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裡面,海蓮和弗蘭克之間存在愛情嗎?
因為對愛情的觀點有點一塌糊塗
所以想聽聽大家的見解最後諾拉也說有時候會嫉妒海蓮 他們之間究竟存在愛情嗎?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當同懷視之。」
一封不報太大希望的求書信碰上了一份樂於找書的好意,隨後開啟了長達20年的魚傳尺素。當情意已經連通,何必強說愛情呢?
他們的感情也是在逐漸上升的.
如果說一開始通信的時候沒有一點點曖昧的程度, 那是決然不可能的.
但到了最後, 那是已經超脫於愛情或者友情, 是一種近乎於親情的感情了. 如果在最後再談論愛情, 那反倒像是一種對他們感情的褻瀆了.我之前在專欄寫過一篇文章。其實,我真的覺得有。也可能那感情超過了愛情吧。《查令十字街84號》:觸不到的刻骨銘心 - 藍天的小屋 - 知乎專欄
只要我們住在對方心裡,即便死亡也不是分離。毫無保留的把心放出去,就害怕有一天得自己一個人療傷。可要是不再試,你又怎麼知道那個人是不是最對的。
思念是種奇妙的東西,如影,隨形。
乍看書稿時,我並沒有太在意。本以為《查令十字街84號》是一部險象環生的懸疑小說,不想卻誤打誤撞進了一個「不可說」的世界。
信件佔滿了整本書全部的篇幅。整本書沒有傳達半個「愛」字,可「愛」卻在這二十年的信稿中從未消散。這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一個遺憾的愛情故事,但同樣也是幸福的愛情故事。
紐約作家海蓮因為在一個廣告上得知查令十字街84號的書店專門經營「絕版書」,所以想要嘗試給書店寫信,來看看能否從書店裡淘得自己喜歡的書。而在通信的過程中,海蓮主要是和書店管理員弗蘭克進行通信。海蓮說出她想要的書,弗蘭克負責幫她走街串巷的找。這一來一往,就是二十年。
他們從來沒有在信件中明確表達過一次「愛意」,永遠的含蓄,永遠的放在心裡,永遠的不可說。
從最開始海蓮想要戳穿弗蘭克的紳士偽裝,想看看他真實人格的時候,她其實便已對她暗生情愫。在之後二十年的信件中,不光是書單的往來,多了一句寒暄,多了一句問候,多了一句玩笑,愛意卻遲遲沒有說出口。
1949年10月5日開始通信,而在1950年3月25日的信件中,海蓮已經半開玩笑的表達自己對弗蘭克的親近。這種親近是一種自然而然卻又渴望對方知道自己心意的話。在那封信件中,海蓮說,她想讀詩,濟慈或雪萊的情詩,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橫飛的情詩。
緊接著這封信後,同年4月7日,書店回了兩封信給海蓮。海蓮一定以為她的信只有她和弗蘭克可以看到。但很顯然,不是。
除了弗蘭克給她的回信外,書店的塞西莉給她回了一封。
是的,海蓮給弗蘭克的信大家都能看到,而敏感的塞西莉一定在海蓮的信中看到了那一抹萌芽的愛意。她在感激海蓮的同時,一方面暗示了弗蘭克的為人,以及在弗蘭克信中海蓮的地位,一方面明示了,弗蘭克有妻兒,有家室。
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心裡是難受的。如果最後的最後,海蓮和弗蘭克在一起,那中間一定會發生什麼意外。因為弗蘭克正直而又擔當,有責任心而又專情。即便愛上了海蓮,弗蘭克一定會放在心裡。他絕對不會表露出來,又或是不留痕迹的表露出來。
愛一個人,有時候很簡單,有時候很難。愛不像喜歡,稍縱即逝。愛是一種剎那間流遍全身的電流,讓一個人可以始終精力充沛。可能就是回眸一眼正好看到站在牆角的那個人,可能是抬頭一瞥正好看到她在笑。雖然海蓮沒有看到弗蘭克,可他的音容相貌早已在她的腦海定型,她一定想了千百次相遇的機會,每一次都是那樣甜蜜。
所以,在塞西莉的這封信和弗蘭克的信一起寄過去的時候,海蓮的心裡是崩潰的。塞西莉用玩笑的口吻讓海蓮不要告訴弗蘭克她給海蓮寫信,其實是旁敲側擊告訴海蓮,即便你們相愛,也不太可能在一起。
這個故事如果不能朝著之前預想到的方向,發生點意外成全男主女主,那麼方向就會分支成另外兩個方向。弗蘭克為了自己的至愛離開了妻子和孩子,或者海蓮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遠跨重洋來到倫敦找弗蘭克。
是的,那時候的我是這樣想的。即便此生不能共度餘生,相愛,總歸可以見一面。
