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流量為王還是用戶至上?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指的是,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但是用戶思維和流量商業變現之間,卻存在著諸多矛盾。

一邊是人工智慧與精準匹配的大數據帶來的信息傳播革命,一邊是眾口指斥的內容低俗化和標題黨刷屏;背負罵名的今日頭條,正是這場「媒體工業化」浪潮急劇變革的矛盾焦點與價值衝突的寫照。

互聯網時代,使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發生變化,信息不再由新聞工作者製造,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原產地,單位「人」取代了信息成為核心,因為人是核心,所以「用戶思維」成為互聯網思維的核心。

「流量思維」是相互宰殺,「用戶思維」更顯相親相愛,兩種思維之爭,實質上是「魚塘理論」和「牧場理論」的爭論。流量至上把人當機器看,一切以廣告收入為核心;用戶思維把人當人看,用戶真正地被尊重,進而產生信任。畢竟,「愛用戶如愛己」。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曾說:「今日頭條不是一個新聞客戶端,而是要做最懂用戶的信息平台」。打開今日頭條的主頁,除了頭部有零星的時政新聞,剩下的推薦位都做到了「投其所好」,也許內容的好壞並不重要,真正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才是今日頭條的王牌。

觀點一:長尾經濟,流量為王?

中國普多大眾最喜歡看的內容一定不是《三聯生活周刊》,甚至不是來自《故事會》,而是地攤上的八卦和奇聞小說,而現在的今日頭條就能將這樣「低俗」的內容,通過個性化推薦演算法分發到移動端,用戶的「非專業新聞」需求就這樣得到滿足。

「得屌絲者得天下」,屌絲是一種長尾經濟,互聯網經濟作為典型的長尾經濟,關注草根一族就是關注長尾經濟。互聯網讓小眾變成長尾,讓非主流成為主流,這一點今日頭條做到了。其海量長尾內容產生的富餘,演變成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長尾收入,其規模可以與頭部效應相媲美。

說到底,抓眼球的內容實際上就是以點擊率為目標的體現,今日頭條想要變得「高大上」其實很容易,比如以「收藏數」為優化目標,那麼今日頭條APP上很可能滿屏都是乾貨,內容都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事實卻是,今日頭條引領的自媒體2.0時代,內容作者已不再是為讀者寫文章,而是一切為AI(人工智慧分發)和點擊量服務,在AI的指引下,「做號人」應運而生,他們未必會寫文章,只需每天在網路上搜集素材,十來分鐘就能產出一篇「原創」文章,業內稱為「洗稿」,生產出的內容,99%都是信息垃圾。

觀點二:滿足個性化需求,用戶為王?

2018年1月3日,今日頭條啟動招聘2000名內容審核編輯,這是個不小的數字,此次大規模招聘,意味著今日頭條越發重視內容質量,而內容質量的享用者,正是用戶。

從用戶體驗上,今日頭條是一個很能「殺死」用戶時間的產品:內容海量、長尾,覆蓋的人群寬廣。

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演算法一直是其核心競爭力,而時間線上的個性推薦演算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用戶粘性。除了頭條APP,今日頭條也開始打造問答產品類悟空問答,社交類產品微頭條、視頻類產品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抖音、微頭條。在人工智慧時代,所有能夠做標準化推薦的產品,比如文章、短視頻、微博、問答,都可以做個性化精準推薦。

用戶花在某產品上的時間長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成敗。就像淘寶一直在打擊假貨,今日頭條也一直在打擊低俗信息和標題黨。垃圾信息會損害今日頭條的品牌和商業利益,就像淘寶被貼上「假貨集散地」的標籤一樣。

對一個新用戶而言,前兩周,是AI不斷貼標籤,精準分析匹配內容的過程。用戶使用時間越長,機器給用戶貼的標籤越多,今日頭條對用戶的標籤化分析和內容推送越精準,最終不斷拉長用戶對今日頭條的使用頻率和停留時長。靠低俗內容吸引缺乏用戶黏性的廉價流量,並不符合今日頭條提升資本估值的根本訴求。

所以,今日頭條,究竟是以流量為先,還是用戶為王?


