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韓國電影《思悼》?
【高分良心佳作】思悼 (2015) 【深省的思 悲哀的悼 思悼世子】【女漢子】【高清】
鏈接在此。希望不要過分糾結於當時的歷史背景,而是集中在電影本身。:)
0.
1
從來沒有聽歌看電影什麼「淚流滿面」的感覺,這次看到宋康昊在困死思悼之後,摸著兒子的臉那句神台詞:「兒子啊,怎麼就這麼丟下老父親」,鼻尖一酸。「康昊哥,很好地變老了。」
他說的是《觀相》結尾的一場戲裡,宋康昊出神入化的表情演繹。
《思悼》里,宋康昊每一秒的演技都不亞於那一場看著大海的戲。6.
劉亞仁,在韓國的商業娛樂體系里,是個異類天才。年紀輕輕,極度個性,偏偏一路飛速發展,一年貢獻兩部千萬,這是與大勢黃正民比肩的佳績。又較好,又賣座。韓國年輕一代湧現出了無數的天才演員,劉亞仁卻成了沒什麼爭議的最好。7.歷史的事不多說,這段了解越多,越知道太多模糊和爭議的東西。就提一點:英祖與思悼,康熙與太子,很多相似之處。越是強勢、成功的君主,將自己全部的期待壓在一個人身上,那壓力確實能讓人入魔。話說回來,能抗住的,也都是人傑,比如世孫李算,比如康熙後的兩代帝王。沒有一刻不想做王的英祖,沒有一刻不想得到父親愛的思悼。父親想做一個好父親,卻更想做一個王,兒子想做好一個上層統治者,卻更想做一個兒子。
《思悼》反思的是朝鮮時代的儒學思想。
儒學思想的基礎是「禮」。君臣,父子,夫妻,無不是以禮為行為準繩。在電影里,國王一直強調「禮」的重要性,作為一個以儒學立身的國家,「禮」無異於國本。禮,意味著你有一整套從穿衣吃飯到謀事決斷的行為準則,這種準則是不可打破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超過「禮」。
英祖(也就是片中宋康昊飾演的王)的原則是先禮後人。在他眼中,世子首先是朝鮮王國的世子,其次才是自己的兒子。英祖說「普通人家都是溺愛子女,而王家則把子女當作仇人」,就是「禮」的體現。因為在王家,父子實為君臣,且為天下示範,只能以禮相待,方可磐固根本、無懈可擊。更因為英祖本身得位不正(英祖的皇兄肅宗英年暴亡後英祖方得登基,許多人指肅宗的死實是英祖謀害),為了鞏固王權,不得不更加偏執地維護「禮」的權威性。可以說,「禮」使得英祖無限接近於一個完全理性人,雖為明君,卻為人刻薄寡恩。
但是世子與父王不同,認為在「禮」之前,「人」是更重要的。他幼時待人孝順,很難說完全是因為讀書學來的,更多是出於一種孩童對於長輩的依戀。世子愛玩,不愛學習,在藝術方面有才華,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是一個更加感性的、性格更加豐富多元的人。世子認為先人後禮,首先要有人倫之情,才會有能力去遵循禮法。
儒學式的「先禮後人」還是人本主義式的「先人後禮」,是父子二人的根本衝突點。
如果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很難原諒英祖對於世子近乎殘暴的迫害。英祖無情地掐滅世子一切愛好、否定他一切價值,野蠻地用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世子的生活之上,加之世子被捲入複雜的黨爭、被人利用,導致世子最終精神崩潰,陷入抑鬱和躁狂。我們甚至無法相信這是一個親生父親所為,而且是一個長子早夭、四十多歲方得次子的父親。
但是,若是我們站在三百年前的角度上看,我們很難說英祖做錯了什麼。朝鮮是一個儒教國家,其對於儒家傳統的痴迷甚至比中華帝國更甚。按照儒教的要求,為君王者當熱愛學習、熟讀經書、以禮為先、為天下范,世子一個也沒有做到。而他是要繼承王位的人,若這樣下去,無非又是一個徽宗了。加上世子捲入黨爭,其精神失常狀態下的「謀反」舉動被人告發(大明律可沒有規定精神病患者可以免責),謀反證據確鑿,英祖不能不管。然而若是以謀反處死世子,按大明律必然株連其族,世孫也必死無疑。英祖年事已高,如此一來血脈將斷,且中殿年紀尚輕,如此一來很有可能導致外戚侵權。因而,英祖只有挖了一個坑讓世子自己跳,英祖自己背個殺子罵名,以保全世孫的性命,保住國本。
君王之事,按儒家理念,向來是沒有什麼情感可言的,只能論「禮」。英祖作為一個幾乎完全理性的君王,與一個有血有肉的世子,必然產生不可消解的矛盾;而一個強調個人存在的世子,在一個森嚴的禮制國度,也只能走向崩潰。可以說,世子自出生開始就註定了悲慘的結局,因為僅僅靠一個「人」是難以逃脫「禮」的鉗制和束縛的。而「人」與「禮」的對抗也成為了貫穿《思悼》的主線,引發了層層推進的悲劇。英祖在米櫃前面對兒子的屍體的痛哭,充滿了作為「人」面對「禮」的壓迫時的無力感;英祖最終還是從「禮」的硬殼當中暫時走出來,以「人」的身份與已經死去的兒子面對面。只可惜,這種「人與人」的面對面,只有在英祖面對一具屍體的時候,才能實現。
十八世紀正是西方啟蒙運動和民主革命如火如荼展開的時候,在經過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的興起之後,西方社會已經普遍認識到了「人」的重要性。然而與此同時,在古老的東方,雖然「禮」仍維護著穩定的社會系統,然而同時因為「禮」的壓迫,「人」的悲劇仍在不斷出現。這也正是為什麼東方大帝國在整整一百年後會最終走向完全崩潰,發生徹底社會革新的根本原因。
在影片最後,英祖的步輦居高臨下地越過世子的頭頂的時候,從夜空的深處,分明傳來了朝鮮這個最後的儒教國家的最後的足音。
和《思悼》有關的兩三事
