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到兩歲的小孩兒,能否通過打手或者打屁股讓孩子養成某種良好的習慣?
家有小帥哥一個,一歲半吧?!(懶得去計算到底一歲幾個月,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寶兒爸都是這樣)。老婆給寶寶準備了一個小馬桶,通過訓練,寶寶也知道蹲上面小便,可是有時候還是會站著尿,結果就是褲子尿濕。寶媽是個完美主義者,然後就會打手或者是打屁股,以此來讓小孩兒長記性。
寶爸看不下去,總感覺小孩兒還小,他只是做了他那個年齡該做的事兒,總那樣責怪或者打小孩兒,小孩兒太可憐。可是樓主敢怒不敢言啊,妻管嚴。想問一下,這樣教育孩子到底好不好?
打是懲罰,「應用行為分析」---建構於行為主義理論之上的應用科學---將懲罰分為兩種形式:
- 正懲罰:如果行為之後得到的結果是「個體所厭惡的」,就會使該行為再次出現的概率降低。題主所說孩子尿濕褲子,結果就是被打,這就是正懲罰。家長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讓孩子尿褲子的行為逐漸減少直至消除
- 負懲罰:如果行為之後的結果是「失去了某些好處」,這些在原來基礎上減少或失去好處使得該行為出現的概率降低
雖然懲罰的方式,勉強劃入了「應用行為分析」的基本原理----說勉強,是因為在到底是否將懲罰納入「應用行為分析」的基礎性原理上,心理學界充滿了爭議,但是懲罰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 孩子會厭惡或逃避懲罰者
- 隨著孩子年齡增大,可能激發其暴力反控制
- 可能會引起各種不良的情緒反應:這種不良的情緒反應是雙向的,作為懲罰者的父母可能會後悔、自責;被懲罰的孩子可能會有焦慮、抑鬱的反應
- 懲罰不是一勞永逸的措施,懲罰終止,不良行為傾向很可能再生
- 懲罰在開始的立竿見影的效果會「強化」懲罰者的懲罰行為,比如家暴頻發,不可遏制,不如意就打
- 懲罰雖有問題行為暫時消失之快意,卻也有最終導致關係緊張甚至破裂的長期惡果,只是這惡果來得太慢,於當前的家長還不足以構成任何警懼,幾年後、十幾年後孩子發展的惡果對於眼前的快意往往是不足為道的
懲罰是沒有技術含量的管教方式,手到擒來,而要避免懲罰,使用科學的「應用行為分析」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引導,進而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則需要父母通過額外的、甚至有點辛苦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管教的技術含量
但很多父母是不願意這樣做的,寧願經年累月地被孩子的問題行為困擾,寧願拿孩子的未來來賭一把,反正未來也是十幾年之後的事情,相當於眼前的使用懲罰而手到擒來的快意,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慎用懲罰,除了很可能會讓孩子付出嚴重代價外,還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在「應用行為分析」領域,不管是要增加良好行為,還是要減少或消除某個問題行為,都有許多非懲罰性的措施可以使用,這些措施主要包括:「正強化」、「負強化」、「消退」、「區分正強化」、「區分負強化」、「分化」、「泛化」。現對家長經常用得上的進行簡介
- 正強化----如果行為之後的結果是增加了某些好處(物質的如獎品、關係的如受到關注,或者得到某個機會、特權等等),這些好處使得該行為再次出現的概率增加。所以,要增加孩子的良好行為,可以使用「正強化」的方法,未必非要用「懲罰」
