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會導致大量失業,還是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會誕生一個新的職業

標(shi)注(xi)工(sheng)

某司據說有一支幾百人女工組成的標註團隊

每天拿labeled data train模型我都要雙手合十,別問我為什麼hhhh


工作真的是一種奇妙的事物,我們如此痛恨它,卻又害怕失去它。

為什麼不能樂觀一點,或許人工智慧能夠讓普通人也獲得與財務自由的人一樣的人生選擇權呢?


對於新的科技而言,人們一面會期待它,因為科技會帶來更高的生產力,會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

但同時,人類對未知的恐懼根植於我們的基因,對於看不懂的科技,我們又會感到害怕。比如,近幾年正熱的人工智慧。

但其實人工智慧並不是一個新出現的概念,早在50年代,它就被正式提出,作為一門學科而被研究。但由於科研與普通民眾生活的隔離,我們很難了解人工智慧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而與此同時,科幻作者們卻對此十分感興趣,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挖掘的題材,裡面蘊含著科技與人性的衝突,所以這些年出現了很多關於人工智慧的小說、電影。

《AI》,2001年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著名科幻電影

由於是文藝類作品,可以大開腦洞,因此裡面的科技水平遠比現實中的發達,而且為了使得劇情更抓人,作品進一步凸顯和放大人工智慧與人類的矛盾。

一方面是真實科技與民眾的隔離,一方面是文藝作品對恐懼的放大,這麼多年下來,其實人們對於人工智慧已經形成了一種普遍的恐懼心理。

而隨著最近幾年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各類與人工智慧有關的產品和新聞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之前橫掃整個圍棋圈的AlphaGo,就讓人們意識到了人工智慧的強大。

同時,這也讓人們意識到,此前只存在於影視作品中的人工智慧,正在成為現實,而伴隨著它的那種恐懼,也一併落地,成為真正的擔憂。甚至,霍金,馬斯克等名人也聯名發布公開信,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

那麼,人工智慧真的那麼恐怖嗎?它會導致人類大量失業,甚至威脅到人類生存嗎?

事實上,這些擔心都是沒有必要的。

我曾經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博士後關於這個問題聊過,他認為強人工智慧離我們實在太遙遠,可能人類滅絕那天都不會出現。因此,關於人工智慧危害人類的說法,我們完全可以不用擔心。

但是,科技的發展總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變革,生產力的提升,舊有的生產方式,組織機構,也會隨之遭到淘汰。而人工智慧代表著極為先進的生產力,如果發展成熟,也許可能極大地節省人力。而這,也意味著大量基礎的人力不被需要。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曾思考過,事實上,我是呈樂觀態度的。

這是因為,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一定會出現許多新興的行業,而與之配套的,則是一系列新的職位。

就像互聯網出現之前,職業的選擇非常少,人們只能去從事一些售貨員、工人、文員、教師、司機、農民之類的職業。而在互聯網出現之後,一系列新興的職業也跟著出現,比如門檻較高的有程序員,產品經理。門檻較低的也有客服,銷售,或者配送小哥。

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現,就一定會殘忍地淘汰舊有的事物。它更可能出現的形式是結合,慢慢過渡,而之前的人力也可以隨著學習和訓練,慢慢轉移到新的行業里來。而且由於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提升,職業的劃分是進一步細化的,這也意味著會吸納更多的人力進來。

另外,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並非是「取代」人力,而是「協同」人力。這並非我的憑空構想,事實上現在應用了人工智慧的企業,也正是這樣做的。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京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們的無人機、無人車、無人倉什麼的,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無人化,而是需要人力的協同才能運作起來。他們最近就成立了一個無人機飛行服務中心,在招無人機飛服師,專門用於與無人機相關的工作,而且這並不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職位,甚至是普通的快遞員,沒有多少文化基礎,依然可以通過培訓後上崗。

值得一提的是,京東飛服中心除了是智慧物流運營調度中心,同時也是第一個大型無人機人才培養和輸送的基地,這對於無人機行業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隨著它的發展,無人機在物流領域的應用率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將提升整個社會的物流效率以及電商發展,而這又會促使新的就業機會的出現。

從這我們可以看到,僅僅是一個無人機的應用,就伴隨著一系列配套設施,以及大量的人才和資源的需求。

所以我認為,在未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舊職業需求減少的同時,這種新的職位也一定會越來越多,而且並非都是研發類的高級技術人才,一些維修,調試,操作等工作,其實只需要簡單培訓,任何人都可以上手,這也意味著,無論你是任何人,從事任何工作,在未來都可以找到新的工作,並不會因為文化程度不高而失去工作的機會。一個行業的職業結構一定會是金字塔型的,頂部需要高精尖人才,但底部也需要大量的普通職工,這樣才是一健康完整的行業生態。


我發現大家(包括我自己)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設定太多的基本假設,假定一切是不變的情況下,突然提高某一個指標,然後得出一些結論,這是實驗室的方法,但絕不是思考社會問題的路線。一個成熟的思想體系,一定要從挑戰原有的基本假設做起,一定要問:新的情景下原來的哪些假設還繼續適用,哪些需要改變了。

在開始講人工智慧之前,先舉兩個其它的例子。

第一,蒸汽機發明以後,工業國家爆發了各種各樣的工人暴動,工人們佔領工廠,打砸機器,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鋼鐵怪物搶佔了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失業。當時也是天下嘩然,居然有這樣自己動的機器,資本家再也不需要工人了!按照這個邏輯,這一部分人應當是永久失業了,一直到今天都緩不過來才對。但是結果呢?從大的時間跨度來看,失業率並沒有隨著技術的進步直線上升。

