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幾種fib函數的性能差異如此之大?
在Let vs. Where 這篇文章里看到,下面幾種fib函數實現的性能差異巨大。
import System.Environment
import Control.Monadmain = do
(mode:num:_) &<- liftM (map read) getArgs case mode of 1 -&> print $ fib1 num
2 -&> print $ fib2 num
3 -&> print $ fib3 num
4 -&> print $ fib4 numfib1 :: Int-&>Integer
上面的解釋是, fib2中,會對每個x重新定義一次fib",從而破壞memorization。 但是看的不是很理解。親自測試, 如果ghc --make fib.hs,測試fib 30,則第一種實現比其他三種快幾十倍,ghc -O2 fib.hs,前兩種實現速度相同,比三四種實現快幾十倍。
fib1 = (map fib" [0..] !!)
where fib" 0 = 1
fib" 1 = 1
fib" n = fib1 (n-1) + fib1 (n-2)
fib2 :: Int-&>Integer
fib2 x = map fib" [0..] !! x
where fib" 0 = 1
fib" 1 = 1
fib" n = fib2 (n-1) + fib2 (n-2)
fib3 :: Int-&>Integer
fib3 = (map fib" [0..] !!)
where fib" 0 = 1
fib" 1 = 1
fib" n = fib" (n-1) + fib" (n-2)
fib4 :: Int-&>Integer
fib4 x = map fib" [0..] !! x
where fib" 0 = 1
fib" 1 = 1
fib" n = fib" (n-1) + fib" (n-2)
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討論:[Haskell-cafe] Eta-expansion destroys memoization?
原問題裡面給的 2010 年 Haskell Cafe 郵件組的討論已經解釋清楚了。這個程序里各函數實際執行的效率不同,和寫法,和優化相關。原 fib1 即便沒有優化執行效率也高,是因為 GHC 對 section 語法的實現沒有嚴格按照 Haskell Report 來做(其中定義 (e op) = x -&> e op x)。嚴格來做的話 fib1 和 fib2 應該完全一樣。
另外,改變 fib2 效率的優化叫做 full laziness,用 ghc -O2 -fno-full-laziness 編譯,fib2 就還是效率很差。這種優化簡單講就是把函數體當中的 free expression 盡量提到外層去而不改變語義:let f x = e in ... (f u) ... (f v) ...
====&>
let y = e1 in let f x = e2 in ... (f u) ... (f v) ...
其中在 e2 裡面會用到 y。這裡 e1 的計算和 x 是無關的,所以在 f u 和 f v 的計算中可以共享同一個 e1 的值。值得注意的是,full laziness 優化同時改變了時間和空間效率,因為 e1 的值必須在計算 f u 和 f v 之間一直留駐內存。這是以空間換時間的典型例子,因該視具體情況選擇性使用。
更新:
我又仔細看了一下 eta expansion 在這裡面的作用,把 fib1 改成fib1 = (!!) (map fib" [0..]) where fib" = ...
試過之後,效率和原 fib1 一樣(我之前做的試驗有誤)。編譯時如果不做任何優化,那麼 fib1 本身並非是一個函數,依據 WHNF (weak head normal form) 的要求對它先進行求值(以下用 let 表示求值環境):
fib1 = (!!) (map fib" [0..]) where fib" = ...
= let fib" = ...
l = map fib" [0..]
in (!!) l
這時候需要將 (!!) 的定義代入(來自 Haskell Report):
(!!) :: [a] -&> Int -&> a
xs !! n | n &< 0 = error "Prelude.!!: negative index"
[] !! _ = error "Prelude.!!: index too large"
(x:_) !! 0 = x
(_:xs) !! n = xs !! (n-1)
簡單寫就是:
(!!) xs n = if n &< 0 then ... else case xs of {[] -&> ...; ...}
將 (!!) 的定義代入 fib1 可以得到它的 WHNF:
fib1 = let fib" = ...
l = map fib" [0..]
in
-&> if n &< 0 then ... else case l of {[] -&> ...; ...}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 fib2(因為已經是 WHNF 了,所以以下化簡純粹是為了有個對照):
fib2 = x -&> (!!) (map fib" [0..]) x where fib" = ...
= x -&> let fib" = ...
l = map fib" [0..]
in (!!) l x
= x -&> let fib" = ...
l = map fib" [0..]
in if x &< 0 then ... else case l of {[] -&> ...; ...}
這時候可以看出兩者的差別就在於 fib" 和 l 的定義是在 x -&> .. 閉包內,還是在外。而 full laziness 優化所做的就是將 fib2 轉換成 fib1 的形式。
Haskell並不是緩存所有函數的結果。
惰性求值的「緩存」只是對按名調用的改進。Desuger之後
(map fib" [0..] !!)
-&> (!!) (map fib" [0..])
map fib" [0..] !! x
-&> x -&> (!!) (map fib" [0..]) x
第一個,map fib" [0..]這個Expression是Const Applactive Form,會被Lift到Top Level,後面的多次調用共享這個列表。從而實現了「緩存」
第二個的Expression在Lambda Expression裡面,每次Lambda調用產生新的實例。開-O2優化之後可能也可以「提取」出來,所以和第一個差不多快
用trace試一下 ,fib1每個fib n都只算了1次,考慮到!!是的,所以應該是。,而fib2則不然(有重複計算)。
第三、四個版本和下面的是等價的,為,map fib" [0..]幾乎不起作用。
fib :: Int -&> Integer
fib 0 = 1
fib 1 = 1
fib n = fib (n-1) + fib (n-2)
對了,談性能的時候不考慮編譯選項嗎?
1和2的寫法,在不開編譯優化的時候有不一樣,但是開了 -O後是一樣的。
(還是看TRACE)$ ghc fib.hs
[1 of 1] Compiling Main ( fib.hs, fib.o )
Linking fib ...
$ ./fib 1 4
4
3
2
1
0
5
$ ./fib 2 4
4
3
2
1
0
1
2
1
0
5
$ ghc -O fib.hs
[1 of 1] Compiling Main ( fib.hs, fib.o )
Linking fib ...
$ ./fib 1 4
0
2
1
4
3
5
$ ./fib 2 4
0
2
1
4
3
5
可以看到在開啟O優化後,2和1在執行上已經一樣了,說明這兩個寫法「根本」上是等效的,只是差別比較深,需要優化。
但是我更感興趣的是求值順序也不同了,這個倒是很意外。
另外3和4的寫法在O下也有改變,好像把0和1兩個常數部分給記住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