《思悼》已經刷到第三遍,看到最後實在是憋不住,總是覺得如果不寫點什麼,真的就白瞎了這麼好的電影,也白瞎了自己那些天抹過的眼淚。實話說,立足於「壬午禍變」而構建起來的《思悼》這部電影,故事線算不上宏大,但是由於涉及人物眾多、派系紛雜,再加上史冊中有意為之的語焉不詳,想要飽滿的說完這個故事,難度還是很大。
但是導演李俊益做到了,從廣告企劃人踏足電影圈到1993年,首次監製並執導了兒童電影《少年特警隊》,李俊益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新人,直到2003年,因執導古裝歷史劇《黃山伐》人們才第一次關注到這位新晉導演。但是,僅僅兩年之後,李俊益就拿出了執導生涯中第一份耀眼的作品,古裝電影《王的男人》打破韓國影史觀影人數紀錄,並獲第43屆韓國電影大鐘獎最佳導演;2013年,更是憑藉劇情片《素媛》,橫掃第3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第50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和第51屆韓國電影大鐘獎最佳導演提名。《思悼》作為李俊益最新作品,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算的上是集大成之作,憑藉《王的男人》的指導經驗在歷史題材中遊刃有餘,又基於《素媛》的前期準備,能把一個好的素材有效剪切與重組,體現出一個成熟導演的魅力與水平。 我這次主要是想通過《思悼》的故事背景、演員實力梯級與故事架構三個方面給大家講講我的感受,資料有來自百度也有來自於豆瓣,下邊如有引用,會特殊標註,本人實力就擺在那裡了,講的不好也可以理解,畢竟他媽的也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記得輕噴,PO豬長得很帥的。 (一)《思悼》的故事背景 本劇主人公思悼世子即朝鮮庄祖李愃(1735年-1762年)是朝鮮王朝的第21代君主朝鮮英祖李昑之次子,謚號思悼綏德敦慶弘仁景祉章倫隆范基命彰休贊元憲誠啟祥顯熙庄獻世子(你這麼多有的沒的,還不如放老子活著安靜的吃土),葬於顯隆園(隆陵)。 思悼世子於十一年一月廿一日生於昌慶宮集福軒,生母為映嬪李氏,由於他的兄長孝章世子很早就過世了,英祖直至四十才再得一子,所以英祖對世子極為疼愛,與出生次年即冊封王世子,每日不計風雨前去諸承殿探望兒子。同時,英祖也對思悼世子的教育極為看重,時常以極高的要求約束世子,以至於英祖的嚴厲最終令思悼世子十分懼怕,加上英祖性格反覆,猜忌戀權,父子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緊張,這也為其日後致命的憂鬱症埋下了禍根。 矛盾的日益無法調和開始於仁元王后(即思悼世子的外婆,時常袒護思悼世子)與中殿娘娘貞聖王后(法理上的皇后,膝下無子,所以認思悼為兒子,視如己出)的去世,思悼世子受到極大的打擊,加上反對派的中傷,世子抑鬱症病情日漸嚴重,在發病之時犯下多項罪行,例如曾虐殺宮女、引僧尼入宮…等。陰曆1762年7月3日,英祖回到昌德宮,命令思悼世子陪同前往徽寧殿(貞聖王后的陵廟)向貞聖王后拜別,之後,英祖下令關閉宮門,對世子問罪,將其廢為庶人,並要他自盡 (然而英祖殺子的具體原因至今未明)。為了避免世子和「犯罪」掛鉤(否則世子的妻兒將受到牽連),英祖不賜死葯,而要世子自殺,世子自縊多次不果,被英祖命人關進米櫃。八天後(7月12日),世子活活餓死,世子死後其子繼位。(內容來自百度後加整理 嚴肅臉)
(二)演員實力梯級 這裡的排次可能會有一些爭議,所以PO豬排次標準是就本部電影而言,且可能會因為個人因素有一些偏差,但!是!你!們!管!不!著!(圖做的爸爸眼都要瞎了)(三)故事架構
n 弒父循環
這個可怕的循環主要束縛著英組、世子與世孫。首先,作為父親與祖父的英祖有著十分複雜或者說難以啟齒的過去,景宗(英祖的哥哥)身無子嗣,稱王沒有多久,突然死亡,由於史書記載撲朔迷離,因而世間紛傳是英祖所為,到底是不是英祖所為,尚無定論,但這在英祖的身上種下了恨的種子(這裡的故事可以參考朱棣),所以,英祖生平最忌諱有人在他繼承王位的正統性上做文章,讓世子代理聽政,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為了表明自己對王權並無眷戀,更以此委婉表明自己和景宗的死亡毫無干係。一方面,英祖深愛著自己的兒子,不僅因為思悼世子的到來填補了自己生命的遺憾,更是因為兒子的出現,使得他的王位可以穩定維持,所以從一開始,英祖對於兒子就有著極高甚至是病態的要求,他不僅要求兒子有作為,還要求他有超越現代的作為,這種下了了父子二人之間矛盾衝突的種子;另一方面,由於英祖對於王權的極度貪戀,使得他又無法容忍兒子有所作為,正如英祖自己在祠堂中所說「平民的父子是親人,可是王室的父子卻是仇人」。矛盾的英祖不僅使自己痛苦,也使得自己的兒子極度的痛苦,思悼世子想要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又因為父親對於王權的迷戀而備受猜忌。最後,面對著因為心魔而失去自我的兒子,他不得不痛下殺手,那一刻,他不是父親,而是這個國家的守護者,而在兒子死後,英祖無力的扶著米櫃,無聲的抽泣,這一刻他又成為了一個父親,一個殺死自己兒子的父親,只是,情感,總是短暫的,王權使得他一刻也不能脆弱,他伴隨著凱旋曲上轎,就著暮色而歸,冷酷的,不留下一點感情。
