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博士的你是如何決定自己將來要進入業界還是繼續做學術的?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留學申請季,更多「留學」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大家在上學的過程中是如何產生進入業界或者學術界甚至轉行的傾向的呢?


女票是top5本科,在一所新藤校化學碩博連讀(academic PhD),讀到第3年,SCI也掛了好幾篇(因子還挺高),但一方面越來越感覺到化學是個大坑,另一方面她的實驗方向是基於之前另一個台灣籍女生的實驗結果,而她一直無法重複出那個台灣女生的實驗結果,說白了,很可能是被學術造假給坑了。雖然boss也是學術大牛,但是再改課題還不知猴年馬月才能畢業,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決定quit(有化學master),考了另一所全球排名前50商學院的金融碩士,後來又過了CFA三級,回國之後最近申到了證書,作為引進人才當地政府還發了幾十萬的補貼。

現在她的化學同學無一不羨慕她當時的決斷。

當然最慶幸她做出這個決定人是我。

學渣搞不定學習,但特么能搞定學霸啊!


謝邀。

其實對於我們學純數的學生來說,轉行去業界基本就意味著完全放棄自己所學的東西,從零開始了。微分幾何裡面,能夠被工業界考慮的幾何對象基本就是R^3里的2維曲面,3維以上的流形我沒聽說過有工業應用的。。也就是說幾何拓撲里最豐富多彩的一類幾何對象是「沒有用」的。。現在搞微分幾何的應用的,我知道的比較多、也比較對我口味的那一套是顧險峰老師的離散幾何;這陣子他一直在微信公眾號更新他的機器學習講義,這裡面好像是真能用到共形幾何、Teichmuller空間這些東西的,而且他搞的離散Ricci flow似乎也有點意思(尤其是潛在的高維推廣,他現在還是在曲面上做)。不過呢,聽真正做應用的同學說,他做的那一套東西從工業的角度看似乎也並不實用。。其實就是這樣,一旦一個理論在我們數學人的眼裡比較漂亮,那麼立馬就會被工業界的人視為過於math heavy,太理論,不實用。。包括金融數學領域,真正做金融的,有幾個在乎「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的。。這東西在數學上的趣味恐怕要大於它在金融界的影響力。。

所以我有時候覺得,(純)數學界和工業界追求的目標,追求的價值觀念,根本就是相反的。。這兩者之間差別太大了,以至於你在其中一個領域學到的東西,幾乎不會對你在另一個領域的能力有任何直接的助益。所以這也就是我所說的,如果轉行去業界,相當於完全放棄自己過去幾年所學的東西,選擇另一條路,從零開始。


國外的博士怎麼的我不清楚,只知道國內的情況。

一般的情況是,即使知道自己在坑裡面,也會被溫水煮青蛙煮到熟;

根本沒有那個魄力中途跳出及時「止損」,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①中途放棄太虧了,讀到第三年轉個碩還算划算,但是總覺得心有不甘為啥不多花兩年拿個博;已經干到六七年的就更不會放棄了,放棄就浪費了這麼多年...

②眼界,我並不是說這些讀博的家裡都沒眼界...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家裡有足夠的實力讓你作,quit一個博士還有很多出路的話,那就可以果斷退掉了...

③隨大流,這可不只是讀博士了,這是方方面面,結婚、生娃、戀愛、出國、讀研...無一不受從眾心理影響,即使你知道很二,你身體還是很難控制...我就拿讀博士來說:你的實驗室都博士畢業了,那你也盡量會拿博士;你的實驗室都是去學術界當老師的,那你也會只找學術界,除非實在找不到了,才會考慮企業;你的實驗室都是去工業界的,相信你也不會反其道去學術界...隨大流啦...

道理講完,我講特例吧,雖然我覺得講「我朋友...」、「我同學...」、「我親戚...」這三巨頭不符合我的風格,但是要講特例,怎麼辦呢...

很多時候,你拿多少,並不是你多智慧做了一個去高校還是去企業的決定,而這些在你選專業的時候就註定了...

你要說靠打工年薪百萬的,我覺得諮詢、金融、貿易這些是有可能到的,IT做高了也可以一戰;或者做到國企外企高管的,那靠的就不是專業了,那確實是全專業,但是...嗯...

