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巴菲特這類做價值投資的人,是怎麼了解到一個公司真實的經營情況的?

如果巴菲特想研究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除了看財報,以及媒體公開的那些新聞,他還有什麼方法去了解這家公司的經營情況?
(註:不想聽到類似於巴菲特有人脈有名氣有影響力有財富所以他有特殊渠道之類的回答,當然我明白這也是事實,但是,巴菲特並非生來就是股神,人脈名氣影響力財富特殊渠道這些東西都是在他成名後才擁有的,是結果,不是原因,因此我相信在巴菲特年輕時完全沒有這些外在的東西前,他應該也有一套了解一家公司經營情況的方法,我想知道那是什麼。)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 巴菲特的投資之道,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其實問巴菲特如何做盡職調查已經是一件老生常談的事情了,今天巴菲特的股東大會已經有不下三次回答這個問題。

根據巴菲特自己所說,他的盡職調查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吧。

第一個部分,他們在投資或者收購一家公司之前,會列出一個清單,然後把需要了解的點都記錄在上面,再根據情況去弄明白。

第二個部分,巴菲特認為,他投資的公司或者收購的公司,花了很高的薪水去聘請哪些管理公司的人才,那麼就必須對這些人才了解清楚,也就是說,巴菲特的盡職調查重點還是在對管理層人事上的考察。

根據巴菲特自己說的這兩點,其實可以看出巴菲特在了解公司真實情況上,並沒有像普通投資者想像的那樣錙銖必較的去尋找一個公司的漏洞,然後費勁心力的去判斷是否真實。按照巴菲特自己所說,不要把手埋進沙子里,而迷失了對於前方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對商業模式、企業盈利前景的判斷。

巴菲特在過去,曾經總結過自己大概的11點投資原則,分別是

這個商業模式是否簡單可以理解?

是否有一個長期可靠的運營歷史

是否有一個良好的長期預期

管理層是否可靠?

管理層能否代表股東的權益?

管理層是否能夠抵制股東機構的脅迫?

相較於每股盈利,股權回報率如何?

企業產品的毛利潤率如何?

留置的每一現金能否創造至少相同價值的市值

這門生意創造的的價值是什麼?

現金流折現後的價格是否合適?

可以看到,投資原則中,將可理解的商業模式,可追溯的歷史業績,業績可靠的管理層擺在前位,這從很大程度上就已經避免了普通投資者擔心的那些有問題的公司,業務可理解,業績增長,掙錢,然後估值足夠便宜,雖然這樣的公司在普通市場上很難買到,但是巴菲特也常在市場恐慌的時候出手,而且換手率也很低,根據目前伯克希爾哈撒韋年報顯示,公司的持倉都是知名企業:

唯一被現在人比較有說辭的,大概就是IBM了吧,巴菲特在公開場合說過兩句,減持IBM的原因之一,在於IBM前進的道路上有很強力的競爭對手,雖然 IBM 做的也很不錯,但是這個競爭的環境是他之前沒有考慮到的,而這也是盡職調查很難弄明白。


趙丹陽是國內草根調研的先驅,他認為,投資不能指望運氣,再高超的技術分析也不可能永遠是對的。上市公司真實的營運狀況、現金流和資本回報率是調研的三大重點。對一個企業長期深入的了解,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選擇。

投資寧滬高速前,趙丹陽曾專門制訂在其各個路段實現「數車」的計劃,並親自到收費站蹲點,以了解其車流量的實際情況。

2001年買進同仁堂前,趙丹陽考察過同仁堂公司10多次,還對其供貨商和經銷商都進行了專門探訪,甚至還向同仁堂的競爭者――廣州葯業了解市場實情。另外,還自己到藥店看同仁堂六味地黃丸瓶底的生產日期,側面了解其庫存情況,併到各大中醫院去了解醫生對同仁堂藥品的評價。

2001年的「銀廣夏」事件,趙丹陽在調研過程中,沒有單純依賴銀廣夏提供的數據,而是直接查看了銀廣夏天津工廠的耗電量,發現每月用電額度僅為上百度,從而識破了騙局,避免了損失。

