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 iGEM 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好吧,謝邀!其實看到這個問題已經很久了,一直忙著搬磚和憋paper暫時顧不上這事。
真是何德何能,誠惶誠恐!
利益相關:
2012 OUC-China iGEM Team Leader
http://2012.igem.org/Team:OUC-China
2013,2014 OUC-China iGEM Team Advisor
http://2013.igem.org/Team:OUC-China
http://2014.igem.org/Team:OUC-China
2014 PKU iGEM Team Instructor
http://2014.igem.org/Team:Peking
雖然參與過不少屆iGEM比賽,但最好的成績不過是在亞洲賽區得到單項獎+金獎+去美國決賽,並沒有進過final,但如果只是描述體驗的話,我還是有不少話可以說的。
如果簡單地說參加iGEM的體驗的話,我想說:「苦,真tm太苦了!」
有多苦呢?簡單來說,我們那一屆真的說是從沒有實驗室、沒有實驗protocol、指導老師不清楚狀況的狀態開始白手起家,熬夜通宵家常便飯。 我想我可以回答以下問題:
一天只睡4小時,堅持一個月時怎樣一種體驗?
半年暴瘦40斤是怎樣一種體驗?
高燒40度仍然做實驗是怎樣一種體驗?
關於iGEM,我的槽點和故事太多了,不過篇幅有限,只講我經歷過的幾屆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吧。畢竟,iGEM裡面既有純粹刷經歷打醬油的,也有拼了命的,我只能從我個人的視角講述我自己的故事。
1. 團隊的組建
我是2012年參加的iGEM,其實在11年我們學校就已經有人參加了,也正是這一批人中的核心帶起了我們這一屆隊伍。11屆的隊伍裡面有個很厲害的學長,叫劉陽。當時,受到他個人魅力的感染,我加入了他所在的社團——魚山科協。也正是在這個散發著理想主義光芒的社團裡面,我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而劉陽也有志於把iGEM隊伍傳承下去,讓iGEM這樣一種學生自主導向的科研理念傳遞下去。於是,一拍即合,我們5,6個人(其中我宿舍的有4個,囧)在大二開始自學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隨著學習強度的增加,我們不斷地翹課,我們當時著名的一句話就是「上課耽誤學習」。當然,我們也不斷地招納新隊員,雖然跌跌撞撞,我們還是在寒假的時候湊齊了干組、濕組的人馬。
經驗: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隊伍的基礎,若要有人想要打醬油、混簡歷,那麼隊伍的戰鬥力一定會大打折扣。
圖一,寒假時候湊齊的iGEM隊伍,不要問我為什麼全是男的。
2. 實驗室的建立
11年參加比賽的時候,所有實驗均是在幾十公里外的中科院完成的,甚至實驗的耗材都是自己花錢買的!到了12年,在劉陽的牽頭下,我們一個團隊不斷向學院老師「化緣」,終於求來了一個用來放分光光度計的儲藏室,收拾之後,加上從各個好心的老師那裡七拼八湊借來的儀器,我們的實驗室終於建立起來了!那時候我們有什麼呢?-20冰箱一大一小,全是借的,滅菌鍋去公共實驗室,離心機借的,超凈台借的,pcr儀借的,移液槍100塊一把的大龍牌的,一套是上屆隊員湊錢買的,一套是老師借的,唯一一把eppendorf大家都愛惜地不得了,培養皿全是去樓上微生物實驗室順的(劉陽是微生物實驗室老師的助教,我們和老師的關係都很好),用完要自己刷,試劑基本靠湊和順,要麼是往年生下來都,完全沒有實驗經費來源。後來,我們團隊在劉陽的帶領下,逐個找老師化緣,軟磨硬泡拿到了幾千塊的資助和上述儀器的使用權,有些還是靠著自己的信譽借來的。為了拿到科研經費,我們把iGEM立項,通過 申請srdp項目(類似於本科生研究項目,有經費支持)和其他項目,硬硬湊夠了實驗經費和隊伍註冊費。這裡面付出的艱辛不再多說,但至少為後來隊伍的繼續指明了拿錢的道路。
經驗:iGEM隊伍在每個學校的生存狀況都不好,但這不是放棄的借口,多想辦法多去試一試總會成功。(這不是雞湯)
圖二,剛收拾好的實驗室,裡面基本沒什麼東西是自己的
3. 學術問題的探究
我們在決定參加iGEM的時候,可以說算上老隊員也沒有幾個人真正懂得合成生物學,就連劉陽本人也是寒假期間親自求教張浩千師兄,我們團隊也是經常和北大保持聯繫,多次邀請浩千師兄和陳碩冰師兄過來給talk,自己也在寒假之前去了趟北京交流學習。要知道,我們當時連基本的做克隆的protocol都不知道,沒有人教,完全是自己摸索的!指導老師在哪?因為我們是學生自己推動的,學校也沒有做合成生物學的老師,願意指導我們的就更少了,什麼都得靠自己。記得在定idea前後,每個人每天都要閱讀大量文獻,翹課看書、看文獻是常有的事,G同學被為戲稱為文獻刷子,基本上paper不離手,睡覺之前都不忘看paper。定了項目之後,還要不斷地改題目、設計實驗,然後就是實驗失敗,推倒重來,循環往複,每一天都停不下來,基本上天天回宿舍就熄燈了,然後沒來電就再出來幹活。
經驗:iGEM是一個research based education的過程,學術是本質,不能因為其他而本末倒置。
圖三,有幸邀請北大的張浩千師兄和陳碩冰師兄來青島普及合成生物學
4. 人事問題
我們學校的iGEM團隊和很多學校隊伍不一樣,我們是基於社團建立起來的,而這個社團不僅做iGEM,更是以推動學校教改為目標,要做其他的各種活動。我作為其他某一部分的理事,不僅要帶iGEM團隊,還要帶著社團下一級的同學,辦活動、講東西,光暑假就有兩個為期一周的夏令營,基本上就是剛剛還在帶活動,一轉眼就去實驗室做個小提,晚上做完實驗,再給第二天的夏令營準備東西。這些事情都需要根據每個人的精力來協調分配任務。同樣,我們當時還有一組人在幾十公里外的中科院做實驗,他們乾脆就直接住在那裡了,每周兩邊只開兩次會。這時候,交流就變得極為重要。經驗:帶iGEM團隊不只是做一個學術研究,本身也是一個政治事件,要學會處理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不然還會引火燒身。
(= =,圖老是傳不上來,明天再試試)
圖四,帶大一同學參加的夏令營,自己租船出海後再海邊採樣
5. iGEM比賽本身
iGEM比賽不僅僅是做一個實驗而已,還會把結果以網頁的形勢呈現給大家,需要團隊一起做一個presentation,需要一個隊伍自己想課題、拉贊助、和其他隊伍交流、自己赴賽,這是一個全面提高自己的過程。當你全身心投入其中當時候,即使沒有得獎,也會發現自己收穫了很多。比如,我作為隊長,不但要負責項目,還要負責整體進度和氛圍把控,要把隊伍抗在肩上,要為團隊做好後勤,這些真的把我鍛鍊出來了,要知道iGEM之前我都沒有自己出國山東省!當然,我做的過程槽點慢慢,但通過這個比賽真的增加了我的自信,豐富了人生閱歷。
經驗:無論你負責哪一部分,你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別人信任你才會讓你做這麼重要的東西,只要用心去做總會得到能力的提升,不僅是學術更是處事方式。
圖五,比賽出發前的定妝照
6. iGEM後續問題
7. iGEM團隊的傳承
不早了,先寫這麼多,以後有時間會再更的。
作為前iGEMer(或者應該是iGEMmer?)的team member、instructor、advisor、judge、和險些成為sponsor路過。很多話想說,結果欲說還休。
組建過可能是iGEM歷史上成分最複雜的隊伍,體驗過各種無奈心酸雞血憤怒狂妄自我成長,也收因此獲過各種吐槽羨慕和嫉妒,為此經歷過類似於「就算與全世界為敵也要做好一件事情」的階段(然後做好以後,頓時覺得,也就這樣了,就跟那個地方拜拜了)。和戰友們(以前叫孩子們現在覺得還是稱為戰友比較好畢竟自己也是個小屁孩)一起大起大落,觀摩過隊員勾心鬥角,接待過無數隊伍在深圳進行最後一夜的奮鬥(那會兒初賽還在香港),在BioBricks Foundation的總部里和那五個傢伙酒後吐真言聽故事講故事,在香港被很窮的hq千方百計地拉贊助,作為一個底層員工為了經費、實驗條件和出國名額和各級領導撕逼,在judge meeting時作為一個20多歲年紀最小的judge一晚上吐槽無數次各種教授們的不專業和讀文獻讀的少而得罪了不少老傢伙,見識過賽場和judge room里里外外的政治遊戲,賽後被各種角色拿去貼金邀功,戰友們賽後覺得他們在深圳完滿了再沒有什麼非要留戀的就跑到世界各地生根發芽於是讓我背了好大的人才流失的黑鍋,也收到過道別的小姑娘默默塞在卡位明信片袋裡面的表白信。
一言難盡,一言難盡。而且就這麼一言,也足夠語無倫次了。唯確定的是,身為一百五十幾斤的胖子,突然間被二十幾個傢伙拋到空中的時候,仍是這輩子自己最確信自己價值的時候。
PS,路過粉張院士利益相關:2014年BNU-China隊長。
Team:BNU-China整體體驗就是:不斷成長,很煩躁但是很高興。說煩躁吧,北師大14年第一次參賽,神馬經驗都沒有,從建隊到留住隊員暑期做實驗再到最後在波士頓因為同學不滿住房問題,差點搞砸整個展示,每件事情都不順利。
高興的是,通過這個比賽體驗了一把完成一個項目的所有流程,更新了自己的一些觀念。接下來分享幾個側面吧。
個人思想的轉變。通過在參加iGEM半年多的經歷中,我會更傾向於將來進行應用型科研。一是因為覺得這樣能夠做出更實在的產品,不見得有許多理論發現的高大上,但也能夠切切實實引領這個社會發生變化;二是應用型科研必定涉及成果轉化,更多需要來自不同方向的成員進行團隊合作,我個人喜歡在團隊中完成一個相對目標明確的項目。體會到無私的精神。師兄師姐們經歷過的也會是我們即將經歷的,他們的樂於分享讓我也獲益頗多。在建隊以及項目過程中,缺少各個大神的幫助,項目之前是沒法完成的。建隊前期一直在學習張浩千師兄撰寫的關於建隊的一些經驗,國內各大新隊伍或多或少都會借鑒吧。中途和清華生科隊伍交流了一次,表示如果需要,可以幫忙提供3D列印,只可惜我們最後沒有用上,不過還是很感謝的。之後一直和北大隊伍交流比較多,14北大的advisor之一 康力師兄,前OUC-China隊長,也經歷過類似於重頭創建隊伍的經歷,給了我很多建議,印象最深的是和師兄聯繫好去年4月某個周末在北大iGEM實驗室(誤)辦公室見面,師兄髮型凌亂(誤)帥氣的吃著煎餅帶我走進實驗室,聊了快一個上午,這些無私分享的內容確實讓我們隊少走了很多彎路。。
去年在一個中加野外課程結識到幾位復旦iGEM的師兄師姐和當課程助教07iGEM北大的隊員屈銘志師兄,今天遇到了清華iGEM前隊長李騰師兄,都感覺很親切。通過iGEM這項經歷,雖不一定是一起參賽,但是當這群參賽過,切切實實做過實驗的人站在一起,就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答主本人與隊友們2015年在Boston參加的iGEM高中組比賽。隊名是Shiyan_SY_China
------------------------------------個人覺得iGEM主要還是更適合大學參賽隊伍吧,準備時間更充分,資源也遠勝於高中隊伍。但是參加iGEM確實能鍛煉人,準備比賽過程中要處理很多很多的問題。說句公道話iGEM確實是一個非常非常耗財費時費力的比賽。
BTW:我們隊伍是東北地區第一支參賽的高中隊伍,想想就心酸...
