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喜歡給別人貼標籤?

比如,我們會學某個經常去夜店的女孩 叫夜店女王,會叫某個包子店的漂亮老闆娘,叫包子西施呢?


文: @竇澤南 | 壹心理原創團隊

我們常常通過貼標籤來對一個人進行大致的判斷:這個人是"情歌王子",那個人是"夜店女王",知識豐富的人叫"百科全書",長得好看的叫"哈爾濱吳彥祖",美女都是"宅男殺手",大叔都是"中老年婦女的偶像"。在這個時候我們似乎都把一句俗語拋在了腦後:永遠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即使是"洛麗塔",內心裡也有可能住著一隻"紅太狼"啊。

一、為什麼會貼標籤

這是一個憂傷的故事,得從心理學界的神獸們說起。首先是巴普洛夫的小狗。巴先生搖鈴,然後給小狗食物,小狗得到食物會分泌唾液。經過30次重複後,單獨搖鈴的聲音刺激就可以使小狗流口水。

然後是斯金納的鴿子。斯先生把鴿子放進一個裝有按鈕的盒子里,鴿子只要按一個按鈕,就給它一點食物獎勵。無論鴿子在拿到獎賞前做了什麼動作,它們總會找出一種模式,有時候是逆時針360度跳兩圈啄按鈕,有時候是順時針跳一圈啄按鈕,它們會不停地重複那動作。因為鴿子相信就是這一系列動作讓它有東西吃。以上實驗對托爾曼的老鼠也適用,它們與桑代克的貓、科勒的猩猩等一起並稱為心理學界的(倒霉動物)神獸。

連小動物都會通過某種模式來認識世界,何況是給它們貼上標籤的人類。「模式識別」 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智能,我們找出模式,找尋事物的關聯性,並賦予其意義。而貼標籤——用最快的速度將人和事歸類——就是人類運用「模式識別」認識世界、進行社會交往最便捷的手段之一。

二、標籤的作用

在感情里接二連三受傷的人,可能會偏激地認為異性沒一個好東西;只要看到某人在網上給政府說好話,就會認為他是被某方僱傭的水軍、5毛黨……雖然這些標籤很有可能是消極的刻板印象,但我們冒著這麼大的風險,把身邊人貼上一個個的標籤,帶給我們的好處無疑是巨大的。

我們每天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即使擁有著生物界最強悍的大腦,也早已不堪重負,而貼上一個標籤,就相當於我們把握了一個人最核心的特質,這個特質有可能是一個人的特長,也有可能是他的不足,或者和他本人的興趣愛好相貌閱歷等等相關,可以說對於我們人生劇本中的大多數群眾演員來講,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到此為止就已經足夠了。

但是總有一些我們需要深交的人,一開始我們也許會根據自己的印象給他們打上一個或幾個標籤,隨著交往的不斷加深,標籤也會逐漸的增多,漸漸的,我們發現,僅僅通過標籤已經很難對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捨棄已經形成的標籤,全面的去了解,用心去感受對方。

舉個例子,剛入學的時候,看著對面床上帶著眼鏡其貌不揚沉默寡言的南方小伙,你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很"文靜"的孩子。可是隨著相處日深,一股不可阻擋的"悶騷"氣息就從他身上散發出來了。當你們一起翹課去網吧的時候你赫然發現他竟然就是CF遊戲里赫赫有名的"成都狙神",你對他的崇敬就多了幾分。到了考試周,你發現他平常雖然經常翹課但是功課也絲毫沒有落下,簡直就是"資產階級大學霸"啊。到此時,你感覺到,隨著了解的深入,用標籤來描述一個人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因此你也不得不重新開始全面地來打量自己的這位室友。

三、標籤可靠么

如上所說,我們形成的標籤固然便捷,但也會使我們的認識過於片面,往往仰賴於表象,缺乏深刻的了解。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我們給人貼的標籤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一般來講,不同人對於同一個人所形成的印象是趨於一致的。但是這種準確性也僅僅是比隨機水平略高而已,如果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人,我們自然也不會輕易用標籤來進行判斷。

Andrei
Cimpian 等人在2010年的實驗研究揭示了關於標籤形成的真相。實驗參與者被隨機分到了「接受標籤組」和「標籤推廣組」。兩組參與者都要對生活在一個假想荒島上的各種新奇動物種類進行推理判斷。

比如,在「接受標籤組」里,你先被告知「70%的紅太狼都是濃妝艷抹的性感女狼」,然後問你是否同意「紅太狼都是濃妝艷抹的性感女狼」?大部分參與者都同意了。而在「標籤推廣組」,實驗者會先告訴你「紅太狼都是濃妝艷抹的性感女狼」,接著讓你推測「大概有多少紅太狼是濃妝艷抹的性感女狼?」 參與者平均估計90%的紅太狼是性感女狼。

這就表明,只要70的動物具有xx屬性,人們便認同「某動物都是xx的」這種標籤判斷,而當人們被告知「某動物都是xx的」 ,人們會認為90的動物都具有這種屬性!