其次,思悼世子,熱愛著自己的父親,崇拜者自己的父親,但是長久以來父親的反覆多變,猜忌懷疑,讓童年的他害怕、讓青春期的他委屈,讓成年後的他不知所措,一次次英祖無理由的責難,雖然最終都以他的屈服而告終,可是傷害卻像難以結痂的傷口,每一次的屈辱都讓他越來越難以忍受,當最終,一直充當他的守護者和調和著的祖母去世了,思悼世子最終的防線也崩潰了,他想要放下一切為了取悅父親的偽裝而做自己,他想要放下所有簡單的做一個普通人,但是長久困擾他的抑鬱症以一種極具有破壞性的方式展露了出來,事情開始超出了他的控制,壓抑的本我借著一些離經叛道的方式不斷地發泄,父子之間的仇怨也誤解也在一步步加深,直到最終,以提刀沖入父親寢宮的悲劇方式而收尾。 最後,世孫,作為思悼世子的兒子,作為思悼世子曾經最引以為傲的象徵,他的出現某種程度上也宣告了思悼世子的死期,為什麼這麼說?英祖是極度貪戀王權的,因而,他決不能看著自己的王權旁落他人之手,所以,如果思悼世子沒有子嗣或者只有女兒,那麼英祖出於王權的考慮可能不會對自己的兒子痛下殺手,從一開始就被迫背負「弒父使命」的世孫,逐漸在父親的癲狂之後,看到了父親的無奈與痛苦,這也是為什麼在那個決定命運的雨夜,英祖問他,為何要順從父親的癲狂,對祖母行僭越之禮(四拜之禮只能對皇后行,可是祖母只是王妃)的時候,他沉穩的說出:「禮法是人制定的,孔子也說過不要拘泥與禮儀的末端,王祖父即使不是王,我也可以對您行千拜萬拜之禮,因為,那一刻,您是我的祖父而不僅僅是我的王,同樣的,那天,那天我也看到了父親一樣的心」,聽到自己兒子的這一席話,思悼世子最終放下了窗外舉起的刀,也許那一刻他終於決定接受自己的命運,為了自己兒子的生而赴死。n 母系社群
在偌大的宮中,眾多的女官與女戚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母系社群。 一方面,是以大王大妃為首(包括原皇后、思悼世子的生母)的權力階層,她們是母系社群中擁有實權的階層,也是思悼世子最堅決的支持者,她們的存在時刻制約著英祖的蠻橫,為思悼世子營造了一個相對緩和的生存區域。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她們對思悼世子的支持不是源於政治的考慮,而是源於對世子的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大王大妃、原皇后相繼去世之後,思悼世子在精神世界的全面崩潰。 其次,是以思悼世子妹妹和緩翁主以及妻子洪氏為代表的中立階層,中立的原因在於她們支持的不是世子而是世孫,但是由於世子與世孫的血緣關係,她們也必須時刻保護思悼世子使得世孫不受牽連,她們理智冷靜,並且在必要的時刻冷酷無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世子最後失去控制之後,她們立刻將世孫過繼與英祖的繼後撫養,保護世孫與自己不受牽連。 最後,是以英祖繼妻(貞純王后)為首的崛起階層,這一階層背後所聚集的是長久以來反對思悼世子的老派實力,他們既有權謀又有王的信任,使得他們最終利用思悼世子與父親間的矛盾以及思悼世子的疾病,最終笑傲群雄,剷除了以思悼世子為首的異己。n黨派勢力
朝鮮王朝後期的政治史,可以說就是一部黨爭史。朝鮮後期的黨爭,常常被稱為「四色黨爭」。所謂「四色」,即當時活躍在政界的四大政治勢力,即老論、少論、南人、北人。到了英祖時期,北人與南人已經式微,北人基本上早已被逐出中央,而南人則氣息奄奄,只是偶有幾個重要人物在中央活躍一下罷了。可以這麼說,英祖時期的黨爭主要發生在老論和少論之間,當然,老論和少論也不是鐵板一塊,老論里也分東黨、南黨、北黨,少論里也分為峻論(強硬派)、緩論(穩健派)等,其自身內部的鬥爭也非常激烈。(來自豆瓣)而父子不同派是這場鬥爭最終走向極端的源頭,英祖即位之初,少派極為反對,認為名不正言不順,而英祖最終得以登做來源於老派的鼎力支持,所以,雖然英祖表面維持兩派的平衡,本質上來說,他偏袒的老派一方。而長期被壓抑的少派為了扳回一局,轉而支持冉冉升起的思悼世子,而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思悼世子本質上來說並不想選邊站,畢竟他知道這樣做的風險,但是,因為新派的改革方案更貼合他對這個國家的設想以及來自老派不斷地敵意與壓力,最終他被迫選了自己的陣營,悲劇也就此醞釀。
好吧,PO豬為了這個文章,撒了一天的網,打了半天的字,畢竟是要考GMAT的人,天天不看書這樣真的好么(不要緊,我長得這麼帥,考不上都難,哼~)。《思悼》是一部好電影,好在除卻技術因素,導演對人性的充分挖掘,對每一個角色的深度思考,使得整部電影張弛有度,至情至理,難得為一部電影寫這麼長的攻略,眼都要瞎了,所以,不點贊你們他媽的是人么!他令侍衛撬開一塊木板,顫抖著去試探世子的呼吸。他是希望他活著,還是已經死去?如果活下來,一個謀逆之子,又當如何處置?
沒有察覺到世子的呼吸,他又繼續向世子的脖頸摸索過去。世子若真的死去,他是慶幸,還是悲傷?
這是幾十年來朝夕相處,給了他無盡信心與歡喜,又無數的悲痛與絕望的世子啊。
那些不停為世子喊冤的人們,有多少是真心,多少是假意?挾王權而自保而已。
當終於喊出那句「兒子」的時候,才真正完成了父子之情的回歸。只有在世子死去,才真正卸下了君臣的枷鎖。
親手殺死世子,他又有多少不舍、不甘、絕望?父子如仇敵,當時父親在深深宮牆中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世子又豈能真正體味其中滋味。當親情與王權不能共存,孰輕孰重?
這其中,有多少無奈,多少悲傷,多少絕望?究竟又是誰的錯?
