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各集的導演都是些什麼來頭,有哪些故事?


總導演陳曉卿是《Time 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報刊的美食專欄作者。

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文化專題部《見證·影像志》欄目的製片人。

1986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主修攝影,同年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攝影美學,1989年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台,擔任《地方台30分鐘》編導。1991年開始拍攝紀錄片。

代表作品有《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2》。

執行總導演任長箴是紀錄片《留住手藝》的執行總導演及《北京記憶》系列紀錄片的主編,負責該片所有的拍攝場景和人物選擇。

第壹集《腳步》導演 李勇。

李勇有兩大愛好,一打掃衛生,二背古詩,是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書包里裝著《追憶似水年華》這樣的大部頭,沒事愛背《春江花月夜》給自己催眠。順便說一下,他是山東人,有強烈的家鄉優越感,他拍《舌尖》過程中唯一一次長肉就是從山東拍煎餅回來。

《腳步》中兩個片段:為了獲取美味的蜂巢,藏族青年白馬需要憑藉一根藤條徒手攀上40米高的大樹,攝像機同步記錄下他攀爬的過程,當攝像機轉換角度時,人們赫然發現白馬已經超越了樹林中大部分樹木的高度,猶如懸在空中,而此時他其實僅僅完成了一半的路程……拍攝這段視頻的導演李勇身體壯碩不會爬樹,也從沒有「高空作業」的經歷,為了拍攝白馬爬樹,白馬的哥哥先爬上旁邊的另一棵高樹,安裝滑輪吊上威亞,然後七八個藏民一塊用力生生把李勇拽上了高空。

「當你上到幾十米高的時候,確實感覺死亡離得很近,命懸一線,整個希望全系在一根威亞繩上……」李勇介紹,這段視頻拍回來給陳曉卿看,「陳老師的臉越來越青、越來越黑,看完沒作任何評論,隻甩下一句話『我今天不表揚你』。」事後,李勇才側面打聽到,陳曉卿對於他不顧命的拍攝方法非常生氣。

第貳集《心傳》導演 陳磊。

陳磊外號「紡錘君」。「紡錘」的名號出自第七集《三餐》的導演,也是2班同學們對陳磊的昵稱。作為「舌尖2班」學習委員的他,只是經常坐在剪輯台前而有點肉肉的小肚腩。

「心傳」這一主題,源於陳磊他身為廚師的父親。

紡錘君和第肆集《家常》的導演鄧潔是舌尖組的夫妻檔,也是2班的一台戲。兩個導演,一位攝影師,一名攝影助理,承擔兩集片子的製作。

第肆集《家常》中,有種生有「紡錘形肉質莖」的美味植物,便是導演鄧潔向紡錘君飽含深情的致意。

第叄集《時節》導演 胡博。

胡博是劇組第一個跑出去拍攝的人,這之後的8個月中,她一直奔走於中國大江南北的版圖,只為跟著時令走,尋找最應季的食材故事。最北到黑龍江,最南是台灣,東邊是江蘇、浙江一帶,最西則到了新疆。不算調研,實地拍攝了15個地標,幾乎到每個拍攝地都像趕著投胎,因為季節不等人。鮮筍季就立春後那幾天,最好吃的螺螄不過清明前後,7月早稻成熟,很快就會被收割,進倉。趕不上,這題材的呈現就少了一環。所以胡博的攝製組可謂進行了一場羅拉快跑,8個月,跨越四季,基本上都是在最鄉野的農村,"去過最大的地方是江西九江"。等2013年11月胡博回北京,所有人都調侃她像個村姑。

"生命易逝,美食難得,且食且珍惜"。這是胡博為《時節》定義的中心思想。中國人當下跟食物的關係越來越疏離,許多人終生都不怎麼親手接觸美食,不種植,不收割,不加工,不親手下廚,省略了上述環節,直接去享用時,視線又被電視、手機截獲。"注意力根本就不在食物上,怎麼可能會體會到美食之美呢?"