拉贊助啊,做調查,做wiki,甚至連作實驗都沒有什麼經驗...很多知識高中是不涉及的。其間隊員們也產生了大大小小的衝突。
這幾張照片是我隊友在實驗室作實驗的照片,當時他們好拼的...
準備期間還在果蔬市場下發的調查問卷,回收之後做的數據統計;另外還在自己出的雜誌上開了iGEM專欄。 創建了一個社團
最最困難的應該就是做wiki了,因為所有隊員都沒有經驗,全都得現學現賣
這是當時我為我們項目做的宣傳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znKAMRUQac/
-----------------------------------------
到Boston比賽的時候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開幕式
當時我們隊伍的海報旁邊就是牛津大學的!!!好慘,來看海報的都直接無視我們隊...
Presentation
最後我們應該是銅牌最佳教育實踐獎(被台北的兩個隊虐的體無完膚,不過他們也是真的有認真準備,並且他們的學校已經參加過好多屆了。
)
最後放幾張隊伍合照吧2016一年的參賽經歷就是一坑,作為一名隊員,參賽感極差。
唯一忘不了的是,在波士頓距離比賽還有兩天半的時候,當聽完了實戰之前我們的模擬pre之後,自告奮勇臨時接替講二分之一ppt,副隊答應的那一瞬間感覺自己一定是瘋了,心臟在狂跳,想自己腦子抽抽了才會到那個關頭去撿那個爛攤子,不知道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那一點自信,還是這種高壓下極其困難的任務引燃了我的勝負欲,越是危險困難的任務越想接下來,就那麼抗下來了...
最重要的result部分全成了我的,大半夜怕吵醒隊友一個人在賓館走廊里踱步背稿子,一天和兩個晚上,太難熬了。稿子是師姐幫忙寫的,她的脾氣真得很差帶我們實驗,我就記得當時拿著稿子問她一副結果圖的意思,也許真得問得夠白痴,可是我覺得不管怎麼樣到那個關頭了,好歹能不能好好說話,「評委絕對不會問這麼愚蠢的問題...」那種輕視不屑的語氣我到今天還記得,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當然說了句「知道了」之後,轉過頭眼淚就砸在稿子上,委屈..漫天的委屈,我就在想自己值不值得,如此垃圾的隊伍,自己也總被質疑。那天沒睡,我只是告訴自己要堅強,自己要過來的燙手山芋,怎麼著也得把它處理好了,源於責任心和擔當。
整整兩個晚上,一天,我大概記得透過走廊玻璃的波士頓夜景吧,真得背下來了,但是剛倒完時差又強行熬夜,短時記憶並不持久,最後正式演講前試了很多遍還是會有很多點連貫不起來。不過最終我半脫稿的講完了,人生中第一個沒有脫稿的presentation,但卻仍聲音洪亮面帶微笑並自信,雖然有一些小瑕疵但還算可以,結束之後大家臉上都掛滿了「你拯救了隊伍」的表情。其實賽後回想如果不是當初站出來,也許比賽結果會更不盡人意。
2016年11月參賽後回校,其實在北京機場等行李的時候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留隊吧要不,明年拿塊金牌」,但嘲笑了自己一番很快被否決了,那時自己更多地考慮是自己的未來,且16年非常不愉快的參賽經歷讓我對iGEM望而生畏。
但是最終幾番掙扎之後,我還是留隊了。大概是從副隊告訴我「如果留隊你就是隊長」的那一刻篤定了這個想法,一是憑心而論各方面實力我確實更強沒有比我更好的選擇,二是聽到這句話有種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感覺,想挽救這支垂危的隊伍。三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好勝因子在作祟 想要挑戰自己證明自己...總之就義無反顧地入了坑哈哈...剛接下來這個任務的第一個月,幾乎每晚難以入眠,巨大的精神壓力,對自己的不斷質疑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幾乎每晚失眠到三四點。現在想來也許沒有經驗才是最好的經驗,初生牛犢不怕虎,也因此做了很多前人從沒做過的事,打破了固有的僵局和格局,帶著本校的iGEM走向真正屬於它的正軌。從留任任隊長到今天,我想等比賽完我可以寫一本心路歷程。
大概就是持著幾乎零經驗去完全重組一隻隊伍,幾乎是我一人策劃,在全校進行了宣講,線上線下宣傳,從一百多位不同專業的報名學生里,經歷兩輪面試,選拔出40名同學。是自己一個人辦起了第一屆iGEM寒假培訓班,秉持「旨在培養合成生物學人才」,一校兩地的局限帶來的困難與阻遏是巨大的。寒假的宿舍問題,教室問題。但還是不斷跑腿,走了很多繁瑣的程序統一辦了借住本部宿舍申請。在家呆了兩周不到年還沒過完就返校,跑斷腿為了尋一間年前院長貴人多忘事答應好的教室。四十人啊,年都沒過完來上課怎麼能沒教室。在寒假合成生物學培訓班過後終於將17年隊伍定隊,那一天是我信心最足的一天也是最充滿力量的一天,因為我覺得從今,我不再是一人,而是與那14個人一起並肩作戰了,我有了胳膊和腿。而我也相信他們,時至今日,依然相信。
然而在我們充滿信心的討論項目,快確立課題的時候,我又收到了上帝開的第二個玩笑。由於經費問題(後來才搞明白事情原委,**巡視組審查,導致學校不得不大批坎各個學院經費,各種項目被砍),iGEM項目2017年沒有被學校審批立項,50w的經費只剩下了年前申請的大學生比賽支持的5w,也許連實驗經費都不夠。說實話我當時接到這個電話之後竟然沒有立刻崩潰,大概是之前經歷的起起伏伏太多了,當時的第一念頭就是籌錢,一定要籌到錢...
說實話錢都不是事了,當時最大的阻礙是來自學校,我們發起了眾籌,一方面有學校施壓,一方面顧及學校聲譽,我們更改了隊名…連眾籌的說辭改成了學生自發性的科研團隊,除了我們是本校的學生之外,其他半句沒有提及學校任何。委屈...滔天的委屈。當時那種處境之下其實都有恨啊,若我們沒有「××學校學生」的烙印,從外界籌錢也許來的更容易一些吧。可是就連這樣學校都不想承認我們是它的孩子,那時候感覺是在對抗整個學校,違抗學校的命令。籌錢的金額數也因為宣傳被壓制而與預期差距懸殊。拉完公司贊助才深知自己有多幼稚,社會沒有那麼善良與慷慨。學校尚且如此,何來祈求外人施捨。
很多第一次,幾乎都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在那種兩眼摸黑及巨大的壓力下,竟承受了下來走到了今天這一步,讓我感到不可思議,一路上真得感謝非常多的人,boss提供的本部實驗室和實驗經費幫助,老師們提供的學術指導意見和教學幫助(在這裡感謝還在過年是仍然願意寒假來無私上課的老師,講分子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概論,雖然只有短短一周多時間,但真得特別感謝兩位老師給予的幫助),前輩們提供的經驗與資金幫助 感謝小林子留隊充當實驗大腦主力,感謝triplet的空降...真得非常感謝你們,從一無所有到今天。
其實從內心裡,最感謝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感謝自己在院長打電話訓斥我立刻停止的時候沒有放棄,像是好不容易燃氣的火星被潑了一盆涼水,我拿著電話聽了20min,委屈...漫天的委屈,靜靜聽靜靜看著鏡子淌眼淚,但那個時候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卻冷靜了下來,我明白其實他的語言漏洞百出他的理由根本說服不了我放棄,那一刻我也明白只要我不喊停,沒人可以阻擋我們。也感謝當面對極大的阻力到隊員想勸我放棄我卻沒有被動搖,也感謝自己當聽到隊里傳出非常傷人的話「她只是在堅持她自己的夢想」 後仍在堅持。
在阻力中看不清未來卻堅持至今,忘了受過的煎熬 委屈 打擊。大概是「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好在,最困難的時刻都度過去了,曾經憧憬的igem該有的樣子被自己親手一點一點實現,看著現在優秀的隊員們,隊伍按照預期在一步步行進下去,真得由衷自豪。
不是大神,沒有最強大腦,也沒有出眾的科研天賦,也總如常人一樣質疑自己,但帶領這隻隊伍走到今天,唯有這點,是心底的驕傲。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蜜汁自信並篤定地認為 ,假使自己沒有留隊,iGEM在這裡,在這所學校都會abolish。
還有很多沒寫,未完待續,最近做實驗忙...
立個flag吧。拿了金牌,發了文章再來更。晚安。
2017. 6.14
————————————————————最後兩周。
明白了兩個道理一 遠親不如近鄰 近鄰不如自己二 天下熙攘 利益為上————————————————————
wiki freeze 1 天Feelings hurt. 最信任最靠譜的隊友因為個人原因接二連三離開,祝好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強迫皆虛偽,但仍然無法完全坦然接受,為什麼呢,因為有感情基礎。總覺得最初一起度過很多困難的人應該是一起走到最後的人,無論什麼結果,一同見證。可大風大浪的時候往往是故事的高潮,而結局總是被平淡被時間拖垮爛尾。作為理想主義者,把情懷和感情看得比什麼都重的人,這種打擊比任何外界因素大太多倍了。
也好,經過這一年 成長太多了。從鋒芒畢露 有點不可一世什麼也不怕,為了實驗室和領導在辦公室公開撕的火球。到現在,已經可以心平氣和地處理各種緊急情況,學會了變通,學會了低頭,學會了在無力改變的時候接受事實,學會真正地祝福和感謝每一個為團隊做出貢獻最後卻離開了的人。
所有事件都在打磨著稜角,一切都在不停變化。Constantly changing. 我想自己可能還是會堅持到最後一秒,在這個漫長的不斷消耗著體力和毅力,逐漸失去應援的馬拉松里,最後一百米有點絕望,但我會跑到終點。
超人不能掉眼淚,不能半途而廢。
2017.11.11
————————————————————來更結果了
bronze... 很遺憾。
說實話我當時都沒看銅牌的,結果在gold里沒找到...felt astonished,然後去找了hq還有judge,具體是卡在了銀牌的 part characterize上...發郵件申訴但估計結果不會改了。gold 準則完成不錯的前提下, 真得太遺憾了。接下來去旅行散心... 然後從此遠離生物屆... 大概今年一整年走下來之後,體驗為身心疲憊及傷痛,PTSD... Just need rest, reset and restart.
感謝評論區各位曾經給予的鼓勵。 對於最後的結果我十分抱歉,有負眾望,但在我心裡我們已經拿到金牌了。處於逆境而不退縮,歷於磨難方知堅韌難於登天,可還是做到了, 走完這整整一年。我想每個堅持到最後的人都值得最高榮譽的獎賞及肯定,哪怕沒人認可我們。
Finally, we are 2017 Lanzhou igem team.