謝邀。

今日頭條,在我看來,內容定製做的非常好。AI其實是一種模糊的識別,初期因為和用戶需要有適應過程,所以在這期間AI會不斷地修正內容,達到精準滿足客戶需求的目標。但因為用戶普遍都會被標題黨和獵奇心理所誘惑,所以會觸發和自己「不願承認」的偏好,也許八卦等俗氣的內容並不是今日頭條的流量導向,而是客戶自己無意的點擊造成的後期拙劣審美,因此,可能會出現客戶不滿意內容個性化定製的需求。

如果單從大數據演算法去推薦內容形成主頁面的話,就算今日頭條不是傳統新聞資訊平台,但作為信息集成平台,它也應該擔起信息質量的剛性責任,除了時政新聞的硬性需求,不能只從客戶平時的點擊計算,還應該兼顧一些軟信息的投放。

可能很多人都有點擊每一個新聞都要小心一些,萬一點進去八卦新聞,是不是以後內容定製都只有八卦了呢?以用戶為中心,不僅僅是靠大數據,可能還要承擔起把關人的職責。

至於流量發麵,我認為流量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的體現和成果,今日頭條不僅有微視頻和微頭條還承包了幾乎全媒體的各項功能,甚至有人打呼「微信將死,今日頭條取代之」,今日頭條往社交方面發展無可厚非,其也有資本,劉強東、潘石屹等大佬都經常在微頭條發言,確實過濾了微博很多的八卦和廣告,但是真正取代微信和微博的社交分享功能尚且太早。

如果說今日頭條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內容個性化推薦,精準定製的記錄,那麼就應該發揮這一核心功能,培養用戶粘性,提供更加高質量甚至精緻的信息,體現一個平台是否做到了以用戶為主,看的不是隨即一番的點擊量,真正在乎的應該是用戶的停留時間、劃屏速度、轉發分享、收藏量等多項指標。同時,作為一個用戶體量和信息資料庫存巨大的平台,高質量確實應該取代高速度。

也許,以用戶為中心才是新媒體時代紛紜變遷的重中之重。


且不談今日頭條這樣如今炙手可熱的案例,光看「流量為王」和「用戶至上」這兩個關鍵詞,我個人覺得兩者本身是並不衝突的。

不談假大空,就說新媒體的基礎追求是什麼?當然是流量和用戶基數,只有做好了流量才能繼續談變現能力。但在這一過程中,「用戶至上」的法則是否會受損?那我覺得並不會,最多就是涉及到一定階段的留存與流失問題。追求」質「的用戶由於社區/網站/平台本身過多追求流量變現而質量不達期望從而選擇主動離開;無所謂」質「且滿足於」投其所好「的用戶繼續留存。而流量變現後,事實上成果也將會在一定時間內反哺於「質」者,這類用戶也將再度聚集。

「質」與「量」的博弈本身就由不同的主體佔據,各類用戶各得其所,因而兩者本身並不衝突。


流量和內容對於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體來說,存在分歧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首先,今日頭條在追求流量的過程中確實對內容的質量有所損傷。其倍加推崇的核心推送技術,往往只是根據用戶以往的點擊情況,推送同類型的內容。這實質上就是對用戶的迎合。然而,說句不太中聽的話,這個國家才真正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四十年,很多人在精神追求方面一片空白,關注點還都停留在各種獵奇娛樂八卦花邊新聞上面。這樣的消費群體特徵構成了巨大的長尾且低智的需求。因而,以迎合用戶為目的的推送系統所推送的內容當然大部分會是低智的內容。進一步,由於大部分的內容需求都是低智的內容,不需要花大成本製作,因而媒體也沒有製作高質量內容的動力。更糟糕的是,現階段的推送技術對用戶的信息消費習慣往往有著反饋增強的作用。通過不斷的推送同類型的信息,讓用戶更加習慣於消費此類型的信息,從而使得用戶的信息消費限定在了一個極小的範圍內。從社會整體的信息互通和人們的信息獲取來看,這當然是非常不好的:不僅隔離了不同用戶的關注點,使得用戶只看到了他目前關注類型的內容,降低了信息傳播的廣泛性,還潛移默化的固化用戶的信息消費習慣,降低了用戶發現潛在有用信息的幾率,也阻礙了整個社會在精神需求上的持續發展。

