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些辯證思維泛濫的人,他們出於什麼心理?

最近玩知乎,發現辯證思維泛濫的人越來越多了,

比如 ,有人問我老婆品味不怎麼好,穿衣服不好看,怎麼解決。本來吧,有人回答推薦說哪個網站穿衣服好看,哪本雜誌比較好,你多讓你老婆看看,這個回答就很好了。偏偏有很多人辯證思維泛濫,一切問題都用辯證思維來看,把問題上升到 「你為什麼要改變別人」「品味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唐朝的時候愛胖,現在愛瘦」「你結婚前為什麼不這樣認為呢,你是不是變了」,恨不得把問題上升到「你怎麼能要求人人都一樣呢,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差別才美麗嘛」這樣的哲學角度上。還有人投贊同票。我甚無語。(提這個問題的人不是我,下面好像很多人誤會了,以為我對別人給我的答案不滿,又發起一個話題發泄這麼小氣。我只是舉例,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只是這個最近看的,要是因為這個下面才這麼多人不爽,汗。)

是這樣的,我以為哈,如果有人問一個發散性思維的問題,比如那個朝代你最喜歡的人是誰這種答案可以豐富多彩的問題,答案並無優劣。但是這種沒發散必要的問題,有這些答案我覺得怪無語的,分析一下這類人的心理,裝高深?或者分析一下我的心理,我為什麼對那些人那麼無語。


參差多態,正體現了知乎的一部分價值。

作爲參與者,如果難以從多個角度審讀別人的文字和見解,退而求其次,包容總是可以吧!無視總可以吧!落個神氣清爽。

共勉!


我的觀點是:

一、提問者對此負有責任

  • 以你在問題描述中給出的問題為例:「比如吧,有人提問說我老婆品味不怎麼好,穿衣服不好看,怎麼解決。本來吧,有人回答推薦說哪個網站穿衣服好看,哪本雜誌比較好,你多讓你老婆看看,這個回答就很好了。偏偏有很多人辯證思維泛濫,一切問題都用辯證思維來看,把問題上升到你為什麼要改變別人」「品味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 就我的理解,你是認為他人沒有在提問者所畫出的「圈子」里回答,而是跳到了圈子外邊自由發揮。但很多情況下,這是因為,提問者自己沒有把這個「圈子」畫出清晰的界限,或者,其在提問時本身也還沒有對問題有清晰的想法(提出好的問題也是一項技能,需要一定的前期思考)。這個樣例問題完整的寫法應是「我(認為)老婆品味不怎麼好,(我認為她)穿衣服不好看,(這個令我煩惱/不爽的問題)怎麼解決?」
  • 一個人的「認為」是TA對別人做出的主觀判斷,所以,回答者的「正統答案」和「辯證思維泛濫的答案「就分別是從「改變老婆的行為」和「改變自己的看法」兩種角度來對提問者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回答,對於這個問題來說,這兩種回答都是適宜的,沒有跳出提問人所畫的圈子去自由發揮。

P.S.我在回答時,一般都會先將提問者的問題核心多讀兩遍,有時候還會複製粘貼到回答中,以保證自己最大程度的理解問題並且順便理順問題(因為有些問題寫的並不通順)。此外,有時候提問人在最初提出問題時,自己也還沒有完全想清楚,而回答者可能會比提問人想的更進一步。

二、你提出的問題

  • 「知乎上那些辯證思維泛濫的人,是怎麼了?」,文本上是個疑問句,但就我理解,你的本意問題是:「我認為知乎上有些人(在回答問題時)總是辯證思維泛濫,大家覺得是這樣嗎/你們怎麼看?」。當然,你在問題描述中把這個意思寫出來了。但有些人卻僅提出問題,問題描述中全無擴展。所以這些問題看似閉合,實際是個開放型的問題

  • 就我的提煉,你核心觀點是:知乎上的部分問題應該是有相對確定和統一的回答的(但不一定簡單),而不應該存在如此多的發散思路,而且有些發散思路是在對原問題進行「提升」,即修改了問題。這麼做是不妥的。