用懷疑一切的眼光看待企業的報表和公告,拜訪企業的客戶、原材料供應商、電力供應商等等,傾聽競爭對手的評價,從不同的側面收集這些企業的一切情況。趙丹陽的這些調研思路和方法,直到現在仍具有借鑒意義。


樓上有說調研的特別對...舉一個我自己做過的零售公司頭寸的調研做例子吧:

在三個時點做了三次顧客問卷調查

訪談了公司過去五年辭職了的幾乎所有管理團隊訪談了給公司貸款的商業銀行的人

請了供應鏈專家分析他們的倉庫

走訪了二十多家店和附近競爭對手的店

新品上市就做幾次顧客的focus group

請了個諮詢公司在獨立的視角分析一遍公司

(這些都是除一般渠道以外的,也就是不包括讀歷史年報季報投行報告,聽過往的季報會議錄音,和所有的投行研究員聊,和現管理層開會/一起去site visit參觀以及研究競爭對手的公開資料等等)

基本所有的頭寸買入前都要和前任管理團隊,上下游,競爭對手,貸款銀行,各種各樣神奇的有的沒的的信息源聊一遍,有一個石油頭寸差點準備請個直升飛機隔三差五飛去非洲海上油田上看看油田進度如何...

我們不算個例,價值投資且頭寸相對集中的基金都會這麼搞


我入市七年了,對這塊比較了解,我來回答下吧。

獲取公司真實信息有錢有有錢的做法,窮有窮的做法。

比如說,調查一家房地產企業,想知道房子出售率,晚上九點多到樓下數數燈,調查酒店經營狀況,還是晚上數數燈,一家企業訂單財報顯示訂單爆表,你還是可以去晚上看看燈!如果燈火通明,員工加班工作,自然說明業績好!

有時候你可以去查查公司用電,對,沒錯,查電錶,電費是衡量公司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

看了這些,你應該知道,如果真要用窮方法去調查一家公司,只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做不到的,少年加油吧,方法比問題多,有一天你也可以成為巴菲特的。


愛麗絲·施羅德擁有一雙美麗、智慧的淡藍色眼睛。這是一個優秀的、能夠碰觸到他人內心最柔軟處的女人。或者,正因為這樣的特質,愛麗絲·施羅德能被全世界股民的偶像巴菲特選中擔當其傳記作者。

  受邀招商證券和中信出版社聯合活動,5月17日開始,巴菲特傳記《滾雪球》作者愛麗斯·施羅德在中國進行了長達一周的訪問。《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也對話了這位與股神巴菲特貼身接觸5年,對話超過2000小時的傳奇女性。

  中國股市可以「撿煙蒂」嗎?

  NBD:您認為巴菲特的成功能否被複制,您或者其他人有可能成為另外一個巴菲特嗎?

  施羅德:巴菲特曾說過,搞投資不能漫不經心,不能用業餘時間來做,而是要用專業時間來做。以我和巴菲特接觸的經歷看,目前中國股市有點像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股市,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會專註於小股票,努力把我從巴菲特身上學來的規則運用起來,當年巴菲特也是從小股票研究開始的。

  大家不必苛求自己能像巴菲特那樣富有,但是可以努力把他的投資規則運用起來,讓自己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

  NBD:您剛剛表示,目前的中國市場恰如上世紀50年代時候的美國,那是否意味著,市場中存在很多讓當時巴菲特發財致富的「煙蒂」公司,中國股市目前是否處在一個「撿煙蒂」階段?

  施羅德:現在很多人說中國市場的股票是很貴的,因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股市上漲了50%,但我認為大家可以尋找一些廉價的股票,如果大家能夠找到「煙蒂」的話,是可以買入的。無論任何時候大家都是要買股票而不是買市場,如果能夠找到煙蒂——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那麼就應該撿起它。

  價值投資是否適合金融危機時期?

