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不需要父母的理解?

和父母之間缺乏理解,不是說父母不愛孩子,也不是孩子不知父母恩,卻沒有共同話題,難以給予彼此內心的支持,這種現象是中國獨有,還是普遍性的問題,哪個國家哪個時期做的好一些,如何做的?

~~~~~~~

看幫忙解答的朋友提到了高考,想起今年高考完微博上不是段子的段子:高考一結束,民政處的離婚協議書就不夠用了,中國的父母都是真愛。——中國父母無私的付出的確就是能做到這步,然而父母與孩子間的距離卻還是那麼突兀的存在,面對深情厚意,卻是心難親近口難開。

~~~~~~~~~~~沒想到會用兩次分割線

由於蔡千嬅這位知友的答案,而生出的一些反應,也算對問題的補充吧:

對您的回答表示感謝。您的回答是正能量,讓人看完自己暖心也替您開心,是父母與子女相處成功互相理解的好例子。

也許是我的問題太過片面和膚淺,也許是我個人的經驗並不樂觀,還是期望得到對父母與子女相處的好與不好的家庭關係的分析與解釋,遇到優秀的父母是幸運也是必然,基因決定親子關係,老話來了: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有各自的不幸。遇到難以相互理解的家庭,找到其中能夠改善的因素,或者積勞成疾難以改變的關係,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相處融冰,是社會體制的因素,還是價值觀的分歧,而對於新一代新新一代的父母與孩子們,找出上一代家庭關係出現問題的緣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吧。

作為題主的一點想法。

~~~~~~~~~~~~~第三次分割線

剛剛看到財新網發的留守兒童文章【群策】怎麼幫助中國205萬獨居留守兒童,中國現在有205萬留守兒童,他們應該這個問題中極端的一面,也是受害的一方。


以前我覺得需要理解。

後來我理解他們了,就覺得不需要理解了。

————————————之上為原答案————————————————————

「王貳水 : 這是什麼原因?」

如果父母能夠理解並且支持,是一件很值得幸福的事情。

但是後來發現,讓別人理解你,不如你去理解別人,尤其是父母。上一輩人講的更多是一些經驗之談,或者說被眼界、時代所局限的論調。這些言論很難或者很不願意被接受了大量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新一輩人所接受。

父母的經驗使得他們能夠在社會上立足,並以之為智慧灌輸給子女。是很難被接受的。或許只有自己經歷過一些事情,才能發現父母之言對的地方,也能發現父母之言錯的地方。

所以更多的時候去理解父母,而不是讓父母理解你。他們已經很難改變,你可以接受更多的理念。


謝邀。不需要,而且不是中國獨有。實際上,我們和父母和孩子度過了一段共有的人生道路之後,自己的道路還是要自己走。

有部電影《奪寶奇兵》第幾部來著,教授和他的父親抱怨:你從來沒有坐在我對面,和我好好談談。他的父親說:好吧,我現在就坐在你對面,我們談談吧。教授想了一會兒,不知道說什麼好(大致情節是這樣)

實際上,不同的年紀,不同的經歷,要理解真的有難度。互相包容更重要一些。


取決你還每個月問不問他們要錢。


父母懂得理解我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有多少父母能真正走近孩子心裡?能用心去交流,而不是每天做完飯,就是督促孩子寫作業?

你戀愛了,跟父母說嗎?可能他們第一句話不是問你跟她在一起是不是快樂的,而是問你她的家庭狀況,收入。有沒有前途。

你想要買個遊戲機,跟父母說嗎?恐怕他們第一反應是厭惡,然後說遊戲會影響學習,玩遊戲有什麼用?而不是跟你一起探討那個遊戲讓你著迷的地方。

你想買本哆啦A夢的漫畫,他們告訴你看漫畫沒知識,浪費時間浪費錢。他們從來不知道,哆啦A夢漫畫里有他們給不了我們的那種溫馨的感覺。孩子能有一個時刻陪伴在身邊的機器貓是一種多麼美好的體驗。。

他們從不知道我們玩遊戲,是因為從他們哪裡我們得不到成就感,只能從遊戲里獲得。

從不知道我們看哆啦A夢,是因為我們內心渴望被陪伴。

從不知道,那個他們看不上眼的女孩,能給我很多很多他們永遠給不了我的東西。


有一次我在圖書館看閑書,接到我媽的微信:

——幹嘛呢?

