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

辛亥革命的時候孫文不是在美國打工嗎


在這段時間,社會上有一些貶低孫中山的言論,也有人否認孫中山對辛亥武昌起義的領導作用。有鑒於此,本文擬用若干史實說明孫中山與辛亥武昌首義的關係。

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同盟會與武昌首義有著密切的關係,武昌起義的勝利就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艱苦卓絕、英勇鬥爭的結果。我們可從三個方面說明同盟會與湖北革命、武昌首義的關係。

  (一)組織上,聯合發動武昌起義的湖北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與同盟會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和實際上的聯絡關係。表面看起來,文學社和共進會都不是同盟會的下屬組織,但實際上,不論是文學社抑或是共進會都與同盟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湖北早期革命團體日知會與同盟會關係十分密切,日知會的部分骨幹同時又是同盟會的骨幹。同盟會湖北分會在武漢地區的組織發展是依託日知會進行的。孫中山和同盟會東京總部也將日知會視為同盟會的下屬組織。根據湖北革命團體的沿革脈絡,文學社的真正源頭在日知會和同盟會。共進會是同盟會和留日學生中一部分急欲求成者,不滿同盟會活動「緩不濟急」,另外組建的實行團體,以便聯絡會黨,即時起事。共進會仍以同盟會之宗旨為宗旨,以同盟會之總理為總理。共進會中不少人如劉公、居正、孫武等,都兼有同盟會員與共進會員雙重身份,共進會甚至得到同盟會的經費資助。正由於文學社和共進會與同盟會有如此深厚的淵源關係,兩會在1911年(宣統三年)9月實現聯合時,各自取消了原來團體的名稱,撤銷了原來負責人的名義,而共同擁戴同盟會領袖,並派人赴滬請黃興、宋教仁、譚人鳳來鄂主持。以上史實表明,武昌起義表面看起來是由文學社和共進會聯合發動,實際上可視為同盟會領導發動的又一次武裝起義,它與同盟會前此在南方各地發動的一系列武裝鬥爭一脈相承。

  (二)思想上,武昌起義是在孫中山革命思想和同盟會革命方略指導下進行的。著名的湖北革命黨人張難先在他的著作《湖北革命知之錄》中介紹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行動後指出:「此即吾國革命之泉源,亦即吾鄂辛亥首義之泉源也,嗚呼盛矣!」在革命宗旨上,共進會雖然將孫中山所提同盟會綱領中的「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但它畢竟接受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的革命綱領,即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宗旨。而文學社雖然其成員大多不大關心政治問題,認為革新政治是同盟會的事,但其宗旨則仍是「推翻清朝專制,反對康、梁的保皇政策,擁護孫文的革命主張」。起義後,由革命黨人孫武等起草的《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在總則第一條首揭革命宗旨為「推倒滿政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隨後發布的《內務部關於保存實業的告示》明確宣稱:「謀將來實業之發達,而籌民生主義之進行」。這表明武昌起義完全承認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或同盟會十六字綱領。在革命方略上,武昌起義的一些重大決策,基本上遵循了同盟會《革命方略》。按照該方略的規定,起義後新政權的國號採用了「中華民國」的名稱,政府的名稱則用「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一些重要文告也取自同盟會的現成文件。在革命程序上,武昌起義後所採取的步驟基本上按同盟會《革命方略》所規定的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個時期進行。可以說,武昌首義就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具體實踐。