Andrei等人更發現,當判斷對象更特殊或者更危險時,人們對標籤屬性的判斷比例甚至從70%降到了50%。比如,當實驗者說「有50%的灰太狼是會吃人的 (危險屬性)」或者「50%的懶羊羊頭上都有一團大便形的頭髮(獨特屬性)」時,參與者便會做出「所有灰太郎都吃人」 以及 「所有懶羊羊都有一團大便髮型」的判斷。

類比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就是,某女生交往過的兩個男生中,有一個是人渣(危險屬性),她就很容易得出男人都是人渣的判斷。所以,儘管有些標籤在歸類時證據並不充足,可一旦標籤被默認,標籤的屬性卻極容易被推廣到標籤下的所有個體。

四、有效地利用標籤

幸好,人們這樣的偏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研究者使用了絕對化的語言。當研究者不說「都是」 而用 「大多數」時,上面的標籤歸類結果就不適用了。

為啥這樣?因為大腦愛偷懶啊,它總在尋找捷徑去認知世界,而貼標籤可以簡單快速地把抽象概念與具體行為聯繫起來,結果便催化了我們的種種以偏概全。

雖然標籤使我們對人的認識太過粗糙,但這也確實是不可避免的。隨著網路的發展,我們的人際關係愈發複雜,不可能對每個人的認識都面面俱到。既然別人對我們的認識有可能只停留在標籤上,為什麼不主動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呢?以一個友善的守信的態度來面對別人,給自己建立一個好的標籤,這樣在人際交往中才能無往不利。


這叫做刻板印象。

我們常常對一個團體形成刻板印象,並傾向於根據所認定的標準(刻板印象)對人進行分類,而無視團體成員之間實際存在的個體差異。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這麼做,這是「最省力的規則」:因為人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常常採取捷徑和特定規則來了解別人。

如果我們的刻板印象建立在豐富的經驗上,它可以是處理複雜問題的簡潔方法,但如果我們因為受刻板印象的蒙蔽而無視一群人的個體差異,那麼這樣的刻板印象就是就具有潛在的危害。(《社會心理學》Elliot Aronson)

譬如,女生邏輯思維差,四川人都吃辣,黑人個個運動健將……同樣的,因為悅目情結,面容姣好的女生往往會得到別人更高的主觀評價,這便是一種「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

//一則趣圖,台灣人的國際觀(毫無貶損台灣人的意思,圖片來源網路)

負面的刻板印象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我們藉由某些特徵給事物進行分類以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這是實用且是必需的,但是,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忠實的記錄者,一旦我們形成自己的信念,我們便深信不疑,甚至遇到不同觀念時,會激發我們去尋找新的證據以鞏固自己的信念——我們樂於持有偏見。

所以說,偏見是我們在處理和整合信息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副產品,是人類認知的黑暗面。


謝邀

貼標籤似乎就是在分類。 分類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想在知乎提一下,發現有這個問題

貼標籤是當代生活浮躁化的一種表現,給自己貼上「XX癖」、「XX症」、"XX迷"、「XX粉「

大致有幾個原因:

1.急於(急可能稍貶意了一些,做中性理解)讓他人了解自己

這種急不是很激進的那種急,是一種對自己所認為自己擁有的特質快速展現的一種方式

2.在新環境或新話題中迅速歸類

這一點中情況可能有很多,例如當你進入一個新群體時你可能會不知道如何站隊,用貼標籤的方式可以讓你迅速找到你喜好或性情相近的一類人

再例如出現了新話題時,你可能處於一個只是了解的層次,貼上標籤」XX黨」,也許就能讓周圍的人覺得你沒有out。攻擊點鮮明,在話題中的立場從灰色變為非黑即白。

3.強調特質尋找群體歸屬感

其實大多數所謂的病症標籤,我認為都是子虛烏有的

把一個嚴肅名詞泛化之後貼標籤會把事情顯得稍微嚴肅,例如現在流行的「強迫症」「密集恐懼症」

有些生活中的特質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心理或性格裡面都多多少少的含有一些,通過貼標籤會使一部分認為自己特殊並且缺乏關注的人引入一個泛化的群體中,就像十分流行的一句「中槍的轉發」類似這種