這種流量對內容的損傷,在短期來看影響並不明顯,但從長期來看,不僅有著上述社會效應,也會使得有更高內容消費需求的用戶離開今日頭條,轉戰其他內容更好的平台。這當然對今日頭條來說,會是一種損失。同時,也會倒逼今日頭條對內容的改進。

而另一方面,從一個媒體的運營來看,流量對於內容的質量而言,也有推進作用。在一家移動互聯網媒體的初創期,往往需要不惜一切代價野蠻生長,提升流量,這是資本的需求,也是企業發展初期的條件限制。當其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通過流量帶來了足夠的累計和變現的可能,內容的進益便有了物質基礎。而這個階段也正如其他上面分析到的,進入了頭部用戶的累積時期,對內容的質量有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從需求性和可行性兩方面,都會推進內容的質量提升。

所以,在我看來,今日頭條的流量在初期確實會犧牲內容,但到了其發展的「深水區」,一定會更加註重內容的質量,以滿足更多的頭部用戶的需求,從而穩固其用戶基礎。


流量和用戶對於今日頭條這個內容毒販來講,顯然並不重要。

今日頭條彷彿就是,一場流氓的盛宴。

它的套路感覺還是很明確的。

它深刻的意識到今日頭條的用戶都只是一個動物,第一次打開先給你幾個辣眼睛的內容試探你的底線,當你做出一個獵奇選擇後,就瘋狂給你推薦你更多辣眼睛內容,讓你的底線一次次接受洗禮,一次次發現更俗的自己,並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變現也很簡單,死豬是不怕開水燙的,這時候,豬狗一般的你正在期待下一條更俗的內容,10條內容有3條廣告你也不會介意的,在這裡,你只是一個動物。

今日頭條的AI推薦系統,通過協同過濾演算法,把讓機器告訴你什麼是「俗」的內容變成可能。

---這裡是政治正確的分割線---

說起來流量的意義,近年來有目共睹的互聯網圈案例,要數58同城邀請當年的SEO之王陳小華加入後,流量一年內幾何量爆增,輕鬆揍翻之前領先自己的趕集(陳小華的老東家),電視一開就是大冪冪在喊喇叭——58同城一個神奇的網站,流量可以玩到這個程度也是當年的傳奇了。在58發展到一個穩定的階段後,陳小華出任58到家CEO,58同城後續也再難重現當年腦白金一般的新聞和事件,不是姚勁波不想,新增流量顯然是有紅利的,當已經把所有人洗腦一遍之後,讓流量來這裡變現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說到流量變現,全世界玩的最6的必須是騰訊了,手握QQ和微信兩大流量殺器,以一種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跋扈,橫向拓展和投資各行業服務,2017年騰訊投資的項目幾乎涵蓋了所有目前熱門的行業。今年爆出的王者榮耀日流水30億,就是騰訊流量變現能力最直接的說明。就不提騰訊遍地開花的天天系列遊戲了,每個都是盆滿缽滿。Pony馬最為人知的特點機會用戶至上,在哪裡都會講用戶體驗最重要,從來不講流量為王,因為騰訊的多數產品藉助QQ微信的生態,都能順利的闖過流量增長這一關,最後能不能粘住用戶持續留下來並且變現還是要靠好的產品和服務,需要更重視用戶的體驗。

所以對比看來,一個產品在成長初期,流量確實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人來,再好的服務也沒有意義。在產品有了一定的用戶基礎後,重視用戶(用戶至上)才會讓新用戶留下來,讓留下的用戶變現。流量和用戶的概念在互聯網產業中不屬於對立的點,完全可以由兩個不同的部門來負責推進,但是在公司戰略層面,這兩塊工作應該與產品現狀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非新聞專業,隨便說說…

1 )問題里以「流量」為目的的創作,指的是以聳人耳目的標題、千篇一律的文本等為主,進行低俗廉價的內容生產。此類內容或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用較低的成本吸引到可觀點擊量,但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讀者/用戶也必然擁有低的黏度和低忠誠度,長此以往,如果讀者(用戶)難以被平台內容恰當地戳中或取悅、或者說被持續刺激到,平台通過吸引眼球獲得的流量也將漸漸流失。

2)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培養起了一批口味「刁鑽」的讀者,他們早已不滿足被無差別的內容餵養。尤其是本就主打垂直細分領域和個性化內容提供的今日頭條,更應該把「用戶個性化」放在核心位置。