比如你學個化學,你不去高校你去年薪百萬看看,有幾個企業可以做到,不都還是30W左右么,高校也可以的啊...

我以前的組,去企業最高的是靠演算法去的華為年薪40W;其他去各種儀器公司的,沒這個價。

讀博士讀了一半跑掉的有兩個,一個後來又繼續考博來讀了;另一個正好趕上半導體行業國家猛烈砸錢去了武漢新芯,稍微了解一下的就知道,改變不了過幾年還要找工作的宿命;

有時候你找不找得到工作,不是因為你多厲害,09年左右的中廣核、這兩年的半導體...各種海招,及格就要,你錯開這個年頭,別人不怎麼招人的~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我的專業是基礎數學,談談我的看法。

我覺得,剛開始沒有必要想是去業界還是去學界,身為一個博士,就好好做學術,先盡職。胡思亂想,三心二意,什麼都做不好。當好好做兩年後,就會漸漸清楚自己是幾斤幾兩,對這個學科的看法也應該會比較成熟,那麼到時候覺得不行,再轉去業界也來得及。博士期間訓練出的能力和習慣,是一輩子在身上的,誰也奪不走,是金子總會發光,當然前提是自己努力做了。

至於到了要面臨選擇之時,其實要看很多因素。

如果,你是一個有志於探索的人,一個對生活品味有比較高追求的人,一個內斂和享受安靜的人,一個喜歡智力上不斷挑戰不斷超越自己和別人的人,那麼我覺得應該選擇做學術。很多工作的同學,都漸漸遠離書本,遠離校園,除了剛開始能賺一點錢,之後,生活的樂趣就只剩下不斷跳槽、在下屬面前傳授點人生經驗和出去創業了。甚至有同學放棄高薪的工作去讀一個博士,就是想對人生多一點追求。現在有錢的人的很多,但在學術界有所建樹的人很少。

但是,如果,你的價值觀不是個人理想的實現,而是追求一份做人的正直和美滿的愛情,尤其是後者,那麼我覺得,人不得不考慮現實。當然,學術理想的實現和現實有時並不衝突,但有難易之別。做學術做得好的人真得很少,大家都很努力,但最後拼的是毅力、智力和運氣,努力未必有回報,可是去業界,似乎不需要那麼拚命,只要一點點能力和努力,就能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

誰都想過自己喜歡的人生。可是,人有時候不是為了自己活著的。比如,有時為了自己的另一半,或是需要妥協,或是要奮力一搏、力爭上遊。 做妥協,比如為了他(她)要放棄一些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力爭上遊,就要放棄一些自己喜歡的生活,去拼出一片未來。這個世界總要面臨很多現實的問題。很多問題,自己單身時候不覺得有什麼,似乎怎麼過都能過得下去,誰都不想做金錢的奴隸,自己餓不死,有一份值得追求的學術事業,閑暇時間讀讀書,去旅遊、運動,這是多麼好的生活呢? 可是一旦有了自己心儀的、想在一起的人,就發現之前的積累怎麼都不夠用,你可能就會覺得這個時候越有錢越好,錢可以解決很多現實的問題,沒有錢的感情是廉價的,很輕易就會被破壞。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說,我覺得業界的選擇要比學界好很多,無論是起薪待遇還是工作地點的選擇。

有人說,讀了幾年博士,如果去業界,就意味著完全放棄自己所學的東西從零開始,這真的很可惜。可是,我突然有這樣的疑問:如果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走了好幾年,那麼是繼續堅持下去呢,還是當機立斷去換個方向?大多數人覺得進入業界會很辛苦,可是學術做得好的也是拿命換來的。現在進入業界的同學,最累的也不過早上8點去,晚上11點回,也只是偶爾這樣; 可是在學界拼搏的同學,常常有凌晨4點睡,早上7點起的,學術壓力太大。在業界學的東西是有用的,可是學界的東西往往是自娛自樂,於社會沒用,自己的視野也越來越窄。在業界,付出就有回報,技能穩步提高;可是在學界,努力未必能做出東西。

對於已經快要博士畢業的同學,已經有一些根基的同學,確實放棄自己這麼多年的積累去學習其他東西,特別可惜,比如我自己。對於這種情況,我想了想,如果能申請到一流的地方的博後,那麼就好好做,不要畏難,還是大有希望留在學界。在學界如果能拿到title,還是可以過得很體面。 如果沒有申請到一流的博後,或者覺得自己做的東西遭遇了瓶頸,那麼那個時候再放棄,趁著博後攢點錢,當斷則斷,否則會因為評職稱壓力耗光自己的熱情和初心。

