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總是有兩個對頭的公司或者產品等事物?

比如有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有耐克就有阿迪達斯,有蘋果就有微軟(或者谷歌三星),有電信就有聯通,有facebook就有twitter,有Marvel就有DC,有肯德基就有麥當勞,有美帝就有毛子...太多例子了,勢均力敵不壟斷存在。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意又將以下兩本書翻看了一遍,各位如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看看。

為什麼世界總是有兩個對頭的公司或者產品等事物?

我依然想,先將問題換一種方式提出。

為什麼我們的世界中,在一個品類之下,總被兩個,或三個產品(或品牌)壟斷?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只需要記住其中兩到三個便可。

這樣的兩到三家,處於品類壟斷型品牌(請注意,我在壟斷前面,加上了品類二字),其實是被我們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認知,培養出來的。

在《定位》一書中,特勞特先生早年便提出,人類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每日接受大量的資訊,而對於資訊內容,除了消化吸收外,忘記與屏蔽和篩選,則是我們大腦更重要的一項功能。

忘記、屏蔽、篩選,是為了方便我們更好的做出選擇。

人類的購買動機,這是一個曾被不少人誤讀的行為。不少人會認為,我們先看中某件商品後,再來閱讀商品屬性與內容,如果匹配得當,便會產生消費,而這樣的理解是一種錯誤的。我們正確的購買心理活動是,發現自身某種需求需要被滿足,然後再從記憶里,搜尋滿足我們需求點的產品來進行匹配。

舉個例子:

男人逛街,目的性明確,就是要買一件禦寒的羽絨服,在挑選的過程中,通過對產品屬性、價格、品牌等多方面比較,最終產生購買。

女人逛街,看似目的性並不明確。但「逛」與「看」和「買」的行為,看似只是行為,但實則是目的。滿足她們這類心理需求的,不是一件具體的商品,而是購買這個行為方式。

所以,我們的購買行為,是先產生需求,再去滿足需求的一個過程。

之所以,在前面說到購買動機與需求這概念,是為接下來所說「定位」而鋪墊。

什麼是定位?

定論理論相當繁瑣且複雜,在此就不展開細說,只說說站在消費者角度理解的定位。

站在消費者角度,簡單通俗的解釋,就是這個產品或品牌,在你的認知中,你認為,它能夠滿足你的什麼需求,或者解決你的什麼問題。

舉幾個例子:

1. 你最近頭屑較多,想換個有去屑功效的洗髮水,你大腦第一反應是哪個品牌或產品?

2. 氣溫剛剛變冷,你的衣櫥里,需要一件看起來不那麼臃腫的羽絨服,你大腦第一反應是哪個品牌或產品?

3. 三五好友去吃火鍋,你打算喝什麼飲料?

4. 你的頭髮剛剛燙過,有點毛躁,你想買個有滋潤功效的洗髮水,你會想到哪個品牌或產品?

海飛絲、清揚,將自身定位成去屑功效獨特的洗髮水品牌。 優衣庫的輕羽絨,是你渴望保暖且不想臃腫的第一選擇。 王老吉、加多寶,是你在吃辛辣食物時對抗上火的良方。 潘婷與多芬,是你修護受損頭髮的救星。

以上,便是消費者眼中最直觀理解的定位。

問題補充說明中所提到的品牌,又或者不少答案里提到的品牌(或產品),皆是在消費者心中產生了清晰且明確定位的。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審視一下題目,為何世界上總有兩家對立的品牌或產品,答案是否明確了?

因為在一種明確的需求之下,消費者只需要,只願意,只能夠記住兩個,而最多不超過四個。

這便是題面的基本答案。

以上,是引用《定位》一書的相關內容,來做出的基本解答。接下來,我再說說《大單品品牌》這本書。

《大單品品牌》這本書,是站在定位理論上而生的一本營銷類書籍,著重講到的,是有關定位細分和需求細分。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進步。我們的需求,會越來越具體,並且會越來越細分化。

買電器,上哪個網站?

買圖書,去哪個網站?

