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開放黨禁?有什麼背景和謀劃?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小蔣認為時間到了。
小蔣是一個有智慧的政治領袖,因為他年輕時受過磨難,知道搞政治不能只有理想,最重要的是「步驟」。
70年代,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一項一項的打擊使得小蔣決意擱置「反攻大陸」的念頭,專心在島內發展經濟。亦即,小蔣帶領國民黨進入生根時代。而隨著教育普及,社會富了起來,中產階級激增,這些改變是萌發人民參政意願土壤。
一般認為,島內黨外勢力的興起,島外美國的壓力,以及台灣經濟條件的成熟,民智已開,政治再不變革,國民黨的統治將受到愈來愈大的挑戰,所以他開始鬆手。一開始是「催台菁」,提拔本土菁英在黨內的地位與執政的歷練,然後才開放黨禁,報禁,在人民參政與言論自由上鬆綁。雖然自由民主不見得是政治改革唯一的路,但這是小蔣的選擇,他認為蔣家在台灣可以退場了。
1985年,行憲紀念大會,小蔣脫稿演說,震撼台灣,也引起西方關注:
「現在,有兩個問題,經國想做一個明確的說明:第一就是,總統繼承者的問題……下一任總統,必然會依據憲法而産生……有人或許要問,經國的家人中有沒有人會競選下一任總統?我的答覆是,不能也不會。第二就是,我們有沒有可能以實施軍政府的方向來統治國家?我的答覆是,不能也不會。執政黨所走的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康莊大道,絶不會變更憲法,同時也絶不可能有任何違背憲法的統治方式産生。」
小蔣說了兩個不能也不會,1. 蔣家將政權傳子,2. 走軍政府路線。代表這兩項他都做得到,美國給他壓力他也無所畏懼,因為小蔣對美國實無好感。而且當時大陸已釋出善意,希望終結敵對,實現統一。
小蔣為什麼做這種轉變,真正原因其實大家也都是猜的,沒人知道他的真實想法。
我認為小蔣是因為對這個島有感情,才會這麼做。台灣幾乎可說是他篳路藍縷,一步一腳印耕耘出來的,他風塵僕僕,上山下海踏遍全台鄉鎮,深入民間。我敢說,現在這些高喊愛台灣的本省籍台獨,沒有一個人比小蔣還了解台灣,他已經把台灣當作自己的故鄉。最後的政治鬆綁,也算是對這個島的最後回饋。小蔣的選項絕不止開放民主一條,但或許他也想向大陸展示另一種政治可能,做為他人生的句點,其他的就交給歷史評價。
左右惶恐地說,這樣會使黨將來失去政權。小蔣回答:
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時至今日,當時的開放是好是壞,已難論定,台灣是變了,制度民主,社會多元,但小蔣死後,這個島就開始向下沈淪,到現在還沒見底。
我們這些後代,還在思考島內這近三十年的變化,到底有什麼啟示。
禍害 .王金平 - 海峽青年評論 - 知乎專欄
.謝邀
因為兩蔣時期的台灣是獨裁製度,國民黨只能代表大財團的利益(而自己的家族親信就擁有這些大財團),並不能代表所有階層/階級的利益,聽起來有點像解放前的民國,但確實如此,換湯不換藥只不過規模比解放前的民國小一號。
