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王風·黍離》怎麼解讀?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為什麼要問「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難道是自己為前朝而悲傷,覺得自己很奇怪嗎?好像不對吧……


早年寫的一篇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士大夫的家國情懷

今譯:

看那黍子繁又茂,那兒的高粱剛發苗。邁著步子慢慢行,心神不定愁難消。知我者說我心憂,不知我者說我有所求。悠悠在上的蒼天啊!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啊?

看那黍子繁又茂,那兒的高粱已結穗。邁著步子慢慢行,心事沉沉昏如醉。知我者說我心憂,不知我者說我有所求。悠悠在上的蒼天啊!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啊?

看那黍子繁又茂,那兒的高粱結果實。邁著步子慢慢行,心中鬱結塞如梗。知我者說我心憂,不知我者說我有所求。悠悠在上的蒼天啊!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啊?

這是一首士大夫有感國家興亡的詩作!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那就說來話長了,我們得先從「烽火戲諸侯」開始說起:

這是一則著名的歷史典故,因為一位女子的「回眸一笑」,一座江山便頃刻間崩塌了——

話說在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後,其子宮涅即位,是為周幽王,我們故事的主角。此人是一個荒淫無道之君。當時的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之年年旱災,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周幽王非但不理,反而各處尋找美女,還重用貪財好利善於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搞得是民怨沸騰。這引起了大臣褒響的不滿,他試圖勸諫周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還將他關進了監獄,這一關就是三年之久。褒響的族人千方百計想把褒響給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於是便廣徵天下美女。終於,他們找到了褒姒,一個宛如天仙一般的妹妹。褒響族人將她買下,並教她唱歌跳舞,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給了周幽王。

周幽王一見到這個天仙似的妹妹,驚為天人,喜歡得不得了,立馬將褒響給放了。只是久而久之,周幽王發現,這位天仙妹妹從來不笑,美麗的臉上總是一副愁容慘淡的樣子,這讓周幽王難以釋懷。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想盡了一切辦法,結果都無濟於事。這時善於逢迎的虢石父站了出來,他替周幽王想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好主意,說,大王,不如我們點燃烽火台試一試?

烽火台,這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時的一種緊急軍事訊號,當時的都城鎬京附近共修築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里就會有一座。點燃烽火台,無疑就是說有敵人來入侵了。

昏暈的周幽王果然採納了虢石父的好主意,他下令兵士點燃了烽火台。好傢夥,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衝天。鄰近的諸侯一看烽火,二話不說,立馬抄起傢伙帶領士兵趕到了鎬京。等各路諸侯氣喘吁吁地趕來時,卻不見有任何外族入侵的跡象,諸侯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感到莫名其妙。這時,周幽王才幸災樂禍地派人來告訴各路諸侯,「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可以回去了。」諸侯們這才知道,自己被耍了,那耍猴之人此刻正在山上觀看呢!據說是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諸侯們於是個個怨憤而歸。

站在山上的天仙妹妹,見幾萬大軍急匆匆地趕來,結果什麼事也沒有,又氣鼓鼓地趕回去,這茫然無措的樣子,如同兒戲一般,實在是太好笑了,於是她嫣然一笑。周幽王見她終於笑了,高興得忘乎所以,立馬重賞虢石父。

由於周幽王過分寵愛褒姒,欲立褒姒為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這樣,他便廢掉了王后申氏以及她的兒子太子宜臼。王后申氏乃是申侯的兒女,申氏回到娘家以後,便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事情告知了申侯,還說周幽王要率軍討伐申國。申侯大怒,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聯合繒侯以及西北夷族犬戎共同討伐周幽王。

兵臨城下,周幽王感到都城鎬京的兵力不足以抵擋,於是急忙下令點燃烽火台。狼煙再起,只是遭到過戲弄的諸侯不再前來了。周幽王只得帶著褒姒並太子伯服一路逃往驪山。犬戎很快攻破都城鎬京,一路追趕周幽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全部被殺,西周滅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東周開始。

