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流量巨大但始終無法變現的互聯網產品?

無法變現的原因(主觀、客觀)不限;客觀原因主要指市場環境和產品本身特性,主觀原因主要指戰略、產品設計、運營、投融資等方面的失誤


百度貼吧

為了變現已經越來越無底線了。

-----------------------更新的分割線 多圖預警!--------------------------------------------

看到點贊列表裡面各種神級人物不由得顫抖了。

--------------------------------最不能容忍分割線-------------------------------------------

有一天我徹底刪掉貼吧,應該就大抵是這個原因了。

----------------------------------原答案-----------------------------------------------------------

其實說實話,百度貼吧是一個很神奇的產品。在互聯網遠古時代就有了BBS,BBS火的時候流行過:兔子說,烏龜比我慢;烏龜說,蝸牛比我慢;蝸牛說,BBS比我慢。

但是百度貼吧作為起步晚那麼多的一個非常類似BBS的東西,居然就這麼慢慢的火了起來,以至於成為了這類產品國內流量第一的東西。這其中的種種因素就不說了,我只說為甚貼吧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在10年的時候,貼吧還是老版本,基本沒有多餘的功能,就是簡單的發帖,想加入哪個貼吧發出申請通過就行了。除此之外基本沒什麼功能。大家真正的在裡面因為自己的興趣而聊天,交朋友。沒有錯,貼吧的核心競爭力是其獨特的運作模式能吸引一些興趣相同的人去聚在一起,他們產生的優質內容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加上百度搜索提供的強大的平台支持,流量不巨大沒天理啊!

但是,在我看來,從開始到現在,貼吧應該一直都是百度花大人力維護,但是沒法產出的」心腹大患「

為什麼沒法變現呢?我不想分析各種專業的原因,一來我不是產品,二來我也不是來替貼吧的產品出主意的,所以我只負責吐槽。那麼下面容我來吐槽貼吧的各種神奇的東西。

  • 貼吧等級

我就不禁要想這產品怎麼想的?本來貼吧就是一個非常容易灌水的地方,連BBS都知道灌水不好,你居然弄出一個這個。我們來看看具體的經驗規則:

這個圖是剛剛截的,但是不知道各位之前看過這個的有沒有發現,在優質帖子這一項里,本來最開始出來經驗規則時是說的大概這個意思:為了鼓勵用戶發表優質帖子,回復越多經驗越多,無上限。現在雖然多了一個1000的上限。但是這特么跟優質帖子有個毛關係啊!

常上貼吧的人都知道,優質帖子通常會被「加精」。但是,加精在這裡沒有任何加分,這不是明白著讓人水貼嘛!此舉一出,貼吧比以前不知道水了多少了。精品內容真的比以前少了太多了,當一個平台精品過少,用戶還會買單嗎?

  • T豆

我只能說簡直就是逗!

當時T都剛出來的時候,每天在線多久可以點擊那個蛋蛋領取T豆,然後我就寫了一個js腳本每天自動領。領來的豆子只能買毫無意義的個人主頁背景,於是我都拿去抽表情了,每天差不多可以領200多豆子吧。抽獎是 免費(必不中)- 100豆 - 200豆 - 300豆 - 500豆的代價抽的。抽出來是三個表情,三個表情都滿99就能揭開神秘大獎。然後我就抽啊抽,抽啊抽,每天掛著腳本抽。終於蒼天讓我抽了總共三個表情超過400的時候湊足了三個99。當時我的心情那叫一個激動啊,顫抖的我發了一個直播貼,直播開大獎。然後我顫抖的點開了大獎圖標,我去年買了個登山包,超耐磨!我特么抽了幾個月,終於出大獎,你出來一個普通貼吧會員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我就搞不明白了,在T豆這種貼吧終於退出的第一款網路充值系統,是誰設計的這麼挫敗人的抽獎???我自信可以在一個遊戲裡面默默地一個人練到滿級,但是幾個月的時間和幸苦換來的是啥?毫不值錢的普通貼吧會員,甚至好多功能要「土豪貼吧會員」才能用的。我就怒了,決心再去碰這個T豆系統我特么就是XX!

