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不婚者」的數量如果持續上升,可能會給未來人們的社會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


我覺得,你問反了


如何理解社會關係,首先要從人格特質談起。人格特質(也就是大眾認為的性格)常常會包含著關係特質這一緯度。關係特質是從人際交往過程中抽象出來的,一個人擁有著相應的關係特質就意味著他會發展出相應的人際交往模式(如,外向好交友的或內向偏獨處的)。人類的人際關係受關係特質的圖式認知指導。

A. Fiske總結出人類社會的社會關係由兩個維度構成:對稱性、互補性。衍生出四種社會關係,①共享關係(Communal Sharing )、②權威等級關係(Authority Ranking )、③平等互惠關係(Equality Matching )、④市場交易關係(Market Pricing )。

①共享關係,常見的有家庭關係,物品是共同使用的,這也是小規模的社會中最常見的社會關係。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很早狩獵者打獵回來的肉也是整個群體一起享用,私有制是後期發展的結果。

②權威等級關係,常見於軍隊,集體主義和保守主義盛行的地方。人們通常對擁有高社會地位,社會聲望的人保持尊敬的態度,維護權威。

③平等互惠的關係,這裡邊包含著互惠互利的含義。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我。同樣地,這種社會關係也是一種小規模社會中最為常見的社會關係,如我們的鄰居,同學之間的互惠行為。

④市場交易關係,這種關係是隨著物物交換髮展起來的一種社會關係。二者之間可以完全不認識,通過貨幣或一般等價物完成社會交互過程。例如我付了十塊錢去坐計程車。

那麼回過頭來看,獨居者會導致那些社會關係受損呢?顯而易見的是,獨居者會損害共享關係。因為這是獨居者缺乏親密的他人與自己使用私人的公共物品(如房子)。或者有人會說,假如這個獨居者是一個老好人,經常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其他人。我不排除這些極端例子的出現,但是從一個「理性經紀人」角度出發,這些行為會花費成本而毫無收益可言,因此大部分獨居者很少作為這種老好人的行為。

如果從足夠大的樣子去看,我認為獨居者依然是社會的少數。雖然前面有答案認為獨居是一種高度人工智慧的體現,但其實這是反映著一種市場交易關係,我買一個機器人回來,讓他幫我實現某些功能。但是這樣的行為並不能視為一種社會交互行為,只是滿足個人對某些功能的需求而已。例如無聊時會和Siri聊天,只是滿足聊天的需求而已,這是一種單向的,並非是社會交互過程,Siri不會說無聊時我要找主人聊天,更不會產生說昨天Siri陪我聊天,明天我要陪Siri聊天互惠互利行為。

人類世世代代都是群居類的動物,並且伴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精細,人們的生活、工作之間聯繫也日益密切。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害怕自己被群體拋棄。

從正態分布的角度來說,獨居的人可能是處於±3σ之外的數據。正的意味著這些獨居者可能是高能力者。本來就擁有著足夠的社會資源,可以輕鬆地與其他人進行物質交互。如果獨居是由人格特質造成的(如內向),那麼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是比較差的。

而負的一方則是我國的一個社會問題,五保戶。五保戶是無配偶,無子女、無退休金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是社會的底層人士,弱勢群體。他們的獨居則可能是由於社會大環境造成的,但他們的社會人際關係可能不錯,因為他們需要做出一些互惠互利的行為來保證自己不被群體拋棄。

最後,獨居者由於不婚行為,無法繁殖。從進化角度講,這種基因不會得到廣泛傳播。

總結:可能上述的社會關係與題主所提的社會關係有不一致的情況。文中所述的社會關係是從社會交互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個人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出發。獨居者未必擁有較差的社會關係,反而可能存在人際交往困難,疏通點在於改善性格中的關係品質。