  革命官兵自覺地接受孫中山思想領導。在工程八營發難前,隊官羅子清攔住黨人熊秉坤問道:「今晚外面風聲不好,你知道嗎?」熊秉坤答:「知道一點。」羅又問:「今晚起事是孫黨嗎?」熊秉坤答:「所有會黨都以孫逸仙為共主,當然都是孫黨。」當時,「孫逸仙領導下的黨人將要舉義」的消息,不僅革命士兵已經知道,下級軍官亦有所聞。鄂軍三十一標一營督隊官陳鎮藩在資州殺端方起義,自任大漢國民革命軍統領,誓師時說的更明確:「恪遵孫中山先生使命,抱定革命宗旨,打倒專制淫威,達到排滿目的。」孫中山曾回憶:「武昌起事第一日則揭櫫吾名,稱予命令而發難者。法領事於會議席上乃力言孫逸仙派之革命黨,乃以改良政治為目的,決非無意識之暴舉,不能以義和拳一例看待而加干涉也。」再看起義後。1938年原日知會同人所立《武昌日知會紀念碑》碑文稱:「先是,孫總理鼓吹革命,其說由海外達於內地,武昌軍人學生起而承其流。」這說明武昌軍人、學生參加革命,均是秉承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行動。

  (三)人事上,同盟會從主要領導人、重要骨幹到一般成員有不少人參加了武昌起義的指揮和戰鬥,參加了起義後革命成果的保衛和革命政權的建設。湖北革命黨人由於在組織上和思想上與同盟會的密切聯繫,把武昌起義看作是同盟會的革命行動的組成部分,所以發難後立即通過各種管道邀請同盟會的領導人前來主持大計。同盟會也把這場起義看作是自己革命事業的一部分,其主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在起義爆發後聯翩來到武漢,各展所長,為武昌首義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把武昌起義視為孫中山和同盟會十次革命失敗後的一次偉大的成功。武昌首義的勝利證明了孫中山和同盟會三民主義綱領和武裝反清的革命方針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意義,孫中山創立同盟會的偉大歷史功績永遠值得肯定。孫中山的奔走呼號,同盟會的秘密運動,與武漢革命黨人、人民群眾的英勇鬥爭相結合,才成就了武昌首義的偉大勝利。

[相關問題 ]

為什麼網上有很多污衊孫中山的言論?http://www.zhihu.com/question/48402192/answer/110677468


謝邀。前面幾位已經說的很詳實了。就武昌起義中,共進會和孫先生的聯繫以及武昌起義前後的一些歷史節點我就不重複和班門弄斧了。

以下是我一家之言再補充一些,有不正確之處,請諸位指正:

我認為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關鍵環節,但不等同於全部的辛亥革命。猶如萊剋星頓的槍聲和大陸宣言於北美獨立建國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件,但依舊不是全部一樣。辛亥革命全部是什麼?答曰:第一階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第二階段:擺脫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埋葬2000年封建專制,徹底跳出王朝周期怪圈,建立民國;第三階段:實行憲政,徹底貫徹三民主義(既孫先生《革命綱領》提出的:軍政、訓政、憲政)。辛亥革命整個軌跡都是朝著這三個目的去做的。辛亥革命結束後,第一階段完成,第二階段完成一半,建立了民國,跳出了王朝周期律,但沒有改變社會性質。第三階段更是因袁竊取了革命果實,破壞臨時約法大搞復辟,完全沒有實現。所以我們說辛亥革命既成功了也沒有成功。屬於部分成功,這場革命聲勢浩大卻很不徹底。說到這裡,大家就發現,整個階段論也好,三民主義也好,都是孫先生系統的提出和總結的。所以說辛亥革命不僅不是與他無關,而是息息相關,聯繫緊密。他提供的理論和方法是武昌起義成功的利器,他在1912年之前十二年時間歷次起義,都是武昌起義的參照和樣本。他本人雖然沒有領導武昌起義,但本人的理論和武裝鬥爭方法卻一直是在領導著同一時期國內各種革命起義和鬥爭。並且在辛亥革命之後的餘生中,他不斷的為中國革命尋找新的出路,他的理論也愈發的科學和成熟。領導的一次次武裝鬥爭也越來越堅決,越來越接近他心中的目標(他去世之後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是最接近建國綱領成功的一次。可惜蔣汪二反動派違背他生前制定的革命目標,還對自己的盟友以及kmt內部有志者舉起屠刀,從此kmt徹底背叛孫先生的遺訓和理論,迅速蛻變成一個畸形的、反動的封建勢力及列強的代言人)