很顯然,塞西莉的信讓海蓮意識到,曾經的弗蘭克變成的「諸位」,她意識到,可能這段心中的愛將永遠埋葬,得不到表達。她開始瘋狂的給書店每一個人寫信,弗蘭克只是其中之一。她又瘋狂的給他們寄物資食品。在戰後的英國,這些簡直讓他們大開眼界。
其實她心裡只有弗蘭克,她把想對她的話埋藏在字裡行間,積極向上,隱晦卻真情流露。從無愛意表達,愛意卻無處不在。她佯裝尷尬,說曾經對弗蘭克的言語是出於打趣。同時又對弗蘭克的同事們開了幾個不痛不癢的玩笑,這些全是為了她更好的向弗蘭克表達愛意。
她不求弗蘭克能明白,她不求弗蘭克的回應,她只是遵循內心的想法,用最隱晦,最含蓄,最溫柔的話告訴弗蘭克,即便沒有回應,我,在這裡。
弗蘭克此時的心境我還捉摸不透,他給海蓮的信開始變長,開始具體。詳細的介紹了書本起源,作者,年份,再不咸不淡的帶了下自己的找書過程。他開始由端著的紳士變成一個微笑的紳士了。他會為她保留她可能喜歡的所有數目,只有海蓮點過不用的書,他才會再讓別人碰它們。
而這個時候,他們認識已經一年了,信件不多,也沒有過濃的情感表達,但這種淡淡的愛意就如同一個好友約你出來玩,你一邊說著讓對方不要著急,一邊自己生怕耽誤一分半秒。
弗蘭克很擔心他自己的理解是自作多情。但海蓮似乎已經把他當做傾訴的唯一窗口。在之前海蓮和弗蘭克同事半開玩笑的回信後,她也慢慢和他的同事們打成一片。只為了在隻言片語中,能夠看到更多的,不一樣的弗蘭克。
她愛嘮叨,且不乏撒嬌親昵之態,這種文風乍一看看不出來,以為就是兩個好友插科打諢,可在她給弗蘭克同事的信件中兩相對比,這種文字格外耀眼。她會責怪弗蘭克的不用心,也會心疼他的辛苦,指責自己對弗蘭克的抱怨,又不咸不淡的撒個嬌。僅僅是幾個助詞和標點符號,便將一個少女心刻畫的淋漓盡致。
所有的書信都是圍繞書單,買書,以及相關物資上的,從來沒有一個話外之音。海蓮甚至連來倫敦的打算都沒有。她從最開始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一個讓她從最開始就痛苦並快樂著的決定,愛他但不干涉他。
海蓮是個願意為愛傾盡一切的女子,她知道弗蘭克肩上的責任,她不會為了自己的感情強迫弗蘭克做出選擇,準確的說,她甚至從來沒有和弗蘭克聊過書單以外的話題。這些書就像一個個他們之間的專屬符號,只要她說,他便懂。
她做到了,在今後的二十年,風雨無阻的來回信件,她從來沒有和弗蘭克說過一次書外的事情。她完全可以來一趟倫敦,哪怕在年邁之時看一眼讓她傾心的那個英倫紳士也好。但她沒有。她不願打攪他的生活。她不想讓自己愛的人做出兩難的決定。而她明白,弗蘭克心裡是有她的。一定有。
就這樣,二十年的書信,在弗蘭克身死後畫上句號。當有一天,你發現,那個一直愛著你的人,再也不回你消息的時候,你是何等絕望。明明對你隱身可見,頭像卻一直灰色平靜,沒有任何色彩。
弗蘭克在1950年和1951年連續給海蓮寫了兩封信。這是之前沒有過的。我在這裡可以確定,弗蘭克心裡確定有海蓮了。他渴望著海蓮的回信,可卻足足等了三個月。所以他又寫了一封。如同發過消息對方沒有回復,等了半天后再發一條,為的只是提醒對方,「我想你了,快點來信。」
弗蘭克的每一封信單獨拿出來都是正式的。但前後對比,再冷的心也熱了。但他身後有家庭,而後面的故事並沒有如同狗血而拖沓的偶像劇一樣發生什麼意外。他在最初一定是害怕的。害怕自己就這樣深陷其中,愛上海蓮。所以他的信中大多數都是冷淡的。除了等待,便是回信。
長情也長不過20年,更何況20年沒有一句愛出口。他肩上有其他東西,他不能為了自己而活。男人的「渣」是有慣性的,太多的張志明,卻萬里挑一找不到弗蘭克。
他的家庭美滿幸福。所以他明白,即便心動了,即便發現了愛的人,即便觸電般緊張的渾身顫抖,即便腦海里出現的是大洋彼岸的身影,他也只能壓抑這種情感,讓它永遠沉睡心中。他知道他的責任,一個身為男人,丈夫,父親的責任,他知道,她也明白。給了妻子承諾,就要遵守一生。
最近是彼岸,最遠是他鄉。他們之間,不僅僅是紐約到倫敦的距離,不僅僅隔著一個大西洋。
人有時候畢竟不能活得太自私。一句句關懷和問候,都是平淡無奇的,但每一個字都在透露著矛盾和辛酸。註定沒有結果,註定需要背負,註定不能在一起,註定不能觸碰……在一句句求書,尋書,道謝,贈禮中進行著。在那個用一生等一人,用一生愛一人的年代,卻是如此的低調和可貴。
弗蘭克可以背負輿論與壓力,他可以遠赴重洋,但他沒有。他做的是拚命的幫海蓮尋書,找書。他知道他身上的責任不可推諉。他本可以自私一點,為了這份愛,做另一個人。
