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更喜歡的是楊德昌,而不是侯孝賢?
個人更偏愛楊德昌,所以在想為什麼,為什麼。
楊德昌善於解構,電影有明顯的主題,故事性和戲劇性也比較豐富,而且往往也帶有一種寓言性質,觀眾容易從電影里解讀出某些道理來,從而相比侯孝賢更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通常大部分觀眾對於電影優劣的評判標準也更加註重於從電影之中所折射出的意識形態,這是幾百年來,我們習慣於看小說所遺留下來的慣常思維,而電影作為區別於小說而獨立存在的特性往往更容易被忽略或者是被削弱。
侯孝賢的電影,區別於楊德昌,不單單是鄉土情結,而是從整個側重點和拍攝手法,都有很大的差別,甚至可以說兩者的神和形都是不一樣的。觀眾從看小說所形成那種關於感悟的慣常思維,在侯孝賢電影里很難以形成和維繫,我想這大概就是觀眾往往更偏愛於楊德昌而不是侯孝賢的原因。
從我個人的觀影經歷來講,最初幾乎是同一時間知道楊德昌和侯孝賢的,前者的《牯嶺街》《麻將》《獨立時代》《恐怖分子》《一一》……我看的如痴如醉。而後者的一部《戀戀風塵》斷斷續續看了半年也沒看完(打開之後總是溜號、心不在焉),最終作罷。當我發現自己真正喜歡侯孝賢的電影時,相比楊德昌,已經是兩年之後了。這種問題,其實從侯孝賢本身所拍過的片子也可以窺見一二,一般人提到侯孝賢,往往第一印象就是《悲情城市》,而很少會提到《童年往事》《風櫃來的人》之類的片子,侯導多年來的產量和質量有目共睹,我們不能單單得出結論《悲情城市》就一定比後者優秀,但《悲情城市》本身的題材和它的故事性,往往更容易走進大眾視野,更容易產生共鳴和觀點,更容易從觀眾腦子中形成日常已經習慣了的那種意識形態。總結起來,看電影終歸是一件私人性質的事情,無關層次,無關優劣,我們每一個觀眾,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你更喜歡楊德昌,我更喜歡侯孝賢,但我們都是平等的。楊德昌導演未完成的最後遺作-追風樣片視頻
說一點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楊德昌有一部殘片《追風》。如果當年能完成,估計也開創了華語動漫新篇章。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楊德昌固執己見的拋棄了分鏡,也就是說他的動漫不需要分鏡。因為之前前往吉卜林工作室的考察中,工作人員認為楊德昌沒有分鏡的風格是做不了動畫的。楊德昌回台灣立馬做了這個樣片。
我們可以看到非常中國風,非常開創性。雖然都是台灣導演,但侯孝賢比楊德昌更台灣,更鄉土,更原著,侯孝賢電影里對於「舊」表現的更多,不管是倫理上的也好還是感情方式上的也好,看侯孝賢的片子有時候會覺得勾起了很多的回憶。楊德昌則是我認為在現今的華人電影界無人能超越的一座高山,他對於人性與社會的剖析正是精準的不差分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冷靜理性的同時讓人感覺溫暖,記得當時第一時間看完《一一》過後,淚流滿面的我竟然想找人喝酒聊天,要知道我是個滴酒不沾的人,而後來我將這部電影放給我媽看,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竟然也是看的無限感慨。
我喜歡侯孝賢要更多於喜歡楊德昌。
楊德昌的電影,更重在「義」的闡釋,通過生活中俯仰即是的一些人事去講道理,流暢的鏡頭語言與劇情解構相得益彰,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侯孝賢則不然,大量的中遠長鏡頭、大量的留白在其作品中運用得淋漓盡致,在於著力闡釋難以言說的「意」上。《童年往事》上父親、母親、祖母離逝時的沉悶之傷,《戀戀風塵》青澀隱晦的少時之戀,《千禧曼波》閉塞壓抑的青春愛戀與互相折磨,《海上花》中存在著舊式生活中最激烈的男女關係;還有《悲情城市》,室內多將機位置於窗戶或門口,冷眼旁觀即看盡家長里短,室外則以中遠鏡頭為主,表現了個人命運在時代洪流面前的無奈無力。所以我更喜歡侯孝賢。瞎說幾句先
一直到今年四月份,我都更好楊導。
後來遭遇了一些事,對人對事對電影,視角發生了一些變化,更愛侯孝賢。楊導是滿腔的話要跟你講,許多熱血青年聽了必然激動不已。
至於侯導,別人說他的電影悲傷,他說其實是蒼涼,是一種時間跟空間的感覺。
楊導的電影,無一不是感同身受,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
侯孝賢的作品,固然優秀出色,可我永遠是局外人楊德昌對我而言更近一些,很喜歡一一, 而侯孝賢的往事有疏離感
當然都是好電影, 不管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還是 一一,童年往事還是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還有悲情城市兩位的電影我都看了一些但都沒看全,不過這是個主觀問題所以我來非常主觀地回答一下。
楊德昌更「人性」,無匠氣,大巧不「工」,說他不工不是指他不專業而是說他善於藏形匿影,讓故事自然流淌,看似是劇情一環接一環的往下發展,其實電影里每件擺設、每個鏡頭都有隱喻,都揭示真相,沒有一秒鐘是浪費。通過電影,他在傾訴理念,比如聽到的不算真因為你看不到啊(《一一》),比如連真假都分不清楚你還當什麼導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不僅闡述觀點,還希望被理解。所以電影節奏還不至於慢或「枯燥」到讓人只看一遍,劇情還是完整且有衝突的。
侯孝賢則重形式的意味比楊德昌重,戀戀風塵、聶隱娘中大段的自然風景,對劇情的推動並無直接作用,他像是一個中場休息,讓你在那些飄過山脊和海的雲里,消化整部電影或某個情節帶給你的思考,用極其緩慢的、帶有濃厚情緒的電影節奏彰顯風格,他重自我闡述而不是被理解,他的電影是他個人經歷(《最好的時光》)、愛好(撞球、南音)、情緒的體現,他把要說的通過鏡頭進行編碼,只給部分能夠解碼的人去欣賞。所以我覺得能重看《一一》的人會比《刺客聶隱娘》的多,即使一一是聶隱娘片長的一倍。
而我,我很喜歡侯孝賢帶給我的情緒,但我愛楊德昌的「人性」。更喜歡侯孝賢,楊德昌的電影看懂了,可是總覺得怪怪的,為什麼怪說不上來,侯孝賢的電影有的沒看懂,但是看完電影在去看電影和劇情和背景,就一下子明白了!
楊的電影里多了一層」空」,不刻意
我覺得兩人對電影節奏的理解不同,候導的娓娓道來和楊導無比誠懇的講道理。個人更喜歡楊導。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楊德昌是因為他的理工科背景,我自己也是學理工科的,學計算機的,也很喜歡畫畫。讀過楊德昌的傳記,發現他的理科思維背景和對漫畫的熱愛都與自己或多或少有那麼點相似,所以才感覺更加對胃口。
推薦閱讀:
※《黑鷹墜落》的演員陣容有多強大?
※日本電影和動畫片是不是很難在中國上映,比如《起風了》只能在網上看?
※如何評價凱文·史派西?
※演技的好壞對一部作品的影響多大?
※看盜版電影的人有沒有評價這部電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