很多人跟我說過,尤其是長輩喜歡這麼說: 如果你是個男生,如果沒錢,女朋友也會嫌棄的。有多少當初感情真摯的情侶最後因為現實而分手呢?就算你知道她不是那樣的人,你真的能夠安心嗎? 我有時候會覺得,現在這個時代,做學術就是一個飯碗,沒什麼高大上的,如果這個飯碗不能帶來物質財富,自己家裡又沒錢,那麼就立刻扔掉,不要留戀,剩下時間全部用來學習業界需要的技能,那麼2-3年時間,憑著博士期間訓練出的能力(前提是博士不是混下來的),憑著那麼多業界同學的經驗和人脈,那麼進入業界賺個錢應該不難。掙幾年錢,有了安身立命的資本,如果厭煩了工作的平凡,還是可以出來繼續做學術的。

或許,當初就不該選擇數學吧。

所以此刻,我個人的結論是:如果你是剛讀博的人,不要多想,好好做學術。磨刀不誤砍柴工。到面臨選擇的時候再看自己幾斤幾兩,看課題組的情況和學科發展,待機而定。早一點完成畢業要求,再轉業不遲。而如果是有女朋友的男生,如果家裡沒錢、顏值還差、沒有幽默感,那麼,一定要讓自己有錢。

-----------------------------------------------------------------------------------------------------

最後插一些私貨的感慨:錢不是目的,有錢而無德,註定耗盡天真、惶惶不安。可是,對於男生來說,沒有錢,就沒有能力去追逐那份真善美的愛情,也沒有能力去為那份感情去保駕護航。君子自強不息,古人在乎功名,而在這個時代,功名就是金錢。其實,古人更看重修身,富潤屋,德潤身,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可是,時代真的變了,人心也變了。誰會尊重一個好人呢?沒有錢,父母瞧不起,老婆孩子也瞧不起吧?

可能,我的三觀已毀,這個答案毒害了自己,也可能毒害了那些有志做學術的人。


博士後期間被老闆罵的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職業規劃,懷疑自己的能力。沒人願意合作,自己做的東西老闆也不看好。沒辦法,只好投簡歷,所幸這幾年工作還不難找,就上班了唄。

博後這玩意真是tricky,一般大家都是喜歡找個比自己博導某方面更牛的老闆再進修一下。然而老闆對博後的要求會更高,基本要即插即用,不會給太多時間training。

這就有風險了,萬一研究方向不是很match,背景差異大,思路不一樣,等等,然後可能就悲劇了。所以還是挺多人博士期間想做學術,但做了一段時間博後,就意識可能學術道路走不下去了。

總之呢,題主你的問題不是很balance。一般來說工業界你想去就去,無非就是職位好壞。學術界就不同了,哪裡是想去就能去呀。

順其自然吧,別太執拗了。


感謝@斯瑪特思爪科徹 邀請

今年5月畢業,CS專業,目前已經進入國內某IT廠,入職三個月。

首先非常贊同 @霍華德 同學的回答,其實自己在一定階段後已經非常清楚自身狀態,最後所謂的選擇其實並沒有那麼多。

我在去年的時候,大概梳理了一下自身情況:

985一路念過來的土鱉博士,有幾年海外交流經驗(但並沒有國外學歷,這一點非常重要),發表了幾篇還算湊合的論文(CCF列表ABC類會議期刊都有),但是數量質量都遠沒有達到牛人級別(申請top高校博後幾乎不可能),研究方向目前已經不是學術圈熱點(做的wireless network,我這麼說雖然可能會有很多人反駁,但是香農定律擺在那裡,天花板已經看得見了)。

ok,那接下來列出可能的選項。

1.進入高校,目前國內高校比較看重期刊發表,如果有海外背景(指的是海外博士學歷或者博士後經驗)會加分,那麼兩項要求第一項勉強達標。985高校肯定是不夠的,聯繫了一個自己老家的一本院校,對方當時說爭取給副教授(也只是口頭上),回去跟老闆商量後被臭罵一頓,認為我去了一本就是給他丟臉。。。期間老闆一直在勸(xi)說(nao)我,叫我留校。針對本校博士,學校剛剛出台一個政策:留校做三年博後,如果考核達標(成果從博士階段就可以算起),可以轉副教授,在博後期間可以承擔部分教學工作(也就是傳說中的師資博後),工資大概是一年二十萬(基本上這就是全部收入)。

