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文藝青年?
個性強?有主見?喜歡挑刺?仗義執言?憤青?喜歡旅行、電影、音樂?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文藝青年,你又如何定義的呢?
下樓準備買菜,結果鑰匙落家裡了,回不去了,然後閑的沒事就寫寫有關啥叫「文藝青年」的小文,科個普。
有人看見我聽「古典音樂」,看點哲學就說「呀,文藝青年啊」,看見誰誰誰追求些小眾的東西,寫個什麼狀態,讀一讀野夫,看點外國文學,就「文藝青年」什麼的叫上了,這事其實根本不是這個事。
首先說說「文藝」哪來的。文藝本來沒有的,文學藝術多了,就有了文藝,這個故事的開頭得蛋疼的翻到中世界。西羅馬滅亡之後,歐洲黑暗了一千多年,從中國傳過去的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銳減,封建統治被削弱,古騰堡又搗騰出活字印刷間接促成了宗教革命,神權被削弱,義大利人做買賣發了家,但丁才有功夫寫《神曲》。歐洲文藝復興,人本主義思潮湧動,以人為本反對神權桎梏的概念深入人心,這時候歐洲人一尋思,得學點東西啊,學誰呢?學點先賢聖人的吧。
斷了篇的歐洲歷史一下就翻到了曾經文明的羅馬和希臘時期(還得感謝阿拉伯人的圖書館,給基督教的民眾保留了不少典籍),古典主義興起。從文學,藝術,雕塑,全面瞻仰古羅馬。古典主義的特點有許多,簡單點說就是理性。為什麼是理性?歐洲黑暗了那麼久,都是神父說啥就是啥,突然歐洲人民想起來我還有大腦啊,我得想想這個事是不是有道理。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必定崇拜理性。因此哥白尼,布魯諾,笛卡爾會被歷史記載。邏輯學和哲學在這個時期開始重新發展,科學技術更是井噴,資產階級興起。
這個時候依舊和「文藝」沒啥關係,直到文藝多了的時候才有「文藝青年」。古典主義發展到後期,過渡崇尚理性就會反過來禁錮人性,於是浪漫主義興起,主題就是擺脫一切禁錮,追求思想上的自由,這才是「文藝范」的來源。舉個例拿好感覺的音樂說,莫扎特是古典主義的代表,音樂中規中矩,少有大起大落,與之相對的晚期的貝多芬,你閉著眼睛想想《命運》,就能體會出兩者截然不同。
在中國的「文藝青年」肯定不會被區分出是喜歡古典主義,還是喜歡浪漫主義,但是因為法國人,「文藝」就成了浪漫的代名詞。你跟一個僧人說有個人是吃肉的,僧人不管吃什麼,默念阿彌陀佛。對吃貨來說,淡淡的生魚片和麻辣火鍋那完全是不同的,怎麼就可以拿「吃肉的」敷衍性的描述一下,豆腐腦吃甜的和吃鹹的都要全國論戰好不好,老子看你沒事看點書聽點曲你就是「文藝青年」,鬼管你看什麼。
再說說這麼多「文藝青年」冒出來的原因。前一階段看了一個數據,中國人均年均讀書時4.35本本,以色列人大概是60本。即使是這4.35本,有多少是流行的,多少是專業性的,多少是消遣的,多少是學習的,還是不好說。 讀書人本身就少的可憐,普羅大眾或者屌絲乾脆就拿「文藝青年」泛指一切看點書,看點話劇歌劇音樂會的青年。更糟糕的是,僅僅懂一點浪漫文藝的青年再拿此自居,本來說不清的事就更說不清了。
「你吃不吃肉」,「我偶爾吃點魚啊」,「那你就是吃肉的了!」
第三,為什麼「文藝青年」給人的印象都是那樣酸腐文弱的呢?
