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雙十一?
怎麼從經濟學角度正確的分析雙十一啊。。到底有沒有減價。。。是淘寶出錢么。。他們是怎麼想的啊。。。好奇。。。
1.激勵理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為了特定目的而去影響人們的內在需要或動機,從而強化、引導或維持行為的過程。理性人會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因此,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利用節日做促銷其實是一個比較老套的營銷手段了。元旦、中秋、國慶、聖誕……只要是個節日,我們都能看到商場里五花八門的打折促銷。但是,「雙十一」促銷之所以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節日促銷都要成功,就是因為電商們不僅僅採用了傳統的價格激勵,還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心理激勵。簡單來說,無非就是類似「把談戀愛的錢用來給自己買件像樣的衣服」這樣的宣傳。就是在這種全民消費的激勵之下,很多人在光棍節當日的消費超出了自己的預算約束。
2.價格彈性。
需求定理表明,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將使其需求量增加。需求價格彈性衡量的是需求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那麼這種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彈性的。
11月11日當天,很多網店的商品低至5折、3折甚至1折,我們也許會感到疑惑:他們真的能賺錢嗎?還是不惜虧本也要隨促銷的大流?當運用需求價格彈性這一工具來進行分析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場促銷大戰中,大部分賣家的收益是遠遠超過他們平日里的收益的。
顯然,商家絕對不會對大米之類的剛性消費品進行降價促銷,一方面利潤微薄,另一方面相關產品的促銷對於銷量的影響並不明顯。不同於大米、食鹽這些缺乏彈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裝首飾等的需求量往往極易受到價格的影響。我們看到,恰恰是這一類——衣服、飾品、化妝品、傢具等易受價格影響的商品,成為了「雙十一」促銷的主流。彈性:定義為銷售數量的百分比除以價格的百分比變動。就是商品需求對價格的敏感程度。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左右商家打折力度的是什麼因素呢?動輒5折促銷,商家不會虧損嗎?這一問題可用「二級價格歧視」來解釋。
3.二級價格歧視。
二級價格歧視就是按銷售量定價,即通過對相同貨物或服務的不同消費量索取不同的價格來實施。雖然價格普遍下降了,但是通過擴大產量和實現較大的規模經濟,較低的單位成本仍能增加商家的利潤,且低價格能吸引客戶、帶來回頭客、促進二次消費等。
4.消費者角度-特殊短期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
人們在較長時間範圍內計劃他們的生活消費開支,以達到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
因為消費者很早就預期到商家會進行「降價折扣」等活動,在總收入不變情況下,在基期會有一些消費抑制的行為(也就是儲蓄),用於未來消費。這個是比較特殊短期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這些基期的儲蓄就用於增加了這一節日前後的需求
5.價格影響
根本的還是在於價格。假如線下實體商店也拿出全場5折促銷的活動,一樣會引來人山人海的顧客。從經濟學上說,價格本身就具有刺激或調節需求的功能。可除了對許多消費者來說中看不中用的少量秒殺商品之外,「雙十一」當天商家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依然不可能低於其成本價。「買的不如賣的精」,這在任何時代都是顛撲不破的經濟學原理。
因此,經過了幾年「雙十一」刺激後,已經有不少精明的消費者意識到,商家的折扣並沒有比傳統的促銷優惠有更明顯的吸引力。事實上不少商家還在利用信息不對稱優勢,變相包裝價格,用先提價再打折的方式給消費者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誤導。
6.《非理性繁榮》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羅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曾講了這樣一個道理:市場往往受情緒驅動,而非價值判斷驅動。情緒相互傳染,會使市場走向越來越偏離價值判斷,也越來越繁榮。同樣的道理,在「雙十一」期間,在價格誘惑的表面刺激下,消費者的非理性需求被大大激發出來,並在一天之內集中釋放。當身邊的媒體都在報道「雙十一」活動,當身邊的朋友都在挑選自己想要的打折商品時,個體消費者就會不自覺地融入這種狀態中,將「敗家」行為在心理上合理化,從而大幅削減花錢購物的內疚感和負罪感,大幅提高購物的興奮感和愉悅感,最終導致過度消費,在「雙十一」那天買下了許多自己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
7.P2P
由於最近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
「雙十一」也有許多理財產品加入了促銷的行列,這就難免讓人非常擔心。比如淘寶理財的基金網店在「雙十一」期間紛紛下調費率至0.3%,按照股票型基金1.5%的申購費率計算相當於打了2折。更有甚者,有基金公司還在自己的官網推出了「0元購」的優惠活動。同時,包括泰康人壽、平安車險、中國人壽等10餘家保險公司也趁「雙十一」為用戶提供車險、健康險、財產險等優惠投保選擇。
