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 (DSI) 擴散光譜成像 與 Diffision tensor imaging (DTI)彌散張量成像的優劣?

近年來,大腦研究的方法逐漸進入到各向異性(anisotropy)的微觀結構(microstructure)層面,而擴散光譜成像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法。2012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腦神經學家Douglas L. Rosene利用該方法進行了人腦神經纖維排列方式的成像。我的問題是,既然DSI的纖維追蹤技術(tractography)已經如此成熟(雖然他也有Validation的問題)那相比之下DTI的出路在哪裡,相對於DSI的優勢在哪裡。謝謝


DTI模型如果用在交叉神經所對應的pixel上,會發現這個pixel三個特徵向量大小几乎一樣,tensor會形成一個圓球一樣,不能正確區分兩束神經的交叉。相比之下,DSI在分辨fiber crossing上更有優勢。DSI在彌散空間(q-space)上按照cartesian 順序採集,相當於多b值多方向採集, 最後得到的propagation是採集信號的傅里葉變換,比較準確。這一技術的優勢在於可以有效分辨crossing fiber,反映神經微觀結構。但類似DSI技術最大的問題是k-q空間採集所需的掃描時間太長了(方向多,b值多),至少1-2小時以上,這也是他不能用於臨床的最大障礙。DTI雖然模型簡單,但在臨床上因為方向少採集速度快,而且MD ADC等參數能反映一些疾病病灶的特點,還是很有臨床價值的。

我覺得無論DSI還是DTI,還是其他的比如HARDI,球棍, NODDI等等歸根到底只是一種數學模型來表達神經微觀結構,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們做出的tractography,不一定就是實際腦圖。要結合實際情況,比如具體腦部部位,實際硬體系統(比如b值最大能到多少,最多可以打多少個方向)才能決定選取那種方法。


DTI是Gaussian assumption下的簡化情況,DSI是對得到的信號E(q)進行完整的傅里葉變換。當然DSI要比DTI需要的採樣時間長很多。另外DTI出現的時間很早(20年前我記得),是最開始Basser他們對dMRI進行的一種初步的嘗試,後來有人試著將這個完整的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計算出來,就是DSI。


推薦閱讀:

核醫學是研究什麼的,與X線CT或者 MRI有何區別?
如何勸服別人做ct做x光做核磁共振對人體危害不大?
核磁共振儀的磁場究竟有多強?
核磁共振可以取代x光嗎?如果不能,為什麼不能?
東軟醫療在上海新建立的MRI研發中心(磁共振)怎麼樣?前景如何?

TAG:光學 | | 核磁共振成像 | 醫學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