然而當他收拾起自己殘破的情感,又繼續成為那個至高無上的王;世子的靈魂,也只能在橋上向他叩首。他甚至令屬下吹奏凱旋樂,從代表喜事的大門離開,向所有覬覦王位的人傳達他的決心。
一直強硬的父親,真的就那麼吝於哪怕施捨一點關愛?也許,再給世子多一點點時間,多一點點耐心,他也能夠成長為一位合格的君王。只是,就算父親能夠等,權利也等不及。只怕苦心經營的王國輕易就毀於一旦,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表面平靜的朝堂下風起雲湧,容不得位於高位的他有半點差錯。
要麼為王,要麼死去。
聰慧隱忍的世孫的出現,打破了王與世子的平衡。少年老成的他,無疑是一個更合格的權力接替者;更小的年齡,允許父親與新的中宮所代表的朝廷實力繼續制衡、穩固。
一旦更合適的替代品出現,舊的選擇只能被冷落,甚至,拋棄。他甚至連貶為庶民的機會都不會有,他註定是王權鬥爭的棋子。
即使貴為九五之尊,也無可奈何。
親情必須臣服於王權。
看了電影的最大感受, 那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就在於 君臣父子,在至高無上的王權面前 ,君可以不必守君臣之禮 父可以不必含舐犢之情 子可以不必有孝父情懷 總之一句話 隱忍克制才是在帝王之家生存的最好法則,而對於父子情深啊,孝感人間啊之類的東西真的要通通拋開,只有足夠忍耐克己才能夠勝任王的角色,而思悼世子就是最好的反例. 事實上這個故事就是一個王覺得自己的孫子比兒子更適合做王而殘忍殺子的慘劇,對比一下算是同時代的清朝,其實也有康熙看上小時候聰慧的乾隆世孫而傳皇位給他的父親雍正,好就好在康熙並沒有殺死兒子這種極端舉動,不過對比來看,或許孫子勝過兒子本身也是帝王擇嗣上的一種悲哀,何況孫子目睹父親被關糧櫃活活餓死這種人間慘劇,個人感覺英祖對兒子的培養更多是他一種近乎不人道的理想主義教育方式,希望兒子處處完美,既要有仁孝之心,又要有帝王的隱忍和堅硬。但明顯思悼世子並不是好的繼承者,尤其是他鋒芒畢露和不善克制自己的言行的種種都可以反應他內在的畏懼與恐慌。何況自己的孫子擁有更完美的性情和幾乎不出差池的談吐,所以後期世子的狂躁症與抑鬱都更多是對自己即將被拋棄的極大惶恐與無奈,他愛自己的兒子卻又嫉妒他得到的肯定,同樣也陷入父親對自己事事苛責與凌辱的極大痛苦。反觀英祖對思悼的所作所為,也能感受到帝王的九五至尊下那種不近人情的教子方式帶來的災難後果。 最後的結局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政治寓言,思悼死在那個無法脫身的糧櫃當中,如同走入了政治權力的狹小牢籠里,無論如何吶喊還是反抗,只會將自己拖入絕望而冰冷的深淵,而殺死他的不僅僅是他的父親,也是他那種對於帝王家庭情感與惻隱的奢侈想像,好在正祖是難得的好少年,即得到了英祖的關愛也時時思念慘死的父親,父父子子,事事非非,都源於權力的巨大誘惑帶來的殺戮與仇恨,思悼的命運也如同封建專制最終的必然宿命,然而誰說人生不就像無數個牢籠呢?或許每個人都有著無法掙脫的牢籠,我們總想衝破牢籠,卻發覺牢籠外更是無盡黑暗,而希望本身,就是尋找到黑暗當中的一束光。
2015年9月上映的韓國影片「思悼」作為唯一一部歷史劇衝進了韓國年度票房前五,豆瓣評分比一度炒的火熱的同題材電影「暗殺」還要高出0.3分,成為了韓國參選15年最佳外語片角逐的「申奧片」。雖最終未獲得帶「奧斯卡」的相關獎項,卻在韓國拿獎拿到手軟,大到影片導演主演,小到配樂攝影女配,獲得多個獲獎和提名。
影片取材於「壬午禍變」的真實歷史事件,講述了朝鮮國王英祖將親生兒子世子活活餓死在米櫃中的悲傷故事,不過導演將重心放在了三代人的父子關係和心理探究上。所以即便對朝鮮歷史一無所知的人,看完也照樣能以淚洗面,反正毒毒是哭到真心不敢再看第二遍了,但影片的精妙之處卻照樣能讓毒毒過目不忘。
01影片陣容李俊益的導演路其實走的很辛酸,早年作品中過多的模仿痕迹使其一度徘徊在二流開外。直到05年問世的「王的男人」才改變了這一尷尬地位,13年的作品「素媛」是個升華,在深度上超出了普通治癒片的水平,此後李俊益在挖掘人性方面逐漸駕輕就熟。本部「思悼」不光選題新穎,演員選的也是巧妙。
宋叔的演技無須贅述,在「觀相」出演嬉笑無賴的江湖相士很接地氣,沒想到在本片里搖身一變成了皇帝。劉亞仁可以算是韓國85後小生里最有靈氣的演員了,很多網友對他的評價都是「新晉影帝」,與宋康昊的幾場對戲絲毫不落下風。很久沒露面的蘇志燮也來客串了,據說還是無片酬演繹,贊一個。
02歷史背景李俊益這次將鏡頭投向朝鮮王室,以朝鮮王朝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改編。對於「壬午禍變」的發生,其實韓國學界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當時朝鮮激烈的黨爭造成的,另一種則認為是英祖、世子父子之間性格矛盾導致的。毒毒短暫的了解了一些當時的歷史背景,私以為世子後來患有躁鬱症、抑鬱症、加虐症,還喜歡躺在棺材裡睡覺的乖戾行為其實只是壬午禍變發生的催化劑。
朝鮮王朝後期的政治史常常被稱為「四色黨爭」,即老論、少論、南人、北人。到了英祖時期,北人早已被逐出中央而南人也已氣息奄奄,黨爭主要發生在老論和少論之間,自身內部的鬥爭也非常激烈。
1724年,英祖以王世弟的身份繼承了其同父異母的哥哥景宗的王位,但這一繼位有老論「擇君」的嫌疑。於是登上王位的英祖通過平衡牽制各黨派來強化王權,但私下的鬥爭卻變得更加激烈。在英祖第二子思悼世子出生之前,英祖年僅九歲的孝章世子被毒死,於是老論提出過繼宗親的兒子立為世子,而少論則認為尚可期待新的世子的誕生。