  NBD:《滾雪球》一書在中國出版的時候,正是金融危機劇烈爆發的時候,當時中國國內爆發了一次有關「價值投資」和「趨勢投資」誰更適合市場的爭論。不少人認為,以巴菲特先生為代表的價值投資已經失去土壤,尤其在金融危機的時刻顯露弊端,而趨勢投資才適合當下的市場,您怎麼認為?

  施羅德:在美國,這本書出版的時間也好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是2008年9月29日,這一天道瓊斯創出單日股指最大下跌,而那一周也是金融危機演變最戲劇性的關鍵時刻。

  我認為,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價值投資者是受影響最大的投資者,他們的損失超過了股票平均跌幅。我曾和很多這樣的價值投資者進行溝通,發現他們損失慘重的原因有幾個,首先是他們自認是價值投資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就認識幾個大的投資者,他們買入了AIG(美國國際集團)的股票,但是AIG實際上並不是價值投資的股票品種,它應該是成長類股票。

  價值投資者和成長性股票是不搭界的。巴菲特曾說過,買入一隻股票應該做好永遠持有的準備,但實際上他是近些年才這麼說的。在他年輕時候,他做股票也是比較激進的,買賣比較頻繁。和其他價值投資者一樣,巴菲特也沒有預測到此次金融危機。

  我認為價值投資的根本點是買入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賣出高於內在價值的股票,而不是持有股票去等待,因為早晚有一天股市會暴跌,投資者不能一直拿著股票直到金融海嘯爆發。如果股票的內在價值超過價值就要果斷賣出。

  另外,所有的投資經理,包括巴菲特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過去10年中,可以用來投資的錢實在太多了,這使他們想一直持有股票。而那些手中錢不多的基金經理,會想辦法把投資組合中價值高估的股票賣出,買入價值低估的股票。

  巴菲特還能投資多久?

  NBD:巴菲特一個人成就了伯克希爾·哈撒韋,那麼他本人也會成為這個公司的風險所在。我們都知道他已經是個老年人了,您認為,巴菲特還能投資多久?

  施羅德:我也不知道,因為我沒有能力預測未來。不過正如我在書中寫到的,巴菲特的偶像是林肯的傢具製造商,她活到了103歲,並且在99歲的時候還簽署了一個所謂的非敬業協議。巴菲特的目標是要超過那個偶像。

  巴菲特已經78歲了,保險精算表說巴菲特還能活12年,但目前他每多活一年,保險公司也會給他更長(壽命預算)時間。

  NBD:如果巴菲特不再管理,伯克希爾·哈撒韋會怎樣?我們知道巴菲特在過往的投資過程中,因為特別喜歡某家公司從而進入公司的董事會成為控股者,這些公司又會如何呢?

  施羅德:這的確很難預測。不過巴菲特喜歡經營伯克希爾·哈撒韋,因此股東很難知道他會如何安排這個公司。對於身後事,不管他選擇了強的還是弱的繼承者,都不會超越巴菲特的。至於他旗下的其他企業都有比較好的管理層,能夠對公司進行比較好的經營。

  我認為目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是低估的,即其中已經反映出「如果巴菲特不在了,目前公司就清算,應該是什麼價格」——市場已經將巴菲特不再管理考慮在內,而不是因為巴菲特還在管理就給公司更高的溢價。

  趙丹陽獲得了巴菲特七句秘籍?

  最近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一件比較有名的事情:知名投資人趙丹陽花費巨資和巴菲特共進午餐,有市場傳言稱巴菲特先生給了趙先生了7句投資箴言。

  對此,施羅德表示,她要花些心思才能猜測出巴菲特會給出什麼建議。據她所知,對於這樣的商業性午餐,巴菲特都會花數個小時來準備,但很明顯巴菲特並沒有什麼賺錢秘技沒有說出來,他是非常坦誠的人。《滾雪球》一書中已經把他的投資方法全都寫出來了,包括以下幾點投資原則。