2017.11.15
————————————————————比賽已經結束一個月了,2017即將結束,新的一年也要開始了( ??ω?? )
翻看手機照片的時候甚至有點恍惚,這一年真得就這麼結束了。從沒想過自己與iGEM的糾葛會如此之深。當一切都沉澱下來的時候再回看,感謝這段一點都不普通的經歷 讓我成長 歡笑 讓我揮灑汗水和眼淚 盛放年少輕狂和一腔孤勇。大學四年因為有了這段經歷而變得不平凡,活了21年,它成了青春紀念冊里最燦爛的一頁,也是第一件令我如此驕傲又遺憾的事,成為了如此特別的存在。不後悔那時的抉擇 但也不會再選擇那時的抉擇,傷痛體驗一次就夠。
2017.12.8
————————————————————整理照片。
不是看到照片都不想回憶最後一天,從房間出去透氣,一出門波士頓就應景地下起了雨…沿著查爾斯河一直走直到手腳幾乎凍僵失去知覺 ?_?再吐槽一下會場飲食吧看起來挺好看的(拍的有食慾...然鵝)齁鹹的牛肉sandwich...齁甜的chocolate cookie...齁難吃的munchies...齁酸的青蘋果...以及今年在會場第一頓隨手拿了一個盒子沒有看標註,打開一吃竟然沒有肉...不禁感嘆HQ一年比一年窮了嗎...後面發現盒子上標了素食... 還是有好幾種有肉漢堡或沙拉的...不過都是冷餐 習慣就好...==當年內心的黑人問號美國人的味蕾和中國人的味蕾是不一樣的...?美國人的胃和中國人的胃是不一樣的...?賽後又在美國流浪了十多天歸家途中得出總結嗯...謝隊友邀,看到如此多的前輩和牛人關注回答了此問題再來寫答案,真的是好緊張啊= =||
利益相關: 2013
WHU-China team member, 2014 WHU-China team advisor我在參加iGEM的兩年里獲得的最大收穫就是,有機會為自己今後開實驗室(如果可能的話)提前進行了一些思考。參加iGEM的期間,可能會經歷建隊(成立實驗室)、立項(申請經費)、項目設計、實現/實驗、挫折應對、整理結果、結果展示等過程,運氣好的話可能會有衣錦還鄉的額外劇情,搞不好的話也可能會有身敗名裂的大悲劇結局。故事精彩程度就相當於一個新PI開了一個新lab之後一直到發第一篇paper……的縮影版嘛!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很多人和事情值得我去從中學習的。
1.一個iGEM Team/Research Group,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
2013年我是抱著給學長打下手順便提高一下自己的姿勢水平的心態參加的iGEM。我隊的招新一直比較輕鬆,就是簡單的報名+面試。我在隊的兩年,每年都會有同學抱著極大地熱情,經「老司機」推薦參加面試,overexpress自己的能力和熱愛,最後參加了幾次lab meeting之後從隊里人間蒸發的故事發生。相反,最後獨當一面,靠譜得讓人想讓人以身相許的人,一開始在面試中大多屬於「悶聲發大財」型,你能感到ta很smart,但不會太「過」。作為一個國際性賽事,iGEM的專項獎和區域獎還是有很大含金量的,對於我隊這種年輕的隊伍,金牌對於很多人也是有一定誘惑力的,這就吸引了很多free rider加入。我個人對此是比較反感的,因此在2014年招新中,我和隊友都問了很多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在比賽中付出了很多然而並沒有得獎,你會怎麼想?然後默默期待一個真誠的回答。
竊認為每一個iGEMer都應具備以下幾種特質:
-對iGEM有激情,做事靠譜:看到大家都在吐槽豬隊友就明白了……
-健全的人格:iGEM是一個長時間、團體性的比賽,隊員之間的坦誠交流非常重要。相互猜疑、妒忌、拆台一定會讓團隊凝聚力大大受挫,讓本應該是愉快的比賽氣氛變質。
-善於學習,或者能按要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能力:iGEM是一個綜合性的比賽,在整個過程中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學習自己之前從未接觸過的東西,因此需要成員樂於接受新知識,多自己動動腦子,而不要期望別人把你想知道的東西都整理消化給你。作為隊長或advisor,也應該引導隊員自己去學習,而不是自己把東西都整理好再告訴他們,免得到最後落得個巧婦拙子,還怪你沒把東西教好的下場。另外,團隊的每個人都應有能力理解自己在做什麼,能緊跟團隊的思路或動態,否則會降低團隊的整體感,影響團結。
此外,iGEM鼓勵跨學科,建隊時也不免要吸收其他專業、方向的同學加入,最實際的比如做網站可以吸引專攻這方面的計算機方向的同學加入。對於這種特招人才,最起碼得要求ta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吧,不然ta對團隊的貢獻體現在哪裡呢?
此外,一個團隊中應該有以下幾種角色:
-精神領袖:具有較強的領導能力,能對團隊的所有成員起到較強的號召作用,在重大問題和分歧上起指路和決策作用;
-統籌者: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統籌規劃能力,能提醒大家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對比賽的全程都有詳細的了解,相當於比賽的導遊;
-工匠:有較強的工匠精神,能「出活兒」,而且願意把事情做到完美而不僅僅是完成,遇到困難時能夠理智分析,需要具有一定的經驗和知識的儲備;
-思想者:善於思考,能批判性地看待問題,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項目/問題;
-藝術家:有一定的審(B)美(ge),讓海報,網站和PPT看起來不那麼挫;
-魔法小精靈:對於髒亂差的環境不能忍,具有讓髒了的試管神奇的變成乾淨的無菌試管等等的神奇魔法能力。
2.作為學生,如何獲得更多的支持?
iGEM的註冊費和決賽入場費逐年增加,然而這個問題我還沒有很好的答案。我隊的參賽經費在全國範圍內應該算是中(劃掉)下等水平。我院很多老師對比賽非常支持(然而……)。因此我覺得各位iGEMer應該努力擴大比賽在學校內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主要是管錢的人)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他們也會願意儘可能的支持的。
iGEM大賽團隊註冊費和個人出席費統計(2008-2015,2007及之前數據暫無)最重要的是,要讓別人知道你獲得了怎樣的成績。比如2013年我們得到金獎之後,院里大發慈悲給賞了20多把新移液槍(雖然是大龍的)。(故事的最後是這批槍被管實驗室的老師扣下,最後僅到手個位數把,對於一個上有20多人的隊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一些老舊的設備也根據我們的建議進行了部分的更新。加入得了一個大大的大獎,那領導必然是大大的高興,那後勤部分也就大大的有了&> .&<。
槍被收繳前依依不捨的合照我們隊還嘗試了拉贊助,14年招新時還特地巴結了(……)學生會外聯部的同學,然而最後也是沒有什麼卵用。在國內拉到一筆贊助還是比較困難的,反觀歐美的隊伍的致謝里,把著名的幾家生物技術公司都列了個便。與他們交流發現,有些學校有專門負責支持學生活動的機構,以學校身份出面為學生活動籌集資助。我們也應該學習一個。
還有,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實驗條件。前輩們鋪霜路,斬荊棘才有了今天來之不易的條件,一定要珍惜,做實驗不要大手大腳,否則白白浪費時間、精力和經費。
3.怎樣構思一個牛B哄哄的課題?
多讀paper。
多看別人的project。
多動腦子。
4.如何更快地完成實驗?(不忍直視+歪門邪道的部分)
-做好實驗記錄,記錄很重要;
-比如做克隆,在測序結果出來之前,用到的試管、平板都不要丟,注意無菌操作,測序正確的克隆直接從用來小提的試管里搖起來;
-和96孔板成為好朋友,克服密集恐懼,多嘗試不同的條件;
-每個小課題分幾個人,共用冰箱的一個區域,組內統一標記方式,樣品以類型(菌液、質粒、PCR產物、酶切產物……)分為幾個大類,按時間順序擺放,這樣隊友會很容易找到你的樣品;
-保持超凈工作台處於整潔、無菌的狀態;
-據說在實驗室過夜可以變帥哦(= =);
-可以三班倒;
-實驗室(休息區)要常備乾糧= =;
-等酶切/電泳的時候,一邊休息一邊插槍頭(我們用的槍頭是需要一根根插的),可以一邊看片一邊插,大家一起插,比誰插得快,還可以順便增進友誼(不要亂想);
*在此我要代表13/14年我院iGEM團隊,向無私地從北京為我隊寄來Fisher、Corning、Eppendorf等眾多高檔槍頭盒共計上百個、足有兩大箱的瑣哥老前輩致以崇高的敬意Orz.
-要保證試劑耗材不會斷供,藥品快用完了要提前訂,培養基剩下四分之一以下要再配新的了;
-關於Protocol,摸索出來適合的條件以後要及時整理分享,之後所有人就可以按同一個標準做實驗了。
5.死線馬上就到了,網站/海報/PPT還沒做完,怎麼辦?(自黑向)
一台破三輪車和四個勞斯萊斯的車輪子相比,哪一個是更加優秀的交通工具?
6.為什麼ta能去美國,而我不能去?(或者雖然我也去了但是我心裡好不平衡啊?)