執政階級只能代表幾個大財團的利益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無黨派低層人士的利益,日本人後代的利益以及後來的外資(主要是日資和美資)的利益得不到申張,這些階級他們沒有渠道可以影響政治政策,利益也很難分配給這些階級,外資十分被動,而低層和日本人後代非常沒有經濟和政治地位,生活困苦又沒致富希望。所以台灣的底層就萌發了共產主義思想,而日本人後代們則萌發了台獨思想,所以兩蔣時期的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主要就來自於這些思想的活動人士,也有很多其實並不屬於共產主義思想或台獨思想的人,只要反國民黨體制的也被迫害了,比如李敖,所以白色恐怖並非是表面上的反對共產或台獨,本質是鎮壓整個底層階級對寡頭財團獨裁的反抗。
台灣在蔣經國時期開始從西方國家接收加工業產業鏈,外資就進入台灣了,事實上就形成了外資階級,外資階級可就不是以前那些好欺負的底層階級了,那可是有資本影響力和美日等強國影響力的。這些外資想要在台灣正常生存,維護自己的財產權益,就必須「政府里有人」「國會裡有人」,於是就產生了打破台灣固有的本土官僚資本體制的需求。然後就是隨著台灣經濟崛起,主要賺錢的還是台灣內的大公司,階級矛盾更激烈了,體現在表面的就是各種異見,所謂的異見大多其實還是要求公平公正分配利益和提高百姓福利,這些異見其實很有共產主義思想性質,但因為長期對共產黨的抹黑妖魔化,在台灣就不被認為是共產主義思想了,而叫民主思想,因為西方國家的福利和百姓收入分配就很好,學習西方的這些福利制度當然是民主思想啦(其實西方國家福利好也是被共產主義運動的百姓爭取來的)。
學習西方民主國家的制度,這個呼聲就隨著貧富差距增加而增加了,外加外資階級對台灣政治制度的不滿,也產生了要台灣實行西方國家制度的需求,只不過他們要求的不是福利分配製度,而是代表資產階級內部民主的多黨競爭上崗的制度,這樣台灣的本土資本和外資才可以公平的根據自己的實力來養政客,並且公平地派出自己的政客在政壇競爭上崗,外資才會有機會跟台灣本土資本競爭和賺錢。
有了如此內部和外部的壓力,蔣經國只能被迫改革了,不然民怨難平,美國爸爸也惹不起,自己很可能要被美國爸爸、外資、共產黨、台獨們合力搞個什麼而推翻,到時候國民黨可真的連糠都吃不上了。蔣經國推動民主化後,以前的國民黨財團也跟著國民黨變成了多黨中的一黨,而民進黨則是窮B黨,基本沒啥經濟後盾,所以一來民進黨早就痛恨國民黨的黨產太多,二來民進黨特別依賴群眾街頭運動而不是資產階級(現在有所改觀了但拉票還是主要靠街頭運動)。
所以台灣開放黨禁的根本原因是國民黨無法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國民黨實施民主專政,給外資階級,底層階級等弱勢階級以渠道參政和影響決策的權力,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原答案已編輯。個人原因,目前不會回答中國史中有關民國十年以後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問題。
與歐洲、北美的民主進程一樣,台灣的民主進程不是靠建豐同志的施捨,而是靠千萬台灣人民群眾的鬥爭而來的,建豐同志知不是過時順應了歷史的進程。
50年代台灣地區進行選舉,MKT候選人多次輸給黨外人士。彭明敏案件。新聞自由。建豐同志個人認清了MKT落敗大陸的原因。美帝的要求。....等等,無數人的努力造就了台灣的民主進程。
這都是給我們摸著石頭過河的前輩。軍政,訓政,憲政
歷史的先聲的先聲
。。。。。。。話說本該距今近七十年前就可以結束訓政的。然而有人相當勇者。
誰是勇者,誰是龍?台灣1973年廢除農業稅,大陸2004年才廢除,而 @魔王 先生竟然得出國民黨代表財團利益的結論。
美國要求?笑話!中國人的事情,與你外國人何干!
台灣當局的任何決策,都與大陸政策息息相關。台灣當局的政治改革也是迫於當時大陸方面的政治改革的壓力。當時中共提出了什麼政策?政治體制改革!講黨政分開!
