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購買奢侈品會令人上癮?

一踏名牌深似海,從此錢財是路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從沒接觸過奢侈品的人不太會有特別想購買的慾望,或者是著迷的狀態,而一旦開始入手,就會像控制不了一樣有了一個還想要一個,比如攢錢買了一個lv包包,就會想要下一個,想要gucci,dior,香奶奶等等。再比如買了一支聖羅蘭的口紅,蠢蠢欲動又會想要香奈兒,紀梵希,海底之謎等的化妝品,這應該也算是各類校園貸,信用卡負債的源頭之一,這究竟應該怎樣解釋呢?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不針對個人,希望大家言辭不要太犀利


有這種體驗是真的,但主要是在steam上發作,我好像已經大半年沒有買任何大牌子的東西了……

天天背個班納感覺挺方便的,最多明年買個puzzle應該就不會再入了。

口紅這麼久只買了三個MAC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麼說吧

有一次凌晨(因為感情)哭的蠻厲害的 眼睛哭腫了而且熬夜估計第二天的黑眼圈是躲不掉了 我是那種覺得受了傷才會記得好好愛自己 就要好好對待自己的人 然後我就把自己平時捨不得用的海藍之謎面霜和雅詩蘭黛小棕瓶還有科顏氏的小藍瓶和vc精華全拿出來抹上 之前還用了theginza的玫瑰精華油還敷了香緹卡的面膜 之後還抹了美白晚安粉 第二天化妝啥貴用啥 抹了個by terry的打底香緹卡的隔離suqqu的粉底 描個眉 塗個紀梵希的護唇油 雖然眼睛還有點腫 但是皮膚還是晶瑩透亮的 還通過了面試 回到家的時候妝容還是很好 用了個eve的愛馬仕卸妝後 皮膚狀態還是特別好 對著鏡子自戀完想 有什麼過不去的坎 化個妝又是一條好漢嘛


身份標籤

用了 這個 東西

會 給 大腦 產生 錯覺

自己 就是 那個 階層 的 人類

然後 繼續 收集 和 自己 匹配 的 東西

媒體 洗腦 也是 從 這方面 入手的

奢侈品雜誌 主流 購買人群

是 月薪 五萬 人民幣 以下 的 人類

謝謝


謝邀

我確實有一段這個時期,在我高二到大一這三年中。

我當時是很喜歡包包的,想買大牌又買不起就買coach,Longchamp......買了好幾個,但是我的慾望感覺怎麼都滿足不了,就是想買包。直到我去年出去旅遊,買了一個LV,就是很普通的老花小包,連五千都沒到。但是從此後我對包包的慾望忽然就消失了,感覺有了這個小包我就圓滿了。

化妝品也是這樣,以前超喜歡買逛一次街就要花個一兩千,現在就是缺啥買啥,絕不多買,買多了感覺浪費。

我無欲無求嗎?並不。我並非不想要化妝品,不想要奢侈品,只是我的注意力被新的東西吸引了,我迷戀上了旅遊。

剛看完大英博物館裡的雕塑就想著我什麼時候可以去希臘看看。在盧浮宮裡迷了路,好不容易看到了木乃伊,就開始盤算埃及的最佳旅遊季。想去加拿大滑雪,想去馬爾地夫度假。。。看到朋友圈裡有人去了摩洛哥,羨慕的不得了。

是不是特別像那些迷戀口紅的姑娘們,今天剛買了MAC,就開始盤算下次兼職的錢是不是應該買支香奶奶,攢足了錢買支嬌蘭又被紀梵希迷了眼,咬咬牙買了支TF然後發現隔壁蘿蔔丁真好看。

人的慾望無窮無盡所以才有了奮鬥的目標。

但校園信貸和信用卡負債就是另一回事了。有理智的人所有的花費都應當控制在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甚至是有的人為了買奢侈品,天天吃泡麵鹹菜稀飯,在他/她有限的錢裡面,他/她選擇這樣生活,你可以選擇不理解,但是仍然要尊重。(看看人家不僅有了奢侈品還瘦了,doge臉)但是借校園信貸的人和信用卡負債纍纍的人,他/她們不僅僅是貪慕虛榮,這表現出的更多的是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概念,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規劃,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的做法,但凡有點自控力的人都不會允許自己變成這樣。

總之,凡事有個度啊,超了這個度就過分了。東西沒有可以一件一件買,錢沒有可以一點一點賺。打腫臉充胖子的事還是不要做為妙。


一旦買了第一個LV的包包,我就會覺得自己現有的東西配不上他,就又買了新的LV的錢包,又覺得每天只背著一個不好,就又買了第二和第三個。。

化妝品同樣,一旦你用了貴的,你就需要其他貴的來一起搭配


我的心路歷程:

一開始就是逛某高端商場無意中發現某牌某包太有設計感了,出國玩的時候老公給買下來了,真正用起來的時候就發現我靠手感是真的好啊,質量是真的棒啊,心悅臣服。

之後會關注這些品牌的東西,慢慢的當你日常購物時,會發現很多平價品牌的設計完全在抄襲這些奢侈品牌的熱門款,內心產生滿滿的厭惡感,根本無法接受這種廉價的複製。以鞋子為例,我自打發現國內商場一樓進駐的那些品牌全是山寨大牌款之後,再也沒有買過鞋子。。。幾年下來掐指一算,我靠,我竟然好幾年沒買過新鞋了(運動鞋不算),於是咬咬牙,買雙好鞋吧。。。