最後,如果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清晰明確的(但不一定簡單),這樣的問題更應該選擇依靠Google和Wikipedia這樣的工具去求得解答(當然,部分專業性較強的問題可以來尋求專業的查詢幫助),而不是把知乎當成個哆啦A夢。在知乎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問題(聚集多行業的小眾知識聚合分享型問題是例外),這樣也更符合知乎的宗旨。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寫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知乎回答的開放性、不唯一性、去權威性,就有這麼一種特點,就是答題者,往往不是答給問者,而是答給自己。初聞道,大笑之。然後從知道到懂了,若存若亡,時不時會想起。最後有一天悟了,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多論證、勤實踐。尤其初為上士者,習慣多試、多說、多表述。就像新買了手機喜歡擺弄是一樣的。隨著實踐次數多了,就融入行為中了,不在表露出來了。

關於辯證思維,已步入道的境界,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有很大影響。喜歡上升到辯證思維者,也多是初為上士者。答題不光是答給別人看,同時也是對自己的知識梳理,對道的深化。

老子的話也說的很明確了:「不笑不足以為道」。因此,下士會有不理解,覺得其實是啥也沒說,覺得可笑,覺得無聊,覺得裝模作樣,甚至覺得是上綱上線。

《少有人走的路》里也提到,心智成熟之旅,是一條走向孤獨的路。越是走下去,可以溝通交流的人就越少,說出的話就越不被理解。心智成熟之旅,是一條充滿障礙的路。書中也提到了薛定諤的「生命是以負熵為生」【1】的觀點。不只是生命、肉體,精神世界中也有熵的存在,懶惰、保守、不願意改變、不願意思考等特點,都是與生俱來的熵,「我們體內都含有熵的原罪成分」。正是這些熵讓我們對充滿了天然的反感。

就事論事是個很好的習慣。唐朝以肥為美,因為那時的唐朝雖然強盛,但能吃胖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胖是高貴、富態的象徵。而且全世界都是如此,同時期的歐洲壁畫里的女神形象,就很能說明問題。

不過世界本是豐富多彩,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與他一生的經歷有關係。多一些不同角度的答案,也是多一個角度來看人生。 在知乎答題的,也大都喜歡發散思維、獨立思考、概括總結、提煉升華,這大約也是知乎不同與百度知道的原因之一吧。

最後再讓我來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哲學範疇吧:

自足的心不同於封閉的心,它是顆空的心,是顆準備好要去接受的心。如果你的心事空的,它就會隨時準備好要去接受,對一切抱持敞開的態度。初學者的心充滿各種的可能性,老手的心卻沒有多少可能性。 ---《禪者的初心》。拋開老手的心,拆掉心中的樊籬,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是走好心智成熟之旅的不二法門。

【1】科普文章《生命與負熵》:http://www.eaglefantasy.com/archives/962,更多參考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


"唐朝"那句是我寫的。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挺好笑的,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知乎上被人說「什麼心理」了(未必直接針對我的答案,有時候是一類行為)。我理解會有人認為「辯證」「上綱上線」是一種裝模作樣。但是即使是裝模作樣,為什麼要裝成這樣?當然是因為「這樣」比較能夠讓人信服。否則我們可以裝成其他樣子,比如某些人喜歡裝傻,賣萌,也能迎合另一些人。(當然,有些人本身就傻,有些人本身就萌,有些人裝傻賣萌只是自娛自樂,不關別人的事)既然如此,你就不能排除某些人確實是這麼思考問題的,而不是故作高深。如果知乎上並無高深之人,還能像今天這樣吸引人嗎?

回到你的例子本身,我覺得好像沒有什麼高深的成分。我的本意是這樣的:原提問者提到:不能直接說老婆買的東西不好看,否則老婆會炸毛;所以我想在他實踐任何直接關於品位的建議之前,必須先解決「老婆不同意自己品位需要改變」這一條。否則一擺出「我希望你提升品位」的姿態,對方就已經開始抵觸了,後面的建議也就完全無法施行。那麼回答還有何意義呢?而從我的生活經驗來看,「品位」對於女士來說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詞,說人品位不高基本等同於罵人,所以我建議提問者改變自己對於「品位」的認識,甚至完全避免這個詞,這樣或許可以改變他和老婆的對立姿態,然後才有可能讓他老婆去看什麼雜誌,進什麼店。為了說服他,我舉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群對於品位的理解差異作為例子。當然這些例子也許舉得不好,畢竟我不了解提問者本人的知識背景,更不了解他自己的品位如何。所以只能從自己認識「品位」的過程中,摘取出一些比較有共識的例子,希望提問者能夠有所共鳴。

再上綱上線一次:辯證和「綱線」,在我看來都是一種用於達成共識的工具,也是一部分人自身的思維方式。有些人更傾向於舉更具體的例子,有些人更希望用最平實的語言,有些人喜歡打比方。你可以不喜歡某些答案,但是不可能要求別人都按照你喜歡的方式去回答,否則就質疑人家動機。如此,舉例子的可以被說成以偏概全,用大白話的可以被說成是嘩眾取寵,打比方的可以被說成是偷換概念。這樣一來,還有人要上知乎嗎?