  ①定下的規定不隨便偏離。巴菲特給自己定的規矩一定嚴格遵守,比如他給自己定下的價值投資方法是不會有例外的,不會研究股票時發現這隻股票本不適合價值投資,但這次搞個例外。

  ② 投入大量精力對相關企業的歷史和財務狀況進行研究。

  ③ 在考慮投資時,如果這個想法讓你很興奮,那麼這個想法很可能是錯誤的。

  ④最賺錢的行業多是壟斷或近乎壟斷的企業,但是這樣的企業往往很難持續。就比如美國的報紙一樣,它們的壟斷地位並不能永遠持續,因此你應該知道他們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下跌。

  ⑤有兩種公司需要特別注意。一種公司是創意性公司,它們比較難被效仿,盈利能力就很強。比如微軟就是這樣的企業,其他公司很難效仿它;巴菲特有一個GEICO保險公司,它的成本非常低,別人很難效仿;迪士尼也是如此。

  另一種是存在的時間越長,獲得更高效益就越難的公司,比如餐館行業,百貨商店、好萊塢的電影等存在越長,越難有效益,消費者喜歡新的口味、新的時尚等,這樣的公司應該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⑥那些為了賺錢而需要不斷追加現金的企業是最差的企業。最好的則是投資一次就可以持續盈利的公司,比如GEICO公司,一次性投入後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賺錢;而百貨公司則需要隔幾年就重新裝修一次吸引顧客,才能和新進入者競爭。

  ⑦ 如果一個企業在一處犯錯,在其他方面也會犯錯,「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只有在各個方面都不犯錯,才是好公司。

  素描巴菲特

  實際上巴菲特是非常強硬、專註的。

  他能記住十幾年前一筆交易的細節,他注意力非常集中,做事極其專註。

  他會不露痕迹地在不同時間問你同樣的問題,以觀察你的答案是否前後一致,是不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他是個熱愛學習的人,每天都要閱讀5種以上的報紙。

  他另外一個投注巨大精力學習的內容,就是數千家上市公司的業績情況。


首先和絕大多數過度干預企業的戰投,混吃等死當鹹魚的財務投資人不同,巴菲特是主動型的財務投資人,通過他的團隊來優化企業內部管理結構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甚至有能力幫助企業扭虧為盈來實現買入時的股價預期,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而他的這種行為,是可以讓社會總財富增加和總效率提高的,這對整個國家經濟的提升都是有巨大貢獻的,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如此偉大,美國在反華爾街浪潮中也沒有人反巴菲特,而索羅斯天天被罵,因為他只是玩的零和遊戲。

其次,價值投資和價值發現是兩碼事,很多人混為一談,價值投資需要的是公司穩定盈利,穩定分紅。你要做價值投資,財報+常識足夠了,但是價值發現就難得多。

最後,巴菲特這個體量美股給他選的股票已經不多了,他基本就是持有的美國的茅台,美國的格力,美國的國航,美國的大秦鐵路,美國的雲南白藥,這種股票因為穩定的生產,穩定的市場,隨著通貨的膨脹,必然越長越高。


看了看這個問題下的所有答案,絕大多數都是樂色,高票的那幾個談不上樂色,但其實意義不大。

問題里的附註看得出題主的世界觀還是比較正的,我來換個角度補充一下。

說高票答案之所以沒有意義,主要在於大家關注點都在巴菲特過去30年里發生的事情,但實際上30年前巴菲特就是超級富豪了,1988年就買入10%的可口可樂了。超級富豪能做的事情對我們有多大意義呢?這也就是為什麼下面一片低票答案說巴菲特跟我們玩的不是一個遊戲。

我個人認為,一般人能從巴菲特那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其實是巴菲特早年的經歷以及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巴菲特1956年回到奧馬哈,全副身家放在現在也就是大幾百萬人民幣頂天了,根本談不上富豪,只是比同齡人有錢而已。從那時起到1969年解散合伙人公司,那時的巴菲特才算是富豪。去讀讀這十幾年巴菲特寫給投資人的信,裡面會講到他的投資也分為一直不賣的股票、持有幾年等待價值回歸的股票以及持有幾個月套利的交易品種,和一般市場上的小散沒有區別啊。