作為team leader,在這種直接關係到隊員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一定要慎重。在隊伍最終名單確定下來前,一定要把所有打醬油的都刪掉啊……不要怕得罪人,反而,把醬油留下是對賣命做實驗的成員的巨大傷害啊。你能想像一個一直打醬油的人,連項目都講不清楚,最後和其他人一樣拿到獎牌,然後把這件事寫到CV里,逢人就提自己得了國際大獎?如果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能忍?對於可能的旅行安排,一方面要考慮到公平性,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帶誰會對比賽最有幫助,選最能幫助展示的成員。
作為team member,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把實驗做出來很重要,但並不是比賽的一切。比如A做了實驗,B畫了海報,C建了網站,很多A們可能覺得自己刷了那麼多的夜,吃了那麼多的苦,受了那麼多的累,從而輕視了看似清閑的B和C們。實際上人各有長對吧,BC們能很快做好的也許是A要花很久時間也做不好的,既然大家都為團隊做出了每個人力所能及的貢獻,又何必費盡苦心,把本不能量化的努力量化呢?(如果有時間和精力的話,多向BC學一門手藝也好啊~以後想棄坑的時候又多了一個transferrable skill:)
其他一些感悟:
-感覺我們團隊對iGEM、對合成生物學的理解總體不夠深入,絕大部分人的思路停留在分子克隆層面,以為iGEM就是酶切酶連。還是應該多看看書和paper,多向別人學習一個,不要滿足於僅僅拿一塊獎牌;
-感覺iGEM比賽近幾年越來越變味,且不說高昂的參賽費用,去年的比賽竟然連錄像、海報和PPT都沒有收集,反倒是有專人負責賣比賽紀念品,商業味道要不要這麼明顯;
-上飛機前別忘了檢查帶沒帶護照,哈哈;
-別人presentation的時候好好聽,不要低頭玩手機;
-Apple Store外面冒雪排隊買iPhone 6的真的絕大部分是中國人耶;
-正如一個有名的人說道: Re-organizing one』s knowledge can easily bring up new ideas.所以要多讀paper。
-iGEM是一個很耗費時間精力的比賽,所以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內心也要足夠強大去面對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平時多和朋友同學聊聊天,不要冷落了他們:)如果他們不感興趣,就不要總是三句不離iGEM,他們有時真的很想捅死你(/我)……
以下是福利:
1.實驗室環境:我隊從2013年以來進駐與我院的副樓的科學研究訓練實驗室,實驗室面積超過200平米,有最基本的(老舊)實驗設備,以及一台和實驗室環境極不相稱的高級凝膠成像系統。實驗室所用洗手液如下圖所示。(亮點太明顯完全不用尋)實驗室為iGEM團隊與上科訓課的部分同學合用,比賽期間主要是iGEM團隊在使用。我們和學院老師交接的時候老師說部分設備和耗材是團隊專用的,但顯然老師並沒有和其他使用這個實驗室的人說明這個,這也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和摩擦。在此還要多謝其他使用這個實驗室的同學的包涵照顧。
2.2013年在MIT的Jamboree上與iGEM大老闆Randy的合影。2014年的比賽里R老闆這樣一件套頭衫竟然要$45,簡直是搶錢……
3.2013年的Asia Jamboree上見到的超帥Judge,是日本某隊的Instructor,人送外號「切糕小王子」。
4.在2013年我隊喜獲最佳吉祥物獎,中間那個綠色的異形(……實際上是個「兔子」)就是我們的吉祥物,扮演者是萌萌噠黃學長。
感覺還有想寫的但是現在想不到了,以後想到再補。張浩千前輩寫過一系列關於iGEM比賽的文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一下,我之前拜讀後深受啟發。。
以上。
匿了好了雖然並不知道為啥。
1.幫助實驗技巧的學習。我是大二入隊跟著大三學長學姐們參加比賽的。由於入隊比進實驗室早兩個月,所以在隊里學了很多基本的實驗技能和實驗技巧,對個人的實驗提升有很大幫助。雖然大家都在吐槽街道口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的苦逼的實驗條件,但是不得不承認隊員們,至少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至少分子克隆的基本功打得很紮實。2. 幫助文獻閱讀。隊里每周有組會,剛開始是讀往年wiki後來是講journal club提自己的idea,當時硬著頭皮讀了很多paper和wiki。明顯拓寬了視野。3. 創新和合作。不得不說,看paper提idea是很燒腦的。value別人的idea燒腦程度也不亞於提idea。小組組長分任務每個人去查特定方向的文獻一定時間後進行匯總對於每個人的執行力和隊伍的合作力都是考驗。畢竟分工合作,對於隊員的溝通能力也有提升。另外human practice 為對際合作交流提供了機會,認識很多朋友是讓人很興奮的事情。4. 展示能力。比賽之中是有presentation和poster講解。對於英文口語和演講能力有提高。而且真的不少。5. 雜七雜八。去外地參加比賽總會有一些手續的事情和錢的事情。對於各位nerd(?)來應對這方面行政任務也是一個個人能力拓寬的機會。當年我後來替隊里跑了一次國際交流部簡直要被氣死。。。行政老師的態度實在太差6. igem是個神奇的比賽,出了很多大新聞,excited。以上是我2013年參加比賽作為隊員的體驗下面是我2014年作為advisor的體驗。
leader不是那麼好當的。我覺得我2014年作為advisor很失敗。沒有很好的統籌大家的任務分配,沒有督促進度,沒有及時傳授經驗,導致2014年很呵呵。先寫這麼多,以後再補= =我只能說,好隊友or好隊長非常重要。
匿了事實證明考驗整個隊伍的並不是課題而是隊內關係
有幸聽過@張浩千前輩的講座。當時就決定參加隊伍了,第一年是作為隊員參加比賽,第二年作為副領隊參加比賽。第一年的比賽過程很顛簸我們到了做展示前一個晚上還未完成ppt最後在香港聽到我們進軍美國的時候全隊都哭了。至今都保持與隊員的聯繫。
第二年,隊內發生了許多矛盾,雖完成比賽,不歡而散。所屬隊伍:XMU-China沒在國內參加過iGEM,但在美國,被lab manager好說歹說,給當了她女兒(高中生,隊長)iGEM team的導師……
講道理,到底能期待高中生做些什麼呢?反正我的期望值是零,到時候他們要去展示的數據,基本上都是我把樣品弄好他們給跑下膠做下我都已經摸好條件的PCR而已……project description這東西呢,基本也是我把邏輯框架給寫好,然後隊長就往裡面填坑,最後50%的內容還是得由我來重寫。Protocol部分,我就告訴他們自己去哪個網站哪個公司複製粘貼……
在我看來,美國的iGEM無非就是個圈錢的活動,把國內的競賽班換個馬甲而已。為什麼那麼多美國高中生要熱衷於iGEM呢?原因是要考大學,光分數是不行的,還得履歷,各種實習各種比賽各種獎項。前陣子不是說,某少數族裔寫了一份感天動地的政治正確信,就給常春藤錄取了嗎?參加iGEM一個道理。沒有特殊的身份,就要各種額外的東西來撐。哪像國內高考可用分數來逆襲,在美國,沒錢基本別想逆襲。
為什麼說是圈錢呢?報名費,幾千美金,然後官方會給寄一個kit,裡面無非就幾塊96孔板,一兩個質粒,還有個什麼檢測試劑和一些零碎的,就沒了,都是些便宜到掉渣的東西。然後,入門費,每人幾百刀,包括陪同家長也得算。一個team家長還不能只去一個,至少要學生的半數才行。反正我指導的那個team含家長少說要30人。酒店、機票自己掏腰包,而住的酒店也一般只能選在會場附近,遠了交通不便,所以可想中間又有多少py交易。反正我自己是打死不去的了。
對了,每個team還得請mentor,也是自己掏錢請。(突然間能理解為何要找我……因為我便宜嗎23333)
真當iGEM是憑科學性實用性評獎的嗎?並不。只要滿足iGEM上列出的條件,比如有沒有做出個什麼基因克隆呀,改造過什麼序列啊,有么有深入社區去幹啥啥啊,就能拿獎了。滿足的條件越多,獎項越高,跟科學本身是沒有一毛線關係的。
iGEM鍛煉人嗎?這點我不否定。但是這代價太高了。想玩的話,準備好1萬刀,愉快地參加去吧。
沒人邀,搶答國際遺傳機器設計大賽(iGEM)是怎樣一種比賽?合成生物學- 領跑生命科學最前沿
合成生物學是指按照一定的規律以及已有的知識,通過設計,來構造新的基因組合方式或者改造自然存在的基因,從而達到控制基因表達的生物學學科。隨著基因組的解析和許多代謝通路的闡明,合成生物學家已經可以在活細胞里設計優化許多重要的化學反應。合成生物學家為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生命的機理,甚至從非生命物質中創造生命。21世紀將實現從生物學的「分析時代」到「合成時代」的跨越。在此過程中,科學家將發展合成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改造和優化現有自然生物體系,從頭創建可控合成、具有功能的人工生物體系,為人類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環保等重大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變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漸減少對石油能源的依賴,以纖維素、非糧澱粉、非糧脂肪酸等農業生物質為原料,生產能源、材料、化工產品等。
iGEM發展歷史
iGEM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國際遺傳機器設計大賽)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主辦,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領域的最高水平的國際性學生學術競賽。iGEM的前身是麻省理工學院一門有關設計生物系統課程,2004年校內有5支隊伍就此課題進行了比賽。2005年,這項比賽成為國際賽事,有13支隊伍參賽。此後參加比賽的隊伍越來越多,2011年參加比賽隊伍的數量就增長到165支,並首次出現地區賽。同年,iGEM基金會從麻省理工學院分離,成為獨立組織,並創辦第一屆高中組比賽。2012年,企業組比賽出現。到2015年更是有來自30多個國家的多達280支隊伍參加比賽。
iGEM的比賽初衷是希望參賽者從了解自然的生物系統入手,構建標準化的生物模塊,進而改進已有的或設計嶄新的人工生物系統。其要求各支參賽隊伍利用標準生物模塊資料庫中現有的、或自己重新設計的標準化生物學模塊組裝表達載體,構建生物系統,並在活細胞內實現可控的表達和操縱。各團隊還需對自己設計的生物系統或模塊的各個性質進行測定,並註冊在資料庫中,成為新的標準模塊,供全球的科學家共享,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成果擁有更為深遠的學術價值和潛在應用價值。每年的競賽受到Nature, Science等國際權威科學雜誌,以及BBC 這樣的傳統媒體的關注和專題報道。iGEM大賽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學生可以自主選題,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所需要的實驗。除了生物工程項目之外,iGEM大賽還要求各支團隊的項目中包含Human practice和Safety兩塊內容,目的是在項目中體現人文關懷,討論合成生物學對於社會和公眾的影響,普及和宣傳合成生物學知識,並客觀地討論其潛在的安全威脅。
iGEM比賽流程
以2015年的賽程為例,各支團隊在五月完成註冊,並收到一份包含所有註冊在庫中的標準生物模塊,以此開始運作自己的項目。各隊利用暑假在自己的學校或實驗室中完成自己的設計與構建,並在九月中旬完成實驗任務和網站的製作,隨後前往波士頓參加Giant Jamboree進行比賽。從註冊比賽到頒獎共5天,最後一天就會公布iGEM最終大獎和其它各獎項的歸屬。比賽時每個隊伍有20分鐘時間做展示,5-10分鐘回答評委和觀眾的問題。同時每個隊伍需製作一張海報,介紹自己的項目。
中國地區高校參與情況
中國地區的高校自2007年開始參加iGEM。首年共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以及台灣地區的國立陽明大學5支隊伍參賽,並全部獲得金獎,北大更是取得了總冠軍的好成績。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參與到iGEM的比賽當中。到2015年,已有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的50多所學校參賽。清華、天大、中科大及北理工等傳統強隊更是派出多支隊伍參賽。
本人來自於TJU團隊。天津大學2007年開始正式參與該項本科生為主的國際頂級賽事。先後獲得了3金2銀的成績,特別是2012和2013連續兩年榮獲世界金獎,亞洲區第三名,最佳海報獎的好成績。天津大學iGEM團隊在國內外都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國立交通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MIT等學校的iGEM團隊每年有著密切的聯繫和交流,經常互訪、學習、合作。同時社會各界對該團隊歷年的成績給予了很高的認可和評價,人民網、新浪網、新華網、科技日報、每日新報等眾多媒體都先後進行過採訪、報道以及社會推廣。
謝@若久赤邀
我算是跟著參加了一次iGEM 跟著自動化系的大神們。第一次接觸交叉學科,作為理科狗接觸了一點點代碼。感受就是做實驗室的benchwork的同學和寫代碼模擬的同學在磨合之前有認知的差別。後來做實驗,一個一個寫代碼的同學也做得很好,就不由得感慨生物這種學科果然是不需要什麼技能 反過來我還是不會寫代碼。
在那之後開始想如何跳出純生物的大坑。我待實驗如初戀——獻給共同奮鬥的OUC-iGEM戰友(共勉!)