第二,隨著家用電器的發明(重點是洗衣機),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解放積極分子特別開心,覺得這些機器可算是把婦女從繁雜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了,只要一家一台洗衣機,全人類的問題都得到解決了。但後來的調查表明,家用電器普及以後,家庭主婦的家務勞動時間並沒有減少一絲一毫。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為什麼這兩個人們預期的勞動力需求降低並沒有發生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就需要新的崗位來滿足。科技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這話可不是白說的,你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有人在後面幹活兒來推動這種提高。在第一個例子裡面,原來一年十個工人只能紡一錠紗,現在換成機器了,一台機器有一個人操作就夠了,也能紡一錠紗,人們的思維模式是假定需求不變,這下完了,有九個人失業了,但是結果是,技術進步讓紗變便宜了,尋常百姓也可以穿好多衣服了,原來全社會就需要一錠紗,現在我們花一樣的價錢,雇十個人紡十錠,你說一樣價錢多給你九錠你不要?所以,到了今天,我們隨便一個老百姓家,就是再窮也總有一柜子衣服,要是沒有先進的紡織機械,我們就買不起這些衣服,也就不會有這個需求了。在第二個例子裡面,隨著洗衣機進入家庭,人們對洗衣服的預期提高了,前幾年電視上總演一個洗衣粉廣告,一個肚子脹不消化的大光頭領著一幫熊孩子把衣服變著法兒弄髒了,完了扔給孩兒他媽,這要是發生在洗衣機發明以前,估計這孩子腿都被打斷好幾回了。但是洗衣機發明了,洗衣服太方便了,現在誰家不是隔幾個禮拜就把里里外外能洗的都洗一遍?孩子出去滿地打滾兒也不怕了,我在知乎看到好多答主回憶小時候弄髒衣服挨打,現在這種事兒也少了,因為孩子衣服反正一個禮拜就能洗一回,你就可勁兒造吧。顯然,洗衣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通過在同等時間內增加洗衣量。一個錯誤的假設是什麼呢?就是人們還會像洗衣機沒發明時候那樣,盡量不洗衣服,窗帘兒被罩什麼的且用著吧。按這個假設,洗衣機其實沒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要想提高,媽媽們就得在高洗衣效率的情況下花一樣的時間在洗衣房。

我們再細化一點兒,技術的進步確實會消滅一些崗位,反過來,它到底創造了哪些工作?第一,是圍繞新技術的工作,工程師、程序員。第二,是原有產品需求增大帶來的崗位,考慮對比一下公元1000年和現在的人均肉類消費、衣服的件數,你就明白為什麼技術這麼發達了天下還有這麼多搞農業搞紡織的。第三,滿足人類對產品的差異化需求,條件不好的時候,全國人民都騎飛鴿鳳凰,這倆廠子各需要一個設計團隊,到今天市面上的自行車有多少種?第四,是新增需求,比如現在我們呼籲中國心理醫生嚴重不足,這要是擱以前,技術落後飯都吃不飽的時候……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想像社會永遠就是現在這樣兒,然後一夜之間一台電腦取代了百分之八十的人類工作。事情永遠不可能是這樣發生的,人工智慧的過程,也是一個漸進的、互動的過程。

之前有一篇爆款的朋友圈文章,提出來說人工智慧發展是指數增長,你看著它快到眼跟前了,結果下一秒它就跑到老遠的前邊兒去了。你可以拿這個點來打我,說這次科技革命和以前不一樣,因為它最後是把事情的控制權從人類手裡交出去了。我不懂這些科幻的、政治的、未來學的理論,我們從人性的基點出發,技術的進步帶來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增長可以是指數的,但它永遠都跑不過人類慾望的增長,我們的需求總是大於生產者的供應的。看過漁夫與金魚的故事你就知道,我們人類作為消費者,是徹底沒治了,一想到這裡,真是覺得特別安心啊。

----------------

題外話:長期、宏觀尺度的穩定,不等於短期、微觀尺度的穩定,人工智慧萬一有一天消滅了一萬份會計的工作,又創造了一萬份新的工作,那不代表隔壁王會計第二天就能拎著包就去做演算法工程師了。產業革命常伴隨特定群體的失業,也是社會的陣痛。我一直鼓吹「普惠」的人工智慧,希望我們的社會在人工智慧大潮中歡慶贏家的誕生,但也不要死踩輸家。如果我們還抱著那種幾百年前的「因為你自己沒趕上時代大潮所以活該去死」的叢林法則不放,那技術更替這麼多代,豈不是白忙活了。我們還對得起發明蒸汽機/內燃機/計算機的列祖列宗么?


很多人不願意去醫院,並且感覺這地方不吉利––但醫院是讓人重回健康的地方,我們應該討厭的是疾病本身而不是醫院。是先有病才去的醫院,而不是反過來去了醫院導致你生病。

人工智慧會讓人失業,擔心失業應該想的是如何讓自己不失業,而不是過於關心讓自己失業的是人工智慧還是人工智障。

說句題外話,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技術本身是希望讓人類的生活更好負擔更少,而不是希望具體某個人失業。我們為什麼不能問問自己:人類必須要永遠停留在工作/生活這個循環里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要永遠停留在一句口號上嗎?


會消滅舊崗位,創造新崗位,然後淘汰掉產業升級失敗的個體。


馬雲說,火車的發明會帶動相關鐵路產業的發展,所以不會造成失業。這個結論,那是站在他那個高度看問題得出的。

在他們眼裡你只是個數字,對我們個體而言人工智慧顯然是會造成失業的。

實際上火車的發明的確會讓馬車夫失業

只不過,等這一代馬車夫死了,他們的兒子去干鐵道工就沒有失業了,還增加了就業。

=====================

有人說ai會取代所有工作,按這種說法那人類也就被統治了

因為,連管理ai的人都沒有了。


下面純屬吐槽,不是專業人士,希望大家勿噴。

我個人覺得,這一次的人工智慧只是資本泡沫。泡沫的意思不是說,人工智慧技術不牛逼,也不是說人工智慧沒有前景。

泡沫是個金融概念。也即人們的錯誤認知,導致大家誇大了短期內的收益,導致大量資金湧入。資本是短視的,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足夠收益,那麼它就會失去耐心,導致泡沫破裂。

人工智慧技術牛逼嗎?牛。有前景嗎?有。但短期內能不能有遠遠超過投資的變現能力呢?