記住,巴菲特的初始資金也就是自己的12萬美元加上親朋好友的10萬美元而已,根本不足以一開始就從事什麼進董事會、控制公司的行為

唉,寫得有點激動,我敢說這個問題下面所有答案的作者都沒有正兒八經讀過《滾雪球》和早年巴菲特致股東信!就開始這在胡謅。

《滾雪球》在開篇講了一個故事,比較熟悉巴菲特的人可能知道他有個很有名的鄰居唐納德·基奧,後來是可口可樂公司的總裁。巴菲特剛回奧馬哈的時候,唐納德·基奧只是個推銷員,巴菲特跑去找他想讓他投點錢,一開始開口2萬刀,唐納德·基奧沒同意,第二次去降到1萬刀,唐納德·基奧還是沒同意(因為他當時也很窮啊),第三次巴菲特再去的時候他都想好了把投資額降到5000刀,唐納德·基奧一家乾脆就躲在家裡裝沒有人。這才是巴菲特起家的真實故事啊!為5000美金折腰!(大概是巴菲特一家半年的生活開銷)

所以我想說的是,巴菲特的成功和他的家庭有莫大的關係我不否認,就好比大家都是名校畢業,有人成為高級打工仔,有人回家繼承百億家業,區別確實很大。但大家都在小學學加減乘除的時候,你只要認真看書就有富家子弟的成績了,不要再去把關注點放在別人吃的比你好穿的比你好所以加減乘除算得比你快這種愚蠢的邏輯上去了。

對於中小投資人來說,財報就是那本小學課本,讀通讀精就足夠在這個市場笑傲群雄了。我作為一個在A股市場職業從事投資了7年,只為自己的錢負責,現在依然存活的非常好的人,能告訴你的就這些了,當然信不信隨意。

深信別人有與眾不同的法子所以比自己做的更好,這種騙騙自己的方式,你們用用就好。。


其實問巴菲特如何做盡職調查已經是一件老生常談的事情了,今天巴菲特的股東大會已經有不下三次回答這個問題。

根據巴菲特自己所說,他的盡職調查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吧。

第一個部分,他們在投資或者收購一家公司之前,會列出一個清單,然後把需要了解的點都記錄在上面,再根據情況去弄明白。

第二個部分,巴菲特認為,他投資的公司或者收購的公司,花了很高的薪水去聘請哪些管理公司的人才,那麼就必須對這些人才了解清楚,也就是說,巴菲特的盡職調查重點還是在對管理層人事上的考察。

根據巴菲特自己說的這兩點,其實可以看出巴菲特在了解公司真實情況上,並沒有像普通投資者想像的那樣錙銖必較的去尋找一個公司的漏洞,然後費勁心力的去判斷是否真實。按照巴菲特自己所說,不要把手埋進沙子里,而迷失了對於前方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對商業模式、企業盈利前景的判斷。

巴菲特在過去,曾經總結過自己大概的11點投資原則,分別是

這個商業模式是否簡單可以理解?

是否有一個長期可靠的運營歷史

是否有一個良好的長期預期

管理層是否可靠?

管理層能否代表股東的權益?

管理層是否能夠抵制股東機構的脅迫?

相較於每股盈利,股權回報率如何?

企業產品的毛利潤率如何?

留置的每一現金能否創造至少相同價值的市值

這門生意創造的的價值是什麼?

現金流折現後的價格是否合適?

