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衰老與身體的衰老速度是一致的嗎?為什麼有的人年紀很大了一樣思維敏捷?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有備無患的老年人生,更多「老年心理學」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身體不同部分的老化程度怎麼判斷呢?

一種研究手段是通過測量不同組織中細胞的表觀遺傳學年齡:通過DNA特定位點的甲基化程度來推測其年齡。

這可能是一個有點自相矛盾的概念:按定義一個人身體中不同部位的年齡明明都是一樣的,不同細胞怎麼會有不同的年齡呢?

的確,這個標準非常的人為,事實上它是 Horvath 在2013年提出的新概念 [1]。這一標準的吸引力在於它可以非常有效地預測年齡:即,如果你給我一個人的組織樣本,但不告訴我ta年齡多大,我可以通過測量細胞DNA中特定位點的甲基化程度來猜出ta的年齡 [1]。另一個優勢在於它可以預測死亡率:血液細胞表觀遺傳學年齡更老的人群相對更早死亡,並且這一特徵是可遺傳的 [2]。

Horvath測量了百歲老人和中年人身體各組織的表觀遺傳學年齡,發現相對於其他身體組織(包括其他腦組織),小腦的DNA甲基化程度變化最為緩慢 [3]。換言之,按照表觀遺傳學的測量方法,小腦比身體其他組織都要「年輕」

哎呀,完全沒有回答到第二個問題。不過我也不知道呀。

[1] Horvath, S. (2013). DNA methylation age of human tissues and cell types. Genome Biology, 14(10), R115.

[2] Marioni, R. E., Shah, S., McRae, A. F., Chen, B. H., Colicino, E., Harris, S. E., … Deary, I. J. (2015). DNA methylation age of blood predicts all-cause mortality in later life. Genome Biology, 16(1), 25.

[3] Horvath, S., Mah, V., Lu, A. T., Woo, J. S., Choi, O.-W., Jasinska, A. J., … Coles, L. S. (2015). The cerebellum ages slowly according to the epigenetic clock. Aging, 7(5), 294–306.


在無損傷的基礎上用進廢退,不止大腦,身體也是一樣的。

我想先跑題說兩句身體。誠然人類有一個自然老化的趨勢,這個需要生物學背景的專家來解釋一下,我就不班門弄斧了。但我們想想自己身邊的例子,看看新聞傳媒愛用的標題,「40歲辣媽身材不輸妙齡少女」,「郭富城半百年紀大秀腹肌」,我們先不要即刻下定論說他們腦子怎麼樣,單憑好好照顧自己身材常年如一日的毅力,他們也是值得敬佩的。所以首先,身體的老化程度,和年齡這個數字也不是一致的。關於積極鍛煉身體對於保護大腦的益處,我們稍後再聊。

給大家一道選擇題,假如你現在90歲,你會想要一個30歲的身體90歲的腦子;還是一個30歲的腦子90歲的身體;前提身體和腦子都是那個年齡段的平均值。我想我可能會選後者(加註:我不干涉任何你的選擇)。就算臉上布滿皺紋,可是腦子清楚,眼神不渾濁,也是件性感的事兒啊。霍金在輪椅上坐了半個世紀,還有心力對美國總統候選人Trump嘲諷一下,「a demagogue
who seems to appeal to the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我相信很多Trump的支持者是不知道什麼是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的。

所以老來思維敏捷,是我們大家都追求的。 @清懌 在前面的回答很棒,解釋了一般情況下,老人平均智力在流體和晶體層面的變化,特別值得留意的是晶體智力提升。

我相信大家至此都基本有個共識,大腦衰老速度因人而異,所以怎樣才能「培養」和「鍛煉」思維,讓它保持敏銳度甚至變得更好呢?我劍走偏鋒來聊聊看起來關係比較遠的事情。

1.
健康的飲食結構 控制能量攝入

地中海飲食是很多臨床研究都推薦的,至於原因,是因為它對心血管有益處,而對心血管好的,對大腦也好。具體可以參考周不潤老師的回答,非常全面精彩: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 - 周不潤的回答

我想重點講講第二點,控制能量攝入,特別是間歇性斷食。首先,我必須說明以下我只是盡量呈現支持和反對方兩邊的研究結果;其次,不要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隨意嘗試!不要隨意嘗試!不要隨意嘗試!