再回過頭看看,為什麼武昌起義不是孫親自領導的,辛亥革命為什麼不徹底。 這也是很多人黑孫的一個由頭。當時中國的革命組織非常鬆散,和現代政黨嚴密的組織和紀律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那樣的現狀有客觀的社會背景:清政府的嚴厲限制、防範和絞殺、國內因長達百餘年的閉關鎖國、基層老百姓窮苦。都使得革命力量的發展異常艱辛。國內最支持革命的資產階級實力非常弱小,在政治上毫無地位和發言權,無力為革命提供任何財力物力人力。無產階級更是尚在萌芽之中。即便兩者結盟,也遠遠達不到推翻封建專制社會的能力。所以當時的革命者,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反清復明的一些會黨和地下組織、開明的鄉紳地主、軍隊裡面對滿清政府有怨言的基層軍官等等。這樣就住註定了,第一代革命黨是個大雜燴,每個組織的份子終極訴求都是不一樣的,只是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目標上大家有共同目標。所以武裝起義是各自組織、行動是此起彼伏,卻相互難以配合。如果不是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在時間上那麼恰到好處的配合了,武昌起義依舊很難成功。所以給人的感覺,辛亥革命成功的太偶然太順利。

革命者們在國內的力量分散、弱小。而且缺乏人力物力。無奈只有把目光投向海外,尋求同情中國革命的華人華僑和其他國家的財閥、政府支持。加之當時的國內國際聯繫的方式可不像我們現在這樣的便利和快捷。信息的不對等也是國內武裝起義鬆散難以相互呼應的客觀原因。這不也不能苛求說孫在海外完全不知道武昌起義因此就不是領導了辛亥革命。

在武昌起義中,雖然共進會不是孫先生組織的,但是與孫的同盟會有緊密的聯繫;雖然在政論上還與先生有爭議,但是它使用的武裝鬥爭方法和理論。依舊認為孫先生是國內所有革命勢力的共同名義最高領導人。使用了孫先生申明的國號「中華民國」。起義軍人也都自認為是孫黨。起義成功以後,也迅速電邀孫回國參與建立民國並與北方談判。

可以說孫先生為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準備了思想的武器和理論的武器。歸國以後,又宣布建立民國,並從制度上、宣傳上保證民國不被野心家顛覆。這就是辛亥革命全過程。

辛亥革命整個過程應該是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謝邀

(武昌起義的鐵血十八星旗)

前面幾位知友已經說得很好了,我補充一點自己的認識。

為什麼說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袖?

第一,武昌首義新軍欽定的。

第二,辛亥革命的性質決定的。

為什麼是辛亥革命,而不是兵變,不是造反?因為革命是有政治理想的變革。

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是保路運動,如果起事的新軍只喊著「打倒盛宣懷!」「還我川漢鐵路!」的口號,那算不上革命。可當新軍打出鐵血十八星旗,喊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那麼性質就變了。

武昌起義事前並沒有通知孫中山,發生時孫中山尚在美國,起義成功以後也沒有立刻回國,所以嚴格的講不能說孫中山領導了武昌起義。但是,辛亥革命的政治理想是孫中山的,所以,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袖。

(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軍以孫中山的名義發表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大總統孫》的公告,欽定了孫中山的地位。當時孫尚未回國。)


你吃了第5個包子飽了。所以前面4個包子吃的沒有意義?