可以看到,投資原則中,將可理解的商業模式,可追溯的歷史業績,業績可靠的管理層擺在前位,這從很大程度上就已經避免了普通投資者擔心的那些有問題的公司,業務可理解,業績增長,掙錢,然後估值足夠便宜,雖然這樣的公司在普通市場上很難買到,但是巴菲特也常在市場恐慌的時候出手,而且換手率也很低,根據目前伯克希爾哈撒韋年報顯示,公司的持倉都是知名企業:

唯一被現在人比較有說辭的,大概就是IBM了吧,巴菲特在公開場合說過兩句,減持IBM的原因之一,在於IBM前進的道路上有很強力的競爭對手,雖然 IBM 做的也很不錯,但是這個競爭的環境是他之前沒有考慮到的,而這也是盡職調查很難弄明白。


別人有專門的調研機構。。。他們肯定有自己的系統性調查機構的。。


但是,巴菲特並非生來就是股神,人脈名氣影響力財富特殊渠道這些東西都是在他成名後才擁有的,是結果,不是原因因此我相信在巴菲特年輕時完全沒有這些外在的東西前,他應該也有一套了解一家公司經營情況的方法,我想知道那是什麼。

別天真了,還居然真的被巴菲特白手起家的宣傳忽悠了

還什麼成名之後才擁有的,是結果,不是原因,嘖嘖嘖~~~

人脈、財富、圈子人家從出生就有了

可以說是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is mouth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是國會議員

母親利拉·斯塔爾是猶太富商的女兒

外公是好幾家學校的董事會主席

猶太人屬母系,可以說巴菲特是猶太人,背後的猶太資本不容小覷

一般特愛宣傳巴菲特小時候在爺爺的雜貨鋪打工,其實什麼雜貨鋪,你以為是你家樓下的便利店?那根本不是雜貨鋪,而是奧馬哈最大的百貨公司~~

1956年,巴菲特的親朋好友籌集了10.5萬美元,巴菲特拿了100美元,創建了巴菲特合夥公司,保守估計1956年的1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00~300萬美元,相當於1300~2000萬元人民幣。於是有的腦殘粉估算巴菲特的業績居然用100美元來作為起始~~說翻了多少多少萬倍~~這有多麼的荒誕可笑~~

過度宣傳巴菲特,給懵懂無知的韭菜畫餅,是有目的的~~~~

楊百萬會告訴你他老丈人是舊上海開證券公司的嗎?

王石會告訴你他前老丈人是廣東省副省長嗎?

任正非會告訴你他前老丈人是四川的頭面人物嗎?

任志強會告訴你他老父親是商業部副部長嗎?

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都是一個鳥樣~~

這個社會,只有沒有融入利益圈子和關係網的人才相信白手起家的鬼話,天真的以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成功不是自己干到死,而是利用和整合資源的能力~~

巴菲特那玩意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資金體量根本不是一個級別,人家能扛的住,你扛不住。人家能開除管理層,改造基本面,懂不?對價值投資沒有深入的理解,最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看個財報就價值投資了?其實你連公司的內幕都不清楚~~

所以,年輕人,別傻了

沒錢就老老實實的做小散,做個波段了,打個板了,跟個長庄,做點靠譜的事兒~~

一步一個腳印的生活,增長能力積累人脈,有機會再發展

如果像巴菲特一樣,你七大姑八大姨真有本事給你湊個2000萬來運作,說明你家很不一般,路差不多已經鋪好了,就看你自己咋走了


巴菲特曾經提出過Economic Moat的概念,本意是挖掘企業價值,之後晨星和瑞銀都圍繞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前看的是晨星Why Moat Matters原版,它把moat的來源分成無形資產、成本優勢、轉換成本、網路效應和有效規模五個方面,不同行業的企業五項moat來源所佔的比重不同,在最後幾章里給出了不同行業的分析方法以及實例。當然這裡面也談到了管理層的問題,且花了很大的篇幅,不過沒有把管理層納入moat的來源。我覺得還是挺有趣的,能看到巴菲特投資理論的一個面向吧。有興趣可以買來看看,有一個類似的中譯本,翻譯的是之前晨星高管從公司出來後寫的另一個版本。

瑞銀的書主要是從行業分析到企業分析,大的方向區別不大,只不過對行業分析的更加細緻,企業價值分析的具體方法存在一些差別吧。目前我們用的是瑞銀的這套方法論框架做分析,也挺有趣。

這裡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我覺得是這個理論尤其是moat rating的標準在中國市場是否適用,不過即使不完全適用,還是有很大參考價值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當然非要把投資看成是賭博式炒股的人以及覺得反正沒多少錢用來投資沒什麼值得學的人請忽略。


不管是不是巴菲特,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是好公司,都是很重要的,核心有以下三好。

第一好——好人

要判斷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是否是好人。

什麼算好人?