可那樣他就不是弗蘭克了啊。
他是海蓮愛著的那個弗蘭克啊。
除了盡自己所能幫海蓮找書,他沒有任何一個途徑表達自己的愛意。除此之外,他做不了更多。所以,他竭盡全力把這事情做好。不然,他會內疚,會愧對這份感情。而這些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書信。也只有書信。
可海蓮偏偏不要。在她看來,愛他就是毫無保留的。她為他的幸福而開心,為她的開心而幸福。她知道弗蘭克什麼也給不了,她並無他求。只要有他的回信,哪怕僅僅是一兩句書單推薦,一兩句尋書新的,也足夠。在這期間,她對他的妻子孩子也關愛有加。她希望的是他快樂,而不是為愛糾結。彷彿隔著大西洋只輕輕的說了聲——
「沒關係,我願意。」
之前的塞西莉希望海蓮能來倫敦和他們見面,他們對這位紐約的女作家心生嚮往。而海蓮,她完全可以少買兩本書,湊點錢來倫敦一趟。
可是,她沒有。
如果她有,那她就不是海蓮。
她可是弗蘭克心中的海蓮啊。
弗蘭克為了家庭的責任和曾經對妻子的承諾,終其一生對海蓮的愛緘口不言,海蓮不怪他,海蓮懂他。也因此愛他。她明白弗蘭克的不可說,她明白弗蘭克為她找尋每一本書的價值。弗蘭克甚至沒有在書中夾上一頁情話,可海蓮偏偏就能讀出弗蘭克給她的一抹歲月茗香。
海蓮為了弗蘭克的責任和擔當,把愛埋藏心裡,終生未嫁。弗蘭克心裡一定是痛的。他希望海蓮幸福,而不是為了他耽誤青春。像泰坦尼克號里的傑克一樣,希望著露絲享受生活,子孫滿堂,希望露絲有不一樣的青春,不一樣的人生。他不在乎她以後嫁的男子是為何方,只求她快樂幸福,而不是把歲月都埋藏心底,寫在信上。
他們的愛都是孤獨的。人生而孤獨,這就是世界。
1968年10月,這是弗蘭克給海蓮的最後一封信。他向海蓮大方的介紹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最後,加了那麼一句久違的——
「想念你」
二十年的書信,二十年字裡行間的「我願意」終究換來了一句明明白白的「我想你」。一切的不可說,一切的壓抑,一切藏在心中的情感,都在那一刻決堤。而他們永遠見不到了。
也可能,弗蘭克知道自己要不久辭世,臨死前他不願意再壓抑內心的那份愛吧。
再讀全書,每每到這裡便情不自已。弗蘭克在這之後不久便與世長辭,永遠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海蓮再也不會收到他的信了。
弗蘭剋死後,最先告訴海蓮這個消息的是弗蘭克的妻子諾拉。她作為一個女人,二十年來雖然丈夫人在身邊,弗蘭克雖盡職盡責,但身為一個女人,心中是敏感的,她察覺出了那麼一絲絲丈夫感情的變化。
弗蘭克是個好父親,好丈夫,他沒有為了自己感情而遠走他鄉。即便是和海蓮的通信,也都把自己的這份感情保護的很好。他甚至從來不會說一句玩笑話,一句都不會。就是埋藏心裡。不對任何人表露出來。可畢竟二十年的枕邊人,即便從未透露出半個字,諾拉也能看出他的變化來。
她是嫉妒海蓮的。雖然書信中僅僅輕描淡寫自嘲嫉妒之情,可但凡躍上紙頭自嘲的嫉妒在現實中都是成百上千倍的。海蓮給弗蘭克的妻子孩子寄過東西,都是很實用很討喜的。可二十年後再回想起來,還是會發現什麼,她用二十年的時間確定丈夫的心中有個海蓮,即便丈夫的每一封回信都平淡無奇,但字字看來似乎都充滿深情。
「不瞞您說,我過去一直對您心生妒忌,因為弗蘭克生前如此愛讀您的來信,而你們倆似乎有許多共通點;我也羨慕您能寫出那麼好的信。弗蘭克和我卻是兩個極端不同的人,他總是溫和有耐性;而因為我的愛爾蘭出身,我的脾氣總是又倔又拗。生命就是這麼愛捉弄人,他從前總是試圖教導我書中的知識……我現在好想念他。」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這可能就是海蓮的內心寫照吧。弗蘭克的出現,讓其他人都成了將就。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個郭襄。可郭襄是幸運的,她畢竟和她的大哥哥相處過,那段時光是快樂的。
而海蓮沒有。她連一次面都沒有。她只有和弗蘭克的信。
二十年來,弗蘭克從來沒有越雷池半步,與其說他沒有勇氣承擔可能的後果,更多的是他愛別人勝過愛自己更多。他肩上有比這份愛更重的東西。生命中的每次相遇,都教會我們不同的道理。
而海蓮和弗蘭克卻永遠見不到,僅僅停留在信件中。
像《觸不到的戀人》中一樣,信件往來,看不見,摸不著,碰觸不得。一旦觸碰,便要失去,一旦失去方知刻骨銘心。