還是會像人們戲謔說的,可控核聚變實現是永遠的五十年後,通用量子計算機是永遠的三十年後。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像那樣,人工智慧的革命也總是可望不可即,永遠在未來才能實現呢?

兩三年前聽到這些概念我也很激動。技術奇點、萬物聯網、虛擬現實等等等等,

可慢慢的產生了懷疑,然後失望,人工智慧革命真的已經到來了或即將到來了嗎?隨著越發了解。越懷疑是資本泡沫而已。

有人會說,那麼多牛逼的人在布局,難道他們比你蠢?

我覺得不是,恰恰是因為大家都樂意聽人工智慧革命,所以這概念才集聚了很多泡沫。

資本家要賺錢,現在本來全世界經濟不景氣,在這資本寒冬的情況下,無論是不是泡沫,都希望它越來越大。如果是泡沫,變大了可以抬升股價,也可以找其他人接盤。不是泡沫,他提前布局以後可以賺到更多利潤。無論從哪個方向講,他鼓吹人工智慧都是有利的。

媒體需要熱點吸引人們注意力,而人們喜歡什麼呢?

吹噓人工智慧革命。同時滿足了陰謀論(人工智慧要替代人啦)、樂觀情緒(科技革命、生產力大躍進)、悲觀情緒(未來大部分人沒用了,要大規模失業了)、獵奇(人工智慧會跟人腦一樣聰明嗎)、戲劇性(人和人造物的矛盾衝突)。

無論你是悲觀還是樂觀。說人工智慧都很能吸引人們眼球。所以媒體也鼓吹。

而普通百姓為何相信呢?有的是對科技革命極度樂觀,有的是對未來極度悲觀。有的是愛好新奇獵奇的事物。無論是哪一種人,人工智慧總是一個好談資。

相關從業者呢?他們會說自己行業的不好嗎?如果我是相關從業者,我巴不得媒體、百姓都來關注我這行業,我會感覺很自豪驕傲,而且能吸引更多資源湧入我這行業,我也能發展的更好,誰要說是泡沫我跟誰急。

相關高校研究所呢?他們也同樣會說人工智慧的好話,出一系列關於人工智慧的報告,描繪出一個美麗的前景。儘管他們可能同樣覺得現在是有些資本過熱,媒體也的確誇大了短期收益。但科研哪會嫌燒的錢太多的?何必要潑冷水把大家的注意力、資本往別處趕呢?不如也站在大家這邊,描繪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樣可以得到更多的研究資金,科研嘛,總歸是為人類好,即使是泡沫又何必戳穿呢?

然後在這個經濟不景氣,全世界找不到新的產業增長點的情況下。全世界本來就有些消極無生氣,這時有一個美好的願景,自然大家都會火熱追捧了。

所以,大家都願意相信它會馬上實現,所以也就成了泡沫。而不相信的人呢?人言微輕,你說了,也會被湮沒。你也沒必要一直違背眾意強調是吧?

人工智慧當然有前景了,無論是強人工智慧、無人駕駛、虛擬現實、物聯網等等,都很吸引人。但我覺得這前景和說生物學的前景

長生不老

基因定向治療任何疾病,

大腦改造

等等這類前景一樣,沒準同樣也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未來。

你說人工智慧革命馬上要來了吧,可是好像最近並沒有革命性突破。

當然你會說,前沿科技的革命性突破,你普通人也看不懂。

但我們看前幾次的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受益於蒸汽機煤炭的技術的出現。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受益於電力、石油和內燃機的出現。

前面的互聯網極速發展,手機電腦等出現,這是信息革命,是受益於互聯網和大規模集成電路。

前面的科技革命,都有很清晰的基礎技術突破所產生的大規模的科技革命。普通人也一聽就大概明白。噢,是這個技術出來導致鏈式反應,於是產生了技術核爆炸。

這一次的人工智慧,卻被說的玄之又玄,讓人看不懂。但看樣子,歸根結底還是信息革命的延續。

那麼它的基礎突破是什麼呢?量子計算嗎?通用的還得二三十年呢。革命演算法嗎?好像基礎演算法用的還是上個世紀的那一套。

弱弱地說一句,如果投入相同資金的話,我甚至感覺可控核聚變,都比這個實現的要早一些。現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發資金太少了。甚至你可以去查一下,很多大型企業一年的企業研發投入,就相當於可控核聚變這些年所有投入的總和。人工智慧的資本過熱,而其他基礎研究的研發資金非常短缺。資本是短視的,如果人工智慧沒帶來預期收益,泡沫破滅了,那可就尷尬了。

人工智慧它當然有前景,但我覺得可能誇大了短期內的收益。估計沒準也得幾十年後才能實現大家所說的願景。

畢竟人工智慧的熱潮前面已經爆發了好幾次了。不覺得這次有什麼特殊。你說這一次的alphoGo下圍棋贏了人類很激動人心。上個世紀深藍下國際象棋,贏了人類的時候,同樣也爆發過人工智慧熱潮。這一次的人工智慧熱潮又有何特殊呢?

前些年,人工智慧的泡沫就破滅過好幾次。為什麼敢肯定這一次就是真的革命,而不是泡沫呢?