當時每天記錄成果,就那麼一兩個表情一點一點積累的,中間一天的截圖:

3.新版廣告

我覺得貼吧新來的產品或者策劃肯定是被KPI逼迫的很緊吧?我點進一個學校貼吧,出來的是啥?

這是哪個腦殘想出來的?本來貼吧的流量根本就不來自這種破玩意!!!還特么是在帖子裡面裡面冷不丁出來一個,到底是要鬧哪樣?還是說過不了多久我們終於不用滿世界去找1024的新域名了?

在滿世界吐槽這個山寨頁游無節操無底線的時候,特么這麼正兒八經的從底欄給我彈一個這個東西,你的底欄都比這個遊戲圖片好看你造嗎?

還有時不時的還在頁面兩邊學那些掛滿廣告的網站一樣掛各種山寨頁游的廣告,從前我以為貼吧還是一個做工算精良的產品,現在,我錯了,大哥我真的錯了!

  • 大貼吧品牌相關貼吧的各種腦殘設定

比如我點開一個貼吧我經常會懷疑我是不是走錯貼吧了

雖然這樣做「一部分人」確實得到了好處,但是廣大的吧民卻是敢怒而沒有任何用處。

  • 管理非常差

被人爆吧怎麼辦?需要去申請專用神器,還有很大副作用。

到處是廣告怎麼辦?吧務自己看著刪。

等等。。。基本上我沒見到過管理員,也沒看到過比較相關的人員。而且吧務管理的工具簡直是弱到爆,以至於需要有能人開發管理軟體。

還有一些時事發生,那麼相關的貼吧肯定是會被各種噴子,各種圍觀的人佔領。那如果你運氣很好遇上了,那事情不過去一段時間就不要想正常在裡面交流了。

貼吧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詐騙,誘騙,謠傳平台,但是,特么有誰能告訴我舉報真的有用嗎

一顆老鼠屎可以壞掉一鍋湯,但是一般你把湯倒掉重新來過就好了,但是貼吧就呵呵呵呵呵了。

如果你有心,你可以無止境的在你仇恨的貼吧裡面發各種噁心的東西,各種嘲諷不友好的言論,但是沒人會管理,即使加入黑名單,你只需要輸入驗證碼就能發帖,即使是被封,那重新申請一個就ok了。如果說知乎的各位去貼吧遇到這種情況,那不知道心都要碎掉多少次了。

暫時只想到這麼多(實際上我已經對很多東西都不爽了),歡迎更多的朋友評論里吐槽。

各種腦殘反人類噁心人的設定放在一起的結局就是:我現在唯一一個還上一點的只有母校的貼吧了,但是我的耐心也基本上快要用光了

--------------------------------------比較奇葩的放在後面的更新-----------------------------------------

這下好了,這不就是各種網遊裡面刷喇叭對罵的原型嘛,雖然現在只能吸引大批人群去某個貼吧,但是我覺得在不久的將來應該能自己去寫一些東西在上面了。你們感受一下。


http://time.windows.com


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說,流量通常都是有(能)價(賣)值(錢)的;精準的流量可以賣大錢,非精準的流量還可以通過賣廣告換點小錢,完全無法變現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但是,流量很大的產品,始終沒有做到與其龐大流量相匹配的可觀變現,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鑒於此,我們分兩塊來闡述一下——

1/互聯網產品的變現方式

隨著互聯網產品的發展成熟,流量變現渠道基本可以舉窮,我們列幾種主流方式:

l 廣告變現。廣告是最基礎的變現方式,幾乎所有有流量的產品都能通過這種途徑變現。對於非流量巨頭的一般企業來說,局限或許在於規模化空間不大,穩定性略有欠缺;

l 電商變現。將用戶導向「買買買」的變現方式非常主流、延展性強;但對前端內容和後端供應鏈要求較高。電商、垂直社區、新媒體甚至部分saas企業都通過這種方式變現。

l 遊戲變現。遊戲通過充分利用用戶心理激發其付費能動性(用金錢在虛擬世界換得快感),堪稱騰訊的一大收入支柱。網遊、社交遊戲、直播中的網紅打賞等都屬於這類變現。

l 用戶付費。這類變現主要通過提供相關服務,實現穩定變現,因此對於產品本身要求很高。此法在O2O、數據類、企業服務和金融企業應用較多。

2/影響互聯網產品變現的因素

事實上,產品的變現能力也會伴隨一些因素進行疊加。比如用戶使用時長越多、用戶畫像越清晰、用戶本身凈值越高、(廣告)投放越精準(比如百度的信息流就很好),則變現的可能性越高、渠道越多、效果也就越理想;否則相反。