——看書呢。

——哦好,那不打擾兒子啦,兒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

類似的對話時常出現,令我啞然失笑。

我的母親其實也和樓上 @蔡千嬅 妹子的母親一樣,是個什麼事都依著我的母親,但我們在某些領域——我的學業,我的一些興趣——的對話,總是搭不到一條線上。

各位覺得我的母親理解我嗎?

理解一個人,在我看來是人與人交往之中的最高的境界了。一個人,可以朋友遍天下,閨蜜一小撮,但知己卻屈指可數。你的朋友,與你三觀相近,聊得起來;你的閨中密友或許能和你分享很多秘密;而知己之所以為知己,不在於ta知道你多少不為人知的事,在於ta了解,並理解,你這個人本身:ta了解你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做某件事情,你的心態,你的想法。

蔡姑娘的答案讓人心下羨慕,很多人,包括題主,都覺得這就是一個理解兒女的父母。姑娘舉了很多例子,母親任由女兒的興趣,不干涉女兒的學習,不強求女兒做任何女兒不想做的事,尊重一切女兒的想法。

我承認,這是我聽說過的最尊重女兒的母親,能有這樣一個母親,那真是福氣與幸運。

但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理解孩子的母親,最最起碼在那個答主的話里表現不出來。大家被這麼重視女兒的母親所感動,卻忽略了理解與尊重的區別。

尊重是一個「存異」的過程,很多人很多事,我不理解,但這並不妨礙我尊重這個人的行為與這件事的發生,BIGBANG你喜歡嘛?我不喜歡,歌詞聽不懂不說,曲風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你不說他,想必我肯定不會去聽的。但是你說了,我去聽,儘管我不喜歡,我也不理解你為什麼喜歡,但我尊重你的喜歡。說白了,我因為喜歡你,才把我這個不喜歡化為尊重你的喜歡,而不是理解你的喜歡,喜歡你的喜歡。

而理解,用一個字概括就是「」。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喜歡張國榮,碰巧你也喜歡,所以他的歌我們可以一起聽,他的電影我們可以一起看,要是早幾年,咱們一起去追星啊。這時候我懂你,因為你身上有我那時候的影子啊!

是所有人都喜歡張國榮嗎?不是,碰巧母親也喜歡,那麼在這件事上,她理解我。

是所有人都喜歡BIGBANG嗎?也不是,可惜母親不喜歡,那麼在這件事上,也其實並不理解我,但她愛我,所以她尊重我。

「理解」這件事,真的難吶。

所以題主問我們需不需要父母的理解呢?我說需要,但口氣軟得很,同齡人的理解尚且那麼難,又怎麼能希冀父母真的理解我們呢?

但這不妨礙你擁有一個尊重你的家庭。他們尊重你的決定,尊重你的興趣,這是出於他們對你的一種開明的愛。如果碰巧你做出的決定你有興趣的事物也是他們的所思所愛,那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我們值得為其欣喜,但若沒有,其實無妨,尊重就夠了。

題主在補充里最先寫到關於「中國獨有還是普遍性問題」的事,我想說,人與人互相理解的困難程度,這是一個普遍問題。我們常聽說外國的父母對子女沒有很多的苛求,這也不是出於理解他們的子女,而是他們把自己的子女更早的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來看待,所以尊重子女的意見。這也是尊重,並不算理解。

而在國內,題主之所以有了「和父母之間缺乏理解,沒有共同話題」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很多的父輩甚至還沒有將子女的意見上升到尊重的高度,更不要提理解與否了。兩代人之間意見相同還好,倘若意見向左,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家長往往會要求子女順從自己的想法,尊重都沒有,何談理解呢?這樣的例子太多:子女有了交往對象,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少不了拜見對方的父母,這在咱們這裡是一大關,動輒就要聽取父母的意見(我這裡用「聽取」這個詞還算是委婉的了)——可實際上選擇伴侶的人,是我們自己啊。而我們國家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也與題主提到的價值觀念有關:我們的父母,更多的是想把我們塑造成一個延續他們的軌跡的人,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伸,自然要聽從父母的安排,他們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一種相對固執的愛;而時代不同造就的觀念不同,會讓兩代人之間產生衝突,父母需要子女的順從,子女又盼望父母的尊重,兩代人之間缺乏理解的現象就提上了檯面。實際上,我們和父母之間,真的是不容易相互理解的啊。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的回答是——理解是錦上添花的事,但尊重是很必要的,也是當下很缺乏的。這也是為什麼,樓上答主姑娘那麼受到大家的羨慕。