3)如果拋開原問題里「流量」的定義,那麼在任何以內容為核心競爭力的媒體或平台里,流量跟用戶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選擇的。一方面,只有持續高質創造出符合用戶想像,滿足用戶需求(或者說製造他們最可能衍生出的需求)的內容群,才能以此為圓心,如積雪球般匯聚一批穩固的流量。反過來說,任何高流量的創作,本質都是要戳中用戶的點。了解用戶在想什麼,焦慮什麼,渴望知道什麼,才能讓閱讀量成為「流量」。在這個意義上,流量為王跟內容為王是一回事。


雖然身邊有很多做媒體的朋友,自己也有一個流量穩定的公眾號,但自己並不是媒體專業的,也不自認在做媒體,所以說得極不專業多擔待。流量為王和用戶至上如果對立起來看,其實有一種默認,就是真正的「用戶」是不喜歡「流量」的那些東西的——只是大概現實也並非如此。不是因為巨大的用戶基數,就不可能產生流量。流量實打實在那裡,為什麼還是有人出來罵?一方面掌握評論權的人並不是流量的主流。另一方面這種「罵」是值得拿出公眾身份來說的,可他們是否也可能會點開那些流量貼呢?一個社會有長尾,每個人的趣味又何嘗沒有長尾的部分?所謂的用戶至上,其實是我們應該激發用戶的「長尾/底層」需求,還是去滿足使他們有更高級體驗的需要。


語無倫次地說幾點:

1. 比起探討這兩個法則哪個是對的、或者是不是矛盾,我更關心的是,為什麼用戶至上和流量為王會成為一個對立範疇?以個人的感覺,流量與內容的對立來自於專業內容媒體的互聯網轉型,直白點說,遭遇互聯網的使用形態,原本做內容的方式在經濟上難以為繼。在這個環境下,內容生產者面臨調整,由是有這一矛盾的流行,因此,倘使我們是站在互聯網經營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話,要思考這一矛盾的語境和他對我們的適用性。不能拿來就用,那相當於偽問題。

2.以我的理解,對於頭條這樣做渠道的內容平台,流量和用戶更像是經營策略的兩個階段而已。用戶至上相當於將渠道打進更為貼近生活場景的經營策略。

3.順便提一句,如果跳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再看,如今在互聯網做內容的人,以這一對立範疇進入,可能的一個後果是構成一種保守的經營策略,既然保渠道必然捨棄內容追求,那麼就捏死了用內容開拓渠道的可能性。


不看今日頭條的瞎答一發:

如前面的朋友回答,這是一個偽問題。流量為王無非就是把控渠道和注意力,沒那麼不堪,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目的也就是圈養用戶,並無「更顯相親相愛」一說,兩者是中性且一體兩面的。

真要對立起來說,還是流量和內容的對立。這點在無數倒下的媒體屍體上已經給出了答案,你看連one實驗室都解散了。

有一點好奇的是題目里的最後一段話。因為沒做過相關研究,我想知道推送越精準真的越用戶能提升頻率和時長嗎?以及,流量有廉價一說?去年年底頭條估值已經到300億了,我偏向於認為頭條對內容的整治更多是出於版權問題和社會影響/政府喜好。


當我看到這兩個概念的時候,並不覺得說一定要偏向於哪一方,個人觀點而言,這兩個概念更像是一條時間線上的先後順序(流量為先,用戶為後),或者更像是金子塔的構造(流量為基礎,用戶體驗為上方,或許還有更加上方的概念)。在一個平台的起步階段,必定是坐擁流量則為王,隨便舉一些互聯網門戶或者電商旗下的一些產品或者業務線,都是依仗老東家打下的「流量江山」。而用戶體驗這個概念,更多地偏向於日後的可發展的競爭優勢,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深入、細化用戶需求,增加用戶體驗從而增加用戶粘度。對今日頭條而言,它更像在「流量為王」到「用戶為王」的轉型期間,這個轉型期間並不是通暢無阻的。一場好的足球賽往往會在中場來來回回好幾次才發起最後的攻勢,那麼這個轉型期間也是如此。所以,個人觀點認為用戶體驗是未來發展的競爭優勢,流量為王是過去打下的基石,至於它現在在這個轉型期間,我們就讓子彈飛一會吧