如此這般


如果無人欣賞一切都會破滅


謝邀,我的生活比較簡樸,不喜歡那種大牌傍身的感覺,我的小夥伴基本也都是我的類型,穿著三位數的衣服鞋子帶著五位數甚至六位數的翡翠,可能喜歡上翡翠之後其他的都是浮雲了吧。


大部分人都這樣吧。反正我覺得我現實里沒見過幾個真正活得對物慾一點追求都沒有的人。倒是知乎回答上見過很多。貌似每個人都是很出淤泥而不染。其實就算不想買包了,也會有別的追求。想買好用的化妝品。想買個大點的房子,想買個好點的車。想送孩子去好點的學校。反正人生的路上總是 ?下一個讓你貸款奮鬥的目標。每次盡量權衡好。控制在能力範圍內是最重要的。


曾經我是很不理解買大牌的人的心態,覺得那些大牌很醜,只有年紀大的人才喜歡。結果,十年後現在的我,一個月不買就手癢,從化妝品到包包、衣服、鞋子、配飾,就是覺得好看、就是想買。前天又去買了兩雙Jimmy choo.....


我已經過了愛買奢侈品的年紀了。以買房為例子,目前住在上海內環,交付後才住了三個月,突然想換房,我先生也很支持,上海內環新房看了一圈,唯一能看中的就是翠湖天地。

和先生討論了一下心態,其實老祖宗說的對: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沒辦法啊,你買了一個Hermes的皮帶就需要一套Canali的西裝吧?有了西裝需要一塊積家吧?都戴積家也不能穿紅蜻蜓要整個Ferragamo的皮鞋吧?錢包是不是也要換成LV的?襯衫也得是Versace吧?這樣算下來就上癮了。


買的是心裡的滿足感,買的是別人對我們擁有奢侈品羨慕的感覺。這種感覺時時刻刻都存在,想不上癮都難。


謝邀。其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議題。

都說人喜歡攀比,與他人如此,與自己更是如此。

人們總喜歡通過捆綁來考量整體,這裡分為不同的幾種人。

有錢且願意在奢侈品上投入的人。這一類人自然不必多說,從消費能力以及生活環境來講可以說這是他「應當做的事」。

可以消費但並不具備很強消費能力的人。這一類人是真正產生題主所說問題的一類人,這個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我在很多問題中都提到過『錨定』,這個東西其實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為什麼這個消費行為中會存在錨定呢?(這裡我們不討論第一次購買奢侈品的心理)你在購買過一次奢侈品後,你會將這件奢侈品的價格作為參照物,你的消費習慣已經開始產生偏移,然後會產生第二件、第三件......同時,還存在一個心理,就是你會不斷告訴自己,我已經買了一件奢侈品了,那麼其他配套的服飾怎麼能距離它太遙遠呢?

不具備消費能力的人。這種人同樣有消費奢侈品的行為,這種只是單純的攀比之心了,簡稱作。

總之不論消費什麼,量力而行,激勵自己正當途徑獲取財富總是沒錯的,不要在不具備個人真正的消費能力時陷入這個循環。


一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就像你穿過價格昂貴的衣服一樣,體驗了品牌衣服的高品質和版型,你就情願多花錢買品牌衣服也不願少花錢多買幾件衣服去。奢侈品也一樣。


我覺得是分階段的。

剛開始出來留學的時候周圍朋友們滿天飛的奢侈品,於是我也省吃儉用買包包買衣服(正常生活正常玩兒,但是不買平價衣服包包,攢錢買貴的)。大概到大二過,包包衣服鞋子到了一定的數量,而且審美也變了。覺得品牌這東西無所謂,買了是沖著質感買的。後來很少買包,主要買質感好的衣服。

到現在純看質量,其實很多品牌包包價格虛高還不好看(例如LV,他們家東西抗造確實是真的,不但買東西又不會天天用,很少說能用到考驗品牌「抗造「那個地步),現在買的都是小眾性價比高一些的品牌,無所謂「奢」不奢侈。


找我 幫你們省錢 每月飛巴黎 原價代購


記得池莉小說《來來往往》里有段話很貼切:

現在康偉業是懂得了真正好東西的妙處所在的。好東西雖然價格昂貴,但它們是為主人服務的,是你的奴隸,會給你最細微的體貼,你穿戴在身上,瘦處它不會肥一分,寬處它不會窄一分,你舉手投足,絕無束縛與掛礙之感,並且眾星捧月,每一根線條都為烘托你而存在,絕對靚人。便宜東西一般都是很陰險的。它們是一個圈套,誘你上當,買來之後你就成了它的奴隸,不是這裡不合身就是那裡不合身,不是拉鏈壞了就是扣子掉了,為了配一顆扣子,害得你總是惦記著這種瑣碎的小事,到處跑商店。而且穿戴上這種貨色,你就會面目模糊,永遠淹沒在一大街的蟻群般的人流中。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對於這一次的生命來說,錢根本就是為了這生命而發生的。攢著錢而糟蹋生命做什麼呢?

簡單來說,奢侈品是為適應你而生,而便宜貨需要你適應它。人生苦短啊。。。


大部分人還是被地毯效應主導吧。


推薦閱讀:

對於LV圍巾真假鑒定,有沒有大神出來普及一下?
prada殺手包如何辨別真偽?
你的車裡都有哪些格調高的東西?
奢侈品行業在中國前景如何?
為什麼奢侈品多產自義大利和法國?

TAG:生活 | 心理學 | 奢侈品 | 路易威登LOUISVUITTON | 奢侈品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