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FC-31「鶻鷹」戰機的性能數據?

FC-31「鶻鷹」1.0數據:

機長16.8m

翼展11.5m

機高4.8m

最大起飛重量25000kg

正常起飛重量17500kg

最大馬赫數1.8

升限16km

最大使用過載+9/-3g

機內油作戰半徑1200km

起飛滑跑距離400m

著陸滑跑距離600m

最大掛載能力8t=8000kg

飛機壽命6000~8000/30fh/y

FC-31「鶻鷹」2.0數據(『鶻鷹』2.0大規模的使用了複合材料):

機長17.3m

翼展11.5m

機高4.8m

最大起飛重量28000kg

最大飛行馬赫數1.8

最大平飛錶速1400km/h

實用升限16km

最大使用過載範圍+9/-3g

機內油作戰半徑1250km

最大掛載能力8t=8000kg

起飛滑跑距離450m

著陸滑跑距離700m

整機壽命<6000/30fh/y

FC-31鶻鷹2.0掛載能力:

(機翼下方有6個掛點)

戰機主彈倉最多可掛載:

4枚中距彈或6枚新中距彈

4枚500kg深侵徹制導炸彈

12枚小直徑炸彈

4枚中遠程超音速空面導彈

4枚超音速反艦/反輻射導彈

機翼最多可掛載:

6枚中距彈

2個2400L副油箱

6枚格鬥彈

18枚小直徑炸彈

4枚500kg深侵徹制導炸彈

4枚超音速反艦/反輻射導彈

(各種導彈還可以在主彈倉內實現混搭)

這些都是航展給的數據,我把這些收集後放上來的,希望大家看一看,評價一下FC-31的性能


僅憑內油就能有1200km的作戰半徑,對此我個人是比較懷疑的。

一般說「作戰半徑」,都得至少強調下具體掛載狀態吧(最全面的是把任務剖面、飛行狀態的信息也一併說清楚)。

就好比你說你負重越野跑5km是20分鐘,那你得說清楚你是負重10公斤還是20公斤還是多少。否則沒發比。

戰機的作戰半徑也是一樣。

如果是「對空」怎麼著也得是四枚空空彈(兩中兩近;如果沒有近距彈就四中)的掛載吧;如果「對地」,起碼得是「倆一千磅級別炸彈+倆空空彈(近或中)」吧;如果掛載達不到這種程度,那基本沒實戰意義。

如果掛載達到這種程度,僅憑內油就能有1200km的作戰半徑,那真是牛逼大了!


FC-31 1.0版本的數據TSQ大神分析過:單獨開一貼:鶻鷹性能、四代機散熱「熱匯燃油」、「空間」等-空軍版-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最具影響力軍事論壇 -

2.0版本有一些變化,但是依然可以參考。

這些數據既然能寫在展板上給你看(而且數值上已經進行簡化處理),自然沒有太大的價值。

能分析的大神們都討論過了,我也不再獻醜。

關於FC-31我另外想多說幾句,這裡先佔個坑。

抽點時間更幾段:

FC-31目前的「1.0版」飛機與「2.0版」飛機,從實物照片及展出的模型來看,具備了部分第四代戰鬥機的外觀特徵。但是其展現出的完善程度,尤其是氣動設計的完善程度,在答主看來是不夠成熟的。

這種不完善不是指YF-22之於F-22A、X-35之於F-35那樣的工程細節設計不完善,而是指其體現的氣動設計水平沒有達到四代機的應有水準。

YF-22技術驗證機與最終的F-22A戰鬥機有不小的差異,但是其體現的氣動設計水準是非常高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要引入一個筆者經常提的概念:旋渦空氣動力學。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新一代戰鬥機開始利用脫體渦改善升力特性,採用帶渦流發生器的無尾布局、邊條翼常規布局、近距鴨式布局等設計方案來提升戰鬥機的最大升力係數,並取得了較好效果。

F/A-18C使用的較大面積尖拱形狹長邊條提升了其大迎角狀態下的升力係數,改善了極曲線。(圖片來自空軍之翼網站)

以邊條翼常規布局來具體說明:在大迎角狀態下,高速旋轉的邊條渦流使渦流下的機翼表面氣流流速增大、壓力降低、升力增大,渦流還可以控制機翼表面氣流的側向流動,提高附面層能量,延緩機翼氣流分離,從而提升大迎角飛行性能。

第四代戰鬥機出於對飛行性能拓展、引入非常規機動能力、以及進一步提升升力特性的需要,將旋渦空氣動力學的應用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設計難度顯著高於第三代戰鬥機。