京東與噹噹,之所以可以從淘寶嘴裡搶出一塊肥肉,就在於充分把控了消費者心智細分的需求。

未來的商業,是細分化的,具體化的,垂直化的。誰能夠迅速的佔領消費者心裡正確的心智定位資源,誰才能取得成功。

為便於查看,所有答案都在個人收藏夾內( ENO[觀點與成長]ENO[美學與穿搭]),希望幫到需要的人。


寡頭壟斷市場是介於壟斷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的一種比較現實的混合市場,是指少數幾個企業控制整個市場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結構,這幾個企業被稱為寡頭企業。

形成原因

1.市場自然形成:廠商由於追求規模經濟,不斷擴大生產規模,而市場又是相對狹小的。打個比方,如果某行業市場總規模是100,而對於該行業的生產廠商來說,規模經濟為30,那麼該市場僅能滿足3個廠商在規模經濟條件下生產。這就形成了寡頭壟斷市場。(進一步,如果市場總規模僅能滿足1家廠商在規模經濟條件下生產,則市場可能進一步形成壟斷市場)

2.人為(制度)形成:廠商或國家對資源,專利,市場等的控制,也是一些寡頭壟斷市場形成的原因

以上摘自:寡頭壟斷市場_百度百科


三四規則矩陣

是由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提出的。

在一個穩定的競爭市場中,參與市場競爭的參與者一般分為三類,領先者、參與者、生存者。優勝者一般是指市場佔有率在15%以上,可以對市場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的企業,如在價格、產量等方面;參與者一般是指市場佔有率介於5%~15%之間的企業,這些企業雖然不能對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它們是市場競爭的有效參與者;生存者一般是局部細分市場填補者,這些企業的市場份額都非常低,通常小於5%。

在有影響力的領先者之中,企業的數量絕對不會超過三個,而在這三個企業之中,最有實力的競爭者的市場份額又不會超過最小者的四倍。這個模型是由下面兩個條件決定的:

在任何兩個競爭者之間,2比1的市場份額似乎是一個均衡點。在這個均衡點上,無論哪個競爭者要增加或減少市場份額,都顯得不切實際而且得不償失。這是一個通過觀察的出動經驗性結論。

市場份額小於最大競爭者的1/4,就不可能有效參與競爭。這也是經驗性結論,但是不難從經驗曲線的關係中推斷出來。

通常,上述兩個條件最終導致這樣的市場份額序列:每個競爭者的市場份額都是緊隨其後的競爭者的1.5倍,而最小的競爭者的市場份額不會小於最大者的1/4。

「三四規則」只是從經驗中得出的一種假設,它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證明。但是這個規則的意義非常重要,那就是:在經驗曲線的效應下,成本是市場份額的函數。倘若兩個競爭者擁有幾乎相同的市場份額,那麼,誰能提高相對市場份額,誰就能同時取得在產量和成本兩個方面的增長;與所付出的代價相比,得到的可能會更多。但是對市場競爭的領先者而言,可能得到的好處卻反而少了。然而在任何主要競爭者的激烈爭奪情況下,最有可能受到傷害的卻是市場中最弱下的生存者。

三四規則矩陣_百度百科


對於@Zhang Fuguang的回答,其實是片面的二元論的思想。自柏拉圖之後,西方的二元論的思想就主導了整個西方世界,中國也不例外。老子的思想,其實和二元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由二元論建立起來的概念世界決定了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這是潛移默化的問題,比如題主列舉了很多很多的對立的例子,但是其實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做一個完全統計,我覺得不一定大部分情況都是兩個巨頭對立的。之所以我們會覺得有這種看法,是我們先有了這樣一個隱形的模型,即二元論主導的模型,然後題主再去看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相對立的巨頭也好,大公司也好,自動忽略了那些更多的非對立的情況。

其次,對於事物來說,包括概念等等,就更好理解了。因為我們的概念世界體系是建立在二元論的基礎之上,所以必然會形成許許多多的對等,對立。因為我們看問題的角度的依託就是建立這個世界(我們眼中)的根基。

最後,我們還是要承認現實中的確有很多題主所說的這些個對等,對立。事物,概念,我就不說了,上面答過了。像公司之類的,一旦有一個巨頭的出現,他就格外引人注目,他所在的市場,就會引來激烈的競爭,那麼激烈的競爭帶來的後果就是必然會出現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以致與最後出現兩強對立的局面。當然你會問為什麼不能使三強對立,四強。。。。這些都是有的,還是我們看問題的依託是受限於二元論的思想所決定的。


因為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習慣於將這些東西強行分類到兩極。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簡單粗暴做法,亦是人類之局限性。


出現這種認知多半由於如下原因:

1、知識面窄

2、人云亦云

3、觀察感知力不強

4、線性思維

請問:宗教是這種情況嗎?山川河流是這種情況嗎?星辰天體是這種情況嗎?