浪漫主義本身毫不文弱,甚至充滿激情和血腥。誕生浪漫主義的法國大革命不是上街簡單遊行就完事了,那得拿帝國皇帝路易的腦袋祭奠,年輕人是要上大街築街壘,真刀真槍的跟軍隊乾的。誰擋著人的自由,就把誰打翻。古典主義者也絲毫不好玩,寫個曲子也要有明確的結構,限制,格律,每個人張口就是三段論,閉口就是方法論。本人高三的時候因為別人辱罵把西瓜刀帶到學校,差點被開除,至今四平一中校長室門前還有一片砂紙磨痕,那是為了抹去我留下的腳印,這時誰會把我當文藝青年嗎,那些認為我現在是文藝青年的人肯定認為我是流氓小混混,儘管從小學就開始看法國文學,唱《歡樂頌》。我說我喜歡古典主義呢?這些人肯定更懵了。
「文藝青年」興起,其實就是中國傳統讀書人形象的新包裝,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悲哀在哪裡,「文藝青年」的悲哀就在哪裡。中國傳統讀書人入世要依附於權貴,出世就變得消極;現代讀書人入世不但要衣服權貴可能也要依附於錢財,出世還是變得消極,不管什麼樣子都是慫蛋的樣子,哼哼呀呀喜歡風花雪月的溫柔,卻無力爭取。
辛棄疾是文藝青年不?李白呢?倆哥們都是切人舞劍的高手,但是這種俠客型,血氣方剛的讀書人在中國消失太久了,以至於對讀書人的印象就是手無縛雞之力。傳統的六藝是什麼?禮,樂,射,御,書,數,注意「射」和「御」是打仗用的,數是算賬(占卜)用的,八股文那真是差遠了。
如果中國的人均年閱讀量也能到60本,那「文藝青年」就該消亡了,才會有法國人那種沒事就聊姑娘和哲學,德國下水道工人看哲學的盡頭,才會爭論徐悲鴻還是吳冠中哪個更好些,柴可夫斯基是不是太法國化了。
最後,豆腐腦,我是吃鹹的。
豆瓣里的,僅供參考哈。普通說法:賴床 文藝一點的說法:給我一秒鐘,喚醒沉睡的靈魂 文藝到鬧心的說法:當我的靈魂因這世間的寂寞和浮華而疲憊而沉睡,我只是需要時間,輕輕的等待它的蘇醒。 文藝到鬧心且騙稿費的說法:當我用顫抖的睫毛讓周圍的空氣開始跳動,我的皮膚開始舒展,感受每一滴陽光的溶解;我的靈魂從遙遠的阿爾卑斯的雪中蘇醒,再給這世界一秒鐘,靜止。 普通說法:丟臉 文藝一點:發生了一些事,而我,永遠也不想記起 文藝到鬧心:我默默站在那裡,承受著眾人的尖刻的目光,耳里聽到他們放肆的嘲笑,黑霧自下而上慢慢籠罩了我,真的那麼可笑么?虛妄的人類
文藝到鬧心且騙稿費:
我只是站著。 想逃。只是,逃,又能逃到哪裡去呢。 那就這樣罷,且容忍這些人類的虛妄,縱然他們的放肆的嘲笑已然觸犯了我。 黑霧自下而上慢慢籠罩了我我的表情開始模糊不清... 接LS,不是普通青年和2B青年,就是文藝青年。不專業的文藝參與者。
比如:
「詩嘛,能感動我就好了嘛。」「民謠嘛,聽著悅耳就好了嘛。」「寫作嘛,自己開心就好了嘛。」
「藝術嘛,令人賞心悅目就好了嘛。」諸如此類的,我稱其為文藝青年。如今的文藝青年,就是拿文藝當遮羞布的窮逼青年,沒有才華,沒有資產,既窮且懶;窮不要緊,才華也不是必需品,懶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都占著就很招煩了。
噢,還普遍喜歡灌雞湯,吃相難看。怎樣定義文藝青年確實比較難,因為每個文藝青年文藝的內容和方向都會不同,加之人的性格以及談吐、氣質都不同,溫文爾雅可以很文藝,放蕩不羈也可以很文藝,所以這個只能靠長時間的接觸去感覺。但是!怎樣鑒別不是文藝青年就很簡單了,主動承認自己很文藝的,以及經常拿文藝說事的,那肯定就不是文藝青年了。
文學與藝術的真愛好,細膩,抽象,畫面感的生活,追求的是內心的那一抹悸動
文藝也許只是一種內心的堅持,對生活里得到的或得不到的小美好存著的一份小期待。這並不影響她們在實際生活里的多面性,也許她可以在工作里很拼,也許她可以在人前很瘋,但她內心擁有的那一份與這座城市霓虹燈不同溫度的東西,與人們喜歡跑步歌唱一樣,同為抒發,方式不同,而已。
文藝青年唯一判定標準:喜歡童話故事的青年。不喜歡童話故事的都是裝的文藝。公理無需證明。
非文藝青年都在旅行 真正的文藝青年都在默默為社會做著貢獻並在貢獻中貫徹著自己的文藝道路。
獨立思考 自我表達
誤以為自己有強迫症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外表普通,性格溫和,笑起來眼睛彎彎的像月牙。寫得一手好字,作的出一篇讓人感嘆的文章,能隨便說出一個作家的名字以及他的生平,能隨意的引用一篇文章背誦一段詩,可以讀安妮寶貝,也可以看大家名作,為人謙和,平易近人又善良。這是我認為的文藝青年。而有些人自詡為文藝青年,聽歌只聽小眾的,因為文藝就是和大眾不同。電影只看小眾的,因為文藝不能大眾。拿著單反到處裝逼,認為自己是文藝對我一份子。看書看的都是些邊角作家寫得矯情文字,自己的觀點也大眾化人云亦云,其實這就是裝逼。所謂文藝青年,能文能藝,文在前,藝在後,而不是四處裝逼認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喜歡點歐美非主流文化,隨時感覺自己愛的深沉愛得死去活來的不叫文藝。
這年頭沒有真正的文藝青年……只有喜歡某種非常藝術文化類別的人和喜歡拿藝術文化的皮毛來忽悠人的以為自己就已經很文藝的人。
不向世俗妥協,喜歡小眾文化。一不小心就淪為2B青年的那一類青年
無論大眾多邊緣化文藝青年,社會的前進他們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記得張懸說過一句話:
脫離了實踐,文藝青年就是個貶義詞。
從表面上來看是很難區分真偽的,因為兩者都有讓別人覺得裝逼的表現
最好的定義應該就是看這個人生產了什麼其實現在社會上朋友圈裡微博上很流行一種所謂的「熱乎的雞湯」,為什麼說是熱乎的呢,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免不了一些為新詞強賦愁人,畢竟我們都在成長,也都希望有一片自己的空間,但同時也有渴望被人了解的情感因素在裡面,微博上和朋友圈裡的流傳的文字往往簡短但是很精闢,多少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可能只是一句感嘆,可能只是一種迷茫的存在,但就是這種短雞湯,熱乎的雞湯能夠激起內心世界的波瀾,激起大眾們的一種偽文青的優越感,從而引起了自來水現象,隨著圈子的擴大,這種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現在流行民謠,流行詩人歌手,可能是鮑勃迪倫的諾貝爾獎,讓人們又一次對民謠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崇拜,拿一把吉他,抽兩顆煙,昏暗的燈光下,沙啞的嗓子簡單的唱著歌,這種情景想必是很多人所嚮往的,『可能並沒有經歷過什麼,但就是對生活充滿了厭惡』這是九十年代搖滾樂和朋克初入中國時候引發的一股叛逆頹廢的浪潮,我們現在的人看來,那時的人們可能就是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而現在民謠的盛行,和很多人所謂的「看透生活,回歸消極」這種跟風心理有極大的關係,我有一個朋友,南山南火了以後,也開始聽所謂的民謠,總是擺出一副老態的樣子,謾罵諷刺著這個社會的種種不是,初入大學的他竟然說出了「活著真好,不是嗎」這種看似經歷人生百態滄桑無比的話語。
-有一個女性朋友讓我幫忙物色男生
高高的,戴眼鏡,溫文爾雅,不開車,文藝范。我問她,什麼叫不開車,文藝范?
她也說不好,只是想要一個單純的男生............可能每個人對文藝這個詞的定義不同,有的女生喜歡那種張口閉口文言如詩似畫般語言的男生,想要有一個如同美圖秀秀濾鏡之後的生活,這是她們對文藝的定義;有的女生覺得村上春樹多了,張嘉佳多了,渴望有一個撕心裂肺旳愛情,一個如山澗流水般潤心的人,這是文藝。我不敢過多的評價,畢竟每個人追求不一樣,其實我覺得「開車和文藝「」這兩個詞並不衝突,而文藝范也不僅僅的局限於此,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可能為一個小小的變化而感動但卻會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喜歡看看書但不會單純的為了炫耀去讀書,現在人見面都喜歡討論文學,百年孤獨?瓦爾登湖?其實看書本是一件很自在的事情,尤其是到了大學能夠安下心來看一本書的人著實不多,沒必要再將閱讀束縛上如此厚重的枷鎖;
還是那句話:文藝沒有所謂的定義,不是說幹了什麼做了什麼就能稱得上是文藝青年,文藝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我們可以說一個文藝青年頹廢,可以說他玩世不恭,但這是他的選擇,我們自己做出選擇的時候,不要盲目跟風,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里,不要單純地為了文藝而文藝,更不要為了裝逼而文藝;遵從自己內心
本人說話沒有條理,只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有的觀點可能過於亂七八糟,望見諒很簡單,就是還沒當老闆的時候是文藝青年。一旦斗裡面有錢了,馬上就脫掉文藝青年的人外衣。
「把所感受到的複雜的情緒嘗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鍋爐里燒煉成幾句悠揚鏗鏘的語言(哪怕是幾聲小唱),來滿足他自己本能的藝術的衝動,這本來是個極尋常的事。哪一個地方、哪一個時代,都不斷有這種人。輪著做這種人的多半是為著他情感來的比尋常人濃富敏銳,而為著這情感而發生的衝動更是非實際的—或不全是實際的—追求。」—林徽因《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中國式的教育一直都是打與被打,壓抑是成長主題,淪陷為一代人的自卑。
長大後有錢有出路或是努力的選擇了體育、健身、經商、考公務員等等等等。但無疑這都是需要代價的,或是爹娘或是自己。
自卑需要釋放的空間,剩餘一群三無產品者(最慘的就是這群了,重度壓抑患者),忽而某年某日某句歌詞淚流滿面,發現世上還有如此不具象,無投入無付出,低門檻高收益的路——文藝青年。老把聽說的別人的理想說成自己的理想,信以為真把自己感動的一塌糊塗。多愁善感,需要表演。這沒什麼不好,也沒什麼好。熱愛文化是好的,但是容易矯情。
推薦閱讀:
※鼓浪嶼有沒有比較文藝一點的旅館或者青旅呢?
※我打算長期入駐青年旅社了,有什麼好建議的么?
※有哪些很文藝的運動員?
※如何區分文藝和偽文藝?
※你見過最文藝的人是什麼樣的?
TAG:文藝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