2.出國繼續深造,自己海外交流的幾個學校其實並不算太好(雖然老闆真的是大牛),如果想要繼續深造那麼還是要另求他門,跟導師溝通過後,他能幫忙推薦兩個實驗室可以cover經費(每年差不多也是二十萬差一點的樣子),一個是南洋理工那邊一個做大數據的老師,一個是悉尼大學做並行計算的老師。這兩塊自己都不太熟悉,去了肯定是要從頭開始的。

3.工作,自己投了幾份簡歷,老闆並不推薦外企,這一點比較認同,感覺目前國內的IT企業中外企相對處於弱勢,要麼是已經被BAT之流給擠壓生存空間,要麼核心業務並不在大陸。對幾家理想公司投了簡歷,有一些一開始就委婉拒絕,表示不需要博士生,有一些是在筆試階段直接掛掉(博士幾年代碼能力真的退化到連本科生都不如)。期間一家IT某大廠一直在跟我聯繫,表示目前急需博士,給出的offer是年薪大概四十五萬左右(算上簽字費和保底年終獎),後來接觸過幾次,感覺對方還比較有誠意。

現在開始做選擇題,首先聯繫了幾個已經留校的博士師兄,他們的反饋比較負面(可能是習慣性吐槽),主要是覺得如果這三年成果不夠不能轉副教授那麼最後僅僅只能算一個國內土鱉博後,略虧。國外那兩個學校研究方向和自己不太相關,需要重新學習,不敢保證三年內能出好的成果。最後自己覺得在這個圈子待太久想要出去看看。

於是委婉拒絕老闆,簽約,入職。

最後簡單講一下工作後的感想。說實話和讀博差別真的蠻大,雖說博士階段工作強度也不小,但是相對更為自由。在公司一周三天默認加班到晚上九點,周末看情況加班(我們部門還算好,基本周末不加班)。除此之外,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的是有太TM多的東西要學習了,原來一個idea跑下simulation的事兒,現在需要摸清下面的每個細節,自己上手寫代碼也免不了的。而且企業還是以盈利為導向,所以對於天馬行空的想法還是比較謹慎的,從立項到真正項目落地中間流程非常複雜,也需要很多部門協同參與,個人的存在感其實非常弱,有時候會有點迷茫。

目前自己也處於適應期,給自己的deadline是到明年,如果還是不太習慣,會考慮申請國外高校做博後。


以我男票的心理路程來回答吧:

1、什麼都不知道期:

「畢業後去研究所吧,一年工資漲5W,生活應該差不多」

「什麼?研究所基本不漲工資啊?」

2、不然爭取留校期:

「留下做個博後吧,剛申下來一個大項目,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麼樣老闆也得善待一下,嗯,好好寫文章」

「老師,這篇文章能不能給我掛個一作?不是不是,您理解錯了,是共同一作,您還是第一個作者,好嘞,謝謝老闆」

「一年二十萬?還要扣20%的稅?不行,這太少了,這怎麼在北京買房娶媳婦」

「辛苦了博士五年,到頭來一點情面都不講,呵呵」

3、下定決心去企業期:

「聽說所里某資深博士去XX談了80W年薪,工業屆還是有錢途的」

「我快畢業了,最近要寫論文,還要找工作,還特么天天找我幹活,讓我帶師弟師妹,我自己的事不著急的啊?好煩」

「科研圈裡都是吸血鬼,還不如去某廠賣身,至少付出就有回報」


我是準備進工業界了。

其實我是蠻喜歡教學的(聽過我講座的同學講舉手~)。我也自以為比較擅長教學,曾經給導師代課後,有同學跟我說我講得比導師講得好多了(*/ω\*)

不過我為什麼還是選擇進公司呢?其實也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都是現實的個人考慮。

首先,教職很難找。比如,當我們系裡有新faculty時,他們都會做個報告,而這種報告的通知,我每年只收到不到10次。相比之下,公司里的職位,可以說是幾乎一定能找到的。

其次,教職就算找到了,也不一定會找到哪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公司則不同,有好幾個城市可以說你只要想去,就一定能去得成。

其實這個地理因素很重要。去一個鳥拉屎的地方,可以交很多朋友,業餘時間可以過得豐富多彩。而且,也只有在將來去向確定的情況下,才能考慮找妹子的事情,對吧?


