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購物中心的動線、商品陳列對於銷售達成有什麼影響?好的設計真的能夠促使顧客購買嗎?


在談如何陳列以前,先介紹一個消費者心理學概念:決策樹。 決策樹幾乎是各品牌通用的陳列策略參考依據。 針對某個品類,品牌會試圖了解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決策過程——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價格、規格、品牌、顏色抑或是功能?通過消費者面談、在賣場的實際觀察,研究人員會按照重要性,針對以上要素做一個排序,然後再根據排序結果做陳列設計。比如,當排序依次是價格、功效及規格的話,這個品類的陳列就應該首先按價格歸類,其次再按功能及規格細分。

商品陳列,特別是快消品的陳列方式對銷售額有很大影響。傳統的陳列建議是: 同一類別的商品集中陳列,同一品牌所有口味或者包裝集中陳列,以及從小包裝到大包裝、上輕下重的縱向排列…… 一財君介紹一下寶潔洗護產品的新的陳列規則為例。

寶潔新的陳列方式, 推翻「由小到大、垂直縱向」的原則,轉而強調橫向色塊的重要性。寶潔強調要把同一類型和功能的產品的小包裝、大包裝以及關聯產品並排擺放,因為「同一色塊的橫向陳列寬度超過30厘米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為了驗證這一系列問題,寶潔有一個複雜的測試過程,這包括:首先在寶潔創新中心內的虛擬超市做測試,差不多成型之後再到真實的渠道商處做隨機測試,當中還會請消費者佩戴特殊眼鏡來追蹤其眼球軌跡等等——目的都是為了弄清楚,消費者到底是如何「識別」以及「選擇」產品的,這兩點被寶潔視作決定銷售的「第一和第二真理時刻」(Moments of Truth)

這些陳列的背後都有數據支持,所以影響肯定是有的。 比如瑪氏就發現,如果實行不同品種重疊陳列,將褐色包裝的MM"s巧克力豆和黃色包裝的巧克力豆交叉、混合擺放,有可能會損失16%的銷售。


這個,試著答一下吧。

你說的這兩個點 動線和商品陳列。可以分成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

動線是來自於商場前期的規劃,建築的樓體形制。是甲方的事

而商品陳列是開業後,品牌的行為,雖然甲方一定程度上會有管理的義務,但是更多的是乙方的事。

第一個問題就是對招商的影響,糟糕的動線,不用太多專業知識的乙方人員就能看出來, 繼而考慮到商場成長周期更長,因此在選擇進駐時會顧慮更多,同時死角多了,品牌對於落位的要求也就更高。

第二個問題對於銷售達成影響較大,陳列是消費者能感覺到的第一順序的內容,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是否給導購推銷商品的機會。好的陳列會讓消費者更直觀的看到形象產品,進而進店,或者連帶銷售。

所以你問的這兩個從屬於不同的範疇。對於銷售能否達成不太好比較。。


不請自來,發表一點粗陋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以下是我在其他平台發過的一篇文章,剛好與樓主的主題相契合。

合理的交通動線,購物中心留住顧客的關鍵

我們在做購物中心規劃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動線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合理的交通動線有利於顧客在購物中心的停留時間,間接增強了購物中心的盈利能力。

動線,是建築與室內設計的用語之一。意指人在室內室外移動的點,連合起來就成為動線。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動線理解為顧客在購物中心行走運動的線路。顧客在逛購物中心的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的選擇合適自己的行走線路,根據這一線路來瀏覽各樓層、各區域。這一線路是否合理,直接影響顧客對購物中心的接受程度。

動線包括同一樓層的水平線路,也包括不同樓層間的垂直線路。什麼樣的動線才是滿足顧客需求的?簡單、清晰、少重複、少交叉、無死角,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

現在的購物中心,在同一樓層的平面動線設計中,主幹道常採用圓形、橢圓、或者其他形狀,圍成一個圈。顧客按這個線路行走,不知不覺就走遍了整層樓,並且回到最初的起點,一般是電梯口。這種感覺就特別好,不會給顧客帶來麻煩,輕輕鬆鬆逛完整層樓。

不同樓層間的垂直路線呢,一般指電梯,電梯的設計也有講究。以前的一些購物中心設計,為了讓增加顧客的停留時間,把電梯設置得很「巧妙」,顧客想要上二樓,必須繞一樓走一圈,想要上三樓,還得走遍二樓的每一個角落。誠然,這樣的做法能夠增加顧客的停留時間,但這是一種強制性的停留,並不是顧客心甘情願的,會對用戶體驗造成極大的傷害。在這個追求顧客體驗的時代,這樣的設計已經被淘汰了。

現在的購物中心設計常用的做法是怎樣的呢?一個詞,便捷。一切為了顧客的便捷性考慮,例如進門即可見的電梯。以前的一些電梯設計,每上一層樓都需要轉個圈,因為每層樓的電梯是同向的。而現在更多的購物中心,顧客可以不停留連續性上樓。在一些樓層較多的購物中心,甚至還有跨樓層的電梯。這些設計,無一不是為了方便顧客行走,不再是過去那種強制性的「挽留」了。

總體來講,購物中心動線設計應遵循簡單清晰、利於顧客的原則。合理的交通動線設計,是購物中心留住顧客的關鍵。


陳列可以稱之為視覺營銷,商場內的陳列要分清美陳和服裝之間的主次。想要營造什麼要的氛圍,服裝就要打造其感覺。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是陳列服飾的搭配可能實用性較弱,但只要做到能夠吸引顧客即可。店內員工做的搭配才是真正考慮實穿性。掌握以上就可給商場引入客流,從而帶動銷售


動線,業態組合與落位,商品的陳列,鋪位的設計感,這些都是很巧妙的思維,做得好的,確實能夠促進營業額的提升。所以每一個購物中心,也在不停的通過數據分析,進行業態與品牌的調整,就是為了幾個目的,一是整個商業的形象品牌升級,二是提高購物中心的盈利能力,三是提升物業升值空間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新零售與現在的零售的區別?
怎樣解讀高房租引發零售業「關店潮」現象,零售業會成為第一個房地產泡沫的犧牲品嗎?它的未來在哪裡?
做一個收銀員能學到什麼?
7-11為什麼這麼成功?

TAG:零售行業 | 百貨公司 | 購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