關於間歇性斷食的益處,可以參考BBC的紀錄片《進食、斷食與長壽》(Eat fast and live longer)。研究首先在老鼠中展開,發現控制飲食的老鼠更長壽,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驗室環境和現實生活的差別,人和鼠的巨大差別,讓我們對研究打個問號。然後,為了證明其科學性,主播本人Michael Mosley親自上陣斷食,前後抽血,比較了一種名叫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生物標示物,這是一種「替代指標」,意思就是我們想知道斷食能不能長壽,但是不能等主播斷氣啊,所以就用IGF-1這種和衰老相關的因子。所以得出的結論也並不能作準。

還有一些發表的文章,研究了間歇性斷食和能量控制對於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積極影響,而BDNF和神經細胞生長正相關,特別是海馬體(和記憶相關)的神經細胞。(文獻:BDNF and 5-HT: a dynamic duo in age-related
neuronal plasticity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http://www.utdallas.edu/~tres/aging_seminar2011/Mattson.2004.pdf) 。此外,更多的研究是指向間歇性斷食對心血管的益處(文獻:Beneficial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and
caloric restriction o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system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741046)。所以,再次強調,對心血管有益的,對腦子也有益處!

但是,果殼上有篇文章總結了為什麼不推薦效仿的理由,大家可以花時間看看:研究都說斷食好,為什麼我不推薦你效仿?
我很同意裡面說的,這項研究年頭不長,而我們關心的最終結果現在都是靠推論再推論,並不可靠。

又但是,我自己的個人經驗是,吃太飽反正是沒好處的,腦子停擺。

2.
來講講鍛煉吧

給大家上個圖:Dr. Jeffry Life。

他本身是家庭醫師(過了board考試的,北京遇上西雅圖裡面,吳秀波最後要去考的試),也是大學兼職助理教授,教研究生的營養學和運動生理學。年紀過半百之後各項身體健康指數超標,這樣對學生來說也太沒有說服力。於是他決定開始鍛煉,有所成,現在是暢銷書作家,The Life Plan和The Life Diet,兩本我都沒看過,不做評價。

且不說他本身就是一個頭腦好用的人,本身關於營養和鍛煉的知識結構就很完善。我們就想想自己身邊那些積極鍛煉、控制飲食的人,他們會時常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也會更頻繁地做身體檢查。走進一間正規的健身房,開始前都會測量基線的血壓、心率、體脂、肌肉、骨骼,有些還需要測試血糖、血脂。有健康的意識,加上知識;知道一塊月餅大概的成分,糖、膽固醇等等(當然節日里可以吃,但適可而止)。推薦大家有空可以看看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 我談些什麼》,核心思想大概是——律己。

3.
勤動腦:下棋、打牌、學習怎麼用新科技等等,在本期圓桌的哪些事情能幫助父母延緩認知能力的退化? - 老年心理學
條目之下大家可以慢慢看。

看到現在,我猜想很多人都很想反駁,說人生在世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辛苦,為什麼不及時享樂;開開心心地吃,也隨心所欲不要鍛煉;以前草原上哪兒來的gym,我們的祖先還不是好好地傳遞了自己的基因。

也是沒錯,不過我們人生中,總有過經過努力,克服一些東西,做出一些改變,然後達到快感的時刻吧?小時候突然做出了一道很難的數學題,小驕傲會冒個頭;打籃球贏了隔壁班,爽!長大了經歷重重面試,得到了想要的工作,開心!經過一番努力,追到了喜歡的人,樂!

所有讓我們變得自我感覺好一點點的事情,開頭好像都是有點不舒服的。小時候聽過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不知道下一代聽的故事變了沒),好像很萬能,放到身體和大腦的老化上,也說得通。

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就是老跟自己擰巴擰巴著進步的。

祝大家月餅節快樂。

自律,自律,自律。


瀉藥(=?ω?)?

大腦和身體衰老的速度確實是不一樣的。我理解題主問的【老了卻思維敏捷】和晶體智力有關。晶體智力啥玩意兒

得從老早講起,從前吧,有個膩害的心理學家卡特爾把智力分為【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兩種。

wwwwwwwww分割線wwwwwwww

①它們分別是啥?【晶體智力】可以這麼記,經驗的結晶(產生的智力...)是指經過後天學習,知識經驗的積累,得到的比如算數,背會了單詞~等智力能力。

嚴肅版見圖:

【流體智力】是先天形成的,比如瞬時記憶(規定時間能記住給定字母表的幾個字母)啊,反應速度(中學課本上那個小夥伴把直尺豎著扔下來然後你抓住那個實驗記得伐?~)啊這些。

嚴肅版:

wwwwwwwwww分割線wwwwwwwwwwwww

②那它們有啥重大區別?