思悼世子的出生並不是老論主流所樂見的事情,而世子「執政」後親少論的行為不光招致英祖的反感,也破壞了「蕩平」的政治局面。加上羅州掛書事件後少論遭到巨大打擊,也讓世子的地位發生了動搖,最終發生了影片講述的這一慘劇。
03別出心裁的敘述方式韓國電影擅長打亂時間線索來講故事,尤其喜歡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交叉敘事,以此營造一種古今差異的對比效果,「思悼」在敘事手法上也延續了這一傳統。
開篇就是世子弒父場景,從父子衝突延伸到最初的父慈子孝階段,再一步步展開父子衝突,中間又穿插著世子已被關入米櫃的現實場景。在思悼世子去世後,回憶和現實的切換就此打住。畫面一轉就是十幾年後,最後十幾分鐘鏡頭都聚焦在了已經登上王位的世孫,通過世孫的視角去悼念自己的亡父。
老年得子的英祖將還是嬰兒的李愃冊為世子,後來以假退位為借口將李愃推到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而代理聽政的英祖只要意見不合便嚴聲苛責,還主觀的否認了李愃的一切雄心壯志。不但因衣著到喜好上苛責辱罵,還因後宮紛爭逞口舌之快刁難死大妃後卻指責李愃並讓他罰跪長橋。
而反觀世子李愃,其實一直都在渴望親情。會因不能與母親同住而沮喪,會對保全世孫的妻子說「你真是一個冷漠的女人」,也會為剛出生的兒子畫畫做摺扇,還違抗禮法為母親舉辦中殿禮數的壽辰,甚至在大妃服喪期已過也一直穿著喪服以表達自己的恩情。
因此本就對君王家父子為仇敵深感不解的李愃,對英祖一次又一次的行為而感到心灰意冷,一句「你的存在就是謀反」真正擊碎了世子那希望得到父愛關懷的心。
巧的是世孫的到來讓英祖覺得有了新的期待,但直接讓世孫繼承自己的王位不符合王室規定。於是英祖召集門臣預謀廢除世子,一步步將自己最後一個兒子逼上了死路。
04父子間的愛恨糾纏全劇的高潮應該是父親和兒子之間最後的對話:
世子:怎會是我的錯,父親您作為王族家長被臣下抓住把柄。我也曾為理解父親努力過,但你強硬的方式令我窒息,難以接受。
英祖:我若不是人君,你若不是王的兒子,又怎會到如此地步。這就是我們的命運。
帝王家的親情一向沉重,中國歷史上年邁的皇帝與年輕的太子之間的權力爭奪也不是一件罕見的事。與胤礽差不多同時期的朝鮮思悼世子與其命運相似,但結局更為悲慘。
世子在英祖王三番五次的「找茬」里咽不下一口氣,也賭氣不找父親溝通。在他心裡: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而早早把世子一生規劃好的英祖容不得世子犯錯而讓他碰壁。在他心裡: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是兒子不爭氣。
於是英祖不知道,世子並不想要王位,而是想要一個能懂他的父親。世子也不知道,英祖近似惡意的嚴厲背後隱藏著王室「成王敗寇」的道理。於是這對生在帝王家且沒法像平民一樣相處的父子,最終因性格不合以及朝廷兩方勢力相爭而導致了悲劇。在古代,大家羨慕皇子,因為有一個當皇帝的爸爸;在現代,大家羨慕王思聰,因為有一個把掙一個億當小目標的爸爸。「思悼」這部歷史劇用一個悲傷的故事反問我們:當父子關係不再那麼純粹時,你還會羨慕嗎?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註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扭曲的父子關係,陰鬱的宮廷故事。宋康昊的演技已臻化境。劉亞仁很適合這種癲狂的角色,那種無奈又痛苦的情緒把握的很到位。氣氛營造的很好,尤其是開場,那歌聲現在還在我耳邊迴響,雨中提刀疾走的劉亞仁帥爆了。韓國和中國相似相通的地方太多了。文根英變醜了。
無論古今中外,宮廷真是摧殘人性的地方。
父子反目成仇,是誰的錯呢。父親望子成龍,希望兒子成為明君,從小期望甚高,但隨著兒子不按照他所設想的軌跡成長後,覺得兒子不成器,怒其不爭;兒子天資聰穎,但志不在讀書,在父親的嚴厲要求下感受不到絲毫理解與父愛,漸漸自暴自棄,最終與父親的關係不可挽回。
其實他們兩個都沒有錯,錯的是他們身處權力的最頂端,那裡沒有人性,只有禮法,只有權力對人的束縛。殺死思悼世子的不是父子性格不合,而是那個象徵著皇權的寶座。
宋康昊和劉亞仁奉獻絕佳表演,尤其是劉亞仁,第一次看他的電影,沒想到年紀輕輕與宋康昊對戲毫不遜色,絕對前途無量。劉將思悼內心的掙扎,得不到父親理解的憤懣,自暴自棄的無奈演繹的淋漓盡致;宋一如既往的高水準,很好的展現出了一個嚴厲的父親,一個如履薄冰的君主。
個人認為影片唯二的不足在於結尾稍顯煽情過度,可以縮減一下;另外所有人的老年妝都有點。。。嚇人,導致電影最後部分簡直不忍直視,偏偏又格外長。。。
絲綢是奢侈,粗布是不奢侈。高牆華錦為君臣,來生麻衣願父子。
電影講的是1762年,朝鮮王英祖在徽寧殿(今昌慶宮文政殿)殿前,將世子關入米櫃,8日之後活活餓死的故事。在這八天的時間裡,回憶了從父親情深到情同仇敵的種種。
據說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但故事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去考究,且說一說這部電影中打動人心的地方。
電影開篇即是滂沱雨夜提刀殺父頓生仇的世子,而全片的高潮也依舊是在慶熙宮門前任由風雨浸衣衫,惟有淚千行的世子。
幼年時期的世子,是天資聰穎也深受父王喜愛的。
但是,由於被給予的希望過大,偶爾的頑劣懶惰讓英祖對這個兒子越來越嫌惡
恨鐵不成鋼的他提早將兒子做成「傀儡」,在朝堂上代理政務
此時有英氣有抱負的少年在強勢父親的公然「打壓下」,開始自暴自棄
殺內官
給本不能過壽的母親過壽,行大禮
到最後或許真的被逼到瘋癲
父親最後還是選擇把王位傳給跟他比較像的世孫,可能這就是所謂的「隔代親」?
