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的抱怨或者是訴苦,傾訴的回答都變成三個字不上進的時候,是不是確實是這樣的?
沒女朋友因為你沒真想找,學不好是你沒真學,買不起房是因為你沒準備買,回不了家是因為你不想擠時間,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你沒真用心,跑不快因為你不鍛煉,討厭因為你沒真喜歡,困是因為你懶……
傾訴當然是有用的。人總有頂不住壓力的時候,找朋友聊一聊,上網說一說,或者只是在自己的日記本里把事情寫出來,都會緩解很多。
可是抱怨和訴苦得多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曾經見過有人經常抱怨,說晚上睡眠不好,中午睡眠也不好。周圍的人開始都很熱心地幫忙,帶他去醫院開安眠藥,給他買蜂蜜,讓他安裝一些白雜訊軟體在手機上。最終沒法解決,還是每天說著自己被施工聲吵到,被狗叫聲吵到,被風吹著窗戶的聲音吵到,被午睡時隔壁同事的呼吸聲吵到。
抱怨和訴苦,最終變成了抱怨社會抱怨生活抱怨所有周圍的人,然後為自己不夠努力沒有認真工作找的一個借口。
於是,聰明的前輩們發明了一句話來警醒後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先簡單回答問題:我覺得「抱怨、訴苦、傾訴」不等於「不上進」
首先抱怨、訴苦、傾訴三個詞其實是不等價的,儘管有可能是「近義詞」
抱怨(抱怨_百度百科)在百度百科裡出現過的釋義有:心中懷有不滿、責怪(別人)、心懷怨恨訴苦(訴苦_百度百科)在百度百科裡出現過的釋義有:向人訴說自己的苦衷,或自己所受的苦難傾訴(傾訴_百度百科)在百度百科裡出現過的釋義有:把想要說的心裡話全部說出來我想比較沒有疑問的是,「傾訴」是中性詞,應該是最容易和「不上進」(貶義詞)擺脫關係的。而抱怨、訴苦在一般社會意義上是貶義詞。為什麼我覺得「抱怨、訴苦」也不等於「不上進」?
抱怨可以算是外歸因(歸因_百度百科)的一種行為表現,訴苦可以算是傾訴的子集(傾訴的內容偏向負面)。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不過是人際交往中的正常表現。在我看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部份 對於抱怨訴苦的人來說,這是自己負面情緒的表達。對於抱怨訴苦的對象來說,除了是負面情緒的接收,抱怨訴苦這個行為對彼此關係還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並不是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抱怨訴苦,雙方關係親密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這種行為(無論是朋友、家人、戀愛伴侶)。「抱怨訴苦」在我看來其實是社會支持(維基百科:社會支持)的一部分 在刻板印象里,中國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壓抑自己和別人表達情緒,無論積極還是消極的情緒。用「不上進」來定義「抱怨訴苦」在我看來就是對表達消極情緒的壓抑與否定。消極情緒無法通過社會認可的渠道(在我看來抱怨訴苦是這樣的渠道)來表達,積累下來只能用心理障礙的形式來表達 再扯遠兩點回到「抱怨是外歸因一種」這個點上。一件事情發生,在我看來必定同時有個人和環境的因素影響,只是影響的比例不同。個人如何看待這兩個因素的比例是合適的,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但是「將所有原因歸到環境」和「將所有原因歸到自己」,在我看來都是不合理的方式
另,在社交網路時代,線下社會的消極情緒依舊被壓抑;而網路上無論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都隨心所欲。在我看來只是扯正能量是沒有用的,在面對負面的東西時不去正視,那不過是自欺;這個時候傳播正能量,是欺人抱怨和訴苦其實就是在尋找一個情緒的出口,當這種情緒噴涌和傾訴慾望得到滿足以後就是一片空虛和茫然,因為你不懂得出現問題和苦悶的時候有兩件事比抱怨和傾訴還要重要:
1、找到煩惱問題的癥結,通常關鍵要從自身出發,這個往往要靠自己去領悟和思考。
2、找到當下最好的解決方法,而這個方法不是抱怨和訴苦。(若你真的不知道怎麼解決又不想麻煩別人我建議可以百度一下或者去豆瓣小組知乎等社區搜一下關鍵詞,你會發現有共同類型煩惱和問題的不止你一個,你可以看看別人怎麼說怎麼做,這比你向朋友尋求幫助高速有效多了,而且信息量龐大)
大家都很忙,你自己的痛苦和鬱悶別人往往難以感同身受,適當地傾訴有利於舒解緊張的情緒同時也會促進朋友間的親密度,但是要明白解決問題邁過坎坷關鍵要靠自己,誰也幫不了你。
關於「抱怨」的真相。
不抱怨真的是個好建議嗎?不一定。「不要抱怨」似乎已經成了一句萬金油似的口號,被廣泛地使用在各種說教和心靈雞湯中。
可是,抱怨到底是指什麼?人們真能做到不抱怨嗎?
