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長年沒有進展是怎樣一種體驗?

讀PhD的很多同學應該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不妨來談談體會,以及後來是怎麼走出這種僵局的。


大概是這樣吧:

那就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12年人人網和微博瘋傳的圖,原始出處是系裡主頁。)

現在為了避免給大家太大壓力,主頁上已經不顯示年數了: P


今天和導師聊天,說起來前段時間被放棄的那個「大工程」,老闆又忍不住絮叨起來:It was a good direction, so sad we can not draw any conclusive results.

從最開始的信心滿滿要出very positive result, 到最後的 any conclusive results,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向深淵。

這個大工程從2015年1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2017年3月份結束。各種心酸不可知。

具體內容不說了。大概可以理解成2014年末有個很新穎的想法,配套的數值模擬結果也相當positive。如果理論證明出來了可以解決目前我想解決的大部分內容。當時這個想法得到了導師還有相關教授大牛的首肯。

然後越搞越不對勁。開始在一維空間的時候理論還相對簡單,但是越發的深入就發現事情越來越不對。理論上無論如何證明不出來數值模擬的結果。而且是那種既不能證「是」也不能證「偽」的尷尬局面。推廣到二維後就更加複雜了。

我phd最後兩年有80%的時間都在想這個了。最後到了17年3月份了,當時找postdoc也是一團亂麻。看著這個問題的手稿,各種不對各種question mark,想跳樓的心都有。血都吐出來了。。。有一次趴在床上想到二半夜。突然靈機一動覺得搞出來了!然後復盤一下發現不對,再仔細想想發現問題更大了,連帶著最後發現前面弄出來的部分方向也是錯的。。。類似的情況反反覆復。。。

最後放棄了。

幸好手上還有其它方向的研究。憑著其它方向出來的結果運氣好找到了下家。算是救了自己。

至於具體的體驗啊。。。當時真的都沒有體驗了。整天就是想這個,腦子裡其它東西都留不住。各種忘事。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老媽老姐打來電話都不想接。連話都不想多說一句。有時候晚上站在租的公寓的陽台上看著星空,真想著要不要跳下去 &>&<

So close, yet so far....

現在回頭看看當初那上百頁的證明,最後都是差一點達不到目的而荒廢。也沒啥可說的,隨風散去吧。有時候和我同學開玩笑。我說你們做化工的做個實驗就是做個實驗,data is data,總是能找到解釋的途徑,不會做無用功的。但是數學這個證明,無論你已經開始了多少,最後達不到目的,結果都是0。。。

好像有點太悲觀了。。。哎,research is research,少抱怨,多幹事。總有結果的!

-----------------------------------分一下------------------割一下--------------------------------------

評論裡面的同學們提到了"及時止損"以及「幸好有其它的方向」。

是的,讀PHD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可以work在一個特別前沿特別有前景同時也特別難但是弄出來就是個大新聞的方向。嘔心瀝血燃燒自己的每一寸光芒。

但是,一定要有一個實實在在拿在手裡的safe project能讓自己畢業。

否則到最後沒有了退路就糟了。雖然說背水一戰很酷炫,但是雞蛋也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大新聞搞不出來,至少能phd畢業去找工作。

在這裡一個靠譜的導師就很重要了。比如我老闆在我剛開始做research時候給的topic就是一個她已經想明白知道怎麼做了的課題。但是仍然把問題給我讓我獨立去想,想不出來她再給提示指導。基本上那個topic是肯定能出一篇文章的。憑著那篇文章就能至少保證我phd「丟人的,捂臉的」畢業。繼續搞研究就別想了,但至少能抱個畢業證書去找業界的工作。

後來那個topic被很快做出來了,並且觸類旁通引發了我後面的一系列的work。就包括幾個幫我找到下一家的幾篇文章,還有上面說的那個「春蠶到死絲方盡,吐到最後也沒有搞出來」的大項目。。。

但是大家也別放棄搞大項目大新聞呀!沒準就搞出來了呢是吧~那馬上平步青雲變成一派掌門啊!(無限YY流)

心態很重要。大家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

最後PS一下:發現和@LiSCInjury的答案裡面highlight的地方差不多。。。看來心酸的大家的經歷和感悟都差不多啊。。。


老闆絮絮叨叨了五年,到現在唯一還能清楚記得的一句話:It"s always harder to prove negative data is really negative than getting positive results. We couldn"t know if it"s simply because we don"t try hard enough.

我的課題開題第一年超順,表徵、定性、非生理條件下的作用都做出來了,計劃做出生理條件下作用當作最後一張圖發篇完整的文章,當時有種兩年可以博士畢業的錯覺。但之後三年什麼都做不出來......中途發現有別的實驗室做了完全一樣的東西,和老闆商量有多少發多少吧,因為趕時間找了個審稿極快不限版面,但影響因子只有3+的雜誌,按一審意見改了點語法後兩小時內接收......即使這樣我們還沒放棄...到了第四年,突然一天好像開竅了,老闆和我同時想到了一個之前完全沒考慮過、也不是我們熟悉領域的可能性,設計實驗開始驗證,從離體到在體,從免疫組化到電生理一切都開始work了,再回去看之前三年的negative results,很慶幸那些數據是negative的,否則後來的數據無法解釋...現在文章投了nature主刊在審,但願能夠有個好的結果。此外,那三年為了這個課題實在試了太多方法和可能,期間還找到了之前學生遺留課題的合理解釋,文章正在寫,兩個導師都想再沖一下一類期刊;攢夠了兩篇小文章的數據,也引出了後面學生可以作為博士研究的兩個課題...那三年看來不成功的數據最終90%都找到了歸宿......所以,現在我覺得,在實驗設計不違背常識而且操作無誤的情況下,data is data,只是找到合理解釋他們的方法需要一個過程。