電影里有句台詞:信是千里之外的一雙眼睛,他能看見你的心,不管是危險的念頭還是下流的慾望。而弗蘭克和海蓮在信中你來我往二十年後,弗蘭克就這麼下線了,從海蓮的生命中永遠的消失了,再也沒有那雙眼睛陪在海蓮身旁了。而他的影子只活在她的心裡。
再也沒有那「雲中誰寄錦書來」了,有的只是「一蓑煙雨任平生」。
有些相遇是命中注定。可能我們身有他人陪伴,心卻一直煢煢孑立。弱水三千你想只取一瓢,再用
這一瓢寫下最美的情詩——以吾之姓,冠汝之名。
然而海蓮和弗蘭克都沒有機會了。他們始終沒有見到對方,始終沒有親口對對方說一句問候,哪怕是二十年來一句簡單的問候。如果他們相見,多少會挽回點遺憾。然而並沒有。不僅沒有在一起,連見一面的機會都沒有。
猶如阿朱離蕭峰而去,留下的是那塞上牛羊空許約。
想起書中開頭海蓮整理信稿後寫下的一句話:
「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帶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
而全書終結於1969年10月弗蘭克的大女兒代筆回信。弗蘭克本人在1968年年底就與世長辭。是的。這本書全部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的。全書就是二十年來的往來書信拼湊而成。沒有一絲絲作假。淚盡之後,身體一片冰涼。海蓮知道,只有把這段感情,這段回憶放在文字里,變成書,才能更好的保存珍藏。
一切的一切,開始於查令十字街84號,又結束於此。
有些時候,有些人,明明有別的選擇,但他們依舊走原先的路。得不到的固然可惜,不可得的更是遺憾。世間有太多的東西原本的存在就不是為了得到和佔有,而是為了失去和留戀。
有的感情,我們沒有見過,但不代表沒有。這一條街,比我之前認知的感情世界,還要大。愛情的世界太大,我們很多人大多都在盲人摸象。
不是誰都可以是海蓮。
也不是誰都可以是弗蘭克。
看電影的時候不覺得有,現在回想起來,也是一樣的答案。
也許是海蓮和弗蘭克年紀相仿,各方面硬體又般配,所以會有認為他們之間存在愛情的錯覺。但我覺得吧,如果他們年齡跨度拉大,你大概就要想起《Mary Max》了。
我還真就覺得,他們之間的那種惺惺相惜,更接近Mary和Max的感情。不認為他們之間存在愛情。諾拉的嫉妒是因為弗蘭克對海蓮的欣賞,福爾摩斯對「那個女人」也很欣賞啊,你能說他們之間是愛情嗎?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和《瑪麗與馬克思》這部電影好像啊,一樣的長期的通信,一樣的相互的支持,一樣的沒有見到最後一面,都是那麼一致,甚至都被誤解為愛情都那麼像。豆瓣上的影評很多都給《瑪麗與馬克思》加上了愛情的標籤,這本書的四篇序言無一例外認為H.H.小姐和F.D.先生之間的感情是愛情,可我完全沒有看出來這倆人之間有愛情的痕迹,不能是知交好友嗎,還是說這些序的四個作者都認為男女之間只有愛情,或者是認為只有愛情才能解釋20年間的通信?這四篇序讓我對整本書的水平產生了懷疑。
先看的電影
看電影的感受是一開始兩人很客氣的稱呼對方,後來熟悉之後便越來越自在。當他收到信海蓮來不了倫敦時,默默說了一句"她不來了"便望向窗外的遠方。書店裡來了一個優雅的女人,弗蘭克以為是海蓮,從座位上起身,站在門口一動不動的看著她的一舉一動,但是聽到她的地址不是的時候,眼神中的光突然就黯淡了…然後緩緩的轉身走向作為,旁白是弗蘭克念的一首小詩聲控黨必聽,低沉的男音,帶有一點愛意,一點失落。更讓人感動的是有一段信件通過對話的形式來演繹,那個時候,他們都更老了一下,弗蘭克收到來信,深情的回答,眼神真是必殺弗蘭克談起了最近的變化,就這樣一人一幀,這樣的形式讓我們彷彿覺得他們已經見面,但是就是這樣的書信形式進行了20年,兩人卻從未見面。最後弗蘭克的妻子說
"不怕你笑話,有事我還會嫉妒你,因為弗蘭克很喜歡你的來信,你的信有著與他一樣的幽默感,我也羨慕你的寫作能力。我和法蘭克簡直有天壤之別,他溫文有禮,而我因為是愛爾蘭人,總是在為權利而抗爭,我好想念他。人生真有意思。他不斷跟我解釋書中的道理,我的女兒們都很好,這是我最幸運之處,很多像我這樣的人都孤獨一人,請包涵我潦草的字跡,諾拉上。"我覺得,人生要吃好吃的,去不同的地方感受大自然的偉大,更美麗的是有一個靈魂契合的人和你一樣,對這個神秘的世界有一些相同的看法或者靈魂的碰撞,讓你對每一個明天都充滿了期待.