- 負強化----如果行為之後的結果是擺脫了不喜歡的東西,這些在原來基礎上減少或擺脫不喜歡的東西而使得該行為出現的概率增加。所以,要增加孩子的良好行為,也可以使用「負強化」的方法,未必一定用「懲罰」
- 消退----某些一直被某些因素強化的問題行為之後,不再繼續給予「強化物」,則該行為發生的頻率就會減少直至消失。所以,要減少孩子的某個問題行為,就可以找到導致這個問題行為一直持續的相應的「強化物」,停止這個「強化物」的供給,該問題行為就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這就避免使用了「懲罰」
- 區分正強化----在同樣的背景中,孩子可能有很多行為表現,但只有某一種行為會得到「正強化」,而其它行為都得不到「正強化」,則該情境下該行為出現的概率增加。比如,題主所說,孩子有時候能好好如廁排便,有時候又不能好好如廁排便,那麼只需要針對她好好如廁排便的情況,給予「正強化」,對於沒有好好如廁的情況,不給於任何反應,這樣就凸顯了對良好行為的鼓勵,這就是「區分正強化」
2. 儘管懲罰常常是抑制或消除某行為,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懲罰甚至可能成為維持某個問題行為的強化性因素,讓某個問題行為越來越嚴重
比如,家長針對孩子的某個問題行為,有時候給,有時候又不給懲罰(實際這種情況很常見,比如家長有時候心情好,或者礙於外人在場,就不給懲罰),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變相地模擬了「間歇強化(按可變比率)的程序」(如果把不給於懲罰看做一種變相的強化物),那麼問題行為非但不能減少,反而會被長期維持,甚至局部增加都有可能
補充說明:在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改掉不良的行為,「應用行為分析」技術大有用武之地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我會強化技術,強化不就是獎勵嘛」。實際上這是錯誤的看法,「強化技術」的運用涉及到幾個點,如果不明白這幾個點,就無法運用,更無法獲得任何效果,反而很可能出現不良效果
1. 「強化技術」的運用,在設定強化物(包括但不僅限於獎品)的時候,涉及到4個原則:
- 依從原則----是指在而且僅在需要強化的行為出現後才給與強化,在給予強化物之前,應當確保沒有其它非目標行為出現
- 即時原則----是指在目標行為出現後立即給予強化物,越快越好。滿足要趁早,否則就沒機會(代幣系統除外),而且,稍有不慎,如果不及時,有可能強化的根本就不是目標行為,而是問題行為。比如,如果我們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願望或要求,則要盡量在其表達之後的最短時間內滿足其願意和要求,稍有遲疑,如果孩子開始哭鬧發脾氣,獎勵才姍姍來遲,那麼強化的不是他的語言,而是他的哭鬧和發脾氣了
- 匹配原則----是指強化物與目標行為的努力和複雜程度成正比,不多不少,物有所值,如果不成正比,就難以對目標行為形成強化
- 剝奪原則----所謂剝奪原則,反應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即被剝奪強化物的時間越長,強化物效能越大。剝奪原理告訴我們,要讓一個強化物保持功效,那它就不可以隨時獲得,也就是說,強化物應該在日常背景下處於隨時被管理的狀態,不可能讓孩子輕易就獲得
在設定強化物的時候,違反以上任何一個原則,那麼強化將失敗。換句話說,如果家長不明白以上的道理,有可能會出現很悲哀的情況:連獎勵都用不好!