因此,有些互聯網產品變現失利,很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內部條件不成熟。

典型的案例是「工具類應用」。

比如墨跡天氣。至少從界面設計上來說,這實在是一款美不勝收的app,更不要說從肇始之初就搭上了互聯網人口紅利。據創始人介紹,截至2016年底,墨跡天氣已經擁有5億用戶,佔據市場份額55%以上,幾乎是第二名的3.9倍。

但是在商業化方面,墨跡天氣的探索可謂十分曲折。

有人認為,工具型產品轉型最適合的路徑分別為社區化、服務化、內容化,對此,墨跡幾乎嘗試了所有的路徑——圖片社區、類似微信「錢包」的周邊服務,甚至還有天氣和養生類的新聞資訊、電商商城和智能硬體服務。

然而,最終墨跡天氣的招股書依然顯示,公司目前的用戶留存時長僅為2分17秒;廣告依然是這家公司幾乎唯一(可靠)的收入來源。

(墨跡界面透露的相關服務信息)

同樣處境的還有美圖

美圖有多好用不必贅述,根據相關報道,2016年,美圖秀秀、美拍、美顏相機、BeautyPlus、潮自拍、美妝相機月活用戶分別為1.03億、1.41億、1.13億、3600萬、2400萬和1700萬,總用戶數以億計,超過100萬用戶的國家和地區有25個。

但是,美圖坐享數億流量,但可惜「含金量」都不高。用戶的注意力完全在照片美化,完成後興奮點立馬轉向「朋友圈」,連廣告的有效轉化率也不高。

(截止2016年上半年的美圖月活變現圖表,來自網路)

有分析稱,不靠賣硬體(手機),美圖幾乎上市無望。

還有一類是囿於外部條件的不成熟,導致變現途徑受限的情況。

比如以前以「網文」為主要產品的閱讀APP,在版權意識弱、幾乎都走免費路徑的年代,除了廣告真的不知道還可以怎麼變現。但是隨著版權政策的強勢推行,用戶的付費意願逐漸增強,現在網文變現已經模式成熟,這幾乎推動了以「閱文」為代表的一眾閱讀產品得以順利上市;

除此之外,以優酷土豆為代表的視頻網站之前也大多免費、甚至在廣告投放上也謹小慎微。後來伴隨幾部爆品,「IP變現」的渠道被走通,現在在激烈的輿論聲討中依然是商家圈錢的大熱模式,因此,此類視頻網站最終借製作電視劇、電影的潮流,走向變現之路。

相似的還有音樂播放器。雖然現在以qq音樂為代表的產品已經走向了用戶付費,但是相對於前面兩者來說,音樂從形式本身相對受限,變現尚不及前兩位放得開手腳。

由此還可以再引向「知識變現」。

我們曾在「知識變現究竟難在哪裡」(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07466/answer/250463046)一題中做過相關表述。

總結來說,目前用戶對內容的付費意願依舊在探索中,由於用戶心理、規模和需求滿足度尚未摸清,內容與形式還在打磨,商業模式和玩法也遠沒窮盡。因此,「知識變現」依舊還是值得在內容價值和商業利益間走了多年平衡豆瓣、lofter們,不斷探求的一條變現通路。


首先打個小廣告。本人微信公眾號已開通,創業進行時(cyjxs100)歡迎你的關注。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很多原創的行業文章,更可以通過我們的創業者社群認識很多年輕有為的小夥伴。期待著你和我們一起,創造無限可能。

http://weixin.qq.com/r/f0TL07-EguL9rfuw9xF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接下來正式答題,其實對於「無法變現」可以有多重理解,我覺得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種,沒有任何收入。

第二種,有收入但是嚴重虧損。(必須是嚴重虧損,輕度虧損當然不算,否則我可以在這篇回答里把全中國90%的互聯網產品說一遍)

----------------------------------回答問題的分割線-------------------------------------------------------------------