社會問題,只問單一因素的影響,基本上無法正確回答。最多只能是發表發表看法而已。沒有價值。更不可能做出準確的預判。

~~~~~正文~~~~~~

「獨居」或「不婚者」並不是單獨存在於社會之外的事務。

人類社會中,無論是「變多」還是「變少」的現象,大都是因社會各方面的因素交互影響而產生的。

注意,「影響」永遠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現在社會中存在的「自主決定」獨居或不婚者的數量增加並不是自己出現的,而是在社會的其他各種變化之中產生的。

我真希望有足夠多的人能從心底里明白:

人類社會中包含的各種「互相關聯」的事務可以窮舉不盡。非人力可算盡。

所以像這樣的題目本身立意就存在的巨大的理念錯誤[好想嘆氣啊]

獨身者增多現象不是憑空出現的,是很多社會因素共同促成的。

當然,當獨身者數量增加到一定比例之後,也會反過來影響社會。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社會制度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

雖然不一定與制度設計者期望的一樣,但社會性質的人類行為模式,是由制度決定的。

想起幾年前的某天,偶然看到關於遊戲《風之旅人》的幾篇網文和知乎答案。

那是一個很多人十分「感動」的遊戲。我沒玩過。但是很驚訝它的玩家們的評語。因為以前我聽說的網遊大多以刺激多巴胺為主(競爭、殺戮和佔有)

對我影響至深的是某文中提到遊戲創作者的思考(大意):

在規則為「殺戮升級」的遊戲中,自己就會熱衷於殺戮。

那麼,若將遊戲的規則設定為「互助升級」的話,又會發生什麼呢?

那個「思考」,照亮了我長久的思維困境,從那時想通了一件事:

規則決定參與者的行為模式和界限。

回到本題:

「獨居」「不婚者」的數量如果持續上升,可能會給未來人們的社會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

答:獨身者增多現象不會單獨存在。所以,

1、如果現有的以經濟為規則核心的婚姻制度一直存在,那麼人類仍會是以已婚者為主的社會。

2、如果自動化生產的環境、能源成本足夠低,社會制度又能適時健康平衡的轉換為福利和激勵並存的制度,那麼加入婚姻的人就會減少。

3、如果貧窮和飢餓仍舊存在於地球的某處,那麼願意結婚生子的人口比例就仍然足夠多(這和人的生物性有關,一兩句解釋不清,所以,按我的習慣:不解釋了)。

4、如果社會制度中及時將資源從計價市場中剝離出來,那麼對婚姻失去興趣的人數終將成為多數。

……

以上只是4個因素,就讓結果發生了4次改變。實際上會產生影響的因素就太多了。文之不能窮盡。

總之,社會問題,只問單一因素的影響,基本上無法正確回答。最多只能是發表發表看法而已。沒有價值。更不可能做出準確的預判。實在是浪費精力(不知道自己為啥要回答,可能是因為有點失眠吧…)


側面回答一下

反映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反映了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勞動需求減少。

反映了精神壓力大,群居聚居社會走向分離。離繁榮團結的共產事業越來越遠,離冷漠的人工智慧社會越來越近。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與「男同性戀,對直男有什麼影響」是一個思維模式。或者,「你結不結婚,對你一些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親戚有什麼影響?」。你結婚,他們這些人又不會出份子錢,你不結婚,還經常因此說閑話。「獨居」或是「不婚者」,不過是如同有人喜歡甜食,有人喜歡吃辣,有人喜歡清淡,有人重囗味一樣。你說你選擇的囗味,會影響飯店的飯萊嗎?


我一直認為婚姻是現代文明的糟粕。 隨著社會的發展遲早要被拋棄。越來越多的會為自己活著,不是為父母,不是為孩子,不是為親友活著。。。。

人生苦短, 快樂地享受短暫生命吧!!


20年多前偶然看到了「丁克」這個概念,當時的社會對這種理念以及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的選擇非常恐慌,像對待這個問題一樣甚至有人認為所有的人都會丁克,認為整個人類會滅絕。

看看20年後的今天,雖然我們社會有一些丁克家庭,這種理念以及受這種理念影響的生活方式並沒有成為主流,它對我們的社會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具體可以參考我國的人口總數。

需明確有不喜歡婚姻,享受獨居,不想要小朋友的人;也有喜歡婚姻,想要很多小朋友的人。每個個體不一樣,選擇也會不一樣,所以,請放心,世界不會因此而滅絕!