就像海蓮曾說過"弗蘭克,你是唯一了解我的人.僅此而已"
對於愛書之人來說,每一本自己的書都像自己的孩子,就像有位作家說過,借出去的書就像晚上出去玩的女兒,總想著什麼時候回來。而最後海蓮為了去倫敦賣掉了一本很久以前的一本倫敦地圖, "我來了,法蘭克" "我終於來了"不想說愛情是對他們的褻瀆,而是他們如此幸運,隔離如此之遠,在那個交通,經濟不發達的地方,他們可以通過這麼巧妙的方式相遇,通過20年來簡單的書信,成為彼此的靈魂伴侶,也許一生都沒有見面是很大的遺憾,但是他們能夠遇到彼此,已經如此令人感動,讓人羨慕。(ps:如果去b站看,記得屏蔽關鍵字"不二情書「不謝(手動dog臉)。)不存在愛情。 寫序的人是蠢蛋。
本書二位主角的交情,其實主要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他們興趣相投,二是他們都有美德,就這麼簡單。
女主角在美國是個孤單的人,不僅缺乏親友,在精神上也頗為孤獨,否則她也不會想到向大洋彼岸的陌生書店郵購舊書。 而且她是一個真正痴迷於書籍的人,她多次給書店的人們郵寄美食和日用品,卻還感慨說:「郵去的食物到不了過年就會吃光,可他們寄來的書籍能伴我終生,所以我總覺得虧欠良多。」 顯然這是一種對愛好的痴迷。 男主角是古籍愛好者,接到美國來的郵購信,當然會覺得受到激勵;後來發現對方原來是一位會郵來美食的真朋友,而非單純的買家,自然會更加盡心儘力。 男主角為了找到對方想要的罕見書,搜尋了三四年才找到,找到後立即郵往美國,並說不必挂念書款;這一方面是信任換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有種寶劍當贈壯士的情懷。 這裡哪和愛情沾邊呀? 唯一和愛情沾邊的,是男主角死後,他妻子給女主角寫的最後一封信。 信中這樣說:「有時我常常嫉妒您,因為他非常愛讀您的來信,我羨慕您能寫出那麼優美的信,羨慕您和他有相同的愛好和相同的幽默感。我和他的性格差別很大,他溫和謙遜,我卻遺傳了愛爾蘭人的壞脾氣。 多年來他常常用書里的道理來教導我,如今他去世了,我無比想念他。」 此信深情款款,要說有愛情也是夫妻之間的;妻子感懷二十多年都沒能和丈夫有那麼深的共同語言,心中無限的懷念,只能和丈夫的知音略訴一二。 可是寫序的人卻盯上了嫉妒二字,當成男女主角有愛情的證明,簡直傻蛋!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不想等到老了,才去想守住一份乾淨。追逐著錢財和人脈,同別人說話成了敷衍,慢慢的朋友里再沒有同我談心的那個人了。 很久之前讀《查令十字街84號》,總覺得漢芙和弗蘭克怎麼能夠二十年之久不知道對方的樣子而通信交流,假若對方長的很醜怎麼辦?2016年五月份又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看完電影重新拿起書讀了一遍,突然感覺,他們的信就像靈魂一樣,這種東西看不見,卻覺得十分美好。而相貌真的是太不重要了,以前沉溺在社會的複雜中,往往以顏值、錢、權利這些東西去確定自己要涉入的圈子,去交友的朋友。現在發現那是多麼的無趣。 正是這種醒悟吧!有了一個想法,創建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叫郵差x。大約就像查令十字街那樣,陌生人給郵差x投信,然後我再轉寄給另一個陌生人,這樣兩個陌生人相互交流認識,但不知道對方在哪裡。或許這個想法過於天真,畢業與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的不同。但我還是想堅持,假若你覺得不錯,就用微信搜youchaix(搜公眾號,不是用戶)關注我們,並認識陌生人。 現在快一個月了,收到了二十幾份信了。成功轉寄的有七八對,因為有的信只是訴說的,並不希望轉寄,那麼郵差x就幫著寄存了。這就是全部的故事,假若您覺得還不錯,就試著來關注我們吧!從關注郵差x開始,給自己一個機會。希望您別把這當成廣告,我是真誠的。】你知道查令十字街84號嗎?讀過這本書,覺得真浪漫。更多的人是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中得知的,是否曾經被那種愛觸動過?我冒昧的向您推介這個像查令十字街84號一樣的地方,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能同自己談心的那個人。這裡叫郵差x,用微信搜索youchaix即可關注若打擾到您,萬分抱歉。若喜歡,請查看詳情你知曉查令十字街84號嗎?