1.O2O類:我自己就是O2O創業者出身,所以這個有必要多談幾句。

現在的O2O給我的感覺就是,不砸錢速死,砸錢慢慢死。業內知道名字的O2O產品,99%都是在燒融資,能做到盈利的除了美團基本上沒有第二家。

O2O燒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它需要的是商家和消費者兩方面的對接,而兩方面都是需要燒錢的。再加上地推的費用,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O2O費錢也就不奇怪了。作為移動互聯網離錢最近的行業之一,O2O的競爭相當激烈,但是毛利卻非常低。以我們這個四線城市為例,團購有美團糯米點評,每一家都有三位數的商戶。外賣的餓了么不知何時已經覆蓋了全市所有大學校園的周邊。一卡通方面,我們是最早做的,而且有很多國內首創的先例。但是最後燒不起錢,幾個月整個項目就停了。結果我們動靜搞得太大,不少傳統行業的老闆們還以為能賺多少錢,結果現在全市裡抄襲我們模式的至少有3家。

其實,我們整個城市所有做O2O的都是在燒錢、砸錢、賠錢,包括美團。

2.論壇社區類:代表是貼吧,天涯,知乎。

這一類產品的主要問題就是,流量雖大,但是變現的唯一方式是廣告。而且論壇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靠廣告很難直接盈利。

百度貼吧其實算是給自家搜索引流的一個重要工具,所以沒有利潤也不重要。而天涯就是生生因為找不著利潤模式被搞得半死不活。知乎的用戶基本上比較高端,盈利模式能否會有創新是其未來發展如何的決定性因素。

3.工具類:代表是高德,墨跡,極品時刻表等

這一類產品的特點是非常專註,靠某一方面的優勢獲得了大量用戶。但是,工具類軟體的缺點是只能在用戶需要的時候被使用和,如果沒有需求的時候基本談不上用戶黏性。目前這一類產品的主要盈利模式還是廣告,而廣告會嚴重影響用戶體驗,所以這也是這類產品變現的難度所在。

4.內容類:代表是優酷、愛奇藝之類的視頻網站以及國內大多數新聞媒體

這一類的共同點就是,靠內容起家,靠廣告盈利。而現在市場上獲取內容的成本越來越高,像搜狐花大價錢引進了美劇被廣電總局禁了,張朝陽真是欲哭無淚。新聞媒體的內容成本其實也不低,像上海報業最近推出的界面,光是每年的稿費預算就是1000萬。獲取用戶的成本也與日俱增,而廣告作為一個行業卻不乏衰微之勢,再加上國人特有的廣告屏蔽習慣,變現難度進一步增加。


Quora/知乎類的問答網站

用戶群大且穩定,UGC保證了網站上永遠有新的東西,只要管理員合理引導輿論就能形成生態良好的社區。

問題是這種社區歸屬感一般(相比之下果殼、科學松鼠會這種科普為主的社區歸屬感明顯強很多),所以很難用線下活動找到變現點,而且做周邊產品也不見得有人會買。其實某些熱門話題生態好的話完全可以做專家用戶見面會(或者真人reddit AMA)什麼的,做成一種線下social的活動,收點入場費、贊助費、宣傳費之類的;但Quora/知乎這種維持/退化趨勢前景真不明朗啊。


目前看來,知乎算一個。

---------------------------------------------------------------------------

2014年10月27號更新

這並不是一句吐槽。

我是知乎的新用戶,知乎開放註冊之後知道有這個網站的,所以我對它並沒有許多先期用戶那樣的感情和重度使用。今年5月,有幸被邀請參加知乎的年度聚會,姑且叫」鹽會「吧。見了許多知乎的運營和創始人的表現。

很多人誤會了」變現「兩個字的含義。

出本電子書叫變現?

插個手機廣告叫變現?

變現最最起碼的定義,是股東的股本投資有所回報,無論是上市賣股票,不上市也賣股票,還是一直持有直到知乎本身能盈利。

很多人誤解了流量的意義。有流量就一定能賣錢嗎?太傻太天真。打個比方,你開家小店,一天有一萬個人從店門前走過,你就一定有生意嗎?

知乎有很多購物類的回答直接貼上各電商的鏈接,你說,這個總能換錢吧?