唔這個嘛...流體智力因為是和先天遺傳有關的,它死的早啊..._(:з」∠)_它在二十歲的時候達到生命頂峰,但是三十歲左右就慢慢走下坡路咯...

但是晶體智力可是支潛力股哇!因為我們一直在學習,一直在成長,車開得多了自然成了老司機:)晶體智力一直蹭蹭蹭往上冒。

wwwwwwwwwww分割線wwwwwwwwww

③最後對問題來個總結,老了卻思維敏捷,這個卻是指老了應該變笨(流體智力下降),思維敏捷是因為社會經驗變得豐富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隨年齡提高(晶體智力上升)。

the end~?*? (ˊωˋ*) ?*?


看了上面好多答案,他們說的好專業,我都看不懂了,呵呵

首先,腦細胞是人身體中很特殊的細胞,它是不再生的,這是現今醫學界共同認可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說,你身體的細胞不停再生,腦細胞伴你到老,

這裡能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腦細胞壽命很長,跟你一樣

臨床診斷一個人的死亡不是心跳停止,而是以大腦死亡為依據;

第二,腦細胞出生的時候最多,然後不停的減少;

那麼決定大腦的年輕度是什麼呢?

的確有些人長壽且思維敏捷,有些人年輕卻思維遲鈍;

所以身體衰老速度和大腦衰老速度的確不同;

那麼怎麼決定大腦年輕呢?

決定因素就是腦細胞的活化度,也就是腦細胞健康並活躍的數量在整個大腦中的比例;

腦細胞活躍的數量多,自然大腦就年輕,反之,大腦就是衰老(或著以不健康來描述)

那怎樣保持大腦年輕呢?

要建立大腦細胞之間的廣泛聯繫,也就是神經網路要發達;

經常動思考的人神經網路會發達;

接觸新鮮事物,經常思考,能控制情緒的人大腦基本會健康;


大腦是人體進行思維活動最精密的器官。實踐證明人用腦越勤大腦各種神經細胞間的聯繫越多。歷史學家司馬遷就說過:「精神不用則廢,用之則振,振則生,生則足。」意為大腦不用就廢棄了,經常用的話就會越來越聰明。


每個人的衰老速度差異巨大。科學家觀察了954個人不同年齡階段的衰老速度,分別是26歲,32歲和38歲。用12個身體特徵作指標,比如體重、腎功能、牙床堅固度等。結果發現,在這些人38歲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年齡,年輕的只有不到30歲,而衰老得快的人,身體顯現出了60歲的生物特徵,他們看起來有點糙,缺乏活力。在這接近一千個人中,有的人從26歲之後就幾乎沒怎麼衰老,而有的人,每過一年,身體就衰老三歲。身體衰老得比較快的人,大腦功能也衰退得比較快。在各行各業中,我們都用時間年齡來看待和規劃一個人。但是,從生物角度來看,我們實際的生物年齡和度過的時間年齡可能大相徑庭。http://www.bbc.com/news/health-33409604

這是我即將做的關於大腦衰老的live:

https://www.zhihu.com/lives/803200411250073600


首先我們說說記憶力的問題,有人說,我上了年紀感覺自己反應變慢了;見到老同學也想不起名字了;提筆忘字,下個樓就忘記事兒,這些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吧。其實啊,這還真不是記憶力減退了。

實際上記憶是分為記憶存儲強度和記憶提取速度兩個方面。記憶的存儲強度是不會隨著時間減弱的,減弱的是提取速度。你活得時間越長,記住的東西就越多,就像找東西一樣,東西越多肯定找起來越慢,尤其是一些不經常用的,找起來更加費時間。

如果你存放東西的時候不進行分類,看到一個東西就隨便放到大腦中,那提取起來困難就更大,對於這些記憶力減退的人,想起一件事就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

雖然大腦也是個人體器官,也會衰老。但是跟年輕的大腦相比,中年大腦只在兩個方面的性能有所下降——計算速度和注意力。

除了這兩個性能逐漸下降,中年大腦的模式識別、空間想像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等,不但沒有下降,而且還提高了。跟大多數人想的相反,咱們的腦細胞並不會減少,大腦重要的地方都在隨著年齡繼續長,新東西也可以繼續學。