這種高水平具體表現為第四代戰鬥機通過多種增升裝置的複合耦合作用來實現比單一增升手段更好的增升效果與最大升力係數。

以F-22A戰鬥機的設計為例說明:

F-22A通過多道渦流的有利耦合作用來提升最大升力特性,其渦流發生裝置面積不大,但實際效果卻相當驚人,體現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氣動設計的深厚功底。

我們看看FC-31的設計:

FC-31隻有2組渦流加上與主翼的耦合,設計更為簡單。

讓我們再看看同樣使用DSI進氣道和常規布局的F-35是如何設計的:

顯然,F-35的氣動設計比FC-31更複雜。

當然,比FC-31設計更差的也有,比如某「飛天蛤蟆」:

筆者能力有限,未在X-32驗證機上找到明顯應用旋渦空氣動力學的設計。

FC-31的設計相較於三代機而言向前邁進了一步,相較於其它主流四代機而言又少了一步,當然,未來601所可能會進一步改進FC-31,現在的FC-31可能還不是其最終狀態,筆者依然對其抱有期待。


世界上目前的現役戰鬥機里,和骨頭鷹數據最接近的應該就是F18E/F了……

F18這玩意內油我記得沒錯的話6.5噸,但是航程是2350千米/作戰半徑700多千米。

而且就算是傳說中的渦扇13E,性能還不如F414(介於F404和F414之間)。

紅褲衩點假設有F414的耗油量,內油也多與F18E/F,設定個7噸內油吧,那在正常作戰的情況下,航程最多也就900千米左右。

發動機這點上就別跟美帝剛正面了,美帝F35C在換了新發動機(據說是油耗降低6%,推力增加10%)的情況下算下來作戰半徑也就勉強能達到1250千米這個級別……

這個新的F135據說有21.5噸推力,一台發動機比兩台渦扇13E捆一塊還高(哪怕是最紅褲衩的渦扇13E也就9.5噸啊),重量還比兩台渦扇13E輕,這一點上FC31先天劣勢。

而且F35C有8噸多內油啊!

瞎!

1250千米的作戰半徑嘛,滿油不掛彈,全程最省油的方式飛,那我勉強信那麼一下。


這個油耗,工信部的吧?


四代戰機里倒第一吧,但他喵的四代戰機總共才幾個。


根據提供的數據,估算一下鶻鷹2的內油重量(無法知曉鶻鷹2.0的正常起飛重量,就直接引用最大起飛重量)

最大起飛重量28000kg

最大掛載能力8000kg(指主彈倉內的4枚500kg炸彈+機翼下的4枚500kg炸彈+2個2000kg的副油箱=8000kg)

估算出航電重量加飛行員裝備重量應有2700kg左右

2台發動機質量應有2500kg左右

算起來:

28000-8000-2700-2500=14800kg

這剩下的14800kg,就是飛機結構重量+內燃油重量


先不說了,都是紙上談兵,沈飛做到,大家自己打嘴巴服帖,做不到,做到它能夠做到的最好,打家也滿意,做差了,不存在的,除非沈飛不想活了,就這玩意就算外貿為主也不會這麼差,顯然沈飛是要以這個飛機帶項目,國家什麼態度也很模糊,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再查查吧,航程1250可信,考慮20分鐘巡弋時間,已有約4百的作戰半徑了,對小國足夠了。不要站在大國角度看,要從用戶角度。


TSQ的可信度存疑,對骨頭鷹的技術估計過於樂觀,看起來就像是沒做過工程的。

至於展板數據中的1250km,這得是光帶油的裸奔狀態吧,有什麼用呢。

當然,人家如果不打算機動8/9G,硬是在這種地方上放鬆,那麼機體可以不用那麼結實,也有可能帶彈內油1250km,但這個時候還是這句話,有什麼用呢。


沒有指明飛行高度,速度,戰場滯空時間,掛載,余油量,加力時間的作戰半徑毫無意義。包括所謂的肥電腿短也是這麼來的。


推薦閱讀:

蘇27是否為「優秀的平台」?被中俄魔改出 蘇-35 殲-16 等型號,他對其他三代機的優勢體現在哪?
F35到底是不是用燃油作熱匯?
當年是誰阻攔了中國大飛機的研製?
晨楓關於F35的文章水平如何,參考意義有多大?
為什麼JSF的兩架肥雞佔用的是X編號而非YF編號?

TAG:戰鬥機 | 軍事裝備 | 隱形戰機 | FC-31戰鬥機 | 中航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