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該扶持實體書店嗎?

當今實體書店面對電子書店的衝擊不斷陷入困境 政府是否應該有所作為 自身又該如何自救


謝謝邀請。

實體書店在美國是處於衰退之中的。

網上書店、電子書等等都在削弱實體書店。實體書店的成本太高,沒辦法與這些相匹敵。

政府是否應該補助實體書店?我覺得恐怕沒有這個必要。

首先,凡是政府需要補助的,都是外部性比較強的產業。所謂外部性就是說,這個產業的存在,帶來了其收益之外的社會受益或損失。比方說,客運鐵路能夠帶來更繁榮的經濟活動,更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因而刺激經濟發展。

相比之下,實體書店的外部性不強。政府補助之後,受益人群太過狹小。與其補助實體書店,還不如補助公共圖書館。

政府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那都是民眾交的稅款。如果政府的補助不能造成更大的社會收益,又為什麼要拿我等民眾的錢去補助極少數人呢?

——————————————————————————————

那麼實體書店又該如何自救?

我覺得實體書店到現在應該主打交互這張牌。

比方說這樣一種方案:

大多數讀者並不會自己就知道那本書適合自己。往往需要推薦。但是與其口味類似的人未必會博覽群書,所以推薦也推薦不出來多少。

現在圖書市場日益繁榮,無數的圖書湧入。一般人很少有時間去瀏覽,然後得知自己會喜歡什麼書。圖書網站依靠用戶過去的瀏覽頁面和購買的產品來推測喜好,但是這是非常不靠譜的。我很少看到什麼推薦的書值得一買。

了解一個人的閱讀喜好或需要,需要一個交互的過程。網上書店無法提供這種交互過程。實體書店卻可以。

比方說,我喜歡看科幻小說。網上推薦很多,但是我希望聽到一個也讀過很多科幻小說的人給我用不劇透的方式推薦幾本好看的書。我需要一本烹飪書,但是看著那麼多烹飪書,我怎麼知道哪本好用,哪本適合我呢?網上書店是很難給出答案的。

如果有一個好的實體書店,每次我去和店員談談就能找到我想要的書,那麼我不介意比網上多花些錢來支持這家書店的生意。

店員有的時候閱歷有限,不能夠給出非常好的建議。所以組織讀書俱樂部就十分關鍵。如果一家實體書店能夠組織起針對不同書籍類型的幾個讀書俱樂部,那麼如果店員無能為力,也可以諮詢讀書俱樂部的資深成員。

同時讀書俱樂部也會推動書店的書籍銷售。

————————————————————————————————

我們可以講講另外一個產業的例子。

美國有很多實體桌游商店,也有網上桌游店。網上桌游店的售價一般比實體桌游店便宜10-20%,而且或比較全。那麼實體桌游店又是怎麼生存下來的呢?

實體桌游店總是不停地組織各種桌游活動,組織俱樂部,免費提供桌游聚會的空間,推薦產品,產品體驗等等。這種體驗是很好的。很多顧客明知道網上買會很便宜,也會故意到實體店多花錢去買,只為了支持這個實體店的存在。

在國內,實體書店如果要生存,恐怕要走類似的路徑。


這是政府該管的事兒嗎?


首先 扶持一個行業總要有扶持這個行業的道理。比如說農業,這個肯定要扶持 沒有糧食補助大家都去種經濟作物了,打仗起來貿易一封鎖軍隊都沒飯吃。

實體書的意義是什麼,傳播知識。 那如果出現了更快,更經濟,更容易得到的傳播知識的途徑,我們為什麼還要去支持原來那種慢,昂貴,不容易得到的那部分?


個人覺得應該補助,實體書店外部性絕對不小啊。那些認為書店應該遵循市場規律的人,思想太商業化,書店的外部性能和酒吧之類的地方相提並論嗎?雖然圖書館外部性更大,種類更加齊全,但是畢竟少,大城市一般也只有幾個大圖書館,人們如果想看書不可能每次跑太遠!如果民營書店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那麼市民看書會很方便!