而且,「不要抱怨」真的是個好建議嗎?如果不是,又該如何正確地「抱怨」呢?
先從抱怨的含義說起。
詞典上對抱怨的解釋是「心懷不滿,指責他人」。
可現實中,人們所謂的抱怨,指代的含義其實很廣,可能是對人傾訴,宣洩負面情緒,也可能是針對存在的問題提看法、提意見,針對損害自己權益的行為進行申訴、抗議。
我厭惡「不要抱怨」這句口號,因為有的人混淆概念、模糊界限,不分情況,一概而論,把「不要抱怨」當成了迴避問題的借口,甚至是洗腦的工具。
人們為什麼要抱怨呢?
當然是生活中遇到苦惱和麻煩,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心中有了負面情緒,這些問題可能是自己的錯造成的,但更多情況下,確實就是其他人和環境的原因引起的。
發現了問題,有了不滿,為什麼不說出來呢?不「抱怨」呢?
抱怨的首要功能是宣洩情緒,尋求他人的共鳴、理解以及寬慰。
用正確的方式,對合適的人「抱怨」幾句,這其實沒什麼不好,反而對心理健康有益。
一直壓抑、否定負面情緒,反而會侵蝕心靈,把自己變成一個麻木、陰鬱的人。
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說說工作和感情中的煩心事,或者說是吐槽,既能調節心情又能增進了解與感情。
除此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頭腦清楚、真正關心你的朋友或家人,能幫你梳理問題,找出癥結,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而「不抱怨」有時是一種迴避問題的借口。
有的人不「抱怨」,是出於內心的麻木或是虛榮,他們迴避問題,甚至是根本不願承認問題的存在。
很多時候,他們如同橡皮人一般,沒有痛,沒有不滿,習慣了逆來順受,委屈求全,息事寧人。他們膽小怕事,害怕與人發生衝突和爭執,害怕承擔責任與風險,甚至連心中的不滿都不敢開口表達。
當他們受到侵犯時,或者當他們本可以做出改變、爭取更好的結果時,他們或許會想:要做個知足的人,不要抱怨,就這樣吧。
他們更喜歡生活在虛假的幻像中,當別人試圖說出惱人的真相的時候,他們或許會說:你為什麼要抱怨呢?不要抱怨!
而真正智慧、勇敢的人是懂得以有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的。
此外,「不要抱怨」有時還是一種洗腦的工具。
有的人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告誡你「不要抱怨」,那是因為你「抱怨」的問題與他們無關,他們漠不關心,甚至你抱怨的問題背後,就是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當然想維持現狀,而不願配合你、協助你來解決問題。
當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看法、提出意見,提出自己的訴求和關切時,相關的人可能會告訴你:有什麼好抱怨的?不要抱怨!
舉個例子,當你向老闆提出「加班太多、工資太低,希望漲薪水、休假期」的時候,他送你了一本《不抱怨的世界》,讓你回家後認真閱讀,用心感受。
當年巴勒斯坦常駐的時候,我覺察出封閉的工作生活環境中存在很多的問題,不合理、不正常,壓抑人性,離任回國之際,在去機場的路上,我敞開心扉把這些問題說給一個年長的同事聽,他非常不屑的教訓我道「不要抱怨,抱怨也沒有用」,那種居高臨下的冷漠態度讓我至今噁心。
封閉壓抑的駐外環境讓人麻木,甚至讓我懷疑自己的判斷,對此我深惡痛絕,這也成為我決意離開外交部,不再常駐的原因之一。
當然,真正的抱怨——那種喋喋不休、停不下來,卻又不反思自己、改變自己、解決問題的抱怨,甚至陷入無意識的暴躁情緒無法自拔,無可爭議,是錯誤的、愚蠢的、有害的。
有的人發現了問題,並將其抱怨了出來。
可是,他們以為不停地抱怨就能解決問題,就能使問題自行消失,或者就能促使別人去替他們解決問題。
這麼想,很幼稚,是智商、情商和能力不足、無法認知和控制自己情緒的體現。
這樣的抱怨者往往是弱者或者邊緣人。
那麼,該如何正確的「抱怨」呢?