第肆集《家常》導演 鄧潔。

世界上大抵所有主婦們表達愛的重要渠道,都是通過食物。一位母親的百轉柔腸,可能只會簡化為一句:多吃點——這句話也是鄧潔為《家常》貫穿的一條主線。

食物在此,亦不僅僅是"美味"那麼表面,而承載了沉甸甸的、冗雜的情感分量。一年來,鄧潔的個人體驗是:做完《家常》後,她從此在四川有了個姑媽,上海有個妹妹,山東有姥姥,東北有個大媽……

2013年一整年,鄧潔幾乎都奔波在路上。剛才說了她跟第貳集《心傳》的導演陳磊是夫妻,所以她不僅拍攝了《家常》,還參與了《心傳》,前後共奔走十幾個城市與鄉村,得來9個主要故事。素材良多,但都要經歷大刀闊斧的剪輯,所以總有些難捨的遺憾。

比如台灣人安迪的故事——安迪是台北人,在深圳紮根,娶妻生子,每年中秋、春節攜妻兒回台,就為一家短暫團圓,吃一餐媽媽菜的味道。但媽媽的味道卻又有源流——媽媽和爸爸為1949年前遷徙來台的上海人,所以他們的家庭烹飪,一直遵從濃油赤醬法則。而作為上海人的後代,安迪這個台灣人,又把媽媽的濃油赤醬帶到了深圳,把這味覺"傳染"給他4歲的女兒。食物的家庭傳承,其實就是民族文化中最平淡又最自然的那部分。中國人的家庭結構正在發生巨變,年輕人遠走他鄉開闢新天地,總要付出分離的代價。但無論多遠,一年當中,總要跋山涉水返鄉去嘗一口媽媽菜的味道。只要舌尖上家的滋味安在,遊子的心,或許就是踏實的。

第伍集《秘境》 費佑明、劉碩

【資料暫缺=-=】

第陸集《相逢》 導演 陳碩

拍攝前,陳碩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研工作。把自己當作一個陌生的食客,有針對性地去嘗試各地美食。「調研期間我去請教了很多美食方面的專家,比如杭州的一個老教授,他說很多東西都承載著相逢的使命,不單是食物,就看你怎麼去呈現了。」

記者: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最美的相逢?

陳碩:經過歲月沉澱之後,久別重逢就是最美的相逢。食物也是一樣,經過時間沉澱的東西才顯得美好。

記者: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食材,對它的認識完全與以往的認知不同?

陳碩:哈薩克的羊肉很好吃,也許南方人本來會覺得羊肉很膻,我以前也這麼想。但當地的羊肉不一樣,有一種鮮甜的口感。

記者:為《相逢》寫的解說詞中,你最滿意的一句是什麼?

陳碩:歷史對於旁觀者是一段故事,對於親歷者是切身的喜悅和感傷。忍痛捨棄象山小吃意外遇見歷史命題

「很遺憾最後因為篇幅的問題,不能都剪到節目中去,也做了很多不得已的捨棄。」陳碩說。最終呈現在《相逢》中的,將有象山、重慶、杭州、開封、深圳、張家口、自貢等地的美食或食材。

陳碩最不願捨棄的是香港部分,因為幾乎所有的導演都在第一時間想到了這個匯聚了中西方美食的口福之地。同樣被捨棄的還有汕頭,「汕頭我拍了很多,但只用了很小一部分。汕頭有一種牛肉火鍋非常好吃。全世界對牛的處理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唯有汕頭的方法是自成一套的。」而《舌尖2》宣傳圖片里的那張紅膏熗蟹同樣出自汕頭的某家餐廳,「當時剪片子的時候同事覺得畫面誘人就放進去了。其實是我在汕頭拍的,覺得很親切,因為寧波也有這道菜。」為何沒有寧波湯圓?陳碩說,湯圓有比較強的地域性,受眾群體過於狹窄了,「有機會的話還是願意來拍寧波湯圓的,在《舌尖2》中,我們不得已做了捨棄。」

——————————————————————————————

第柒集 播完再待補充。

參考資料

【1】陳曉卿_百度百科

【2】陳曉卿的網易博客:http://hizi1788.blog.163.com/

【3】【導演小傳】紡錘君

【4】舌尖2 《時節》導演 胡博 訪談錄


三餐的導演,丁正,有過交集,老婆是素食主義者,對孩子充滿耐心,那時候在一家小廣告公司兼職,做一些不太有名的紀錄片,經常一個人默默剪片到深夜,說話溫文爾雅,戴著黑框眼鏡,看上去非常心平氣和,沒有戾氣。是我見過為數不多,懷抱夢想,不重名利的人。讓我十分敬佩。

所以三餐里的,夜眠只需六尺,日食不過三餐,應該是他的真實寫照。希望他將來有更多好作品。


推薦閱讀:

哪些電影的「導演剪輯版」更加出彩?
有哪些類似韋斯·安德森那樣個人風格濃厚,同時質量上乘的導演?
什麼是導演闡述?

TAG:紀錄片 | 美食 | 導演 |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