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展至今,在車身造型設計上都經歷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變革?未來還有可能產生哪些變化?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看車展 · 看未來,更多「車展」討論歡迎關注。


感謝 @王鵬 邀請,車展期間忙裡偷閒回答這個問題。

就車身造型設計方面講,代表性的變革節點一般分為三個吧

第一個是二戰前,那時候一般的汽車設計都是和福特T型車一個樣,有獨立的車頭和獨立的翼子板,這些構成完全是功能性的,在那個時代,汽車設計還沒有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

第二個變革的節點應該是二戰。二戰後,汽車的外觀設計開始更加趨向於整體感的營造,翼子板開始被取消,或者是完全融入車頭的設計中,而車身線性設計的更加順滑和流暢

第三個變革的節點,應該是石油危機。石油危機到來之後,車輛的功能性要求,開始越來越多地突顯出來,汽車的設計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現在的汽車設計,幾乎都是從那時候演變而來。

————————變革的分割線————————

那麼,未來還可能會有什麼變革么?有,且可能性很大。這種變化,很可能是因為新能源時代的到來。這個可以重點聊聊。

那麼,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首先,新能源車動力架構的變化,將使得整車的布置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次,新能源動力的特性,將取消很大一部分傳統汽車上的功能性飾件,比如進氣格柵等。

這裡可以詳細聊聊第二個變化問題。

現階段,新能源動力車型的前臉造型,還集中在基於傳統車型設計修改的階段。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新能源車將進氣格柵弱化為一個裝飾板,為了突出新能源車的科技感,有一些車型還會將進氣格柵加入更多的燈光效果,比如賓士的Generation EQ概念車、F105自動駕駛概念車。這兩款車的進氣格柵已經成為了燈光格柵了。

另外,也有繼承傳統的,奧迪可以說是執行最為徹底的,說在2015年法蘭克福車展上亮相的全新e-tron Quattro概念車,其前臉造型完全保留了傳統的進氣格柵,以及奧迪的家族化六邊形設計。 @奧迪 快來點贊。

但在今天上海車展全球首發的e-tron sportback概念車,進氣格柵也變沒有了,前格柵也別成燈飾了。

上面說的幾款只是些概念車,那麼,以現有的公眾審美來看,進氣格柵是否要取消,還真的是未來新能源車必須面對的問題。而這也直接決定了未來新能源汽車前臉造型的風格走向。其實在特斯拉Model S上,已經看到了嘗試。

Model S剛亮相的時候,新車是保留了傳統的進氣格柵設計的,哪怕它只是一個擺設。但是之後的小改款車型,則以型面變化取代了傳統的進氣格柵,通過型面變化所構成的光影來營造出一個類似於進氣格柵的設計。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業界是傾向於保留進氣格柵這一前臉特徵的。

另外,未來新能源車前臉造型變化還可能有這樣一個路子:就是分體式前臉設計。這一設計的代表車型包括日產Juke、Jeep自由光以及剛亮相的吉利領克 01。分體式前臉造型,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弱化了進氣格柵的視覺中心效應,使得進氣格柵在整車前臉的造型中不再那麼的重要。

就拿領克01舉例吧。這車大燈和進氣格柵構成的融合特徵,位於輔助光源下方,這個特徵完全被弱化了。看到這個車,你第一眼肯定主意的是輔助光源,而不是前格柵。放在新能源車上,視覺中心弱化後的前格柵似乎就可以取消了。

分體式前臉造型,通過光源的分層次布局,還可以營造出很好的未來感和科技感效果,這也是新能源車魅力所在。

其實,未來新能源車的造型設計,正式目前汽車研究的課題,該怎麼變化,估計大家都沒有想好,即便像賓士、特斯拉這樣的企業。所以,這一塊有著廣闊的天地呀。


據題目 光以車身而言

以90年代為例

首先

變化的有燈具

從鹵素大燈變成現在的主流LED燈

再來是車身的防撞條

方正的車身造型變成曲線 / 流線的車尾(小鴨尾)

E36 M3 鹵素燈泡+車身防撞條+方正的車身/車尾

M4 LED燈(甚至激光燈) 沒有防撞條 流線的車尾(小鴨尾)

太久遠的老爺車就不說了

跟現在的車根本是不同的東西,沒有可比性

這其中有一個重點

就是以前的汽車因為美國法律限制,車燈都是圓形的

現在則取消這限制了...

至於樓上說的進氣格柵

我倒不認為會如同想像一般取消..