很多人覺得現在是科技大爆炸,我以前也相信,現在越來越懷疑是不是處在技術減緩期了。

我還想看很多其他領域的技術大突破呢。舉幾個例子:

比如什麼時候農業能擺脫耕地限制,發展出城市農業,什麼時候我能在城市裡的農業大廈里上班?當一個城市農民小白領?現在這方面技術比如無土栽培、立體種植等已經相當成熟了,只一座大廈,層層堆起來的立體農業,就可以供全城市人生活了。但成本還是太高,沒辦法形成一個大規模普及性的產業。什麼時候能比在土地里種東西還便宜,省的農民們辛苦。爆發一場農業科技革命。這樣哪怕在沙漠中,只要有能源(太陽能風能等),也可以建立一座偉大的不依賴外界農業的城市。

什麼時候,一斤肉只需要一毛錢,一塊錢就能買到幾十斤水果呢?這樣至少全世界的人都不用飽受飢餓的滋味了。

什麼時候能源存儲技術可以突破,大規模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能量,輕而易舉把空氣中二氧化碳加氫重新轉化為高碳烴。畢竟現在太陽能風能的最主要的利用難點,就在於往往這些新能源豐富的地方位置太偏僻,而現在的發電大部分都是接入電網隨發隨用的,沒辦法大規模儲存起來。因此在科學研究中,能源存儲技術和能源技術有同等價值。

這樣化石能源危機就擺脫了。而且還可以把二氧化碳重新利用,逆轉全球變暖,重新變為類似石油等高碳烴,像自然界億萬年所做的那樣,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起來。掌握這樣技術,太陽能風能等能很好利用。石油化工成本也極大地降低,能源技術突破帶來能源革命,因此也同樣可以產生一次工業革命。

什麼時候醫學可以突破,醫學藥物,可以針對特定DNA序列,進行靶向攻擊,因此無論是感冒、癌症還是什麼病,吃一兩顆葯睡一覺就好了。完全無副作用。直接利用病毒細菌癌細胞的DNA序列不同進行治療就好了。而不必像現在這樣,感冒都治不好。這是生物醫學革命。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納米技術,造出類似馮諾依曼機器人那樣可以自我複製的硬體產品。這樣買了一個硬體產品(比如手機),硬體的技術更新不用工業重新製造,我們也不用重複購買,直接上網下載一個新的軟體數據包就行了,它就可以根據軟體數據,自我更新了。而且由於是無數納米機器人組成、自我複製,也可以自我修復。拿現在的手機舉例子,設想一下,你手機摔了,它能自我修復。你想要新技術的手機,直接花點小錢網上下載一個數據包就行,它會自己變成新手機。甚至你可以隨意製作個性化手機。這是納米技術革命。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建立廉價的全球一小時交通網。從地球一點去地球另外任何一點,都只需要一小時,且相對於那時購買力來說,類似公交價格。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在北京工作,在法國吃晚餐,在印度睡覺,再也不用擔心房價了有木有。這是交通技術革命。

什麼時候,可工業化、大規模普及的常溫超導技術出來,這樣,凡是用到電的地方,都會掀起一場技術革命。磁懸浮、飛行汽車、家用核磁共振儀什麼的,沒準都出來了。這是超導技術革命。

我覺得其他領域,如果爆發技術革命了,同樣很吸引人。同樣會需要大量人才參與。能容納大量人口工作。

所以,如果接下來要失業,我覺得恰恰相反,恰恰是現在科技減緩的形勢下,導致找不到新的產業點,經濟危機下的失業。

我真的想看點其他領域的技術革命。可是目前也只能談人工智慧了。有點可惜。

個人觀點。寫的太亂。


人工智慧是最近幾年很火的一個話題,知乎上也跟著出現了很多討論,經常看到關於人工智慧會不會導致失業的問題。

其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只要回到100多年前,看看汽車出現的那段時間就能明白了。

1885年,一個叫卡爾·本茨的人發明了這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汽車,從此汽車開始逐漸取代馬車,成為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汽車的出現並沒有給當時的人多大的驚喜,相反,他們非常恐懼汽車,甚至當時主流的報紙上經常會有文章批判汽車。

其實很好理解,對於沒有見過汽車的人,第一次在路上見到這麼大的一個鐵傢伙飛馳而過,還吐著黑煙,肯定會嚇壞了。而且那時候很多人不知道躲避汽車,也因此出現了很多起事故,車禍的出現也進一步加深了大眾對於汽車的恐懼。

但是呢?汽車以其優異的性能,極高的交通效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汽車作為他們的交通工具。

有數據顯示,1900年,歐美共生產汽車9504輛,而這距離1885年第一輛汽車的發明,不過15年而已。

而到了1914年,汽車製造引進了流水線,那時候機床有了1.5萬台,工人1.5萬人,而這僅僅是汽車量產的第一年。

而到了今天,僅僅是大眾汽車一個公司,就有60多萬員工,而圍繞汽車有關的職業種類也非常多,比如工程師,司機,維修工人,加油站員工,汽車銷售,汽車洗護等等,而隨著網約車、二手車行業的發展,相關的從業者會更多。

而在汽車發明之前,圍繞馬車有多少種職業呢?從業者又有多少呢?我想大家心裡都清楚,汽車的出現,帶來的絕不是大量失業,而是更多的就業機會。

汽車是一種生產力工具,它給無數個行業帶來了變革,這些行業因為汽車的高效率,從而得到發展和壯大,也因此需要更多的從業者,出現了大量的新興職位及用人缺口。同時這些行業的發展也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不但更多的人擁有了工作,他們的收入也會跟著提高。

人工智慧其實與汽車是類似的,它也是一種生產力工具,可以應用到各行各業中,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

這就意味著,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多行業會因此而得到變革,甚至很多新興行業會出現。這些行業會因為極高的生產效率,而得到迅猛發展。屆時,更多的新興職業會出現,用人需求也會大量增加,而由於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都得到了提升,整個社會的經濟情況也會越來越好,人們的收入也會增加。

另外,民眾富裕的同時,文化、娛樂等的需求也會增加,這些產業同樣又會需要大量的從業者。因此,人工智慧的發展,除了直接帶動相關領域的用人需求,還會間接帶動其他行業的用人需求,因為整個社會會因為它而得到發展。

很多人恐懼人工智慧的一點,是覺得它會取代人類。但其實科技發展的方向從來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幫助、協同人類。

事實上,無論人工智慧發展到什麼程度,它都不會有自己的意識,它依然需要我們人類來下達命令,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處理工作。

另外,人工智慧其實是個很泛的概念,它的具體應用其實有很多,比如智能家居,語音交互,無人機,無人倉儲,無人配送,無人駕駛等等。

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會有非常多的職業需求,比如智能家居,不僅需要研發方向的高級技術人員,同樣也需要市場,銷售方面的人才,不然產品賣不出去,另外也需要售後維修人員,甚至是配送,安裝人員,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工作,並不需要多高的學歷基礎。