首先,不要隨便和人「抱怨」,永遠只和你信任的人以及相關的當事人「抱怨」。
其次,在釋放完情緒之後,發現問題,分析分體,努力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不要陷於抱怨中,放大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要知道,自己的事不論大小,對於外人來說,90%以上都是無價值的,他人無所謂,不在乎,除非你的故事能提供對方所需的經驗和信息,所以不要做傾訴狂。要講也要提煉內容,找對對象——能給你幫助和指點的人。
有的人關注你或許只是為了消費八卦。喜劇悲劇,嬉笑同情,你的故事滿足了他人的情緒需要,會成為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或是笑話。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真正值得信任的人只有你自己,身邊很難找到頭腦清楚、關心你、願意聽你傾訴煩心事的人。
所以,求人不如求己。
發現了問題,有了不滿,可以先在自己心中「抱怨」,或者把問題寫下來,用運動等方式宣洩情緒,等內心平靜後,再理性地分析問題,找到讓自己不滿的客觀原因——那些是自己造成的,那些是他人或外界造成的。
然後再和相關的人並通過合適的渠道,表達自己不滿和訴求,盡量陳述事實,不要陷於情緒化的發泄。看看這樣是否能達成互諒和妥協,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改善現狀。
如果你的權益和訴求和他人發生了衝突,那麼,就該是時候運用智慧和資源展開博弈了。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很多時候,沉默並不是金。
如此,正確的「抱怨」沒什麼不好。
最後,什麼是真正的「不抱怨」呢?
看清了真相,嘗試了所有方法,就算滿身傷痕,還能熱愛生活,笑對人生,與世界握手言歡。
-----------------------------------------
個人公眾號: 銳意欲行(think-write)——用心生活,理性思考。寫作是愛好,是技能,也是鍛煉邏輯思維的方式。用文字記錄生活經歷與感悟,創建真誠豐盈的個人史。每周末更新,歡迎關注。
託付心態,抱怨無非是想要發生的事沒有發生,不想發生的事卻發生了,你除了控制自己外,難道還想控制世界?
不是,只是別人跟你不大熟,不想聽
其實就是求安慰,求關注來獲得內心滿足,以此彌補失望帶來的不適感。傾聽者被當場垃圾桶,但也分兩種傾聽者,一種是會痛你所痛,他們會因為你的負面情緒和沮喪難過,另一種是幸災樂禍型,喜歡聽別人的難過之處獲得內心的平衡,或者是醫者心態想通過方法解決你的問題。總之,改變任何一種自己不滿意的壞習慣,就是一個狠字,強迫自己去改變,慢慢就良性發展了。實踐吧。
~1~
生活中你一定見過這種人,整天對生活、別人充滿了不滿,一會說說這個對不起她,欺負了她,讓他陷入今天這麼糟糕的境地,一會又憤怒於世道不公,世風日下,讓他這樣的有才之人沒有出路,一會又抱怨公司環境不好,領導有眼無珠,進了這個公司簡直倒了八輩子霉,一點前途都沒有。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不摸情況,聽到這麼有鼻子有眼的控訴,我們往往都會升起憐惜同情之心,覺得這個人真的是好可憐,好不走運,於是千方百計的給他出主意,甚至有打抱不平者都磨拳霍霍想幫她如何如何教訓欺負她的老公,幫她收拾萬惡的婆婆,給他推薦好的項目和出路。可是折騰了一番發現,他好像對我們的建議都無動於衷,或者說他口頭採納我們的建議,但絲毫不行動。
或者說他會一一否決我們的建議和我們的熱心,並擺出成千上萬條此路不通的道理,最終的結果就是他無路可走。
嗯,既然是無路可走,於是便繼續叨逼叨的控訴下去,抱怨下去,憤世嫉俗下去。似乎他永遠被一攤爛事纏住,這些爛事像蛛網,他就是這麼倒霉,人生已如一攤爛泥,無法動彈,無法向前邁出一步。
嗯,這樣人我見過太多了。隨便一抓就能抓出三個例子來。
我有一個親戚,從我記事起,就整天為婚姻愁苦,抱怨自己所嫁非人,自己各方面好,老公各方面讓自己不滿意。就這麼持續十幾年如一日,鬱鬱寡歡,眉頭不得舒展,然後50多歲得了乳腺癌就去世了。更悲慘的是她的子女,因為父母家庭不和,媽媽去世後,也都各自奔天涯,一家人分散在三個地方,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互相憎惡。
在文化圈經常會遇到各種自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種人別的不擅長,就擅長憤怒,文章寫得一般,詩寫得一般,但特別有態度,似乎態度就是他行走江湖的根本,而他的態度也沒有別的,就是憤怒和鬱悶,憤怒於世道不公,不給如此有天賦的他一個出頭的機會,鬱悶於自己有李白的才華,卻過著如此不堪的生活。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我除了見過他們發牢騷,真的沒見過他們掙過多少錢,寫出過多少好文章,或者寫出一點傳世詩篇。十幾年如一日,唯一不變的不過是在憤青,而且是毫無深度的憤青,主題無非是我這麼窮困潦倒無非都是社會的錯,我生錯了時代巴拉巴拉之類。當然最後他真的是越來越窮困潦倒,真的是如願以償。