衝擊主要是兩方面:電子書、電商。但是紙質書的一些功能電子書還無法取代,電商又只能讓人們在網路上看到梗概,即便有折扣優惠,也無法代替人們在書店隨心所欲翻書的感覺。書店不只是提供書籍,還提供了一個放鬆、休閑、文藝的氛圍,這就像是一些飯店賓館,環境和服務也是很重要的。目前的大環境,實體書店異常困難,政府應該儘快扶持。

實體書店的主要人群應該是小孩子、學生、知識分子,多一些書店也會鼓勵人們看書,方便人們。

當然,書店也要自我反省,開拓新線路,很多人提到舉辦活動交流也是很應該。


不應該


沒有必要扶持呀,這是科技以及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就像現在馬路上沒有馬車一樣。


社會在變革,傳統的商業形式衰落和消失 是很正常的現象.

自然的淘汰而已, 政府當然不會去管他.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澡堂. 賣蜂窩煤的. 等等等等等等..

至於書店的轉型.

純粹走價格路線當然不行..

多製造些讀書看書的氛圍,不單單是書店,也是咖啡店.. 不單單只賣書。

定期舉辦一些分享會,交流會之類的 比較靠譜.


文化、影視行業政府歷來有稅收優惠。除此之外,直接撤錢沒必要了。


不需要。

如果將出版審核去掉,再也不閹割出版物的話,我買書量至少還大一倍。

現在都是花近乎國內書價5倍左右,買台版的繁體豎版圖書。


不應該 反而應該建設更親民 更多藏書的基層圖書館


謝邀

我喜歡讀書,原來基本每周要去書店,後來變成每月,再後來三五個月可能有一次,還多在機場。看到這個問題回想一下,上次去書店應該是在半年前,書店的名字叫言幾又,沒買書,倒是喝了杯咖啡,坐了半個小時,主要是等人順便轉轉。我每年買書還是要花不少錢買書的,都是電商了。

說著一大堆,是要說明我們不能忽視變化的不是書店,是消費方式變了,消費習慣變了。舉個例子,我買了一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理想國,加起來有二十多本,我在實體書店多次看過,可哪次也沒有想法拎這麼一大箱書回家,肯定是電商送貨靠譜。

如果能同意我上面的觀點,是否補貼不言自明吧?如果補貼實體書店,那電車是不是也要補貼,高鐵乾脆不要發展,綠皮車和普快外部性更強。

同意前面一位老兄的觀點,人們到實體店不再是去買書,而是享受某種氛圍,所以這個消費場景要變化,才能贏回消費者。這個靠補貼是補貼不出來的,要靠市場化的優勝劣汰,市場會倒逼出新的模式。


支持新華書店就好,實體經營尤其是工具書還是很有必要的。

至於其它打著書店名義的各種經營,任何支持都是浪費。


沒必要扶持,既然市場要淘汰它,再怎麼輸血也沒用。


讓政府扶持實體店的目的是什麼?

應該是鼓勵群眾多讀書吧,可是用kindle讀書就不是讀書了?出色的體驗也許會讓人更喜歡讀書吧。

至於電子商務對實體店的衝擊,新華書店這種半死不活,從來不打折的計劃經濟產物,越早淘汰越好!


目的:讓國人多看書。

過程:讓國人更便捷、更便宜、更快速的買到書。

我的建議:扶植實體書店,還不如扶植圖書館。


書店現在唯一的優點就是可以現場看書.


推薦閱讀:

昆明有哪些值得去的書店?
廈門不在書店如何?
作為顧客會希望在 MUJIBOOKS 里看到、購買到什麼種類的書?
你心目中理想的實體書店是怎樣的?
圖書館和書店在給人的感受上有哪些不同?

TAG:書店 | 書籍 | 政策 | 網上書店 | 實體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