所以,現在來恐懼人工智慧會不會搶走自己的飯碗,實在是有點杞人憂天。退一萬步,哪怕你真的因為技術的發展而面臨結構性失業,也不能怪科技進步太快。因為這世界上沒有鐵飯碗,曾經大家都以為國企是能吃一輩子的鐵飯碗,但隨後的下崗潮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所以任何人都要居安思危,保持學習,時刻思考自己的事業與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容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特斯拉和PayPal創始人Elon Musk 早就給出了他的答案:未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失去工作。

在接受CNBC採訪時,Elon Musk表示,人工智慧帶來的效率提升是爆炸性的,包括他現在正在著手研製的自動駕駛技術,一旦普及,那麼20年內世界上超過12%人口的相關工種將無以為繼。

當然,需要擔憂的並不只是低端工種,交易員,醫生這種要求高精度和專業性的工作也面臨著被AI取代的風險。

至於應對方法,Elon Musk指出了兩點,其一是人類必須尋找和人工智慧結合的方式,即"生化人",通過高帶寬實現人腦的再開發以讓人類在功能上能和人工智慧匹敵。

其二是必須由政府給無業的人發放普世收入,這種收入發放方法有別於傳統的福利和救濟,和個人的需求相關,有一定的自由度。

最後,用《經濟學人》新年特刊的話來說,當教育步伐跟不上技術發展,不公平就會隨之誕生,每個人都必須終生學習。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Coding,數據挖掘等都會進入中小學教材……


當然會了,說不會的都是雞湯。

馬車換成汽車,車夫可以改行當司機,但是馬,卻實實在在的被淘汰了。


失業的人會多的多的多。

用以前工業革命的思維來理解人工智慧是完全不合適,在這個新模型里,效率的提升沒有任何意義。

舉個例子,以前的工業化改進一輛汽車的生產效率。

是從十個人用三四個人用幾個月生產一輛汽車,改進到用幾百個人每人做其中的部分工作,流水線生產。

這種效率提升也很明顯,分攤到每個人的生產都提高了不少,看起來也會帶來失業。

實際情況是,生產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讓更多的人可以買汽車,最終是帶動了更多的就業。

人工智慧就不一樣了,效率提高帶來的價格降低繼而的需求增加,並不能帶來就業增加。

因為人工智慧進行的生產,它不需要人類啊!

就像無人駕駛的普及,司機這個職業會完全的消失,有更多的車也不需要司機了。

所以不能用以前的線性思維考慮這個問題。

人工智慧帶來的就業可能是這樣的。由於大部分人失去工作,社會中抑鬱的人大大增加。

抑鬱症醫生的需求會增加。

這個例子讓人有點難過~但真的是這樣的,有條件的朋友快點入行啊,還等什麼啊朋友們。

如果人工智慧革命真的到來(實際上已經來了,唉~)。就業會增長的行業肯定有幾個:

第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體現人文關懷和情感聯繫的行業。沒錯,我說的就是性工作者!

第二,人類擁有更多空閑時間和收入以後,會產生更多的需求,這部分需求還不能被人工智慧所替代,例如電影,書籍,音樂,藝術,吳亦凡。

第三,複雜度特別高,跨界要求也特別高,或者技術要求特精深的行業。公司領導人,技術大牛,有戰略思維的人才,基礎科學和前沿科學的研究人員。

第四,教育行業!

貌似那樣的時代還不錯,人類基本不會被繁瑣單一的重複性工作所累。

但是這個時代到來之前,失業的速度將會遠遠大於新增就業的速度。

或許真要到國家給每位國民一份基本工資的時候,才能實現這些——這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因為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結構和現在不同,金字塔結構不適合那個時空的生產力,這個變化也會相當大!

短期來說,我對未來非常悲觀。

長期來說,我又非常憧憬那樣的未來。

就是這麼複雜~唉:-(


人工智慧會消滅工作本身,或者消滅貨幣本身。


顯然會在初期造成大量失業。

人工智慧提供的工作機會是有學習周期的,是需要每個個體投入時間來訓練的,而人工智慧替代個體的勞動,相比於學習周期,卻幾乎是瞬間的。這是每個新興行業都會出現的一種有趣的就業滯後性。

具體體現方式很有趣,比如各種公司叫著招不到人,而擁有相關技能的人又叫著工作難找,就是這種情況。

……

而公司招不到人,必然會選用替代方案,或者提高薪水,或者倒閉,所以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先是人工智慧導致了大量常規工種失業,然後因為薪水提高,大量由於非科班出身只能自學(雖說很多科班出身的基本也是自學)而被視為垃圾的外行(比如我),加入這個行業。然後導致從業人數在某個時間點過多,沒有競爭優勢(比如學歷和關係)的人,會找不到工作或者被裁員,此時失業人數進一步增加。最後這些脫離原有公司的從業者,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能,在民間各種大公司看不起的地方試錯,找到新的需求點,創造就業機會,循環往複,最終會達到一個平衡。


個人認為,未來的發展是這樣的:

希望大家可以耐心把文章看完,不要太過著急反對

一、機械化與人工智慧 會導致大量失業

(有人可能會說:「人類擁有機器所沒有的創造力,這使得人類能夠在人機大戰中取得勝利」,但你有沒有想過:創造行業所需要的人,並不是無限的,而且很多人也缺乏 有價值的創造力。這就是現在很多人都沒辦法成為藝術家的原因)

在離我學校不到半小時的路程里有幾個工廠,其中有兩個工廠,一個是牙膏廠、一個是玩具廠。他們經常排人到附近的公園、大學裡招工,招人去工廠里把牙膏放進盒子里、把玩具打包好