這個可以。

可是,知乎是一群」有情懷「的人創立的,如果從知乎的每次跳轉能換錢的話,那自然而然從企業的角度就是要鼓勵這種類型的回答,久而久之,知乎就變成綜合版的購物指南網站,一切能換錢的跳轉都會被鼓勵。這種情形和知乎核心成員的」情懷「是相違背的。

你說知乎的核心成員有啥」情懷「?

我只見過鹽會上的,但也足夠。無論是某生殖器狀的水母燈柱,還是現場如鬼片片場的燈光,還是雞心同學公器私用地在現場唱」La Vie En Rose"給他非誠勿擾後找到的女友(還是未婚妻?)

我向來是個冷眼旁觀的人,在我的職業生涯,我見識很多各式各樣各個行業上的成功企業家。很多人以為喬幫主是個geek,太傻太天真。喬幫主絕對先是一個企業家,然後才是一個geek,同理可證的還有「非死不可」的小扎,微軟的Bill, 國內BAT三家的老闆。而知乎的核心成員,目前沒有真正的企業家,有的本事都不是企業經營,知乎要變現,難的不是現實版的如何,而是這群人很難形成聚力去將這個網站現有的資源整合成既符合價值觀,又能盈利的真正企業。

一句話的結論就是,知乎沒有一個真正的"leader",這是它變現的最大障礙。就算後面有100輪的投資人有情懷願意給錢,也改變不了這件事。

-


假設盈利能力是X,那麼X=(單位收入/單位成本)×業務規模。

脫離規模談盈利能力都是耍流氓。

其他答案里舉例的產品的特點:在規模擴張的過程中,過早的進入了邊際效益加速減小的階段,規模變大帶來的收入很難填平成本投入。


能滿足用戶需求(即使滿足的需求頻度和人群夠大),但需求滿足的程度達不到足夠多用戶願意付費去購買或者合作的商家願意付費的互聯網產品,或者這些需求可以通過其他產品更好的滿足,就符合這個問題中提到的產品條件,很難變現。

典型的例子:

1,純社區產品,比如百度貼吧,各類垂直bbs社區,微博,知乎。這些產品,在滿足用戶內容閱讀需求的維度上,達不到足夠用戶願意購買的意願(對比起點,豆瓣閱讀電子書);在用戶有目的得獲取特定信息的維度上,比不上搜索或門戶等媒體產品,其流量很大但又不足夠大,信息組織結構亂導致推廣轉化效率又不高,因此廣告主也不會特別喜歡。在社交維度上,達不到較高的交友成功率和效率(對比陌陌),用戶就沒有足夠付費購買增值服務的動力。所以目前多數的社區產品,看起來能滿足各類需求,想像空間大,實際上各種需求滿足得都不夠好。

2,基礎應用產品,比如郵箱,輸入法。這類產品的杯具在於,由於其互聯網產品邊際成本幾乎為0,總會有些公司出於各種迂迴的目的開發推廣這類產品並免費提供給用戶,即使要賺錢,也得是用迂迴策略,比如腦洞大開的瀏覽器。話說做瀏覽器能賺錢(靠導航)確實是極有想像力的事情,不得不給點贊。

特彆強調一點,一個產品用戶量大是主流需求甚至是剛需需求,不代表這個產品需求滿足情況好,或者具備足夠大的價值。想清楚了這點,就能理解了。一項服務,如果不是給用戶帶來足夠大的價值,並且具備特定條件下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當年盜版電影隨便下載和在線觀看的時候,是不會有人願意購買優酷等網站的會員的),用戶是不會付費的。


互聯網的盈利模式有,To B, To C,To VC。

如果流量真的很大,找不到 To B, To C 的盈利模式,To VC 還是可以的。當然,前提,流量要大,真的很大。


豆瓣、知乎、貼吧。。。等社區網站。

這些大家都說到了,說無法變現可能絕對了,但肯定是極其困難,為什麼?

一、BAT的收入量級和收入構成

2016年Q3財年的收入對比(億人民幣) ▼下圖▼

百度180多億主要來源是「網路營銷」▼下圖▼

阿里530多億主要來源是「核心電商」▼下圖▼

騰訊400多億主要來源是「增值服務」(遊戲+社交網路)▼下圖▼

數據來源:BAT三家公司財報

二、互聯網行業變現的四種方式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什麼?