1、品格高, 有理想、誠實、可靠、能幹、為股東利益著想

2、被激勵, 激勵制度, 股權、期權、分紅、晉陞、提薪等

3、受監督, 管理制度,業績考核、風險控制等規範

第二好——好生意

判斷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否靠譜,這個已經算是老生常談了。

什麼算好生意?

產品定位,用戶需求,推廣方式,盈利模式。。。

第三好——好價格

先看價值區域,做好估值,再看市場報價,最後決定是否值得購買該公司的股票。

這麼說來好像不算太難是吧?

分析一家公司,還需要將其放到行業背景下,也就是要知道這個公司所在的行業是怎樣的,進行行業分析,公司所在的行業,同時又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所以還需要進行宏觀環境的分析。

《成為沃倫巴菲特》這部記錄片中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大意是「我閱讀的東西和其他人都一樣,但是我從中找出了機會」,讀報紙,看新聞,巴菲特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其實不必別人多,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和篩選這些其實早已經過剩的信息。


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投資,顯然有本質的區別。但是C輪之後和二級市場還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這個階段,公司已經驗證了市場、模式、團隊等,主要看的就是財務和運營情況了,以及評估市場空間有多大,這個階段,看存量為主。

公司真實的運營情況,會反映在報表中(前提是真實的話),主要還是通過業務、財務、法務等一層層審計、考察,業務團隊通常會自己去現場核實數據的真實性,會一家家去跑標底的供應商或客戶名錄,從而評估競爭性和可擴張性等(很多真實情況,往往都是客戶和供應商給到的。)

BP投遞:thc@fosun.com


我要是知道,我還用在這裡看你們吹牛逼。


巴菲特進去的股票,都不是小倉位,至少是十大股東,對公司的信息獲取有天然優勢,而且很多公司巴菲特都是有影響力的,會派駐業務董事。


彼得林奇據說超愛往外跑,向企業員工,供應鏈員工,企業用戶進行調研……
巴菲特和芒格據說體力勞動少一些,更多依靠大腦,喜歡閱讀、思考、和通過時間驗證企業……
據說查理有一套多元思維模型,對企業的競爭優勢分析甚至能用到進化論中的觀點……

就我個人而言,一些常用的方法如下:

1. 產品服務體驗;
比如銀行股,會看看身邊網點多不多,服務如何,同時銀行app或網站的體驗以及排名如何,以及用戶評價如何。

2. 企業成長性;
看財報利潤、凈資產增速、如果產品中有方便網路渠道查到數據的,也會看看活躍或新增用戶或銷量成長。經過第1、2點基本鎖定這家企業用不用繼續看下去。

3. 企業年報;
年報代表企業決策者的聲音,很多是否代表企業整個執行團隊的產品策略和經營方向,所以對企業感興趣,應該多看看這家企業的年報。了解經營者的思路和目標,以及目標是否兌現。

4. 管理者
對管理者的分析不太容易,需要四處找找其視頻或訪談或關注其微博等等。但這會對管理者的風格有所了解。整體而言,我比較偏重於技術產品流而非市場渠道流,且年紀不要過大的管理者。
另外,比較有意思的是可以通過一些社交媒體或論壇了解其員工的就職想法,這也有助於對企業內部有所了解。

5. 外圍了解
企業上游和下游分析,以及鏈條中的企業話語權的了解;同時,企業競品的了解,和競爭優劣的判斷。這方面數據大多可以從行業分析報告了解。

……

最後通過財報等等排除一些地雷,

然後,

等到合適的價格進入,

只是,

目前A股中找到經營好,價格也好的企業,

真的好難……

不過,

查理芒格說,

人一輩子如果能夠把握住15次左右的交易機會,

就足夠品嘗複利的威力了……

所以要有耐心,不著急……


彼得·林奇(Peter Lynch),在出任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的基金經理人的13年間,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基金的年平均複利報酬率達29.2%。