因為沒辦法保證內燃機引擎會完全消失


不知道為什麼被邀。。。汽車發展到現在,車身方面值得一提的變革,也就是非承載車身到承載式車身的變化了,其他的都是浮雲。至於未來趨勢,我能想到的無非就是進一步輕量化,鋁和碳纖維使用比例增加,另外風阻進一步降低。至於造型,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了,實在不好說。


謝謝邀請,我不知道,期待科普學習。


謝邀,汽車車身造型變革真的不是很清楚,只能來捧個人氣哈


只能提供大概思路

影響外觀的主要原因 一是車輛的製造工藝 包括發動機等部件的小型化 電子化和車身材料的升級等 二是空氣動力學的發展 三是法律法規的要求 四是車輛安全包括行人安全的考慮 五是社會審美要求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 第一批大批量生產的生產的福特t型車基本都是黑色的 後來有款車靠多彩的顏色和流暢的車身造型把他拉下馬 具體記不清了

空氣動力學影響最多的是賽車 後面直接影響了車輛的外形

扳金的工藝發展 包括衝壓 焊接的發展也為造型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條件

這個命題太大 手機碼字 只寫這麼多


汽車從開始出現到現在,在造型上,從未發生過根本性變化,套用舒服哥的一句話就是:轎車就是四個輪子四個沙發。

以後的造型嘛,可能會有變化,但是在能源的使用方法沒有本質上的變革前,還是會一直沿用這種四個輪子四個沙發的造型。

如果能源利用有大變革,比如說聚變核能和無線充電能研究出來,那就有可能能省去四個輪子,剩下四個沙發了,你問我沒輪子怎麼跑起來?不用跑,垂直起降飛起來就行了。


謝謝邀請。

題目是車身造型的發展變化,我就我的理解,淺談一下。

第一點,Aero的發展下,車身的整體線條由工業感的直線條向柔線條轉化,給設計師增加了設計語言選擇。回顧二三十年前,所有的汽車基本上都是方殼子,即使少數的圓潤的車子,也有一種比例不協調的失衡感。當年的汽車的風阻係數較大,相應的,油耗也大,汽車技術沒有發展到很完善的階段,只能以基本功能的實現為目標。在當前,車輛的整體線條更加柔和了。這不僅體現在車輛的整體流線,特徵線上,還體現在一些細微的棱邊,圓角上。可能你會說,在英菲尼迪或者馬自達上的一些硬朗的線條如何解釋。這正好體現了Aero的發展水平,正是其他細微之處找到的餘量,才能讓設計師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做出一些對風阻不友好但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稜線和造型,但整體的風阻係數還能做的比較好。

第二點,注重視覺比例。知乎上有各種大神的帖子給你解釋輪胎和車身的比例,側面稜線如何體現動感,不一而足。無非是告訴你,經過多年的發展,是可以有一定的經驗公式來回答,商務車的穩重,運動型車的動感,跨界車的兼容並蓄應該如何通過視覺比例的調整來實現的。多年之前,CC的出現,完美的視覺比例讓人感嘆工業產品的美感。但是,跳出這些公式之外的車身設計,也有自己的邏輯語言,美,是很難定義的。但是它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比例協調!

第三點,製造能力的迅猛提升。由於談的是車身造型,那麼就集中在外覆蓋件上吧。當前的主機廠,除了躺著等飯吃的套娃造型,其他主機廠都希望提升車型的顏值!而要趕上造型師們天馬行空的想法,是對製造能力的考驗。製造能力相對於多年之前有了極大的發展。成形的原材料有了拉延性能更好的鋼材,分析軟體不僅能分析減薄開裂,更能預測劃移線等表面缺陷,模具結構更加合理精緻可以做出深拉延和複雜特徵,油漆工藝更佳精湛保證了車身的防腐和色澤靚麗,相應的,除了幾個傲慢的品牌,外覆蓋件的連接工藝已經開始了大範圍的激光焊接,再也不用有車頂飾條了。

但是,經歷過量產項目的親,一定都知道,造型喜歡的是挑戰製造極限,製造要在往前一步被罵,往後一步自己風險全擔的環境中生存,壓力還是很大。

第四,關於未來。

首先,車身造型的發展,需要市場的指引。顧客的審美,會滲透到工業產品中來。比如說,近期你發現了么,所有的中型SUV都是途觀化,中小型SUV都繽智化。客戶導向比較明顯的汽車行業,什麼樣子的車好賣,我就造什麼樣子的車。未來很有可能的是,回歸多元。因為汽車市場的

關於傳統的鈑金覆蓋件,無非是追求精緻,例如各種小圓角,負角,高縱深比的拉延等工藝。還有新材料的應用,鋁合金的外板等。

對於新興製造技術,並不看好3D列印,因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能在形貌保證之後性能符合要求,且CT相對於衝壓,真的是差太多了。如果扯什麼快速3D列印技術,那麼就可以不用吵了。沒有哪家主機廠目前有興趣搞的。

最後,我真的對以下幾個當前車身的造型問題感到無奈。

第一,造型豪車化。豪車是細分市場上給有錢人製造的,就是明知它小眾,量少無法將固定投資攤薄,但單價可以提升。豪車的造型極盡誇張,也是為了取悅這部分自命不凡的顧客。真的沒有必要學習某宴的青蛙造型,邯鄲學步。

第二,造型符號化。所有的主機廠,都以為,藍色代表科技,於是內飾的氛圍燈是藍色的,車身顏色藍色,恨不得大燈的藍光在夜空中一閃一閃。科技感真的就是藍色么?