一入實驗苦似海,從此下限是路人。
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質粒還未提。衛星菌落間距短,連接產物抹帶長。倒膠才配TAE,看完膠圖算體系。八月秋高風怒號,一夜吹乾電泳槽。EB區里EB多,槍頭盒中槍頭少。超凈台中果蠅飛,滅菌櫃里蟑螂跑。天若有情天亦老,蒸餾水裡長綠藻。問君能有幾多愁,凌晨三點插槍頭。奈何從小不聽話,落得今日PCR。半夜三更高通量,一不留神加錯樣。我待實驗如初戀,實驗虐我千百遍。這是我2013年參加iGEM期間寫的,所提到的都是當年實驗室里真實發生的事情,比如八月某天電泳槽在一夜之間被海大妖風吹乾了,實驗室因為在一樓所以經常有蟑螂出現在柜子里,因為距離本科遺傳學實驗室比較近所以果蠅難防(還時不時有白眼果蠅什麼的),還有夏季到來時「蒸餾水」里瘋長的綠球藻……
其中「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質粒還未提」「從小不聽話,長大PCR」「我待實驗如初戀,實驗虐我千百遍」這幾個句子是在網上看到的,出處很難找了。Shanghaitech 2017,故事和體驗回國後再補。拿到了Gold+Best Hardware+四項提名,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學到了太多的東西,以及更大的世界。
寫在最前面:
在今年的隊伍中我從始至終都不是一個核心成員,也從未在一件事情上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來說這個評價我自認為是很公平的。尤其是9月HP的一攬子事情做完後一直到寫Wiki的那段時間,一方面隊伍里有很多耗散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在ION那邊找到了一個更符合我flavor的組並且經常跑去那邊做事。在最後一個月內發生的諸多事情的劇本的精彩程度足以讓劇作家自愧不如,而在此期間我卻一直更像是個觀眾而不是演員。對此事實我毫不否認卻心情無比複雜,我也不想過多的回顧那些不夠愉快和光明磊落的劇情,尤其是隊長,隊員中有很多我的朋友以及我的女票。好在最後的結局還算皆大歡喜,不愉快的事情也因此可以一筆勾銷。在這大半年中我們度過了一段難忘且只適合在今年產生的回憶,而iGEM的結束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新的起點,各種意義上都是如此。我的體驗無法代表隊伍以及任何其他隊員的體驗,請讀者注意。
一、波士頓前
去年是上科大第一次參加iGEM,兩個隊伍一金一銀的成績可以說是很不錯的(有關去年的事情,有很多我知道和我不知道的故事,在此不表),因此學校決定今年出一個隊伍並且提供儘可能的支持。在隊伍剛剛組建的時候,去年B隊的隊長,大四學長J作為advisor加入了今年的工作。我依然非常清楚的記得,在3月初的那個春夜,我在圖書館回寢室的路上巧遇了J,於是我便問他為什麼決定今年還留在隊里。J彼時已經在一個做光遺傳的組裡有了自己的工作,他對合成生物學想來也是沒有什麼執念的。J的回答是他要踐行自己有關iGEM的價值觀,因為在去年他留下了諸多的遺憾。那時候我既無法理解這一行為的動機,也沒有預知到這是一個巨大的flag。
我們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選題,定題,確定各種細節來做前期準備。6月下旬開始做實驗,到小學期結束後(才)迎來了實驗的高峰期。坦白地說那段時間的進度並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是比如我這種實驗苦手真的是菜,另一方面有的序列確實比較tricky。在一遍不行再來一遍的重複實驗(有關實驗安排的不合理,也是個慘痛教訓)中逐漸作息就變得晝夜顛倒起來,而暑假也就這樣一點點過去,(期間還去了一次NCTU交流,發現交流的大部分隊伍在7月末那個時間點也都處於毛胚階段),直到8月末CCiC的交流會去了福州。CCiC上我們的Pre和Peking是背靠背的(順帶一提某個住在我隔壁寢室的隊長C和張浩千老師很熟,而他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和鼓勵),在聽完Peking的Pre後我感受到了肉眼可見的巨大差距。這些差距是在學生的智商或者努力程度上嗎?我並不認為。Peking作為一個iGEM已經成為學校傳統長達10數年的隊伍,他們相當明白這項比賽需要如何應對,當他們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他們那豪華的advisor和instructor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經驗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更大的差距是一種叫做組織度的難以定義的變數,Peking的隊伍管理和組織的經驗是其他隊伍無法比擬的優勢,而這些經驗已然傳承並被實踐了若干代,而對我們來說確實在這方面只能靠自己摸索。C似乎一直認為自己摸索比在象牙塔里接受灌輸更能鍛煉人的品質,但在那個時間點我卻真的非常羨慕Peking這樣的模式,因為摸索帶來的耗散已經夠多了。
在CCiC第二天的晚上,我,J與負責硬體的同學一起吃飯,仔細算了下離wiki freeze還有多少天。當時的形勢很不容樂觀,福建農林校園裡的黃燜雞吃起來滿是藥丸的味道。Wetlab的克隆進度未全部完成,表達實驗還沒開始做,因為這一點,Modeling也難以開展;Hardware連個Prototype都沒有;HP雖然有許多方面的計劃,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事項workshop也尚無計劃。在此我真的非常佩服與感謝J學長,暑假的時候他忙著為未來的去向奔波,也遇到了匪夷所思的挫折(在此不細說,否則我又要黑ION了)。在8月末那個時間點前途未卜的他能回來push hardware和HP的進度,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最後他成功進到浙大胡海嵐組,對他來說也是一個很棒的結果。
從CCiC回來後便是一段肝進度的時間,我短暫負責了一段HP的規劃和收進度的工作。所幸的是HP和Hardware最後還是按照預期時間表完成了,Modeling也做了出來。然而在Wetlab的表達實驗開始之後,隊伍里明面上或者暗地裡的衝突或者不愉快卻開始在醞釀後集中爆發。那段時候我已經去ION的一個組裡成為了intern(順帶一提去那個組也是J的建議),很多事情我從未知道和參與,但由於C住在我隔壁的緣故我也聽說了許多,感受到了令人絕望的負面情緒。在那幾周我把去ION視為一種隱居,來遠離這些紛繁繚亂的俗事(當然我也很菜,沒什麼成為風暴中心的合理性)。組裡的師兄師姐雖然也沒有很熱情,但開組會時大家就學術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我卻會為「身處一個團隊」的溫馨感動,儘管這本該是所有團隊的日常。而我更加同情的那些比我更想去隱居卻不得不身處風暴中心的人,比如C。
最終當事人們還是在J和PI們的介入下達成了共識,也更多是出於DDL將近,我們的wiki還是一片毛胚的客觀事實。某天下午,我問J學長道,今年的隊伍從很早開始就有了太多耗散,離你想要踐行自己價值觀的目標背道而馳了,那你還在參與的理由又是什麼呢?去做自己組裡的事情,為明年進胡組做些準備不是更好嗎?(那個時候我真切感到今年藥丸,可能還是我太na?ve,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緣故)。J的答案是他不知道,很多事情本就不需要理由。那天離Wiki Freeze還有5天,天氣陰而濕冷。
而後就是寫Team Wiki,在freeze當天的早上7點我們還去酶標儀那邊收了波數據,算是繼承了去年B隊的傳統。值得一提的是Wiki freeze當天的11:57分,C突然發現我們judging form上有一項鏈接沒有填對,在最後幾分鐘緊急施工後補上了這個疏漏,後來那一項獲得了最佳的提名。
直到去波士頓的那天早上,我依然對我自費去的iGEM Giant Jamboree有著非常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我確實很想看那些厲害的隊伍是因何而厲害的(比如海德堡,他們的Wiki做的真的很棒);一方面我對隊伍的現狀感到憂慮,因為我們的最終Pre都還沒有確定;一方面我又對自己始終置身事外感到不甘+釋然,準備pre的女票指責我並未盡我所能參與,我欣然承認,而我也疑惑到底是我的能力不足,還是我對隊伍的某些方面感到失望起到了主要決定因素,以及這兩者哪個讓人更難以接受。當飛機在北極上空看到極光的時候,我想到的卻是或許我該買機票飛去華盛頓去聽SFN2017,畢竟我以後是要做神經科學的。然而在Boston的短短几天內發生的事情,讓我最後慶幸沒有做出這個決定,而幸運的是這個劇本的終焉是個Good End(或許是個True End吧,笑)
To be update
深刻理解了豬隊友這個詞。。做著做著隊友變成一對一對的沒人作實驗了哭瞎我連續參加了三屆iGEM比賽,我們學校是13年參加iGEM比賽的,團隊名:HZAU-China, 正好從我們學校組建iGEM團隊到現在,我一直都有參與。我是大一就開始參加iGEM了,大一赴香港參賽,大二、大三都是赴美國波士頓參賽。大一、大二都是作為隊員參賽,大三開始擔任隊長,這三屆都是獲得了金牌,第三屆取得歷史最好成績,第一次獲得Nominated for Bes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ject.
大學期間我基本上就參加過兩個團體,一個是本校的大學生科技協會,也是待了三年,從幹事到副會長;再者就是iGEM團隊了。這三年確實體驗太多太多,一時不知道如何說起,我就姑且把體驗理解為感悟,正好前幾天在全校本科生學習表彰獎勵大會作為科技創新代表發言,借發言稿的一些思路,來談一談。
先來說一下我們學校基本情況,作為農業院校,生物這一塊學科發展應該算是國內較好的,但是農業農業,各種院士千人要麼做植物,要麼做動物,雖然學校有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不過相對植物的平台,還是要欠缺一點。然而做合成生物學的,基本沒有,沒有平台,沒有老師。我們的指導老師馬彬廣老師是教授系統生物學課程的,所以還算有老師帶,後來的事實證明,有老師帶真心好,赴美前的WIKI上面的內容和演講稿他都會幫忙改,馬老師也是非常樂於與學生接觸的老師,平時例會也都過來,人挺好的,物理背景出生,後來做生物信息了。
那麼,感悟一般都是先有故事,然而許多故事都有一個不怎麼樣的開頭,好吧,我開始接觸到iGEM也是一波三折,大一時,和其他新生一樣,我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對大學的學習也比較迷茫,只是一心嚮往科研,但是又完全不懂科研,於是我大學入學一個月後就找到系主任希望進他的實驗室,他就讓我先每周參加他們例會,先學習,於是在他實驗室,我認識了當時大學生科技協會的會長熊樂,之後我順利加入了大學生科技協會,後來正好熊樂從科協退休之後,就開始組建我們學校第一批iGEM團隊,我也就直接報名了,當時我們採用試用制度,試用期之後,必須要先選一部分人出來,結果悲劇的是,第一輪我沒有入選, 熊樂當時表示沒有入選的人也允許留下來,跟著學習,但是無法參賽,我是個理想主義,接近於幻想,總是把各種事情想得很美好,結果這一下真是特別傷心,不過我覺得總有個實驗室可以學習,就一直跟著做,結果到了暑期,我就正式入隊了。
幾年來,我們每年都會招新,我發現一些同學,學習成績特別好,但只要一開始沒有被選入隊,後面就不怎麼參與了,即使我對他們說還有機會,我們參賽過程全程對外開放,只要想學習都可以過來。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堅持下來,大部分人都自我淘汰了。其實,做了實驗才知道,失敗碰壁是家常便飯,有時候感覺一定能成功,結果菌各種不長,即使長了挑菌搖菌抽質粒測序之後,測序結果各種奇怪,這種失敗在人生路上一直存在。所以,機會一直存在,只是需要自己的堅持。每一屆,除了組隊和培訓花掉的幾個月,為了完成參賽項目,我們花了大半年時間,整個暑期,幾乎沒有回家,幾乎從早到晚都在工作,經常是在宿舍鎖門前飛奔回寢,後來我在實驗室買了一張摺疊床,晚上太晚回不去了,就直接打開床倒頭就睡。所謂笨鳥先飛,在其他條件比不上別人的情況下,就得靠自己努力和堅持了!