----------------------------------------是該這樣手動添加分割線嗎?----------------------------------------------------------

睡了一覺起來發現贊同接近200,知乎新手著實受寵若驚……慎重起見做點補充。最近剛剛登陸知乎,刷了刷博士和留學區的帖子,也有些想說的話一起列在這裡了,有點長也有些跑題,還是希望能看完:

首先,文章只是投出去還沒發,我知道現在說還為時尚早,當時只是想給題主一點鼓勵。近半年開會時和領域內的教授也會聊課題,得到的反饋都很好,現階段只能盼望文章能中,有消息了回來報喜。不過,開始漸漸同意老闆對Nature的態度,在他看來,Nature字數和圖表限制嚴重,造成文章只求結論新,但故事完整性甚至實驗合理性極差,而且Nature是少有在審稿時會刁難實驗重複數過少的雜誌。現在有點像十幾年前的PNAS,會員制,只要發過一篇,以後不管水成什麼樣都無所謂了。審稿周期極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單純為了滿足reviewer,做很多無謂的實驗……之前的學生髮過Nature或子刊,老闆說他是被合作很多的二老板逼的-.-!,所以他會把senior author給合作實驗室老闆甚至學生,自己在倒第二……

另外博士生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和項目。可能是剛到國外無親無故朋友少的緣故,加之剛開始的幾年和ex一直異國,精力被分散的極少。博士前四年周平均工作時間60-70小時是毫不誇張的,高強度時每周80小時持續四五周,很少出去玩,歇過兩次分別為期三周的年假。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周末歇在家裡看劇打遊戲會覺得腦袋空著很不爽,休息半天就又跑到實驗室去了……這種生活狀態和節奏會弄的自己沒有生活,如果不是真心喜歡正在做的事情,很難可以安靜的專註下來。

此外,導師作用相當重要!!導師導師,要真的輔導學生,而不應該是只提供實驗設備的商人!!我的專業有80個教授,但所有在讀研究生加博士只有60人。老闆這五年只有一個學生,這應該是我最最幸運的地方。老闆今年五十多,有著蠻高的學術聲望,但他自己很享受學術的樂趣,現在很多時候仍會和我一起實驗。獨苗有利有弊,壞處就是太TM累(原諒我爆粗口……),最大的好處就是每天交流,一起實驗時甚至能一聊聊五六個小時,潛移默化中傳授他二三十年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模式,不僅是課題,也包括以後學術方向和職業規劃。必須承認,絕大多數的博士是相當勤奮的,但畢竟是新手剛入行,有時一個idea被內行人一看就知道行不通,可沒他這句話也許做個兩三個月才會知道是死路……在這方面,導師給我省了太多太多走彎路的時間,我倆的交流過程也會互相激發靈感,現在回想課題走出死路的那個靈光乍現,其實是有天一起實驗時的一句玩笑話,回家之後越想越對……可能有些導師確實不太能指望的上,激發靈感的人可能是實驗室前輩或者同僚。學術切忌閉門造車,雖然有被偷課題的風險,但交流是非常必須的。

最後,做大課題的同時,一定要有一個safe project保畢業,切記切記……

讀博第一年半的時候回了趟國,回國前為了給老娘證明我有在好好工作,拍了張那一年半的數據和實驗記錄的照片,也貼在這裡吧,與君共勉

------------------------------------想要再來嘮叨一下------------------------------------------------------

這幾天看了看新的回答和評論,深覺這個帖子的戾氣好重……可能題主的初衷是來尋求解決途徑,不曾想砸出了一批同僚。評論中@白咖啡 說的很對,讀博的心態很重要。喜歡,就屏蔽掉身邊的負能量,耐住清貧踏踏實實的做;不喜歡,時光如梭催人老,讀博quit要趁早,換組不可怕,轉行也不可怕,多猶豫一天就多耽誤一天時間,never too late to start。課題不順的那幾年也經歷了一些事情,有半年時間被誤診骨瘤,自己去醫院檢查醫生直接說再去做個MRI確定沒有擴散吧-.-!,交往了六七年的ex也被挖了牆角,和這些比起來,剛開始的左腿大面積二度燙傷好像已經不算事……生活從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沒有過不去的坎,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對自己的身體和身邊人都沒有好處。原諒我灌雞湯,最後一次更新了吧,但真的覺得,人的精神好了,運氣也會跟著好起來,加油!!

--------------審稿兩年...2017年5月1號...終於發出來了--------------------

遇到個蠻神奇的審稿人,一審要補個為期三個月的實驗,補;二審意見拖了五個月才回來,要求補個為期半年的實驗,再補;到三審還要補個為期一年的實驗,編輯也終於看不下去了,忽略三審意見.....開始排版,要求把所有的bar graph變成box stat......終於結束了.........

媒體拍照片當真良心P圖,甚感欣慰................