跑來自答。

經歷和知識所限,沒有辦法針對「哪個國家哪個時期做得好一些,如何做的」這一點作答,只能拿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說說「人需不需要父母的理解」。

父母和孩子間的理解,有最好,沒有也沒關係。

家住合肥轄區內一個小縣城,爸爸今年52,初中畢業,媽媽今年48,小學畢業。幾十年里除了上海哪兒也沒去過。前半生,他們只有一個奔頭——掙錢,給兩個女兒上學。我和姐姐畢業工作了,加上拆遷之後,現在兩位提前養起了老。老媽的生活:早上買菜做飯、打掃,下午打牌,晚上7點半入睡(冬天的話會早一個多小時);老爸的生活:起床之後發獃,吃飯,發獃,吃飯,發獃,吃飯,睡覺。

小時候他們是權威者,沒有道理可講,我挑戰的結果永遠是一頓竹掃把抽。「你是外面抱來的」沒少說,我一度懷疑他們不愛我。後來我考上縣裡最好的高中,姐姐離開家上了大專,父母全身心開始為我創造好條件,為我排除一切外在干擾。我看過什麼書,想看什麼書,想考什麼大學,該選什麼專業,他們從來不會發表任何意見,因為他們對於這些沒有任何認知,所有的一切都由我自己決定。是自由,也是危險。從小到高中幾乎從沒有出於興趣看任何老師規定以外的課外書,不知道柯南和小丸子,沒學過畫畫跳舞,沒有QQ。高中那個時候只能跟他們聊 每天吃什麼菜、學校裡面哪個誰打架了、買輔導資料要多少錢、什麼時候考試諸如此類。自我意識的崛起,使我成為這個時期家庭討論裡面的權威者,因為我讀的書多,我懂的知識多,也因為他們愛我 信我 為我驕傲。

高三,讀書開始費力,我開始給他們打預防針:「我腦子不好使,班裡好多學霸,我肯定考不好,你們做好心理準備」。不會任何表達技巧的老爸,天知道我剛考上高中的時候他有多高興,每天逢人就炫耀,對於我打的預防針,他一言不發,我知道他還抱有希望。高考兩天,所有人什麼都不說,氣氛壓抑詭譎。考數學,緊張到半暈厥,考場出來之後就知道完蛋了。

高考成績下來了,一本差三分,還是個二本,平時同水平的同學幾乎全是重點分數線以上。選學校選專業的時候,父母沒有建議,親戚沒有建議,同學沒有建議,對國內高校知之甚少,心灰意冷,我只能默默填了一個三線城市的高校本科,失去自信,四年蹉跎,回家鄉找了份普通工作,一周回家一次。

父母漸漸老了,生活的乏味讓他們看起來比同齡人更滄桑。我了解洞察他們的世界,而他們從來沒懂過我的世界。現在的我,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們我愛他們,擁抱他們,親吻他們。我不求他們的理解,只要他們健康平安,儘可能地陪我更久一點。

如果他們學歷高一點(完全沒有嫌棄的意思),如果他們能在我的學業上給專業一點的建議,如果他們能在我彷徨的時候及時開導我,或許我不是現在的我。我理解他們,也理解他們的不理解我,這又何妨,我們互相是對方最親的人,這就足夠了。

老爸總會在我出門的時候叮囑我注意車子,在我網購和辦信用卡的時候叮囑我不要受騙,老媽總會在我減肥的時候說我一點都不胖說我最漂亮,在我失戀的時候忍受我大發脾氣。世界上還有誰可以這樣愛你一生一世呢,我很享受這樣簡單平淡偉大的幸福。他們對我的愛不要求任何回報,我還要強求什麼理解呢?


需要也不需要。

我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絕大部分的時候,交流溝通互相理解本身其實真的沒有意義。

我們說的交流溝通到底在說什麼?

我個人認為就是八二開。

現有先有八才有二。

八的部分,更多的是指人與人的最基本的共同的部分,比如說吃飯,睡覺,上學,基礎教育。

二的部分,更多的指的是,夢想,理想,政治,愛好。口味。

是在八的部分上面衍生出來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在八的部分裡面,人們真的能完成基礎的交流溝通,人與人能互相理解。比如說,討論一下何時上學,何時吃飯,何時睡覺,天冷了多穿衣服。

遺憾的是:

在二的部分裡面,人與人之間根本無法互相理解,對至親的人也是一樣。

那麼政治,夢想這些東西是什麼推動的?