不信的可以看鏈接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資料庫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台灣此時如果還搞黨禁、搞報禁,恐怕明天民眾們都要學林毅夫渡海投奔大陸了,台灣當局不想統一都不行。
大陸當時的環境,是「病樹前頭萬木春」,急於從經濟和政治上從頭改到尾,以除去建國以來積累的弊病,當時的政治氛圍是較寬鬆的,思想也較自由。於是在鄧公的默許下,中共高層試圖通過對黨自身的體制改革(比如黨政分開、下放權力,精簡政府等),來謀劃政改,以實現黨的長治久安。
但是,正如國足踢球一樣,想法是好的,但就是踢不進,87政改並沒有真正實施下去。而之後的政治風波,完全打斷了這一構想。此後大陸鮮再提及這次政改,而政改方向也轉變為嚴打反腐、加強法治等措施。
近些年出台的一些措施,╮( ̄▽ ̄")╭。只能說政改之路,其漫漫兮。
美國要讓台灣獨立,但是蔣家不想,不聽話所以要做掉。
不然中東地區一水的封建君主國家怎麼沒有事?而且 美國總統冷戰時期 公開為 南美軍事獨裁政府背書,說美國人不懂南美情況特殊。當初袁世凱稱帝,袁家手下北洋諸將紛紛反對。為什麼?因為北洋可以給袁世凱做奴才,但沒理由給他兒子做奴才。蔣家江山已經傳了二代,傳三代等同稱帝,不是黨外有反對,而是黨內的反對。其次,台灣為何解除黨禁,原因是果黨的統冶是建立在當年土改的基礎,台灣四大封建主變成工商業巨頭,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新興的工商行業得以發展,使得黨外運動愈演愈烈,而原本依靠果黨的工商業巨頭實力也隨著經濟發展而增長。相反,果黨從大陸帶來財富已經開始耗盡,手裡控制的美援對經濟發展後的台灣已經沒有影響力。果黨不再是財富的擁有者和分配者,自然權力會失去。
看到cctv4一個嘉賓的觀點,感覺有點意思,來和大家分享下。台灣以前有兩次幾乎被美國拋棄,一個是在1949年後,美國幾乎要放棄台灣,但是老蔣抓住了抗美援朝和美蘇冷戰的機遇,成為了美國在亞洲的第一線,抱緊了美帝大腿。第二次是在尼克松訪華後,美國跟中國關係得到很大改善,這時美國有意不再保護台灣,這時,蔣經國為了抱緊美國大腿,宣布進行民主改革,加入到美國代表的意識形態隊列中。
主要是美國要求的
實在看不懂那麼多人吹小蔣,其實哪有那麼多高大尚:
1 台灣對著國際社會標榜自己民主自由多年,為了爭取自由中國的代表,再不開放實在太不好看。2 小蔣高估了國民黨在民間的根基,低估了日本對台灣的滲透。以為開放黨禁後可以像李加坡PAP一樣玩得溜。3 美國自由派給的壓力,CIA也樂見,因為方便切入操控。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1小蔣大力培養的接班人,情報頭子蔣孝武因為江南案(指派黑社會暗殺美藉華人作家)變成扼殺自由民主的「獨裁者」,形象們底被毀,政治生命完結,被小蔣謫放新加坡。
(台灣人民真的應該感謝下張安樂先生為台灣民主自由所作的貢獻,沒有他在江南案中的搏命,台灣完全可能是另一種樣子。)2台灣在獲得核彈前幾個月,核武計劃首席科學家叛逃美國。小蔣得知消息後當天就氣得犯心臟病歸西了,倭雜秘書李登輝趁機上台,開啟了由內而外消解國民黨的大戲。滿清中後期重用漢族官僚,不怕漢族官僚推翻他大清嗎?(事實滿清倒台跟漢族官僚真的有很大關聯)怕是怕,但是滿族人才凋零,重用漢族人才是不得已而為之。國民黨1949年撤退來台,靠200萬外省子弟兵維持了快40年的少數族群對多數族群的統治,到了80年代末,外省人死得差不多了,國民黨還有什麼力量維持外省人為核心的一黨制?剩下的選擇無非就是武裝暴動,或者統治階層的無痛轉移,事實上,開放黨禁之前台灣所謂的黨外運動再往下走,就差不多是暴力革命了,小蔣的英明神武之處不在於民主化本身,而在於在歷史的路口選擇了溫和的妥協。其實,那時候國民黨內部已經有比較強大的本土派勢力,如果小蔣選擇硬挺,也不一定能剛得過黨內本土派。
推薦閱讀:
※王欣最終會被定罪嗎?
※中國有哪些在外國人看來難以完成的事?
※為什麼從改革開放到國企的兼并重組,我國選擇引進國外資本而不是民營資本?
※中國治理「房價」「肉價」為什麼不能像治理「鹽價」那樣,快速、有效、目的性強?
※到底什麼是「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