4.魯莽認知

一個小情節或者一個細微的習慣動作會被人上升到心理層面,給你貼上多動症或者強迫症的標籤,或者因為你的一句話認為你是一個人的粉絲或如何

現代人的認知被信息時代所干擾,信息太多太快,人們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是或不是的階段,對一個明星只有喜歡或不喜歡,很少喜歡部分


這是一種攻擊策略。分類,貼標籤,戴帽子,在於否定個體獨特性,意思是「你不過是屬於一類已經被總結歸納好的類別。你的一切特質早被參透,對付你這類人早有成形方案」


「我走過了30年的人生。前30個,我想有成就。我想把事情做好。我想打好網球、學習好並有好成績。不僅如此,我以這種想法看待了所有的事情。我不是很喜歡自己的樣子,但我的確做好了很多事情。

我發現我玩錯了遊戲。因為遊戲是找出我原本是誰。

現在,我們的文化訓練我們讓每個人的不同性格體現出來。這樣你看每一個人時馬上進入目線的是更聰明的、更傻的、更老的、更年輕的、更富的、更窮的······然後我們做立體的區分,將他們放入不同的類型里,並進行相應的對待。這樣我們只會看到與自己隔開的他人,被放在不同類型里而來的分離。

經歷中的其中一個強烈的特徵是,當你和其他人在一起時,突然你會看到,他們就像你一樣,沒有區別。體驗你身上的本質也是自我身上的本質,的確是一個的。沒有其他的理解,只有一個。

我不是以理查德·艾伯特出生的,我是以一個人類出生的。然後我學到了包括我是誰,我是好的或壞的,有沒有成就之類的整個思維方式。

一切是經多年學來的。」

——摘自紀錄片《時代精神》第一部的字幕,大約有些病句,但為忠實原本,避免扭曲含義,就這麼抄下來了。


一.什麼是標籤:

是對某個方面的概括。

二.主要原因:
1.思維水平:認為自己足夠了解,一眼看透;
2.興趣問題:興趣低,沒意願做進一步了解,直接簡單處理;
或興趣濃厚,進行目標鎖定;
3.效能問題:進行整體分析,得到框架性認識,關注重難點,淡化次要;
4.聚合分離:提煉特性後貼上標籤,然後在眾多標籤中做聚合和分離的分析工作。

三 .標籤的作用:沒有好於不好,只有合適於否。

1.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優點是有助於提高效能,缺點容易導致思維禁錮,當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優勢無限放大,但走到極點,劣勢無限放大。

2.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但僅僅是效率,不是效能。效率僅是速度上,效能是「正確+速度「。

3.標籤僅僅是事物在某個領域高度概括的特性(甚至概括是錯的),而每個事物都會涉及到很多的領域,也就是很多的標籤,當收集的標籤越多,越有利於分析。但絕不能輕易給事物下個定義或結論。當然,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做個結論的,這也是標籤的意義所在,只是不要急於下結論,會束縛對其的進一步認識。


格物致知——對事物分類以達到系統化而成為知識。

對人貼標籤,平時幹得最多的就是HR了——有可能讓HR從頭到尾了解清楚每一個人么?

先拿標籤幹掉絕大部分了來。



.


通過標籤可以很快的了解一個人,即便了解不到全部,即便漏洞百出。

僅通過四個字就能解一個人的20%還不是賺到了?


.


如一樓所說,標籤就是分類,分類是本性。


我覺得標籤這種東西,除了長得漂亮,或者長得難看。其他的標籤,一律都是耍流氓。

===============

所以,我只認可關於相貌的標籤!


貼標籤是高效的人脈管理方法。

前提是貼對了標籤。


省去論證的辛苦。智商不夠,標籤來湊。

「知道你為什麼單身嗎?因為你是個胖子。」你看,本來一晚上也討論不完的問題,一句話解決了,無言以對。

「她和我男神在一起了?綠茶婊!」不是我不美好,是我不屑像她那樣裝美好,男神思路在此不必多提。

「你怎麼總說美國好?你這個西奴!」不需要仔細釐清前因後果,你都是西奴了,盒盒,多說何益。

你笑我單身狗,我看你秀快分。你說我帶路黨,我說你大美分。分分鐘讓人成為某主義代言人——你不認同文藝的意境美?啊,科學主義者!