有人說 人這一生 遇到愛 遇到性 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 遇見了解
剛剛看完《不二情書》,我就找到《查令十字街84號》,很快把這本小冊子翻完了,令我有點疑惑的是,這能算得上一本愛情小說嗎?反正,在電影裡面,是這麼說的。
所以,我還是略微有點失望,我以為我會看到所謂的情書,就像歌德的《馬麗恩巴德悲歌》中那般洶湧而激情——
我們純潔的胸中有一股熱情的衝動,
出於感激,心甘情願把自己獻給
一個更高貴、更純潔、不熟悉的人
向那永遠難以稱呼的人揭開自己的秘密;
我們把它稱為:虔誠!——當我站在她前面
我覺得自己享受到了這種極樂的頂點。
這首詩歌是在歌德74歲時,瘋狂愛上年輕的烏爾里克,並向她求婚失敗的背景下創作的。對於一個老頭愛上一個相當於自己孫女的女孩時,世人會怎麼看待這件事?
我覺得對於像歌德這樣的思想家和作家而言,他的天性中具備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強烈感知,對於愛情的美,不論什麼年紀,恐怕都抗拒不了。
20歲的時候,我喜歡舒婷的《致橡樹》,熱忱直白而又富有個性;喜歡馬麗?格麗娜的《愛是一顆月亮樹》,細膩憂愁而情思深深。
還有一段時間,喜歡李清照的詩詞——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不管如何,這些情詩,都是那麼的纏綿悱惻,不論是大膽直白,還是欲語還休,在戀愛當中的人,都會覺得它們實在是自己的知音。
只是過了很多年以後,愛情的感覺漸漸離我們遠去了。當我再次看到那些在街頭擁吻的年輕人時,我會感到有點不理解,當我試圖去尋找我當年的感覺來理解他們時,我就會對他們產生一種羨慕之情了。
可是愛情的感覺終會消失,這是常態,誰都沒有辦法。但你不用感到無奈,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首先要好好享受愛情給你帶來的那種意亂情迷的眩暈感、甜蜜感,儘管這個時候你會像個神經病一樣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你放心,任何陷入愛情的人,都無法逃離其魔掌,所以你也不例外,而且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
然後呢,你的感情會有所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婚姻會出現的原因了,愛情既然如此不穩定,那麼為了世界和平及繁榮,人類必需要發明個什麼東西來,保證感情的穩定持久啊!
回到我們剛才所說的歌德身上來,對於歌德的那件軼事,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都一致認為,《瑪麗恩巴德悲歌》(註:悲歌是古希臘的一種詩體)是歌德一生中的轉折點:他從此永遠告別了愛的激情帶來痛苦的時代,而進入了心境平靜、勤奮寫作的暮年。
當他感受了愛情的一種巔峰狀態,他勢必會從那種狀態中滑落下來,回到平靜之谷,如此之後,還有什麼,能讓他感受到更為強烈的激情呢?
寫情詩的人,寫情書的人,在他們陷入愛情的狀態時,他們能寫出最為動人的詩句,可是還有一種情詩情書,從頭到尾,都不曾激情澎湃過,甚至連一個「愛」字都沒有。
就像這本《查令十字街84號》,你很懷疑這其中是不是有愛情,因為從他們的書信中,你根本看不出他們像一對戀人,他們給人的感覺更多是像惺惺相惜的知己。
從一開始,弗蘭克先生就非常嚴肅認真,顯得有些木納,他是結了婚並有孩子的人。他一直稱呼海蓮?漢芙為親愛的漢芙小姐,直到他們通信兩年多,海蓮說,只有我的「朋友」才可以叫我「海蓮」,弗蘭克才說道,我也十分同意,該是我們都摒棄無謂的「小姐」、「先生」敬稱的時候了。
從這以後,弗蘭克在信中就開始稱呼她為,親愛的海蓮。那個時候書店裡的員工都開始給海蓮寫信,其中還包括弗蘭克的妻子。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海蓮得知了二戰後英國經濟困難,肉類、雞蛋等食品都是限量供應,於是她在自己經濟也非常拮据的情況下,源源不斷地將美式食品寄給弗蘭克和店員們,面對這樣熱心快腸的海蓮,大家都會紛紛給她寫信表達謝意,都願意和她交朋友。
那個時候海蓮是一個生活比較窘迫的作家,她住在一棟白蟻叢生、搖搖欲墜、白天不供應暖氣的老公寓里。可是她還是會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收入購買食物寄到大洋彼岸,除了善良和同情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什麼呢?