志同道合的人。

這些東西根本無法通過溝通討論來達到你想要到達的互相理解。

所以當人們討論第二層面的東西的時候。

總是充滿了孤獨。

======================================================================

生活是一場修行,從來沒有人能逃脫其中。

只有時時刻刻懷揣善念,種下善因才能收穫福報,度己度人。

說起這個公眾號,我真的有很多感悟想要與大家分享的,但是越長大越發現能與之聊起的人太少太少,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或者喜歡找個人聊聊人生的見解,我非常的歡迎。

不一樣的血肉之軀,在痛苦快樂面前,我們都是平起平坐,我相信,我的原創文章裡面,第一定有一篇能打動不一樣的你。

我會在那一邊,真摯的等著你的到來。

我經常會分享一些,我在生活中經歷的有所感悟的小故事。

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歡迎大家訂閱我的微信公眾號:yewang1993

或長按住二維碼,識別可關注。

http://weixin.qq.com/r/HjqZgfrEnafirb7i928M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世事不可期,而不順之事十有八九,然能言者二三。

而能與諸位分享者二三之事,實在是我的榮幸。

謝謝。


不知道。他們似乎永遠都無法理解,但在自己被自己的一無所有深深怵到時,真的需要聽他們說一句,別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首先來看看一組概念。

high-context culture:高語境文化,東亞文化就是典型例子。高語境文化,傾向於採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想法。

low-context culture:低語境文化,涵蓋北美、歐洲的大多數國家。低語境文化,傾向於直白、明了地表達想法。

這直接關係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交際、家庭生活、乃至投放廣告的台詞等等,都受高語境文化的影響。

具體到中國。和父母之間缺乏理解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中國家長和孩子之間缺乏理解,和我們的高語境文化有關。我們不善於表達愛,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猶記得我們高中時候有個家庭作業:「對爸媽說一聲『我愛你』。」許多同學怨聲載道、頭疼無比,說出口的時候,也頗為尷尬。交流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矛盾。

第二,中國又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淫,孝敬孝敬,既要「孝」,也要「敬」。敬畏的存在,既導致了話語權的不對等,也導致了交流不暢。當然,父母與子女的家庭地位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要增進與子女的交流,本身就需要父母以親切、和藹的姿態做出表率。可惜的是,中國的父母親們,尤其是父輩,還是習慣於以威嚴的姿態示人。「父愛如山」這一成語,可以生動地反映出中國父親寡言、偉岸的頂樑柱形象。

第三,正常乃至和睦的親子關係,大多數情況下,是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基礎的。舉個極端點的例子,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補貼家用外出工作,連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毫無親子關係可言。貧窮家庭的馬斯洛需求層次,還是處於溫飽階段,而親情,則是第三層需求。中國當今的社會狀況,很多家庭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跟他們談家教,太遙遠。

第四,共同語言的缺乏、三觀的巨大差異,也加劇了親子之間的矛盾。這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的普及,讓孩子們接觸了光怪陸離的外來世界。而老一輩們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時候,他們執拗無比,接受不了自己認知以外的事物,試圖以長輩的口吻、以經驗主義的姿態來試圖說服孩子、甚至批判孩子。這是很多家庭衝突的源頭。

回到答主的問題。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問題當然是普遍性的,但程度也分輕重緩急、三六九等。

至於哪個國家做的好一些,我就以美國為例子吧。

第一,美國的青少年們當然也會桀驁不馴,但作為低語境文化,父母往往會通過直白、有效的溝通來緩和矛盾。

第二,美國親子有著更多的共同愛好。比如健身,比如衝浪,比如海灘燒烤,比如戶外露營,比如現場看球。這些娛樂方式都很適合作為家庭活動,有助於增進親子感情。

第三,美國的父母們會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空間,由此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某些中國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整個人都繞著孩子轉,這是十分不可取的作法。人,永遠是為自己而活的。相比之下,美國父母們過的要瀟洒不少。

對於「人需不需要父母的理解」這個大標題,我覺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最親近的人的支持,當然很棒;如果他們實在不能理解自己,那也無所謂了。畢竟這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那麼多惺惺相惜的夥伴。只要知道愛著彼此就夠了,何必討論相悖的三觀,氣急敗壞,相互傷害。

況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答案。

就是這樣。


跑過來嘚瑟一下

人是需要理解的,特別是父母理解,而真正能得到父母理解的太少了。

剛剛看了一篇文章,19歲的女孩剛剛踏出校園大門,在一家公司實習被領導批評,回家向父母哭訴,換來的卻是不理解,於是女孩選擇了自殺。我相信,這個女孩肯定不會因為這點小事情而自殺的,由於父母的長期不認可,長期處於一種不自信悲傷抑鬱的狀態,而這件小事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看到這篇文章我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同情,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我的解決方案是不跟父母說,因為想得到他們對你的理解實在過於困難,父母總會認為老師,領導是對的,會回你一句讓你更難受的話:為什麼別人不說,偏偏說你呢?