說說自己的體驗。長期沒有進展,對我而言大概是不會受到什麼壓力的。我有一位世界上最不push的那種老闆,五十多歲,tenure多年,不缺錢不缺名不缺同行的認可,做research大概是因為有情懷吧(誤,是為了推動人類科技的進步)對學生非常耐心,又可以給指明大方向,基本完美。然而有這樣一位老闆,不好的事情就是非常容易沒有進展。因為做出進展的全部動力都是自己的motivation,就需要自己積極主動,尋找方向,在迷茫和懷疑的時候學會堅持——然並卵,若干paper draft在老闆那裡堆著很久了老闆懶得看=。=

我體驗比較深的是長期找不到idea怎麼辦。那段時間做了兩年的project正在收尾,又要準備新的proposal,而老闆的態度是你自己來定義自己做的project吧,你實在找不到了我再幫你隨便找一個。這段時間堪稱過去幾年裡最痛苦最迷茫的時候(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在做TA累成狗)因為看不清面前的路,開始自我懷疑和否定。而我最終也確實非常沒有出息地沒想出好idea來,老闆給了個project先做著。之後經過很長時間才慢慢想出了更感興趣,更有價值,可以作為Thesis topic的idea,重新寫proposal申funding等等。也多虧當時積極地調整狀態,面前的路也漸漸變得明晰。如果你處於這個狀態,我有幾個建議:

1. Keep your hands dirty. 一定,一定不要思而不學。如果確實手頭沒有什麼project,不妨先隨便找一個做著,管他喜歡不喜歡。一方面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手頭有一些東西正在做心態上會平和很多,避免本題所問的這種處境,大大有利於新的idea的催生。

2. Read a lot, and broadly. 讀很多paper,常去聽talk,廣泛地了解其他臨近領域的前沿也很有意義。此外還可以了解需求——主要對於學工科的同學。工程總是application driven,而做學生的時候想不出好idea,很多時候是不知道需求在哪裡。

3. Talk to people. 找人聊天,找老闆聊,找隔壁實驗室的老闆聊,找上課的老師聊,找組裡的同學聊,找別的組裡的同學聊,找一切可以問how"s your research的人聊。。。跟他們說自己的research,聽他們的看法,聽他們的research和他們的insight。

4. Got an idea, put it aside. 想到了一些research idea,如果不能很明確是不是能行,可以先放一放。經常過了一段時間自己就想清楚了為什麼不work...但是如果這個想法活了下來,那麼很可能就會很有價值了。

最後。research idea 經常是吃飯的時候,走路上學的時候,洗澡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想出來的,一定不會是對著電腦寫代碼寫著寫著寫出來的。。。因此或許可以考慮增加上廁所頻率和吃飯洗澡時間=。=噢簡直太棒,為偷懶找到了這麼好的理由,不用謝我啊哈哈哈(ˉ▽ˉ ~)

=======================我居然也可以添加分割線==========================

第一次見到三位數贊受寵若驚,謝謝大家的贊同和關注!我只是第三年的研究生,之後的路還很長,寫在這裡的話很多也是用來激勵自己。和大家共勉一起加油吧:-)

這裡說的建議很多針對學工程的同學。我不是很懂基礎科學,研究方法應該會很不一樣。對於工程學科,我很少見到有同學「做研究長年沒有進展」。工程本身尋求的是一個解決方案,而巨大的design space給了我們太多冗餘自由度可以發揮和尋求最優,實在找不到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找到一個sub-optimal的解,本身也是一種幸運。

現在的我還在做著那個中間過渡的項目,同時開始做著新的自己想出來的idea ——畢竟要對每一個工作都負責,至少像樣地完成吧。或許這樣做會耽誤一些畢業時間。也不是沒想過就用那個老闆給的項目畢業算了,但無論如何還是不甘心。畢竟做自己的idea和別人給的idea在動力上和歸屬感上還是有差別的,而且那種「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止於此」的感覺也很讓我精神鼓舞。

就這樣吧。再謝謝大家!祝大家搬磚愉快^_^


告誡自己懷胎不易。雖然通常懷胎只有十月,萬一我懷的是哪吒呢?


曾經與題主有類似的疑惑,將自己的體驗與心得寫出來。

交待一下背景

  • 本人2011開始PhD之旅,課題是一種成像系統的設計,工作合同有效期36個月;
  • AB兩個學校各承擔一半項目經費,AB兩校與本人簽署了聯合培養協議;
  • 項目規定本人工作、學習地點以A校為主,偶爾到B校訪問;
  • 談到聯合培養的優勢,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強大的導師團。出於行政、學術的各種原因,A學校派出一名導師,B學校派出兩名,其中只有B學校的一位與本人年紀相仿的導師直接負責學術,其他2位更像是「兼職」或「掛名」;
  • A校要求修滿30 ECTS學分,畢業論文可以是簡單的「小論文集「型;B校對學分無要求,畢業論文要求傳統的專著型。於是,要同時滿足兩個學校的條件,就相當於C1cap C2,結果當然是比C1和C2更苛刻的條件;
  • 由於工作合同是與B校簽訂的,經費的標準是按照B校所在國的PhD待遇來設定的,而AB兩國PhD的待遇差別懸殊,Aapprox 2 B,以上比例隨匯率變動而變動,這裡按項目前兩年內的平均匯率計算;
  • A、B兩地正常的PhD因為有當地的工作合同,可以一次性或分兩次拿到36個月的居留許可,而本人只有B地的工作合同,在A地只能一年一年renew居留許可,因此這方面的成本是正常PhD的2.5倍,如果是專程飛到B地去辦理(而不是因為學術目的),還需要自己承擔往返路費、住宿費等;
  • 本人本科專業電子信息工程,畢業6年後留學,MSc主修顏色、圖像、視覺。在開始PhD前沒有任何研究和開發經驗(畢業設計除外),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學術論文(除一個專利申請),學術能力非常一般,甚至很薄弱。不過,還是憑著工作經驗、興趣等綜合素質,從10名申請者中被挑選出來,成為PhD candidate。