我的想法是能去最頂級的高校讀博後就繼續搞科研,不行的話就去工業界賺錢。

讀博士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有學術理想的,所謂的學術理想就是做出東西來。想在學術界干,我覺得應該去大學當教授。如果想當教授,就得去好一點的高校,比如985,因為那裡的學苗比較好,畢竟科研都是學生做的。想去好學校當教授很難,得有很頂級學校的經歷才行。實際上也可以多做幾個博後,或者從不好的學校的教職開始,但是我已經在學術上花了好多時間,走了很遠,人生不僅僅只有學術這一方面,我在其他方面上落後啦,不想在學術上再曲線救國了。等畢業時候申請最好的學校的博士後,行就行,不行就拉倒,去工業界賺錢去,等錢賺夠了再回來想博後的事情。我覺得博士都是努力並且不笨的人,沒某理由過窮日子。

學術理想想要進行下去是很難的,畢竟只有the best of the best 才能去好學校當老師。學術理想要是破滅了,那就只能去賺錢了,去賺錢當然是啥賺錢多就幹啥嘍,畢竟博士幾年太屌絲。


工業太落伍,整體技術水平低;高校太超前,整體技術不能落地。

所以我選擇中間地帶,在工業里當一個專職的技術專家。


雖然我不是博士,但是想法其實很簡單,不喜歡來回修改自己的文章,不喜歡考試。所以從高考前我就決定讀完本科出來幹活了。


對我來說,我更傾向去高校。主要基於這幾方面考慮

一是,雖然自己博士還沒畢業,但是已經發了幾篇所在專業top1期刊的文章。參考以前的標準,不謙虛的說,基本相當於以前「百優博」的文章水平了,所以對自己的科研能力還比較有信心。

二是,現在高校的待遇還是很不錯的。比如深圳這邊,即使是純學校工資,一般的副教授也有30W+,教授薪水大概40W,要是再加上申請基金的績效,橫向課題,收入也是很可觀的。水平高的老師,評個「優青」,「青年千人」,「青年長江」之類的人才計劃,純工資都50W起。隨著年齡增加,研究積累水平更高的,評上傑青或者長江的,工資也漲到了80W以上。現在的老闆是大千人,學校給的年薪是100W整。就全國範圍來說,深圳並不是工資最高的地方。就我所知,天津大學給的薪水比深圳這邊高校還要多一些。這樣的薪水雖然算不上富貴,但是對於養家糊口即使是在一線城市也綽綽有餘了。另外,高校這種特殊的事業單位,各方面的福利也是不錯的。比如,現在雖然沒有了過去的福利分房,但是還有政府分配的或者學校自建的一些政策性人才住房,可以以遠低於市場價租或者購買。

三是,在學校待了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大學裡的生活方式。大學裡節奏相對社會企業來說,還是要慢許多的,工作環境也更好一些,職場人際關係也沒那麼複雜。老師們也不用擔心上班遲到扣工資之類的問題。甚至沒課的時候,都可以在家辦公,更何況還有寒暑假。有的人可能會說很多老師寒暑假還是會搞研究。但是要明白,這是自願性質的,個人為了事業更上一層樓加班和被逼著加班有本質的區別。前者即使加班也是很有動力的,後者就難說了。做研究還有個好處是,可以乘著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世界各處逛逛,這也是很愜意的事情。

四是,工作相對來說很穩定,社會地位也不低。雖然現在高校也逐漸開始改革人事制度,但是相對一般企業來說,工作還是要穩定很多。基本只要正常上課,做研究,不作死就可以了,很少聽說學校把招來的老師辭退的。進可以評傑青、長江甚至院士,或者靠著自己開發的技術辦自己的公司,退可以安心上課做研究等退休。社會地位上來說,雖然偶爾會爆出一些關於高校的負面新聞,但是大學教授還是能普遍得到人們的尊敬的,這一點應該不用多說。