第三,審美趨同化。所有的主機廠,都是要把車賣給客戶,客戶的審美會反映到產品中。隨波逐流是安身立命,但一個有自我要求的主機廠,應該引領客戶審美。雙翼門,各種炫酷優雅的大燈,力量感的線條,乃至鑽石切割,都應該百家齊放。

第四,設計師和工程師的關係。我很無奈的一點是,某些設計師親自蒞臨指導工程師結構設計。這裡為什麼圓角不放大來減緩開裂減薄而要改造型,等等。每個人都有畏難情緒,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工程師,那麼這個團隊將會面臨的是舉步維艱的狀態。術業有專攻,請你尊重你的同事。


謝邀!

雖然不是很懂汽車這東西,但是作為小透明居然有人邀請回答,就說說自己一個外行的看法吧!

就一點:加了外殼算不算?

從最開始的福特的T型車,那時候只能全是開著走而已,完全談不上駕駛操作感,更沒有舒適感,但是後來漸漸的外殼越來越精美(當然內部條件也在改進),一部車漸漸的成為一個封閉的小空間,人在裡面有一種舒適感,也更美觀了了,恩,一個重大的改進

雖然現在也有敞篷車,但是一般都是開著兜風玩的跑車,咱們不說這個,就說常用的家用汽車!


同意砍柴工的回答,未來的話新能源真的有無限可能,還有新材料,新技術-如3D列印.


居然被邀請了,頭一遭,但個人完全沒有相關從業知識啊, o(*////▽////*)q 。

@砍柴工 回答的挺好挺完整。

不過貌似完全沒有一句自己的話也不好?那就瞎扯兩句吧。

從設計史的一般規律來說,形式、功能需求與技術限制是相輔相成辯證發展的一個過程,所以未來車身造型除了 @砍柴工 提到的以外,個人還覺得有個小型化的趨勢(當然或許只是一個小分支不會成為主流),就是一體成型的複合材料車身,類似於獨木舟那樣的單體殼結構,畢竟這個社會有原子化的趨勢。


謝邀,但只能是隨手亂答,因為本身並沒有在汽車行業從業的經驗,也沒有開過車(逃

這裡僅討論小轎車的類型,因為這應該是消費者關注最多的一類汽車了,其他諸如運輸類的卡車、公共汽車之類的,我想也不是提問者想了解的。

作為小轎車,其實我對汽車未來造型出現變更的可能性比較悲觀,因為從車輛穩定性的角度,一定是「下大上小」的造型,而從駕駛員視線的角度,肯定是越高越好、越靠近車頭越好,但從安全形度來看,駕駛員基本都會被安排在整個車的中間。所以這些限制條件沒變的話,和當前的小轎車造型相比,除了一些不太切合實際的「腦洞大開」的概念車設計,應該不會什麼「顛覆式」的變化。


問題太大,無法通篇來講,簡單地說在造型、材料、工藝、漆料、外飾、性能提升等各方面均有巨大差異。


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之間,對於汽車工業來講是一段幾近瘋狂的黃金年代。那個時候沒有排放法規、沒有燃油經濟性限制、沒有體系的行業標準、沒有安全標準,一切都要依靠設計師工程師自己的想像力來完成。正是那個無拘無束的年代,造就了一批名垂青史的設計大師,同時也造出了一系列堪稱瘋狂的汽車作品。

那個時代汽車的外形千奇百怪,各領風騷。

其他的也就各個時代代表車型。沒啥好說的。

而現在汽車限制太多,所以汽車的話我覺得變化不會太大。

但,未來發展的是新能源,混合動力等這些車外形還是可以有很多想像的。

呵呵,我就隨口說說大家不要當真。


謝謝邀請。不過這個問題相對來講很寬泛。粗略的講就是發動機的進步和外觀設計是螺旋式上升推進的。外觀設計好,需要更好的發動機;有了好發動機就需要風阻小;這樣的循環。當然其中有其他方面的進步,比如材料的進步,加工手段的進步,生產線的進步等等。


車身的變化,一個是設計曲線的變化,考慮風阻和加工成型;另外一個就是材料的變化。


謝邀,這題太泛,可以寫論文了。造型與動力系統有直接的關係,內部結構的發展和變化直接影響外部造型。建議分品牌和車型來研究,甚至可以單就一款經典車的造型變化進行分析。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再提出更加精準的問題。


推薦閱讀:

保時捷911為什麼不設計成中置引擎?
那些追求家用車性能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大部分超跑為什麼沒有蠕動功能?
如何評價日內瓦車展發布的Bugatti Chiron?
民用車開賽道是什麼一種體驗?

TAG:汽車 | 車展 | 汽車設計 | 造型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