1、互聯網的收入中,主要還是依靠實體經濟,自造血盈利屬於次要。
2、怎麼依靠實體經濟?充當實體經濟的「雙新」:新媒體、新渠道。
3、互聯網自造血的業務主要是遊戲,此外還有社交道具、直播打賞、內容付費。

總結一下變現方式無非四種:

方式一:新媒體,以前在報紙雜誌機場打廣告,現在在網上打廣告;
方式二:新渠道,以前在商超賣貨,現在在網上賣;以前在線下為吃行付費,現在在網上。
方式三:遊戲
方式四:增值服務,包括社交道具、軟體工具,直播打賞,內容付費。

市值/估值 超過50億美元的部分互聯網公司主要變現方式:

方式一:360、微博、今日頭條
方式二:京東、攜程、唯品會、螞蟻金服、滴滴出行、新美大
方式三:網易

像豆瓣、貼吧、知乎這些流量巨大尚未變現的產品基本上把眼眼盯在了方式一和方式四上,但是都有問題。

先來看方式一,即實體經濟的新媒體,也就是打廣告,這件事搜索引擎最好做,因為一個搜索框就是一個用戶需求搜集器,搜索結果自然也能做成廣告分發器;資訊網站也能做,因為本來是來看信息的,眼睛挪移一下位置看看旁邊的廣告也無所謂。但社區網站就不一樣了,我來到一個社區是有我的事要干,來找同類的人做一些事情,突然來一個廣告當然沒時間理,就像10個人正在玩狼人殺桌游,這時送零食的服務員頭上插了一個廣告旗,大家最多是看一眼,肯定不會去摸一摸,第二次第三次大家就習為以常了,所以社區天然的屬性決定了方式一變現收窄。

再來看方式四:增值服務。比如知乎live,有沒有想過在線下實體行業,付費講座占所有講座的比例有多大呢?如果是知識內容,大家的習慣是為看書而付費,這種需求搬到互聯網上就是kindle、多看、豆瓣電子書,而不是現在熱炒的內容付費。

其實增值會員是四種變現方式里最難的,騰訊的盈利模式全球獨一無二,就是因為他能把方式四的盤子做那麼大。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三五年里,除騰訊之外,很難有第二家能靠方式四做大。

三、人類需求的四個原則

為什麼方式四最難呢?這與人類需求原則有關:

需求的第一個原則:原有需求不會消失

比如能量輸入(吃飯)、安全保護(房子/衣服/空調/暖氣/火/醫藥)、獲取信息(知識、廣告)、人際需求(了解別人的生活如八卦、新聞、讀故事)等等。

需求的第二個原則:新的需求極少出現

只有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時才會出現,比如真正的強人工智慧興起之後,人類至高地位的動搖引起的大眾心理焦慮。

需求的第三個原則:需求的強弱會變化

比如互聯網的興起使得隱私保護需求增強,比經濟的進步、物質的豐富,能量輸入需求相對減弱,再比如工具的極大進步使得防範其他物種侵襲的需求減弱。

需求的第四個原則:需求的滿足方式會變化

一方面,單個需求的滿足方式更高效、更個性、更多元、更動態,比如聽音樂,現場 —&> 唱片 —&> CD —&> Walkman —&> Mp3 —&> 手機,比如看時間:鐘錶—&> 手錶 —&> 手機;另一方面,多個需求的滿足方式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現在的一種方式,可能替代原來的十種方式。聽音樂、看時間等不同需求的不同滿足方式集中到了手機上。

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和新貴們都結合了原則一和原則四,即用新的方式滿足原有的需求;

而很多創業公司和流量大變現難的公司都掉進原則二的坑裡,即想滿足原來並沒有或很小的需求。

貼吧、知乎、豆瓣這些社區網站並不是沒有機會變現,如果把目光轉向「方式二」即傳統經濟的新渠道,是有機會的。以"慢運營、不作為"豆瓣為例,有不少機會:

機會一:賣紙書,最終誰把握到了機會?京東;

機會二:賣影票,最終誰把握到了機會?美團;

機會三:賣音樂,最終誰把握到了機會?網易(只是有可能,音樂付費屬於方式四原則二)。

豆瓣小組也是不作為,那麼多的交友、線下活動,都有機會和線下服務提供商合作來變現的(p.s.有一家醞釀了很久的創業公司就是主打同城玩樂,據說近期上線,不說名字,試目以待)