我也一直在思考, 這樣一個比賽,一個團隊,要堅持下來,要吸引全球這麼多人參與,究竟是為什麼,如果只是混個簡歷,大可去其他實驗室,出的成果可能還多些,說不定大學四年做下來,有一篇一作的好文章,而且平時還有師兄帶,各種儀器平台protocol都有現成的。那麼為什麼還要選擇參加這樣一個比賽?我總結有三點:興趣,情感維繫,責任意識。首先興趣是一定要全程維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為我熱愛的事業拼搏,整個過程可謂痛並快樂著。比賽全程都是學生自主選題,沒有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什麼,官方對選題也幾乎沒提任何要求,項目只要跟合成生物學相關就行,這樣,我們可以根據興趣充分發揮想像。選題時,我們沒有考慮這個項目能拿什麼獎,只是覺得很有趣,很前沿,我們願意做。有時候,興趣在科研創新中非常重要,不需要去計劃,也不需要太多目的,只要有興趣願意思考,就有好項目。很多歐美學生來參加比賽,也不是為了得獎,而是在比賽中享受過程,結交朋友,收穫經歷,僅此而已。反觀國內,近幾年參賽隊伍爆髮式增長,很多人蔘賽一年之後,並不知道合成生物學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多學校要趨之若鶩的參賽?而官方設置這麼多金獎是否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參加?而國內組織比賽是否真的做的興趣第一?不拿獎真的對本校團隊發展沒影響嗎?這些問題或許有很多前輩想過,我也沒做過調查,不敢發表看法,至少,多多少少帶有一些目的性。撇開這個層面上問題,單純談學生參賽,就我目前的閱歷來看,我認為參加這個比賽對於學生的成長是無與倫比的。在一個大團隊里,團隊合作能力必然不用說,實驗技能,數模技能,寫網頁技能,做活動推廣,與公共關係等等,甚至你可以學習如何完整的從選題,不,在往前一點,從你完全陌生的領域,一步一步學習,然後選題,做項目,條件好點的學校,比如北大,還有後續的研究,然後發表論文,很完整的一系列培訓。而且這個培訓完全由興趣驅動,全程自助,雖然艱難一點,但是足夠快樂、充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走出校門,跟全世界高校學生交流,可以交到各種朋友,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劣勢,促使我們反省自身,從中汲取動力,然後完善自己。iGEM一方面是一個比賽,但是iGEM提供的這樣一個平台,使得本科生就可以開始體驗這樣一個全球化、前沿的一個科研經歷,甚至改變你的人生。
最後說一說我參賽三年之後,就目前,對我的影響,因為iGEM我接觸到了合成生物學,並且將合成生物學定位到我下一個階段,就是碩士,甚至博士階段的研究方向。從此,我可能就在合成生物學的道路上開始我的科研生涯了!
答主為南開大學2016年iGEM團隊隊長,曾經在2015和2016年參加iGEM Giant Jamboree,現為中國科學院大學iGEM團隊UCAS的Advisor。本文曾發在微信公眾號:iGEM社群CCiC,是iGEM中國十年系列特刊的一部分,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czNTU3Ng==mid=2247483889idx=1sn=f1aab3e20c009b304c4d3728ef2ba7ddchksm=ec38a9c6db4f20d007014289ea12cefeaabb87a02d16466f863256b757e7599f3f2fd2451573mpshare=1scene=23srcid=1004V3Vz5lSgcbc1j7O8y9S2#rd
關注這個問題有一段時間了,寫完這個稿子後發現也比較符合問題的主題,所以將原文稍作改動,發在這裡,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
先放幾張南開2015、2016年iGEM隊伍的合影,都是滿滿的回憶:
南開iGEM 2015:
南開iGEM 2016:
哇哈哈,我把在南開iGEM實驗室調教Spectrophotometer的視頻發上來了,這是畢業季回到iGEM實驗室切水果的視頻。具體的可以看正文「爭吵」的那一部分(視頻主角是劉同學?)。
iGEM·中國十年 我在南開的iGEM故事
伴隨著賈老闆的CAN"T STOP THE FEELING, iGEM Giant Jamboree 2016結束了。在走出波士頓海恩斯會議中心頒獎典禮會場的那一刻,我不禁回頭又看了這個會場一眼,突然鼻子一酸,感慨萬千。從2015年懵懂的新隊員,到2016年整個團隊的隊長,時光太快,彷彿昨天一般。iGEM是一場比賽,但亦是一個故事,組成了這段時光中的點點滴滴。
圖:2016年10月31日 iGEM From Above in iGEM Giant Jamboree 2016
期待
南開參加iGEM的時間並不是很長,2016年的iGEM是南開第三次參加。
我第一次聽說iGEM是在2013年,那時候正是大一。隔壁天大是國內參加iGEM比賽最早的大學之一,而南開的發展相對很晚。那一年隔壁來南開生科院科協宣講,在那次宣講會上我第一次聽到了「合成生物學」「iGEM」「基因元件」等新鮮辭彙,這也讓我深深的對其產生了興趣。當時就在想:南開是否也可以成立這樣的隊伍?
圖:2013年9月27日 天大iGEM團隊來南開宣講贈送給我的宣傳冊,至今還保留著;那時候人人網還挺火的,當天我還寫了個通訊稿
其實南開iGEM第一屆團隊在2014年就已經成立起來,我由於赴北海道大學交流學習並未得知此消息。那一年,南開iGEM隊伍由於經驗不足,隊伍網站建設出現失誤(建立外鏈),導致官方判定隊伍違規,成績取消,遺憾而歸。
從北海道回到南開的時候,正趕上南開第二屆iGEM團隊的建立,我作為新隊員進入隊伍,這一年我主要負責的是Human Practice方面工作,隨隊參加了波士頓的iGEM Giant Jamboree。南開還是吃了經驗不足的虧,在選擇參賽隊伍Track的時候,沒有選擇適當,導致最後課題歸類失誤,遺憾只以銅牌收場。
2016年我成為隊長帶隊南開新一屆iGEM隊伍,經歷了兩年的發展,在這一年我們積累了更多的比賽經驗,隊伍管理上也更加成熟。
南開iGEM的團隊每年大致會分為iGEM宣講、新成員面試遴選、隊伍成員培訓、確立隊伍課題進行實驗,參加CCiC等地區性iGEM峰會以及參加iGEM Giant Jamboree等過程,隊伍的管理模式與大多數隊伍也是相同,前面已經有很多隊伍有過詳細的介紹,在這裡不做贅述。南開iGEM團隊為一年期隊伍,從建隊和參加比賽的周期為一年,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一年期的隊伍容易「翻車」,特別是對於南開這種經驗不足的隊伍來說。所以南開隊伍的設置中也加入雙保險的思路:多課題和多隊長。
南開每年會根據具體情況確立1-3個課題,實驗項目開始的日期為每年3月左右,然後在6月份會對每個課題的進展情況進行答辯和評審,最終確立去波士頓參加最終決賽的課題。多課題一方面增加了整個隊伍的選擇性,避免了一個課題成果不理想導致最終「翻車」的情況出現。同時這也促進了大家的競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隊伍的效率。落選的項目最終也不會被完全拋棄,可以選擇作為下一年iGEM的候選課題,也可以作為南開「百項工程」「大學生國家創新計劃」「挑戰杯」等參賽題目。
同時南開iGEM團隊也確立了多隊長制度。在2016年,南開iGEM團隊並沒有設立唯一的隊長,而是同時設立了三位隊長(我、宋同學和劉同學),只設立一位名義上的總負責人(主要是管理隊伍大小事務,負責和學院管理層的交流溝通)。多隊長、多核心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隊伍整體的效率,也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這會在後面提到。
總之,南開iGEM 2016年的隊伍就是按照這種管理理念建立起來的。2015年10月18日南開2016年隊伍正式成立,這時候的我們對iGEM比賽充滿著熱情,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所有的前景似乎都是光明的,大家躍躍欲試,對新的一年有著滿滿的期待。
圖:2015年10月18日南開iGEM 2016隊伍NKU_China成立合影
迷茫
所有的開始都是充滿激情與能量的,整個南開團隊亦是如此。大家幹勁很足,認真討論課題的規劃,學習合成生物學理論,在實驗室進行培訓等等。這一年南開也終於擁有了獨立的iGEM實驗室,大家忙著打掃實驗室,布置各種實驗儀器,整個團隊充滿動力。然而在之後的日子裡,由於課題本身進展不順,有一段時間整個隊伍很迷茫,找不準方向。
我從三月份項目開始到美國比賽前基本沒有回家,整天都泡在iGEM實驗室里。在課題進行一段時間後,結果並不是很好,課題的想法無法在目前的革蘭氏陽性菌生物底盤中實現。一次一次重複的實驗得到的全是陰性結果,整個團隊逐漸變得疲憊了。而我們卻不知道從何處下手解決問題,一次次的討論也沒有實質性進展。團隊突然開始集體感冒,期末考試、保研、出國申請也牽扯著整個團隊的精力,整個團隊的人員有些也選擇離開。結果課題關鍵問題不僅僅沒有解決,反而進程越拖越慢。
我們沒有周末的休息,一周的時間都需要撲在項目上,其實這還好,最煩惱的碰到大的節假日,生物公司都放假了,基因測序沒有辦法進行,引物合成沒有辦法進行,缺少的試劑都不能購買。課題遇到這種情況項目沒有辦法推進下去,我急得嗷嗷直叫,火氣特別大,牙齦都腫了,飯也沒有辦法吃。課題又拖了半個月。
課題該怎麼辦?這個課題進行不下去了,要不不做這個課題了,調整為另一個課題吧?這種情緒開始在整個團隊中蔓延,我的信心也基本快被消耗光了。
愈發燥熱的夏天,心中也愈發的焦躁起來。
從指導老師辦公室出來,走回實驗室,我看著隊友馬同學。
「老師把我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沒辦法了,目前的課題是不能調整為別的了,我們只有一種方法了:放棄現在的革蘭氏陽性菌,換成革蘭氏陰性菌。」
然而我們都猶豫了。因為即使只是換生物底盤,我們的項目也相當於要重新開始,而且之後的實驗效果也是未知的。但是不改變思路,整個項目只能宣判死刑。
破釜沉舟。
一拍桌子。
「換!」
這天是8月23號,離決賽只剩下兩個月。
說干就干!離正式比賽的時間不多了,必需抓緊起來!換思路的當天晚上我們就重新設計了10多對引物。接下來的時間裡,沒有時間等一下實驗部分結束再進行下一部分了,每天都要往前趕。周末?暑假?重陽?中秋?國慶?這些似乎都與我們沒有關係。遇到大的假日,既然沒法合成引物,沒有辦法基因測序,那就做其他的實驗!必須保證每天都有實驗任務。整個暑假到10月,從早晨7點到深夜,不僅僅是在iGEM實驗,南開老生物樓的宋老師、喬老師、金老師實驗室,每天四個實驗室,整個團隊從一樓到三樓來來回回奔跑,一樓養菌,二樓做構建、測熒光,三樓做蛋白,一二三樓實驗室的六七台PCR同時工作。很多時候都要熬夜,整個晚上要繼續堅守在實驗室測定實驗數據。甚至吃飯的時候手裡也要拿著計時器,因為20分鐘後還做做膠回收,質粒提取和酶切驗證……
這一年南開整個團隊的迷茫期是比較長的,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實驗組同學的效率。不過之後由於找准了方向前期,加上前期積累了大量的實驗基礎,整體實驗的進度很快,很快就實現了預期的課題目標。
圖:2016年10月2日某次分子實驗中唯一的一個陽性克隆轉接到LB培養基中
疲憊
iGEM是一場馬拉松。iGEM大多數隊伍的項目為大約一年的時間,戰線是相對較長的,隨著初期的熱情退卻,遇到的挫折逐漸變多,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難以言說的疲憊期。
每個iGEM隊伍都會經歷的應該就是通宵測實驗數據了。生物實驗大多都需要等待,加上iGEM比賽緊張的時間表,很多實驗都要安排到深夜甚至通宵才能完成。這一年,通宵做實驗的次數已經數不清了。我每次都會在南開三食堂的商店裡買一堆零食,泡麵、薯片和可樂是不能少的,以備在深夜裡慰藉自己痛苦的胃。每次開始前都擺出一種大幹一場的架勢,安排好整晚的試驗計劃,比如什麼時間點需要測數據,什麼時候可以趁機休息一下。