所以,高校雖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是至少對我來說,在高校做研究是個很理想的工作。


本人老博士,沒什麼意外的話明年畢業,早已決定今後不搞學術。

我覺得就是人各有志,這也跟讀博時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首先,學術圈跟我原本想像的樣子差距太大,只能說當年太幼稚,進來才慢慢發現這個圈子沒那麼純潔,大量的科研人員也不過是混口飯吃,沒什麼學術理想,搞學術也並不是一個多麼崇高的職業。其次,當年選工科就是覺得有用處,而我覺得自己博士階段搞的東西幾乎毫無用處,花那麼多時間做毫無價值的事情,讓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覺得自己的人生都毫無意義。我曾經努力思考如何賦予我所研究的東西一些實際意義,來讓自己心裡舒服些。結果是,我做的東西可以發文章,發文章可以畢業,畢業可以找工作,有了工作可以賺錢,從而直接養活自己、間接養活他人,所以我做的東西是有意義的。當年未開化時覺得發文章也很高大上,聽到某某發了多少文章,既讚歎又羨慕,後來知道了灌水,再聽到某某發了多少文章,我呸,鬼知道你發的是啥鬼東西。

我所在的領域,主要就是構建工業上應用的資料庫,就像大家一起蓋一幢高樓,你添個磚,他加個瓦,在大家努力下,樓房漸漸高起來,我要是參與了也會很開心。可是我不行,雖然也搬磚,我搬的磚跟人家的不匹配,還很劣質,人家蓋樓沒法用。為啥,因為磚窯不行。

很幸運,我現在北美一個牛組交流,做的課題跟在國內很像,但這裡平台好,已經親自參加蓋樓了,也從中找到了一種久違的科研樂趣。如果5年前我知道這些,我會選擇來這裡讀博,說不定會走上搞學術的道路。

然而人生沒有回頭路。


本人本科生物,博士在香港繼續分子生物方向,後來進入工業界,目前創業中。朋友中形形色色的選擇很多:

  • 朋友a,聰明努力,東京大學博士中,最近表示想做家庭主夫
  • 朋友b,畢業後去了上海陶氏
  • 朋友c,康奈爾博士+哥倫比亞碩士,目前在拜耳做藥品註冊
  • 朋友d,博士quit掉,上海某基金做VC,目前辭職
  • 朋友e,UCLA的MD,目前回國創業中
  • 朋友f,恩就是 @劉洹Burning ,中國最專業的健身教練之一,博士quit掉在創業中

等等,為什麼以上朋友都沒有繼續做學術?

  1. 一個簡單的事實,生物類PhD只有不到1/5最後能夠在學術路上走下去,甚至可能更少

之前14年發的一篇文章,只有15%的biology PhD在6年的post-doc後能夠拿到tenure track職位,還有18%仍然奮鬥在tenure track教職的路上。最近川普砍掉了不少經費,估計這個比例還要下降,走這個方向可以,但是做好長期熬文章的準備。

對了,這篇文章的標題是「Nothing to lose: why early career scientists make ideal entrepreneurs」,就是讓各位生物的PhD到工業界去。

如果你是生物學的PhD,可以優先考慮工業界。

2. 在選擇之前,問問自己你到底是否了解你的兩個選擇。

對很多博士來說,他們足夠熟悉學術界的規則、期待、工作、生活,但是工業界呢?一個葯企裡面有什麼部門?這些部門是負責什麼任務的?哪些部門需要PhD?這些需要PhD的職位晉陞路徑是什麼?如果要跳槽,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如何?

我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對這些方面進行過深入的了解,只要拿出一半對於做科研的態度來研究這些問題,我相信你能夠做出更符合自己的選擇。

3. 問問自己,能否接受你在一個領域不能做到最Top的情況

相信各位PhD畢業時都對自己的實驗室、所發的文章、post-doc能夠申請到的導師都有一個比較好的評估了,除了少數學神和學霸,其實大多數人都很難在某個領域成為帶頭人。學術的路很長、階梯相對設定得很穩定,需要你耐著性子一步步爬,如果不是有特別的成果其實都是跟著熱點在走。那麼你能否接受至少在很長時間內,你都無法在你的領域做到頂尖呢?