所謂的計算速度慢了,我個人認為本質上還是大腦中裝的東西太多,一個新事物來了,我們總要和以前學習到的內容對比一下。這種減慢其實也降低了我們出錯的概率。注意力也是因為大腦中干擾的信息比年輕人更多,所以容易做一件事情時聯繫到更多的事情上。


王小波在他的書中寫過,四十歲的年紀是最難受的年紀,因為他的大腦能夠清楚的感受到大腦所下達的命令,他的身體並不能敏捷地完成了。(大意是這樣)


作為一個男人,終究有心欲提槍,而身不遂願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你就明白了,原來YY才是人保持大腦活力的巨大動力~~~詳情參見龜仙人


不用醫學論證,直接說我身邊人就可以了。我外婆95歲了,雖然現在體能衰退,但是思維照樣敏捷,經常和她鬥嘴鬥不過,和小外甥女小聲說她壞話她都聽得見,眼也沒花,穿針引線什麼的不在話下。身上的皮膚也很緊緻,不像別的老人那樣身上的肉鬆松垮垮的,白皙,沒有老年斑。希望我老了的話也能這樣


最近逛的有點多,把大腦的衰老速度看成大胸的衰老速度了,,罪過罪過,大家好好答題,我就是個小透明。


愛學習的人不會停止思考,不愛學習的人年輕的時候就是麻瓜,前者站在巨人的肩膀思考問題


其實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給大家提供更直觀的理解。

一些大發明家終其一生都在做研究,在年老色衰之際依然可以保持創造力,一些作家、畫家一生窮困潦倒,或許在垂老之際可以留下曠世傑作,如果大家認為這是個人的經驗所致,那麼,單從大腦智力來看會不會發生所謂的衰老?

當然,經驗並不能作為智力的一部分,如果單獨進行區分是很難有直觀的判斷。不過,不可置否的是智力會隨著個人經驗的改變而有所改變。

而一些人在年老之後思維依然敏捷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經驗的作用,雖然有時與所處的時代有偏差,可是一般的哲學基礎是一樣的。所以,經驗可以起到作用。


大腦的衰老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隨著我們年齡越來越大,大腦中神經細胞(神經元)的數量逐步減少。我們降臨人世時神經細胞的數量達到1000億個左右,但從20歲起開始逐年下降。到了40歲,神經細胞的數量開始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遞減,從而對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造成影響。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健康照護健保信託機構顧問、神經學家沃基特克·拉克威茨表示,儘管神經細胞的作用至關重要,但事實上大腦細胞之間縫隙的功能退化對人體造成的衝擊最大。


大腦老化慢,很多人不想死,因為大腦還清醒,但身體細胞老化嚴重。大腦估計可以活幾百年,參考長壽鯨魚可以活幾百年。現代社會生存壓力,生存環境導致不壽命不理想。


身體所有器官衰老速度都不一致。


感覺身體部位都離不開越用越靈活這條規律,只不過感大腦受這條規律的影響更大。經常用腦,到了七老八十還可以思維敏捷不輸年輕人,但是四肢就不行了,即使再鍛煉,老了依舊難以媲美年輕的時候。同樣,懶得思考,活的麻木,中年就可以看出痴呆的跡象,即使這個人現在四肢依舊靈活,幹活依舊給力


老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從狹義的角度上講,器官的功能逐漸減退便是老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引發的原因除去基因級別的調節,和這個器官的組織細胞狀態有關係。就像長期缺乏鍛煉和營養的肌肉會萎縮一樣,腦組織如果經常受到某種鍛煉或刺激會得到相應腦區的鍛煉,燃燒能量,代謝產物被血液帶走。即使除去疾病的因素,這個微環境也不會是全身一模一樣的。所以各臟器的老化情況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會完全一致。


霍金是不是可以告訴我們:大腦的健康狀況跟身體其他部分的健康狀況並不一致?


的卻是這樣的,大腦越不用,反應越遲鈍


推薦閱讀:

為什麼聽到好聽的歌時,身上有時會起雞皮疙瘩?
睡眠中深睡眠所佔比例越大,說明睡眠質量越好嗎?
人在受到重傷將要陷入昏迷時,總是被提醒要保持清醒,不要睡著,這麼說的原因是什麼?
自己閉氣如果堅持不呼吸,可以憋死自己么?

TAG:生理學 | 神經科學 | 腦科學 | 老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