需要整夜做實驗前的第一關是老生物樓的門衛大爺。南開iGEM實驗室在老生物樓二樓。而老生物樓每天晚上11點關門,所有人都要離開。每次需要熬夜做實驗都要經過實驗室導師的批准才能進行,當然我們也會找隊伍指導老師和門衛老大爺打好招呼。但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有時臨時決定要趕進度通宵做實驗,門衛大爺可就不幹了。
「怎麼又要通宵做實驗?!你們這可不行啊,出了安全問題怎麼辦?我得和你們宋老師好好說說這事!」
沒辦法,當然要好說歹說,請門衛大爺通融一下,因為實在是因為比賽進度沒辦法要熬夜做實驗。
Wiki是全世界iGEM隊伍需要面對的,緊張、痛苦而又疲憊的任務。iGEM隊伍需要在Wiki Freeze的最後期限之前完成隊伍網站所有的建設,而且網站的建設和最終的評獎是有最直接的關係的,所以大家都會在最後的日子裡集中對網站進行建設、上傳、修改等等。由於Wiki的重要性,大家都會不到最後不罷休,神經緊張的檢查著隊伍網站的每一個環節,生怕錯過每一個細節性錯誤而影響最終的成績。由於全世界的Wiki Freeze截止時間是一致的,以美國時間為準,所以位於中國區的隊伍都會經歷一個痛苦的夜晚來完成Wiki。
Wiki 在2016年的截止日期是北京時間10月20日中午12點。在10月19日的早晨整個團隊就已經最好了奮戰到最後時刻的準備,雖然這是整體網站已經基本建設完成,但是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完善。隨著對網站的細節進行檢查,很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有一些實驗圖需要重新製作和上傳。到了10 月19日的晚上大家仍然奮鬥在Wiki建設的第一線。
圖:2016年10月19日晚 整個團隊奮戰在Wiki上
整個夜晚我都在和負責Wiki的董同學交流網站的各種細節,對網站進行進一步的維護,一夜未眠。第二天天微亮,我和宋、劉同學仍然繼續在iGEM實驗室內堅守,雖然時間不多,內容基本已經完善好,但是我們還是認真的檢查者Wiki上的每一個英文單詞。
2016年10月20日上午11點35分,在離Wiki Freeze Deadline還有25分鐘的時候,我們的Wiki終於檢查完了所有細節!我們提前25分鐘中完成了所有任務。然後大家就注視著大屏幕上倒計時,當倒計時結束的時候,大家拍著桌子,大笑著,互相擊掌,歡呼起來。我當時已經30多個小時沒有休息,不知道是累的還是激動的,眼淚不自主的就流了出來。
圖:2016年10月20日上午11點35分 團隊Wiki正式完成
我說:「終於結束了,也別睡了,我們去吃頓火鍋吧,好餓。」
三個人在南開西南村附近的火鍋店吃到一半,我和宋同學都吃不下去了,我是又累又困。而劉同學依然胃口大好,一邊吃著涮肉,一邊指著我們倆說:「你們倒是吃啊,這兩天太他媽的不容易了。」
爭吵
南開iGEM團隊是一個經驗比較少的團隊,前面說到為了更好的管理整個團隊我們設置了多隊長制度,主要是為團隊的管理提供更多的思路。2016年南開一共設立了三位隊長,我、宋同學和劉同學。宋同學處理事情十分冷靜,思考也比我縝密。劉同學往往在問題上看的比較豁達,有種「老子就是這麼自由自在」的感覺,處理問題頭頭是道。這兩位都為團隊做出了很多的貢獻,讓整個團隊順利的運作起來。但是三個人在一起也有問題,那就是對某些事情有分歧時,三個人就會吵起來。
我們的爭吵並不是偶爾、偶然的,而是整個iGEM實驗室一年以來隨時可以看到我、宋同學和劉同學爭論爭吵的場景。我們不僅僅在項目規划上吵,在實驗結果處理上吵,我們會對整個項目的每一個有分歧的環節爭辯,據理力爭,互不相讓。
不過往往最激烈的爭論我們三個人都是在iGEM實驗室里關起門來進行的,但是面對整個隊伍時往往顯示出「和諧」的場景,宛如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的成東青、孟曉駿和王陽。三個人性格迥異,各自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優勢,卻也有自己的劣勢,三個人的配合很巧妙的互補了彼此欠缺的東西。
我和宋同學性格比較相似,在問題上都比較固執,往往在某個問題上爭得無法調和。而劉同學卻時常倒戈,時而站我,時而又站宋同學,而有時看著我倆吵得激烈,他卻靜坐一旁,撒手不管,對其他隊員說:「你看他倆又又又又又吵起來了,我不管了,讓他倆吵去吧」。每次回想起這個場景我是又好氣又好笑。
但是有趣的是我們的爭吵最終無論如何都會產生一個共識,一個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出來。我們之間的爭吵並沒有讓整個隊伍變得分裂,反而由於將所有問題放在公開的層面進行討論,使得所有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提高了整個隊伍的效率。
三個人也不是天天吵,我每次走進iGEM實驗室,一發現門反鎖著,想都不用想就知道這倆人在干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我於是用鑰匙打開門,用假裝指責的語氣對著這兩位說:「好啊,你們倆竟然在實驗室里看B站鬼畜!竟然還不叫上我!」於是我也加入了他們,對著王司徒和諸葛孔明的視頻哈哈大笑。
更有才的是,宋和劉同學竟然還把實驗室的核酸測定儀(帶有觸控屏幕)裝上了嗶哩嗶哩的APP,順便還把切水果的遊戲裝了上去,第一次看到這兩位的傑作時,我真是佩服這兩位,太有才了,測測核酸的同時,還能切切水果。所有的這些都為iGEM緊張的生活增加了樂趣。
圖:南開iGEM實驗室的多用途的Spectrophotometer
成長
在波士頓iGEM決賽最後一天的頒獎典禮現場,當看到大屏幕上顯示出NKU_China獲得金牌的時候,大腦突然就蒙了,這是真的么?然後又看了一眼,現實告訴我,這是真的。我情不自禁的跳了起來,大喊,狂歡,和隊友猛烈的擊掌,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轉眼間,2016年iGEM Giant Jamboree結束已經快一年之久,如今2016團隊有的人也已從南開畢業,有的人繼續在南開完成本科學業。前不久南開iGEM 2016年的項目論文也最終被雜誌正式接收,整個2016 iGEM團隊也算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束。回顧在南開三年的iGEM經歷,從大二到大四,從隊員到隊長,從銅牌到金牌,iGEM真的讓我們成長太多。
iGEM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呢?iGEM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可以展示自我的國際平台,並在這一個時間周期內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整體水平;iGEM讓合成生物學真正的在年輕的大學生團體中遍地開花,為合成生物學培養一大批潛在的人才;同時iGEM強調交叉,比賽的隊伍人員不僅僅來自生物,工程、化學、數學等等一大批的交叉思維在這裡交匯,產生了大量的傑出的想法; 同時iGEM也為每個參加比賽的人留下了一段獨特、寶貴的回憶。
圖:2016年10月20日 南開iGEM團隊與Randy Rettberg在iGEM Giant Jamboree開幕式上合影
iGEM在我的大學生活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比賽,它更像一種動力,讓我不斷的克服遇到的困難,驅動著我在項目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下去;它也代表著一種情感,因為iGEM我喜歡上了合成生物學,找到了科研的歸屬感。
我終會離開iGEM這個舞台的,雖戀戀不捨,但始終心懷感恩。感謝所有支持鼓勵整個南開iGEM團隊的人,祝以後的南開iGEM團隊再創佳績,也祝2017年所有中國區的iGEM團隊在波士頓取得優異的成績!
圖:南開大學iGEM 2016團隊合影
------------------------------
孟凡康 NKU_China 2016隊長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伯苓學院2013級本科生
現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15年SCU-China隊員,2016年SCU-China副隊長,2017年SCU-WestChina隊長。
今天下午突然收到了SCU-China隊長發給我的一條知乎連接,是一位匿名的朋友在這個問題下新更新的一個答案。讀完之後覺得,跟自己好像啊???(也大概猜到這位同學是哪個學校了)。興緻一起,強行來答一波。
川大生科院(SCU-China)參加iGEM的理念可能和國內大部分隊伍不大相同。老師們不強調最後要拿什麼獎,更強調的是,從這個過程(失敗)中學習。整整一年,除了要錢的行政工作以外,其他基本學生自己搞定。指導老師們會來聽每年的課題答辯,但每年聽完課題的態度基本是「啊…如果課題是這樣的話你們開心就好」。我最開始其實不大能理解這個亂砸錢的邏輯,但親身體驗之後,我覺得對於我自己的成長有了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2016年,隊長在國外的時候還當了一段時間主要負責人)。
不同於常規的實驗室訓練,在自主管理的iGEM隊伍中,我是盡情的體驗了各種的挫折,無論是設計、實驗還是團隊關係上的。2016年那個讓大家迷醉的鞋墊就是我的餿主意,雖然我當時和現在都不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解決方案。當時設計這個課題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強行卡到官方標準就行啊,不在乎完成度和後續,而且好像很酷的樣子(當時很喜愛15年那個頭上抹LB的最佳新應用課題),所以也被隊伍接納了。所以當時一直跟別人介紹的都說是,「我們走娛樂路線」。但確實暴露了自己想法的巨大短板和脫離現實。不過當時也有那麼抱著僥倖心裡「」萬一做出來了呢?「的時候啦。「撞到南牆才會回頭」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但從最後的結果來說,連當時的卡標準目標都沒有做到就是了=-= 很尷尬。
所以這種思路的弊端也很明顯,就是成績不行。反正也沒學院壓力對吧,內心的責任感這玩意兒有時候也沒那麼好使。尤其是大三的朋友們,大四才出結果保研用不上,出國可能時間還來不及(比賽時間都快大約在冬季了)。那大家隨意啦。(好像川大是參加這麼多年唯一沒拿金獎的985了…)導致效率確實很低,就GG了。
但不會做的實驗得自己跑去其他地方學,實驗室沒有的儀器設備得自己想辦法,自己設計鼓搗各種各樣實驗。雖然我不能說在實驗上能力有如何的提高,但至少給了一個需要完全自己動手動嘴動腦子的機會。這種感覺其實是很棒的。而且,在本科想找到一群和你至少在一件事情上共同努力的傢伙,其實不大容易。但能在這裡獲得這樣的體驗。
之前也有很多同學提到了隊伍管理這一點。至少對於在學生幾乎完全自治的川大隊伍下,隊伍管理和傳承是相當大的一個問題。從2015年到2016年,我在隊伍間默默的體驗(和參與)了各種各樣微妙的事情。包括去美國的隊員名單、實驗進度和安排等等。最崩潰的是2016年的Wiki事件。我在Wiki凍結的22個小時之前才收集到了所有的文字資料(ddl是什麼,好像被吃了),結果就是Wiki沒傳完。在Poster Section,拿著列印好的「課題書」跟所有評委求情,其中一個笑著對我說"at least you learned a lesson"的時候心都涼透了。但好歹不是個none,真是謝謝。雖然撕逼摩擦不斷(在波士頓的時候真是…心好累),但確實是很寶貴的人生體驗吧。比賽完了也有點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至少一起努力工作過。
還有比較開心的一點是可以認識全國各個高校搞iGEM的人(強力表白第三軍醫大的胸很大的小哥哥小姐姐們!)