能夠每天都推進知識邊界的延伸,享受新知的快樂,無疑是做學術最大的樂趣,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樂趣還是太奢侈了


家族有幾代在大學任教的傳統(全部是理工科。而且幾乎都是985大學),但我對做老師這個事情可以說真的沒一點興趣。估計以後就是金融或者IT吧。

有些人做學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學術本身,或者理解世界。但有些人做學術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改變世界。即使我投身基礎材料物理理論,計算科學理論的研發(當然圖像處理和機器學習是應用的),也是為了影響世界這個夢想。

比如我自己完全控制不住的要把物理模擬推向金融工程的最前線,哪怕模型目前並不成功。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窮。」或許在這個大增長,大跨越的年代,積極出世才是最符合正道的追求(我感覺我有點曹縣了,哈哈哈)。


剛開始讀博的時候,自信滿滿的將來要去高校搞科研, 當教授, 現在已經徹底沒有了做學術的念頭, 一心只想去工業界干。

有三個原因吧:第一:我是個急性子的人,恰恰學術上的東西幾十年都不見得能用上,大多數最後都成了留在紙面上的文章, 沿著一個研究方向堅定地走下去需要不斷地自我說服, 過程實在是痛苦。 有時會擔心自己的研究課題會不會只是紙上談兵, 自娛自樂, 一個研究方向可能前人研究了幾十年, 後輩還得再接著研究幾十年, 才能看到那麼一點點地光亮, 這個需要有歷史耐心地人去干, 一點點地往這個領域裡補充點經驗和知識, 哪怕是失敗 至少可以讓別人少走彎路, 可惜我是個著急看到成效地人, 工業界里一點點工藝地改進相對於學術上一個異想天開的idea的實現或許更讓我有成就感吧。

第二:國內產學研脫節嚴重, 深以為不少課題其實都是在閉門造車, 自娛自樂,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覺得/ 一是整個學術圈論文至上地評價體系, 導致身邊有些博士會瘋狂地膜拜博士期間發十幾篇文章 ,申請到國外牛校博後的牛人, 卻對畢業踏實找工作, 規規矩矩去企業搞研發的人嗤之以鼻/ 聽說不少高校發文章還有獎勵, 這就進一步刺激了貧窮的青椒們瘋狂地發文章/ 舉個例子, 以前接過一個深圳某公司項目, 希望利用碳材料的表面潤滑性來製備可重複插拔的熱界面材料, 當時覺得能把碳材料往實用化的方向做一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可惜整個方案都是基於別人文章里的成果, 比如碳材料的超潤滑性能已經被人證實了, 所以即使我們能解決這個實用化的問題, 也發不了好文章 ,所以最後就作罷了, 覺著整個科研環境就不太鼓勵青年科學家為企業服務/ 二是對於不少的科研人員來說, 學術其實是舒適區, 發文章對於廣大博士而言已經是輕車熟路的事了, 就納米材料而言, 在我們研究部發個一般的一區文章還是很容易的, 像在深圳大學, 發篇一區的論文獎勵貌似有5萬, 而說實話, 這個時候工業界拋出一個問題來 ,一些博士們未必有這個信心和耐心去解決。 舉個例子, 跟華為合作過一個項目 ,是利用碳材料的高導熱率幫他們解決手機的散熱問題 ,最後做出來的樣品導熱性能不錯, 但是就實際應用而言, 除了導熱性能 ,還必須考慮材料的表面潤濕性 ,粘性 ,吸濕行為 ,抗老化性能 ,電磁屏蔽性能等等, 然後就懵逼了, 太他媽難了 ,覺得就幾十萬的項目 ,解決這麼多問題 不划算 ,最後聰明靈巧的我, 抓住一個點水了一篇文章, 老師也能接著申請個國基啥的, 皆大歡喜, 我也能湊合畢業。 但文章發出來內心不是很開心 ,總覺得這不是年輕人乾的事 ,透過這個事我也發現學術界跟工業界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學術界注重創新, 很多時候只要抓住一個點展開問題就好了, 就像熱界面材料 ,只要導熱性能得到提升就可以發篇論文 ,然而工業界對產品的要求就要高得多, 追求綜合性能得提升, 以好用能用為目的 。跟華為得師兄交流過 ,他覺得華為給博士的自豪感來源於所做的事情是可以立馬投放市場的 ,是消費者手中實實在在可以立馬感受到的, 感覺被洗了腦 ,現在的我很希望去做個應用工程師 現場服務工程師之類的 ,幫助改進工藝, 穩定產線, 提高良率 ,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好過在實驗室倒騰鬼知道怎麼冒出來的idea ,然後趕緊瀏覽web science, 看看有沒有人做過 ,然後長舒一口氣 ,哇哈 還沒人做過 有搞頭。