此外,向用戶收費的方式四還有一個尷尬的地方,即中國網民年齡結構。越年輕的網民,線上付費的意願越高,但是翻看中國的統計數據就會發現,從1991年往後的十幾年裡,人口數量大幅減少,也就是磚家們說的人口紅利的消失。

事實上,在以上四種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也養活了不少公司,在未來二十年可能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就是:技術服務。這裡解決的需求是幫助實業公司在某個環節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比如大數據存儲和計算,比如未來的人工智慧。


首推wikpedia,全球前十的流量,就沒想過變現,由於很長時間沒想,現在也就無法變現了,再變現輿論反對的聲音會太強。


豆瓣的各條產品線。


百度貼吧

一句話總結全文:社區產品都不易變現。

所以這些產品包括且不僅只包括貼吧,還有豆瓣,知乎,微信等。

無法變現的原因,如題主所說,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

不說了,我還要在圈子裡混的呢!

客觀原因:

目前互聯網的商業模型大致分為廣告、交易、服務三大類。

我就以貼吧這3年為例在這三個方向的簡單分析下(跪求大佬們不要舉報我,不合適的內容提醒我修改),其他類似產品可以套用。

  • 廣告

受大百度商業模式影響,資源、積累、人才、影響力等各方面的優勢讓2014年貼吧商業化戰略部署的第一站選擇了廣告。

為什麼不易:

1. 品牌類廣告

這類廣告多以汽車、房產、奢侈品等高端內容為主,然而貼吧一群小學森,目標用戶重合度嘛……

2. 流量類廣告

貼吧的內容多以「明確主題」聚合,所以有較為準確用戶畫像。所以遊戲用戶能看到遊戲類廣告,體育用戶能看到體育類廣告,看到X不雅廣告的用戶嘛……

這條路其實可行,只是需要強大的CP資源和精準的用戶畫像。在CTR效果提升的道路上,由於一些不(wo)可(de)言(ya)說(li)的原因選擇了提升分母。所以貼吧成功獲得了「恭喜你在廣告里找到了一條貼子的成就」。

嗯,我就是排名第一那個答案說的「被逼迫很緊」的產品汪。(註:嗯,我好像做了很多壞事,大家口下留情。不過從一個可能的嘗試的變成了一條獨立的商業產品線移交出去,作為生父的我還是收穫頗多)

  • 服務

2015年開始貼吧開始不再做暴力的流量生意,開始在提升用戶的體驗上嘗試服務增值。

為什麼不易:

1. B類服務

將信息數據實現等作為服務提供出去,作為大廠肯定不會這麼干啦。

2. C類服務

主要指面向消費者的增值付費功能。功能性產品一般在核心功能點上做高收益提升,如迅雷下載提速、iCloud提升存儲空間、愛奇藝視頻去廣告等。

社區類產品就會變成客戶端體驗非常非常非常重的QQ會員。

這條路其實也是可行的,但需求非常強大的開發資源。由於一些不(wo)可(de)言(ya)說(li)的原因,在原本體驗就不完整的產品上疊加商業化增值其實非常危險。(註:一個核心痛點到底是否該作為增值功能,困擾了我許久)

  • 交易

從2013年開始貼吧其實就一直在嘗試各種交易形態,這是個人認為最具可能性的方向。

為什麼不易:

1. C類交易

圍繞著用戶的需求提供周邊的配套交易。如當時嘗試的明星票務、體育彩票、動漫、文學,這幾塊都跟貼吧的用戶屬性非常契合。

然鵝每一個業務都需求強大的資源方,每一個業務單獨來看都是鵝廠單獨的產品業務線。但以微信為例,票務提供方為微票,酒店提供方為藝龍,電商提供方為京東。

2. B類交易

相較於其他幾種方式,把資源握在自己手上進行下放。就是著名的X事件了。

總結

不易變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然而我還是想說一句:

產品的價值根本不能以「變現能力」來衡量。

就像當年的QQ,作為另一些生命的土壤,價值更為深遠。

貼吧曾經在商業化的進程上跌跌撞撞頭破血流。現在在擺脫商業化的使命上步履蹣跚。我曾經在商業化的道路上助紂為虐,好想說一句「都是我的錯!有什麼問題沖我來!」(如果我夠資格的話)

祝好。

《產品經理28天從入門到放棄》第2天。

歡迎補充目錄和提問!(今天的題目真是要愁死我了)


…1024變現嘛?