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像當前我國對待宗教信仰那樣,尊重每一個個體關於家庭、關於生育自主、慎重而冷靜的選擇。當然,按照現行規定我們可以同時信仰多個宗教,鄙陋的我還是不贊同婚姻也這樣。


什麼影響不知道,不過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結婚,生活教會了我們知識技能,卻沒有教會我們如何去與人相處和愛人,另一半就是我們的老師,互相塑造影響,希望自己好運各位好運


以前人要依賴家族和部落才能生存,後來變成小家庭,接著變成個人為主。說明生產力提高,外部環境安定,人們可以依賴社會設施獨自生活了。

如果不是以前物質匱乏,組隊生活可以降低生活成本,使風險降低,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組建家庭呢。

現在終於可以安逸的獨居,自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最舒適的方式。

要說影響,就是會促進社會功能完善,使分工細化,提高生產力和專業水準。

噢問的社會關係的影響,應該是朋友的聚會變多,以及以興趣為主的小團體活躍吧。畢竟有家庭的人忙於家庭,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活動。

其實不會有多大改變。就是社會變得更加多元和包容了,有些人從家庭瑣事中解放出來,可能點出不少雞零狗碎的新天賦,參考發達國家。


這個問題也可以試試反過來思考,獨居和不婚者數量的持續上升,其實反映的是正在發生的社會變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婚主義是社會複雜化與有機化的產物,屬於一種後現代生育現象。主要表現為已有結婚和生育能力但卻選擇不結婚。肖君華對於不婚主義的研究指出,造成不婚主義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婚姻觀的轉變,追求個人發展與完善的價值觀的興起,婦女獨立與自立的趨勢,養老的社會化。同時她也指出,從倫理相關方面來看,不婚主義者在倫理上實質上是「三自」,即自我、自由和自私。

不過,家庭在社會中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譬如,孔德認為社會是以家庭為組成單位的有機體。隨著家庭的建立,就培養出了個人的社會性和社會情感。社會就是以社會分工為紐帶和中介而形成的一個有機體,以分工促進協作,分工和協作的發展共同促進社會的複雜化和有機化。他認為社會的形成是一個自然發生的歷史過程,是由個人結合形成家庭、由家庭發展成社會這樣一個不可變更的、自然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同時,家庭在教育人的同情心和培養社會情感上具有重要作用,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因素。

我的觀點:在社會分工達到一定程度後,家庭必然會突破傳統的單一形式。但這種突破對社會而言反而是有利的,因為社會的有機化與複雜化能夠承擔的起家庭不再拘泥於傳統形式的後果,並利用這種趨勢,完成每個人自身價值的追求,這也是現代化所提倡的。

參考文獻:

[1]倪玉珍. 法國大革命與「社會科學」的誕生——19世紀上半葉法國思想家重建社會的努力[J]. 社會科學,2016,(10):166-174.

[2]李本松. 孔德的社會有機體思想探析[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64-66+113.

[3]李本松. 對孔德的方法論、倫理道德觀和宗教觀的探解[J]. 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6,(04):11-14.

[4]肖君華. 不婚不育,一種後現代生育現象的倫理評析[J].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4,(02):25-29.


填表的時候家庭成員那一欄只有一格


在自主選擇的前提下,獨居,不婚者的數量如果持續上升,表明越來越多人認為婚姻這種合法同居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一種結果

如果要說反過來對社會關係的影響大概就是,

會少很多逼婚問題啊哈哈哈哈哈。


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的同時守護自己的初心。所以,不衝突


友情將取代親情


獨居與不婚者是文明社會產生的現象,大部分是受過一定教育,對人生、社會價值、傳統等有哲學問題有獨立思維,對社會及他人不產生影響及傷害。而且也積極響應了少生、優生的國家政策,為精英社會創造更好更大的空間不是嗎?