第三 國內土博青椒太難混了, 所以組裡的博士都會去國外做幾年博後, 然後爭取搞個百人青千回來 ,但是我是個有妹子的人啊, 一直異地 ,虧欠太多 ,關鍵我還是個窮逼, 收入只有女朋友的六分之一 ,畢業不想再異地了 ,想要掙錢把她養起來。


我想每一個理工科博士在臨近畢業的時候都要考慮這個問題。原本博士教育就是為了培養下一代的教授和老師,然而,研究生教育的不斷擴招導致嚴重的僧多粥少。就我們專業而言,一般一個名校的AP職位都會收到200-300份簡歷,最終只會招收1-2名教授,可見淘汰率之高。一起合作的一位社會學教授曾經和我說過,很多人都能拿到博士學位,但是能當上教授的是少之又少。儘管大學教職是如此難得,在美國的tenure制度讓助理教授的前六年壓力非常大,基本上是非升即走。

在學術界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教學和服務。做研究的一個特點就是要不斷的推陳出新,找到新的研究問題和方向。在追求新的同時,往往會犧牲一部分實用性,慢慢的會導致學術界和工業界的不匹配。現在學術界很追求多學科交叉融合,但是研究成果會相對更難被發表和接受。有時候為了抵禦壓力,會產生一些不好的行為 (具體就不說了)。

反之在工業界,公司主要關注在產品研發和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現實中幾乎沒有問題可以只用一個專業的方法來解決,從根源上公司的工作就是多學科交叉的。這往往會帶來更多的挑戰和樂趣。當然公司也有公司的弊端,日常生活重複,時間不靈活,自由度低等等。

我個人的意見還是學術界和工業界都不要排斥,積極的嘗試。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博士會讀成什麼樣。也許3年發了一堆文章成為學術新星,又或者七八年還沒畢業,一篇文章也沒有。就我個人而言,在去工業界小小嘗試了一下之後,感覺自己行業在工業界的認可度還很有限,很多學術界常見的concept和方法,在工業界無人知曉。於是回到學術界繼續努力,希望能小小推動一下本領域的發展。而且自己對教書育人還是有一些興趣和情懷的,也許學術界會更適合一點。

以上。


這個有這麼難嗎?

自己課題組什麼水平?老闆什麼水平?師兄什麼出路?你心裡沒點數?

同儕什麼水平?發了多少論文?質量多高?你心裡沒點數?

國內青年千人什麼要求?985教職什麼要求?211教職什麼要求?你心裡沒點數?

學而優中優則學術圈 否則還是多考慮一下工業界吧


別做學術了

真的

也許 學術 沒有那麼高大上

再也許 做學術 會失去很多生活的樂趣

當你發現這些代價的時候 已經來不急後悔了


打牌不喜歡記牌,也不追求贏牌,僅僅喜歡未知隨機性的結果冒出的那種樂趣的黑坑玩家,可以考慮做科研。

不喜歡玩任何有「贏」的狀態的遊戲,只喜歡各種無休止的養成類遊戲的人,可以考慮做科研。

打乒乓球只追求接球接到讓對方好打的位置,追求這個球永遠來回,自己保證接得住,不出界、不落網;同時要方便對方接得住,不出界、不落網;已經不下旋不扣球了,但是不小心打了個世界波讓對方沒接住的時候,還要跟對方說「不好意思」的人——不追求贏球,只追求來來回回不斷的這種趣味的,可以搞科研。

可以坐著不站起來一整天的,可以搞科研。

挖空心思安排扣底能記十副牌每每妄圖始終把對方壓在2自己一路升到K的人就別來搞科研了。


推薦閱讀:

對生活失去熱情怎麼辦啊?
現在去讀國內MBA還是等將來去國外讀MBA?
電梯職業發展生涯是怎樣的?
程序員如何訓練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
求職前需要判斷行業前景嗎?如何判斷?

TAG:求職 | 大學 | 留學 | 職業規劃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