下面進入正題

  • 第1-3個月用來寫research proposal(國內叫開題報告吧?),學院的board同意後,才能正式註冊。學院當時僅有一個博士點,而本人的課題與此博士點的方向差得實在有些遠,於是導師靈機一動,在招人的時候在題目後面加了幾個字,企圖矇混過關,但事實證明困難重重,直接導致本人的PhD身份遲遲不能在A校落實,加上一些其他原因,工作合同不能按時簽訂,工資不能發放。於是,做了些導師給找的類似於編輯會議論文集之類的零活兒,賺點兒生活費,算是救急。此間,去B校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順便與兩位導師見個面;
  • 第4個月時,見註冊、合同遙遙無期,回國休息了一個月,節約一點生活成本的同時,也等待著形勢的好轉;
  • 第6-7個月,閱讀了一些文獻,尋找可以入手的突破口,由於這個項目完全是基於模擬的,又沒有現成的工具可以用,所以就花了點心思,著手開發模擬需要的程序,同時還負責指導一個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設計;
  • 第8-11個月,來到了B校,本來計劃寫一篇文獻綜述,投到一個會議,但會議臨時取消,於是繼續開發模擬程序。導師提出了一個想法,利用現有的一種方法的可擴展性,應用到本人的課題上,於是沿著這個思路,完成了模擬所需的大框架及第一篇小論文所需的代碼,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結果,寫了個摘要,投到了一個知名會議(規模大,但感覺水平參差不齊),此時,第一次感覺到了CPU性能的瓶頸,不得已只好減小數據規模,並自學了異構計算,試圖用GPU加速,但並非計算機科班出身,投入了很多時間學習、調試。重要的是,在這幾個月,合同、註冊、B地居留許可等陸續就位;
  • 第12-15個月,回到A校,繼續完善第一篇小論文的方法,得到越來越多的結果,同時之前提交的摘要被accept了,但遺憾的是,實驗結果證明導師的思路並不光明,此方法的結果甚至不如一些最簡單的方法,但已經被accept,不得不繼續完成。在此期間,本人提出了第二篇文章的思路,導師表示認可,於是思考、實驗、分析、寫作,在第15個月時提交了第二篇的初稿與第一篇的終稿。此時,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文章水平竟然如此low,無論是提出方法的方式,還是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都比自己之前想像中的水平差了一大截,但總算是有了第一篇文章;
  • 第16-17個月,修了一門5 ECTS的課,可惜考試成績沒有達到學校要求的B,不算數。去美帝參加了第一個學術會議,以口頭髮言的形式介紹了本人的第一篇文章,不知是水平太菜,還是第一個發言太早,總之到場人數不多,記得發言後只有2個簡短的提問。由於又逢春節,因此又回國休息了幾周;
  • 第18-22個月,在B校,繼續完善第二篇文章,並完成了終稿。同時,之前為第一篇文章貢獻思路的導師,再一次發現了一個擴展性較強的方法,建議我擴展一下試試看,於是沿著他的思路,完成了第三篇文章。去大不列顛參加了第二個學術會議,第一次以展板張貼的形式介紹自己的文章,趁休息的時候轉了幾圈,比較之下,第二次感到了自己的學術水平之low。
  • 第23-27個月,在A校,重修了第一次未達標的課程,又修了另外一門課,未達標的再次未達標,另外一門通過。另外,開始為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做準備,搜集相關歷史文獻。另外,將第二篇會議論文修改為一篇會議專屬的期刊論文;
  • 第28-33個月,照例回國休息數周。上了三門課,兩門通過,一門未果,通過的那門課的大作業被修改之後,投到一個會議。同時,輔導了一個碩士研究生的課程作業,合作發了一篇會議論文。
  • 第34-36個月,與B校作者合作,作為第二作者在一個5年impact factor為2.457的期刊上發了一篇論文。很顯然,合同到期了,但無論是學分,還是畢業論文,都沒有按時完成。無奈只好嚮導師申請延長,不過AB兩校在這個合作上本來就是本著節約的方針,自然不願意掏更多錢,所以最終只同意把工作合同延長三個月,到第39個月。赴B國參加了之前與一個學生合作投的學術會議;
  • 第37-39個月,又完成了一門5 ECTS的課程。赴B國參加了之前投的一個學術會議。在撰寫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的過程中,我真正搞清楚了我所承擔的課題所屬的領域的前世今生和來龍去脈。原來一直以為自己要設計的系統是同類方案中為數不多的比較先進的一種,殊不知自20世紀70年代NASA的JPL就開始設計各種各樣的成像方案了,這個發現要歸功於我為之前的那篇期刊論文撰寫文獻綜述時發現的一篇綜述文章,以及從A國另一所大學的圖書館借閱的某相關會議自始至終共18年的論文集。最後一個有薪的月份,在另一篇會議論文的投稿中結束,論文的內容源自一門課程的大作業。至此,已先後發表會議論文6篇(一作5篇,二作1篇),期刊論文2篇(一作1篇,二作1篇)。30 ECTS的課程,完成了2/3。此時,情緒達到了最低潮,自己的PhD之路,無論是質量,還是進度,都遠遠落後於預期。
  • 第40-41個月,回國修整,暫時忘(tao)記(bi)了所有有關PhD的事情。
  • 第42-43個月,在B校,與導師商討畢業適宜,商定第44個月截稿,第48個月答辯,並開始組織撰寫;
  • 第44-45個月,此時此刻,已是第45個月,顯然第44個月交出論文終稿的目標沒有達成,目前主體已經完工,還差一些零散的章節。2門餘下的課程也還在拖延中。如果本月不能完成上述任務,學位不保。