標籤盛行之後,是認知懶惰,是思維極端,是理性枯萎,是思想貧瘠。標籤黨的世界裡,世上挫折千千萬,因為看臉佔一半,因為你爸不是李剛佔一半。覺得太偏激了?邏輯是一樣的,何必自我開脫。

小到思考個人,大到公共討論,有時我也不知道簡單導致的是深刻還是更粗暴。


同意@王宇的觀點,人類通過貼標籤的方式對事物分類,從而簡化知識,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刪節了大量信息。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我們可以高效而帶有偏見地認知事物。例如「王胖子」、「小二黑」,一方面這樣的稱謂直接傳遞了其主要屬性的信息;同時,類似的稱謂是不是畫面感很強呢?

試比較1.「我家隔壁的王胖子從樓梯上滾了下去」vs「我家隔壁的王振從樓梯上滾了下去」///2.「街對面的包子西施嫁人啦!」vs「街對面賣包子的徐慧嫁人啦」。

就是在這樣的畫面感中,讓我們未見其人,就似乎認識了他們。所以你會發現,這類有標籤(外號)的人往往要麼是人際交往的中心,要麼是人們談論的焦點。


給人貼標籤似乎有不少情況,其中一種很重要的就是用於攻擊別人。

比如在中國的網路評論里如果一個人說了幾句贊同zf或西方的話時,常常有人會說ta是五毛或者是美分,除此以外沒有對那個人說的話本身進行理性批判。這便是典型的貼標籤了。這樣可以用一些帶有衝擊性的語言直接給對方定性,這樣可能會讓觀者不知不覺地將那個人與這些詞所代表的負面形象聯繫起來,從而容易在缺乏思辨思考的情況下盲目認定其簡單粗暴的論斷。

當然,如果能有足夠的論據有邏輯地分析後再得出結論,按照定義給人「貼標籤」,則屬理性行為,不在討論範圍內。


是啊,比如現在lz就有給有些人貼上"喜歡貼標籤"的標籤的嫌疑!

只是嫌疑,然後再加上不自我懷疑,所以不怎麼喜歡正直懷疑表象的別人所得的觀察結果就是xx在「貼標籤」。


我的思路是:信息最高效率的傳遞。

貼標籤是第一次見面的人的高度概括,也是對第一次見面的人的快速認識和大體了解。試想一下,有人問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難道你要從小學時期說起嗎,很抱歉我沒那麼多時間聽你講故事。最好就是能用一個詞高度概括你自己,讓我一開始就能對你有個大體的了解。很難想像,如果每個人都要從小講自己的故事,天啊,我得花多長時間才能認識一位新朋友,新同事啊。這樣的生活效率太低了吧。

例如品牌也是一樣,「飄柔」 ,一聽到這個詞,我就知道這是一個質量口碑很好的洗髮水,讓我放心購買,也減少了我在眾多洗髮水中的篩選成本。「娃哈哈」 「腦白金」等等,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很多很多。

總體來說,我個人觀點認為:貼標籤,是人演化總結下來的一套簡單化,有效並快速認識歸納外界知識的一種方法。


因為頭腦簡單,不貼標籤他們都記不住一個完整的人


讓醜聞相投的人最快的找到彼此


因為懶得去了解那個人的方方面面。

生活里要遇到太多人,每個人有太多面。貼標籤可以幫人快速地、相對深刻地、同時也是片面地,對一個人留下印象。

你會發現,被你貼上標籤的人,往往都是點頭之交。而那些熟悉的人,因為你了解了他的太多面,根本沒辦法用一兩個標籤簡單粗暴地就概括了這個人。

最後,唔,自己很多時候面對別人的標籤也會想:無論你看到的我有多片面——卻把那當成是對我的全部印象,這都沒有關係,因為我也沒有想要了解全部的你。


昨天讀書會剛分享了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卡尼曼說人的意識有兩個系統,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貼標籤即是我們「系統1」里儲存在潛意識裡的歸類,它的好處是便於我們快速反應,壞處是歸類肯定不那麼精確,那麼反應錯的,心理學上就稱之為刻板印象。

如何應對?管理學的萬金油回答就是「視情況而定」,這裡解釋為「該快時候快,該慢時候慢」,需要快速分類解決的影響不那麼大的問題,依靠系統1的標籤進行批處理;需要慎重處理且影響巨大的問題,需要動用系統2,並且警惕系統1帶來的偏差。

當然,利用人的心理偏差,先行貼標籤進行方向型引導,就是營銷問題了,可做進一步探討


推薦閱讀:

人類會被自己玩死嗎?人類社會的發展會趨於崩潰嗎?
「獨居」「不婚者」的數量如果持續上升,可能會給未來人們的社會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
左行右立值得推行嗎?
漢族聚居區內的回族是怎麼形成的?
如何看待【魔獸世界】中玩家擊殺世界boss時大量玩家在主城等召喚的現象?

TAG:心理學 | 人屬動物人類 | 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