各高校教務處網站

要是選課時候給你加個彈窗,那畫面簡直了


還沒有哪個行業像互聯網這樣喜歡造概念,有些概念甚至一直沒有搞明白,也不妨礙一些商業模式在上面生長。以致於人們總是做一些無意義的爭論,甚至走了很長時間之後,發現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沒有廓清。

「流量」在互聯網一直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這裡的「流量」不是說中國移動又送了1G的流量包或通訊套餐。在網站,流量指的是閱讀量,也就是PV(頁面訪問數)、UV(用戶訪問數)等。以前都是一些玩互聯網的或者做SEO的人才關注這些數據。但是到了自媒體時代,特別是很多人都開始做公眾號之後,大家都與「流量即注意力」的認識開始約定俗成了。

比如公眾號的粉絲有1萬,而一篇文章的閱讀量只有1000,這表明流量已經嚴重下滑了。公眾號是一個個信息島嶼,但「馬太效益」非常明顯,做得好的,用戶關注的多,還可以接廣告、拿融資,享受了這個時代的「流量紅利」,不過這和大眾沒有幾毛錢的關係。絕大多數公眾號打開率都是鳥樣,並且粉絲只有不到1個月的保鮮期,在這段時間內他會關注你,一個月後從此是路人,你還在心心念念他是你的粉絲,但是他已經不再對你感興趣。這也滋生了一個怪圈,明明粉絲還在上漲,但是閱讀量卻一直在下滑!

對於App來說,流量則是用戶的留存率和打開率、或者說是DAU(日活用戶),現在很多App看似熱鬧,實際上周留存率很低,比如像唯品會、聚美優品的周留存率不到10%,平台花了很多補貼買來的用戶,可能在手機下載了一周之後就卸載了。互聯網圈看起來玩的很熱鬧,其實競爭異常激烈。今年iPhone7的內存一下子升到了128G,我有時候想,要是蘋果早一點把內存擴大的話,估計能讓很多互聯網公司有機會存活下來;之前大多是內存只有16G,所以不敢裝那麼多應用,要用的時候裝,不用的時候卸載,所以很多公司總裝機量和用戶量之間的落差很大,實際上日活大概只有1%的樣子。

這兩天去參加虎嗅FM創新大會,有個創始人就說,「凡是提流量思維的都是傻X」,他介紹說,不能把用戶看成一個PV、UV,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做生意還是要了解用戶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而不是說想辦法怎麼做轉化。這麼說膽子的確很大。也有些道理!因為長期以來,做電商首要的就是找流量,都沒有人注意到你,等於你沒存在!比如每年雙11全網打廣告導流,做轉化,由於用戶與平台是弱關係,奔著便宜去的。

現在很多平台看到流量幾乎已經被BAT壟斷了,買流量已經越來越貴了,才開始做社群、做粉絲,做一些深度的運營,強化平台與粉絲之間的關係,從而讓粉絲與平台之間產生一些高頻次互動。從追求更多人的注意力的廣度,到追求單個人的注意力的深度!

說實話,這些並沒有削弱流量的地位,反而讓流量更加複雜了,因為以前的流量還停留在訪問、使用的維度。現在的流量還延伸到用戶的感覺、體驗、分享、黏性等,這使得運營變得更加艱巨,買流量容易,買用戶的心難!

閱讀全文請點擊http://api.woshipm.com/it/494008.html?sf=mobile


防守性產品大多都這樣,大公司恐怕也沒指望這些產品盈利吧。

萬一哪天和別的公司撕逼了,還有自己的一塊陣地。

至於防守性產品,比如貼吧,比如一些瀏覽器,比如一些搜索,你懂的。


墨跡天氣。


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

誰跟你說貼吧無法變現的?

難道你不知道現在要申請百度貼吧官方認證是需要交納3萬塊錢的嗎?


知乎必須算一個啊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盈利模式 | 經營收入 | 流量變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