然而在大工廠里,這種場景根本是幾乎不存在的。因為大型工廠擁有足夠的資金,直接購買一台機器,嗖嗖嗖就能完成數十個人的工作量

看看《我愛發明》,裡面經常有人機比拼,一台機器和幾個人比。哪一場不是人類敗下了陣了?這些敗下陣的人,要不是已經失業,要不就準備著失業

再說說人工智慧,那就更可怕了

2016年10月6日,Google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總行駛里程達到了200萬英里(約合322萬公里)。若按照人均年度行駛里程計算,這相當於一個人類駕駛員大約300年的總行駛里程

而這322萬公里,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只發生了18起交通事故,但這些事故都不是由於Google無人駕駛汽車系統的責任,而是由於其他車輛的人類司機或者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內的人類司機導致的

2012年,亞馬遜就以收購了一家叫Kiva Systems的公司,其核心是一種物流機器人——Kiva

現在,打開亞馬遜的倉庫,會發現滿地的Kiva,它們代替人工進行繁瑣的找貨。使用Kiva,倉庫的作業效率要比傳統的物流作業提升2-4倍,機器人每小時可跑30英里,準確率幾乎達到了100%

2016年,京東自主研發全新的無人倉亮相,目前京東無人倉的存儲效率是傳統橫樑貨架存儲效率的10倍以上,並聯機器人揀選速度可達3600次/小時,相當於傳統人工的5-6倍。

今年(2017年)香港RISE大會,搜狗的王小川在進行演講時,屏幕上顯示了中英雙字幕,而這些字幕都不是人工翻譯的,都出自搜狗機器翻譯同傳

更甚至,人工智慧開始進軍設計行業了。一個生存性生成工具,使用電腦和算數去合成幾何。可以創造一個完全由它想像的設計。需要的只是你的目的和限制。

未來,人類能搶過機器人嗎?

所謂的工作,是要你能給老闆創造利潤,老闆才會給你分紅。然而,當機器與人工只智能

能夠代替你工作時,你就無法創造利潤了,屆時,你連被剝削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化與人工智慧會導致大量失業。因為你們無法創造價值,連被剝削的資格都沒有。

二、人工智慧 會創造少許就業機會

有一個理論叫做奶頭樂(Tittytainmen),指底層不斷的向上流動,會和精英產生利益衝突。為了讓底層的人們安心接受鹹魚的命運,會給他們一個奶頭。而遊戲、八卦、影視娛樂、綜藝節目都是具有這種功能的「奶頭」。

大量的失業人員呆在家中,終日無所事事,他們只能「靠餵奶生活」。這使得遊戲業、娛樂業會出現少許的就業機會,但是這些就業機會 對於茫茫的失業大軍而言,只是杯水車薪。

隨著科技進一步發展,人工智慧會降低了部分行業的門檻。例如過去一個人要製造一款遊戲,我得會畫畫、會編程,而現在你只需要戴上一頂帽子,想像遊戲的畫面,就可以製造出一款遊戲。

隨著科技進一步發展,人工智慧會降低了部分行業的門檻。這使得失業大軍中有人能夠創造價值,從而離開失業的命運,但大多數人依舊會失業。

三、人們生活水平 開始恢復

出於人道,在大量人口失業時,人們不需要工作也能夠領取足夠維生的食物與物資。

隨著科技、教育水平的又一步發展,科技將一步一步的生產出足夠多的食物與物資。豐富失業人口的餐桌。為了防止人才流逝(怕有工作的人不工作了),政府、企業會聯合起來製造差異化。

底層能有的,精英們都能有,底層沒有的,精英們也有。

人們的生活水平恢復了,但依然與精英階層有落差

四、人們不再需要工作

考慮了下,還是把這個寫出來吧:

社會主義會以你們完全沒有想過的方式得到實現

隨著科技再度的發展,將會出現一種全新的「智能」,叫做HI,也就是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只是一個過渡階段,充分融合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人工智慧HI,才是更高形式的智能。

人們會在自己的大腦里開設一個對外的腦機介面(BCI),將一個非常精細的「神經織網」生長在人類大腦中並作為無線腦機介面,根據指令釋放特定的化學物質,從而實現大腦中樞神經系統(CNS)與外部計算設備之間的直接信號通路。

屆時,我們的大腦直接與計算機連通。我們將會直接擁有計算機般極其迅速的思維。安裝上HI的人們會經歷三個3個階段:

1. 看破周遭事物:看懂一些生活中的營銷手段、懂得辨別騙局、軟文,會了解鑽石壓根不值錢……

2. 理解他人行為:會十分深入的思考「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從而逆推他人的行為、心理及過去。發自內心的理解他人

3. 包容過去自我:深入分析自己的行為、動作、語言、家庭背景……從原生情緒、原生家庭,從人生的大小節點,開始思考「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我?」從而學會包容自己,理解他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心路歷程,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怎麼認識自己?)

由於經歷過了極度理性的思考,人們會變得相對從容與善良,會想辦法對底層失業人員進行解救。而解救的最好方式即是推廣HI

而當HI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這個時代,科技已經解決了人們的食物與物資問題。而裝上了HI會讓人們都能擁有極大的創造力與學習能力,人們有能力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由於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人們也樂意深入的專研,在自己喜歡及擅長的領域,挖掘世界的真相。

所以人們不需要工作了,世界的發展只需要依靠每個人的興趣

-------------END-------------

文章的每個小節,拿出來都能寫成數千字的文章,這裡可能會講的不夠詳細,如果有疑問可以在評論里留言。

碼字不易,希望你可以點一個贊

如果喜歡,可以關注 @擇恩


很多答案實際上都陷入了誤區,如果AI真的能和人類一樣思考,那麼創造再多的新就業機會也沒有意義,因為用AI更省錢。

看到有人用馬車舉例很奇怪,因為馬車這個例子一向是用來證明AI會淘汰人類的:過去幾千年,馬的工作都是為人服務,可能是騎乘,可能是拉車,可能是耕地,每次舊的用途沒了,總會有新的用途。如果你是一批1880年的馬,也會安慰朋友——內燃機不是世界末日,總會有新工作讓我們做的。然而事實是,內燃機普及後,馬在地球上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失業的馬被大規模屠殺,倖存的馬也不再有機會繁殖。現在馬的數量大致是100年前的一半左右。