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好多家長並沒有通過獎勵,讓孩子形成穩定的良好的習慣,或者改掉孩子的不良習慣,並非是獎勵這個屬於強化技術的方式沒效果,而是在設定獎勵品、兌現獎勵品、管理獎勵品的時候,違反了以上的原則
2. 「強化技術」的運用,還涉及到4種強化程序
- 按固定比率進行強化
- 按可變比率進行強化
- 按固定間期進行強化
- 按可變間期進行強化
每一種強化程序,所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所以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再決定採取哪一種強化程序
其餘的「應用行為分析」技術,比如「消退」、「區分正強化」、「區分負強化」、「分化」、「泛化」,與「強化」一樣,都包含了相應的使用注意事項,如果了解這些注意事項,就能在養成孩子好習慣、協助孩子改掉問題行為上,獲得巨大的效果
扯得有點遠,中心思想是「懲罰」之外,還有那麼多科學的方法,為什麼非要用「懲罰」呢?而且,一歲半就在如廁上如此嚴厲,有可能對孩子不太好
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自我認知,這一階段的孩子,通過「打」這種手段,是能幫助孩子建立起簡單的條件反射的,即「我這麼做,媽媽會打我,打我痛,所以我不能這麼做」。
所以,如果是為了讓孩子知道這樣做可以,或者不可以。那麼這是成功的。
猶如馴狗,狗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它知道這麼做主人不會打他,反而會給它東西吃,所以它就會這麼做。
那麼,接下來說的,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通過「打」,這種強勢方式建立孩子的條件反射,養成某些習慣。從成人角度來說,達到了目的,因為確實孩子會因為「痛」,為了避免「痛」,去做成人希望她做的事情。
長期的這種「打」,強勢方式建立的條件反射,會讓孩子失去自己判斷的能力。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孩子在做任何嘗試,或者探索時,他都會顧慮,是否媽媽會打他,他會先看看媽媽的眼睛,徵詢意見。
我曾經在中心裏面,見過一個3歲多的孩子。我們的課堂上,提倡讓孩子自己去主動探索、去嘗試,然後鼓勵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節課,我們涉及到奶油和咖啡的探索。這個孩子在每一個探索環節開始前,他都會去看他的媽媽(她媽媽在窗口觀察他),獲得許可之後,才敢用手接觸奶油,接觸咖啡。在後面的表現環節,旁邊的孩子會用奶油隨性在牆(畫板)上塗抹,去表現自己心中的大樹,但是這個孩子全程都是跟從者的表現,看到別的孩子做了,然後他才去做。直到課程進行了大半,他才逐漸進入狀態,開始表現出小男孩的好奇心和天性。課程結束,孩子非常興奮,想去遊戲區的帳篷玩耍,然後他的媽媽給了他的一個眼神。於是肉眼可以感覺小男孩興奮的情緒瞬間低落,乖乖回到了媽媽的身邊。
我始終認為,這就是使用強勢手段建立條件反射,幫助孩子養成習慣所造成的後果。
為什麼我說,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在有的父母眼裡,這樣的孩子,是「聽話」,「乖」,在他身上,父母能感受到權利和權威。但是同樣在有的父母(包括我)的眼裡,這是很可悲的事情,孩子的活潑,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徹底的壓抑,長期以往,這個孩子未來很可能會度過一大段壓抑的人生,他的性格,也可能會變的優柔寡斷,缺乏自信……
那麼,孩子應該打嗎?
我認為應該,孩子一定會犯錯,原則性的錯誤出現,或者錯誤可能導致不可挽救的結果的,應該用打,用強勢手段讓他明白。比如,他想用濕手去碰插座。
但是題主所述,我覺得可以用更緩和的辦法。比如,尿濕了,讓他自己穿著濕的褲子兩三個小時。讓他明白,怎樣的做法能讓自己避免感受到難受。如此三五次,他自己就會明白。
最後總結,世事無絕對,人無一樣人。每一個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理念,才造就了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的每個人,這就是世界美好的地方。別人的教育方法,也對也不對,因材施教,順自己的意願施教,才是最好的。
我是一個支持用打手板和打屁股教育孩子的媽媽,在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語言的年齡里,用體罰來表達堅決制止的態度,是很簡單易行的方法。我家小孩一歲多時,也會用打手板和打屁股來制止她摔東西和亂扔飯粒等。但是題主的問題,男孩子站著尿尿,並不是應該被禁止的行為,恰恰相反,這是男孩子重要的性別特徵和成長階段,是應該大力鼓勵和支持引導的。男孩子尿尿這件事,是必須要爸爸教的。我所認識的男孩家裡,都有那種掛在牆上的男孩小便器,爸爸可以教孩子用那個。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穩固的小凳,扶孩子踩著小凳使用成人馬桶。也可以讓孩子尿在塑料瓶里。總之,是教孩子學習各種男孩和男人尿尿的方法,而不是強迫孩子始終像女孩一樣尿尿。這些基本都是爸爸的責任。
沒看完其他答案,不過這麼小的孩子,他根本不會明白你為什麼打他,只會認為便便是錯誤的,會讓他對便便產生恐懼,他會比其他小孩子更晚學會用馬桶,甚至嚴重會出現大小便失禁。不是嚇你們,這樣已經很多案例了,都有什麼年代了,還用打來代替教育。要打,等孩子過了四歲在打,但是其實懲戒有太多方法好過打了,永遠是需要教育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
你老婆是孩子後媽吧,這麼小的孩子就打?
