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Bangumi用戶的自我介紹是自己的評分標準?

一零年入駐的 Bangumi番組計劃 用戶。

記得以前用戶們的個人介紹頁面都五花八門,最詳細的也就寫寫粉誰黑誰之類的。但現在超過八成用戶自我介紹頁面都是個人評分標準,什麼樣的作品給幾分,有哪些要素能提高評價,諸如此類,林林總總,沒有最詳盡,只有更詳盡。也許這樣能更好的標明自己的屬性,更易於找到和自己這樣的人,或是說讓自己的評分看起來公允…可是真的有用嗎?

我覺得他們好累啊

所以我很好奇,這種變化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

我這麼問肯定會讓人覺得:別人怎樣你何必管呢?當然,任何內容都是需要按照社區指導原則的。

但是你一定要問我的看法,

我說他們好累。


伏波的時光機←我也是個把評分體系寫到自我介紹里的用戶,然而出於整體頁面排版的考慮,還是把評分細則單獨放到一篇文章里細緻寫了一下。

至於原因的話,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自己並不是一個把看動畫讀漫畫作為平時娛樂項目的愛好者,而是把動漫這件事看作一件很認真的活動。

對於以後想從事相關行業的自己而言,這個幾乎是一種出於「我想要變得系統化、專業化,但是又保持個人口味」的做法。所以,首要目的,是為了自己的記錄更加的有條理、更加的系統。再加上自己入宅多年,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一個評價體系,完全可以成文。

其次,所謂的「避免不必要的撕」。確實如此。比如遇到某某用戶對夏洛特這種作品評價極高,在我的評論下撕我,我點進去看看這個用戶的介紹,看到評價體系和我的大相徑庭,我就知道這撕是沒有結果的,於是我可以選擇無視這個人的評論,或者我心情不好,撕了個爽。

不過更重要的是寫評價體系對於BGM的社交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首先,在BGM社交其實是一件非常緩慢的事情。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自己孤獨的記錄新番觀看,寫吐槽,寫評論。交友的過程,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基於對方和自己的興趣是否相投,特別是看片的評價多少。以我自己作為例子,大部分情況都是,在看評論、寫吐槽的時候遇到了和自己意見類似但是很有趣或者知識量比較豐富的人,我會點進去TA的主頁看看這個人的BGM記錄情況,如果有評分體系,則可以幫助我迅速了解這個人的口味偏好和自我規制,這直接影響到了我是否會添加這個人成為好友。因為BGM的好友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幫助你補番。一個人的口味也許雜駁,然而畢竟有限,對於一個想要系統補番的觀眾而言,成本最低的方式,不是去參考排名,而是找到和自己評價體系類似但是口味或類似或不類似的用戶,關注之,看看對方在看什麼作品。這個時候,對方的評價體系則非常的重要。

最後,BGM作為一個ACG向主打的記錄型網站,其本身的評價評分體系雖然每顆星星都有對應的中文解釋,比如9分就已經是神作10分其實是超神作,然而每個人對這中文解釋的解讀依然不同。我BGM收錄的動畫條目中能打10分的不超過五部,大部分佳作都是集中在7-8分的水平,9分叫神作所以作品數量也是相當少的。因為這種解釋的不完整,也就有了評分細則的生存空間。打分和評價在記錄網站本來就是一個大事。當然寫在誰都看得到的自我介紹里了。


瀉藥,

在評論中詳細解釋自己的評分標準,有高達1成的可能是在Bangumi的資深用戶 @林卯 影響下發揚光大的潮流。 (最早誰先帶頭已無從查證,有一些資料顯示wiki管理員mizudiwood在2012年中就已經在個人簡介介紹了自己的評分標準)

一些不可靠的證據表明,林卯同學在2012年末,因為自己大量拋棄沒看過作品的使用方式引起了用戶@marcus的不滿。在經過認真的討論後 (地址:Marcus Nie: !http://bgm.tv/user/ ...),為了避免再次被人」誤解「, 她在隨後幾天在自己的介紹頁刊登了個人詳細的評分標準,一直延續至今。

作為多年來bangumi最活躍的用戶之一,林卯同學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大量用戶在隨後幾年紛紛發布自己的評分標準,極大減少了因為」我的7分和你的7分意思不同「而產生的無謂矛盾,推動了整個網站的精神文明建設。


作為一個,看(玩)任何東西,只打主觀分的人,

我的介紹就是扯淡


我個人也是在自我介紹中寫評分標準的,不過並不是受別人的影響,看到這個問題之前都不知道還有其他人也是這樣,所以我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說點看法吧。

首先,我覺得bgm至少有兩類完全不同的用戶,其中一種是把bgm當做交友網站的,想借著這麼一個平台來更加精準地定位和自己喜好相同的小夥伴,以及在相關的作品中進行更加針對性的討論。另外一種用戶是把bgm當做工具類網站,也就是僅僅想利用這個網站來整合自己喜歡的作品,或者對自己接觸過的作品做一個標註整理。