比起世子,世孫更懂得妥協,這點跟祖父很像,所以才得以保全
英祖的這句話,倒是說出了出生在皇家的無奈
其實,偏執而作死的國王和他叛逆不羈的兒子,其實是一類人:固執。父親固執地給兒子安排人生,兒子固執地要選擇自由。
世子死了之後,父親倒是終於釋然。
劇情就聊到這裡吧,後面說說這部電影的演員們吧
劉亞仁憑藉這部電影獲得15年青龍獎影帝。
在電影中的表演確實很贊。
不管是被關在米櫃中,強烈的求生慾望
第一次代理執政時的自信滿滿
還是做錯事情之後被罵的委屈
到最後沒人為他說話時的憤恨
所有情緒都表達得很到位。
劉亞仁說他想要嘗試40多種不同的角色,作為一個86年出生的小鮮肉,不學著怎麼撩妹,倒是對演戲這麼上心,真是個前途不可限量的好孩子。希望能看到更多他的好作品出來。
他還有另外一部電影《老手》,據說也很厲害,等看過之後再寫。
再說到飾演英祖的演員宋康昊,韓國殿堂級演員,出演過《辯護人》《漢江怪物》《殺人回憶》《雪國列車》等等,每部影片都堪稱經典,角色差距大,又深入人心。
老戲骨的戲不用多說,青龍獎就拿過四次,演技上絕對經得起考究。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世孫(也就是世子的兒子)的這個孩子,演技也好贊。這段哭戲真是看得人淚目。
蘇志燮大叔在片尾也有客串,算是電影的一大驚喜。飾演的是長大成人當上君王之後的世孫。這段扇子舞,用的是父親所畫的摺扇。電影更多的像是在講一部自己的黑歷史,卻不像我們的歷史片,熱衷於政治角力,而是借父子關係來講權利對人性的腐蝕。
故事看起來並不像其他電影的情節那麼刺激,如果第一遍沒看明白,那就看第二遍吧。
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在公眾號:桃花創可貼 後台回復「思悼」,資源已備好。
這麼多圖不容易,看完給個讚唄,謝謝大家啦!
選擇看這部片子主要是由於有宋康昊大叔,大叔沒爛片啊~~ 然而影片的糟心程度卻遠超預期,看完之後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啊,一定要推薦給當下對子女滿懷期望的為人父為人母的朋友,望子成龍有可能是毒藥啊。
一、悲從愛起
本片的表現手法還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影片的開頭是世子持刀帶兵忤逆,失敗。英祖曆數其不務正業,濫殺無辜種種罪狀,剝奪了他的世子名號,親自將其鎖到米櫃中。由此,回憶展開~~
原來父子也曾相親相愛,英祖的長子病逝後一段時間沒有子嗣,知道41歲時終於有了一個兒子庄獻世子,也就是後來的思悼世子。而且這個小孩生的相貌出眾,聰慧過人。據說4個月就會走路,不到兩歲就能書寫數十個漢字,簡直是神童啊。於是父親英祖簡直就是無條件的寵愛啊。不到兩歲就封了世子,兩歲開始就親自教授治國之道。
看到吧,這個就是悲劇就開始於此。這是世子的內心大概是這樣的。
已經看到一生的故事~~
問題是雖然明擺明的揠苗助長,人家世子還是學得很認真啊。可是不幸地是遇到了一個酷愛學習的老爸,專門給孩子寫教材,熬夜寫啊。要求也是各種高啊,學會了父王再高興也不誇獎,稍有失誤就是嚴厲的訓斥。
我覺得一般的小孩老早奔潰了好嘛,可是小世子還是學得很努力,可是依然等不到父親一個愛的抱抱,或者是一個溫柔的眼神。
二、無法消化的人生經驗硬塞後輕了會反胃,重了能噎死
那麼,英祖為啥要這麼折磨自己家的小朋友呢?人家理由很充分的好不好。英祖的王位是從哥哥那裡繼承來的,自己由於是由位卑的母親所生本與王位無緣,只是哥哥一直沒有子嗣,又早亡便被實力人物大妃立為王。其中捲入的各種政治鬥爭自不用說,甚至被懷疑哥哥就是被他毒殺~~
於是英祖非常地好學也非常地勤政,他的心魔就是要用實力來證明自己王位的合法性。不止一次地在兒子面前強調王權要靠自己的能力來保證。於是這套為自己保駕護航數十載的人生經驗一定要手把手地交給自己的兒子。
於是兒子畫個狗,一臉失望轉身就走~~
兒子看個水滸,一臉嫌棄馬上喝止~~
兒子的鞋沒穿好,一頓訓斥~~
... ...
等一個愛的抱抱等了十幾年沒等到的世子就這麼長大啦。
三,成長的空間在哪裡?
雖然有各種的不滿意,英祖還是早早地讓世子代理朝政。世子的才學一下子顯露,對於各種政務都斷地很公正,結果完全沒有考慮到政治平衡被英祖各種訓斥,結果只能變得唯唯諾諾,連簡單的事情都不敢決斷了。
孩子大了,成長要的空間就大了,手把手只能教出心懷怨念的木偶人。
給出的空間也不能反覆,予奪無常,沒有界限。孩子自然是無所適從,叛逆之心本就難免,這麼一來更加變本加厲。
四,溝通才是社會進步,家庭和諧的基石吧
最終的一幕,雨夜中英祖與世子隔著木板互吐心聲,直到生死岔路才算恩怨化解,最後英祖擊穿模板,輕撫已逝兒子面龐的一幕,只想說,何必啊~~~
其實一路走向惡化的過程中這樣的交心哪怕再早來一些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這也是很多家庭的悲劇吧,溝通實在是件難事。最終各自的表達方式都變成了「作」,父親用越來越嚴厲來管束兒子,兒子用自暴自棄來對抗父親,都是為了換取對方的理解與關懷。結果卻完全走向了另外一邊。
一部戲看下來,看的一身冷汗。自己各種反思,也不知具體如何做,大概守住尊重應該不會出大錯吧~~
歡迎討論~
父子相殘的戲碼在帝王家是平常事,殺個把兒子本不稀奇,如果你只有一個兒子也要宰了,那就比較稀奇了。韓國影片《思悼》說的就是朝鮮英祖和其世子之間的故事。
英祖原本輪不上做皇帝,他上面有一個哥哥,而且自己出生並不太好,為下女所生。當他體弱多病的哥哥一死,也就難怪有傳聞說他為了帝位下毒害死了哥哥。他還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傾向,每天有一套固定的生活習慣和模式。如果聽到什麼不中意的話,需要馬上用水洗耳朵。問別人某些固定的問句,其他人必須按照他的設定來回答,不能出錯。他是普通人,也許早就發現自己有問題了。但他是皇帝,他的生活模式只有別人去配合的,無需他和別人配合,所以他的這些強迫行為從未在人際交往中產生過衝突。但是問題出現在,他的第二個兒子,也就是後來被追封為「思悼」的世子出生後。