房價應該就會跌了吧╮(╯_╰)╭


養老服務機構的春天


對社會沒有影響好么~ 非但沒影響還貢獻了好吧! 把青春貢獻於偉大的社會事業,兢兢業業 可歌可泣!


我推算一下:

在20年後,獨居和不婚者應該佔30%左右了吧(不包括喪偶式婚姻),這一部分人一半是自我選擇,屬性優秀,在社會上屬於中高階層,有或沒有穩定伴侶,但不是其主要生活內容,會大力投入到養老服務等項目,生活品質保證,分擔社會公益類活動積極,且部分人會選擇移民;還有一半是社會淘汰型,因為環境、性格、外表、物質基礎、文化水平等被迫接受獨身狀態,小部分會默默無聞、平平淡淡過完一生,說不上好說不上壞,還有一部分就比較危險,會對社會產生消極、甚至過激的影響,這個概率和生活環境、文化水平成正比。

差不多簡單說就是這樣,獨身的人會形成特殊的群體,他們(她們)選擇了一條少數人的路,會對社會造成好的或者壞的影響,就和不獨身的群體一樣。相比來說,自我選擇這條路的人更能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且滿足感更強烈。

做少數人沒什麼大不了,不要被大多數人置評就懷疑自己,因為你只是做了他們(她們)想做的罷了。


懶得說大道理了。。。。

轉一篇文章吧

---------------------------------------------------------------------------------------------------------------------------------

聯合國發布最新報告 每年700萬未成年少女懷孕

近日,貴州一位「00後」懷孕少女不經意間成了「網紅」,原因是未成年的她竟已是二胎媽媽。不幸的是,她因晚期先兆流產而滑胎,但少女媽媽的話題還是迅速引發了熱議。

近年來,未成年人產子一再刷新著最低年齡記錄,聯合國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發展中國家每年仍有超過700萬未成年少女當上母親,佔全世界未成年人分娩案例的95%,其中有200萬人年齡低於15歲。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導致少女早孕早產的原因各異,在暴力強姦、宗教制度、經濟落後、教育欠缺等諸多原因的背後,性無知一直是癥結所在。

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王素美介紹,受性開放觀念影響,城市裡未成年人偷嘗禁果現象日益增加。雖然迫於學業壓力,加之家長監護意識強,但懷孕產子的依然大有人在。相比,在廣大農村地區,受落後觀念束縛,一些女孩子很難擺脫初中後就輟學,很快嫁做人婦懷孕生子的命運。而更大的隱患在於,中國高達6100萬的「留守兒童」約佔農村16歲以下兒童總數的40%。沒有父母的監護,留守女童們要時常面臨暴力強姦和無意識性行為威脅。

「未成年女性懷孕產子會對其生理、心理,乃至全社會造成諸多不良影響。」王素美指出,首先,破壞生理髮育,極易誘發炎症和不孕症。懷孕未成年少女基本處於12~16周歲之間,性發育很不成熟,有些甚至不適合懷孕,但羞於啟齒而不做產檢,導致妊娠合併症和併發症,多發難產、大出血、手術產等諸多問題,這會影響其日後再孕。其次,有害於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青春期處於叛逆期,身心發育不平衡,沒有形成正確價值觀。未婚產子女性常常不得不輟學、影響就業,為此葬送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最後,極易誘發更多的社會問題。未成年女性早育產子,因缺乏責任意識,或是將孩子扔給父母撫養,或是出現棄嬰、溺嬰等惡性事件。

王素美建議,性教育必須拓寬廣度,從小學就應滲透生理衛生知識,初中年級應當開設專門的「性教育課程」。另外,還要加強性教育的深度,目前的生理衛生課程還是停留在講述女性月經是如何形成,男性遺精是怎麼回事,尤其缺乏的是「生命教育」。應當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胚胎是如何形成的,什麼情況下會懷孕,如何避免意外性行為等,這些都是當前性教育的「空白」。王素美強調,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少年男女形成對生命的敬畏和責任,讓他們既要注意保護自己,更要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責。(高陽)


推薦閱讀:

左行右立值得推行嗎?
漢族聚居區內的回族是怎麼形成的?
如何看待【魔獸世界】中玩家擊殺世界boss時大量玩家在主城等召喚的現象?
(廣泛意義上的)集體主義是否是人類毒瘤?
從小生活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