父母是非常了解孩子的,而你同樣也是了解父母的。如果你明知道父母不能理解你,你偏偏還要去改變換回來的將會是更大的難受。

我曾經非常想改變我的父母,想讓他們變得理解我,變得懂我,能夠在我難受的時候哄一哄我,而不是在捅你一刀。但是似乎這是錯的,因為無法改變,你20歲,他們已經這樣對待你20年,你30歲,他們已經對待你30年了。

無法改變的現實唯有更努力的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在委屈時候更加堅強,那麼才會活得自信,才會活得哪怕他不理解你,你同樣滋潤


並不缺少愛和關懷。中國的家長常常給小孩吃糖,卻忘了是糖更重要還是感受甜的味道更重要。一些家長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夢想什麼,也沒想過要去知道。

面對我父母的不理解或者習慣性的不去理解,在數次試圖溝通和交流的失敗,甚至是我試圖讓他們認識我的失敗之後,我常勸自己算了,幹嘛一定要求理解呢,我們有愛嘛,反正理解這種東西從小到大都沒怎麼有過嘛。可我又常常為此感到沮喪,好像是聽到一段美妙的音樂卻沒有人分享的孤獨感。


以前我很理解他們,我很痛苦。現在我用行動告訴他們,我理解他們但需要他們配合,如果他們不配合,那他們在外人面前丟臉就不要怪我了。我曾經要臉,現在覺得這個臉代價太大,我的臉在他們面前本來就不值錢,那乾脆就不要了。


不需要 因為他們永遠也理解不了


很肯定的說,需要…

自身經歷來說,初中的時候,就開始有一些叛逆,其實我們家的氛圍一直以來大部分時候是屬於可以說自己的看法,算是開明的,可我依舊因為自己的想法不得實施或者遭到反對而很想逃離…當然,同時自己不乖,經常挨打…就覺得和父母沒什麼好溝通交流的,加上當時很興盛的話,三年一個代溝,我數了數自己和父母的代購,都近十個了!從心裡認定,代溝太大…他們都老啦,根本就理解不了我!

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就是對的,父母就是理解不了,也不奢求他們理解…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其實是自己主觀臆斷,加上主流言論的影響,然後自己不停說服自己,漸漸地,越來越覺得自己是正確的,代溝么,誰也怨不了誰,年齡擺在這裡,就是個事實,懶得打破,因為從心裡覺得改變不了…父母的形象在我們眼裡就更多地處於一個,可以提供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心理上接近不了也不清楚接近是好還是壞的一個狀態…

這個和現在很多大學生眼裡的父母應該差不多,有時候在外面受了委屈,想和父母說,可是又擔驚受怕,覺得可能他們會訓我們,就不敢,漸漸的,就有一些心靈上的疏遠


既然有關高考 那我就說說吧

距離高考前一個星期 父母到了兩三點還吵架 愣是把我吵醒了 我醒之後 他們一如既往的吵

距離高考前兩天 我爸說出了一句「你以為你考得上啊?」

那些說不需要的 是因為你離開了家 有了新的生活 不需要他們了 你有每天陪你更久的朋友 同事

在沒有離開家前 父母的理解會給子女很多的安慰

我也就隨便說說 大概是這意思


中國人的家庭從個人精神層面來說其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然而人類最大悲哀就在於自以為可以相互理解。


在你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後,就會發現父母告訴你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人生的方向都是錯誤的。

可以與父母解釋,不要吃氣,解釋不通就罷了。

你要知道: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以前老覺得父母不理解我,想得到理解,後面越來越發現,他們是真的不理解我,不怪他們,我覺得沒有必要得到任何人的理解。


我想,人首先需要的是自我理解,理解自己所有的能與不能接受,敢與不敢相信。然後需要與他人互相理解,人與人之間百分百的理解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說達到雙方都沒那麼彆扭的時候就可以了。當然,還需要理解你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種種不如意和不滿意。因為,生活本如此,最難理解的不是人本身,是面對生活里的繁瑣小事時候人的反應和態度。


需要,那是必然需要的,可是也是一種相當奢求的東西。想想就罷。


推薦閱讀:

從小沒和父母一起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何看待畢節四個孩子自殺的事件?
民政部:「只生不養」的留守兒童父母將面臨多種處罰 對於這一決策你是怎樣看待的?
留守兒童和不是留守兒童長大後在人際交往中有什麼區別?
中國當前留守兒童問題有多嚴重?

TAG:為人父母 | 家庭 | 家庭關係 | 留守兒童 | 父母與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