一、組建新式革命政黨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新式的民主革命,它有著近代式的組織領導方式,有著明確的近代革命綱領,採取了新的革命鬥爭方式。

世界近代意義的政治活動通常都是由政黨來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革命黨人第一次用政黨形式來組織領導的新式革命。這個新式的近代政黨,就是孫中山建立和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既不是中國傳統的秘密會黨,也不是先前分散的革命小團體,而是正規的近代革命政黨,堪稱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建立,成為中國民主革命高潮的起點。它不僅為辛亥革命做了組織準備和幹部準備,也為它做了輿論準備和武裝鬥爭準備,誠如孫中山所云:「中華民國何以成?以有同盟會。」這個結論,是客觀存在的真實寫照。

二、提出新式的革命綱領

一個領導新式近代民主革命的政黨,必須確立明確的民主革命綱領。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就是著名的十六個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是孫中山順應世界近代化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結晶。1905年11月,他在《民報發刊詞》中,首次將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歸結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三、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堅持反清武裝鬥爭,是孫中山和他所領導的新式民主革命的突出特點。孫中山創建興中會後即著手策劃廣州起義,後又發動了著名的惠州起義。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派遣會員分赴華南、西南和長江流域,準備武裝起義。從1907年到1911年春,孫中山在西南地區策划了八次起義。在鎮南關之役中,孫中山身先士卒,親自發炮轟擊清軍。

持續不斷的武裝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從1895年策動廣州起義算起,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進行了17年的艱苦鬥爭,前赴後繼,不怕犧牲,屢蹶屢戰,為辛亥革命積聚著成功因素。

  四、締造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後,建立共和制度的國家成為當時迫在眉睫的任務。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引發革命烽火遍燃的時刻返回祖國,旋即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成立了中華民國,組建和主持了設在南京的臨時政府。

  在短暫而又極其困難的三個月里,他力求對新生的共和制度有所建樹。然而由於形勢迅速逆轉,革命實際上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臨時政府面臨著各種壓力:西方國家均未承認共和國;臨時政府甚至沒有預算和財源;革命政權缺少一支真正的革命軍;「非袁莫屬」的呼聲甚囂塵上;清朝還在苟延殘喘……

  在內外交困之際,孫中山甘願放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位與袁世凱,最終逼退清帝退位,使國體走向民主共和。

  五、捍衛共和制度

  袁世凱在竊取臨時大總統寶座後,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憑藉合法身份,立即著  手實行反動集權活動。

  宋教仁開始著手改組國民黨的活動,企圖限制袁世凱的權利。1913年3月因袁世凱  派人刺殺宋教仁。孫中山於事發後即從日本返回中國,於上海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是為二次革命,開民國武力解決政治爭端先河。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

  袁世凱自鎮壓二次革命後,徹底毀滅資產階級國會和《臨時約法》,並開始復辟帝制。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東京,正式成立了中華革命黨,發布《討袁宣言》,堅決與袁世凱鬥爭到底。蔡鍔、唐繼堯等人在雲南興師討袁,各省相繼獨立,袁世凱企圖以武力鎮壓,但是卻節節失利,最後在內外交困中死去。之後黎元洪依法就任正式大總統,並宣布遵守臨時約法,繼續召開國會,恢復國務院,護國運動才宣告結束。

  1917年7月張勳復辟,孫號召護法,時任廣東省省長朱慶瀾邀孫赴粵,並派程璧光之獨立海軍載孫中山、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國會議員南下廣州。抵達廣州時,段祺瑞「保護共和」已經成功驅逐張勳,但是拒絕恢復被張勳廢止的1913年選出之國會。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軍政府,並就任海陸軍大元帥,謀求北伐,隨後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展開護法運動。


不然還能是誰?袁?蔣?毛?


用什麼統一台灣,國父啊,民進黨也不敢否認!!!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亮劍主題曲《中國軍魂》?
如何看待民族仇恨?
聖喬治絲帶是不是俄羅斯民族主義的標誌,外國政治領導人佩戴聖喬治絲帶是不是為俄國入侵他國背書?
如何看梁靜茹因馬航被愛國者圍攻事件?
逆向民族主義在目前中國嚴重嗎?

TAG:民族主義 | 民族 | 孫中山 | 辛亥革命 | 三民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