非專業人士,隨便聊聊看法

題主所問的今日頭條到底是流量為王還是用戶至上,個人認為這兩者並不相互對立,今日頭條既注重用戶體驗,也關注流量。

今日頭條作為互聯網企業,必定是以用戶為中心的,通過大數據的對用戶喜好特點的分析,進行精準定位,依據用戶喜好或者關注的話題,實行對用戶個性化的精準推薦,向用戶推送相關的信息,從而提升用戶的體驗。這種好的體驗會以品牌口碑等形式轉化為互聯網公司賴以生存的流量,從而增加其盈利點。用戶至上是保障流量的基礎,而流量向收入的轉換則為提升用戶體驗提供財力支持。這兩者單純的追求任意一方都會影響企業的發展,不否認有一些互聯網公司太過極端的偏向一方,但單說今日頭條的話,感覺還是將二者結合的比較好的。

至於題主說的像垃圾信息充斥的現象,我認為更應該從今日頭條自己的定位出發去思考這個問題。CEO張一鳴說今日頭條不是新聞客戶端,是信息平台,那我們就不能以新聞平台去要求今日頭條,信息的發布者不再是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所以信息的傳播方式、信息質量都無法保障,用戶更應該明白的一點是,如果想看傳統的新聞,今日頭條或許並不應該是第一選擇,因為它本身就沒想做我們心中的新聞。

說的有點跑題了,一點小見解。


16年裝了頭條然鵝還沒來得及用沒兩天就卸了,因為它的推送實在太吐厭了,所以嚴格講並非頭條用戶。移動廣告圈工作過大半年,想就題主流量為王和用戶至上二者的認識淺談一哈。對於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流量是其發展基礎,也是它縱向成熟的台階,所以像頭條產品做得就是內容發布,決定了它的內容要博得稀缺的注意力,搶佔流量,才能靠廣告去盈利。初期廣撒網才能做到後期的個性化定製。在做移動廣告優化那會,頭條相比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資訊類app確實更穩定、流量也大、激活、留存數據也更好看一些,投放廣告跟內容發布類似,初期也是口要放得大一些,保證足夠的曝光才能憑數據進行優化,所以個人感覺頭條最終是朝著用戶至上在努力的,同時關注流量保又是不得不保證的。


流量

a) 業務角度——用戶體驗差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不是用戶思維,而是信息的連接被打通;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概念是從營銷思維轉移到產品設計端的。但用戶很多時候是不清楚自己的需求的,某方面能滿足需求的產品也可能還不存在。所以產品設計者就需要比用戶更加理解需求,來定製出一套有效的解決方案。今日頭條做的是內容聚合平台,分發能力(演算法)是他的核心競爭力,而通過內容編輯創造價值現在來看效果也並不好。放在內容生產傳播的過程中來看,頭條的核心演算法只是做到了分發、也就是信息的搬運工,並沒有主動地建立在「用戶想看什麼」的這種需求上創造出內容和價值。那麼頭條對於用戶的價值就在於分發的精準,也就是對信息流的過濾。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拉的廣告就會很大程度地造成用戶精力的損耗——反而增加了信息流中的負擔。

同樣,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內容,這樣的內容有多少垃圾、又有多少精華?除了年紀較大、無法分辨信息質量的用戶,又有誰會主動轉發頭條的內容?所謂的長尾只是頭部內容分流之後的剩餘部分,被切割留下的用戶是對信息質量不敏感的人群,既然不敏感,那內容質量也沒有太大影響了。最後的結果就是一些低級低質量的內容夾雜著廣告。

在我看來,頭條的核心競爭力演算法也並沒有應用在用戶至上方面,反而可能在廣告投放方面應用較多。對於內容的推送,現在來看就是一些平時關注得多的一些方面推送更多,但看到更多想看的並不一定代表著用戶體驗的上升。比如過多的同類內容會讓用戶更快地厭煩產生負面效果。