首先說明,打是絕對不允許的,大對於教育孩子來講,百害而無一益。
對於習慣培養,我給你提個建議可以試試,我家娃也2歲。現在已經學會自己如廁了。我是如何做的,其實我就用了一招「種種子」。
什麼是種種子?其實就是不斷的強化你希望他達成的行為。比如如廁這件事。
我家娃最早也是先學會在小馬桶上大便的,之後才是小便。
在他已經完全能控制自己的大便並且每次都能告訴家人想大便後,我們才開始著手訓練他的憋尿,控制小便。
過程是這樣的:
1.給予他充分的信任,不論他是尿褲子孩子拉在褲子上,我們不都不打不罵,認為這是正常的現象。這麼大的孩子能做到這點已經不容易。
2.每次給予他正向的引導,告訴他,他想尿尿的時候告訴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們隨時都可以幫助他。讓讓她沒有後顧之憂。
當然不好啊,作為一個媽媽,我看怒了好吧。
屁大點事情就開始打,那養孩子的過程中遇到比這嚴重得多的事多了去了,你們是不是直接把他廢了呢?
你都說了,孩子只是做了他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尿濕了洗了就好,明明可以輕言細語春風了無痕就解決了的事情,非要用激烈的手段,家長自己氣得要死,覺得孩子不聽話,孩子委屈得要死,不明白自己就調皮一下怎麼就不行了,互相折磨,兩敗俱傷。另外,你是孩子的爸爸,那孩子不是你老婆一個人的,你明明都發現問題了為什麼不指出呢?拜託,這也是你的責任啊!所謂妻管嚴,是你平時不管孩子所以自覺沒有發言權嗎?孩子的【尿道括約肌】要到3歲以上才開始慢慢的發育完成,有的發育晚的4歲,甚至5歲才發育完畢。
和你太太說一下吧,這是孩子基本的生理常識。
推薦一本書《西爾斯育兒百科》,爸媽同看最好。
如此嚴苛的媽媽,
怪不得會有如此慫慫的老公。如果想讓你兒子也慫慫的,
就和你兒子一起,任由你媳婦虐待、壓迫。如果想讓你兒子充滿男子氣概,以後給你找個乖乖的溫柔兒媳婦,是時候帶兒子起義了。加油,別慫!為題主默哀一分鐘...(不過,其實沒其他答主嘲諷的意思哈)答主的描述,自嘲妻管嚴...妥妥好老公一個嘛!總比男女混合雙打孩子,家庭暴力制服妻子的丈夫強是不是?
正經一點,那麼我想說對於題主來說,可以明確一點:
即使是愛妻子,原則也要堅持,,你的觀點灰常正確:打孩子是不可以噠!!!然後,早點合理爭取一點家庭地位,和諧相處給孩子製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為什麼要放棄體罰式教養方式,我們稱之為突破傳統教養模式
題主覺得孩子太小,做了那個年齡該做的事。其實各個年齡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確實不一樣。
根據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的8個階段理論研究表明:嬰兒期(1.5歲-3歲)這個期間,其實是剛剛好有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時期。
在這個階段中。兒童迅速形成許許多多的技能。他們學會了走、爬、推、拉和交談。更通俗地說,他們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
父母必須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須堅定地保證兒童的社會許可行為的發展。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和不公正地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持久的良好願望與自豪感發自沒有喪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愛疑慮和愛羞怯的傾向來自喪失自我控制感和過度的外部控制」
簡單來說,這時期孩子保持自尊很重要。外部不合理的管控,會讓孩子養成不良好的性格。
但管是要管的,媽媽想要培養孩子的心也是對噠。只是這麼打孩子是不行噠。因為孩子不光記得住你要求的學習任務,還會記得住被打啦,好羞恥啊!啊!在爸爸面前被打啦!更慘的是:啊,媽媽打我,爸爸都不救我啊...(躺槍了吧?)