而近兩年異軍突起的P2P 平台也紛紛借著「雙十一」的東風發起了銷售衝刺,幾乎所有知名P2P 公司的網站上都在醒目位置掛著「雙十一」營銷大促計劃,但多數營銷計劃花哨有餘而賣點不足。如有公司推出抽獎帶飛機回家,但實際上帶走飛機的人畢竟是「萬里挑一」。
不過,也有一些P2P公司在本次「雙十一」網銷上花費了「重金」。如P2P巨頭陸金所推出的「雙十一」錢包增值計劃,「投1萬送50」。而業內規模同樣靠前的你我貸也在11 月1 日至11 月11 日期間對其「嘉財有道」用戶返現投資金額0.5%,作為「陽光普照」獎。
事實上,儘管許多機構在網上把「申購基金」變成了「買基金」,但理財產品的買賣和普通商品的買賣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後者是用錢購買具體的消費品,前者則是一種需要承擔風險的錢生錢的投資行為。因此,網購促銷其實對普通商品的意義比較大,而對金融投資這種非常嚴肅的領域則並不適用。對投資者來說,選購理財產品絕不是放到籃里就是菜,哪家便宜選哪家那麼簡單。投資者必須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深入了解各種理財產品的特點,然後再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產品。無論是降低申購費、投資返現還是抽獎活動,採用的都是傳統商品的促銷模式,如果投資者不明就裡,因為看到了這些促銷活動而稀里糊塗買了自己不熟悉也無法承受其風險的理財產品,尤其是像股票型基金和P2P 高風險理財產品,最後如果出現虧損,到頭來受損失的還是投資者自己。
雙十一雙十二等節日,跟春節中秋性質差不多。對消費者而言:1.因為消費者很早就預期到商家會進行「降價折扣」等活動,在總收入不變情況下,在基期會有一些消費抑制的行為(也就是儲蓄),用於未來消費。這個是比較特殊短期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這些基期的儲蓄就用於增加了這一節日前後的需求。 Curve Demand右移。
2.消費者行為還受到環境的影響,消費者心理中有很多屬於從眾,衝動,炫耀性心理等非理性因素,比較有名的是杜森貝利的示範效應。這些因素會扭曲對某一特定或某些商品市場的偏好,增加需求,造成供不應求。例如對電影、酒店、party等節日娛樂的需求較大,例如對iphone產品的需求過剩,例如女性朋友對服飾類產品的需求較大。這些因素常常被放大再放大。curve Demand右移。
3.需求曲線curve Demand通常是線性向右下。但短期則不同,有可能向上。對供給方而言:1,對完全競爭市場,SMC=SAC=SMR,短期邊際成本等於短期平均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獲得最大利潤,確定價格與產量。但基本上商品市場上產品差異比較大,很多廠商在特定市場上獲得接近壟斷地位,短期壟斷競爭市場,廠商均衡原則是SMC=MR(教科書說此時這個均衡點的平均成本並非最低,即尚未進入規模不經濟,對整個市場而言效率不是最高的,還有帕累托改進的空間。)短期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收益(此時可能獲利,可能虧損,也可能無利潤),從而獲得最大利潤(AR-AC)Q。飢餓營銷好像也是採用了這個道理——通過控制供給量,來獲得最大壟斷利潤。但短期內供給變化不大,極短的一兩天之內的供給也主要靠調節庫存來實現,所以這一點影響不是很大。2.這些廠商訂的價格策略通常是價格歧視,例如「前一百名五折」或者類似的對不同消費者進行不同定價策略。從而獲得更多壟斷利潤。綜合起來,很多產品市場需求右移,供給也右移(恰好消滅庫存),總的PQ增大(根據彈性分析:需求彈性較大,供給彈性較小),總的來說,是個雙贏的局面,消費者主觀滿足和客觀需要得到滿足,生產者利潤得到提高,同時政府稅收能得到提高。減價了啊。之前賺你5塊現在賺你2塊,之前賣10份現在賣25份(或多或少)再配合著滿XX包郵,店面銷量顯著提升。
商家所說的陪XX億,讓利XX億,這都是噱頭大腦自動屏蔽掉就行了,商家無利不起早。
經濟終結結論:都是人民買單。。
經濟學解釋:馬克思(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發現影響市場經濟的一大因素就是「需求」,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餘勞動價值,剝削導致了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就會引起生產過剩,最後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其次影響「需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提出的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其中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是指人們的消費雖然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少,凱恩斯認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是由人類的天性所決定的。由於這一規律的作用,出現消費不足。換句話說就是消費者消費已經飽和,需求都已經滿足所以也就不再進行新的需求探索了,這個原因就會導致需求不足。