b) 做內容只是競爭需要,達不到用戶至上的水平

對於頭條的內容編輯、自己生產內容這一塊業務,是擴大產品功能的一種競爭策略。在競爭中,最基礎的,同類產品需要有相同點和不同點。其中,相同點構成了這一類產品的基礎功能,別人有的你沒有,就會輕易地被用戶拋棄;不同點構成了自己產品的競爭優勢,你有的別人沒有,就會有機會從消費者頭腦中同類產品的品牌形象中脫穎而出。內容編輯業務就屬於新增的相同點,頭條的最大競爭對手是原門戶巨頭騰訊新聞,其作為門戶有強大的內容編輯能力、作為移動端巨頭有最大的分發渠道微信,而頭條有的只是演算法和市場份額,在渠道上無法獲勝則只有依靠內容。但在內容方面頭條一直屬於信息聚合平台,沒有原創高質量內容,所以才會收購一些內容生產app來補強這一環節。

c) 產業鏈角度,靠廣告盈利

頭條在信息鏈中的下游是用戶,雖然頭條業務包含用戶商城,但主要收入在於廣告。這種時候,不要聽他說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對於頭條來說,用戶和客戶是不一樣的,客戶通過用戶來賺錢,頭條只是做成了一個平台,讓客戶在上面與用戶連接。在產業鏈中,廣告客戶才是真正的變現端、也就是下游。所以,正因為盈利模式主要為流量——廣告,吸引用戶才成為了一種必要。很多人觀點都是認為用戶至上和流量為王沒有矛盾、相輔相成。這些觀點沒錯,但卻是今日頭條商業邏輯的一個反邏輯。把用戶思維落實在產品設計上,自然會吸引來用戶、帶來流量,那麼廣告收益也就是順帶的事。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今日頭條為什麼一開始不是這樣做而是靠流量發展起來之後才去補了原創內容呢?就是因為在產品設計上頭條把用戶體驗交給了演算法,而自己踏踏實實地去導流量、靠客戶的廣告才活了下來。不然,頭條在初創期的優勢又在哪裡呢?實際上靠著廣告盈利催生出來的內容並不能算經過了市場的考驗,因為廣告看的是流量,而內容只能靠用戶來檢驗。用戶至上應該始終把用戶體驗、需求放在第一位,深耕於一些垂直/長尾領域,傳播的事情交給滿意的用戶(社群),盈利的方法亦然。難道靠著互聯網思維、社群運營上天的小米模式都被遺忘了嗎。。而對於頭條的成長過程而言,顯然關注用戶這方面是有一段空檔期的。所以在頭條這裡,基因里就寫著流量。

另外,頭條是不可能洗白的。個性化和普適在現在頭條的演算法階段依然是矛盾的,既然想做普適的,必然是低級的、基本的。沒有足夠個性化的內容而只有個性化的投放,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一開始靠品牌吸引用戶,但用戶會反過來定義品牌。可以看看頭條的引流歷程,用戶的水平有目共睹。再加上不斷地被頭部內容分流,剩下的人又有多少變現能力呢?也許不是他們選擇了頭條,而是頭條往下,沒有更低級的內容存在了。這樣一來,頭條用戶至上的生路就被活活堵死了,怎麼辦呢,還是走流量吧。

不過,我對今日頭條還是很肯定的,有流量和演算法,分發能力肯定是會越來越好的。再加上對內容生產的精耕,也許市場份額不會輕易流失。但是頭條的定位是不會輕易改變了,用戶群體在一開始是哪些,未來也不好改變。他們消費態度、生活方式的轉變,才有可能真正地改變頭條流量的變現方式。等到了用戶可以直接變現,那才能說是用戶至上。


非今日頭條活躍用戶,講講自己十分有限的認識吧。

首先,流量為王和用戶至上,本人以為這兩者並不是一對相互排斥的概念。吸引儘可能多的用戶,帶來流量,然後通過廣告等方式變現,應該說是一種非常經典的盈利模式。在這之中流量變現和用戶滿足應該是相互捆綁的。

其次,就要說到今日頭條究竟是怎樣一種產品。頭條的CEO說今日頭條不是一個新聞客戶端,而是要做最懂用戶的信息平台。本人以為對頭條的性質作了很好的概括。一個依賴於演算法的平台,意味著其並不主事內容生產,而是分發,同時也意味著其必須獲得相當的用戶規模才能維持運作乃至盈利。這一點從它技術、市場部門為主的人員構成也可以看出。因此將其與其他的新聞媒體比較,苛求所謂內容的質量與專業是站不住腳的。文中提到頭條新近打算招聘2000人的內容審核團隊,背後的原因恐怕更多的是希望通過自我審查規避風險。