海蓮經常會在信中說很多關於書的事兒,她要買的書,都很偏很難找,還對版本有特殊要求,這種喜好,大概是能被弗蘭克所完全理解的。
弗蘭克也是一個愛書之人,他一直在舊書店工作,他知道海蓮所說的每一本書,還知道去哪裡尋找這些書,有的書可能要找好些年,他會把她所說那些書記在心上,為她尋覓良久。
海蓮的信無疑更為活潑有趣一些,她會講述她生活中的那些瑣碎的細節,以及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
她曾經說,我想讀點情詩,別給我寄濟慈或雪萊!我要那種深情款款而不是口沫橫飛的。
之後在她生日的那天,她便收到了來自書店全體同仁為她的獻書,一本《尹麗莎白時期情詩選》。
書中的卡片上寫著:為諸多美善情誼,致上最誠摯的祝福,與無盡的感激。
海蓮非常開心,她說她從來沒有擁有過一本三邊的頁緣都上金的書(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種書),但是她也吐槽,她希望他們能把字寫在書上而非卡片上,她更喜歡扉頁上有題籤、頁邊寫滿註記的舊書,她愛極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於胸、時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覺。
她還說:為什麼大家都不簽上名字呢?我猜一定是弗蘭克不准你們簽的,他大概怕我會撇下他——給你們大家寫情書吧!
多麼有趣的海蓮。但是我們想像一下她的生活,她一直待在自己的小公寓里寫作,偶爾去公園轉轉,因為沒有足夠的錢,連去英國查令十字街84號見弗蘭克都成為奢望。她沒有結婚,沒有孩子,那麼,也許你會問,她孤獨嗎?
我想,她有自己的世界,書的世界。當她在書桌前埋頭看著弗蘭克給她寄的書時,想到他們書信中的種種時,內心應該是溫暖和充實的。書讓她的世界飽滿,而在這個飽滿的世界中還有另外一個人,和她分享這個世界,為她提供這個世界。
在所有的書信中,我們看不到激情澎湃的愛情,這些東西都被隱藏在他們看起來十分平實的言語之中,甚至連一點蛛絲馬跡也沒有。
可又是什麼聯繫了他們二十年,讓他們在這二十年間書信不斷,也許不僅僅是書,也不僅僅是愛情。
人類最終極的渴望,大概是渴望深刻的親密感與歸屬感,渴望珍惜與被珍惜,渴望看見與被看見。
這種慾望會深藏在我們的內心之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海蓮和弗蘭克之間,用了一種屬於他們的最好的方式,即使留有遺憾(他們從未見過面,書信在弗蘭克去世後就中斷了),卻仍然打動人心,也成為他們之間最珍貴的感情和記憶。
所以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情書都那麼火熱、纏綿、深情,《查令十字街84號》讓我們看到情書的另一種形式——它們看起來不像情書,又確是情書。畢竟,情之種種,不拘一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前幾天和朋友聊到此書,如下,「愛情」是對他們之間淺薄的描寫。
海蓮與弗蘭克的感情或許稱不上愛情,全書也沒有出現一句關乎情話,除了漢芙的那句『弗蘭克,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就剩你一個人了』有些許的內涵。但他們那種心意相通與心靈的共融,以及那種惺惺相惜的情感,在我看來這種知己之情要比愛情更加的美麗。
我覺得海蓮和弗蘭克之間的感情是愛情和二十年以來彼此之間形成的一種信任與依賴的混合體。書中弗蘭克的妻子諾拉形容弗蘭克
他是一個處事嚴謹同時也很幽默的人
但是弗蘭克給海蓮的信文風一直很正,有一種公事公辦的感覺。但是,對於海蓮在信中寫到的抱怨、喜悅、生活瑣碎,他從未忽視,一直以來都會給予適當的回應。我認為這隻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弗蘭克很紳士,這是他的做事原則,他認為如果忽視掉的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第二種就是弗蘭克還是很重視海蓮的來信的,在回信之前他已經很認真很走心的讀過海蓮的來信,最重要的是他並不討厭海蓮。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現實的友情愛情關係中,即使再親密,時間久了,也會時不時的相互討厭,相互嫌棄。在現實的關係中,如果這種討厭不是太嚴重,迫於外界看法以及出於想要繼續維持親密關係的想法,大部人在大部分情況下會選擇不將這種討厭表現出來。
但是在書信中,這種限制會大大削弱,弗蘭克可以選擇不對海蓮的抱怨予以回應和安慰,僅僅只是將書的報價回信給海蓮,畢竟他的文風一直都很公事公辦。
海蓮熱情善良幽默,對於弗蘭克這種悶騷的英國紳士應該是很有吸引力的。得知英國戰時物資緊缺,海蓮便寄去了大火腿和雞蛋,雖然海蓮也不富裕。海蓮和弗蘭克寫信的口吻像是關係非常好的老友或者是情侶。而且會把自己生活的細節通過書信透露給弗蘭克,可見她對弗蘭克是非常信任的。春意漸濃,我想讀點兒情詩。別給我寄濟慈或者雪萊!我要那種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橫飛的。懷亞特還是瓊森或誰的,該寄什麼給我,你自己動點兒腦筋!最好是小小的一本,可以讓我輕鬆塞進口袋裡,帶到中央公園去讀。
行啦!別老坐著,快去把它找出來!真搞不懂你們是怎麼做生意的!