世子剛出生時也是萌萌噠的,英祖對其給予了厚望。雖然影片沒有交代,不過歷史記載英祖在思悼世子(當時他還沒有被追封為「思悼」)之前還有一個兒子,可惜九歲的時候被毒死了。英祖到了四十多歲快五十的時候,突然又有了一個兒子,喜悅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希望這個孩子能如自己所願成為一個合格的君主,不要貪圖玩樂,多多念書。只有三四歲的年紀,就被一大群鬍子老長的學究圍著講課,任何孩子都忍不住打瞌睡。世子喜歡畫畫,喜歡玩樂,這本是孩子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表現出和父親英祖不同的性格來。相比一板一眼的英祖,他更洒脫,更純真。
這一點不難理解,英祖的成長環境不允許他快樂的長大,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宮廷中,作為次子的他,需要不斷證明自己來緩和他在成長中所面臨的不被重視感。這樣經年累月下來,導致其不能承受任何的意外,只有按部就班,刻板的去完成每一天的工作才能讓生活繼續。他那些強迫性的行為模式,是他迴避內心不安全感的方式。這樣的人,他們的世界是唯一的,看別人的尺度也是唯一的。對英祖來說,成為一個好皇帝,應對各種複雜的政治問題甚至陰謀詭計,才是世子應該做的。象他一樣學習,象他一樣治理國家,象他一樣處理政務。
而世子是在穩定的環境下長大的,雖然他不是嫡出,但是因為他出生時是這個國家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所以得到了各方的關愛。初期,他的父親對他沒有那麼多要求的時候,也是有愛的。更別說祖母、中宮娘娘(皇后)以及自己的親生母親瑛嬪了。在世子的眼中,世界不但安全,更是充滿了愛。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更樂於去發展自己的天性,也更敢於探索外界。換句話說,很難接受條條框框的約束。
這就是他們父子性格的衝突。
隨著世子的長大,英祖對他越來越不滿,因為這個兒子和他一點也不象。可是,讓英祖更生氣的是,這和自己不象的兒子卻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這是他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東西。沒有做皇帝前,所有的目光都是集中在哥哥身上的,他是個可有可無的次子。做了皇帝後,別人對他充滿了敬畏,卻沒有愛。於是,他開始對兒子百般挑刺。
世子愛他的父親,就算之後父子矛盾突出的時期,他依舊愛他的父親,所以他總是努力去滿足父親的需求。大家都知道父母愛他們的孩子,但可能沒有意識到,孩子比父母想像的更愛父母,甚至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同不惜委屈自己。英祖為了證明他並不貪戀權位,喜歡玩禪讓的遊戲。假惺惺的表示自己年歲大了要退位,讓兒子繼位。然後由聰慧的臣子在下面叩拜著,痛心疾首的說請三思,世子還年輕,無法擔此重任這類話。而且,這樣的戲碼他玩的樂此不彼。好不容易同意世子管理朝政了,英祖又懷疑兒子想削他的權,總是和世子提出的意見向左。最後發展到在朝堂上直接和世子對著干,無論世子下什麼指令,他都會在後面冷嘲熱諷一番。萬般無奈的世子表示自己不再做決定了,結果依舊逃不開英祖的一通狠批,痛罵世子沒有主見,難當大任。
我們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一般有四種,權威型、嚴厲型、溺愛型和忽略型。權威型的教養方式被認為有助於孩子成才,但是,請留意,權威型的真正定義,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在教育孩子重視規則的同時,讓孩子保有自主權。所以權威型的養育方式絕對不是控制,更不是象英祖這樣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隨便就對世子一通辱罵。他生氣,卻不告訴世子自己為什麼生氣。讓世子在雪地里跪著磕頭,苦苦哀求父親原諒,原諒自己也不明白的錯誤。這會讓孩子在成長中,體驗到深深的挫敗感。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我猜測英祖的內心應該有對兒子的強烈嫉妒。自己登上皇位的過程充滿了艱辛,你就憑著是我兒子的便利,有一天輕鬆的做了皇帝。對英祖來說,自己幼年遭受的內心磨難,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嘗一嘗。所以他通過各種合理化的借口付諸行動,羞惡世子的無能,在政治上不斷刁難他,表面退位實則控制,將世子折磨的精神趨於奔潰。世子的情緒狀態越來越差,時而躁狂時而悲鳴,舉止行為也越來越乖張。
有兩件事導致了矛盾的激化,世孫的出生和中宮娘娘的去世。世孫讓英祖看到撇開兒子尋找新的繼承人的希望,而中宮娘娘過世使父子之間能調停彼此關係的人又少了一個。雖然中宮不是世子的親生母親,但是世子和中宮的感情很好。英祖因為新娶的年輕嬪妃而輕慢中宮葬禮的行為,刺激了世子,他決定弒父奪位。
雨夜,世子提刀來到英祖的寢宮窗外,聽到自己的父親和自己的兒子的一段對話。孩子回答關於禮制上不允許給嬪妃級別的祖母行大禮的問題時說,爺爺你就算不是皇帝,我還是會給你嗑很多個頭的,因為你是我的爺爺(大概這個意思)。稚童樸實的話語喚醒了世子心中對父親的愛,他放棄了這次奪位行動。
但是很不幸的是,世子被告發了,英祖想了一招絕招。他也不處死世子,也不將其貶為庶民,他弄了個木頭箱子把世子關在裡面。當然,不給任何的食物和水。一天、兩天、哪怕因為看到蜈蚣害怕的踢破木箱逃出來,最後又被抓回去繼續關。連侍衛都同情世子的遭遇,英祖卻不為所動。世孫來為自己的父親送水,孩子哭成這樣英祖依舊不允許給世子水喝。七天,世子終於慘死木箱中。
摸到兒子沒有聲息的臉,英祖老淚縱橫,也許這是他少數人性展露的時刻。可是擦乾眼淚,他立刻擬定了詔書細數世子的錯誤。世孫想為父親守孝,世子妃嚇的趕緊將他的孝服脫下,為了兒子不步丈夫的後塵,世子妃強忍悲痛。不但世子妃,就連世子的母親瑛嬪,也是不敢在英祖面前流露出一星半點的傷心樣。一直到多年後,英祖去世,世孫正祖登基,這個「讀書是為了讓祖父高興」的孩子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去為自己的父親上墳了。而其母親,世子妃惠慶宮洪氏用《恨中錄》記錄了這段朝鮮歷史上的人倫慘劇「壬午禍變」。