看一看他的著作,他會從日常生活中找投資靈感,例如太太穿的絲襪,有時一家人去旅行,他可以一個人走進上市公司,找高級職員談話,當然,以他的身份可以這樣做。

順道介紹他的投資理論。

林奇喜歡積少成多,即使是很少的利潤也不拒絕。林奇喜歡每天作一些小決定,而不是每年作幾個大決定。他覺得每天作一些小決定所發生的錯誤損失,要比一下子作幾個大決定所發生的錯誤損失少得多。

他認為市場有效率理論是荒唐的。

鬚鯨般的投資方式:鬚鯨先不加選擇地丶快速地大量地吞食海洋生物,然後通過鯨鬚選擇很少的部分留下來,其餘的則排除出去。林奇在看到投資機會時,也是先買一大批股票,然後經過研究,最終選擇一小部分股票繼續持有,其餘的則全部賣出。

「雞尾酒會」理論

  • 當某一股票市場一度看跌,而同時又無預期其會看漲時,縱使股市略有上升,人們也不願談論股票問題,我們稱這一時期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有人慢慢地走過來,問我從事何種職業,而我回答說「我從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來人會客氣地點一下頭,然後扭頭離去。假如他沒有走,他會迅速地轉移話題,講凱爾特人隊的比賽,即將到來的大選,或者乾脆說天氣。過一會兒,他會轉到牙科醫生那兒,說說牙床充血什麽的。當有10個人都情願與牙醫聊聊牙齒保健,而不願與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談股票時,股市就可能漲。
  • 在第二階段,在我向搭訕者說明我的職業後,他可能會和我交談長一點,聊一點股票風險等。人們仍不大願談股票,此間股市已從第一階段上漲了15%,但無人給予重視。
  • 到了第三階段,股市已上漲了30%,這時多數的雞尾酒會參加者都會不理睬牙醫,整個晚會都圍著我轉。不斷有喜形於色的人拉我到一邊,向我詢問該買什麽股票,就連那位牙醫也向我提出了同類問題,參加酒會的人都在某種股票上投入了錢,他們都興緻勃勃地議論股市上已經出現的情況。
  • 在第四階段,人們圍在我身邊,這次是他們建議我應當買什麽股票,向我推薦三四種股票。隨後幾天,我在報紙上發現他們推薦的股票都已經漲過了。當鄰居也建議我買什麽股票時,正是股市已達到峰顛丶下跌就要來臨的準確信號。」

「雞尾酒會」理論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林奇也提醒人們對這種理論的態度應當是各取所需,切忌盲目迷信。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投資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投資】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貴州未來發展前途怎樣?

脫苦海:學習《日本蠟燭圖技術》,求解惑?

脫苦海:哪些股票值得持有 10 年?

脫苦海:里程越長的話,火車會不會比輪船便宜?這樣的話,我國的西北城市就有可能靠絲綢之路經濟帶振興。?

脫苦海:關於股票的經典書籍有哪些推薦?


吃喝拉撒是根本,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很容易理解的業務,未必需要去考察,比如:中石油。當然實地考察調研的居多:我記得他早年有次投資一家公司,人家拒絕透露銷售數據,他在人公司門口蹲了一個月,通過數工廠進出的卡車數,以此來估算工廠訂單量。


太年輕,巴菲特有自己的情報機構。懂了沒,要學巴菲特你就先建立一個情報機構。簡單吧。


推薦閱讀:

中港股票市場差異?
巴菲特會選誰來做接班人?
參加美國2017巴菲特股東大會是怎樣的體驗?
智能投顧通過大數據提供專業的投資建議,請問智能投顧給的建議是否靠譜?能否像巴菲特一樣成為理財高手呢?

TAG:投資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股票市場 | 價值投資 | 股票知識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