啟鵝學堂科學育兒觀點,都是勸告父母切忌體罰孩子。這是父母自己想偷懶,培養好孩子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何況人人都想培養,人格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寶寶。跟教育小狗狗一樣教育孩子能行嗎?體罰式教育,是讓孩子將做錯的事情和要受罰聯繫到一起,這是治標不治本,孩子偶爾站起來尿深層次原因是什麼?有沒有嘗試理解過?家裡馬桶圈不好看?坐著是不是不舒服?家裡人有沒有給他做好榜樣,他還是不理解?
這其中還可能涉及一個負面後果。孩子故意做錯事,我們常見的還有四個基本原因:報復,博取關注,自暴自棄,權力的鬥爭。 這些都是長期使用錯誤教養方式,讓孩子形成了負面情緒,之後別說教育好孩子了,他們不故意對著干就不錯了。
突破傳統教養模式,而用新的陪伴式教養方式,希望題主和愛人一起努力,雖然我覺得丈夫妻管嚴是愛的表現之一,但是對待教育孩子上面,需要兩人一起努力,這不是誰在家裡說了算的問題,而是責任。寵愛妻子也不代表百依百順,平等的家庭觀念,和諧的家庭,父母都盡到責任,可以給孩子很強的安全感,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和行為會有很大幫助。
一歲半!也下的了手?連自己孩子多大都不知道的父親,打一歲多小孩的母親。這還沒到terrible two,還沒到狗都嫌的七八歲,還沒到青春期……還完美主義者,要求一個一歲多小孩不尿褲子叫完美主義?她怎麼不要求自己做個完美媽媽找個完美老公?
太小了,不能這樣做孩子思維無法理解,只能形成條件反射外加恐懼感。
看孩子性格,比如我家樓下的孩子只要打幾次屁股,就能記住不能想尿就尿,要跟大人說,而同樣的我家女兒打了幾次屁股(很用力)都沒有用,照尿,尿到桌子上,我媽說這孩子是不記打的,So,不打了,隨時把尿,這樣過了大概有幾個月,突然就學了,現在知道大小都要去自己的小馬桶。我家丫頭不記打,所以我也就比較少打她。
心疼孩子。
我女兒是一歲七個月開始訓練去坐便器上拉尿的,如果是她自己說要尿尿而且去坐便器拉了我就會拚命表揚她,如果沒做到就說一下她,現在一歲八個月基本上白天都不會尿褲子了。而且我看了很多公眾號都說小孩子基本上要到2周歲才會完全自己控制大小便,所以對這件事還是寬容一點。我女兒很愛哭,我也試過通過打來讓她長記性,但是一點用都沒有!反而脾氣越來越差!!所以還是採用溫和一點的方法才有用。
不好。我們家的兩歲多了還不一定每次都去便盆里解決呢。他們心情好,腦袋清楚的時候會聽話,不高興的時候才不理你,隨地大小便。
請給孩子一點成長的時間。靠打訓練的結果會使孩子對如廁產生恐懼然後寧可憋著也不去惡性循環。屎尿憋久了什麼結果就不用說了吧。
推薦閱讀:
※關於小孩子教育平時的細節問題?
※幼兒喜歡告狀是出於什麼心理,老師應該如何處理?
※兒子,你究竟為什麼不肯去幼兒園呢?
※世界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的壽命極長 幾乎是不死的那麼 是不是 人也是不死的那麼輪迴應該是科學的?
TAG: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