最後談談心得

一個人的PhD生涯是否順利,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個人興趣、能力、意志、目標,導師的能力、時間、耐心、責任心,課題難易程度,項目時限,畢業條件,心情等。

  • 興趣。從高考後填報志願,到本科畢業後17個月第一份工作的到來,從本科畢業6年後斷然辭職繼續求學,到碩士畢業後選擇PhD,在人生的每個十字路口,毋庸置疑,一直是興趣在指引著自己。但是,在PhD的這幾年,自己似乎有些迷失了方向。
  • 能力。竊以為,一個工科PhD的最大成就,在於找到了合適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即使沒有成功解決問題,至少可以指出難度在哪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這兩點都沒有做到,那麼至少應該掌握科研的必要方法和技能,例如科學方法、時間管理與數學建模、統計分析等等。但回顧自己的這幾年,以上三點似乎都做得不好。除去其他一些因素,能力無疑是主要原因之一,不是每個人都適合PhD。
  • 意志。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意志力、自制力是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關鍵。自己的拖延,與不夠強大的意志力是分不開的,否則,在火燒眉毛的此時,我怎能還在知乎寫回答?
  • 目標。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答主的完美主義情結,使得自己常常感到距離目標過於遙遠,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自己前行的勇氣和動力。如果重新來過,我想我會讓自己更像一個學生,先集中精力把必要的課程完成,之後把主要的心思用在畢業論文上,而不會發那些無關痛癢的會議論文。
  • 導師。幾年下來,對學術界的一些事情也有所耳聞。似乎很少有導師能專心於學術,專心於培養學生。A校導師明確告訴我,這個項目是我的,我應該獨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他沒有太多時間過問。事實是,如果我幾個月不出現,他也不會主動聯繫我。與我開會時,他常因為前面一個會的拖延而姍姍來遲,但後面的會更重要,所以他又要準時離開。平常我給他發的郵件,有時需要很久才回復,有一次我發了一個郵件給他,談與一個企業的合作,他立即就回了信,表示出濃厚興趣,還找我索要聯繫方式,希望能夠開會面談。在來談B校的導師,年輕的這一位,確實是比較負責,經常主動詢問進度,探討問題也很積極,獻計獻策。但在他的建議下,沿著他的思路發的兩篇文章,結果都不怎麼好。換句話說,他的指導缺乏系統性,比較天馬行空。另外,我和另一位他指導的PhD交流,我們都認為他不懂鼓勵學生,給學術的壓力大於動力。B校的另一位導師,人倒是不錯,很和藹,但由於忙於各種事務,除了見面之外,很少聯繫,所以就不評價了。A校實驗室的另幾位導師,據我觀察,要更稱職一些。
  • 課題與時限。課題的性質和難易程度直接決定了PhD這幾年的順利程度。像我經歷的這種由導師確定課題的項目,導師的判斷能力就起了關鍵作用。如果重來,我會選擇集中精力做我的子課題中的一個,而不是所有。項目的時限要根據性質與難易程度來決定,研究畢竟不同於開發,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也不能僅僅根據資金的多少來限定時間,畢竟這不是單純的交易。
  • 研究與發表。發表論文確實是展示研究成果,與同行交流的好機會,要滿足納稅人的知情權,但不能本末倒置。在A校,導師非常鼓勵學生髮表會議論文,哪怕只是一門課的作業,都會建議發表,即使會議在美帝,一次合人民幣1-2萬的費用,也堅持讓大家發。這種風氣四處蔓延,似乎不管什麼樣的文章,只要多發,就是好貓。原因很簡單,每發一篇文章,學校都能從政府得到獎勵。於是,A校實驗室的一位PhD,四年時間發表了不少於15篇文章,絕大多數為會議論文,這些論文被照搬進了此人300多頁的畢業論文,得到了導師的讚揚。但從頭到尾翻一翻,多是一些想法的簡單實驗,而且這些想法早已有人實現了。
  • 心情。好的心情是一個人保持高效工作的必要前提。本人拿著相當於A地一半的收入,承受著A地的生活成本,仰視著A校其他的PhD們。換個更形象的說法,按36個月計算,刨除正常生活開銷,在A地正常讀PhD可以攢下76個水果6
    Plus手機,而我只能攢11個。這雖然不應該是一個PhD關注的重點,但像我這樣一個尚未修行到四大皆空的人,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如何才能心平氣和地工作?

結語

寫了四個小時,終於到了收尾的時候。感謝大家耐心看完。也許,有人贊同,有人反對,有人覺得無聊,有人會說,「理都懂,然並卵」。無論如何,本人表示非常理解。寫在這裡,既回答了題主的提問,也是對自己PhD生涯的一個總結。

人生在世,很多事,只有經歷了,才能有所收穫,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讀PhD哪會有完整的人生……

=========================2015年6月10日=========================

感謝大家的贊同與評論。 @郭瑋 提到了有關我的課題定位的問題,這裡補充一下。

首先,不同科研、工業領域可能存在相似的儀器或工具,但名稱卻不同。在最初搜索文獻的時候,由於認知的局限,很難把自己要做的課題準確定位在這個框架內。隨著人類知識庫的不斷擴充,每個領域不斷深化的同時,又誕生了很多新的學科。在這種趨勢下,除非是很常見的儀器/工具,否則很難為了找到課題的歸屬把各個領域的現狀和發展進程統統梳理一遍。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要看導師的視野,看Ta是不是火眼金睛,另外,也在於學生自身的悟性、能力、技巧、付出(還有運氣)。