總的來說,心累並喜悅著。但到最後我也確實覺得參賽感很差,尤其是在會場吃到冷漢堡的時候體現到了極致:「我是誰,我為什麼要在這裡,我要到哪裡去,再見。」
基於專業原因和對隊伍第二年發展的判斷(因為覺得最本質的要求不變隊伍其實很難有實質進步),感覺繼續待下去也差不多,是時候該跑路了後,本想著要不直接找個實驗室默默的搬磚,趁著課程爆炸之前最後玩耍一下。但後來,逐漸有了「為什麼不自己建個隊」的想法。
其實很大程度是被中山醫深度刺激了一下,在CCiC的時候看到中山醫隊伍的時候就有了這個念頭。在波士頓更是覺得就覺得哇好牛逼做的好好。其實還是有不甘心的因素在裡面吧。而且,我也真的很喜歡團隊一起為一個目標努力的感覺。也放不下一起共事過程中那些相處愉快的朋友們。
所以思前想後,最後和實驗室的老闆發了條簡訊,緊張的等著回復。
「我覺得你這個想法很好。」
她居然覺得想法很好耶???????
然後SCU-WestChina就誕生了。
招人的時候也沒想公開招,就感覺和自己處得來各方面又不錯就私戳談心。從3個人,到10個人後大換血3輪(很多人退出,然後又再去找其他人談心…),終於變成了現在的12人隊伍。不過其中好幾個都是從生科隊跟著我跑的…當時想,完了,要被生科院釘在恥辱柱上鞭屍數年,但生科還是很尊重大家的選擇(生科真的對我太好了…)
錢可能是最麻煩的一個問題,學校教務處掛了個比賽經費申請,興沖沖跑去申請,結果因為實驗室在生物治療國重,而國重又不是教學機構,在教務層面被踢來踢去最後丟到自己學院,而且學校教務也很為難的說生科院在弄你們又來一個,就算搞成了撐死了給個3-4萬。連夜發小論文到學院教務說明情況,最後吃中午飯收到學院教務部部長一條郵件回復:「年輕時,能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有一幫哥們兒一塊向一個目標努力,真好。我願意幫助你們實現夢想。」差點淚洒水煮肉片。不過這個錢17年4月才知道具體批複情況,3月又得註冊。在請求下,生科隊伍毫不猶豫的提供了第二隊打折碼。和老闆商量一下之後想自掏一堆腰包先墊上,沒想到老闆就幫我們把報名費墊了。收到老闆發來的註冊成功圖片之後真是又想哭出來。感覺就是「野雞組織終於有名份了」。之後又強行拆課題拆成4份在4個學院交大創,加上自己學院的出國補助,零零總總湊了10萬(雖然學校真的只給了4萬,不包含實驗室老闆對我們試劑消費的容忍),更多的還在和其他的學院爭取。真的是經過了這次要錢之旅,才真正知道建隊是多麼不容易。但更感謝的是一路上幫助的人們,沒有大家真的是屁都不是。還要特別感謝生科隊伍SCU-China,真的,非常非常感謝。(商業贊助……我只能說我們試過了……川農的朋友們也是很不容易)
關於課題也是經歷了辛酸的歷程,11月開始初步計劃,開學前兩周大家全部回學校開始全天的讀文獻看課題定課題(2月14號晚上集體去看了la la land,看完電影隊員說,我看到試鏡那一段就想到了你。我說,我也是)。結果2月22號在指導老師們前答辯被批了個痛快,最慘的是一個老師直接說「你們這樣還是換個課題吧」。當天下午整個人都很崩潰,最恨的是自己過了一年還沒什麼長進。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好好整理了老師們的意見以後開學前壓著大創申請的時間前又把課題大改一次,第二次答辯得到了老師「好像convincing一點了,做吧」的評價。最後在區域meetup西南聯盟被大家吐槽之後又繼續修改,才成了最終的樣子。
但怎麼說,一切都在變得更好。我又是個盲目樂觀的傢伙。我沒有那位同學那種的拯救感,更多的是慶幸自己親手了建立起了這個,我現在很愛的組織。雖然困難重重,也窮到沒錢去今年的ccic(想錄個視頻和大家問好),但都挺過來了。所以希望今年,我們和生科隊一起,拿到川大的雙金~
————————————————————————
2017年11月23日
這兩天就一直在跑報賬了。
和生科隊一同完成了川大的6年來的第一次金牌,還是雙金。
現在想起來真是感慨萬千。
9月開始課滿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實驗,10月大規模出數據,離Wiki凍的前兩天拿到了動物最終數據。
完成了自己3年來的一個夢。
雖然沒有提名還是很可惜,但是我覺得我們做的還不錯了。
被華西醫院的電視晨會報道的經歷真是非常的好玩了hhhhhhhh
課題還會繼續下去,我也打算繼續在合成生物學領域走下去。
Thanks to iGEM.
深夜重碼。2015浙大igem隊長,
前記:對所有打算參加or想參加igem的同學的勸告:不要把比賽結果看的太重,體會過程,結交朋友,把握機遇,用心學做人。igem對於我而言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教做人」的人生經驗。參加igem之前我對人性或者說成長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簡單來講就是幼稚,認為所有人抱著同樣的初心。實際上每個人加入igem的目的和看法都不同,這也導致了合作過程中的衝突與矛盾。浙大的igem幾乎都是學生自我管理,整個隊伍架構很不成熟,經驗幾乎全部得從老隊員處獲取,學生本身的格局就不夠開闊,其實走了很多彎路而全不自知。
這麼多年過去,促使我站在上帝視角重新寫下這個回答的原因是我在duke和duke igem隊一起上的一門課。這門課上,duke igem的advisor講授生物產品設計的基礎。從原理到建模還有financial,每個部分都有詳細的模板可以參考,老師對學生的作業質量進行把關和指導。相比之下國內的隊伍大多是靠想像力在做項目。這就好比別人期末前在出題人的指導下刷了20套歷年卷,而你從教材的「序」一個字一個字分裂地啃書。另外,資本主義從不掩飾其虛偽和雙標,本身igem的規則就是羊大人制定的,符合美國國情和學生需求,而為了名次或者學校利益而參賽的中國隊伍們,被一茬茬地割韭菜還撈不到什麼好處。
igem組委會正所謂「割你韭菜笑嘻嘻,割我韭菜mmp」。麻州一群白左組織的割韭菜項目恰好遇上亞洲跪舔美帝的大學們,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東亞國家的意氣風發的青年們不睡覺玩命pcr養細菌提質粒構parts上交給資本主義羊大人,羊大人們美滋滋收各類註冊費收免費parts分發三色貼花紙哄青年們開心。
我實驗室有個小姐姐是恰好12年上交的隊長。如果說那時的igem還有點競賽性質,對申請有較大幫助的話,現在的igem已經完全淪為一個撈錢吹水大會。不是我diss各位的努力,北美生物類申請,igem幾乎已成標配不再具有競爭力。對於學生而言,由於這個比賽的局限性,反倒不利於參加多年的本科隊員接觸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
時間短,技術粗糙,成員幼稚,沒有區域賽後廣大亞洲隊伍淪為三等公民無法出線,某些學校還指望著多拿小貼紙搞「大新聞」,對申請沒啥幫助,成員多數為21世紀學科組成。我實在是想不出什麼更兇殘的自虐方式了。
但是,如果讓我說這個igem值不值得參加呢?我會說值得。畢竟本科期間在這麼短內教做人的機會不多,且這個比賽讓我深刻意識到了做純生物的危機。大概是Wiki freeze之前,干隊的同學們實驗已經能做的像模像樣了,濕隊的同學還在發愁陽性結果不夠多,代碼半行都不會寫。
昨天深夜和益豪聊了會兒,對於隊伍里出現「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現象,各位大可見怪不怪。畢竟現在的孩子都是利己出身,以後會越來越多。所以有志青年們別在這深坑裡把自己憋死,體會到人間疾苦以後趕緊爬出坑該幹嘛幹嘛。畢竟igem留給我的除了人生經驗還有三個月的抑鬱和半年降了0.5的GPA。謝邀。答案里大多數都是濕隊,我來介紹一下干隊的情況。多圖預警。
0.
參賽之前,要先看看自己本學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學校是否提供往返路費住宿費用,如果不,自己是否承擔的起。想好了再來參賽,半途而廢對於團隊的進度和自己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1.前期準備
首先要確定是今年要製作的方向和內容,可以根據去年隊伍的成果加以修改,如果有新的想法也可以另起爐灶,但是這樣以來要花費的時間就要更長,我們隊伍選擇在去年的基礎上添加了基因關聯可視化,相關論文分類推薦,以及Markov片段預測功能。
隊員的選擇和分工也十分重要,最終組合是軟院+計院,分為前端/wiki組,後端組,可視化組和演算法組,另有兩個人,一個人負責團隊進度管理、內部協調(隊長),一個人負責Presentation主講、及時跟進官方最新通知,與外校進行社會實踐聯繫(Speaking和Listening要好)。
接下來就是漫長的coding階段,每周會在實驗室進行一次例會每個人討論下目前的進展以及遇到的一些問題。這是在大學本科期間少有的合作大型項目,能夠很大程度上鍛煉一個人的代碼合作能力(以及git的使用)。 IGEM 對於人文交流和實際應用方面還是蠻看重的,可以在系統製作上線一部分主要功能的時候發給友校濕隊共同交流下,看看他們需要什麼?你們能提供什麼?矯正下系統實現方向。畢竟干隊成員大部分是計算機和軟體專業,做出來的東西不見得能對上濕隊真正的需求。
Wiki和poster也是大賽蠻看重的一個方面,並且設有專項獎。最終我們還是吃了wiki的虧,少了一條官方要求的條目,只拿到了銀獎。所以在做完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檢查是否完全覆蓋了官方的要求。
2.前往比賽
簽證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要填寫DS160等一大堆表格,但是有邀請信還是蠻好過的,最後拿到一張小條條就可以開心回去啦。最好團隊一起去簽證,切忌一個人過去簽,這樣被拒概率非常高。
就是這個小條條:
IGEM 在距 MIT 一公里左右的海恩斯會議中心舉行,上圖:
在比賽期間每支隊伍的poster會被放置到走廊兩側供大家欣賞,一般上面會標有參賽隊伍名字和方向,可以挑一些感興趣的隊伍去聽聽他們的演講。
這就是比賽的整個展區了,每個隊伍會佔用一部分白板作為作品展示區域,需要留下口語好的同學值班,方便隨時回答遊客對於作品的疑問。進場需要持專門的隊員牌子,牌子非常非常貴(幾百刀),只能由一個人把牌子不斷帶入帶出把整個團隊帶進場(還好歪果仁對中國人臉盲)。
在場館裡可以見到很多神奇的東西:
最終比賽以演講+答辯的形式在分會場進行,很遺憾沒有找到自己團隊的答辯照片,放上前一組的:
會有4個judge根據你的presentation進行打分,問的問題大多數與你做的東西有關,結合你的wiki和場外環節最終在最後一天公布結果:
最終比賽結果會分金、銀、銅獎、Grand Prize Winner和一系列單項獎。
3.總結
IGEM在比賽形式上屬於比較隨意的那種,考察的點比較多,強調的是創新和實踐。相比結果來說,過程可能對我的意義更大一些。團隊間的磨合,大型項目的介面對接都是一個挑戰。能夠在大學期間去一次Boston體驗下國際大賽也算是難得的事情吧。最後推薦 MIT 裡面Legal sea food的龍蝦,好吃價格又公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sequel?
※如何在重構神經元形態時分辨樹突和軸突?
※南大和同濟的生物信息學選哪個?
※如何學好生物信息學?
※三聯體密碼子是如何被確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