這裡必須提一下本片的兩位主演,扮演英祖的宋承昊和扮演思悼世子的劉亞仁,一個好的故事配合好的演員,成就了一部優秀的電影。之前不知道聽誰提過一嘴,說在韓國沒本事的演員才去拍電影,有本事的都去演韓劇,我就哭了。如果宋承昊、金允石、曹承佑(他還是有顏的)、孔侑等都算沒本事,我不知道韓國還有多少演員能算本事了。所以相比韓劇,我看好韓國電影。
最後我想起影片中一直出現的木箱,就是關了世子七天的那個箱子,影片中的箱子比起當年壬午禍變英祖所使用的真實的箱子要更大一些。現在在韓國水原華城,思悼世子墓所在地展示的箱子,要比影片中的更小,但更結實。無法想像一個人在這樣局促的空間里漸漸死去是一種什麼感覺,怎麼說都是酷刑了吧,而實施這個酷刑的居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這讓我不得不去思考,為什麼英祖會選用這個方式呢,因為要讓一個人死,方法實在太多了,偏偏選用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有其他的含義。
介於英祖自身的人格特點,以及他養育兒子的一系列行為來看,也許他自己的內心始終是囚禁於這樣一個牢固的、狹小的木箱中,所以他希望自己所恨的(或者說所愛的)兒子也能體會到他的痛苦。另外一層意思也許是,因為世子一直沒有按英祖所希望的那樣成長,既然教條化的改造不成功,英祖通過將世子的肉體放入一個規規矩矩的木箱中,在形式上滿足了他的改造兒子的目的。當然以上只是我的推測,選擇木箱作為兒子最後的歸宿可能是英祖潛意識的反應,連他自己也未必能明白。
《思悼》所以演繹的是古代朝鮮帝王家的人倫慘劇,而在當今的社會上,英祖式的父親並不是少數。他們希望孩子能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容不得孩子自由的成長。如果孩子沒有做到,他們就用各種方式懲罰他們,其實和將世子放入木箱的英祖帶給孩子的感受是類似的。
喜歡電影和心理學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影心理,如果有任何和心理或電影相關的問題,可以在分答提問,主創老師的賬號名是:心理諮詢師賈睿。也可以收聽我們的分答,獲得更多心理學資訊。想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平台助理小路,微信號:xinliwanka
如果把《思悼》這部電影當成命題作文來看的話,這是一部中心思想過於突出的文章,因為影片中集中的,是父與子在權力慾望、人性自由之間的嚴正對立,而片中的其他人物,幾乎都是作為了在東方嚴酷禮法統治下的陪襯者或者輔助者的存在,當然,小世孫是其中充滿希望的調和品,但他身上的壓力依舊沉重。
作為一部沖奧電影,《思悼》的問題就在於力圖展現的對東方傳統的「存天理 滅人慾」的批判太過強烈,以致於可能引發誤讀與排斥,我個人非常不看好它得獎。因為外國人並不一定能夠理解片中人物如世子、大王大妃通過殘酷自戕去換取承諾的方式,這種東方的細密幽微的人心,摻雜著禮法、傳統、自尊、權力、慾望、互害,而自打啟蒙運動起就把「人性」的旗幟高高舉起的西方人去理解這樣一部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東西,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會排斥它。
同時,我不喜歡片中對英祖的呈現,有許多拉仇恨的話,不像是一個九五之尊的語言,比如當著群臣的面說世孫「怎麼可能會是世子的兒子」,在十歲的孩子面前詆毀他的父親,這麼沒有情商,實在令我難以相信這位皇帝可以維持住黨爭的平衡。
同時,片中把黨爭的問題都轉移到了父子相爭的問題上,是一種小格局的呈現。歷史上世子應該是死於黨爭,但在片中,黨爭只是被權力慾望深深抓牢的父親用來搞死自己孩子的工具,這樣的敘述方式,是對英祖的不公平。在東方的文化中,一個皇權父親的望子成龍,夾雜的是希望他擔負起國家重任以及在危險的朝臣政局中調和判定的氣度,而在電影中,這些希望,都變成了父親不允許兒子挑戰自己權威的一種刻意打壓,這實在是對英宗這個人理解得太「小」。
對於封建文化,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熟悉了這種批判的表達,但是直白的批判畢竟淺顯,在深刻理解它的基礎上的辯證式看待,才可能引發觀眾更好地體會它,很遺憾,《思悼》沒有做到這一點。這樣一部宮牆內父子相爭的電影,最終除了帶給讀者壓抑與憤懣,實在無助於我們對傳統的更深入理解。
試想這麼一部電影在奧斯卡外語片的角逐中,用一種撕心裂肺的口吻對著評獎委員會的委員們高喊,「你看我你看我!我正在對我們的東方傳統進行露骨的揭露與反思,我要追尋你們西方一直高唱的人性自由!快頒獎給我!」
評獎的委員們內心:WTF,米櫃里8天活活餓死了兒子!不接受!想得獎?還是紳士地送給他們一臉的懵逼好了……1.蘇志燮接這個片子的時候只提了一個要求,要找一個和他長的像的小演員,演他小時候,他零片酬出演的2.中間有一段是劉亞仁磕頭的戲,用力過猛,得了腦震蕩……說個偏題的,想讓大家知道劉亞仁這個演員,在這部電影里和宋康昊演對手戲,一點也不遜色。當年劉亞仁和金秀賢,宋仲基都是被大家看好的演員,後來金秀賢,宋仲基都有代表作,劉亞仁不溫不火,演的電視劇也被大家說撲街。今年,劉亞仁有老手,思悼兩部電影,票房都很好,還被媒體評為最看好男演員。他真的不算是偶像派自己也一直想要脫離,想看劇的推薦一部他演的非典型型韓劇,《密會》,姐弟戀,差20歲那種,好看。
不要被那故弄玄虛的叫魂歌和煞有介事的插敘蒙太奇所蒙蔽,這不過是兩位心胸狹窄的父子因戴上了官帽以後在眾人面前下不來台的任性故事,也可以拍成愛情題材——皇上兩口子整死對方等等。影片沒有看到人物利用權謀在爭鬥,僅僅膚淺地控訴了官僚主義害死人、父愛大過天的道理。看在成片質量給了兩顆星。 不服來辯。
英祖的教育方式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世子天性不適合當王,奈何強求
我如此深愛你,才以如此恨意麵對你
朝堂之上再無父子,唯有君臣
韓國電影這幾年優秀作品越來越多啦。
很好的一部片子。這種讓我管,管了又罵我的感覺,是個人都得瘋啊。劉亞仁演技真的好。推薦閱讀:
※霜花店中,趙寅成城飾演的侍衛到底是更喜歡皇上還是皇后,困擾啊。?
※人間中毒這個電影。最後結尾女主為什麼要哭??
※韓國電影《中國城》劇情疑惑與人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