承諾年化收益多少多少,付你基本固定的收益,然後用錢投資賺取價差,這裡面不僅包含的是金融牌照和投資能力,更是包含了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上不計其數的商業信息。

etc.

BTW

我很介意題主用了牟利 這個詞

因為牟利通常是不正當的獲利,但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利完全是正當的。

認為利用所掌握的信息獲取利益是「牟取」的思想和上個世紀認為做生意是「投機倒把」的思想沒有什麼區別。


談!戀!愛!


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利是術,而不是道,註定不能長久,提供價值獲利才是王道。

競爭性行業,靠信息不對稱,獲取黑收益的短期有,長期不可能有,市場會淘汰這些模式。

非市場經濟國家,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利的行業常見於:各類行政壟斷性企業、不公開的政府(稅收)哈哈。


相親網站,諸如百合、真愛


一切生意都源於信息不對等。


推薦閱讀:

國內知名的市場調研、數據發布公司有哪些?它們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現在那些以哲學為專業的人們怎樣掙錢?
現在靠動漫授權還能賺錢嗎?
如何評價雲諾 (yunio) 最新關於服務變更的用戶政策?

TAG:運營 | 盈利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