其次,我所做的課題,之前確實有一些人提出過相同的想法,也進行了模擬,甚至是硬體開發,已知的成果在期刊、會議論文集、專利中均有體現。幸運的是,我並沒有重複別人做過的工作,只是在同一方向上做了更多有益的嘗試以及系統層面的探索。就如,雖然BMW、Mercedes都在開發電動車,市場也不反對再出現一個Tesla。


一直覺得過了瓶頸期就好了,萬萬沒想到,整個Phd都是由瓶頸期組成的


看過一篇文章 How to Be a Good Graduate Student, 裡面說基本到了『中期』 都會面臨沒有進展, 沮喪焦慮的情緒, 所以專門有這麼一章 Doing Research Staying Motivated。

我現在還在『中期『, 不要問我~


遇到瓶頸應該是搞科研的常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做出來了就是breakthrough,phd 沒有誰是做別人做過的東西,都是在摸索著,根據現有的去推論一個未知的。非理想的結果能幫助你理解你在做的東西,我一直認為搞科研是走迷宮的一種形式,在最開始的時候,你會挑一條你認為正確的路線,走著走著發現是死胡同,於是換一條路來走,循環往複,如果說迷宮式有出路的,那麼總會走出去的。另外就是,不好的數據並不是沒用的數據,經常可以作為對照組的存在繼而讓你的result and discussion 顯得很有說服力。

至於如何解脫,

1 研究的方向要靠譜,這和導師還有自身水平也有一定的關係

2 做實驗的時候注意細節,任何一個小的環節都有可能是不成功的原因,同樣是看到一篇文章的materials and methods,一個人可以重複數據,另一個可能就不能。這方面要多和有經驗的人交流,實驗的筆記要做好,真的很重要。

3 基於數據的分析,可以幫助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也沒準也許無心插柳,得到和之前假設的不同的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4 多看文獻,不光是你課題的,相關的知識,了解的多,沒準就什麼時候靈光一現

5 如果以上都做到了,那麼問心無愧

6 也許不要總是去準備發大文章,一階段的東西發一篇小一點的,也是對自己的肯定


我在我所在的課題組是專門負責高難度項目突破的,讀博的第一個實驗是一個大分子的Western,多大呢,600多 kd,嘗試了所有可能的膠濃度全都不好使,而同時課題組裡大師姐用細胞內Western已經做出來了,我這邊卻卡了兩個多月,後來有一次在暗室曝光的時候突然想到,既然分子量大,那麼用跑DNA的方法是不是就可以呢?於是換方法,搞定,

Western才是第一關,我的第二個實驗是一個22k的質粒轉染到一個巨難轉染的細胞系裡,一開始質粒在濾紙上,可以轉化到菌里,可以挑出來搖出來,但就是提不出來…我想用大提,小老闆不讓,就這麼耗了兩個多月,終於大提了一次,提出來了,然後一測序,序列不對,後來查明是濾紙上的質粒標錯了…老闆為此專門去美國要回來一支質粒,結果一次就搞定了

提取出質粒以後要轉染了,結果換了四種轉染試劑三種電轉儀都不行…原因是我的質粒在濃度和質量上都不合格,太貴的大提試劑盒也沒敢買,後來還專門給life tech客服打過幾次電話,花了兩周時間專門去整了一批海拉和MCF7,那陣子每天會在細胞間呆上7~8小時,結果還是多虧了小老闆想做體內轉染買了個凱潔的大提盒子,大提的質粒終於濃度上達標了,再後來體內轉染也交給了我,兩個項目一起上,乾脆搭了個床在實驗室,每天沒日沒夜的倒,因為體外轉染我的細胞很脆,而且質粒又大,所以轉染條件限制的非常苛刻,電壓高了,細胞全死,電壓低了,質粒又轉不進去,所以條件試了一次又一次,五千塊錢的電轉染鍍金槍頭被我用光了倆…記得很清楚就是電轉第一次發現熒光信號那晚上,我在顯微鏡前坐到四點,終於看到了那綠色小點,直接興奮的睡不著,那個月每周組會上我一個人會講結果講兩個多小時,不過總算熬出頭了,兩周以後體內電轉也出結果了,回家過年過得很輕鬆

下一個實驗是目前我做過的最驚悚的實驗,也是我學院目前難度最高的一個實驗(之前最高的是質粒電轉),未完待續。

前一陣因為小鼠實驗的事鬧得我焦頭爛額,今天小鼠實驗出了結果,慶賀之餘給大家講下這個實驗

我們的質粒弄出來以後,細胞實驗因為電轉得率比較低,所以做了兩個pcr以後就暫時擱置了,但是體內實驗確是要做的,但是我們這個質粒是誘導成骨的,要怎麼注射才能發揮作用,我們用盡了辦法,也討論了好久,骨生物學研究者應該都知道,香港浸會大學做出了一個靶向成骨的適配體,我師弟的mirna也就是直接用這個適配體尾靜脈注射一下就完事了,但是我們的質粒卻不行,因為質粒太大,裝不進去適配體,

後來我們找了一家國內公司的體內轉染試劑,先是在顱骨上做了實驗,效果不錯,預計今年將用該結果發表一篇plosone或是scientific reports,但是因為我們要做的是老齡骨質酥鬆的治療,而老齡鼠的顱骨骨密度不是降低,而是升高的,所以這個法子不行,我們必須讓質粒在小鼠的承重骨上發揮作用,

