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發大型客機的難度大於研發殲20的難度嗎?
01-13
中國對戰術飛機有長期而持續的投入,但是大飛機沒有。這是根本區別。客機發展到今天,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領域,想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要接受很嚴格的認證。而軍用飛機就不需要。然後,客機因為環控要求高,使用的配件比軍機雜得多,而這些配件全都得符合認證。如果以前沒搞過,就拿不出直接可用的現貨。這也是一個區別。
此問類似於國內研發戰鬥機的難度要大於太空梭嗎?我覺得是這樣的。簡單點說,航天可以燒錢,火箭上去了發動機扔了飛船能回來就行,戰鬥機燒錢能燒的出來嗎?大客燒錢,誰買你,哪家航空公司敢用?還是要靠技術保證經濟性可靠性安全性,而不是靠燒錢……
大型客機需要考慮的問題比第四代戰鬥機要多太多太多,雖然隱身技術、超聲速巡航和機動性完全不用考慮,但是乘客的舒適度、發動機耗油率甚至製造成本都是足以扼殺一種型號的艱難平衡。而且當今民航市場已經被空客波音瓜分完畢,C919要想取得一席之地只能靠更為先進的技術,或者行政指令了。個人認為後者能更靠譜一些。另外想加一句,我國的工業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製造加工工藝的水平使得很多設計人員在設計時必須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從而無法實現精妙絕倫的設計,或者,製造的很多東西都沒辦法商業化使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上面說得靠行政指令幫助C919獲得市場。舉個例子,現代大型客機的發動機渦輪葉片大多採用了單晶葉片,GE90的製造工藝已經能夠保證採用單晶葉片還能盈利,但是我國最先進的實驗室試驗的葉片100個裡也只能有2個符合要求,成本一分攤,價格馬上就上去了。所以我們國產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難度低於研製J20的難度問題在於民營領域是一個贏者通吃的領域所以,問題在於研製出來以後的生存而不是研製
從J-20和運-20的實際試飛看,中國在大飛機、高性能戰機的設計、機體製造、航電這些方面都已經問題不大了,但發動機還是大瓶頸。中國不是西方軍品採購網路的成員,GE、RR這些航發基本上不會賣給中國做自己研發的機型的配備,我們如果買,基本只有毛子貨。如果自己研發飛機,不管是大涵道比的客機/運輸機航發還是小涵道比的戰鬥機航發,我們都還落後不少
個人認為研發難度很難對比,差不多吧,但中國民航方面的研發人才基本沒有的,但國防方面肯定會有一批,但也不多,目前軍方技術還沒有為民所用,所以給人的感覺會是民航機難,其實就是人才的問題!
推薦閱讀:
※在強風中降落一架波音 767 有多難?對飛行員來說是怎樣的考驗?
※紐西蘭能帶中成藥嘛?
※飛機駕駛艙最怕聽到的聲音是什麼?
※飛機不放襟翼起飛究竟危不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