最後,今日頭條是不是就看不到嚴肅的高質的內容呢?也不是。通過訂閱,用戶仍有機會滿足自己的需求。問題在於其閱讀體驗、更新頻率、運營水平或許尚比不上公眾號、專門客戶端等渠道。而這是有提升的空間的。

總之,可以看到頭條出現也有幾年了,其向上的勢頭愈強。(開出的工資在業界也是相當令人艷羨)頭條的模式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拿看新聞,長期關注嚴肅資訊來說,至少本人認為頭條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包括之前的zaker flipboard體驗也不是很好。遠不及關注幾個特定的客戶端來的可靠。然而這樣的人群又有多大比例呢?更多的人打開頭條的時候只是抱著看看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情發生的心態。這個時候頭條的模式確實顯得十分強大。所謂低端內容永遠是市場的主流,以至於新聞網站的點擊量市場要靠貓咪來拯救。


謝邀,我個人還是偏向用戶至上的。不是說流量為王不對,其實緊抓用戶,給用戶良好的服務體驗的最終目標也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訴求。近幾日炒的沸沸揚揚的頭條低俗內容,其本質還是利益催化的產物,只不過這種利益對於頭條自己的產品並不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對自己的產品形象也沒有良好的影響。這種低俗的快消內容,的確吸引了一部分用戶,但是通常這些內容基本上沒有太多養分,同時也不能凸顯產品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今日頭條作為一家以AI技術對資訊進行分類並進行個性化推送的技術公司,我認為技術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加強對頭條號內容的審核,用技術手段對低俗內容進行過濾,還給用戶一個好的頭條。最後,畢竟頭條應屆薪水25k往上,加之身邊在頭條工作的百萬頭條哥,祝頭條越來越好。


流量在現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深入到每個互聯網以及現在的各個社交媒體。準確的說,流量是必要條件,是基礎,沒有流量是不行的,但有了流量也不一定行。當然我們更應該考慮用戶,因為現在用戶才是決定流量的關鍵,其關鍵在於準確的抓住用戶當今的需要,以及用戶會現在社會的關注點,吸引眼球,達到已標題致勝。往往一句話,決定這用戶流量的去向。所以,現在說流量之上還是用戶為王,兩者是相互依存。不能單靠流量,更應該的是可持續的發展用戶。


謝邀

還好,這問題好像不是「以今日頭條為例分析新媒體的運營側重點」。所以我這肥宅工科生還敢說一說。

我沒用過今日頭條,不過最近「今日頭條」總能上頭條,我也剛剛百度了一下,就隨便說說。大概也就這兩點吧。

  • 只會揣測用戶意圖的,當不了老師。

道理也很簡單,用戶要啥你給啥,你不就是個服務員啊。這年頭,裝的有學問的知識付費那麼賺錢,羅振宇之流就靠著讓自己看上去有學問能把自己二十年跨年演講的票提前賣出去,提前把錢圈了,那你今日頭條憑什麼靠裝成沒學問、只會講葷段子的樣子賺錢?

你錢比用戶多,能力比用戶強,見識比用戶豐富,結果給的內容一點都沒超出用戶的審美範疇,要你有何用?

再舉個例子。蘋果手機這幾年開創性不如前幾年強了。每次蘋果發新品,總有節奏說蘋果某某功能抄襲,因為某款國產手機這功能早就有了。當然,這依然擋不住民眾對蘋果產品的趨之若鶩。而這不過是因為喬布斯當年對智能手機的開創而已。這幾年,庫克倒是很可愛地把用戶當爸爸,這也就導致了蘋果的下坡路。

做手機的人里,羅永浩倒是把用戶當孫子,不過嘛……

  • 除了緊跟潮流外一無所有的,退潮的時候就涼了。

然後你說,不對啊,我現在緊跟潮流,啥火我做啥。人工智慧演算法多火啊?我把這東西用到我自己的APP里,難道不給力?