我是屬於第二類用戶,最早想使用bgm的目的是出於,經常在和朋友的討論中,或者瀏覽一些話題、帖子的時候,被推薦一些不錯的作品,或者一些想買的遊戲、CD之類的,但如果不做一個備註的話也就是過後就忘了的節奏。我開始從記事本用到evernote,但都不是很理想,直到最後看到了bgm我才振臂高呼我的病終於有得救了。然後發現bgm還能把自己看過玩過的作品都做一個標註、打分、寫一兩句短評,也算是對得起自己花的時間,以後要是想回憶自己接觸過些什麼不錯的作品的時候也能有據可循。對於bgm上的交友,我一般加的好友都是自己本來都認識的,討論版上發貼也都是一些關於條目完整性之類的問題,所以bgm的交友功能至少對我是沒啥意義的,但我不確定是否其他把bgm當做工具使用的用戶是不是和我一樣。

因此,我在使用bgm的時候,自然就不需要去寫一個一本正經的自我介紹了,相反寫上打分標準的話,也能時刻給我自己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分依據。畢竟人在不同的時候,評分標準是會有一定的出入的,剛看過的一部覺得喜歡的作品也很有可能會給出虛高的分數,但評分前去讀一下自己寫的標準後,能很大程度控制這些主觀因素造成的浮動。除了評分標準之外,我還在我的自我介紹中寫了如下的標籤索引,畢竟bgm現在的標籤管理功能很不完善,這樣也算是diy儘可能優化一下標籤查找作品的操作,同樣也能在作品添加標籤的時候有一個較為規範的標準。

以上這些算是我出於我自己,一個把bgm當做管理工具來使用的用戶,的角度上出發,談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畢竟撕逼也要按照基本法嘛


不請自來,想到哪寫到哪。

每一篇自我介紹的背後,都蘊含著對「怎麼有效表達我很帥」這一古老而深刻問題苦心孤詣與殫精竭慮的思考。而如樓主所說潮流的轉變,則是bgmer經過理性思考以後不約而同的回答。

簡介怎麼寫?一篇好的簡介,會兼顧自己想說的,與觀者想看的;換言之,在盡情表述自我與過度暴露自我之間尋找平衡。我們以林卯同學和hunterhunter老師的主頁為例。


蟹 @Qukoyk 邀請,今天為了某事上知乎才看到。

不匿名反對當前排名第一的答案中與我相關的部分:

  1. 我個人頁只寫清楚了關於音樂的評分,其他的如動與漫的標準從來沒有公開也沒有人來問——當然我也不是因為有人問才寫的。為什麼?下詳。

  2. 我的音樂評分策略寫在與聶某的對話之前。

有鑒於此,這件事即便與我有關也與MarcusNie毫無關係。

關於題主的問題實際上給不出唯一答案,因為人各不同。有些人目的說不定是題主猜測的「顯得客觀」,但我個人目的是保持全局統一標準,以可持續評分。這是為了自己方便:通過檢查過去音樂評分知道自己對某曲的主觀感受、然後在蝦米建立自己的精選集、下載到各個設備,這樣可在掉線的情況下聽——「我喜歡的精選集」這是純主觀的,只有我自己能做,別人無法幫我選。

難道我是讓別人認為我對音樂的評分客觀?恰恰相反,我期望別人了解我是在主觀評價,比如特意寫明是按我的loop數評分。而細化是後來方便自己速查用,控制浮動(對主觀感受的客觀控制,這裡不詳細展開)。

我給題主的建議是:具體問題直接問人。我上面的回答只保證對我是絕對正確,但可能與別人完全相反。


你強調「他們好累」

可是我覺得你比他們還累

所有的行為都是滿足自己的啊


  1. 我不寫個標準上去,可能過了3個月我就不知道自己該用什麼標準評分了。這個對自己也是有用的
  2. 表明自己評分不是胡來的,我是良民[s]不加一波好友嗎?[/s](bgm38)。
  3. bangumi本來就是管理看番記錄用的,評分是核心功能。不寫這個寫什麼?寫年齡?興趣愛好?住址?[s]真當大齡婚戀交流平台了?[/s](bgm38)


評分標準寫出來的一大原因不外乎和他人評分不同時可以此為前提強調,這是我的評分標準!我們的觀點不同但是我會堅持自己的看法等等。然而,我很懷疑到底會不會有人會真正地去看那些評分。

反正我只是把這個網站當做一個番劇進度管理器,所以至於所謂評分標準,自己心裡明白就好。


在豆瓣因為每個人評分標準問題撕逼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而是大範圍存在的現象。

完全沒有看過,或者說看了1-2集就拋棄然後打個1分的人在豆瓣相當的普遍,越是熱門的作品這種現象就越嚴重。

雖然這部分人的打分不足以撼動作品的平均分數,但是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被人討厭終究感受並不好。

有很多人都是從豆瓣轉來的BGM,自然對這種現象有著天然的厭惡,為了劃清界限,或者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是噴子。有一部分人是抱著這樣一種心態。

另外,不得不承認BGM的社交功能很弱,自我簡介裡面寫著粉誰黑誰這種求抱團的標籤實際上用處並不大,純粹把BGM當作記錄網站的人也不少,這部分人大抵就和上面那位匿名用戶說的一樣了,「避免沒有必要的撕逼」。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提督對沉船很敏感?
有哪些只有戰艦少女玩家才懂的段子或梗?
少女前線有哪些好看的同人圖?
哪些動畫作品能把小配角和路人刻畫的出神入化,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何評價遊戲《傳頌之物——虛偽的假面》?

TAG:評價標準 | 御宅族Otaku | 互聯網社區 | Bangumi | AC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