第三個案例,見這篇文章你是如何被抱怨一步步毀掉的。
~2~
世界上或許會有懷才不遇的人,但一般很少,比如梵高,卡夫卡,但是人家有作品啊。世界上也確實會有被欺負的人,但總是被欺負,所有的人都來欺負你這種事還是很少的;世界上確實存在大量會嫁錯人,結錯婚的人,但是為此難受一輩子,自己折磨自己得癌,又影響子女的還是要多學習一下心理學,不能一有不順,遭遇挫折最後把命都搭上。
以上幾種人有個共同的思維模式-----即受害人思維或者受害人心態。
所謂的受害人心態就是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但認為造成這種糟糕狀態的總是外界,外界可以指所有與其有關的人和事,而當事人是極度無辜的這麼一種心態,因為長年累月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這種人一般牢騷滿腹,怨氣衝天,甚至肝氣鬱結,身體欠安。鬱悶的是他們的事業、家庭也往往真跟他們抱怨的那樣,經常遭遇很多挫折,不幸,不順心甚至陷入逆境。
是的,好多具有這種心態的人隨後總結出的一句話就是「我就是命不好」。
是的,你從來都沒有錯,都是命錯了。
從心理學上來說,什麼叫命,命都是你內心的投射,為什麼說性格即命運,因為性格組織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內心把世界解讀成什麼樣的,最終你就容易活成什麼樣的,這也叫自證預言的假設。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概念放在管理學上就有這樣的演繹:有人對你說你跟這個下屬合不來,你就會不知不覺的專挑對方缺點來看:他眼細鼻扁頭皮多,聲大沒準廢話一籮筐,越看越不順眼,結果大家因小事而反目,完全不能合作,預言便實現了。相反地,假如你相信下屬是能幹的,你自然會多給他機會去發揮,他犯錯了你會包容,結果他亦不負你所望,成為一個出色能幹的人.
~3~
其實受害者心態是一種很常見的心態,它是人在遇到挫折時採取的一種自我欺騙自我保護的策略,在這個世界上活著,所有的人都會經歷挫折,一般人遭遇挫折後會經歷5個心理階段:
1 否認階段。極力否認事實的存在,努力逃避去面對事實。
2 憤怒階段。少部分的接受事實存在,但是表現出由於事與願違造成的憤怒和不平。
3 交涉階段。尋求解決方案,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4 消沉階段。在明確事實以後,從心理上還沒有能完全接受事實的存在,但是行為上業已做出一定反應。
5 接受階段。心理和行為上都已接受了事實的存在,並按照自己的選擇對事物進行處理。
是的,我們說的一般人都有的受害者心態是指,都出現挫折時,我們都會出現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否認和憤怒,但是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繼續前進,然後繼續經歷第三、第四和第五階段,最終達到的效果就是接受現實,認識現實,承認現實,在這個基礎上重塑自我,調整自我和現實的關係,比如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調整自己的理想目標,吸取教訓,繼續前進,最終走出挫折,取得收穫,也建立了真實強大的自我。
但受害者心態的人不一樣,他們在面對挫折時,停滯在了第一和第二階段,沒法承認現實,拒絕面對現實,因為挫折讓他們的自尊面臨威脅,為了避免這種威脅,受害者心態的人拒不承認現實,通過否認別人和外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具有「自我欺騙」功能的逃避策略,個體躲藏在裡面,以保護自己面對真正需要的成長,真正需要面對的槍林彈雨;還有一些受害者心態的人,通過扮演對外界的控訴,保持著自己無辜,純潔,有才華,有氣質有魅力的假象,可以說,他們是一種通過扮演受害者而獲取好處的人。這種好處可能包括周圍環境那麼骯髒,只有我一個人純潔,所以我有一種不媚俗的出眾,周圍人都那麼壞,只有我一個人是無辜的,所以我不用負責等等等等。
是的,掩藏在懷才不遇,控訴者嘴裡的其實是一群特別懦弱,矮小,缺乏力量的自我,他們沒有力量面對現實,只能自我欺騙,來掩飾自己是個慫蛋這個事實。
遺憾的是,有一些人在這樣的角色里根本就是當真了,所以真的成了受害者,比如我的那個親戚,最終得了癌症,當然其他的人也都基本如願以償,整天覺得自己倒霉,最終真的就倒霉了。
不懂心理學,真的會把自己玩死。
~4~
擺脫受害者心態可能需要幾個法寶。
第一 ,自我負責。受害者心態的來源就是自己不能為自己負責,而依賴於外界對自己負責,認為如果外界不符合自己心意,自己就可以有理由不好,以此自怨自艾,陷入頹廢憂傷,自我折磨,或者像一灘泥一樣,喪失行動力,陷在整天抱怨的漿糊情緒里。
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日子當然是必須自己來負責,除了自己,怎麼能放心交給別人來負責?明明別人連自己的生活都負責不了好吧?你就那麼相信別人的力量,而唯獨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自己可以為自己負責?