(咳,其實我一直覺得對人工智慧趨之若鶩的人類沒體現出任何智能)

人工智慧演算法在具體的幾個領域或許有用,比如導購。畢竟這種情況下用戶是帶著直接目的進行操作的。但是在推送新聞的時候用戶是沒有直接目的(即我不可能就要看某個類別帶著某種情緒的新聞),也就是個關鍵詞的統計和檢索。如果只為了滿足屌絲心理,這技術可能還沒標題黨爆照黨有效。

我們具體一點。不管是做老媒體還是新媒體,關鍵是要看記者和編輯的。今日頭條的內容提供者水平不夠,從知乎挖了好多大V過去。但是這有什麼用呢?靠著知乎的平台效應,抖個機靈爆個照就能成大V。而真正能帶動流量的大V(知識分子)又不差今日頭條給的那點錢。人家知識分子去你們平台,你們平台除了錢能給什麼?屌絲的狂歡?知識分子稀罕這個?

然後發現「知乎大V」並不能吸引用戶,今日頭條就靠打色情擦邊球企圖吸引屌絲,結果被約談。

靠著互聯網精神、大數據理論、人工智慧技術而不是什麼「有態度」「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見解」為營生的今日頭條不知道還能撐多久。「你關注的 就是頭條」也沒什麼意義,簡直不給都有過「18歲非主流」經歷的年輕人活路。這個社會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不要騙你的用戶。

好了好了,最後該回答問題了。現在的今日頭條有流量還是有用戶?從我身邊的人來看,我認為是都沒有多少的。那麼今日頭條現在是更需要流量還是用戶?enmmmmm,我覺得有價值的用戶太難爭取了,那麼還是流量吧。互聯網思維的特點不就是不管名聲好壞,有流量就有錢賺么。

唉,互聯網是工具啊,不是手段……

就醬。


任何一個產品都離不開流量與用戶的雙重標準,說到底能帶來流量的還是用戶,關鍵是流量先行與用戶先行的理論而已。

在吸納新用戶的時候,或許可以通過一些轉載推薦的高流量信息引流,但在用戶留存上還是應該做好「用戶至上」原則。這就是頭條不停優化自身演算法的原因,因為用戶都有習慣性,再新鮮的演算法若讓用戶一味覺得僅是推薦用戶感興趣的內容,一段時間後會讓用戶產生玩膩了的感覺,所以適時根據用戶需要推薦新內容、新玩法和新產品也是確保用戶留存的必要手段。

所以在我看來「流量先行」,而「用戶至上」。


流量還是用戶,是無法分割的,若一定要二選一,那麼我會更偏向用戶至上

流量為王的本質深挖下去,依舊是用戶,用戶決定了流量

但我認為目前今日頭條最大的問題是其提供給用戶的內容,內容決定了用戶和流量,沒有相應的用戶自媒體門檻,以及內容維護機制,與其相類似的產品沒有了往日的競爭優勢,所以今日頭條是否更應該注重內容的質量? 通過內容帶動用戶體驗和忠誠度?


首先,我覺得以廣告流量為中心,和以用戶體感為中心,並非兩個對立的概念。以廣告為中心的對立,是不以廣告流量為中心,但這並不能等同於就是尊重用戶。

其次,如果非要說存在矛盾,那麼是現階段傳媒水平層次不齊?受眾水平層次不齊,導致了流量為中心並不能必然帶來用戶的體驗感和被尊重感。

第三,這個問題,我的感覺是,對於一個適合市場的產品來說,用戶體驗和流量收入二者的最大化,才應當被關注。所以,在考慮孰是孰非的時候,我們是否更應該關注二者的限度和維度?

非傳媒專業,歡迎拍磚~


了解用戶的需求是為獲取流量,有流量才能變現;

所以我覺得賺錢最重要。

所以脫去問題的華麗外衣,討論的應該是用戶至上和流量為王哪一個能更好的服務於或適合於此時的今日頭條?

答案肯定是~~用戶至上唄。

為啥?

你說為啥?

新聞資訊類APP的用戶有天花板,現在頭條累計下載量多少?

能不能活下去靠的是明天還有多少人繼續使用呀。

要不廣告怎麼賣錢!


推薦閱讀:

哪類直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方向,娛樂社交性or垂直方向細分領域?
如何看待「愛回收」的媒體廣告?
新媒體管家這個編輯器怎麼樣?
做新媒體運營需要讀哪些專業書?
有哪些媒體的闢謠實際上是造謠?

TAG:新媒體 | 產品體驗 | 用戶研究 | 新媒體傳播 | 今日頭條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