承重骨,無非就是股骨脛骨髂骨和腰椎了,其中髂骨因為很難取樣,也很難注射,被首先派出,股骨給葯的話,一開始我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也被排除,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在膝關節的關節腔給葯,小鼠的膝關節就那麼一點點,我們一開始光是把最小號的胰島素注射器插到關節腔就已經很吃力了,然後發現插進去以後根本沒法打葯,因為膝關節腔容積可能也就五微升,想把五微升的試劑打進去根本不是注射器能搞定的,而一般的微量進樣器針頭又太大,後來土豪老闆專門買了一個漢密爾頓的微量進樣器,才滿足了要求…然而實際上因為實驗周期太短,結果並不是很理想,

後來感謝@elian的技術支持,我們嘗試了椎管注射,用來刺激椎骨,使用漢密爾頓的注射器注射,但是因為成功率不是很高,再加上老齡鼠我們很擔心會直接注射以後over掉,後來也還是沒採用,不過估計明年我做神經分泌體的時候會用到這個技術

最後的救星是今年三月份湘雅醫學院發表的一個文章,使用的也是股骨注射,這篇文章可以說也是在我所在的領域內轟動的結果,為了這個我和我導師還有一個丹麥老闆專門跑到長沙去學這個技術,問了這個文章的通訊作者,他的回答也是很模稜兩可,我們聽得一頭霧水的回去了,回到學校以後那個丹麥老闆想辦法問到了文章的第一作者,對方的回答依然是模稜兩可,但是已經給出了我想要的信息,作為交換,她邀請我去丹麥她的實驗室交流,雖然很喜歡北歐的環境,但我還是拒絕了,因為我已經為了這個實驗努力了這麼久,我更希望能夠把它做出來,親自見證它的成功!於是,在拒絕了丹麥老闆的好意之後,實驗開始。


被邀請了,好傷心啊 orz

我還好吧,做的問題雖然 trivial,進展也很慢,但是不到「長年」「沒有」進展。求別立 Flag。

但是長時間沒進展的時候是有的,而且越沒進展越不想做事情,惡性循環。那種心態就是「真的不想去做,因為知道今天一天砸進去也不見得有什麼結果」——非常短視的心態,難以面對「做了一天沒有進展」這件事。但是人要時刻處在不短視的狀態是很難的。

至於怎麼走出僵局的……我的好像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我換了個老闆,然後新老闆重新提出了一個解釋……然後,就好多了。

我想我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的話,應該會更有經驗了吧,就是有沒有進展都 carry on,實在找不到出路就去問別人——當然不能每次都換老闆,就像我之前的答案寫的,把它當成工作,而不是當成興趣去做。「沒有進展」就沒有唄,科研本來就是這樣,但是老闆的錢還是要拿得問心無愧啊,所以 try best 吧——或者至少工作時間湊夠吧。然後把進展當成 surprise ——這不是自欺欺人,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因為用我老闆的話說,讀 PhD 是在 generate knowledge. You should NOT expect it to be easy.

That"s all. 堅決不謝邀。


做研究只會「長年沒有成果」,不會「長年沒有進展」。

你可能積累了很多無法解釋的數據、嘗試過很多並沒有什麼卵用的方法、提出過一大堆沒錢/沒人/沒技術實現的實驗構想……所有這些東西都會讓你沮喪、懷疑、狂躁。

然而,既然你選擇了科研這條路,你就該明白,所有這些絕對不能稱之為「成果」的東西,恰恰就是你想要的「進展」。

你想到了一百種可能,試了其中可以試的五十種發現它們沒用、確定了另外五十種你沒有任何辦法去試,那麼,現在,很好,你知道了你接下來應該做什麼——思考出第一百零一種可能性。

這,就是科研呀——

如果你今天一天的實驗和數據分析依然毫無成果,你應該認真地告訴自己:

嗯,又有錯誤的假設被排除了,進展還不錯,明天也要繼續努力才行


不停折騰不停嘗試,不停找老闆辯論,抑鬱疲勞,睡不著起不來,夢裡都是paper代碼debug,飯放在面前沒力氣動筷子,死宅迷茫,白髮叢生歲月蹉跎,經常莫名其妙的想如果突然掛了爸媽會怎樣,然後不敢往下想。

還好成功擺脫瓶頸期。雖然未必有大任,「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倒是真的。


開戰爭迷霧的探路小兵。

運氣好的很快就摸到敵人老家,順手砍個農民然後回家。

運氣不好的跑野怪堆裡面,掛了。


謝邀。

QaQ


體驗嘛


記得剛到美國第一次見老闆的時候,老闆就說,No pain, no gain. 之前跟同學一起做了大半年的數據,看了上千篇論文,但是最終的論文卻接連悲劇,老闆一定要投最top的期刊,但是每一次的投稿審稿下來都要幾個月,已經修改了幾十個版本,不斷的補數據,目前論文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投稿,實在是無比瓶頸的感覺。

幸好還有跟另一個老師的項目在進行,目前還較為順利,真是無比慶幸。

所以別把所有的精力和期望都放在一個項目上,不然遇到瓶頸的時候會挫敗感爆棚。

苦逼科研路,與諸君共勉。


剛好處於題主說的階段,所以分享下糟糕的心情。

13年9月底來到現在的學校,本科及碩士都是機械學院,現在博士跨到土木的結構力學方向,主要做理論推導及數值計算。力學基礎比較薄弱,之前碩士課題也主要是實驗和數值模擬,可想而知,一開始會很不適應,需要花時間進入現在的課題。13 年12月開始看文獻進入課題,到了14年4月能夠重複一些基本的線性問題,如文獻中vibrationbuckling的計算結果,到14年5月,基本掌握,但離我要做的課題還相去甚遠。接下來又去重複文獻中的nonlinear postbucklingvibration,這個過程花了很長時間,直到15年1月才做出來(土木學霸請一笑而過)。然後才開始進入自己的項目課題,嘗試了2個月後,沒有做出來,接著就回家過年了。開學回來就是15年3月了,直到15年5月底,我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現在在寫paper。

算下時間,13年10月——15年6月,1年零8個月,就做了一篇文章!而學制是3年,當初剛進來導師還對我有所期待的,起碼5、6篇要有的。想想我現在那捉急的心情。師弟14年7月來,現在也在寫第一篇paper,能感覺到我的亞歷山大么?