這就是「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故事。

多年以後,一位東周的大臣行役到故都鎬京,他看到黍子長勢茂盛,又看到高粱地里一片青色,而故都鎬京昔日的城牆卻已化作一片瓦礫,雄偉不再。這時,一種強烈的故國情懷縈繞在他胸中,於是乎,他寫下了這首《王風·黍離》。

《毛詩序》上就說:「《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西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就是說,《黍離》這首詩,是周王室的大夫懷念故國西周的。他來到此地,經過西周以前的宗廟宮室,發現此時已變成禾黍青青,不由地感慨起西周的滅亡來,彷徨期間,不忍離去,故而寫下了這首詩。這樣的解讀是正確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周王室也就徹底衰微了,不復當年雄視各方諸侯的王者氣象了。這時的周王室已與一般諸侯國無異了,所以遷都洛陽王城以後的詩稱為「王風」,即王國的詩,同諸侯國的詩一樣。

鄭玄的《箋》中就說得很詳細——「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周,王城也,謂之東周。幽王之亂而宗周滅,平王東遷,政遂微弱,下列於諸侯,其詩不能復雅,而同於《國風》焉。」

其中「其詩不能復雅,而同於《國風》焉」,這當然是不對的。

回到主題。這位周朝的大夫為我們所展現的就是一種士大夫的故國情懷,而這首詩也開了懷古憑弔詩的先河。

大凡中國古代的文人,即便不是為官做宰的,也都會有這樣一種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因為古時的士大夫,多半都稱得上是知識分子,他們關心國家興亡。後來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以分科考試選拔官員之後,就更是這樣了。每每面對國破家亡,或者重大的歷史變遷,我們總是能聽到這樣的嘆息聲。上至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下至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等等。

也許中國的文人士大夫是最愛國的,他們無欲無求,只希望國家富強,只希望民族昌盛。可一旦國破家亡,他們就要感慨了,發幽古之思,感滄桑變幻。因為他們既是士大夫,也是文人,他們有這樣的話語權,他們更有這樣的家國情懷。「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更是成為了無數愛國仁人志士的情感共鳴。

自他們開始讀書時起,便深受儒家出世精神的影響,便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起碼杜甫就緊緊恪守這樣的理念: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

面對國破家亡,面對「安史之亂」帶來的山河破碎,杜甫以他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愛國責任感,滿懷悲憤地寫下了這首詩。

即便是晚清的譚嗣同,作為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著這樣的士大夫愛國情懷。在得知甲午戰敗、割讓台灣給小日本的時候,他同樣滿懷悲憤地寫下了這首《有感》: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昊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是啊!台灣割讓給了小日本,各歐洲列強又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試問,天涯何處還有神州?

如果說《邶風·綠衣》開了古代悼亡詩的先河,那麼這首《王風·黍離》就開了懷古憑弔詩的先河。作為一首懷古憑弔詩,這首《黍離》堪稱是一首經典之作。清人方潤玉老先生在《詩經原始》中就說:「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無限。此專以描摹虛神擅長,憑弔詩中絕唱也。」的確,此詩歷代流傳,影響很大,後世文人寫懷古詩,也往往沿襲其音調。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越王宮,看到的卻是一副傾頹破敗的模樣,他回想起昔日越王勾踐破吳之後,曾大肆修建宮殿,可如今呢?都早已化作了一抔黃土,心中不由發出感慨: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唐人寫詠史詩的翹楚劉禹錫更是有許多經典作品,其中也有《黍離》的影子。他在游金陵時,途經烏衣巷,感慨昔日東晉時的王、謝兩大家族的故地,如今已然變成尋常百姓之家了,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也許金陵氣象太多龐大,承載著太多的歷史變遷,故而連寫男女閨情的花間詞人韋莊也寫起了懷古詩: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六朝如夢,煙消雲散,唯有那台城的楊柳,依然青青,可見真的是很無情了。這樣的幽古之思,這樣的悲憫情懷,不得不說,都是從我們的這篇《黍離》而來。

這也便是《詩經》的偉大之處,開先河、定基調,千古悠悠氣象,多少離愁別緒,多少愛恨情仇,說不盡、道不完,只因詩三百。


以上諸説皆從文義,不再繁復。以下下選讀《聖経 詩篇》一篇與《黍離》相較……

《聖經 詩篇 137》以色列人被擄的哀歌: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邉坐下,

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

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

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説:

「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詩経 王風 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兩首近乎於同一時期的東西方民歌,所道來的,盡是那亡國之辛酸與痛楚。

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間,猶太王國兩度被新巴比倫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眾、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員被擄往巴比倫,這些人被稱為巴比倫之囚。

公元前771年,因周幽王之昏庸,戎狄入侵鎬京,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洛陽,開始了東周時期。

聖經之哀歌,以白描之手法,道盡以色列人對錫安的無盡思念,以及對耶和華的敬仰。言語直白,但悲情自現。

詩経之黍離,表現委婉。通過對黍稷之苗、穗、實之寫物,表現出當初繁華之地的鎬京,如今已是一派離離之景。同時以三種心態映襯,表以哀怨。加之以悠悠蒼天之感嘆,更能表述其「憫宗周」之意。

這兩首東西方經典詩歌,至今傳唱,其味深長。

元人有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盡在其中矣!


可以參考《毛詩正義》。我們來看一下這句的注釋就明白了: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鄭注說:「悠悠,遠意。蒼天,以體言之。尊而君之,則稱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閔下,則稱旻天;自上降鑒,則稱上天;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這里是解釋為什麼叫「蒼天」。

說:「遠乎蒼天,仰欲其察己言也。此亡國之君,何等人哉!疾之甚。」看到這里已經很清楚了,作者大呼「悠悠蒼天」,是希望老天聽到自己的聲音;「此何人哉」是在質問,「這個王國的君主到底是個什麼人!」

孔疏說:「鎬京宮室毀壞,其地盡為禾黍。大夫行役,見而傷之,言彼宗廟宮室之地,有黍離離而秀,彼宗廟宮室之地,又有稷之苗矣。大夫見之,在道而行,不忍速去,遲遲然而安舒,中心憂思,搖搖然而無所告訴。大夫乃言,人有知我之情者,則謂我為心憂,不知我之情者,乃謂我之何求乎。見我久留不去,謂我有何所求索。知我者希,無所告語,乃訴之於天。悠悠而遠者,彼蒼蒼之上天,此亡國之君,是何等人哉!而使宗廟丘墟至此也?疾之太甚,故云「此何人哉」!」

孔穎達又進一步解釋了一下,把當時作者的心境全描述出來了,很好懂。


.

065.《辛有大司馬與夫人簡書(之一)》

『引言』 平王大司馬辛有巡視宗周故國,為秦襄公勘定封地。

見故土惟黍稷離離,心生悲哀,不禁想到著名的《箕子·麥秀

歌》,感慨萬千。於是,是夜給夫人作此家書。

此簡書經平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黍離》之樂歌。

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黍苗離離 油油稷苗 車行迷迷 心身搖搖

知我者 說我心憂 不知我者 問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責何人

黍苗離離 有稷揚穗 車行迷迷 心如酒醉

知我者 說我心憂 不知我者 問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責何人

黍苗離離 有稷結實 車行迷迷 心如食噎

知我者 說我心憂 不知我者 問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責何人

【札記】《無名氏·詩序》曰:「閔宗周也。」實之,文王開國元勛

辛宜散第十五世孫辛有大司馬憫宗周蒼海桑田也。

.《朱熹·詩集傳》曰:「周既東遷,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

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失之,所謂「大夫行役」,《左

傳》有載,辛有大夫也。

此簡書寫於公元前·771年的孟夏,《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曰:

「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於野者,曰:『不及

百年,此其戎乎』?」。

066.《辛有大司馬夫人與夫君簡書(一)》

『引言』 ..辛有大司馬夫人收到夫君來信,然信中只有言憂國憂民

之事而未言回家的事,於是,寫此回復,問詢歸期。此簡書經平王

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君子於役》之樂歌。其歌詞參考譯文如

下:

夫君遠役 不知歸期 何歸至 雞棲穴室

夕陽西斜 牛羊歸來 夫君遠役 如何不相思

夫君遠役 連日累月 何日歡合 雞棲稷秸

夕陽西斜 牛羊欄括 夫君遠役 該無飢謁

【札記】《.詩序》曰:「刺平王。」失之,凡言刺王者皆誤,周人不刺王,

只尊王。《朱熹·詩集傳》曰:「大夫行役於外,其室家思而賦之」。實之,

辛有大司馬夫人思夫君。

此簡書是回復《黍離》的,其寫作時間當為同年仲夏。

067.《辛有大司馬夫人與夫君簡書(之二)》

『引言』 辛有大司馬夫人久不見夫君回信,回想夫君在家時的同飲共舞

之幸福時光,急不可耐地又給夫君寫了此信。其信函參考譯文曰:

君喜洋洋 左執簧 右招我游房 洋洋其樂

君樂陶陶 左執羽 右招我游遨 陶陶其樂

【札記】..《方玉潤·詩經原始》曰:「《朱熹·詩集傳》疑亦前篇婦人所作。」實之,

實為辛有大司馬夫人所作。「左執翝」者,軍隊統帥者,周軍指揮系統謂「鼓進金退,

左鶴右鷺」也。夫人所謂「由房」、「由敖」之言,「游房」、「游遨」同音字誤而已,漢儒

輯經時,同音字誤之老毛病。

068.《辛有大司馬與夫人簡書(之二)》

『引言』 辛有大司馬巡防東周南國之申國、甫國、許國等近楚小邦,久不得歸而

思妻。因而寫此信敘懷。.此簡書經平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揚之水》之樂

歌。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河枯水 不流柴薪 我之妻子 不與我戍申 思懷思懷 何月才能還歸

河枯水 不流荊楚 我之妻子 不與我戍甫 思懷思懷 何月才能還歸

河枯水 不流菖蒲 我之妻子 不與我戍許 思懷思懷 何月才能還歸

【札記】 《朱熹·詩集傳》曰:「平王以申國近楚,數被侵伐,故遣畿內之民戍之。

而戍者怨思,作此詩也。」.失之,荊蠻常期叛釁王道,王師衛戌職責所在,何來

怨思?古今《詩經》詮釋學家不認真讀原文就動筆詮釋,朱老夫子雖然四十年磨

一劍(《詩集傳》),但智商高、情商低。他們把「不流束薪」等三章次句按漢腐儒

之「賦比興」作解,枉費了辛有大司馬對妻子的關懷。大司馬言河枯水了,不能順水

流載幾捆柴薪給妻子,多麼溫馨的關懷呀!

此簡書作於平王三十三年,即公元前738年孟冬枯水期。《竹書紀年》有記載。

.


我覺得是一種內心無望的怒號,知我心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不管作者是為周王室衰微扼腕還是為個人命途而感慨,都是一種心緒無處釋放的悲嗆,人間無人能回便只能嚎問蒼天。重點在作者這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心境讓人感慨萬千,體味到此我便覺得足夠了,呵呵,就不求甚解一回了。


因為他感到天地間只有他一個人在哀傷這個事,這首詩寫於周朝遷都之後,當時周天子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周朝勢微而羣雄並起,他身為士大夫,對禮崩樂壞的一切感到無能為力,他來到廢棄的宮城,心中是淒涼也是哀傷,但他並不能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扭轉局面,也沒有人可以理解他,所以他也感到了孤獨。

他最後發問「悠悠蒼天,此個人哉」其實帶有一點自嘲,因為他的行為別人不理解,看起來是那麽不合時宜,所以不僅連別人要笑,他自己也要笑了,但這笑中又帶有淒涼,帶有無奈。同樣,這問也是悲愴的,無奈的於自嘲的。


這個說得的是紂,說實話我挺讚賞紂這個人。

2014-1-14 增翻譯如下:

上天啊,這個人是誰啊!

意思是說怎麼上天生出像紂這樣的人


推薦閱讀:

趙孟頫《吳興賦》中「前有王、謝、周、虞,後有何、柳、顏、蘇,」這八個人分別是指誰?
銅雀台的「雀」字作何解?和朱雀的含義一樣嗎?為什麼不用鳳鸞等祥瑞字眼而用「雀」呢?如果通「爵」又何解?
莊子活得過文革嗎?

TAG: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詩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