這是他們通信半年後海蓮寫給弗蘭克的信。
可憐的弗蘭克,珍視難為他了,我老師對他頤指氣使的。我只是在打趣,不過就知道他會當真。我一直想要戳穿他那英國式的矜持。要是哪天他得了胃潰瘍,都是我害的。
這是海蓮寫給書店店員塞西莉的信。
可以看出海蓮很重視弗蘭克,二十年來每日的心心念念,這應該可以算作愛情吧。畢竟我國古代紅葉上提首詩,就可以算作定情信物,將來就是要結婚的。等待的心心念念的過程就是感情最佳的發酵期,最好的催化劑。如果你說你在下午四點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
——《小王子》
書信的等待過程大約就是這樣吧。
雖然是不關我事啦,
但是誰說的愛情,
整本書哪裡有愛情了,根本沒有把弗蘭克的妻子當回事啊,這樣根本就不尊重她嘛,,她既不是作家也不是明星,她不出名,她是弗蘭克的妻子,真的很無聊哎,這樣真的是真的是很過分,
是很好的情誼,弗蘭克,娜拉,塞西莉,送桌布的太太,和其他人啦,這就是很討厭很討厭很討厭這個世界的一個原因,或許愛情,或許友情,或許介於兩者之間,平淡的文字,散亂的結構,但是那份平靜,那份古典主義的浪漫,已經足夠了,我想這本書不需要書評,因為在一個午後安靜的讀它,感受一份心靈的寧靜,這才是查令十字街84號,一個美好的意象,一個現實中的烏托邦
我想是有的
費蘭克會在倫敦大小書店收集圖書的時候想著海蓮所想的 揣測她所鍾愛的海蓮在準備整牙的時候花光了積蓄
沒法去英國倫敦拜訪這家書店費蘭克得知後的落寞神色費蘭克總會幻想海蓮的模樣
甚至開始注意身邊的小事包括來書店的客人慢慢他們彼此佔據了對方的精神空間
吃飯走路逛公園 都在構思給你的信那海蓮就更不用說了
我在看來 海蓮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在每一個清晨或睡前看費蘭克寄來的書厚厚的情意讓她更饒有興緻充分發揮自己的幽默來調侃費蘭克已傳達對他思念和慰冀1949-1969長達二十年的書信來往素未謀面卻深深惦記與懷念文字的魔力和情懷是種巨大的能力最終沒能見到你只能說"如果你們剛好經過查令十字街84號,替我吻它吧,我欠它太多"不存在愛情。
看到賀喜湯的回答中答道
這本書的四篇序言無一例外認為H.H.小姐和F.D.先生之間的感情是愛情。
我又翻了翻四篇序言也並無看出序言中顯然認為海蓮與弗蘭克之間的感情是愛情觀點。序言所描述於我看來是一種微妙的感情,有情無緣,尤甚可惜如此。其中提及的電影,是使情節內容偏向於愛情而引人入勝罷。
這種微妙的感情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偏向於一種深厚的友誼,建立於二人對書的喜愛,海蓮的風趣與弗蘭克的紳士雖不相同,但二人在精神上的靠近依附在書信上使得感情愈加濃厚。而這段感情經歷過二十年的考驗,才顯出其尤為珍貴。
而諾拉有時的嫉妒便如信件所述,能與丈夫如此合拍的密切交流,有著與丈夫相似的幽默感和才華橫溢的寫作,身為他的妻子,當然不免會有嫉妒的心情啦。無關愛情。
不存在愛情,是一種超越愛情的精神交流。人這一生,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剛剛看完
我覺得這裡面是有過愛情的。不過雙方都很克制,Frank是有家室的人,他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擔當的男人。如果沒有愛情,他為什麼要去各種地方,千方百計的幫她找想要的書?我有注意到在這二十年的信里,其中有三年是空白的。可能在這個階段中,雙方都察覺到了愛情。這個期間可能都在剋制自己的情感。後面他們的感情就升華了,可以說是超過了愛情。二十年的陪伴和愛意,終究化作一句,想念你這可能就是故事最好的結尾。推薦閱讀:
※你們看過最文藝的店名是什麼?
※問問大家,你們最喜歡荒島什麼?
※怎麼判斷一家書店是不是「好書店」?
※如何經營一家書店?
※西西弗書店的盈利模式?
TAG:書店 | 英國文學 | 二手書店 | 書信 | 查令十字街84號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