結束語:別想那麼多了,物品當你需要的時候買多少錢都是值得,不需要的時候先買出來就中了商家的圈套,大部分被浪費。在經濟學裡面這個可以理解為「彈性需求_百度百科」。今年是雙11的第八個年頭,在這八年間,雙11從「光棍節」變成了「電商購物節」。今天,隨著各個主流電商平台的不斷加入,雙11已經變成了完完全全的「購物節」、「剁手節」。今年的雙十一促銷亮點主要有:「買全球+賣全球」、「線上+線下」、「大數據+個性化」、「娛樂+購物」等多種新體驗。據統計,今年雙十一當天,天貓的銷售額已經超過1207億。在如此震撼的數據背後是電商對於消費者心理的了如指掌和對營銷策略的應用自如。
1、價格與需求理論雙十一最直接的促銷就是低價、折扣。在雙十一到來之前,各電商就開始利用各種媒介進行造勢,提前預熱,烘托節日氛圍,以「預售」、「紅包」等一系列活動開始宣傳,吸引消費者眼球。在雙十一當天,「五折封頂」、「一元秒殺」、「滿300送199」····這些低價促銷活動更是竭盡全力吸引消費者,因此需求量迅速增加。即使電商是採用先提價、再打折的策略,對於需求的擴大也一樣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即當賣家提高價格,然後再實行打折優惠活動,當恢復到原價或者比原價稍低一些的時候,也可以帶來需求的增加、銷售額的擴大。
2.需求價格彈性理論需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的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將大大增加,從而形成薄利多銷的結果。雙十一的促銷商品雖然種類多樣,但是促銷力度最大的還是集中在衣服、日化用品、零食等方面。據了解,雙十一銷售排名前十的品類是女裝、手機、美容護膚、數碼配件、男裝、箱包、女鞋、零食等。因為這些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大,而且網路購物市場面臨的全國、全球市場,其需求價格彈性會更大,所以價格下降後帶來銷量的猛增。
3、規模效應從「買全球」+「賣全球」、「線上」+「線下」及「大數據」+「個性化」的銷售策略中可以明顯感覺到雙十一巨大的規模效應。今天的消費者不只是在本國消費,而是在全球消費。雙十一,阿里巴巴集團全面打通了海內外,實現全球零售一體化,不僅消費者可以享受到買遍全球的樂趣,品牌商家也搭上雙11的快車實現「賣全球」。此外,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根據搜素、新聞源、關鍵字等信息,掌握消費者的喜好,定製個性化的推送,提前向消費者推薦品類合適、價格相宜的商品。如此一來,賣家既能夠提前預知消費者的購買傾向,提前安排好庫存、物流配送的相關工作,加快物流配送效率,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也給消費者送去了更快更好的體驗。
4、消費者的從眾行為從眾效應主要是指人們不自覺的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為。當電商通過網路、電視等多媒體途徑宣傳各種促銷活動時,營造出了濃厚的節日氣氛,不斷慫恿消費者買買買,導致很多不是很了解這些活動,不經常使用網路購物的消費群體也會在忠實消費者群體影響下參加到活動中,從而增加銷售額。除此之外,今年的雙十一還給消費者推出了各種新體驗:身臨其境、邊逛邊買的VR購物體驗;邊玩邊買、娛樂性質的「古風商街」;「電商+直播」的亮點;京東的無人機、無人車配送;阿里巴巴的智能機器人售後服務·····這些新奇的體驗對消費者來說更是無比誘人。直接體現的經濟學理論有四個(1)薄利多銷,即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是大於1的,廠商採取降價的,價格降低引起的銷售額的減少量,小於因降低造成銷售量增加而引起的銷售額的增加量;(2)二級價格歧視與三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是對不同購買數量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比如:三件5折或者滿500減100等等,三級價格歧視是對不同需求彈性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比如:對價格彈性比較高的商品採取低價銷售,對價格彈性比較小的商品,採取捆綁式銷售;(3)規模報酬遞增,廠商的銷售商品的數量達到一定的規模,可以更好的利用已有的固定生成設備,形成規模經濟。使得每一個產品上的平均固定成本減少;(4)消費者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如:第二杯半價,三件5折,都是因為消費者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應用的體現。隨著消費產品的增加,單個消費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效應是遞減的。
間接體現的經濟學理論有三個(1)提高企業的資金周轉率,降低存貨所佔的資金量;(2)企業擴張性戰略的實施,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如華為,小米,美的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優衣庫為了再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衝擊服裝銷售榜單;(3)企業老產品的淘汰和新產品的推出,如美邦、森馬每一年都會把舊的產品放在這一天銷售出去,然後推出新產品上市,還有京東上很多產品都是舊的包裝,也正好符合當下經濟環境所提出的結構性改革等等
如果想解釋清楚還要考慮到:羊群效應、非理性消費等,一些管理學、消費者心理學、企業財務管理和企業戰略分析上去討論吧。
這個問題有點超出了僅用經濟學常識所能理解的範疇。
薄利多銷么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經濟學 | 淘寶運營 | 經濟學常識 |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