好吧,這是上帝的產品,那咱聊聊人類的產品:

吃:食品是這種情況?

穿:衣服是這種情況?

住:房子是這種情況?

行:汽車是這種情況?飛機廠商都不是。

排名第2的王朔說的很好。

事實上,題主在自己的解釋里就無法自圓其說了:有蘋果就有微軟(或者谷歌三星),

如果你認為這樣了,只能證明:

1、他們的廣告把你打敗了,讓你誤以為這個世界就是他們描述的那樣。

2、你的生活固化了,需要一些變化。


微軟 vs intel+amd+...

微軟 vs IBM

微軟 vs 索尼+任天堂

微軟 vs apple

微軟 vs 谷歌

微軟 vs 羅技+雷蛇+...

微軟 vs 暴雪+動視+...

微軟 vs chrome+firefox+...

微軟 vs C艹+PHP+JAVA+...

微軟 vs sun+oracle+...

微軟 vs OpeningOffice+iWork+...

微軟 vs ...


經濟學中,市場參與者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包括壟斷競爭、寡頭市場、壟斷市場)。其特點參照如下【來自百度百科】。

基於以上背景知識,再來回答此題

1.一家獨大——即完全壟斷。

任何企業若完全壟斷一個市場,那麼它可能會濫用其所處的市場支配地位,無限制提高價格,打擊市場的新進入者,損害其他人的利益,違反《反壟斷法》。

所以完全壟斷幾乎不可能,除非是政府控制的公共事業,如供水供電。

2.兩家獨大/幾家獨大——即寡頭市場。

現實中存在,就是題主所說的那些企業。

至於題主說為什麼通常是兩家?我覺得這是個人主觀的偏向吧。中石油中石化兩巨頭,移動聯通電信是三巨頭。【當然還是以兩巨頭和三巨頭為主,比較穩定。兩巨頭勢均力敵,三巨頭三足鼎立,四巨頭五巨頭就到壟斷競爭了。。】

3.壟斷競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很像,很多大企業參與競爭,是經濟市場的常態。

總結以上,現實中存在多種形式的市場競爭關係,23456家獨大都有。(只是可能有些品牌太深入人心了,形成人的主觀判斷偏差。)


天朝倒是一家獨大。你覺得用戶體驗好嗎?


血流成河的萬惡資本主義


可能這世界太二了吧。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傳》


世界總是為了求得〖平衡〗,比如:男女,陰陽,更玄的太極!


想起了有人評論加多寶王老吉之爭的一句話: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老四死了。


就藉助著定位理論來說,有老大的話,有部分消費者必然不喜歡與大多數人「同留合污」。所以差異化定位成為百事可樂作為新生代可樂的新定位在美國的非常受歡迎。

人類的需求總不會是單一化的,所以差異性定位也就使世界上總是兩個對立的品牌好基友一輩子。


我覺得有點像自然界的生物中間關係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關係。


樓主的問題存在問題。其實有很多對等的公司或者產品存在,只是大眾的認知能力有限。就相機而言,大部分人只知道尼康 、佳能,也認為這兩家是最好的相機,殊不知富士、理光、祿來、哈蘇、適馬、福倫達、博來凱等品牌的相機都很不錯。


這就是矛盾論。對立和統一。這是哲學問題


老大吃肉,老二喝湯,其他的吹西北風直接被忽視。


哲學問題,人腦的兩分法。。


推薦閱讀:

你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嗎?
中國同意美國進口牛肉,本土畜牧業會不會被影響?
面對未來的競爭壓力,現在的你正在怎樣積累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
文化部對影視動漫產品的審查是否能體現整個文化部甚至國家上層對自身競爭力的不自信?

TAG:經濟 | 競爭 | 商業 | 壟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