總結過去的1年8個月,我在兩個問題上分別卡了近半年!!!我都鄙視我自己了,而且我還有嚴重的拖延症。困惑的時候,一個程序調幾個月不出正確的結果,浪費了大把時間,真想抽自己啊!感覺腦子裡有好幾篇文章可以做,就是尼瑪做不出來啊!!!Shit!!!PhD——Permanent Head Damage!!!一點都沒錯!!!

前面說過,卡在兩個問題很久,一個是重複現有的nonlinear問題,當問題最後解決的時候,尼瑪,迭代運算里的收斂判斷準則搞錯了,狗屎!第二個是卡在自己要做的課題,後來發現,是力學基礎不夠紮實,理解有問題,導致應變表達式里多了一項,shit!

經驗:當你長期處在某個困惑期時,嘗試去懷疑自己確定沒有問題的地方還是很有必要的,往往就是這些你認為OK的地方反而會有問題。我當初就是覺得,這理論不就這樣么,怎麼會有問題,所以一門心思去找程序的錯誤,而實際上程序本身沒有問題;後來又覺得這程序不就是這麼編的么,怎麼會有問題,後來發現確實是有問題,而且往往是一個很小的細節問題。有時候遇到問題也別慌,有可能是自己的知識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現在的一些問題,等積累一段時間後,就會覺得「原來是這樣」。很多時候不是問題很難,而是我們自己先迷失了。

最後,請大家善待身邊的PhD吧,千萬別問他,發幾篇論文了?什麼時候畢業啊?畢業去哪裡工作啊?有男/女朋友沒?(感謝評論里@楊柳對PhD「見面四不問」的補充)


==2016年1月update================================================

Paper被Science接收

猶豫著要不要放update

最後還是決定放一下 鼓勵一下還在沒有進展中掙扎的大家

要有結果 堅持還是最重要的

質變是量變的結果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排一下苦逼的時間線================================================

2009年 大老闆們有初步idea並由此申請到了一個博士課題

2009年11月 本人接手該博士課題

2013年01月 畢業但沒有重大進展【詳細請看原始回答

2013年04月 更換合作方 重啟課題

2014年10月 得到能發Science級別的結果

2015/06/17 Submit to Science

2015/07/21 Rejected

2015/07/28 Rebuttal

2015/12/17 To revision

2015/12/25 Revision submitted

2016/01/07 Accepted

=======================原始回答==================================

博士3年半涉及3個實驗室做一個交叉學科,微型能源存儲,一個實驗室在美國兩個在法國,有樣品要寄到美國去處理,不能自己動手研究,美國合作的博士生也有自己的主方向要忙,本人主課題沒有任何結果。靠其他兩個小課題發了兩篇一作水paper和兩篇幫了小忙的非一作牛雜誌草草畢業。答辯上兩方四位指導者給我各種洗白,自己覺得根本對不起這博士學位。

再說點法國讀博的事吧,因為超過合同期限老闆要為合同不能cover的時段付工資,所以就算覺得課題沒有做完整不願畢業也會被逼著畢業。再者當時老闆早就想好不跟另外一個法國實驗室合作了,我做不出來不怨我,是客觀條件所迫,再加上本來這個課題就有點一拍腦袋想出來的。所以就讓我草草畢了業,不然以他的嚴苛,絕壁不會放過我。

答辯第二天生日,不甘心的老闆問我願不願意繼續,並跟我道歉說博士課題開題時沒有妥善聯繫好願意全全支持不用寄樣品去美國的實驗室。於是同不甘心的我就留下來了。沒想到坑爹的是我開始博後的整整一年都在等儀器,於是幫忙了幾個小課題。然後儀器搭起來後,各種調參數猛做實驗,因為單個實驗周期長,整整一年才調出正確參數。做出來的東西比大家事先預想的都要好很多,做出了很不得了的東西。目前文章在寫,能不能被接收那就是天意了。後續會有很多相關的實驗交給了一個博士生去做,因為已經不太難了。現在在攻另外一個課題。

其實準備寫paper前期各種查文獻確認我們的數據是目前最高值的時候,發現美國那邊出的綜述已經把我們的材料判了死刑,說我們不可能做出來。當時心裡想想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可是目前也是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明年3月博後合同結束走人,可是到時候可能文章還沒出來,現在的paper record非常難看,也不能申請什麼。只是跨過了這道坎,自信心一下子出來了,有種任何crazy idea都能駕馭的錯覺,也沒覺得之後找工作會很難。

就是這樣,6年做了一個課題。。。


看到大家都一樣我就放心了 不用去死了


推薦閱讀:

去英國讀phd可以做到完全經濟獨立嘛?
為什麼題主這個女博士找對象這麼難?
讀化學 PhD 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讀博期間強烈懷疑自己所在學科的價值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讀博士期間研究的問題在世界上只有幾個人關注,感到很孤獨,想明白這麼做的意義?

TAG:科研 | 博士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