具有受害者心態的人不能意識到自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種幼稚的認識可能源於父母溺愛或者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逃避策略,以至於其意識不到自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個人想要什麼,都需要自己去爭取,去拼搏去得到,而不是指望著別人做好,給你送到面前。
沒有誰可以給你造就一勞永逸的人生,也沒有完美的環境和人,但具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就會始終抱有這樣的幻想,指望著外界做出改變來成就他,外界會為他的遭遇負責。
第二 ,寬容。寬容會讓一個人的自我強大而又有力量,它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重要體現。寬容的建立是基於這樣的心智:我寬容了你,其實是放過了我自己。當有一天要承認,這世界上很難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可能就學會了寬容,寬容本質上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一個不寬容的人會根據自己的偏執和理想去要求別人和世界,但是客觀世界並不會因為主觀意志為轉移,就會引發無數怨氣,但其實想說的是不管你寬不寬容,你苛責的人和世界都很少受影響,所有的不寬容最終都會反過來指向你自己,最終導致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第三,重建自我的力量。能直面現實是考驗一個人自我是否強大的主要標誌。受害者心態的根源就在於無法面對現實,無法面對的背後其實是自我缺乏力量。這種缺乏力量可能來源於早期的親子關係里,受到的積極肯定過少,而消極否定過多,所以具有這種心態的人建議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回溯一下自己的幼年經歷,修通消極的自我概念和認知,重建一些自我裡面的積極因素。
第四,感恩和付出。停留在受害者思維模式里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否認周圍的美好,放大周圍的缺點,這種通過否認讓自己保持優越感的方式會讓他們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可以說這是種假驕傲,假優越,由於這種假又優越的存在,具備受害者心態的人
只會覺得自己始終處於匱乏狀態,而看不到自己得到的一面,所以他們永遠不會感恩。
又因為他們的聚焦點停留在了抱怨上面,自然喪失了面對事件的行動力,從而也就體驗不到付出。在受害者心態的人的感情體驗里,抱怨是解決一切的良藥,所以之後的付出,行動都被剝奪了。他們無法重建從成功完成一件事情那裡獲得的正向反饋和積極體驗,而只會惡性循環下去。
最後以兩個名人的話結尾,最為最後的啟發:
「如果從來都不是我們的錯,我們就不需要為他負責;如果我們不需要為他負責,我們始終就是受害者。」
-----------Richard Bach
"自憐最容易成為最具破壞性的非藥物麻醉。人為上癮,將事件中受害的部分剝離出來,以得到短暫的安慰。"
------------ John W. Gardner
是的,當你在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從而憂傷落寞,覺得自己很酷,或者整日憤世嫉俗,自認為比別人高明時,請清醒的把自己罵醒:
啊,這種行為啊,其實只是一種慫蛋的表現。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作者並註明出處和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達芙妮,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身心靈成長專家,中國青年報特約心理評論專家,作家,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號「工業時代的月亮」。
推薦閱讀:
※如何優雅地過生日?
※你們都是如何解決家裡的老鼠的?
※做噩夢醒來後心有餘悸是種怎樣的體驗?
※面對一些比較噁心的人,總有人會為他辯駁「你不了解這件事情的背景,不該隨意揣測別人」,該怎麼回應?
※作為一個母親,應該怎麼安慰淋巴癌的兒子,在他經歷各種病痛折磨的時候,如何能給他一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