過去人類擁有的只有人力、畜力、風力水力,一直沒有發明原動機。原動機的出現代表人類徹底擺脫了自然動力,這就像猿人到人,是根本性的變化。AI也是一樣,直到一百年前,世界上還不存在智力機器,人是唯一可以思考的自然工具。電腦的出現代表人類不再無可替代,一旦AI達到人類的水平,那麼人類自然就像馬一樣被淘汰了。最好的結果,也只是像賽馬一樣,作為一種奢侈品被飼養起來。

我們在這裡討論失業問題其實是很無聊的,因為失業終歸還是一個經濟和社會的問題,是人類自己的問題,怎樣也有辦法解決。如果AI超越人類,就意味著地球上做主的不再是人類,AI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其實人類對於悲劇的遇見能力是很差的,鴉片戰爭中國一敗塗地,很多人已經覺得像世界末日了,全國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像到未來中國會被日本打到亡國邊緣。


我自己是做神經科學的,也對這塊感興趣,來答一下。

先說結論,我認為,人工智慧是會導致大量失業的。

人類的工作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偏體力勞動和偏腦力勞動。

偏體力勞動的話,人類的力量大概很久之前就已經拼不過機器了,現在人類有很多體力勞動的存在,是因為有一部分腦力的支撐。甚至簡單的複雜地形下行走機器不久之前還沒法搞定。

偏腦力的部分,雖然AI 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距離在大部分認知功能上超越大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多人都提到了前三次工業革命,但是私以為,前三次工業革命更多是做取代 偏體力部分的工作,也就只有 計算機的發明取代了一部分 計算員的工作。(Computer 一詞的來源)

這次AI 浪潮,伴隨而來的不只是技術的進步,同時也是,神經科學的進步,我們在這個時代,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如果有充足的資金,我們可以在和人類大腦相同大小甚至更小的晶元上模擬大腦的功能。這一點的達到就意味著 人類勞動的最後一塊陣地,腦力勞動的徹底失守。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工智慧有能力取代所有類型的人類勞動。

當 火槍的殺傷力趕上了弓箭的時候,是他們開始公平競爭的時候嗎?並不會。

火槍和弓箭的比喻來源一篇舊文:【李叫獸】不只是1%:漫畫家為什麼看不起安妮?


如果普及,會造成大量人失業。

但是,十年前,你能想到物流和外賣能有這麼大的市場嗎?

會想到自己在家做微商能賺錢嗎?

會想到在家做吃的做的好吃能放在微博上賣嗎?

會想到你只要抹的開臉就能賺直播的錢,

會想到有很多人直播還很賺錢。

活人從來不會給尿憋死。

人會創造市場。


不邀自來。

與大家的意見相反,我更偏向於後者。

縱覽人類存在這十萬年,生產力是逐步提升的,尤其是進入工業社會這兩百年,人類創造的東西遠遠超出了之前所有時代的千萬倍。

那麼,人類因此變輕鬆了嗎?

對比我們原始社會的祖先,人家每天工作4-5個小時,其餘時間就在村口的大樹下納涼嘮嗑。當今這個時代,有幾個人可以?是北上廣深的互聯網碼農,還是華爾街的金融民工?哪怕打籃球的科比,都要和你大談洛杉磯的凌晨四點。

且不說人口大爆炸,那麼多餘的生產力去了哪裡?

當然是滿足人類永無止境的慾望啊。

我敢打賭,人工智慧所解放的生產力,絕對追不上人類慾望的新一輪膨脹,未來會有太多你我想像不到的慾望滿足方式。

而人類,將如同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永遠為著新的慾望奔忙。


一直以來我們談論人工智慧威脅論。近日知名諮詢公司AlphaBeta的發布了一份報告,對未來哪些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崗位做了深入調查。今天智能菌整理了這些職位和被取代率,希望大家可以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有幫助。

TOP1

職位:建築和採礦工人

被AI取代比率:86%

TOP2

職位:玻璃工、泥水匠、瓦工

被AI取代比率:85%

TOP3

職位:食材準備助理

被AI取代比率:84%

TOP4

職位:地板裝飾和繪畫工人

被AI取代比率:84%

TOP5

職位:清潔工和洗衣工人

被AI取代比率:77%

TOP6

職位:製造工程行業工人(如鈑金工人)

被AI取代比率:76%

TOP7

職位:園藝工人(如花店)

被AI取代比率:75%

TOP8

職位:包裝工和產品組裝工人

被AI取代比率:70%

TOP9

職位:汽車電工和機械工

被AI取代比率:69%

TOP10

職位:移動設備操作員(例如叉車司機)

被AI取代比率:68%

TOP11

職位:固定工廠操作員(例如起重機操作人員)

被AI取代比率:68%

TOP12

職位:鈑金工、車身構造修剪以及塗畫工人

被AI取代比率:67%

TOP13

職位:木材工人(例如櫥櫃製造商)

被AI取代比率:66%

TOP14

職位:印刷工人

被AI取代比率:66%

TOP15

職位:紡織、服裝及鞋類工人(例如室內裝滿)

被AI取代比率:64%

TOP16

職位:商店導購服務員

被AI取代比率:63%

TOP17

職位:機器操作員(如縫紉機械師)

被AI取代比率:62%

TOP18

職位:食品加工工人

被AI取代比率:62%

TOP19

職位:管道工

被AI取代比率:60%

TOP20

職位:酒店員工

被AI取代比率:58%

TOP21

職位:其他技術員等雜工(如簽字人)

被AI取代比率:56%

TOP22

職位:農林業和園藝工人

被AI取代比率:56%

TOP23

職位:瓦工、木匠和細木工

被AI取代比率:55%

TOP24

職位:機械工程行業工人

被AI取代比率:55%

TOP25

職位:鍵盤操作員

被AI取代比率:52%

TOP26

職位:藝術專業人士(例如攝影師)