熟不知,你提問的時候也在辯證他人的答案~

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有些人就是喜歡。加上和別人辯論的時候確實有一種快感,這是人的本性

總之,隨他們去吧


因為知乎不是伸手黨的天堂

不是你問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你心目中想要的那個回答,有時候也會有人毫不客氣的指出你的問題有多麼愚蠢、不可理喻

拿舉的那個例子來說,如果直接問「怎樣提高一個人穿衣方面的品味」也能得到有用的答案,這就是提問者在提問的時候不夠精簡。知乎很看重這種正規性,不能像聊天一樣想到什麼就問什麼。

另,對那個問題,我也有些不滿(有關男女平等、尊重他人的問題就不說了),所以我能理解那類回答的意圖。對於某些基本的道理完全漠視甚至推翻,怎麼還能期望不被指責?一個人去問「怎麼侮辱黑人最厲害?」「如何誘姦鄰居家的幼女?」這類招拍的問題,還要指望底下一片叫好聲么?人多少還是要有點自省的精神,考慮一下為什麼招拍再說吧,譬如這個問題就有亂扣帽子的嫌疑

最後,難怪有人說「知乎應該對感情類問題收費」,這種問題又狗血提問者又玻璃心,純屬給知乎這種客觀中立的氛圍攪局


想得爽。多少科學家必備的素質之一。


思維本來就沒有對錯

想法也都應該允許自由表達

如果你不喜歡,大可以每個這樣的答案都按一遍沒有幫助,行使好你自己的權利


這不是辯證思維,是政治正確,是沒自己立場的中國自由派知識分子跟美國人學的!

只會政治正確地回答比不回答更差,水平還不如柏萬青就敢來教人!


大家馬哲學的都不錯,這是一種很完美的世界觀,怎麼樣都能圓起來


問題標題和內容似乎不完全重合,內容里的實例應是屬於「上綱上線」而非「辯證」吧。

回答問題的話,我覺的是全面心理。中國人思考問題喜歡從大到小,嚮往一攬子解決方案,這時候辯證法是很好用的工具——我方方面面都說到了,不能說我錯了吧?

回答內容的話,就是孫文亮的回答了。


語言,每一種語言,很多詞是有很多意思的。同樣,一句話也有很多種理解。經歷不一樣,思考的側重點就不一樣,對問題的理解就會不一樣,更不要說給出的答案了。這也是這個大千世界的根基: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樣的。

所謂過,這是個很難界定的東西。什麼叫過?你覺得過,別人未必;大家覺得過了,周圍的不覺得;這個時期的覺得過了,以後不會。 因此,除非惡意,我是不會對別人的想法有什麼負面看法的。


樓主辯證了。看樣子是某個問題問到你的傷心事了。

關於你說的那個品味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不是問問題這個人品味差呢?所以這種主觀題,就不要用客觀題的方式去回答。

如果要給你這個問題一個你喜歡的回答,就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人愛辯證就讓人家辯證,你這麼看不慣幹嘛。」


知乎很多答案都太過「辯證」,就是萬金油式的答案,有回答沒態度,有分析沒立場,有思考沒深度,就是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列出來再做個簡單加工。

中國人本來就被教育成了這個樣子,知乎的答案就是現實中的人的思維方式的體現。有時候你讓某些人表達他自己的想法、態度,他會覺得比殺了他還痛苦。他們就是愛辯證,因為一辯證,答案怎麼說都能說得通,一旦走上了「事物都有兩面性」的道路,他就不需要選擇立場了。他們還美其名曰「嚴謹客觀」。

你說的一些人的做法應該叫「上綱上線」,就是本來一個簡單的問題,非要扯到哲學、社會學、心理學、XX學的高度,然後再來給你辯證一番。


以引用的問題為例:

碰到這個問題,核心是「老婆穿衣服不好看」,在這個意義上,最直接的解決方法難道不是拉著老婆去商場,一套套試過來,然後比對造型師的意見、試到「好看」為止嗎?到知乎來問本來已經是捨近求遠了,你還要求別人怎麼直接?講流行趨勢?直接推薦某個牌子某個款式?抱歉你用錯了工具,你自己到最繁華的商業街逛兩個小時,得到的信息都比這來得快而準確。

再深入一步,就是討論如何幫你老婆提升「品味」,但是提升到什麼程度呢?一方面,如果真的提升到愛馬仕、卡地亞,你供不供得起?另一方面是信息不不對稱,回答者的建議,以其自身的經驗和「品味」為上限,適不適合你老婆是一回事,甚至比你老婆更糟也未嘗不可能,你怎麼區別良莠?這個意義上此題也是無解的。

再再深入一步,那就是價值判斷了,「品味」真的有高下之分嗎?「品味」如何衡量?代表了什麼?……這幾乎是一個必然的終點(當然也不能排除有人刻意裝逼和抬扛),但是,你又覺得「辯證泛濫」了。

其實我本來是想說,很多回答者是確實首先帶著「價值判斷」去「審視」別人提出的問題,不管你問什麼,一上來先質疑你的問題有沒有價值,甚至有些誅心,我自己也經常這樣,確實不太好。但是我耐心看完了問題後覺得,唔,暫時還不到為此擔憂的程度。


我覺得一個問答網站就是大家想怎麼回答怎麼回答,提倡善意就好。

比起這些屁話多的,我更反感那些芝麻綠豆大點事嘰嘰歪歪搞得跟三流學術論文一樣,哦,我是說形式上,內容依然是屁話。

好吧,那我討厭的還是屁話嘛。這麼說好了,比起真屁話,我更討厭偽有用。

@孫文亮的答案中,開頭第一句引用老子道德經,即將與他意見不同的鄙視為「下士」,這不是善意。我也想問一句「去掉所有別人的話,剩下的都是些啥?」


~~~~~~~~~~~~~~~~~~~~~~~~~~~

舉個說女人的常用的例子吧。

女人說:哎呀,我煩死了。(女人只想男人跑過來說:抱抱。然後躲在懷裡休息一會兒。)

男人卻說:啊?什麼事。說來聽聽。啊?什麼,就為了明晚聚會穿什麼?吧啦叭啦巴拉。

~~~~~~~~~~~~~~~~~~~~~~~~~~~

還有個工作的例子。昨天剛遇到。

我說:今天還要加班。為啥?用戶的需求又變了,只好逼著加班,我還要來監工。

朋友說:做好需求管理啊。CMM說吧啦叭啦....

我.......

~~~~~~~~~~~~~~~~~~~~~~~~~~~

很多時候提問的人隨口一問,回答的人卻不想僅僅解決表面問題,想釜底抽薪,想解決根本問題,想解決根本問題的根本問題,甚至想將問題變成無問題。

那麼這裡面到底誰對誰錯?是提問的人不對還是回答的人不對?

不知道,反正我又跑題了。但我也同意,有時候跑題的人是挺討厭的。但是,至少這個問題,我覺得@孫文亮 的回答最好,將一個問題變成了我可以學習的機會。

~~~~~~~~~~~~~~~~~~~~~~~~~~~

尊重一下提問者,我處於什麼心理?有這麼幾種情況:

1,哎呀,原來這個問題這麼有趣啊。湊個熱鬧。(無聊)

2,什麼嘛?這些都是什麼誤人子弟的答案吧。看我的。(好為人師,上面說是精英意識)

3,剛才看問題看答案是想到的那句話不錯。記下來?就寫這裡吧。(不知道什麼心理)

4,最近我在招聘,要在熱點問題裡面留腳印。(工作,還挺敬業的)

。。。。

總之,知乎是個開放平台,後面的說明可以參考 @小勞的答案。


因為來知乎是討論問題的,不是回答問題的,順便裝一下


其實就像你說的,不可能要求人人都一樣,所以才會有各種不同的答案,很正常的


別人有別人的自由

題主卻覺人家的心理有問題

真是感人


推薦閱讀:

童瑤的頭像究竟是誰?
在知乎上被惡意舉報,怎麼處理?
知乎的舉報制度是怎樣的?
在知乎,自己舉報自己會怎樣?
知乎的鄙視鏈是怎樣的?

TAG:知乎 | 邏輯思維 | 思維方式 | 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