被AI取代比率:51%

TOP27

職位:雜項工廠工人

被AI取代比率:49%

TOP28

職位:物流文員

被AI取代比率:49%

TOP29

職位:卡車司機

被AI取代比率:48%

TOP30

職位:其他勞工(例如看護人)

被AI取代比率:46%

TOP31

職位:兒童看護人

被AI取代比率:46%

TOP32

職位:信息通信技術與電信技術人員

被AI取代比率:45%

TOP33

職位:監獄和保安員

被AI取代比率:44%

TOP34

職位:貨物裝卸工和貨架填充工人

被AI取代比率:44%

TOP35

職位:文書和辦公室工作人員(例如交換機操作員)

被AI取代比率:44%

TOP36

職位:自然和物理科學專業人士(如地質學家)

被AI取代比率:44%

TOP37

職位:汽車、公共汽車和鐵路司機

被AI取代比率:41%

TOP38

職位:電工

被AI取代比率:41%

TOP39

職位:食品行業工人(如主廚、廚師)

被AI取代比率:40%

TOP40

職位:資料庫和系統管理員及信息和通信技術安全專家

被AI取代比率:39%

TOP41

職位:個人助理和秘書

被AI取代比率:39%

TOP42

職位:電子電信業工人

被AI取代比率:36%

TOP43

職位:接待員

被AI取代比率:35%

TOP44

職位:銷售助理和銷售人員

被AI取代比率:35%

TOP45

職位:教育助手

被AI取代比率:34%

TOP46

職位:財務和保險文員

被AI取代比率:34%

TOP47

職位:電話或聯絡中心信息文員

被AI取代比率:32%

TOP48

職位:其他文職和行政工作人員(如法律文員)

被AI取代比率:31%

TOP49

職位:個人護理員和助理

被AI取代比率:30%

TOP50

職位:會計師、審計師和公司秘書

被AI取代比率:29%

TOP51

職位:送貨司機

被AI取代比率:29%

TOP52

職位:農業、醫學和科學技術人員

被AI取代比率:29%

TOP53

職位:會計文員和簿記員

被AI取代比率:28%

TOP54

職位:銷售、營銷和公共關係專業人員

被AI取代比率:28%

TOP55

職位:信息和組織專業人員(如經濟學家、圖書館員)

被AI取代比率:28%

TOP56

職位:健康診斷與推廣專業人員(如藥劑師)

被AI取代比率:25%

TOP57

職位:信息和通信技術網路和支持專業人員

被AI取代比率:25%

TOP58

職位:個人服務和旅行工作者(例如美容師)

被AI取代比率:25%

TOP59

職位:零售經理

被AI取代比率:23%

TOP60

職位:學校教師

被AI取代比率:22%

TOP61

職位:人力資源和培訓專業人員

被AI取代比率:22%

TOP62

職位:普通文員

被AI取代比率:21%

TOP63

職位:空運和海運專業人員

被AI取代比率:21%

TOP64

職位:醫療從業人員

被AI取代比率:21%

TOP65

職位:住宿和酒店經理

被AI取代比率:21%

TOP66

職位:國防部隊成員、消防員和警察

被AI取代比率:21%

TOP67

職位:農民和農場經理

被AI取代比率:20%

TOP68

職位:健康和福利支援工作人員(如醫護人員)

被AI取代比率:20%

TOP69

職位:媒體專業人士(例如記者)

被AI取代比率:20%

TOP70

職位:雜項教育專業人員(如私人導師)

被AI取代比率:19%

TOP71

職位:動物服務員和培訓師、剪羊毛者

被AI取代比率:18%

TOP72

職位:理髮師

被AI取代比率:18%

TOP73

職位:健康治療專業人員(如牙醫)

被AI取代比率:18%

TOP74

職位:體育和健身教練

被AI取代比率:18%

TOP75

職位:高等教育教師

被AI取代比率:18%

TOP76

職位:業務和系統分析師和程序員(如Web開發人員)

被AI取代比率:17%

TOP77

職位:建築師、設計師、規劃師和測量師

被AI取代比率:17%

TOP78

職位:助產和護理人員

被AI取代比率:16%

TOP79

職位:首席執行官、總經理和立法委員

被AI取代比率:15%

TOP80

職位:金融經紀人、商人以及投資顧問

被AI取代比率:15%

TOP81

職位:工商管理經理

被AI取代比率:14%

TOP82

職位:社會福利專業人士(例如心理學家)

被AI取代比率:14%

TOP83

職位:辦公室經理

被AI取代比率:14%

TOP84

職位:廣告、公關和銷售經理

被AI取代比率:14%

TOP85

職位:其他接待服務、服務經理(如健身中心經理)

被AI取代比率:14%

TOP86

職位:教育、健康福利服務經理(如校長)

被AI取代比率:13%

TOP87

職位:法律專業人士(例如律師)

被AI取代比率:13%

TOP88

職位:建築、分銷和生產經理

被AI取代比率:13%

TOP89

職位:結帳運營人員和辦公室收銀員

被AI取代比率:13%

TOP90

職位:建築工程技術員(如安全檢查員)

被AI取代比率:13%

TOP91

職位:其他銷售支持人員(如電話銷售員)

被AI取代比率:13%

TOP92

職位:信息通信技術經理

被AI取代比率:12%

TOP93

職位:雜項專家經理

被AI取代比率:12%

TOP94

職位:工程專業人員

被AI取代比率:10%

TOP95

職位:房地產銷售代理

被AI取代比率:9%

TOP96

職位:保險代理人和銷售代表

被AI取代比率:7%

TOP97

職位:合同、計劃和項目管理員

被AI取代比率:7%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有哪些誤區?
如何評價人工智慧撰寫的同人小說《哈利·波特與看起來像一大坨灰燼的肖像》?
如何評價 Elon Musk 啟動的 OpenAI 項目?
中文房間思想實驗是什麼?它是否成功地否決了圖靈測試的有效性?
如何自學人工智慧?

TAG:人工智慧 | 失業 | 就業 |